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编传染病学总论资料PPT课件

合集下载

《传染病学总论新》PPT课件

《传染病学总论新》PPT课件

50 25
非洲 东地中海 东南亚 西太 美洲 欧洲
非传染性疾病s 伤害 传染性疾病, 妇女及围产期死亡, 营养不良
15
疾病流行规律
• 流行病迁移理论(Epidemiologic Transition Theory)中将人类的健康与疾病史分为4个时期:
– (1) 瘟疫和饥荒; – (2) 传染病大流行的减弱; – (3) 退行性疾病和人为引起的疾病; – (4) 衰老、慢性疾病、新发传染病(如HIV/AIDS)、
疾病 埃波拉出血热 军团菌病 肾综合症出血热 艾滋病 出血性肠炎 莱姆病 突发性玫瑰疹 西尼罗河脑炎 非O1型霍乱 庚型肝炎 新变异型克-雅病(疯牛病) 尼帕病毒性脑炎 SARS
8
建国前建国初传染病概况
• 鼠疫 1947 – 1948 东北 死亡 3万人
• 疟疾 40年代 患者 > 3000 万 病死率 1%
传染病 结核病 疟疾 伤寒 流脑 白喉 菌痢 炭疽 麻疹 斑疹伤寒 传染性肝炎
流行情况 19世纪的白色瘟疫 中国甲骨文记载:(鬼怪) 20世纪30年代以前世界各国广泛流行 世界上30多个国家流行,我国高发 1583-1618爆发第一次世界大流行 公元前4世纪希波克拉底已认识此病 抗生素出现前病死率为20-30% 婴幼儿常见的传染病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称为“战争瘟疫” 中国人有近20%感染
影响
近1/2人口死亡 1/4人口死亡 罗马帝国衰落 人口减少1/4 流行于欧洲各国 死亡2000万人,人口减少约1/4 法意战争中法国军队因梅毒败北 90%以上土著印加死亡 1.5亿人死亡 病死率达50-70%
鼠疫
1000万人以上死亡
流感
2500万人死亡
4
5
鼠疫流行时的惨景

传染病学总论幻灯片ppt课件

传染病学总论幻灯片ppt课件

传染病特征
有病原体 有传染性:与其它感染性疾病最主要区别 有流行病学特征
– 流行性:散发、暴发、流行、大流行 – 季节性 – 地方性 – 周期性 有感染后免疫
胆道疾病病人护理化工企业本质安全 理论实 践及方 法内科 护理学 呼吸系 统总论 概论脾 胃病常 见症状 及治疗 经验偏 瘫截瘫 康复训 练手册 偏执性 精神障 碍品管 圈实践
胆道疾病病人护理化工企业本质安全 理论实 践及方 法内科 护理学 呼吸系 统总论 概论脾 胃病常 见症状 及治疗 经验偏 瘫截瘫 康复训 练手册 偏执性 精神障 碍品管 圈实践
传染性过程中机体的免疫反应
1.非特异性免疫 :(1)免疫屏障(2) 吞噬作用 (3)体液作用
2.特异性免疫 :(1)细胞免疫(2)体 液免疫
特异性免疫(1)
细胞免疫:T细胞被某种病原体抗原刺激 后能对该抗原产生致敏,当再次与该抗 原相遇时,则通过细胞毒性和淋巴因子 杀伤病原体及其所寄生的细胞。细胞免 疫在对抗病毒、真菌、原虫和部分在细 胞内寄生的细菌(如伤寒杆菌、布氏杆 菌、结核杆菌、麻风杆菌)的感染中起 重要的作用。T细胞还有调节体液免疫的 功能。
胆道疾病病人护理化工企业本质安全 理论实 践及方 法内科 护理学 呼吸系 统总论 概论脾 胃病常 见症状 及治疗 经验偏 瘫截瘫 康复训 练手册 偏执性 精神障 碍品管 圈实践
病体被消灭或排出体外
在人体有效的防御作用下,如皮肤粘膜 的屏障作用、胃酸的杀菌作用、多种体 液成份的溶菌、杀菌作用、血脑屏障和 组织细胞的吞噬作用等均能使病原体在 体内被消灭或通过鼻咽、气管、肠或肾 排出体外,人体不出现任何病状。
胆道疾病病人护理化工企业本质安全 理论实 践及方 法内科 护理学 呼吸系 统总论 概论脾 胃病常 见症状 及治疗 经验偏 瘫截瘫 康复训 练手册 偏执性 精神障 碍品管 圈实践

传染病学总论新 ppt课件

传染病学总论新 ppt课件
内部屏障(血脑屏障、胎盘屏障) 吞噬作用:吞噬细胞 体液因子:补体、溶菌酶、干扰素
TNF、IL等
17
㈡ 特异性免疫(specific immunity)
• 属于获得性免疫,指对抗原特异性识别而产生 的免疫;
• 免疫作用有针对性,通常指针对一种传染病; • 感染后免疫都是特异性免疫,且属于主动免疫。 • 包括:细胞免疫
传染病学总论新 ppt课件
一、什么是传染病? 二、传染病是如何发生的? 三:传染病的特征 四:传染病的诊断 五.传染病的治疗 六、预防 七、我国法定传染病的种类及名称 八、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及其分级 九、传染病疫情报告制度介绍
1.什么是传染病
传染病(infectious diseases, communicable diseases):是由病原微生物(病 毒、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体、细菌、真菌、 螺旋体)和寄生虫(原虫、蠕虫等)所引起的一 组具有传染性的疾病。
• 5.潜伏性感染:病原体侵入人体内,人体和病
原体处于相持状态时,往往不出现临床症状,这 个相持阶段可称为潜在性感染。当抵抗力降低时, 病原体乘机繁殖,引起发病,如单纯疱疹、带状 疱疹等
• (特点:潜伏期感染期间,病原体一般不排出体 外)
(3)传染过程病原体的作用
致病能力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㈠ 侵袭力(invasiveness)
大多数传染病中,隐性感染是最常见的表现。
3.显性感染(临床感染): 病原体侵入人体,引起一系列病理生理反应,临
床上表现为该病特有的表现。即患传染病。
• 4.病原体携带状态:病原体在侵入人体之后,
在体内生长繁殖,并不断排除体外,而人体不出 现任何疾病表现称之为病原体携带状态。
• (特点:不出现临床症状而又能排出病原体而具 有传染性)

传染病学(总论)课件

传染病学(总论)课件

力,降低疫情传播的风险。
04
预防措施与控制策略
预防措施制定原则及实施方法
制定原则
科学性、可行性、针对性、时效性
实施方法
加强宣传教育、改善卫生条件、提高人群免疫力、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
控制策略选择依据及效果评价
选择依据
疫情严重程度、病原体特性、人群免疫状况、社会经济条件
效果评价
发病率下降、死亡率降低、病原体消除或控制、社会经济负担减轻
传染病分类
根据病原体不同,可分为病毒性传染病、细菌性传染病、真菌性 传染病等。
传染病历史与现状
传染病历史
自古以来,传染病一直是人类面临的 重要威胁,历史上多次爆发大规模传 染病,如黑死病、天花等。
传染病现状
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许多传染病得 到了有效控制,但仍有一些传染病在 全球范围内流行,如艾滋病、结核病 等。
案例分析:成功控制某次重大疫情
案例介绍
某次重大疫情爆发,经过科学有效的预防和控制措施,最终成功控制了疫情。
控制措施
政府及时启动应急响应机制,加强组织协调和宣传教育;医疗机构积极开展病例救治和流 行病学调查;社区和单位加强人员管理,做好环境卫生和消毒工作;个人注意个人卫生和 防护,减少不必要的外出和聚集。
影像学检查
利用X光、CT、MRI等技术观 察患者体内病变情况。优点是 无创、可视化,缺点是对设备 要求高,费用较贵。
治疗原则制定依据及实施过程
个体化治疗
根据患者的年龄、性别、病情等因素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 实施过程包括评估患者状况、选择合适药物和剂量等。
综合治疗
采用多种治疗手段,如药物治疗、物理治疗、心理治疗等, 以达到最佳治疗效果。实施过程需多学科协作,确保治疗 方案的全面性和科学性。

传染病学总论ppt

传染病学总论ppt

2
传染病对人类健康和生命安全具有严重威胁, 因此传染病学在医学中具有至关重要的地位。
3
传染病学的研究与发展对于保障公众健康、促 进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传染病学发展史及现状
01
传染病学的发展经历了多个阶段,从最初的细菌学和病毒学到现在的基因组学 和免疫学,不断深入和完善。
02
现今,传染病的形式依然严峻,新发和再现传染病不断出现,如新冠病毒感染 等,对全球公共卫生体系提出了严峻挑战。
促进多学科交叉与合作
传染病研究涉及多个学科领域,包括医学、生物学、化学、物理学等。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可以促进多学科交叉与合作, 推动传染病防治技术的创新和发展。
促进全球经济发展
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可以促进各国在传染病防治领域的经济和技术合作,推动全球经济的发展。同时,也有利于提升各国 的卫生水平和国际形象,对全球卫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02
传染病学基础知识
传染病的定义及分类
传染病定义
传染病是由病原体引起的,能在人与人、动物与动物或人与 动物之间相互传播的一类疾病。
传染病分类
根据传播途径和病原体类型,传染病主要分为呼吸道传染病 、消化道传染病、接触传染病和虫媒传染病等。
传染病的基本特征
病原体
每种传染病都有其特定的病原体,如细 菌、病毒、寄生虫等。
传染病流行病学的研究方法
描述性研究
通过收集和整理传染病在人群中 的分布、流行特征和影响因素等 方面的资料,进行描述性分析。
分析性研究
通过设立对照组和实验组,分析 不同因素对传染病发病、死亡和 传播的影响。
实验性研究
通过随机对照试验等方法,评价 不同干预措施对传染病控制的效 果和影响因素。

传染病学:传染病学总论ppt

传染病学:传染病学总论ppt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感染过程
病原体侵入机体后,与机体免疫系统相互作用,在一定条件下导致感染发生。
发病机制
病原微生物的毒力、数量和侵入门户与机体的免疫应答等因素共同决定了感染的发展趋势和临床表现。
传染病的发生机制
包括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三个环节,三者相互关联、相互影响。
流行过程
包括自然因素、社会因素和人群健康状况等,这些因素可以促进或阻碍疾病传播。
发展趋势
未来传染病学的发展趋势与挑战
THANKS
感谢观看
寄生虫感染的传染病及其防治
传染病的全球化背景及应对策略
04
1
全球化的传染病传播特点与挑战
2
3
全球化进程中,人员、物资和资本的流动加速,传染病传播范围扩大,速度加快。
传染病跨国传播
全球气候、环境、生态等变化导致病原体多样性增加,新发和再现传染病威胁加大。
传染病多样性
传染病传播途径日趋复杂,多种传播方式并存且难以发现和控制。
05
定义
新发传染病是指新发现或者新出现的,具有传染性的疾病。
特点
具有高传染性、易感性、高病死率、高致病性等特点。
新发传染病的定义与特点
监测
对新发传染病进行监测,及时发现并掌握疫情动态。
早期发现
通过对疫情的早期发现,采取及时有效的措施,控制疫情的扩散。
新发传染病的监测与早期发现
通过对疫情数据的分析,掌握疫情的流行趋势和传播规律。
我国传染病防治面临多种挑战,如慢性病增多、新发传染病出现等。同时,医疗资源分布不均衡,部分地区医疗水平较低。
现状分析
加强顶层设计,完善传染病防治政策体系;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建设,提高传染病发现、报告和管理水平;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引进先进技术与管理经验。

传染病学 总论 PPT课件

传染病学 总论 PPT课件

特异性免疫
2、体液免疫
B细胞受抗原刺激后,转化为浆细胞。在感 染过程中最早出现IgM,浆细胞合成,分泌抗 体,通过抗体发挥抗感染作用。
第三节 传染病的发病机制
一、传染病的发生和发展
传染病的发生和发展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疾 病发展的阶段性。(分三个阶段)
第三节 传染病的发病机制
一、传染病的发生和发展 1.入侵部位
(二)特异性免疫
是指由于对抗原进行特异性识别而产生的免 疫。感染和免疫接种均能产生特异性免疫。特 异性免疫是通过细胞免疫(T细胞)和体液免疫 (B细胞)作用而产生的免疫应答。 目的:促使病原体的清除及抵抗同种病原体 的
T细胞受抗原刺激后,转化为致敏T淋巴细 胞。当抗原再次进入时,致敏T淋巴细胞释放淋 巴因子,杀伤病原体及其所寄生的细胞。
5.显性感染
感染的五种表现
1.病原体被消除
病原体进入人体后,在人体有效的防 御作用下,病原体在体内被消灭或排出体 外,人体不出现任何症状。
感染的五种表现
2.病原携带状态
病原体进入人体后,停留、存在于机体 一定的部位生长繁殖并排出体外,引起轻度 的病理损害,而人体不出现疾病的临床表现。
三、感染过程中病原体的作用
4、变异性
病原体可因遗传、环境、药物等因素而发生 变异。
四、感染过程中机体免疫应答的作用 分为: 保护性免疫反应(抗感染免疫——炎性反应)
和变态反应两种
四、感染过程中机体免疫应答的作用
(一)非特异性免疫
在抵御感染过程中非特异性免疫首先发挥 作用,这是人类在长期进化过程中形成的,出 生时即有的较为稳定的免疫能力。
感染又称传染,是指病原体以一定的方式或途径侵入人体后 在人体内的一种寄生过程,也是病原体与人体之间相互作用、 相互斗争的过程。

传染病学总论 ppt课件

传染病学总论  ppt课件
传染病流行的周期性
ppt课件
27
ppt课件
28
二 影响流行过程的因素
自然因素(寄生虫病 和虫媒传播的传染病)
地理 气象 生态
社会因素
社会制度 经济 生活条件 文化水平
ppt课件
29
一 基本特征
有病原体
有传染性
有流行病学特征

有感染后免疫
季节分布 地区分布 不同人群

外来性
地方性

ppt课件
散发 暴发 流行 大流行
病原体被清除
病原微生物和寄生虫
传播途径
病原体的致病力
机体的免疫功能
外界因素
隐性感染 病原携带状态
显性感染
潜伏性感染
非特异性免疫屏障 特异性免疫应答 特异性被动免疫 无或轻微组织损伤 特异性主动免疫 无临床表现
仅有免疫学改变 大多数获得特异性 主动免疫 少数转变为病原携 带状态
带病毒者 带菌者 带虫者 恢复期与健康携带者 急性与慢性携带者 不显临床症状 排出病原体 重要p传pt课染件 源
终生免疫 暂时免疫 无保护性免疫
30
再感染:同一种传染病痊愈后,经过长短不等间隙 再度感染,如菌痢、感冒。
重复感染:疾病尚在进行过程中,同一种病原体再 度侵袭而又感染,在血吸虫病、丝虫病中较为常见, 是发展为重症的主要原因,因其感染后通常不产生 保护性免疫。
笨,没有学问无颜见爹娘 ……” • “太阳当空照,花儿对我笑,小鸟说早早早……”
精品资料
• 你怎么称呼老师? • 如果老师最后没有总结一节课的重点的难点,你
是否会认为老师的教学方法需要改进? • 你所经历的课堂,是讲座式还是讨论式? • 教师的教鞭 • “不怕太阳晒,也不怕那风雨狂,只怕先生骂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成功的基础在于好的学习习惯
The foundation of success lies in good habits
41
谢谢大家
荣幸这一路,与你同行
It'S An Honor To Walk With You All The Way
讲师:XXXXXX XX年XX月XX日
传染病的治疗
• 一般及支持治疗 • 病原治疗 • 对症治疗 • 康复治疗 • 中医及中药治疗
传染病的预防
• 管理传染源 • 切断传播途径 • 保护易感人群
• 甲类 • 乙类 • 丙类 • 共35种
传染病分类Βιβλιοθήκη 鼠疫 • 霍乱甲类传染病
乙类传染病
• 病毒性肝炎、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 伤寒和副伤寒、艾滋病、淋病、梅毒、 脊髓灰质炎、麻疹、百日咳、白喉、流 行性脑脊髓膜炎、猩红热、流行性出血 热、狂犬病、钩端螺旋体病、布鲁氏菌 病、炭疽、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伤寒、 流行性乙型脑炎、黑热病、疟疾、登革 热、肺结核、新生儿破伤风。
热型
• 时间 • 分布 • 形态
皮疹
皮疹形态
• 斑丘疹 • 出血疹 • 疱疹或脓疱疹 • 荨麻疹 • 粘膜疹
毒血症toxemia
• 各种病原体在宿主体内生长繁殖过程中, 产生的外毒素及其他代谢产物以及细菌 裂解时释放的内毒素等不断进入血流, 引起一系列的中毒症状,严重者引起中 毒性休克
• 菌血症bacteremia:细菌在病人血液中, 但不繁殖
• 流行性

• 季节性 • 地方性
• 感染后免疫
散发 爆发 流行 大流行
临床特点
• 潜伏期 • 前驱期 • 症状明显期 • 恢复期 • 复发与再燃
后遗症
传染病症状与体征
• 发热 • 皮疹 • 毒血症状 • 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反应
• 原因 • 阶段 • 热型
发热
• 稽留热 • 弛张热 • 间歇热 • 回归热 • 波状热 • 消耗热 • 不规则热
传染源
• 病人 • 病原携带者 • 受感染的动物
传播途径
• 空气传播 • 水的传播 • 食物传播 • 接触传播 • 虫媒传播 • 土壤传播 • 血液制品
人群易感性
• 人群对某种传染病缺乏免疫容易感染
影响流行过程的因素
• 自然因素 • 社会因素
传染病的特征
• 病原体 • 传染性 • 流行病学特征
传染病学
传染病学
研究传染病和寄生虫病在人体内、 外环境中发生、发展、传播和防治 规律的科学
传染病的研究重点
• 发生机制 • 临床表现 • 诊断 • 治疗 • 兼顾流行病学和预防
传染病的概念
• 病原微生物或寄生虫感染人体后产生的 有传染性的疾病
• 病原微生物:病毒、细菌、螺旋体、立 克次体、衣原体、支原体、真菌等
丙类传染病
• 血吸虫病、丝虫病、包虫病、麻风病、 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风疹、急 性出血性结膜炎,除霍乱、痢疾、伤寒 和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病。
管理传染源
• 甲类:强制管理 6小时,12小时 • 乙类:严格管理 12小时 24小时 • 丙类:监测管理
• 治疗病人、携带者 • 动物
写在最后
• 败血症septicemia:细菌在病人血中繁 殖并产生毒素,引起严重的全身感染中 毒症状
• 脓毒血症pyemia:宿主免疫功能低下, 细菌的数量和毒力强时,患者的其他组 织和器官发生转移性化脓性病灶
传染病的诊断
• 临床资料 • 流行病学资料 • 实验室及其它检查
实验室及其它检查
• 一般常规检查 • 病原学检查 • 生化检测 • 免疫学检测 • 分子生物学检测 • 内镜检查 • 影像学检查 • 活体组织检查
• 寄生虫:原虫、蠕虫
感染 Infection
• 人与入侵的病原体相互作用、相互斗争 的过程
• 引起的疾病为感染性疾病,具有传染性 的疾病为传染病
• 病原体 人 环境-----感染过程三因素
• 传染病的危害 • 传染病的现状
感染过程的表现
• 病原体被清除 • 隐性感染 • 显性感染 • 病原携带状态 • 潜伏性感染
• 免疫功能将病原体局限化 • 不显性感染,但也不清除,长期潜伏 • 免疫功能下降时,显性感染
病原体的作用
• 侵袭力 invasiveness • 毒力 virulence • 数量 • 变异性
免疫应答的作用
• 非特异性免疫
• 特异性免疫
非特异性免疫
• 天然屏障 :皮肤、粘膜,血脑屏障,胎 盘
• 吞噬作用:单核细胞、巨噬细胞、粒细 胞
• 体液因子:细胞因子、补体、溶菌酶
特异性免疫
• 细胞免疫 • T细胞介导
• 体液免疫 • B细胞介导 IgG IgM IgA IgD IgE
组织损伤的发生机制
• 直接侵犯 • 毒素作用 • 免疫机制
流行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
• 传染源 • 传播途径 • 人群易感性
病原体被清除
• 非特异性免疫 • 特异性被动免疫 • 特异性主动免疫
隐性感染 Covert infection
• 组织损伤 • 临床症状、体征 • 生化 • 免疫应答 • 数量多 • 感染后病原体被清除或携带

组织损伤
隐性感染 轻
• 症状

• 体征

• 生化改变

• 免疫应答

• 发生率

• 获得特异性主动免疫

• 感染后病原体被清除
大多数
• 感染后转变为病原体携带 少数
显性感染 有 有 有 有 有 低 有 大多数 少数
病原携带状态 Carrier state
• 带病毒者 • 带菌者 • 带虫者
• 潜伏期携带者 • 恢复期携带者 • 健康携带者
• 急性携带者 • 慢性携带者
潜伏性感染 Latent infection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