景观规划设计记录文本(刘滨谊第三版)

合集下载

刘滨谊论文

刘滨谊论文

三元论——人类聚居环境学的哲学基础作者:刘滨谊原文出处:网易园林论文摘要:以人类聚居环境规划设计的专业为背景,针对二元论的不足,首次提出三元论的规划设计哲学,从专业范围、价值观念、专业组成、环境感受、规划设计过程、方法技术等方面,论证了三元论作为人类聚居环境学哲学基础的充分性和必要性。

关键词:二元论三元论规划设计哲学人类聚居环境学1人类聚居环境与世界观、规划设计哲学在以往的教育中,谈及世界观、哲学,我们会想到“社会”、“文化”、“精神”等字眼儿,也知道“存在决定意识”这一真理,但是却很少想到人类聚居环境与我们的世界观、规划设计哲学有着密切的互动关系。

我们有过这种尝试[1]:把那些经过哲学抽象了的、高层次的、精神信仰的东西与日常生活世界、与人类聚居环境联系来看,从这些环境现象中得出的结论是:人类聚居环境也影响人类世界观的形成。

例如,我们现代中国人所熟悉的围墙,我们已习惯于处处皆墙的聚居环境,但若来到上海交通大学没有围墙的新校园,则会有另一种感觉。

那种处处是围墙的单位、校园、小区、城市对于形成我们条块分割、各自为政、“一盘散沙”的意识观念、活动行为不能说没有作用。

假如有朝一日,所有的围墙都不复存在,我们的观念肯定会有大的转变。

这方面是很值得研究的一个课题,我们目前所处、所需规划的聚居环境对于人类的感觉,对于每个人的世界观的形成起着作用。

反之,人类聚居环境学、聚居环境的规划设计也直接受到了我们的世界观、聚居环境观的左右。

其实,我们制作的规划设计文本说明都与世界观、哲学有关,任何一项实际工程的规划设计的目标、原则都体现着我们的世界观和规划设计哲学。

2二元论的聚居环境观考察中国古代的聚居环境,很容易将之分成山、水两部分。

由这种二元的环境现象导致了二元论的聚居环境观。

即,对于生存环境的看法是非山即水。

山本身亦是如此,非阴面即阳面。

“我们都是山里人”这话意味深长,中国的山水聚居环境,对于我们中国人两分法世界观的形成有着根深蒂固、潜移默化、不为察觉的重要影响。

《纪念性景观的设计与表达》

《纪念性景观的设计与表达》

《纪念性景观的设计与表达》论文摘要:纪念性景观是联接时间的空间场所,人们在这里追忆往昔、思索未来。

纪念性景观设计一个重要功能是传递纪念信息。

本文主要分析了纪念性景观的设计要素及表达方式,并探索适合当代纪念性景观的表达方式。

关键词:纪念性景观设计要素表达方式“纪念”是人类的本能,通过对以往的人和事的回忆,唤起内心的缅怀与感悟。

通过感知历史,强化个人和集体的文化认同。

纪念性景观具有纪念性的主体,也就是要纪念的人或事件及它们所象征的精神,通过物质性的建造和精神的延续,达到回忆与传承的目的。

纪念性景观是联接时间的空间场所,具有精神功能和社会功能,并且将精神功能放在首位,在这里人们追忆往昔,思索未来。

纪念性景观的精神内涵和景观外在形式完美结合时,景观才具有“可读性”,引起观者的情感共鸣,成为“有意味的形式”。

一、纪念性景观的设计要素纪念性景观是人类纪念性情感的物化形式,蕴含的浓厚的人文内涵和意义,可以引发大量的联想和追忆,满足人们的审美需求。

纪念性景观设计首先是为了传递纪念信息表达纪念性, 纪念信息通常是通过设计要素表现出来的,纪念性景观设计中的设计要素包括以下几种。

1、地形地貌地形地貌是景观设计的重要基础要素。

纪念性景观作为一种饱含人文情感的景观,和场地的关系更加密不可分,尊重原有的场地结构和地域特征,利用场地的开合凹凸等原始自然特征组织场所关系,在原生场地进行纪念行为更能引起人们的共鸣。

通过地形的起伏和沉降可以围合、分隔空间,控制视线。

根据纪念内容和性质,或藏、或露、或开放、或含蓄,呈现出景观应有的性格特点。

我国古代陵寝历来有“筑陵以象山”,或依山为陵的风尚。

秦汉以来帝王之墓以封土做坟为主,这种泥土仿造自然山丘的帝王陵墓,是一种非常崇尚自然的纪念性形式,期望能象山一样永恒。

唐陵的特点为“依山为陵”,不像秦汉陵墓那样采用人工修筑的封土高坟, 而开“山陵”之先河。

十八座唐陵中, 仅献陵、庄陵、端陵三陵位于平原,其余均利用天然山丘, 建筑在山岭的顶峰之下, 踞高临下, 形成“南面而立, 北向为朝” 的形势。

景观规划设计方案笔记刘滨谊第三版

景观规划设计方案笔记刘滨谊第三版

景观规划设计复习资料概述园林形态演变:圃:菜园——囿:圈地驯养家畜与打猎——园:浓缩取舍成园——林:培育成林强调精神文化的现代景观设计建筑与城市规划,偏重使用功能、技术规范和解决生存城市规划最关心的是经济状况、人口情况等景观设计:有意识的组织景色、景物,转换成平面与立面;意向在先布局在后,解决人类精神问题;(关心立意,与园林均可视为艺术品;但面向群体,而古代只为少数人享用)现代景观设计所考虑的最基本三问题:⑴意义、文化和精神的问题:转换成图像(形象)⑵使用问题:开放空间,任何人都可以平等使用⑶环境问题:给人以优雅环境,为动物以栖息场所广场:是古希腊民主精神制度产物,也是一种生活方式。

中国传统中没有广场,只有线性带状的街。

(景观设计出了广场,还有街头绿地、居住区等)城市设计:即与城市规划紧密结合,又考虑单体建筑。

景观:协调、控制、组织、布局开敞空间。

现代风景旅游区中景观规划设计人的行为旅游度假区规划:以曲线为主;侧重水体、山体、植被及交通等;城市度假区规划:以方格网为主;景观中人的行为人在景观中的三种基本活动:必要性活动:为生存而必须的活动,不受环境品质影响选择性活动:与环境质量关系密切;社交性活动:与环境质量有较大关联面向社交活动的景观场所强度:空间场地能容纳人的规模;场地的质地和质量;开敞度(开敞空间适合低强度交往)。

景观行为构成基本元素景观行为格局基本元素需求意向容量(人数)强度组群(年龄、文化背景、性格等)文化性质(内向聚焦和外向离散、静态与动态)动静规模(占据空间与花费时间)环境感受(好、中性、恶)欣赏空间格局(活动放在何处)分布.空间:三维空间数据构成。

是通过生理感受限定场所:三维空间数据构成,但限定不严密,有时没有顶面或地面,通过心理感受限定。

领域:三维空间数据构成,界定更为松散。

基于精神的量度。

五官感受视觉:静止直立,以向前及水平方向为主,范围上下45度角度、左右90度;行走,视线范围减小,前方偏下;需要对底面处理嗅觉:2-3M;听觉:7M,聊天距离;35M,演讲距离。

基于视觉感受的景观空间序列组织_刘滨谊

基于视觉感受的景观空间序列组织_刘滨谊
孔少凯指出,人们在户外环境中感受到的景 观是空间与实体的综合。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 对户外环境的感受是对实体的注意和对空间的注 意不断转换的过程,所获取的环境信息直接或间 接地来自空间界面、视觉界面和空间中的物体这 3 个方面[2]。从这 3 个方面着手,通过大量案例分 析,表 1 总结出景观空间中的常见对比元素。 3.3 序列空间的旷奥对比
在景观空间序列中,序列感由人们在运动 中穿过不同的空间而获得,除空间变化外,其 中还经历了时间和人的主观情感变化。空间、 时间和情感构成了景观空间序列的 3 个基本变 化因子(图 1)。本文将从以“空间”研究为主的 序列空间组织出发,结合“空间”与“时间”的序
列时空组织,综合考虑“空间”“时间”与“情感” 的空间意境组织这 3 个方面进行讨论。
和。因此,总感受之所以大于各空间感受之和, 原因在于新的空间感受总会受到已有空间感受 的影响,而产生瞬时感受。因此,瞬时感受是影 响序列总感受大小的关键因素(图 9)。
冯纪忠提出,总感受量、距离、变化幅度、 时间或速度四者之间的相互关系,是景观空间 序列组织的一条线索[3]。以感受时间来代替上 述关系中的距离、时间或速度,本文将影响总 感受的变量简化为变化幅度、感受时间及二者 的联系。下面利用数理关系分析它们对历时 感受和瞬时感受产生的影响。 4.3 历时感受分析
景观空间序列感受是对各个空间感知、比 较、联想,最终形成完整印象的过程,是暂时体验 差异性与整体一致性的统一,在潜意识中可以分 解为以下几个层次(图 3):
首先,进入新空间时,人们了解和选取需要 的信息,对空间形成感知;
其次,经历 2 个以上节点空间后,人们有意 或无意地对各个空间的信息进行比较,产生对下 一节点的期待和预测;
基于视觉感受的景观空间序列组织

中国乡村景观园林初探_刘滨谊

中国乡村景观园林初探_刘滨谊

中国乡村景观园林初探刘滨谊 陈 威提要 针对中国乡村城市化进程中的乡村人类聚居环境规划建设,提出乡村景观园林的问题,阐述了乡村景观园林的定义、国内外研究动态及其理论与实践意义,进而提出了作者关于我国乡村景观园林研究的内容、方法及其预期成果。

关键词:乡村 景观园林 城市化文章编号 1000-3363(2000)06-0066-03 中国分类号 TU985 文献标识码 A1 引言乡村有景观吗?乡村有园林吗?乡村需要景观园林吗?在城市化进程快速发展的今天,在大地景观开始深入人心的现代,对于中国规划建筑界,这些问题已经开始引起人们的关注。

众所周知,乡村既是人类聚居环境的基本细胞,也是中国绝大部分人口的主要聚居地区。

乡村园林以乡村景观为背景,乡村景观在客观方面包括地理位置、地形、水、土、气候、动、植物、人工物等,在主观方面包括经济发展程度、社会文化、生活习俗,乡村园林正是在这种综合的景观中孕育、演变、发展、生成,所以乡村园林与乡村景观密不可分,故而,乡村景观园林也就成为本文的论题。

根据人类聚居环境学理论(刘滨谊1999),作为乡村人类聚居环境的基本背景,乡村景观园林作为乡村规划的基础背景,它对整个村落的布局、特色的塑造和生态环境的保育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它的面貌、格局、规划、建设决定着乡村环境的生死存亡。

合理而理想的乡村景观园林,表面看上去朴实无华,然而在“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因材致用”、“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指导下,其内在却是丰富多彩、形态各异、耐人寻味的,其中,不乏有许多优点而令今天的城市人神往。

当今中国,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乡村景观园林在乡村人类聚居环境规划建设中的作用、地位日渐重要。

对于迅速城市化的乡村地带,乡村景观园林正处于十字路口,迫切需要予以定位、定性、定向、定型,而对于当今那些步入病态衰败的城镇,理想的乡村景观园林无疑将成为“治病”“健身”的一帖灵丹妙药。

在学术界,德国、荷兰、奥地利、美国、日本、韩国等工业先进国家早已关注乡村景观园林这一领域,而我国在这一领域的理论研究与规划实践几乎还是一片空白。

湖南文理学院校园新区景观环境详细规划设计[1]解析

湖南文理学院校园新区景观环境详细规划设计[1]解析

项目委托单位:湖南文理学院项目承担单位:上海同济建设科技服务有限公司项目负责人:刘滨谊博士教授博导项目组成员:刘滨谊博士教授博导姚雪艳讲师博士生张敏硕士生李文敏副教授王宏远沈霞陈静娴冯文李晓熠徐波目录说明书部分序言一.现状研究1.历史的积淀2.原朴的自然环境二.规划范围三.规划方法四.规划目标五.校园新区总体规划调整六.校园新区的景观总格局1.自然生态的“园心”2.强调整体空间秩序的景观轴3.因地制宜地设置块状开放活动空间4.步移景易的带形休闲空间七.植物景观1.指导思想2.设计原则3.空间绿化景观序列4.物种多样性景观5.绿化植物表八.其他景观要素图版部分一、总平面图二、广场位置图三、入口广场设计图纸系列(3)四、湖滨广场设计图纸系列(9)五、科学广场设计图纸系列(9)六、实验楼广场设计图纸系列(7)七、图书馆广场设计图纸系列(7)八、碉堡广场(2)九、景观单体与小品设计——岸边水榭(2)、膜结构亭、门卫室、采菱船、草坪灯、岸边休息椅、校园主路和入口处花坛、花钵、停车场十、种植设计图纸系列(21)十一、景观照明设计十二、环境卫生公共设施布局图十三、分期建设规划湖南文理学院校园新区景观环境详细规划设计说明序言随着学校的不断发展建设和校园规模的扩大,常德师范学院于2003年2月正式更名为湖南文理学院。

与之相应,校园新区的环境建设也成为展现和提升校园新气象的重要举措。

如何在保持校园原有的文化精髓的前提下,将艺术、高雅的人文景观与生态、清新的自然景观相融合,塑造出清新、宜人的现代化高校环境,是湖南文理学院校区环境详细规划设计的重点和难点。

湖南文理学院的新区用地规模为64.8公顷,区位良好,北近常德火车站并与城头山相接,东滨柳叶湖及洞庭湖,南面有宽阔的沅江穿城而过,加之新校区内及紧邻新校区的天然优质湖泊——白马湖的存在,更使校园处于优美的山水环境之中,是常德市区一处有益于教学及生活的适宜地域。

为了合理利用场地原有的优良环境,并加以科学引导和有序建设,亟需对校园新区的景观环境设计加以整合,建立生态、高质、富有特色的校园新区景观空间发展框架,使生态、绿色、自然与现代、科技、人文相结合,创造建筑与自然共生、协调谦和的新时代校园形象。

10 风景园林景观规划设计的专业语言下1

10 风景园林景观规划设计的专业语言下1

Design the form of the bridges
风景园林艺术与其他艺,它是被技术制约着的。我们可 以把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看作是提供了一个很大的平台,由画家、 舞蹈家、摄影师等等艺术家来想象和发挥。
模块一:景观规划设计概念 1.1-2、1.2-2
New York: John Wiley & Sons, Inc, 1996
持久性:百年、千年规划
阶段3:连点、连带组成绿道网络
美国国家级绿道与绿地概念性规划---美国风景园林界21世纪的主要工作
美国有一半以上的州进行了不同尺度的绿地生态网络规划和实施。 此图为美国国家级绿道与绿地概念性规划,若得以实施,将保护超过220,000公里的绿道和5亿英亩的 绿地,并同时为美国公众提供更多的游憩可能。(来源:美国马萨诸塞大学景观规划设计系教授 J.G.Fabos)
To derive the bank form from the form of natural river
Photo by Binyi Liu 2009
艺术语言中的艺术规律:在风景园林的规划设计中,我们可以运 用一定的艺术规律和法则,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下图色彩 对比)
空间形态的艺术化: 铺装设计 不同材料的肌理、光影变化 对称与不对称空间
Concept:According to Global climate change Water collection – Planting and forestation – Develop new human settlement
公元2010年
Ji Yang Lake Master Plan
刘滨谊摄 2010.7于甘肃庆阳环县
7.“工程”的语言
模块一:景观规划设计概念 1.1-2、1.2-2

080728-奥林匹克森林公园景观规划设计-03-LH

080728-奥林匹克森林公园景观规划设计-03-LH

080728-奥林匹克森林公园景观规划设计-03-LH奥林匹克森林公园景观规划设计作者:胡洁、吴宜夏、吕璐珊、刘辉摘要:奥林匹克森林公园围绕“通往自然的轴线”理念展开规划设计,将“城市的绿肺和生态屏障、奥运的中国山水休闲后花园、市民的健康森林和休憩自然”作为设计目标,以丰富的自然生态系统、壮丽的传统山水园林景观终结这条举世无双的城市中轴线,力求达到中国传统园林意境、现代景观建造技术、环境生态科学技术的完美结合,为奥运会服务,为市民百姓营造休闲乐土。

关键词:奥林匹克森林公园通往自然的轴线人文绿色科技奥林匹克森林公园位于奥林匹克公园的北部,城市中轴线的北端,占地680公顷,是奥林匹克中心区的重要景观背景,是北京市最大的公共公园,因此,奥林匹克森林公园的景观规划与设计备受社会各方瞩目。

奥林匹克森林公园区位图北京中轴线示意图2002年,北京市规划委员会组织奥林匹克公园规划设计方案征集活动,美国SASAKI景观设计公司所提交的方案荣获一等奖。

2003年11月,奥林匹克森林公园与中心区景观规划设计方案征集活动评选出A01、A02、A04 3个优秀方案,A02号方案为北京清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与美国SASAKI 景观设计公司合作的方案,主题为“通往自然的轴线”。

2003年12月,根据市规划委[2003]943号文《关于奥运森林公园及中心区景观规划设计方案征集工作请示批复》的精神,决定由北京清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以A02号方案为基础进行深化整合。

2005年10月27日,北京市委常委原则上批准了奥林匹克森林公园景观规划设计最终方案。

1.规划设计理念奥林匹克森林公园以“通往自然的轴线”为规划设计理念,奥林匹克中心区代表着现代城市,而森林公园则代表着自然式空间格局,磅礴大气的自然生态系统赋予了北京古城中轴线新的延伸,使这条代表城市历史、承载古老文明的轴线完美地消融在自然山水园林之中,以丰富的生态系统、壮丽的自然景观诠释“通往自然的轴线”理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景观规划设计复习资料概述园林形态演变:圃:菜园——囿:圈地驯养家畜与打猎——园:浓缩取舍成园——林:培育成林强调精神文化的现代景观设计建筑与城市规划,偏重使用功能、技术规范和解决生存城市规划最关心的是经济状况、人口情况等景观设计:有意识的组织景色、景物,转换成平面与立面;意向在先布局在后,解决人类精神问题;(关心立意,与园林均可视为艺术品;但面向群体,而古代只为少数人享用)现代景观设计所考虑的最基本三问题:⑴意义、文化和精神的问题:转换成图像(形象)⑵使用问题:开放空间,任何人都可以平等使用⑶环境问题:给人以优雅环境,为动物以栖息场所广场:是古希腊民主精神制度产物,也是一种生活方式。

中国传统中没有广场,只有线性带状的街。

(景观设计出了广场,还有街头绿地、居住区等)城市设计:即与城市规划紧密结合,又考虑单体建筑。

景观:协调、控制、组织、布局开敞空间。

现代风景旅游区中景观规划设计人的行为旅游度假区规划:以曲线为主;侧重水体、山体、植被及交通等;城市度假区规划:以方格网为主;景观中人的行为人在景观中的三种基本活动:必要性活动:为生存而必须的活动,不受环境品质影响选择性活动:与环境质量关系密切;社交性活动:与环境质量有较大关联面向社交活动的景观场所强度:空间场地能容纳人的规模;场地的质地和质量;开敞度(开敞空间适合低强度交往)。

景观行为构成基本元素景观行为格局基本元素意向需求强度容量(人数)文化组群(年龄、文化背景、性格等)空间:三维空间数据构成。

是通过生理感受限定场所:三维空间数据构成,但限定不严密,有时没有顶面或地面,通过心理感受限定。

领域:三维空间数据构成,界定更为松散。

基于精神的量度。

五官感受视觉:静止直立,以向前及水平方向为主,范围上下45度角度、左右90度;行走,视线范围减小,前方偏下;需要对底面处理嗅觉:2-3米;听觉:7米,聊天距离;35米,演讲距离。

视觉、听觉、嗅觉等综合因素:20-25米亲切,可以自由交流,空间尺度;大于110米,场所感尺度,适合做广场;390米,深远距离感,领域尺度。

心理文化距离:0-0.45米,亲昵距离;0.45-1.3米私交或个人距离;3-3.75米;社会距离(适于一般性谈话性);3.75-8米公共距离;大于30米隔绝距离景观行为构成与建筑空间构成异同景观规划设计:从空间到场所再到领域,从明确实体到有形界定再到非实体无形化转换,空间趋于淡化;核心不是空间构成,而是行为策划。

与景观空间同等重要的因素:停留时间公共空间中的私密空间:开放空间需要私密空间,私密空间需要个人距离。

广场规划设计广场规划设计三要素或内容形象,对应景观功能,对应使用环境:对于生态绿化广场:能够聚集、公有的、谁都可以进入的空地;有一定规模,即110米以上。

规划设计取向:开放度、环境因子因地理不同而需求不同;文化背景不同;交通组织规划设计的定性定位定容:范围与规模;现状与定位(区位、风格、水准);容量,设计密度广场设计满足多功能需求:交通的组织,停车、道路与人流组织,特别是出入口的交通组织与形象的结合;照明分布及照明设施的形态;公厕等公建布局;广场的文化表现力、文化选题。

(以盐城街坊广场为例);表现风格(当地的材料选取,广东茂名城市广场为例)景观创造:视觉走廊、景观轴与建筑的关系;强调中心,要求主次(徐家汇广场)景观出发点:大众群体休闲活动需求和现实可行条件。

带状空间场所规划设计带状空间场所包括:街道、滨水带、道路、视觉走廊、生态走廊带状空间规划设计方法要点(与城规同,包括现状分析、目标、原则、构思、空间形态布局和结构分析、景观分析:范围(空间、景观、视线):景观形态、空间分布、视域等范围现状条件分析:景观文化类,包括传统、历史、现状景观、地理环境资料;功能类,包括土地利用、交通、建筑布局;生态环境类,包括绿化、气候、水质等。

定位定性:发展潜力与目标、经济效益与城市容量规划原则:传统、现代与未来结合;社会、经济、生态相结合;以人为本构思:带状空间功能、沿线地块开发、景观控制(开发度、环境等)、空间布局(穿越与滞留空间的安排、硬质与软质界面的安排)、发展方向、开发滨水带规划设计自然界中吸引人的聚居环境:海滨、河川谷地、平原、岛屿滨水带景观规划设计分层:环境治理(河岸)、沼泽生态处理;湿地系统。

城市发展中的湖滨建设:维持陆地、水面、城市生物链的连续,不被公路堤坝等人工构筑物隔断,通过架空留出生物走廊(自然生态型如芝加哥滨水绿带;防洪技术型如悉尼剧院;城市空间型;旅游公园型如杭州西湖)滨水带景观规划设计要点物质构成要素:蓝色,偏水天;绿色,偏动植物;可变色,砼或土(棕色)。

三色有机结合,广场偏重可变色。

可变色设计所需材料:水利水文、防洪技术处理问题;城规资料;旅游活动资料面状景观规划设计—商业区、公园、自然场所城市生态分层:绿地系统;城市公园;街头绿地、居住区单位绿地。

商业区:强调人与商品交流,主要活动为购物公园:强调人与自然交流,主要活动为游憩娱乐、交流、防灾公园发展四阶段:公元前9世纪到前5世纪,古希腊将荷马时期的书果园改造成装饰性庭园;古希腊人修建体育馆,周围建装饰性园庭,成为公园雏形;是文艺复兴时期私家花园向公众开放,逐步演变成公园;19世纪末20世纪初,欧洲出现园林改造运动,结合城市设计,地形起伏,景观层次立体化(如拉维特公园)。

最大特点是公共性。

花园起源:私家园地现代公园典范美国纽约中央公园(奥姆斯特德):为城市保留人与自然交融的地块,体会乡村的风貌;自然式的布局商业区景观规划设计:交通:外部的车辆交汇停放、内部的人流与空间安排。

容量:安排高密度的建筑,留足户外空间;处理好经济效益、项商业目、环境质量的关系。

视觉:各类型视线与景观的安排。

居住区景观规划设计设计三要素生态环境规划因素:朝向与风向,建风道与生态走廊;光与影的分区,建筑与植被的影响;用地,高效建地面景观;周边环境背景,借景、引水等户外活动:动静结合,娱乐与休憩搭配;开放与私密,开放空间与个体场地并重;开敞与半开敞空间并重;立体化空间处理;设施的布局,大型设施集中建制,并建缓冲带。

设计手法:借景、绿满全景、以曲代直、与众不同。

居住区规划建设目标:创造宁静环境与特色(即可识别性,有归属感)创造优美环境:以生态学为指导,以软质景观为主,建筑与环境绿化空间布局协调:公用景观(集中绿地)、防护景观道(车道、设施、停车场、临街部位等)、形象景观(交叉点、条带状绿地等季相变化)、休闲游憩景观绿地、生态景观绿地(人工植物群落)居住区规划设计方案三阶段:总体环境布局:开发强度(容积率)、建设强度(交通地型朝向)、周围景观硬质景观规划设计:地型、外立面软质景观设计:绿化、水体、鸟鱼等居住区规划设计四大问题:1、目标:以住户景观需求为出发,创建安全(家园感—庇护)、安静(花园感—生活环境)、安心(归属感—追求生活本源),“瞭望——庇护”理论。

2、评价标准及指标:安全、实用、美观(诗情画意、文化艺术)景观规划三元论对小区的评价:环境空间形态形象——视觉景观,绿视率、空间美学等环境绿化生态:绿地率、绿化率、生物多样性等行为活动:公共场地(硬地率:15-30%)3、方案把握:规划设计初期,建筑、城市规划、景观同时介入,围绕三元素开展视觉形态方面:从内向外的住户视觉方向上的景观效果;多做视觉、环境廊道环境绿化:林荫、风向、日照、地形、立体绿化等行为活动:各种类型活动场地、场地的立体化、合理布局4、景观艺术性:特色个性,回归生活、艺术提升高科技与新理论新技术应用三阶段:基础数据收集,依靠遥感技术;分析评价,GIS技术支持,补充精度;模拟预测,依靠计算机、多媒体、模型窥镜。

城市规划:关注城市发展、经济运行、人口布局等景观规划:强调自然、弱化人的改造能力。

区域规划离不开环境与生态:环境即水、气、噪声等;生态则是动植物、人等生命。

生态是基石。

航空遥感:飞机,立体成像(双镜拍摄同一物,视差形成立体景象)航天遥感:卫星,补色原理(物体反射波长,数据转换)、动态监测景观美感数量化三个层次模型:物理空间模型(物质生活的生理世界)、心里空间、意境空间(灵魂世界)空旷:开敞、宏伟等,产生高瞻远瞩感觉。

处于顶部奥秘:引人深思、追古思远。

在谷地。

以可持续性为导向:对环境破坏降到最低,对环境生态起强化作用,充分利用自然可再生资源从静态走向动态:以区域生态分析为基础的景观规划设计:⑴生态科学的时空导向与区域尺度:长期性大尺度因子决定短期;每一个生态要素之间都有关。

景观生态分析内容:即对景观过程的还原。

结构:不同生态系统或景观单元的空间关系功能:不同生态系统或景观单元的相互作用动态:斑块镶嵌结构与功能随时间的变化整体性分析评价体系:景观空间格局的分析、时间过程的研究及前两者基础上建立演化规律⑵景观空间格局的主导生态因子修正分析法因子叠加法(麦克哈格)结合现实资料,以矩阵分析为基础的方法。

查出长期存在、基本稳定、能影响其他各种因子状态的主导生态因子区域生态因子的识别:气候、水体、居住、工业、动植物、土壤等区域生态因子的关系分析:居住区、工业、水体等主导因子对环境因子的影响;确定矩阵尺度;各主导因子的评价。

基准模型与修正模型的确立:通过矩阵分析,利用因子叠加法,形成基准模型,通过正态因子修正得到修正模型最终模型与生态分析结论:生态特征,斑块、基质、廊道等空间格局;生态高地低谷识别;态高地低谷与河道、交通的关系⑶景观过程分析:主导因子的斑块变换⑷区域景观生态战略:点线面一体化格局控制:点构筑,建集中聚居点,阻止聚居点扩张,加大生态渗透;线构筑,河流保护带廊道;面构筑,田园城市理论(霍华德),构筑和链接生态高地。

制定分级保护区:湿地斑块、河流廊道、大型生态园、农田基质、改造区、开发区旅游规划方法人类生存方式:定居与聚集旅游起源:迷失与择居。

旅游胜地吸引人的本质:环境在空间上的异化;生理感觉、历史文化在时间上的异化;时空精神强化或异化;心灵感受。

新引力大小:时空的异化(原动力为变化)、强化(原动力为改造)、精神(原动力为历史文化的积淀)和心灵的力度。

体现在:生态环境的提升、精神文明的促进、闲暇活动的加强。

旅游的作用:消费、修身养性、大众化的休闲娱乐旅游基础理论:闲暇游憩学,核心内容研究如何满足人类闲暇时间的活动旅游资源:可以被利用的风景、有评价标准,并且标准动态变化;品味与游客喜好程度相关;充满生命力的人类活动。

对于丰富的自然人文景观,保护整理开发,避免有中变无,对于缺少自然人文景观,发挥人造旅游资源,力争无中生有。

风景资源:以环境实体和历史遗存为载体。

旅游规划原则:旅游对象不是常住居民,而是外来客。

旅游规划,已外来游客的意志为转移和外来游客价值判断为准旅游规划特点:不确定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