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染病学总论

合集下载

传染病学总论

传染病学总论

一.流行过程的 基本条件
( 一)传染源
(三)人群易感性 (二)传播途径
(一)传染源 是指病原体己在体内生长繁殖并能将
其排出体外的人和动物。传染源包括下 列4个方面。
1.患者 2.隐性感染者 是重要传染源。 3.病原携带者 4.受感染的动物
(二)传播途径
病原体离开传染源后,到达另一个 易感者的途径,称为传播途径。传播 途径由外界环境中各种因素所组成, 从最简单的一个因素到包括许多因素 的复杂传播途径都可发生。
三、重要的病理生理变化
(一)发热
(二)急性期改变
(一)发热
发热常见于传染病,但并非传染病所 特有。外源性致热原(病原体及其产物等)进 入体内,激活单核-吞噬细胞、内皮细胞、 B淋巴细胞等,使后者释放内源性致热原如 IL-1 、 IL-6 、 TNF 、干扰素等。内源性致 热原通过血循环刺激下视丘体温调节中枢 , 使之释放前列腺素E2。后者把恒温点调高, 使产热超过散热而引起体温上升。
病原体感染人体后,寄生在机体中某些 部位,由于机体免疫功能足以将病原体局 限化而不引起显性感染,但又不足以将病 原体清除时,病原体便可长期潜伏下来, 等待机体免疫功能下降时,才引起显性感 染。潜伏性感染期间,病原体一般不排出 体外,这是与病原携带状态不同之点。潜 伏性感染并不是在每个传染病中都存在。
(二)急性期改变
感染、创伤、炎症等过程所引起的一 系列急性期机体应答称为急性期改变。它 出现于感染发生后几小时至几天,也可见 于某些慢性疾病。主要的改变有:
1.蛋白代谢
2.糖代谢
3.水电解质代谢
4.内分泌改变
第三节
传染病的流行 过程及影响因素
传染病的流行过程就是传染病在人 群中发生、发展和转归的过程。 流行过 程的发生需要有三个基本条件,就是传 染源、传播途径和人群易感性。 流行过 程本身又受社会因素和自然因素的影响。

传染病学总论人卫四版课件

传染病学总论人卫四版课件

二、影响流行过程的因素
1.自然因素 2.社会因素
第4节 传染病的特征
一、基本特征 1.有特异性病原体 2.有传染性 3.有流行病学特性 4.有免疫性
病原体 每一种传染病都是由特异病原体 (包括病毒、立克次体、细菌、真菌、螺 旋体、原虫等)引起的,发现病原体有利 于传染病的确诊和防治 。
2.特异性免疫 是指机体对病原体的 抗原特异性识别而产生的免疫,故有一定
针对性。感染和疫苗接种均能产生特异性 免疫应答。包括①细胞免疫、②体液免疫。
第三节、传染病的发生机制
一、床染病的发生和发展 病原体的入侵、定位和排出 多数病原体只
有在入侵门户、体内定位适合的情况下, 才能引起病变。
二、组织损伤的机制
②前驱期:从起病至症状明显开始为止的 时期。
③症状明显期:病情逐渐加重,并表现出 某种传染病特有的症状和体征的时期
④恢复期: :临床症状基本消失,体征逐 渐消退,体力和食欲逐渐恢复,直至完全 康复的这段时期。
2.常见症状和体征 (1)发热 (2)皮疹 (3)感染中毒症状
三、临床类型 根据起病缓急及病程长短分 按病情轻重分 按病情特点分
传染病的流行过程指传染病在人群中 发生、发展和转归的过程。它必须具备传 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三个基本环节, 缺少其中任何一个环节,流行就不会发生 或中止。流行过程又受社会因素和自然因 素的影响。
一、流行过程的基本环节
1.传染源 是指体内有病原体生长繁 殖并能不断将其排出体外的人和动物,包 括传染病患者、隐性感染者、病原携带者 和受感染的动物。传染源排出病原体的整 个时期称为传染期,是确定隔离期限的依 据。
及感染动物的管理。 二、切断传播途径 1.消毒 2.灭菌 3.隔离 三、保护易感人群

传染病学总论

传染病学总论

传染病学总论传染病学总论传染病学主要是讨论各种传染病在人体中发生、进展、传扬、诊断、治疗和预防逻辑的学科,在临床执业考试中占有比较高的分值,传染病学的学问是考生们很难把握的,为了协助考生们更便利背诵,我收拾了传染病学学问点,供考生们作为参考。

1.感染性疾病包括传染病和非传染性疾病。

2.传染病学学问点:传染病感染过程的5种表现清除病原体:主动免疫,被动免疫隐性感染:最常见显性感染:最少见病原携带状态:次常见埋伏性感染3. 传染病学学问点:免疫应答:(1)非特异性免疫:自然屏障、吞噬作用、体液因子(2)特异性免疫:细胞免疫、体液免疫IgM:首先浮现,持续时光不长,近期感染的标志IgG:随后浮现,持续较长时光IgA:呼吸道和消化道黏膜上的局部抗体IgE:作用于入侵的原虫和蠕虫4. 传染病学学问点:流行的基本条件(1)传染源(2)传扬途径:呼吸道、消化道、血液、母婴、接触、虫媒传扬(3)易感人群5. 传染病学学问点:传染病的基本特征(1)病原体(2)传染性(3)流行病学特征:①流行性散发:爆发:食物中毒、流行性感冒流行:发病率显著超过该病常年发病率水平或散发发病率的数倍大流行:波及全国各地,甚至超出国界或洲境。

非典、甲型H1N1大流行。

①时节性①地方性①外来性(4)传染后免疫6. 传染病学学问点:传染病分级管理甲类传染病:鼠疫、霍乱。

乙类传染病:非典、炭疽中德肺炭疽、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脊髓灰质炎(四种按甲类管理的乙类传染病)、艾滋病、病毒性肝炎、麻疹、流行性出血热、乙脑、肺结核、伤寒、副伤寒、流脑、百日咳、白喉、新生儿破伤风等、H1N1等。

丙类传染病: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风疹、麻风病、斑疹伤寒、手足口病等。

7.甲类传染病的报告时限:城市、农村分离为2、6小时乙类传染病的报告时限:城市、农村分离为6、12小时丙类传染病的报告时限:城市、农村均为24小时突发公共卫生大事应在2小时内向所在地县级人民政府卫生行政主管部门报告。

第一讲 传染病学总论讲述

第一讲    传染病学总论讲述

病 原 体 的 致 病 力
毒力
virulence
-毒力=毒素+其他毒力因子(穿透能力、侵袭
能力、溶组织能力)
毒素:病原体合成的,能损伤宿主细胞
组织或引起细胞及器官功能紊乱的某些化 合物,可分为内毒素和外毒素。
数量
quantity
-同一种传染病中,入侵病原体的数量一般
与致病能力成正比。在不同传染病中,能 引起疾病的最低病原体数量可有较大差异
非特异性免疫 特异性免疫
机 械 屏 障 作 用
外屏障:皮 肤粘膜及 其分泌物; 内屏障— 血脑屏障, 胎盘屏障
体 液 因 子
吞 噬 作 用
细 胞 免 疫
体 液 免 疫
存在于体液中的 补体,溶菌酶, 备 解素(properdin), 血管活性肽和各 种细胞因子(如 TNF)等都可起
清除病原体作用
吞噬细胞存在 于各种组织,其 中中性粒细胞 最为重要,这些 细胞内含大量 溶酶体,可杀灭 被吞噬的病原 体.
传染病防治的长期性和艰巨性 防治传染病任务十分严峻, 肩负的使命任重而道远。
第 —节 感染与免疫 (infection and immunity) 一、感染的概念 二、感染过程中病原体的作用 三、感染过程中免疫应答的作用 四、感染过程的表现
一、感染的概念
感染与免疫(infection and immunity)
组织损伤的机 制(三种)
直接侵犯
毒素作用
免疫机制
重要的病理 生理变化 (急性期)
体温升高
代谢改变
内分泌改变
一、同的入侵门户,只有入侵门户 适当,病原体才能定居、繁殖及引起病变. 如伤寒杆菌必须经口感染,白喉杆菌一般经鼻 咽感染,破伤风杆菌经伤口感染。如果吃进大 量破伤风杆菌是不会感染破伤风的

Infectious Diseases(总论)

Infectious Diseases(总论)
–症状明显期
• period of apparent manifestation
–恢复期 convalescent period
精品课件
38
临床特征 Clinical Features-2
• 疾病发展的阶段性
– 再燃(recrudescence)
• 临床好转,体温尚未恢复正常时,体内病原体再度繁殖,使体 温再次升高。(伤寒)
精品课件
36
基本特征 basic characteristics
• 有传染性(infectivity) • 有流行病学特征(epidemiologic feature)
epidemic,regional,seasonal sporadic,epidemic,pandemic,outbreak
• 有感染后免疫(postinfection immunity)
精品课件
传染病诊断49
实验室检测 Laboratory findings
• 血常规检查
– 白细胞总数增多:多数细菌感染;少数病毒感染 – 白细胞总数正常或减少:多数病毒感染;伤寒及其他革兰阴性菌 – 嗜酸性粒细胞增多:蠕虫感染 – 异型淋巴细胞增多:流行性出血热、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 尿常规检查
– 血制品污染
– 恐怖主义威胁
精品课件
34
4.传染病的特征
精品课件 书p21~53;60~67;79~91
35
基本特征 basic characteristics
• 有病原体(pathogen)
– 朊毒体 – 病毒(已知致病病毒有400多种) – 细菌 – 衣原体 – 立克次体 – 寄生虫 – ……
精品课件
6
20世纪防治传染病的辉煌成就

传染病学(总论)

传染病学(总论)

传染病学(总论)汇报人:2023-12-21•传染病概述•传染病病原学基础•传染病临床表现与诊断依据目录•传染病治疗原则与方法•传染病预防策略与措施建议•传染病研究前沿动态与发展趋势预测01传染病概述传染病是由各种病原体引起的,能在人与人、动物与动物或人与动物之间相互传播的一类疾病。

定义根据病原体种类和传播方式,传染病可分为细菌性传染病、病毒性传染病、寄生虫性传染病等。

分类定义与分类传染病的病原体存在于患者、带菌者、潜伏期患者等人群中,成为传染病的传染源。

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病原体通过空气、水、食物、接触等途径传播给易感人群。

对某种传染病缺乏特异性免疫的人称为易感人群,易感人群的多少与传染病发病率的高低密切相关。

030201传染病的流行病学特征传染病对人类健康和生命安全构成严重威胁,可能导致患者死亡、社会恐慌和公共卫生危机。

加强传染病的防控工作,可以减少疾病的发生和传播,保护公众健康,维护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

传染病的危害与防控意义防控意义危害02传染病病原学基础病原微生物的种类与特点细菌常见的传染病病原菌包括肺炎链球菌、脑膜炎奈瑟菌、淋病奈瑟菌等。

它们具有不同的生物学特性和致病机制。

病毒病毒是许多传染病的病原体,如流感病毒、登革热病毒、艾滋病病毒等。

它们通常比细菌小,且复制周期短,容易变异。

真菌真菌也是传染病的病原体,如念珠菌、隐球菌等。

它们通常通过呼吸道或皮肤感染,引起肺炎、脑膜炎等疾病。

病原微生物主要通过空气、飞沫、接触等途径传播。

例如,流感病毒主要通过飞沫传播,而淋病奈瑟菌则主要通过性接触传播。

传播途径病原微生物进入人体后,通过粘附、侵入、复制等过程,破坏人体免疫系统,引发炎症反应,导致疾病的发生。

感染机制病原微生物的传播途径与感染机制病原微生物的检测与鉴定方法检测方法常用的检测方法包括细菌培养、病毒分离、核酸检测等。

这些方法可以检测出病原微生物的存在,并确定其种类和数量。

鉴定方法鉴定方法包括形态学鉴定、生化鉴定、免疫学鉴定等。

传染病学 总论

传染病学    总论

隐性感染在传染病流行期间, 对防止流行的扩散有积极意义, 因为隐性感染者的增多,人群 对某一种传染病的易感性就降 低,该种传染病的发病率就下 降。但另一方面,隐性感染者 也可能处于病原携带状态,在 传染病流行期间成为重要的传 染源。
(三)、显性感染:又称临床感染, 是指病原体侵入人体后,不但诱 导机体发生免疫应答,而且通过 病原体本身的作用或机体的变态 反应,导致组织损伤,引起病理 改变和临床表现。在大多数传染 病中,显性感染只占全部受感染 者的小部分。但在少数传染病中, 如麻疹、水痘等大多数感染者表 现为显性感染。
但是,这种平衡是相对的,当某些 因素导致宿主的免疫功能受损(如 患艾滋病、放射治疗或应用大剂量 皮质激素及抗肿瘤药物等)或机械 损伤使寄生物离开其固有的寄生部 位而到达其他寄生部位,如大肠杆 菌进入泌尿道或呼吸道时,平衡就 不复存在而引起宿主损伤,这种情 况称为机会性感染。
这些共生菌在特定条件下可以 成为致病菌,称为条件致病菌。 在病原体与宿主的相互斗争过 程中,宿主逐步形成了特异的 免疫防御机制。
在我国,虽然传染病已不再是引起 死亡的首要原因,但是有些传染病, 如病毒性肝炎、肾综合征出血热、 狂犬病、结核病和感染性腹泻等仍 然广泛存在,对人民健康危害很大。 而且,国内有可能发现新的传染病, 国外新发现的传染病也可能传入我 国,因此,对传染病的防治研究仍 需加强。
祖国医学对传染病的防治有丰 富的经验,深入发掘和发展祖 国医学研究将对中西结合防治 传染病发挥重要作用。
在同一种传染病,由于病原体 致病力与人体抗病能力的差异, 显性过程又可呈现轻、重型, 急、慢性等各种类型。有些传 染病在显性感染过程结束后, 病原体可被清除,感染者可获 得较为稳固的免疫力,如麻疹、 甲肝和伤寒等,不易再受感染。

传染病学总论

传染病学总论
自然因素:包括地理和气候因素,有些传染病
有严格的地区性和季节性。 如血吸虫病多在长江以南地区流行,因为那里气 候温和,雨量充沛,杂草丛生,适宜钉螺的孳生。 乙脑有严格的季节性,多在7、8、9三个月流行。
消化道传染病多在夏秋季流行,而呼吸道传染病
常在冬春流行,与自然因素有关。
(二)、影响流行过程的因素
社会因素:包括居住条件、卫生设施、劳 动条件等,对传染病的流行起决定性作用。
解放前许多传染病发生流行,大批病人死 亡。 解放后许多传染病迅速得到控制,发病率 大幅度下降,体现了社会主义的优越性。
第四节 传染病的特征与 临床特点
一、基本特征
1.有病原体 原体。 每种传染病都有其特异的病
比如痢疾杆菌只能引起菌痢,麻疹病 毒只能引起麻疹。
目前并非所有传染病的病原体都能分 离出来,一旦分离出病原体,就是传染 病确诊的依据。
2.有传染性 所有传染病都具有一定的传染性, 传染性有大有小,比如麻疹发病率95%, 脊髓灰质炎<1%。 传染病病人有传染性的时期称传染期, 每种传染病的传染期都相对固定,可作 为隔离病人的依据之一。
3.有流行病学特征
4、有感染后免疫
感染后获得的免疫力属于主动免疫。
通过抗体转移而获得的免疫(注射或从母 体获得抗体的免疫力) 属于被动免疫。
4、有感染后免疫 感染后免疫的持续时间在不同传染病中 差异很大。 病毒性传染病的感染后免疫持续时间长, 往往保持终生,但有例外(如流感)。 细菌、螺旋体、原虫性传染病的感染后 免疫持续时间短,仅为数月至数年,也 有例外(如伤寒)。 蠕虫病感染后通常不产生保护性免疫, 因而往往产生重复感染。
2、传播途径
病原体离开传染源后,到达另一个易感者的途径。 包括: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传染病学总论
传染病学主要是研究各种传染病在人体中发生、发展、传播、诊断、治疗和预防规律的学科,在临床执业考试中占有比较高的分值,传染病学的知识是考生们很难掌握的,为了帮助考生们更方便背诵,小编整理了传染病学知识点,供考生们作为参考。

1.感染性疾病包括传染病和非传染性疾病。

2.传染病学知识点:传染病感染过程的5种表现
清除病原体:主动免疫,被动免疫
隐性感染:最常见
显性感染:最少见
病原携带状态:次常见
潜伏性感染
3. 传染病学知识点:免疫应答:
(1)非特异性免疫:天然屏障、吞噬作用、体液因子
(2)特异性免疫:细胞免疫、体液免疫
IgM:首先出现,持续时间不长,近期感染的标志
IgG:随后出现,持续较长时间
IgA:呼吸道和消化道黏膜上的局部抗体
IgE:作用于入侵的原虫和蠕虫
4. 传染病学知识点:流行的基本条件
(1)传染源
(2)传播途径:呼吸道、消化道、血液、母婴、接触、虫媒传播
(3)易感人群
5. 传染病学知识点:传染病的基本特征
(1)病原体
(2)传染性
(3)流行病学特征:
①流行性
散发:
爆发:食物中毒、流行性感冒
流行:发病率显著超过该病常年发病率水平或散发发病率的数倍
大流行:波及全国各地,甚至超出国界或洲境。

非典、甲型H1N1大流行。

②季节性
③地方性
④外来性
(4)传染后免疫
6. 传染病学知识点:传染病分级管理
甲类传染病:鼠疫、霍乱。

乙类传染病:非典、炭疽中德肺炭疽、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脊髓灰质炎(四种按甲类管理的乙类传染病)、艾滋病、病毒性肝炎、麻疹、流行性出血热、乙脑、肺结核、伤寒、副伤寒、流脑、百日咳、白喉、新生儿破伤风等、H1N1等。

丙类传染病: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风疹、麻风病、斑疹伤寒、手足口病等。

7.甲类传染病的报告时限:城市、农村分别为2、6小时
乙类传染病的报告时限:城市、农村分别为6、12小时
丙类传染病的报告时限:城市、农村均为24小时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在2小时内向所在地县级人民政府卫生行政主管部门报告。

8.历年真题
1.可经过肠道传播的传染病是:
A丁型肝炎
B血吸虫病
C伤寒
D斑疹伤寒
E钩端螺旋体病
答案:C
2.传染病的病原学检查不包括:
A分离培养病原体
B检测特异性核酸
C检测特异性抗原
D直接检查病原体
E检测特异性抗体
答案:C。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