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生活的变化》习题
改革开放到现在人们生活的变化

支付宝里可选择默认优先抵扣,直接当钱花。 • 购前用红包:一淘超级省产品购买前可领取一
份单品红包,购买宝贝时抵现。 • 省钱购物车:同步淘宝,天猫购物车、收藏夹,
快速查询你心仪的宝贝。 •
• Smart是梅赛德斯-奔驰汽车公司与 手表业巨头Swatch公司合作的产物 。其名称中的S代表了斯沃奇,M 代表了戴姆勒公司,art是英文艺术
影视
• 改革开放初期在经历了十年 浩劫之后,当时推出了一系 列的以“人性”为主题的伤 痕电影,
• 也有其他一些如《庐山恋》《小花》《少 林寺》的电影
• 现在:随着电脑的普及,各种电影、电视 剧、综艺节目让人目不暇接。影视市场上
韩剧、美剧、好莱坞大片和中国各种穿越 古装剧横行
• 其实这些还只是这36年来变化的冰山一角, 其他的就要大家自己去观察去发现了
在商场里试好了衣服、鞋子, 却不直接掏钱购买,而是习惯性 地回到家里,打开电脑进行网购 ,就可以用七折或者更便宜的价 钱买回家……
如果你足够留心,你会发现, 这种鼠标一点、货物上门方便快 捷的网络购物方式,正得到越来 越多消费者的青睐,这就意味着 传统零售业正遭遇着新一轮的挑 战。
物资匮乏年代的“抢购大战”
婚姻
• 条件:改革开放初期两性的结合已经由阶 级成分(干教医,海陆空)转变为物质条 件(三转〈自行车、手表、缝纫机〉一响 〈收音机〉)
• 现在:更偏重于经济基础和个人喜好(知 识、涵养、才能、潜力……)
• 改革开放初期中国人与其他人种和国家的 人通婚会遭受社会的排挤
• 现在:与外国人结婚很平常且为人们所接 受
• 现在:私家车已经很普遍,大城市堵车成 了一种习惯。相反骑自行车已经成为了一 种小资的出行方式
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变化初二上册历史《社会生活的变化》期末检测试题

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变化初二上册历史《社会生活的变化》期末检测试题选择题火车和轮船的发明距今约有()A.一百年左右B.二百年左右C.三百年左右D.四百年左右下列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是()①创办商务印书馆②凇沪铁路正式投入运营③《申报》创刊④甲午中日战争A.①②③④B.③②④①C.③④②①D.②③①④近代中国人们获取信息了解社会的主要传媒工具是()近代文化生活的变化是由于()①照相②电视③电影④报纸的传入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辛亥革命后,国民政府采取一些措施来改变落后的习俗、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禁止缠足B.废除有损人格的跪拜礼C.取消“先生”、“君”之类的称谓D.强令男子剪掉辫子同学们经常使用《新华字典》,它的出版社是近代中国历史最长、规模最大的文化出版机构,它的名称是()A.三联书店B.商务印书馆C.同文出版社D.外文出版社辛亥革命后社会习俗的改变中,对今天中国成为亚洲第一体育强国关系最大的是()A.男子剪辫子B.女子停止缠足C.废除跪拜礼D.取消“大人”称谓中国自己拍摄的第一部无声电影是()A.《定军山》B.《歌女红牡丹》C.《风云儿女》D.《渔光曲》近代上海的人们能够从中文报纸上寻找到对自己有用的信息最早出现在()A.19世纪40年代B.19世纪50年代C.19世纪60年代D.19世纪70年代最早传人我国的近代交通工具是()A.火车B.轮船C.汽车D.飞机综合题(探究开放题)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1876年,英国人在上海修筑了吴凇铁路,这是中国境内的第一条客运铁路。
这条铁路的修建事先没有得到清政府的同意,运行不久,火车又轧死了人。
清政府遂以28万两白银赎回铁路,随即拆毁,将铁轨抛入大海。
材料二挑铁路,把线砍,旋再毁坏大轮船。
——义和团揭贴材料三要想富,先修路。
——当代一句流行语请回答:【小题1】从中国的第一条铁路的命运和义和团的揭贴反映了当时人们对铁路的什么态度【小题2】说说铁路和轮船等交通工具传入中国以后,产生了哪些影响【小题3】材料三反映了人们的观念发生了什么变化导致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有哪些(探究题)阅读下列材料:“凡国家之政治,风俗之变迁,中外交涉之要务,商贾贸易之利弊,与夫一切可惊可愕可喜之事,足以新人听闻者,靡不毕载。
八年级,历史,社会生活的变化练习题

第20课社会生活的变化一.填空题。
一.近代交通通信在中国的出现1、19世纪初,由西方传入我国的交通工具有、。
2、19世纪70年代以后,中国开始架设。
二.文化生活的变迁1、近代以来,西方发明的和传入中国,为后人留下许多珍贵的历史镜头。
2、中文报纸的出现:最著名的是年在创办的。
3、文化出版机构:年在创办的,是近代中国历史最长、规模最大的文化出版机构。
三.社会习俗的变化:剪发辫、易服饰、改称谓,二.问答题。
我国古代有领先世界的四大发明,那么为什么近代以后,许多发明都是从西方传进来的?三.选择题。
1、19世纪70年代以后,一位京城的官员要与在上海的亲友取得及时联系可以选择的最便捷的手段是()A.写封书信B.拍有线电报C.发无线电报D.打长途电话2、锁定瞬间即逝的历史时刻依靠的是近代发明的()①电报②电影③电脑④照相A.①②B.③④C.②④D.①③3、在19世纪末的上海,大众传媒发展迅速,报纸和文化出版机构相继出现,体现了西方列强入侵后西方生活方式的浸染和挑战,上海走在大众传媒的前列。
当时上海的报纸是()A.《民报》B.《中外纪闻》C.《申报》D.《时务报》4、在近代中国,剪发辫、易服饰、改称呼,不仅是社会变迁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突出反映,同时更因其时代背景而具有了象征性意义。
这里的“时代背景”主要是指()A.洋务运动B.鸦片战争C.辛亥革命D.新中国成立5、1932年,上海的一位女仆人给北京的男主人通话。
下列通话符合该时期时代特点的是()①“大人”,你何时回来②“先生,你家小姐生病了”③“老爷,北京的学生缠足的一定很多吧”④“先生,太太请您换一件中山装”A.①②B.②③C.③④D.②④6、在近代,随着国门被打开,许多外国人来到中国,目睹了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
他们可能看到中国人()①乘火车探亲访友②坐轮船出国留学③陪朋友看电影④陪家人看电视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四.材料解析题。
7、观察图片,回答问题(1)图一的报纸创刊于哪一年?创办地点在哪里?它主要刊载什么内容?(2)图二是近代中国历史最长、规模最大文化出版机构,它的名字是什么?(3)今天你用的哪一种工具书是图二这一出版机构出版的?(举一例即可)。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五单元《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单元测试题(解析版)

第五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单元测试题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1.中国的服饰文化源远流长,展现了时代特有的精神风貌。
下图服饰的特点是( )A.等级分明 B.坚持传统 C.全盘西化 D.中西合璧2.“送嫁妆”是我国很多地区的特色民俗,下表的统计能够说明 ( )①保留了传统特色②西式婚礼逐渐被人们所接受③改革开放,人们收入增加④品种越来越丰富,越来越现代化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3.19世纪末,上海“凡物之贵重者,皆谓之洋。
高楼曰洋楼,彩轿曰洋轿,挂灯曰洋灯,火锅曰洋锅。
……大江南北,莫不以洋为尚……”(张岂之主编《中国历史·晚清民国卷》)下列对此理解正确的是()①近代生活习俗受西方影响较大②近代上海社会出现崇洋风尚③民族工业产品已丧失国内市场④民众生活方式发生根本转变A.①② B.①②④ C.②③ D.①②③4.中国航空事业开始的标志是( )A.中华民国成立B.冯如制成中国第一架飞机C.改革开放D.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5.爱美的中国女性因穿着时新鲜艳,被指责为资产阶级情调。
这种情况最有可能出现在现代中国的哪个时期()A.“一五”计划期间 B.“大跃进”时期C.“文革”时期 D.改革开放初期6.中国近代史上首次打破列强垄断局面的交通行业是()A.航空运输 B.铁路运输 C.公路运输 D.轮船运输7.“学界开通到女流,金丝眼镜自由头。
皮鞋黑袜天然足,笑彼金莲最可羞。
”这首《竹枝词》所描述的情景开始于( )A. 18世纪中期 B. 19世纪初期 C. 19世纪后期 D. 20世纪初期8.1915年,俄国人赛可夫离开中国回国后,把在中国生活十五年的所见所闻写了篇“备忘录”,其中不可能包括( )A.逛街时看见有人正在分发一份叫《民报》的刊物B.乘坐了中国首条空中航线——北京至天津航线C.听见别人喊他的一位华人朋友为先生D.在报纸上看到武昌起义的消息9.中央电视台电影频道网址是http://,网址设置“1905”的寓意是( )A.这一年电影诞生后不久就传到了中国B.这一年中国电影事业开始起步C.这一年中国结束了电影无声的历史D.这一年中国影片第一次获得国际荣誉10.1888年4月《申报》载文:在雇佣女工的场所,“男女相淆,已非风俗之正”“各女工种种丑态,招摇过市,全不避人,廉耻扫地矣。
《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教案范文

《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教案范文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以及这些变化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2. 培养学生对生活方式变化的认知能力,提高他们的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 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现象,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1. 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及其原因。
2. 生活方式变化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三、教学难点:1. 分析生活方式变化的原因。
2. 理解生活方式变化对社会发展的作用。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生活方式的变化及其原因,引导学生理解知识点。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的生活方式变化案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生活方式的变化。
3.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生活方式变化对社会发展的影响,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五、教学准备:1. 教材:《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2. 课件:展示生活方式变化的图片、案例等3. 参考资料:关于生活方式变化的相关文章、研究报告等六、教学内容:生活方式的变化原因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生活方式变化的原因,提高他们的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方法:讲授法、案例分析法七、教学内容:生活方式的变化趋势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生活方式的变化趋势,培养他们的预测能力。
教学方法:讲授法、小组讨论法八、教学内容:生活方式变化对社会发展的影响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生活方式变化对社会发展的作用,提高他们的理解能力。
教学方法:讲授法、小组讨论法九、教学内容:生活方式变化对个人的影响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生活方式变化对个人的影响,培养他们的自我认知能力。
教学方法:讲授法、案例分析法十、教学内容:如何适应生活方式的变化教学目标:让学生学会如何适应生活方式的变化,提高他们的应对能力。
教学方法:讲授法、小组讨论法十一、教学内容:生活方式变化中的问题与挑战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生活方式变化中存在的问题和挑战,提高他们的解决问题能力。
教学方法:讲授法、案例分析法十二、教学内容:生活方式变化与可持续发展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生活方式变化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培养他们的环保意识。
第19课《社会生活的变迁》同步试卷(解析版)

人教统编版(部编版)八年级下册历史第六单元第19课《社会生活的变迁》同步试卷一、单选题1.下面的图示反映了()A. 城市交通堵塞问题B. 人们生活方式变化C. 社会保障体系完善D. 就业渠道拓宽2.我国时速250公里的“复兴号”中国标准动车组研制工作取得新进展。
中国在“交通强国”之路上渐行渐疾、渐行渐稳,这在本质上体现了我国()A. 交通运输业的发展B. “一五计划”的实施C. 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实现D. 综合国力的提升3.恩格尔系数是衡量一个家庭或一个国家富裕程度的主要指标之一。
右图是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城镇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指食品支出总额占个人消费支出总额的比重)的变化情况,这一变化趋势主要说明()A. 我国城镇居民的生活水平越来越高B. 我国城镇居民消费的粮食不断减少C. 我国经济建设取得举世目的成就D. 中国的粮食生产呈下降趋势4.某“农家乐”制作的野菜、粗粮受到前来游玩的游客的热捧,对这种现象理解正确的…()A. 说明中国人已解决了十几亿人的吃饭问题B. 说明人们饮食喜欢猎奇C. 说明“农家乐”经济发展水平低D. 说明人们注意营养,粗细搭配,注重绿色食品等5.2016年暑假,一位外籍教师带着家人到株洲游玩,下列生活情景他们不可能看到的是()A. 用微信支付B. 穿现代服装C. 住小洋楼D. 用粮票买米时间20世纪70年代20世纪80年代20世纪90年代“三大件”自行车,缝纫机、手表电视机、电冰箱、洗衣机手机、空调、汽车A. 经济快速发展B. 文化教育进步C. 社会保障提高D. 饮食结构优化7.食品支出在消费支出中的比重下降,我国城乡居民消费结构的显著变化表明()A. 人们健康水平在下降B. 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C. 牛奶面包代替稀饭馒头D. 肉鱼禽蛋得到充分保证8.2017年5月,来自“一带一路”沿线的20国青年评选出了中国的“新四大发明”:高铁、支付宝、共享单车和网购。
这些新事物的出现说明()A. “一带一路”改变了人们生活B. 人们的出行方式发生了变化C. 科技创新改变了中国人的生活D. 外国青年羡慕中国人生活方式9.改革开放后,我国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城乡居民收入不断增加,消费总量不断增长,消费结构不断优化,生活新气象不断涌现。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19课《社会生活的变迁》同步练习题(含答案)

《社会生活的变迁》基础练习1.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人民的精神文化需求也在不断增长。
我国城乡人民文化生活丰富多彩出现在( )A.建国初期 B.“文化大革命”时期C.“大跃进”时期 D.改革开放以后2. 当前,我们一直在强调,要搞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人们精神文化生活需求不断增长的前提是( )A.信息时代的到来B.爱美意识的增强C.物质生活的提高D.文化娱乐用品的增多3. 建国以来,我国人民对于时间的掌握发生着变化,有这样的说法:50年代看天上(的太阳),70年代看墙上(的挂钟),80年代看手上(的手表),90年代看腰上(的BP机、手机)。
这反映了( )A.我国人民的生活习惯发生了变化B.我国人民的生活水平发生了变化C.我国的轻工业发展很快D.我国人民的消费观念发生了变化4. 粮票、布票等是祖辈、父辈们曾经使用过的购物票证,当时发行这些票证最主要的原因是( )A.当时物资很紧缺B.当时大家没有钱C.票证代替人民币D.使用起来很方便5. 最能反映人民生活水平改善的标志,是生活消费结构的变化。
我国城乡居民消费结构的显著变化表现为( )A.大米为主要食品B.肉鱼禽蛋得到充分保证C.牛奶面包代替稀饭馒头D.食品支出在消费支出中的比重下降6. 下列对改革开放以后我国人民文化生活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精神文化需求不断增长B.文化教育的消费比例下降C.精神文化生活丰富多彩D.多数人日益重视知识信息7. 我国从1953年开始实行“票证”到20世纪90年代初“票证时代”结束,说明了我国( ) A.社会制度的先进B.人们思想觉悟的提高C.人们消费观念的改变D.物质财富的极大丰富8. 下列有关改革开放后,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的说法错误的是()A.人们的居住条件有了很大改善,许多农村建起了漂亮的住宅小区B.许多人还没解决温饱问题,仍吃野菜、窝头C.服装成为人们显示风度、展示个性的方式D.开私人汽车出行的人越来越多9. 1970年,有一个外国人来到中国,他不可能看到的是()A.人们大多住在简陋狭窄的房子里B.人民的食物匮乏、单调C.大街上人们的服装大多是灰色和蓝色两种D.大量汽车在高速公路上奔驰10. 下列能反映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居民生活变化的是()①绿色食品等科学卫生的观念日益深入人心②网上聊天、发微信成为人们比较便捷的通信方式③人们排着长队买食油、火柴、棉布等生活必需品④70年代住草房,80年代住砖房,90年代盖楼房A.①②③④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④11. 20世纪80年代以前,自行车、缝纫机、手表、收音机等传统的“四大件”是城乡的最高追求;80年代以后,彩电、洗衣机、录音机等新的“四大件”成为新的消费热点;如今,家用电脑、汽车、住房等成为新的消费热点。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19课《社会生活的变迁》同步习题(含答案)

《社会生活的变迁》同步练习◆基础题一、选择题1.对改革开放前大家在服装方面的特点说法不正确的是()A. 人们买衣服要凭布票且数量有限B.色彩和样式也很单调C. 大家都穿着千篇一律的灰色中山装或蓝色解放装D.时装表演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2.当时,人们买衣服要凭布票,且数量有限,色彩和样式也很单调。
大家都穿着千篇一律的灰色中山装或蓝色解放装,被形容为“蓝(灰)色的海洋”。
这种现象普遍存在于我国()A. 解放战争时期B. 改革开放前C. 20世纪末D. 21世纪初3.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乡居民消费结构的显著变化表现为()A. 大米为主要食品B. 鱼肉禽蛋得到充分保证C. 牛奶面包代替稀饭馒头D. 食品支出在消费支出中的比重下降4.下列表述,不符合改革开放后我国人民生活总体状况的是()①衣着单一,质量较差②吃饱吃好,追求营养③食品短缺,供应不足④交通发展,出行便捷A. ①②B. ③④C. ①③D. ②④5.下列情况能够反映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居民生活变化的是()①人们上网浏览、发E-mail ②人们使用粮票、布票购买东西③70年代住草房,80年代住瓦房,90年代住楼房④我国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建立和完善起来A. ①②④B. ①③④C. ②③④D. ①②③④◆能力题一、选择题1.八年级3班钟国平对中国现代的科技文化教育等史实进行了认真整理,他整理的笔记中,哪一项是错误的()A.2003年,“神舟五号”载人航天飞行成功,中国成为第三个独立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
B. 深化教育改革的重点是提高民族素质和创新能力。
C. 著名水稻专家袁隆平成功培育出籼型杂交水稻,他被国内外誉为“杂交水稻之父”。
D. 我国城乡居民消费结构的显著变化表现为食品支出在消费支出中的比重上升。
2.下面是某城市居民的年人均饮食消费品统计表(单位:千克),此表不能说明()A. 民众的主食消费减少,副食品消费增加B. 生活水平提高,导致食品消费发生变化C. 改革开放,人们的生活状况进一步改善D. 由于物价上涨,人们减少了粮食消费3.八年级3班钟国平对中国现代的科技文化教育等史实进行了认真整理,他整理的笔记中,哪一项是错误的()A.2003年,“神舟五号”载人航天飞行成功,中国成为第三个独立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5课人们生活的变化
一、选择题
1、我国人民生活整体进入小康社会是在()
A、20世纪80年代
B、20世纪90年代
C、20世纪末
D、2010年前后
2、解决城市交通堵塞问题的根本出路在于()
A、实行“工交优先”
B、加强交通管理
C、减少汽车数量
D、发展道路、地铁、轻轨等硬件设施
3、下列不属于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是()
A、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
B、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
C、国有企业的“铁饭碗”
D、医疗保险制度
4、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建立后,职工的医疗保险费用的支付者是()
A、社会统筹
B、职工单位
C、个人
D、以上三方各承担一部分
5、粮票、布票和油票等有效票证出现于()
A计划经济时代 B、商品经济时代 C、知识经济时代 D、市场经济时代
6、90年代看腰上(的BP机、手机)。
这反映了()
A、我国人民的生活习惯发生了变化
B、我国人民的生活水平提高
C、我国手工业发展很快
D、我国人民的作息时间发生了变化
7、就业制度的改革使()
①、人们的就业观念发生了变化②、“铁饭碗”逐渐被打破
③、促使人们不断学习,提高适应就业变化的能力④贫富悬殊进一步加剧,引起社会混乱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8、我国医疗保险制度改革的目的是()
①减轻用人单位的负担②减轻医院的负担③使人敢看病,看得起病
④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9、小王今年大学毕业,根据我国现阶段的就业制度,他的就业方式可以是()
①自主就业②市场调节就业③政府安排就业④政府促进就业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10、粮票、布票、油票等购物票证反映当时的社会现实是()
A、物资丰富,购物不要钱
B、物资缺乏,凭票购物
C、市场经济,计划消费
D、各尽所能,各取所需
二、材料解析题
长期以来,城市人主要的交通工具是公共汽车和自行车,每当上下班高峰,争先恐后的挤车人流和川流不息的自行车潮成为城市两道独特的景观。
改革开放以后,特别是20世纪以后,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乘出租车和开私家车的人多了起来,但是随之而来的是更严重的环境污染和交通阻塞问题。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政府采取了哪些措施?
(2)在减缓城市交通阻塞方面,你有什么高招?
参考答案
1——5CDCDA 6——10BABDB
(1)政府有关部门采取了许多措施,其中包括实行“公交优先”政策、开辟新的公交线路、使用清洁燃料,等等。
更重要的是,国家正投入大量资金,大力进行城市道路建设,发展轨道交通(地铁、轻轨),以期从根本上改善城市的交通状况。
(略)(提示:从改善城市的道路建设及多层次的交通渠道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