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鲁迅幼时上学的三味书屋
百草园
“我家的后面有一个很大的园,相传叫作百 草园。” “┅┅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时 却是我的乐园。”
百草园
“不必说碧绿的菜 畦,光滑的石井栏, 高大的皂荚树,紫 红的桑椹;也不必 说鸣蝉在树叶里长 吟,肥胖的黄蜂伏 在菜花上,轻捷的 叫天子(云雀)忽 然从草间直窜向云 霄里去了。”
用“不必说”“单是„„就„„”句式表达高度赞美之意。 这用拟人的手法,“低唱”“弹琴”流露出“我”对它们 的喜爱之情等等,都让我们感受到“我”对百草园的热爱。
课文分析
“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时确实我的乐 园。”一句,“似乎”“确凿”语意是否矛盾?为 什么? 不矛盾。“确凿只是一些野草”这是承认的看法,加 上“似乎”表达的是“我”这个儿童的看法,是对成 人看法的一种否定。它与其后的“但”字相呼应。 作者根据景物的特点和人观察的规律,用了两个“不 必说”和一个“单是”。连词的作用是什么?它和 下文的关系是什么?
4 、以《我的乐园》为题写一段话,要求对身边生 活作细致观察,写出自己的真实情感。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文章结构:
课文分析
1、课文写的是什么时候的事?写了哪几个地方? 从题目上看,本文应分几个部分?
这是一篇记叙作者童年生活的文章 。从题目里,我们可 以看出文章记叙了“百草园”和“三味书屋” 两个地方。 “从„„到„„”表明文章是按“百草园”在前,“三味 书屋”在后的时间和空间顺序来写的。全文分成两部分。 第一部分,记叙百草园的生活;第二部分,记叙三味书屋 的生活。
“我”为何留恋百草园的生活?
自由自在,无拘无束。在这里,“我”学到了许多知 识。这是“我”从老师和书本中学不到的东西。
《朝花夕拾》之《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部编版初中语文名著阅读《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描绘童年生活的乏味)
一.主要情节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生动描写了塾师寿镜吾的形象,他是鲁迅的第一个启蒙老师。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描述了儿时在家中百草园得到的乐趣和在三味书屋读书的乏味生活,揭示儿童广阔的生活趣味与束缚儿童天性的封建书塾教育的尖锐矛盾,表达了应让儿童健康活泼地成长的合理要求。
二.艺术特色
把记叙、描写、抒情、和议论有机地融合为一体,充满诗情画意。
如描写百草园的景致,绘声绘色,令人神往。
三.人物形象
这段文字所表达的中心是。
5.“我”为什么会牵连不断地去拔何首乌的根?这表现了孩子们什么特点?(人物性格)
答案:1.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
2,颜色形状声音
3.翻短砖拔何首乌按斑蝥摘覆盆子
4.百草园的生活丰富多彩
5.何首乌是有像人形的,吃了便可以成仙。
好奇。
天生我材必有用。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鲁迅我家的后面有一个很大的园,相传叫作百草园。
现在是早已并屋子一起卖给朱文公的子孙了,连那最末次的相见也已经隔了七八年,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
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
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
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
翻开断砖来,有时会遇见蜈蚣;还有斑蝥,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会拍的一声,从后窍喷出一阵烟雾。
何首乌藤和木莲藤缠络着,木莲有莲房一般的果实,何首乌有拥肿的根。
有人说,何首乌根是有象人形的,吃了便可以成仙,我于是常常拔它起来,牵连不断地拔起来,也曾因此弄坏了泥墙,却从来没有见过有一块根象人样。
如果不怕刺,还可以摘到覆盆子,象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又酸又甜,色味都比桑椹要好得远。
长的草里是不去的,因为相传这园里有一条很大的赤练蛇。
长妈妈曾经讲给我一个故事听:先前,有一个读书人住在古庙里用功,晚间,在院子里纳凉的时候,突然听到有人在叫他。
答应着,四面看时,却见一个美女的脸露在墙头上,向他一笑,隐去了。
他很高兴;但竟给那走来夜谈的老和尚识破了机关。
说他脸上有些妖气,一定遇见“美女蛇”了;这是人首蛇身的怪物,能唤人名,倘一答应,夜间便要来吃这人的肉的。
他自然吓得要死,而那老和尚却道无妨,给他一个小盒子,说只要放在枕边,便可高枕而卧。
他虽然照样办,却总是睡不着,——当然睡不着的。
到半夜,果然来了,沙沙沙!门外象是风雨声。
他正抖作一团时,却听得豁的一声,一道金光从枕边飞出,外面便什么声音也没有了,那金光也就飞回来,敛在盒子里。
后来呢?后来,老和尚说,这是飞蜈蚣,它能吸蛇的脑髓,美女蛇就被它治死了。
结末的教训是:所以倘有陌生的声音叫你的名字,你万不可答应他。
这故事很使我觉得做人之险,夏夜乘凉,往往有些担心,不敢去看墙上,而且极想得到一盒老和尚那样的飞蜈蚣。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作文(通用24篇)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作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作文(通用24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作文篇1我读了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篇文章后,十分羡慕鲁迅先生在百草园度过的美好时光。
文中充分描写了百草园给鲁迅先生的童年带来的无限乐趣。
“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光这些景色,就让鲁迅先生百玩不厌。
百草园这个乐园仿佛会让读者恨不得马上去那儿饱饱眼福呢!文中的长妈妈还给鲁迅先生讲过一个关于美女蛇的故事。
故事告诉我们倘有陌生的声音叫你名字,你万不可答应他。
然而这个故事给鲁迅先生有了些“后遗症”。
鲁迅先生从此在夏夜乘凉时,总有些担心,而且极想得到一盒老和尚那样的飞蜈蚣。
这合理的写出了鲁迅先生年幼时害怕的心情。
当鲁迅先生要到上学的时候,家里人将他送到三味书屋,也就意味着鲁迅先生要和他的蟋蟀、覆盆子、木莲等……要说拜拜了。
进了三味书屋,鲁迅先生开始了乏味的学生生涯,“每天只读书,正午习字,晚上对课”,这便是鲁迅先生的生活。
尽管如此,鲁迅先生还是经常和同窗们出三味书屋后的一个小园玩。
虽然能折梅花、寻蝉蜕、喂蚂蚁,但人去多了,时间久了,就会被老师叫回来,继续读书,这远远不及在百草园的自由、快活。
这篇文章不仅用百草园的自由快乐同三味书屋的无味作对比,表现了儿童热爱大自然、向往自由的心情,而且通过对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回忆,表达了鲁迅先生儿童时代对大自然的热爱,对知识的追求,以及天真、幼稚、欢乐的心情。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作文篇2我家前面原来有一大片旧的房宅,早已经没了人住,却迟迟未拆。
只有地上的路没有了,换上了一片泥土。
这么大一片空地上,也只有这么三五座小平房而已。
现在早已拆除,换上了一片高大的楼房。
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泥土,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
不必说旧宅的有趣,土地的宽广,也不必说蟋蟀的琴声,夏蝉的鸣叫。
单是土地中的一些杂草,就有无限趣味。
白天里,那些草贪婪地不断地吸收着天地精华,吸收着仅仅属于它们的阳光和雨露。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5篇】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5篇】在教学工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总归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把教学原理转化为教学材料和教学活动的计划。
优秀的教学设计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本文为您精心收集了5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我们不妨阅读一下,看看是否能有一点抛砖引玉的作用。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篇一第一课时一、引入童年,是一个多么令人向往的快乐岁月,可是,每个人都必须告别童年,成长为一个大人,当一个成人回顾童年时,他的心里会想些什么呢?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就是一篇此类题材的名篇。
介绍鲁迅生平简历。
介绍本文。
选自《朝花夕拾》,这是一篇回忆童年的散文,写于1926年,当时45岁。
他在《小引》中写道:“带露折花,色香自然要好得多,但是我不能够。
便是现在心目中的离奇和芜杂,我也还不能使他即刻幻化,转成离奇和芜杂的文章。
或者,他日仰看流云时,会在我的眼前一闪烁罢。
我有一时,曾经屡次忆起儿时在故乡所吃的蔬果:菱角、罗汉豆、茭白、香瓜。
凡这些,都是极其鲜美可口的;都曾是使我思乡的蛊惑。
后来,我在久别之后尝到了,也不过如此;惟独在记忆上,还有旧来的意味存留。
他们也许要哄骗我一生,使我时时反顾。
”二、整体把握1、揣摩标题含义:a)“百草园”“三味书屋”点名全文记叙的两个地方。
“从……到……”表明文章是按“百草园”在前,“三味书屋”在后的时间和空间顺序来写的。
b)全文叙写了儿时两处的生活片段。
第一部分,记叙百草园的生活;第二部分,记叙三味书屋的生活。
c)表明了由幼时玩乐到长大读书的过程2、默读课文思考问题:a)前后两个生活片段各倾注了怎样的思想感情?b)两个生活片段中各写了哪些好玩的事情?说说你们的印象。
c)圈出你不认识的或不理解的字词,画出你不理解的句子。
3、强调以下要点:a)文章哪一部分写百草园,哪一部分写三味书屋?(一、(1-8)叙述百草园是我儿时的乐园。
二、(9-24)叙述三味书屋的读书生活)学生讨论b)结合课后练习一3谈谈的感情。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雪地捕鸟带来无穷 乐趣。 美 女 蛇 故 事 增
课文分析
“我”即将结束在百草园的生活,要去私 塾读书,“我”是怎么想的?
用三个“也许”,反复揣测,认为可能是 做错了事所受的惩罚。
可见他对百草园是多么留恋。 预示三味书屋将与百草园截然不同。
“我”为何留恋百草园的生活?
由由自在,无拘无束。在这里,“我”学到了 许多知识。这是从“我”从老师和书本中学不 到的东西。
补充材料
寿镜吾老先生自二十岁考取秀才后,不再参 加考试,远离仕途,自甘淡泊,子承父业坐馆教 书达六十年之久。他谙熟四书五经,博学正直, 具有反清爱国思想。在封建社会中他还是比较开 明的,为人方正、质朴,对学生和蔼,对童年的 鲁迅十分关心。他是鲁迅的启蒙老师,鲁迅对他 一直很恭敬。鲁迅成年后,师生之间常有书信往 来,鲁迅每次回家也都前去看望先生。
作业优化设计
少年时代的作者,把百草园看成“我的乐园” 这是因为( )。 A.百草园中的草木虫鱼有的色彩鲜明,有 的形态有趣,有的叫声动听,这些景象都吸引 着他的好奇心。 B.他热爱大自然,喜欢自由快乐的生活。 C.他不愿意学习文化知识,把枯燥的学习 环境和百草园相比,更觉得百草园是乐园。 D.在百草园里有各种动植物,有美女蛇的 故事,能够捕鸟。
一、知人论世
作者简介:鲁迅,原名周树人,浙 江绍兴人。 他是 我国伟大的 文学家、思想家、 革命家 。 著作有杂文《二心集》、小 说《彷徨》、《呐喊》、散文《朝花夕 拾》、诗歌《野草》等。1918年发表我 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 《狂人日记》,1936年10月19日病逝于 上海。
鲁迅家世
2.作者为何要写学生画画、贪玩逃学的情节? 游戏是孩子的本性,总是要表现出来 的,但在课堂上贪玩甚至逃学,一般来 说是不允许的。但课文旨在从侧面表现 封建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对儿童身心发 展的束缚的不满。
课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原文

课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原文鲁迅我家的后面有一个很大的园,相传叫作百草园。
现在是早已并屋子一起卖给朱文公的子孙了,连那最末次的相见也已经隔了七八年,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
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
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
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
翻开断砖来,有时会遇见蜈蚣;还有斑蝥,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会拍的一声,从后窍喷出一阵烟雾。
何首乌藤和木莲藤缠络着,木莲有莲房一般的果实,何首乌有拥肿的根。
有人说,何首乌根是有象人形的,吃了便可以成仙,我于是常常拔它起来,牵连不断地拔起来,也曾因此弄坏了泥墙,却从来没有见过有一块根象人样。
如果不怕刺,还可以摘到覆盆子,象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又酸又甜,色味都比桑椹要好得远。
长的草里是不去的,因为相传这园里有一条很大的赤练蛇。
长妈妈曾经讲给我一个故事听:先前,有一个读书人住在古庙里用功,晚间,在院子里纳凉的时候,突然听到有人在叫他。
答应着,四面看时,却见一个美女的脸露在墙头上,向他一笑,隐去了。
他很高兴;但竟给那走来夜谈的老和尚识破了机关。
说他脸上有些妖气,一定遇见美女蛇”了;这是人首蛇身的怪物,能唤人名,倘一答应,夜间便要来吃这人的肉的。
他自然吓得要死,而那老和尚却道无妨,给他一个小盒子,说只要放在枕边,便可高枕而卧。
他虽然照样办,却总是睡不着,——当然睡不着的。
到半夜,果然来了,沙沙沙!门外象是风雨声。
他正抖作一团时,却听得豁的一声,一道金光从枕边飞出,外面便什么声音也没有了,那金光也就飞回来,敛在盒子里。
后来呢?后来,老和尚说,这是飞蜈蚣,它能吸蛇的脑髓,美女蛇就被它治死了。
结末的教训是:所以倘有陌生的声音叫你的名字,你万不可答应他。
这故事很使我觉得做人之险,夏夜乘凉,往往有些担心,不敢去看墙上,而且极想得到一盒老和尚那样的飞蜈蚣。
从百草园到书屋的概括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主要内容概括为:鲁迅的童年,屋子后面有百草园,这是他童年最快乐的时候,通过美女蛇等故事讲述,后来主人公在私学的教育中长大,他把其称为为三味书屋,是他怀念的童年时光。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鲁迅于1926年写的一篇童年妙趣生活的回忆性散文,此文被收入《朝花夕拾》。
全文描述了色调不同,情韵各异的两大景片:百草园和三味书屋。
作者写百草园,以“乐”为中心,采用白描手法,以简约生动的文字,描绘了一个奇趣无穷的儿童乐园,其间穿插“美女蛇”的传说和冬天雪地捕鸟的故事,动静结合,详略得当,趣味无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教学目标
一、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文章脉络;
二、体会作者在文章中表达的感情;
三、领会课文按空间顺序安排材料的写法;
学习课文细致观察、抓住特点,具体、真切、生动地描写事物。
教学重点
1、要求学生掌握本文的写景的笔法,了解写景的基本原则和常用手法;
2、从语言入手理解课文中的写景和抒情;
教学难点
描写三味书屋的部分难在两点:1、是对这部分内容的理解困难;2、是有些难解的词语。
第一课时
一、导入:鲁迅先生是我们非常熟悉的人,哪一位同学来介绍一下相关鲁迅的情况?
二、题解:《朝花夕拾》是一部散文集,共收集了十篇文章,绝大部分都是作者回忆自己童年、少年时代生活的。
写这些文章时鲁迅先生已经40多岁了,这本散文集题名为《朝花夕拾》,意思是早上的花到晚上才拾取。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一篇回忆童年生活的优美散文。
课题用“从……到……”两个介词点明了作者回忆童年生活的地点范围。
三、查预习。
1、给加黑的字注音、正音,然后释词。
确凿záo,菜畦qí,桑椹shèn,轻捷,油蛉líng,斑蝥máo,缠络chán,攒cuán,珊瑚shānhú高枕而卧,豁huō,敛liǎn,脑髓suǐ,陌生mò。
鉴赏,人迹罕至hǎn,觅食mì,竹筛shāi,秕谷bǐ,系jì,传授shòu,书塾shú,
四、整体把握
通读课文,然后解决下面问题
1.本文题为“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你从这个题目得到了哪些信息? (“从……到……”表示这篇文章大致包括两部分,同时也告诉我们文章前后两部分的内容。
)
2.快速阅读课文,分别找出写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两部分的起止语句以及中间的过渡段。
(从开始“我家的后面有一个很大的园”到中间“来不及等它走到中间去”是写百草园的部分;从“出门向东”到文章结尾“这东西早已没有了吧”是写三味书屋的部分;中间“我不知道为什么家里的人要将我送进书塾里去了”是两部分之间的过渡段)。
五、细读课文
问:把前后两部分联系起来思考,讨论:这篇文章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下面三种说法可供参考。
①用百草园的自由快乐衬托三味书屋的枯燥无味,揭露和批判封建腐朽、脱离儿童实际的私塾
②用百草园的自由快乐同三味书屋的枯燥无味作对比,表现了儿童热爱大自然、喜欢自由快乐生活的心理,同时对束缚儿童身心发展的封建教育表示不满。
③通过对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回忆,表现作者儿童时代对自然的热爱,对知识的追求,以及天真、幼稚、欢乐的心理。
(这三种说法都有一定道理,学生无论赞成哪种说法,都要给予适当肯定。
第一种说法,根据是鲁迅在不止一篇文章中批判过封建私塾教育的陈腐,扼杀儿童天性。
即使在本文中,也写到私塾生活的呆板、枯燥。
第二种说法,是对第一种说法的修正,比第一种说法合理些。
第三种说法,最易为现在的人们接受,似乎最为合理。
)
第二课时
一、问题探究
1.本文写“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两部分之间是什么关系?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对于这个问题,有三种不同的看法。
一种看法认为,两部分是对比关系,用百草园自由快乐的生活同三味书屋枯燥陈腐的生活相对比,一个是多么适合儿童心理,表现了儿童的广泛的生活乐趣,一个是多么妨碍儿童身心的发展,表现了儿童对它的厌恶。
另一种看法认为,两部分是衬托关系,用自由欢乐的百草园生活来衬托枯燥无味的三味书屋生活,以批判封建教育制度对儿童的束缚和损害。
还有一种看法认为,两部分是和谐统一的关系,贯穿全文的,是甜美的欢乐的回忆,是对自然的爱和对知识的追求,是一
颗天真调皮的童心,这是这篇散文的意境美和韵味美之所在。
(对本文结构的不同理解,实际上表现了对文章主题思想的不同理解。
对文章的主题思想,能够允许有不同理解,只要言之成理就行。
)
2.为什么要写美女蛇的故事?
美女蛇的故事本来与文中提到的百草园中的赤练蛇毫无关系,但作者却由此生发联想。
对于为什么要写这个内容,历来看法不一。
有的说是表现长妈妈的迷信思想,有的说是寄托善良制服邪恶的愿望,有的说表现百草园里存有着恶毒的事物。
教学时能够撇开这些不同的观点,重点让学生想一想:童年鲁迅对这个故事是不是很感兴趣?是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这个联想对作者阐述百草园是“我的乐园”是否有协助?最后让学生明白:不管别人的争论如何,有一点能够看出,美女蛇的故事深深地吸引着“我”,使“我”得到一些教训,悟出一些道理,同时也给百草园增添了更多的神秘色彩。
3.童年鲁迅对本文所提到的先生是什么态度?
主要是敬慕先生,对他渊博的知识感到信服。
同时也很爱他,因为学生虽然很调皮,很贪玩,但先生很少体罚他们,通常总不过是瞪瞪眼睛而已。
教育。
二、揣摩下面的文字,回答括号中的问题。
根据上下文弄懂语句的意思,理解文章的内容,体会文章的语意重点。
1.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葚;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
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
(“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中哪个内容是强调的重点?请你仿写一段话。
)
“单是”以后的内容是作者强调的重点。
2.也许是因为拔何首乌毁了泥墙吧,也许是因为将砖头抛到间壁的梁家去了吧,也许是因为站在石井栏上跳了下来吧……
(“我”到底知道不知道被送到私塾去的原因呢?你是从哪些词语看出来的?)
“我”不知道被送到私塾的原因,因为说到原因时是用表示猜测语气的“也许”。
三、作业
下面这段话中连续使用了一系列动词,准确地描述了雪地捕鸟的过程。
仔细品味,然后自己写一段话,或叙述做某个游戏的过程、或描写蚂蚁搬家的经过,也试着用上一系列动词。
扫开一块雪,露出地面,用一枝短棒支起一面大的竹筛来,下面撒些秕谷,棒上系一条长绳,人远远地牵着,看鸟雀下来啄食,走到竹筛底下的时候,将绳子一拉,便罩住了。
课后心得:提起鲁迅,人们常常会想到他的严肃、庄重,但是打开他的童年之窗,我们会发现,那里却是另外一道风景:灿烂的春光中有童真,无味的冬天也是童趣;自由的玩耍中充满幻想,严肃的学习中也不乏快乐。
让学生走进鲁迅的童年,探索一下他成长的足迹。
改变以前的教育方式,不再限制学生的思维,表现在对文章的思想理解,不再让学生限制在反封建教育的范围。
学生有一个相对宽裕自由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