断层解剖名词解释
断层解剖学名词解释

断层解剖学名词解释断层解剖学是一门研究地质构造中断层的形成、性质和变形规律的学科。
它通过对断层的解剖和分析,揭示地壳运动与地质变化的内在机制,对于认识地球演化历史和研究地质灾害具有重要意义。
下面将从断层的定义、分类、形成机制及其作用等方面对断层解剖学进行详细解释。
1. 断层的定义断层指的是岩石体中由地壳应力超过岩石体强度而发生的断裂面。
断层具有明显的位移,可以导致地层错动和断裂岩体的相对位移。
断层可以是水平的、倾斜的或垂直的,根据位移的方向不同,可以分为正断层(向上位移)、逆断层(向下位移)和走滑断层(相对水平位移)。
2. 断层的分类按照断层的发生形式和位置,可以将断层分为以下几类:(1) 大断层: 通常指地质构造中的主要构造断裂,具有较大的位移量和广泛的影响范围。
如三峡断裂带、北安曲线断裂等。
(2) 中小型断层: 位移量较小,影响范围相对较小的断层,如裂隙、裂缝、节理等。
(3) 断层带: 多条平行或近平行的断层构成的带状地质构造,例如长江三角洲断裂带、阿尔卑斯山断裂带等。
3. 断层的形成机制断裂地壳中,断层的形成主要受到构造应力的作用。
构造应力可以是水平的、竖直的或者倾斜的,不同的构造应力会产生不同方向和形态的断层。
在岩石体内,当构造应力超过岩石体的抗压强度时,岩石会发生断裂,从而形成断层。
断层的形成还受到岩层的性质、岩石脆性和断层面的滑动条件等因素的影响。
4. 断层的作用断层在地质演化和地壳运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1) 存储和运移矿产资源: 断层可以形成矿床的构造控制因素,如金矿床、铜矿床等。
(2) 形成地质景观: 断层错断和巨大的相对位移可以形成峡谷、断崖、露头等地质景观。
(3) 形成地震: 当断层发生断裂运动时,会释放巨大能量,产生地震现象。
(4) 导致地质灾害: 断层错动和位移会引发山体滑坡、地面塌陷等地质灾害。
总结:断层解剖学是研究断层形成、性质和变形规律的学科,通过对断层的解剖和分析,可以揭示地质构造和地壳运动的机制,对于认识地球演化历史和研究地质灾害具有重要意义。
断层解剖重点总结

断层解剖重点总结一、断层解剖的基础知识总结在解剖学中,断层解剖是一个重要的解剖学术语,用来描述人体的内部结构。
通常指将人体扫描设备生成的断层图像,重新拼合或叠加成一系列连续的图像。
这种技术也被称为层面解剖术,它在医学、生物学、生化学等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断层解剖的原理是通过扫描设备(如CT、MRI等)对人体进行扫描,从而生成一系列不同方向、不同深度的二维图像。
然后将这些图像以特定的方式叠加到一起,形成连续的三维图像。
这个三维模型可以使人们更好地理解人体内部结构和病理变化。
在断层解剖中应注意以下一些基础知识:1. 解剖学位置术语了解解剖学位置术语是理解断层解剖的基础。
一些常用的位置术语包括前、后、上、下、中、外、内等。
此外,还有一些特殊的术语,如背、腹、头、尾等,这些术语用于描述人体的不同方向。
2. 解剖标志解剖标志是指断层图像上的一些特定的标志性结构,比如关节、器官、骨骼等。
这些标志结构可以帮助医生和研究人员定位特定的解剖区域。
3. 解剖面解剖面是指断层图像上的横截面或纵截面。
这些面可以是任何特定的方向或位置,例如,斜向、水平方向、轴向等。
不同的解剖面展示的结构不同,因此在分析图像时应选择合适的解剖面。
二、断层解剖的应用领域总结1. 医学在医学领域,断层解剖技术被广泛用于疾病诊断、手术规划和治疗策略制定等方面。
断层解剖技术可以帮助医生准确定位不同的解剖结构,比如肿瘤、损伤、出血等。
这样医生可以更加精确地选择治疗方法和手术操作区域。
2. 生物学在生物学领域,断层解剖技术可以帮助研究人员研究组织学、生理学和形态学等问题。
例如,通过对动物模型的断层图像进行分析,研究人员可以了解动物脑部结构和动物行为之间的联系。
3. 工程学在工程学领域,断层解剖技术可以被用于仿真和虚拟设计。
例如,可以利用人体断层图像进行医疗设备的设计和测试。
这样可以节省时间和成本,并减少试验对医疗器械的损坏。
三、断层解剖的注意事项总结1. 较大的人体结构(如肺、肝脏)通常在不同的断层面上呈现不同的结构。
断层解剖

一、名词解释1.翼点:位于灌弓中点上方约两横指处,由额骨、顶骨、颞骨和蝶骨相交接形成,多呈H形,为颅骨的薄弱部分,内面有脑膜中动脉前支通过。
2.胸骨角:胸骨柄和胸骨体相连接处稍向前突称为胸骨角。
3.下颌角;下颌体和两侧的下颌支,二者相交之处称下颌角。
4.硬模外隙:硬脊膜与椎管内面的骨膜及黄韧带之间的狭窄腔隙。
5.蛛网膜下隙:蛛网膜和软脊膜之间的宽阔的间隙。
6.眶上切迹:位于眶上缘内、中1/3交界处,其中有眶上神经、眶上切迹动脉和眶上静脉通过,此处是额部手术局部麻醉的注射部位也是额部出血的压迫点。
7.劾孔:通常位于下颌第二前磨牙根下方,下缘连线中点,距正中线约25cm,有劾神经、血管通过。
8.危险三角:是鼻根至两侧口角区。
9.脑池:蛛网膜下隙在脑的沟、裂处扩大,形成蛛网膜下池又称脑池。
10.大脑动脉环:由前交通动脉、大脑前动脉、后交通动脉和大脑后动脉吻合处。
11.腮腺床:腮腺深面有茎突及茎突诸肌、颈内动脉、颈内静脉和后四对脑神经,共同构成。
12.横断面:又称水平断面,是指平行水平面的断面。
二、问答题1.面颅骨、脑颅骨各有哪些组成?成对的面颅骨:上颌骨、颧骨、泪骨、鼻骨、腭骨、下鼻甲。
不成对的面颅骨:犁骨、下颌骨、舌骨。
成对的脑颅骨:顶骨、颞骨不成对的脑颅骨:额骨、枕骨、蝶骨、筛骨。
2.鼻旁窦有哪些?上颌窦、额窦、筛窦、蝶窦3.何为头皮?其特征是什么?头皮由皮肤、浅筋膜和枕额肌及其帽状三者紧密的联合体特征:愈合能力强4.颈部的三角有哪些?各自通过哪些结构?核下三角:下唇和舌尖部淋巴的少数核下淋巴结合颈前静脉。
下颌三角:下颌下腺及其周围的血管、淋巴结和神经。
颈动脉三角:静脉A及其分支,迷走神经和颈内V还有许多颈外侧深淋巴结。
肌三角:喉、气管、食管颈段和甲状腺。
枕三角:副神经臂丛和劲横A。
锁骨上三角:膈神经、锁骨下V、A和颈外侧下深淋巴结。
颈A上角:膈神经、胸导管。
5.颈部浅筋膜由浅入深分为几层?颈部间隙有哪些?分为3层:浅、中、深。
断层解剖的分析报告

断层解剖的分析报告引言断层解剖是地质学中重要的研究领域,它通过对地壳中断层的形态、构造和运动进行分析,揭示了地壳运动和岩石变形的规律。
本文将针对断层解剖的相关内容进行分析和讨论。
1. 断层解剖的概述断层是地球表面或地球内部岩石体系中的一种构造形式,它由于地壳运动和岩石变形而产生。
断层解剖是对断层进行详细解剖和分析的过程,包括断层的形态特征、构造特征以及断层的运动情况。
1.1 断层的形态特征断层的形态特征包括断层面的形状、倾角以及断层面上的构造特征等。
根据断层面的形态,断层可以分为平面断层、倾斜断层和正断层等不同类型。
根据断层面的倾角,断层可以进一步分为高角度断层和低角度断层。
根据断层面上的构造特征,断层可以细分为走滑断层、逆冲断层和正断层等。
1.2 断层的构造特征断层的构造特征是指断层发育的构造性质,包括断层面上的断层面滑移、断层带中的断层断裂以及断层周围的构造变形等。
断层面上的滑移可以分为水平滑移和倾斜滑移。
断层带中的断层断裂可以是单一的断层断裂,也可以是多级的断层断裂。
断层周围的构造变形包括破碎带的形成、褶皱的产生等。
1.3 断层的运动情况断层的运动情况是指断层发育过程中的运动变化和运动速率等。
断层可以发生水平滑移、倾斜滑移、正断层运动和逆冲断层运动等不同类型的运动。
断层运动可以通过断层面滑移的位移以及断层面上的构造形变来分析。
2. 断层解剖的方法断层解剖是通过对现场断层进行观测和测量,结合地质调查和实验室分析等手段,探索地壳运动和岩石变形的规律。
断层解剖的方法主要包括现场观察记录、测量和采样、地质剖面构建以及实验室分析等。
2.1 现场观察记录现场观察记录是断层解剖的基础工作,主要包括断层形态特征的描述、断层面上的构造特征的记录以及断层周边的地质构造的观察等。
通过现场观察记录,可以获取断层解剖的原始数据。
2.2 测量和采样测量和采样是对断层进行定量分析的重要手段。
通过测量断层面的形态特征和构造特征,可以获得断层的倾角、滑移量等参数。
解剖学中的断层解剖学

解剖学中的断层解剖学断层解剖学是一种研究人体解剖结构的方法,通过叠加层面图像来获取更全面和准确的解剖信息。
本文将介绍断层解剖学的原理、应用以及其对医学领域的重要意义。
一、断层解剖学原理断层解剖学基于断层成像技术,采用了X射线、磁共振成像(MRI)、计算机断层扫描(CT)等方法,通过对人体进行层面成像,获得连续的解剖信息。
详细而言,断层解剖学依靠射线经过人体后的吸收程度来获取图像信息,并利用计算机技术对这些图像进行处理和叠加,形成层面图像。
二、断层解剖学的应用1. 临床诊断:断层解剖学在临床诊断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通过断层解剖学的图像,医生可以获取更加清晰和准确的人体解剖信息,从而辅助诊断。
例如,在肿瘤诊断中,通过断层解剖学可以确定肿瘤的大小、位置和与周围组织的关系,为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依据。
2. 教学工具:断层解剖学为医学生和相关专业学生提供了重要的教学工具。
通过观察断层解剖学的图像,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人体结构,加深对解剖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这对于培养学生的解剖学专业素养和临床思维方式具有重要意义。
3. 研究方法:断层解剖学也被广泛应用于医学研究领域。
研究者可以利用断层解剖学的图像进行人体解剖学的定量分析,探索解剖学与生理学、病理学等领域的关系。
这为深入了解人体结构与功能提供了直观的研究手段。
三、断层解剖学对医学的重要意义断层解剖学在医学领域具有重要的实用价值和研究意义。
它可以帮助医生更精准地进行诊断和手术规划,提高医疗水平,减少医疗事故发生的可能性。
此外,断层解剖学的发展也为解剖学研究提供了新的技术手段和思路,推动了医学和生命科学领域的发展。
总结:断层解剖学作为一种研究人体解剖结构的方法,通过层面成像技术为医学领域提供了重要的工具。
它的原理简明扼要,应用广泛,同时对医学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相信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断层解剖学将会在医学领域继续发挥重要的作用,为人类的健康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断层解剖名词解释

-内囊:内囊是位于尾状核,背侧丘脑与豆状核之间的宽厚白质层,分为前肢、膝、后肢。
半卵圆中心: 在大脑半球胼胝体上方的层面,皮层深面的髓质呈半卵圆形。
是由投射纤维,联络纤维,连合纤维组成。
侧脑室三角区:侧脑室中央部,下角和后角三者汇合处,呈三角形腔隙,称侧脑室三角区。
第三脑室:是两侧背侧丘脑,下丘脑间的狭窄腔隙。
第四脑室:位于脑桥、延髓与小脑之间,形似帐篷。
第五脑室:即透明隔腔,是位于两侧透明隔之间的间隙。
第六脑室:又称Verga腔,位于穹窿连合与胼胝体间的一个水平裂隙,不恒定,位于胼胝体后半部。
中间帆腔:位于第三脑室顶的上方,穹窿体和穹窿连合的下方,为一尖向前的三角区,两侧界为穹窿的内侧缘,后界为穹窿体压部下方,前至室间孔。
静脉角:丘脑纹状体静脉和大脑内静脉连接处形成一个开放的锐角,造影上称静脉角,形态、位置较恒定,其前端为室间孔后界的标志。
脑池:蛛网膜下隙在脑的沟、裂等处扩大,形成蛛网膜下池,亦称脑池。
上眶耳线:为眶上缘中点至外耳道中点的连线。
经该线的平面约与颅底平面一致,沿此线进行颅脑扫描,有利于减少颅骨所致伪影及颅后窝结构的显示。
眦耳线:为外眦与外耳道中点的连线。
Reid基线:眶下缘至外耳门中点的连线,头部横断层标本的制作常以此线为准,冠状断层标本的制作也常以该线的垂线为基线。
鞍上池:位于蝶鞍的上方,包含交叉池、脚间池和桥池前部。
大脑外侧窝池:为额叶、顶叶、颞叶和岛叶之间的大脑外侧沟的脑池,内有大脑中动脉及其分支,并有大脑中浅静脉。
Willis环:位于大脑底部,环绕视交叉,灰结节和乳头体等,由一条前交通动脉和成对的大脑前动脉、颈内动脉的末端、后交通动脉及大脑后动脉组成。
咽隐窝:咽鼓管圆枕后方与咽后壁之间有纵行深窝,是鼻咽癌的好发部位之一。
咽鼓管咽口:鼻咽部侧壁上有三角形开口,位于下鼻甲后方1 cm。
此口通鼓室,鼻咽部感染可经此蔓延至中耳。
声门裂:位于喉腔中部的一个呈矢状位的裂隙,由左右声襞及杓状软骨基底部所围成,分为前3/5的膜间部和后2/5的软骨间部,膜间部与发音有关,声门裂是喉腔最狭窄的部位,是异物易滞留的部位,也是上下呼吸道的分界。
断层解剖学

sectional anatomy
一、绪论
1、定义:
以人体的各部不同断面为单位,研究 每一断面的器官、结构与形态位置、 毗邻关系的科学。 2、特点
1)、能在保持机体结构于原位的状态下,准确地 显示其断面形态及位置关系
2、密切结合影像诊断学和介入放射学,是解剖学 与医学影像学相结合而产生的边缘学科
下肢
分界:
头部 颈部 甲状软骨上缘 颈静脉切迹
头 颈 胸 腹 盆
胸部
剑胸连线 腹部 骼嵴最高点 盆部
三、断面:
断面是指断层标本的 表面,亦称剖面或切面 1.横断面(水平断面) 2.矢状断面 3.冠状断面 4.斜断面
第五章 腹部
•一、腹部局解 1、腹壁: 腹前外侧壁 腹直肌、三块阔肌
腹后壁
斜方肌
7.6肋软骨
剑突
10—6肋骨
T10椎体
腹直肌 膈肌
胸大肌 腹外斜肌
前锯肌
背阔肌 竖脊肌
肝
胃
双肺下叶
肝中V
椎管
肝右V
下腔V
奇V
胸主A
半奇V
腹部第二断层 部位:剑胸连线下3.0cm T11椎 厚度:1.5cm
7.6肋软骨
剑突
11—6肋骨
T11椎体
腹直肌 膈肌 腹外斜肌
前锯肌
背阔肌 竖脊肌
肝
背阔肌、竖脊肌
2、腹腔 以横结肠为界:结肠上区、结肠下区 结肠上区:胃、十二指肠、肝、 肝外胆道、胰、脾 结肠下区:空、回肠、盲肠、阑尾、 升结肠、横结肠、降结肠、乙状结肠
腹部横断面 剑胸连线→骼嵴最高点 共分成15个断层面,断层厚度为1.5cm
1、男腹部第一横断面
(1)断层部位: 剑胸连线下1.5cm (2)厚度:1.5cm (3)断面所见: 断面总形态呈边缘比较规整的横椭圆形 T10横断
人体断层影像解剖学-—名词解释

人体断层影像解剖学——名词解释1.人体断层影像解剖学:以人体断层影像为导向,以断层影像中的人体结构为学习研究对象,分解剖析断层影像中人体组织、器官、结构的位置、形态、毗邻关系、组织特性及其变化规律的一门学科。
2. 断层:是根据研究目的的某一方向所作的具有一定厚度的标本或图像。
3. 断面:人体断层影像解剖学教学与研究中所观察的断层标本的剖面。
4. 眦耳线:眼外眦与外耳门中点处的连线,颅脑横断层多以此线为基线,是临床影像头部的轴位扫描基线。
5. 禽距:位于侧脑室后角内侧壁的腹侧,有距状沟前部皮质陷入侧脑室后角内所形成的隆起结构。
6. 半卵圆中心:颅脑部横断层上大脑半球内呈半卵圆形的白质区,主要有胼胝体体的辐射纤维和经内囊的投射纤维等组成。
7. Meckel 腔:又称为三叉神经腔,位于颞骨岩部尖端,是颅后窝伸向颅中窝后内侧部的一个硬脑膜隐窝,其开口处恰位于小脑幕切迹的下方,内耳门和鞍背的中点处。
8. 辐射冠:大部分投射纤维呈辐射状,投射至大脑皮质,此部分投射纤维在冠状、矢状断层上所形成的宽阔白质区。
9. 肌腱袖:又称为肩袖,由止于肱骨大、小结节的冈上肌、冈下肌、小圆肌和肩胛下肌的肌腱彼此连接成腱板,包绕肩关节的上、后和前方,并于关节囊相愈着,对肩关节起稳固作用。
10. 腋窝:位于肩关节下方,臂部与胸上部之间。
当上肢外展时,腋此区呈底在下,顶向上的四棱锥形腔隙,称为腋窝。
11. 髌下脂体:骨下、骨上方和髌韧带之间的脂肪组织,并可向两侧延伸,超出髌骨外侧缘1.0cm 左右。
12.肺门:内侧面向内凹陷处,支气管、肺动脉、肺静脉、淋巴管、神经进出之处。
13.肺根:出入肺门的结构(支气管、肺动静脉、淋巴、神经)将肺与纵隔连接在一起并有结缔组织包绕称为肺根。
14. 肋膈隐窝:又称肋膈窦,由肋胸膜下缘与膈胸膜折返形成,呈半环形,容量最大,位置最深,胸膜腔内的积液常先蓄积此第二肝门:腔静脉沟的上端处,肝左、中间、右静脉出肝后立即注入下腔静脉,临床上称此沟上端为第二肝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内囊:内囊是位于尾状核,背侧丘脑与豆状核之间的宽厚白质层,分为前肢、膝、后肢。
半卵圆中心: 在大脑半球胼胝体上方的层面,皮层深面的髓质呈半卵圆形。
是由投射纤维,联络纤维,连合纤维组成。
侧脑室三角区:侧脑室中央部,下角和后角三者汇合处,呈三角形腔隙,称侧脑室三角区。
第三脑室:是两侧背侧丘脑,下丘脑间的狭窄腔隙。
第四脑室:位于脑桥、延髓与小脑之间,形似帐篷。
第五脑室:即透明隔腔,是位于两侧透明隔之间的间隙。
第六脑室:又称Verga腔,位于穹窿连合与胼胝体间的一个水平裂隙,不恒定,位于胼胝体后半部。
中间帆腔:位于第三脑室顶的上方,穹窿体和穹窿连合的下方,为一尖向前的三角区,两侧界为穹窿的内侧缘,后界为穹窿体压部下方,前至室间孔。
静脉角:丘脑纹状体静脉和大脑内静脉连接处形成一个开放的锐角,造影上称静脉角,形态、位置较恒定,其前端为室间孔后界的标志。
脑池:蛛网膜下隙在脑的沟、裂等处扩大,形成蛛网膜下池,亦称脑池。
上眶耳线:为眶上缘中点至外耳道中点的连线。
经该线的平面约与颅底平面一致,沿此线进行颅脑扫描,有利于减少颅骨所致伪影及颅后窝结构的显示。
眦耳线:为外眦与外耳道中点的连线。
Reid基线:眶下缘至外耳门中点的连线,头部横断层标本的制作常以此线为准,冠状断层标本的制作也常以该线的垂线为基线。
鞍上池:位于蝶鞍的上方,包含交叉池、脚间池和桥池前部。
大脑外侧窝池:为额叶、顶叶、颞叶和岛叶之间的大脑外侧沟的脑池,内有大脑中动脉及其分支,并有大脑中浅静脉。
Willis环:位于大脑底部,环绕视交叉,灰结节和乳头体等,由一条前交通动脉和成对的大脑前动脉、颈内动脉的末端、后交通动脉及大脑后动脉组成。
咽隐窝:咽鼓管圆枕后方与咽后壁之间有纵行深窝,是鼻咽癌的好发部位之一。
咽鼓管咽口:鼻咽部侧壁上有三角形开口,位于下鼻甲后方1 cm。
此口通鼓室,鼻咽部感染可经此蔓延至中耳。
声门裂:位于喉腔中部的一个呈矢状位的裂隙,由左右声襞及杓状软骨基底部所围成,分为前3/5的膜间部和后2/5的软骨间部,膜间部与发音有关,声门裂是喉腔最狭窄的部位,是异物易滞留的部位,也是上下呼吸道的分界。
前庭裂:咽鼓管两侧前庭襞之间的裂隙称前庭裂,较声门裂宽。
内脏格:喉与气管、咽与食管及甲状腺被颈筋膜中层包裹,位于颈前部,是内脏格;
支持格:颈深肌群、椎体以及臂丛根部和交感干等藏于颈深筋膜深层之内,位于颈后部,是支持格。
血管神经格:内脏格和支持格之间的左、右侧,有颈动脉鞘所包裹的颈总动脉(或颈内动脉)、颈内静脉和迷走神经,是血管神经格。
主动脉肺动脉窗:升主动脉与胸主动脉之间至纵隔左缘,在CT图像上为一低密度间隙,称主动脉肺动脉窗,含有动脉韧带,气管支气管上淋巴结和左喉返神经。
纵隔:是纵隔胸膜间的全部器官、结构与结
缔组织的总称。
支气管肺段:简称肺段,是每一个肺段支气管及其分支分布区肺组织的总称,无论是形态上或是功能上都可作为一个单位。
梨状隐窝:在喉的两侧各有一深谷,称为梨状隐窝,是异物常易滞留的部位。
声门旁间隙:它包绕喉室和喉小囊外,其周界前方及两侧为甲状软骨,内侧为方形膜和弹性圆锥,后方为梨状隐窝的前面。
会厌前间隙:上方为舌骨会厌韧带,前方为甲状舌骨膜,侧方为方形膜,后方为会厌前面。
气管前间隙:位于气管、上腔静脉和主动脉弓及其三大分支之间,为三角形间隙,内有奇静脉弓淋巴结(多为1个)。
气管后间隙:位于气管和脊柱之间,右侧为右肺,左侧上部为左肺,左侧下部为主动脉弓。
血管前间隙:位于胸骨柄后方、两侧壁胸膜前返折线之间及大血管以前的间隙,内含胸腺。
气管权下间隙:从气管权开始向下至右肺动脉下缘,高约2 cm,内有淋巴结等。
后纵隔间隙:位于气管权以下,前为左心房,后为脊柱,右侧为右肺,左侧为胸主动脉。
内有食管,胸导管,奇静脉,半奇静脉和淋巴结等。
膈肌脚后间隙:位于左右膈肌脚之间、脊柱之前。
内有胸主动脉,胸导管,奇静脉,半奇静脉和淋巴结等。
第一肝门:肝脏面的横沟为第一肝门,有肝左右管,肝固有动脉左右支,肝门静脉左右支及淋巴管,神经等结构出入,该处称第一肝门。
第二肝门:右侧纵沟后部为腔静脉沟,内有下腔静脉,其后上端有肝静脉汇入,该处称为第二肝门。
第三肝门:肝右后下静脉和尾状叶静脉出肝处在腔静脉沟下部,称第三肝门。
肝正中裂: 在肝膈面胆囊切迹中点至下腔静脉左前缘的连线,正中裂将肝分为左、右半肝,与裂相邻的分别为左半肝的左内叶和右半肝的右前叶。
肝裸区:在冠状韧带上层于肝的附着点直至下腔静脉右壁之间,肝表面无腹膜覆盖,称肝裸区。
脾裸区:肝膈韧带两层在脾的附着点之间为脾裸区。
牛眼征:在门静脉高压时MRI可发现肝圆韧带内有血液流人脐,在B超图像上,开放的肝圆韧带呈现高回声中出现圆形暗区现象,直径3~7 mm,状似牛眼,称“牛眼征”。
门腔间隙:肝门静脉与下腔静脉之间的空隙。
钩突:肠系膜上静脉与下腔静脉之间的胰组织。
膈下间隙:指膈与横结肠及其系膜之间的区域。
腹膜后间隙:是腹后壁的壁腹膜和腹横筋膜之间的总称。
肾旁前间隙:位于腹后壁的壁腹膜、侧椎筋膜和肾前筋膜之间,内有胰,十二指肠,升、降结肠等器官。
肾周间隙:由肾前、后筋膜围成,内有肾、肾上腺和肾脂肪囊和输尿管等。
肾旁后间隙:位于肾后筋膜、侧椎筋膜与腹横筋膜之间的间隙,内有肾旁脂体。
尿生殖膈:由会阴深横肌和尿道括约肌及覆盖于它们上、下面的尿生殖膈上、下筋膜共同构成。
坐骨肛门窝:位于坐骨结节与肛门之间底朝下的锥形间隙,称坐骨肛门窝,窝内有大量
脂肪组织和会阴部的血管、神经等。
坐骨肛门窝位于肛管的两侧,略似尖朝上,底朝下的锥形间隙。
股三角:位于大腿前上部,由腹股沟韧带、长收肌内侧缘、缝匠肌内侧缘围成。
有股血管、股神经通过。
从左到右依次为股神经,股动脉,股静脉。
精索:是介于睾丸上端与腹股沟管深环之间的圆索状结构,由输精管、睾丸动脉、蔓状静脉丛、神经和淋巴管等外包被膜而成。
睾丸鞘膜腔:睾丸鞘膜脏层和壁层之间的潜在性腔隙,内有少量浆液,起润滑作用。
足弓:是跗骨和骨借关节连结在足底形成的凸向上的弓形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