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民间文学的感悟讲解学习
学习民俗学的心得体会

学习民俗学的心得体会民俗学是一门研究人类各种传统文化表达形式的学科,它关注个体与社会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人类文化的传承和演变。
在学习民俗学的过程中,我深刻认识到了人类多元文化的丰富性和多样性,也对传统文化的重要性有了更为深入的理解。
下面是我在学习民俗学过程中的一些心得体会。
首先,民俗学让我对自身文化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通过学习民俗学,我了解到了自己所处的社区、地区的独特文化表达方式,比如传统节日的习俗、民间舞蹈、传统音乐等等。
这些文化元素是地域特色和历史传承的产物,通过研究它们,我更加了解了自己所属的文化背景,并对自己的身份认同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
其次,民俗学使我对世界其他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通过学习民俗学,我不仅了解了自己文化的多样性,也对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民俗文化展开了深入研究。
比如,了解到印度的哈莱卡节、美国的感恩节等等。
这些民俗活动和习俗不仅展示了不同文化的独特之处,也展示了人类对于传统和价值观的重视。
通过了解其他文化,我愈发体会到了人类共同的文化智慧和情感共鸣。
再次,民俗学带给我对于传统文化保护和传承的关注。
在现代社会中,传统文化面临着诸多挑战和消失的危机。
学习民俗学让我意识到了传统文化的珍贵性,并激发了我保护和传承传统文化的责任感。
通过了解和学习传统文化的各个方面,我可以通过自己的行动,传承和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关注传统文化的魅力。
最后,民俗学让我对人类社会的多元性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通过学习民俗学,我了解到了人类社会不同群体之间的文化差异,并进一步理解到这些差异并不意味着优劣之别,而是丰富了人类社会的多样性。
这样的理解使我更加尊重和欣赏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也促使我更加包容和开放的去面对交流和融合。
综上所述,学习民俗学让我对人类文化的丰富性和多样性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通过了解和研究民俗学,我更加了解了自己的文化背景,并对其他文化产生了兴趣。
同时,我也对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并理解到了人类社会的多元性。
民间文学课程总结

民间文学课程总结
一、课程概述
民间文学,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
本课程以深入浅出的方式,介绍了民间文学的基本概念、发展历程、主要类型和特点,以及其在现代社会的应用和影响。
二、课程内容
1. 民间文学的定义与分类:课程首先对民间文学进行了定义,并详细介绍了其分类,如神话、传说、民间故事、歌谣、谚语等。
2. 民间文学的历史发展:课程梳理了民间文学从远古时代至今的发展脉络,揭示了其与社会、历史的紧密关系。
3. 民间文学的艺术特色:课程深入分析了民间文学的艺术特点,如口头性、集体性、传承性、变异性和民俗性等。
4. 民间文学的跨文化比较:课程选取了一些具有代表性的中外民间文学作品进行比较,以揭示其共性和差异。
5. 民间文学的现代应用:课程探讨了民间文学在教育、旅游、影视等领域的应用,以及其对现代社会的意义和价值。
三、课程收获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我对民间文学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认识到了其在中华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我学会了如何从多个角度去欣赏和分析民间文学作品,提高了自己的审美能力和文化素养。
同时,我也明白了民间文学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认识到了其在现代社会中的价值和意义。
四、课程建议
对于未来的民间文学课程,我有以下几点建议:
1. 增加更多具有地方特色的民间文学作品,以展示我国丰富的地域文化。
2. 加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鼓励学生参与到民间文学的创作和表演中,以深化对理论知识的理解。
3. 加强对民间文学跨文化比较的研究,以拓宽学生的国际视野。
4. 进一步探讨民间文学与现代社会的互动关系,以更好地发挥其在现代社会中的价值。
民间文学培训心得体会范文

自参加民间文学培训以来,我收获颇丰,对民间文学有了更为深入的了解。
以下是我对这次培训的心得体会。
一、认识民间文学的价值在培训前,我对民间文学的认识仅仅停留在浅显的层面上,认为它只是人们口口相传的故事、传说和歌谣。
然而,通过培训,我深刻认识到民间文学的价值。
首先,民间文学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承载着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丰富的文化和独特的民族精神。
民间文学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反映了他们对生活的感悟、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和对社会现实的批判。
其次,民间文学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
民间文学作品以其独特的艺术形式和丰富的内涵,给人以美的享受。
如《梁山伯与祝英台》、《白蛇传》等经典民间故事,以其感人的情节、鲜明的人物形象和优美的语言,成为了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的瑰宝。
再次,民间文学具有很高的教育意义。
它通过生动的故事、形象的人物和深刻的寓意,传递了真善美的价值观,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
二、提高民间文学鉴赏能力在培训过程中,我们学习了民间文学的起源、发展、分类、特点等方面的知识。
通过老师的讲解和案例分析,我对民间文学的鉴赏能力有了很大提高。
1. 关注民间文学的时代背景。
了解民间文学产生的历史背景,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作品的主题和内涵。
如《三国演义》反映了三国时期的社会矛盾和英雄人物,使我们更深入地了解那段历史。
2. 分析民间文学的人物形象。
民间文学作品中的主人公往往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和道德品质。
通过分析人物形象,我们可以感受到作者想要传达的思想和情感。
3. 体会民间文学的语言特点。
民间文学作品的语言通俗易懂,富有地方特色。
我们要学会欣赏这种朴素而真挚的语言,感受其中的韵味。
4. 把握民间文学的寓意。
民间文学作品往往蕴含着深刻的寓意,我们要善于挖掘其中的哲理,从中汲取智慧。
三、传承和弘扬民间文学参加民间文学培训,使我更加坚定了传承和弘扬民间文学的信念。
以下是我的一些思考:1. 加强民间文学教育。
民间文学课程小结

《民间文学》课程小结我正式接触“民间文学”这一概念,是从本学期开设的《民间文学》课程开始的。
在以往的认识里,民间文学似乎就是儿时听过的民间传说、民间故事,接触后才发现当时的认识是不全面、不系统的。
我们的《民间文学》课程由廖老师和郑老师讲授的,两位老师讲授风格、讲授方式上存有差异,但丝毫不影响我们对“民间文学”相关知识的认识和学习。
我通过本学期的课程学习获益匪浅。
首先,打破了我对“民间文学”这一概念的初步认识,对“民间文学”的定义有了更为深入的把握,加深了对文学史的认识。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中华民族的文化史由两个部分组成:文字记载的和没有文字记载的,缺少后者,文化史就只有半部。
民间文学是由劳动人民直接创造的、在民间广泛流传的文学,主要是口头文学,如神话、传说、民间故事、民间戏曲、民间曲艺、歌谣等。
民间文学作为中国文化史重要的一部分,同样是整个中华文明不可缺少的部分,是中国的活文学。
其次,培养了从民俗文学眼光审视文学的能力。
在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中,民俗文化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民俗文化中蕴含的优秀传统精神、文化内涵能全面提高文学作品的底蕴。
如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在《红高粱》、《丰乳肥臀》等作品中都蕴含着民俗文化意象和内涵。
在中国民俗文化中,“花轿”是特有的婚礼用轿,正所谓“上错花轿,嫁错郎”,这主要是描述对礼俗、民俗的忠诚,《红高粱》中“花轿”的设置,将乡土乡情的民俗文化形象的展现在人们的面前。
文学作品与民俗文化是一个不可分离、相互联系的部分,在中国现当代文学中,民俗文化的体现是升华文学作品,提高文学作品底蕴的最好方式,也是彰显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艺术魅力的重要方式。
再次,通过课程的学习,提高了口头表现力。
在本课程“民间传说、故事”采风采写实践活动中,我们不仅要深入人民生活,还要善于倾听和交流,注意将讲述人的口语转化为书面语言。
在此过程中,我们进一步认识到民间文学是活跃在人们口耳间的特殊文学,口语是民间文学创作和流传的主要媒介。
学习民间文学后的感想和体会

学习民间文学后的感想和体会通过学习了这半个学期的民间文学,真的是受益匪浅。
之前对民间文学一直没什么概念,觉得它不重要甚至是无趣的一种民间流传的文学形式,与我们平时接受的文学教育相比,它显得微不足道。
但是通过了这半个学期的了解,我明白了民间文学有着不可取代的重要性,是值得我们传承并发展下去的。
之前王老师留给我们一个作业,让我们收集广西的两首民歌和一个民间故事,虽然千不愿万不愿,但是还是趁着国庆节回家的空向老家的外公打听民间故事。
这一打听真的深深的吸引了我,民间故事有如魔力一般让人容易理解又能令人向往,它们大多都是能表现出劳动人民怎么战胜不好的事物而获得成功幸福生活的故事,它寄托着劳动人民单纯而又坚强的生活愿望,这样的文化,不应该值得我们传承下去吗?更有的是民歌,试着去听了一下家乡的民歌,虽然听不懂壮话里唱的是什么,但是还是被那醇厚的嗓音以及老人们对唱的默契和欢快的氛围吸引了,由此我更能明白了民间文学在我们生活中的必要性。
民间文学多种多样,民间故事,神话,传说虽然大都是劳动人民编造的,内容总能让人觉得不可思议。
但是其中寄予了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和解释那些他们不能明白的现象的方法。
而歌谣更能唱出人民的思想感情。
谚语、歇后语、民间语言游戏、对联更能吸引人,它们的价值是不可估量的,这充分体现了劳动人民的智慧。
民间长诗、民间曲艺、民间戏曲不止能吸引国人研究和了解,许多外国学者更是对这样的中国民间文化感兴趣至深。
我们更应该看到,民间文学有着自己的特点,是一种主要由口传流行的大众文学。
它主要是由劳动人民集体口头创作的,它集中了人民的智慧,深刻的表现了人民的思想感情和理想愿望,真实反映了人民的生活情况,它作为人民生活一个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具有多种功能与价值。
首先,它的实用功能和价值是很多的,在人民生活中,民间文学是不可缺少的工具,它既是劳动工具又是娱乐工具。
中国民间故事的读书心得体会

中国民间故事的读书心得体会
中国民间故事的读书心得体会
中国民间故事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古至今一直被广
泛传承。
在我的读书过程中,我深深地被中国民间故事所吸引和感染,这里分享我的读书心得体会。
首先,我认为中国民间故事给我们带来的不仅是娱乐和快乐,
更重要的是它们富含智慧和人生哲理。
比如《聪明的一休》中,一
休机智地利用自己的聪明才智为人解决难题,这让我们从中学习到
如何运用自己的智慧来解决人生中的困难和挑战。
又比如《牛郎织女》中,牛郎织女的爱情故事告诉我们,爱情是需要经营和付出的,只有用心经营才能获得真正的幸福。
其次,中国民间故事也反映了社会和文化的变迁。
比如《梁山
伯与祝英台》中,女主角祝英台表现出了早期女子的坚韧和自强精神,这一点在当时的社会中是十分罕见的。
而今天,随着社会的进步,我们已经能够看到更多的女性在各个领域中展现出自己的能力
和魅力,这些都是时代的变迁和文明的进步。
最后,中国民间故事还在不断地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和文化传承。
比如在中国传统节日中,我们常常会听到一些有关传统故事的讲述
和演绎,这一点在特别在农历新年和中秋节等传统节日中表现得尤
为明显。
这不仅体现了中国人民对自己文化传统的重视,同时也让
我们更加深入地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和博大精深。
总的来说,中国民间故事是具有重要价值的文化遗产,它们不
仅仅是娱乐和玩乐的工具,更是培育人民的精神和文化自信的重要
途径。
我相信,只有深入了解中国民间故事的历史和内涵,才能真正走进中国传统文化的世界。
中国民间故事读书心得5篇

中国民间故事读书心得5篇民间故事是民间文学中的重要题材之一。
从广义上讲,民间故事就是劳动人民创作并传播的、具有虚构内容的散文形式的口头文学作品,是所有民间散文作品的统称,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中国民间故事读书心得,希望大家喜欢!中国民间故事读书心得1我从小就喜欢听爸爸妈妈讲故事,后来我上了学,识了字,爸爸妈妈就开始给我买故事书。
前几天,爸爸又给我买了一本书,叫《中外民间故事》。
我拿到手里翻开一看,立刻就喜欢上它了。
这本书里有许多人们耳熟能详的故事,例如孟母三迁、狠心的后娘、孟姜女哭长城、木兰从军、司马光砸缸、屈原沉江等。
这里有好多故事我小时候爸爸妈妈就给我讲过,我非常喜欢。
现在我把这本书捧在手,更是把这些故事翻来覆去地读了又读。
在这些故事里,我最喜欢的就是木兰从军了。
花木兰虽然是一个女孩子,而且还生在古代,可她却比男儿还坚强勇敢。
战事一起,她便剪掉了长发,穿上战袍,替年迈的父亲上了战场。
在战争中,她立了许多战功,最后还被提升为将军。
大军胜利归来后,她这才回到家乡,换回了女装。
我读这个故事,想象着花木兰女扮男装,在战场上厮杀的场面,心情真是激动万分。
这本书里其他的故事也都很有意思,我知道,这些民间故事源于民间,是千百年来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表现了劳动人民的喜怒哀乐,体现了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对生命的思索,表现了劳动人民纯洁善良的心灵。
总之,《中外民间故事》让我懂得了许多道理,教我学会坚强、勇敢、乐观地面对生活中的困难,我真是太喜欢它了!中国民间故事读书心得2今年暑假里我读了一本书,名叫《中国民间故事》,这本书是由很多中国民间传说组成。
有牛郎与织女,孟姜女哭长城,梁祝,白蛇传,马兰花,九色鹿……在这么多的故事中,我最喜欢的就是孟姜女哭长城了。
故事讲的是:从前,有一个人叫孟姜女,她的丈夫范喜良被抓去修长城了,她天天在家里等,等待丈夫回来。
整整一年过去了,丈夫没有回来过一次,信也没有收到过一封,孟姜女很着急,决定去寻找丈夫。
学习民间文学的感悟

--学习民间文学的感悟当我刚翻动这本书的时候,就有一种强烈的排斥感,因为看的书中密密麻麻的都是文字,心想,这门课一定是一门很空很泛的课程,学起来一定是无聊透顶的,而且这门课学的是民间文学,并非是通常学习的官方正统文学,心中大抵对它有点忽视,觉得它不重要,与我们平时接受的正统文学相比,显得微不足道。
但经过短短两个多月的学习,让我对这门课有了非常大的改观,原来被现代人批判不信的神鬼传说也同样蕴含深意,那些通俗易懂、下里巴人的文学作品才是最接地气最能反映平常老百姓的生产生活,在这些民间文学作品中也不乏有许多优秀作品。
这些口耳相传流行的大众文学集中了劳动人民的智慧,表现了人民的思想感情和对生产生活的美好祝愿,对研究中国社会风俗文化等都有很大的帮助,所以把民间文学好好地继承和发展下去是非常有必要的。
当然了,让我对这们课改观的最大的一个原因就是有一个非常优秀的老师教,对民间文学有着深刻的了解并且是个非常博学的人,上了这门民间文学课才让我真正体会到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体会到中文系老师的不同,其博学多识旁针博引的本事深深地吸引着我,能对文学、文史等方面的知识信手拈来,不仅能够把书上所提到的概念﹑脉络讲清楚,更是能够举出大量的例子、视频来佐证,而非只是照着书本跟我们讲,这大大提高了我们对这门课的兴趣。
我们将来也将从事教学工作,这就提醒我们在以后的教书中,不能只是生搬硬套地教学,这样会使得有趣的课都会变得无聊,使学生失去兴趣。
反之,如果自身知识过硬,教学对路,再空泛无趣的课也会变得生动有趣的。
对于这门课最大的遗憾就是,明明非常的感兴趣,认为其很有内涵,也有很多东西要去掌握,可是当真要着手去看去学的时候又不知道从何下手,平时上课也不知道重点在哪,主要应该掌握的是什么也不是很清楚,大多都是了解了点皮毛然后过后就忘了。
所以希望老师在讲课的时候能够讲明哪些是必须应该掌握的,并且值得花时间去研究的。
总之,对于民间文学这门课,我还是非常热爱的,也愿意对民间一些文学进行深入了解和学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习民间文学的感悟
当我刚翻动这本书的时候,就有一种强烈的排斥感,因为看的书中密密麻麻的都是文字,心想,这门课一定是一门很空很泛的课程,学起来一定是无聊透顶的,而且这门课学的是民间文学,并非是通常学习的官方正统文学,心中大抵对它有点忽视,觉得它不重要,与我们平时接受的正统文学相比,显得微不足道。
但经过短短两个多月的学习,让我对这门课有了非常大的改观,原来被现代人批判不信的神鬼传说也同样蕴含深意,那些通俗易懂、下里巴人的文学作品才是最接地气最能反映平常老百姓的生产生活,在这些民间文学作品中也不乏有许多优秀作品。
这些口耳相传流行的大众文学集中了劳动人民的智慧,表现了人民的思想感情和对生产生活的美好祝愿,对研究中国社会风俗文化等都有很大的帮助,所以把民间文学好好地继承和发展下去是非常有必要的。
当然了,让我对这们课改观的最大的一个原因就是有一个非常优秀的老师教,对民间文学有着深刻的了解并且是个非常博学的人,上了这门民间文学课才让我真正体会到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体会到中文系老师的不同,其博学多识旁针博引的本事深深地吸引着我,能对文学、文史等方面的知识信手拈来,不仅能够把书上所提到的概念﹑脉络讲清楚,更是能够举出大量的例子、视频来佐证,而非只是照着书本跟我们讲,这大大提高了我们对这门课的兴趣。
我们将来也将从事教学工作,这就提醒我们在以后的教书中,不能只是生搬硬套地教学,这样会使得有趣的课都会变得无聊,使学生失去兴趣。
反之,如果自身知识过硬,教学对路,再空泛无趣的课也会变得生动有趣的。
对于这门课最大的遗憾就是,明明非常的感兴趣,认为其很有内涵,也有很多东西要去掌握,可是当真要着手去看去学的时候又不知道从何下手,平时上课也不知道重点在哪,主要应该掌握的是什么也不是很清楚,大多都是了解了点皮毛然后过后就忘了。
所以希望老师在讲课的时候能够讲明哪些是必须应该掌握的,并且值得花时间去研究的。
总之,对于民间文学这门课,我还是非常热爱的,也愿意对民间一些文学进行深入了解和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