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语文高一《获得教养的途径》导学案教师版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1精品教案:2.3 获得教养的途径 导学案

获得教养的途径【理论支持】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教学必须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在原有经验基础上的意义生成,要求教师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成为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的帮助者、促进者,学生学习的合作者。
因此,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
教学《获得教养的途径》这篇课文时,可设计几个有思考价值的问题,进行广泛深入的讨论即“多重对话”,通过组内同学间的合作和探讨,使学生学会交流和分享成果,学会倾听和批评别人意见,学会表达和反省自己的观点。
当然,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扮演好自己的角色——成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组织者、平等对话的参与者。
可以坦诚地表达看法,参与对话讨论,对学生认识上的明显偏差,也应给予必要的评说与指导。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作者思想及其主要作品。
过程与方法:理解重要语句,认识阅读经典是获得教养的重要途径之一。
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经典的魅力,树立正确的读书观。
【教学重点难点】阅读经典与获得教养的关系。
【课时安排】1课时课前延伸一、识记字音跋.()涉狭隘.()慰藉.()斑斓.()闲暇.()戕.()害麻痹.()符箓.()锁钥.()二、知人论世赫尔曼·黑塞(Hermann Hesse,1877-1962)出生于德国西南部的小城卡尔夫的一个牧师家庭,1923年46岁时入瑞士籍。
1962年于瑞士家中去世。
爱好音乐与绘画。
自幼在浓重的宗教气氛中长大,1891年,他通过“邦试”,考入毛尔布隆神学校。
由于不堪忍受经院教育的摧残,半年后逃离学校。
这期间他游历过许多城市,从事过多种职业。
在比较广泛地接受东西方文化熏陶之后,1904年,墨塞发表了长篇小说《彼得·卡门青特》,一举成名,从此成为专业作家。
这一年他在玛丽结婚,移居巴登湖畔,埋头写作,1906年发表了长篇小说《在轮下》。
高中语文苏教版必修一《获得教养的途径》导学案

《获得教养的途径》导学案【学习目标】1.把握主旨,深入思考.领会文章的思想内容。
2.通过探讨了解学习之道,了解人获取教养的途径,树立正确的学习观。
3.了解掌握阅读现代文的一般步骤与方法。
课时安排2课时【课前学习】1.作者作品赫尔曼·黑塞(1877~1962),德国作家。
他出生于德国西南部的小城市卡尔夫的一个牧师家庭,自幼在浓重的宗教气氛中长大。
1891年,他通过“邦试”,考入毛尔布隆神学校。
由于不堪忍受经院教育的摧残,半年后逃离学校。
这期间,他游历了许多城市,从事过许多职业。
在比较广泛地接受东西方文化熏陶之后,1904年,黑塞发表了长篇小说《彼得·卡门青》,作品洋溢着对童年和乡土的思念之情,充满对大自然和人类的爱,同时也表现了青年人的精神苦闷与追求。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黑塞的创作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他醉心于尼采哲学,求助于印度佛教和中国的老庄哲学,并对荣格的精神分析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他试图从宗教.哲学和心理学方面探索人类精神解放的途径。
这时创作了长篇《克努尔普》《德米尔》《荒原狼》等。
《荒原狼》曾轰动欧美,被托马斯·曼誉为德国的“尤利西斯”。
20世纪30年代后期,法西斯在德国猖獗,黑塞陷入怀疑的绝望之中,他的《东方之行》正是这一时期追求与探索的结晶。
黑塞被称为德国浪漫派的最后一位骑士,这说明,他在艺术上深受浪漫主义诗歌影响。
他想念大自然,厌倦都市文明,由于受精神分析影响,作品着重在精神领域探索。
他的作品多采用象征手法,文笔优美而细腻。
1946年作品《荒原狼》获诺贝尔文学奖。
获奖理由:“他那些灵思盎然的作品——它们一方面具有高度的创意和深刻的洞见,一方面象征古典的人道理想与高尚的风格。
”本文是赫尔曼·黑塞有关读书的一篇随笔。
文章认为读书是获得教养的主要途径,赞美了读书的作用,劝说人们用心研读经典作品,在书籍中发现世界,认识社会,完善自我修养。
2.赫尔曼·黑塞的中国情结黑塞从青年时代开始,就对东方哲理情有独钟,《易经》.《老子》.《道德经》等让他意乱情迷。
苏教版语文高一《获得教养的途径》导学案

《获得教养的途径》导学案课前预习学案【一】预习目标把握主旨,深入思考、领会文章的思想内容。
【二】预习内容1、重点词语:教(jiào)养、狭隘(ài)、共振、沉溺(nì)、丰盈、息息相通、慰藉(jiè)、望洋兴叹、积累(lěi)——罪行累累(lěi)——果实累累(léi)——累(léi)赘——劳累(lèi)戕(qiāng)害、痴迷、气象万千、象牙海岸、宝藏(zàng)举一反三、不计其数(shù)——数(shǔ)典忘祖——数(shuò)见不鲜瞬(shùn)间——刹(chà)那——霎(shà)时2、资料链接作者介绍:赫尔曼•黑塞(Hermann Hesse ,1877-1962 )德国作家。
出生于德国西南部的小城卡尔夫的一个牧师家庭。
自幼在浓重的宗教气氛中长大,一八九一至一八九九年这一段独立谋生时期读遍了祖父和父亲的丰富藏书和他当学徒的书店里的新旧文学和哲学书籍。
黑塞自称那几年的学习“较之正规学堂学习收获更大”。
黑塞十三岁便已决心当诗人,二十一岁的黑塞自费出版了第一部诗集《浪漫主义之歌》,接着又发表了散文集《午夜后一小时》,却都未获得公众承认。
直至一九零四年第一部长篇小说《彼得•卡门青特》问世,一下子轰动德国。
一九零四年,黑塞和出身瑞士书香门第的玛利亚•贝诺利结婚,婚后移居在瑞士农村的巴登湖畔,专事写作。
一九零四——一九一四年是黑塞创作的鼎盛时期,其中长篇小说《在轮下》(1906年)、《盖特露德》(1910年)、《罗斯哈尔特》(1914年)、《克诺尔普》(1915年)都是作者早期重要作品。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墨塞的创作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他醉心于尼采哲学,求助于印度佛教和中国的老庄哲学,并对荣格的精神分析产生了深厚的兴趣。
他试图从宗教、哲学和心理学方面探索人类精神解放的途径。
这时期的长篇小说有《克努尔普》(1916)、《德米尔》(1919)、《席特哈尔塔》(1922)、《荒原狼》(1927)和《纳尔齐斯与歌尔德蒙》(1930)等。
《获得教养的途径》一体化教学案(教师版)

《获得教养的途径》一体化教学案(教师版)《获得教养的途径》一体化教学案(教师版)指导阅读《获得教养的途径》一体化教学案教师版教学设想:本单元是“获得教养的途径”大板块,下分两个小版块:“求学之道”“经典的力量”。
“获得教养的途径”意在关心下一代的成长,让学生知道读书学习的重要,以及如何通过阅读经典获得教益。
从获取知识和能力的层面上,学会恰当地表达思想,学习朴素的文风。
第一小板块“求学之道”的两篇文言文《劝学》《师说》已经学完,本文是第二小板块“经典的力量”(仅一篇)。
这个板块引外国作家的一篇言论文《获得教养的途径》,意在引导学生通过阅读经典,提高自己的教养,构建自己的精神境界。
选文纯粹是为板块设计,文章也过于高高在上,本文给成人读,还可以算得上是精神传教,给刚刚就读的高一学生读,多有云里雾里,难切实际之嫌。
教学目标:1、进一步明白读书的意义,努力提高自己的精神境界,提高自己的修养;2、理解文章所表达的思想观点;3、理解和基本把握文章的结构层次。
教学方法:自读讨论教学课时:1教时6、理解“我们先得向杰作表明自己的价值,才会发现杰作的价值”的含义。
7、对经典作品为什么要反复阅读?三、交流讨论(一)和自己的同桌或者前后的同学交流讨论思考题的答案。
(二)班级交流讨论1、本文表述的主要观点是什么?文章认为读书是获得教养的主要途径,赞美了读书的作用,劝说人们用心研读经典作品,在书籍中发现世界,认识社会,完善自我修养。
2、先概括段义,再认识本文思路结构。
第1段——简说读书的意义,并指出读书需终生。
第2段至第5段——论述阅读杰作的作用是获得教养最重要的途径之一。
第6段和第7段——进一步阐述通过阅读经典作品获得教养的必要性。
3、作者认为真正的阅读应当是怎样的状态?修养无功利目的,读书是终生任务。
专心的,无功利的,反复的;不为消遣的,不为装门面的。
4、为什么前辈学人总是提醒我们读经典作品?阅读经典是获得教养的主要的途径。
苏教版高一《获得教养的途径》专题教学设计(教师中心稿)

苏教版高一《获得教养的途径》专题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本次教学旨在让学生了解和掌握获得教养的途径,提高学生的人生修养和个人素质,培养学生的自律能力和社交能力。
二、教学内容•教材选用:苏教版高一语文(必修四)•教学内容:第一篇《获得教养的途径》三、教学方法1.探究式学习法在教学过程中,采用探究式学习法,让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思考和实践,自主地探究出获得教养的途径。
2.讨论式教学法通过讨论式教学法,让学生表述出自己的见解和想法,激发学生思考和探究的兴趣,从而加深学生对获得教养的途径的认识和理解。
3.影像辅助教学法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影像辅助教学法,通过多媒体技术展示图片或视频,直观形象地呈现教学内容,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和记忆。
四、教学设计阶段一:导入在教学开始前,可以通过提出问题或展示图片等方式激发学生注意力,让学生对“获得教养的途径”产生好奇和探究的欲望,引发学生思考,并搜集有关信息。
阶段二:学习1.第一遍阅读(感性理解)•老师专注讲解和解读文章结构,主题和段落大意;•学生浏览阅读,获得一定的感性认识和理解,感受作者的情感体验和思想内涵。
2.第二遍阅读(理性思考)•老师引导学生阅读分析文章,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社会背景,深入思考文章,形成自己的理性认知和观点;•学生运用自己的思考和判断力,理性分析文章内容,体会教养的内涵和意义。
阶段三:探究1.个人思考和总结•学生自主思考,总结自己获得教养的途径,并总结成文;•老师引导学生展示自己的总结成果,让学生互相借鉴和参考。
2.小组分享和讨论•学生分组,互相分享,并搜集其他同学的获得教养的途径;•同学们在小组讨论中,可以对别人的总结提出质疑和自己的看法。
阶段四:反思和总结老师和学生一起回顾本堂课的教学内容和过程,对本节课的教学进行评价和反思,总结学习内容和效果。
五、教学评价本次教学采用了探究式学习法、讨论式教学法和影像辅助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方法,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探究,提高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造思维能力,有效地提升了学生的人文素养和文化修养。
苏教版必修一《获得教养的途径》教案6篇

获得教养的途径南京市大厂中学陈文忠、赵晓雷【教学设想】任何科学与哲学的发展都取决于问题探讨,语文教学也不例外,普通高中课程标准明确规定“问题探讨”的教学方式。
研究语文教学中的“问题探讨”,对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和推进新课程大有裨益。
一、“问题探讨”的教学方式定位1.从科学与哲学的角度看,问题探讨是一切发展的动力。
从本质上说,它也是人们发现思维的客观要求。
任何发现都是首先发现问题,其次分析问题,最后解决问题;进而在此基础上提出新的有价值的问题,发展理性思维,培养批判意识。
2.从学习方式角度看,问题探讨并非凭空而生。
首先,它有科学及哲学的理论基础;其次,它已有实践,很多有经验的教师已经使用“问题探讨”方式进行文本教学,成效显著。
问题探讨的目的是培养语文素养,探讨不能游离语文学习目标。
提出问题、深入探讨的基础应当立足学习文本。
教师要引导学生尊重文本,通过文本的语言和文学内涵,理解和感悟作者的观点和情感,领会作者的表达方式,从中获得语言素养和人文素养。
问题探讨,最重要的是学生在阅读中有独立思考意识。
阅读文本,就是和作者作心灵对话,这种心灵对话的价值不仅在于沟通和理解,更在于积极思维,推进了人透视问题的深度,拓展了人的观察视野。
课改要求有创见地阅读。
学生通过文本阅读能发现问题,对学习材料作比较辨析,对问题作假设推理,在探讨在有所发现,有所感悟;更重要的是,学生在这一思维过程中,他的发现能力、分析能力和判断能力都会有不同程度提高。
二、用“三步法”完善问题探讨全过程一般认为问题探讨学习方式侧重的是探讨。
具体来说,就是在文本阅读中,借助教科书预设的问题,引发学生积极思考、讨论和交流,从中学习探究的方法,发展理性思维和批判意识,提高语文素养。
应该说教科书预设的探究题既是解读文本的钥匙,也是提示学习方法的例子,价值很高,但这些探究题的预设是一个引子。
更重要的是学生能在学习中发现有价值的问题,进而自主探究。
不仅仅在课堂学习如此,一切阅读都要有此意识,有所运用。
高中语文第2专题取得教养的途径导学案苏教版

《取得教养的途径》班级学号姓名一、明确目标,自主学习【学习目标】一、通过探讨了解人获取教养的途径,树立正确的学习观。
二、学习紧扣中心话题,多角度论证,对比说理的写作方式。
3、阅读经典,继承前人的思想功效,是取得教养的重要途径。
要重视阅读,树立正确的念书观,提高自身修养。
【预习检测】预习案一、识记字音(1).字音狭隘.(ài)跋涉..(bá shè)沉溺.(nì)慰藉.(jiè)戕.(qiānɡ)害赤裸裸.(luǒ)麻痹.(bì)恢.(huī)宏消遣.(qiǎn)时髦.(máo)符箓.(lù)(2).多音字yào 金钥匙 jiè枕藉 shǔ数落钥藉数 shù次数yuè锁钥 jí狼藉 shuò频数(3).形似字径山径销开销彩丰硕多彩蓬蓬勃胫胫骨消消失茶采茶篷帐篷二、文题解读本文是作家赫尔曼·黑塞有关念书的一篇随笔。
文章以为念书是取得教养的主要途径,赞美了念书的作用,劝说人们用心研读经典作品,在书籍中发现世界,熟悉社会,完善自我修养。
二、合作释疑,彼此研讨精心点拨,启发引导探讨案【问题探讨】一、问:黑塞以为教养是什么?能从文中找出相关的文句吗?明确:“精神和心灵的完善”。
教养“不追求任何具体的目的”,即“这种或那种能力和本领”,这些只是生存的手腕,教养是“为了自我完善”“找到生活的意义”,不带有功利色彩,这是生存的境界。
2、作者以为取得教养最重要的途径是什么?明确:研读世界文学,也就是阅读经典。
3、作者以为,咱们该以什么样的态度和具体的方式去读经典呢?明确:态度:阅读杰作,特别是读那些有久远影响、有世界声誉的杰作,要有爱的追求,要有理想,要有对知识的敬重!具体方式:作者主张“从自己能够理解和喜爱的作品开始阅读”,“需要咱们认真对待,需要咱们在读的时候花力气、下功夫”。
2021年高中语文《获得教养的途径》导学案苏教版必修1

2019-2020年高中语文《获得教养的途径》导学案苏教版必修1【教学目标】:1.学会筛选重要信息,并能够概括要点。
2.学生学会质疑并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学习分析问题的基本方法。
3.学生通过探讨了解学习之道,了解人获取教养的途径,树立正确的学习观教学重点:了解黑塞对于教养和阅读的主要观点和方法。
教学难点:激发学生对于经典的精读深读新读的兴趣。
【基础知识】:1、依次填人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1)在总统选举投票现场门外,着各大新闻媒体的上百名记者。
这些记者都在等待接受“缉查犬”的检查,以探明是否携带武器。
(2)你读了多少书,是把书读死了还是读活了,略略交谈几句,别人就知道了你的。
(3)曹操四言诗的雄浑。
陶渊明田园诗的恬淡,自然受人称誉;而张旭草书的奇伟飞动。
颜真卿楷书的厚重雄伟,也同样令人。
A、聚集品位赞扬B、云集品位赞叹C、云集品味赞叹D、聚集品味赞扬2、下列加点成语运用不当的一项是()A、他从外国冒险家手里接过极少的钱财,让他们把难以计数的敦煌文物一箱箱运走。
B、但是,他太卑微,太渺小,太愚昧.最大的倾泄也只是对牛弹琴,换得一个漠然的表情。
C、国家队的几位表现出色的小将,被誉为中国足坛的明日黄花。
D、他们二人虽有些私怨,但在工作中从不勾心斗角,而是愉快地合作。
【合作探究】1.“昨天的花园、公园或原始森林,今天或明天将变为一座庙堂,一座有着无数殿宇和院落的庙堂。
”这句话有何含义?2、阅读全文,在获得整体印象以后,分析文章是怎样逐步深入地进行论述,得出具有说服力的论断。
【巩固练习】1、作者最后用自己反复阅读歌德《亲和力》的经验,向我们展示了他是如何从中获得教养的,你有没有反复阅读经典作品的经验,如果有,能不能谈谈你独特的感受?【拓展阅读】专家与通人雷海宗⑴专家是近年来的一个流行名词,凡受高等教育的人都希望能成专家。
专家的时髦性可说是今日学术界的最大流弊。
学问分门别类,除因人的精力有限之外,乃是为求研究的便利,并非说各门之间真有深渊相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二获得教养的途径板块二经典的力量《获得教养的途径》编写:钟金周审阅:卞建容班级学号姓名一、学习目标1、认识阅读经典的意义,认识阅读杰作是获得教养的重要途径之一。
2、学习紧扣中心话题,多角度论证,对比说理的写作方法。
3、阅读经典,继承前人的思想成果,是获得教养的重要途径。
要重视阅读,树立正确的读书观,提高自身修养。
二、背景介绍走近作家:赫尔曼·黑塞的父亲是德国人,母亲是法籍瑞士人。
其祖父、父亲都曾当过传教士,母亲也曾从事过传教工作。
所以,黑塞的大部分学校生活都是在神学院学习,而神学院教育的目的就在于压抑和扼杀人行。
1912年黑塞定居瑞士后不久,便爆发了第一次世界大战。
他也深深地陷入了与德国民族主义冲突的境地。
战争无疑是毁灭人性的。
于是促进他对人性思考和探讨,他试图从教育和修养方面来探索人性,通过读书提高修养,达到心灵和个性的自我完善,写下了一系列具有代表性的作品。
本文就是一篇激励人们读书的杰作。
名人语录读书,这个我们习以为常的平凡过程,实际上是人们心灵和上下古今一切民族的伟大智慧相结合的过程。
——(苏联)高尔基《高尔基论青年》阅读所有的优秀名著就像与过去时代那些最高尚的人物进行交谈。
而且是一种经过精心准备的谈话。
这些伟人在谈话中向我们展示的不是别的,那都是他们思想中的精华。
——(法)笛卡尔《方法谈》课外阅读,用形象的话来说,既是思考的大船借以航行的帆,也是鼓帆前进的风,没有阅读,就既没有帆,也没有风,阅读就是独立地在知识的海洋里航行。
——(苏联)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三、预习练习教.养()狭隘.()沉溺.()宝藏.()慰藉.()积累.()累.赘()戕.害()刹.那()瞬.间()麻痹.()恢.宏()不计其数.()数.典忘祖()四、质疑讨论1、黑塞所说的“世界文学”是什么意思?2、作者认为阅读不在于数量,说“有的人一生只读过十来本书,却仍然不失为真正的读书人”,作者倡导的是怎样的一种读书观?为什么通过读书获取的教养要和“个性”“人格”联系在一起?3、有人认为,读书能获得知识,却不一定能铸炼智慧,有文化未必有教养;常言道“开卷有益”,有人却主张“开卷未必有益”;人们长倡导读书,古人却又告诫“尽信书不如无书”。
你认为应当怎样分析这些问题?五、迁移创新(时间:20分钟2010—11—17)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 )A、宝藏.(zàng)一暴.十寒(pù)累.赘(léi)数.见不鲜(shuò)B、慰藉.(jiè)冠.冕堂皇(guàn)裨.益(bì)罪行累累..(lěi)C、积累.(lěi)屏.气凝神(bǐng)粘.贴(nián)夜阑.人静(lán)D、麻痹.(pì)宽宏大度.(dù)戕.害(qiāng)不计其数.(shù)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A.20世纪前半期,物理学是带头学科。
50年代以后,生物学则与物理学并驾齐驱....,成为带头学科。
而21世纪则将是生物学的鼎盛时期。
B.我们每个单位都要旷日持久....地开展学习“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的活动,每个党员干部都要深入群众,身体力行地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
C.时下的店名和商品名在吸引外来词时,追求时髦,哗众取宠,令人费解。
这些叫人看不懂的名称,只能让人贻笑大方....。
D.仿制古画还有一种情形,那就是决不署自己的姓名,鱼龙混杂....,以骗取黑钱。
2、A(“并驾齐驱”比喻齐头并进不分前后。
“旷日持久”是指“荒废时日,拖延很久”,多有被迫之意。
“贻笑大方”是被内行人笑话的意思,已含有“让人”之意,与句中的“让人”重复。
“鱼龙混杂”指好人坏人掺杂在一起,这里的语境应用“鱼目混珠”。
)3、下列各句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对两院院士历来为现代化建设作出的重大贡献,我们表示衷心的感谢和亲切的慰问。
B.奥地利科学家是在阿尔卑斯山山脚下对云层中的降雨进行冷冻、收集、分析和提炼后得出上述结论的。
C.中央电视台播放的抗洪纪实片《决胜》,唤起了人们对抗洪英雄的缅怀,使观众受到爱国主义精神的洗礼。
D.和国际接轨,转换经营机制,对某些在旧轨道上运作惯了的同志,的确感到不习惯。
3、C(A项对“重大贡献”“亲切慰问”不通。
B项有两处语病,一是“云层中的降雨”应改为“雨水”;二是语序不当,应改为“收集、冷冻、提炼、分析”。
D项主客体颠倒,应改为“某些在旧轨道上运作惯了的同志,对和国际接轨……的确感到不习惯”。
)*4.用一句话概括小说创作中“荒诞化、幻化”的作用。
(限25字以内)(普通班同学选做)荒诞化、幻化是把小说与人生间离的重要手段。
《红楼梦》一开篇,作者就强调“将真事隐去”,“假语村言”,“经历过一番梦幻”,“说来虽近荒唐,细说颇有趣味”,一方面强调不失其真,未也失其真;一方面又强调不可当真。
这就给创作主体留下了进可以攻,退可以守的更大灵活性,留下了极大的艺术创造纵横驰骋的余地,留下了自己的创作自由,也为读者留下了阅读与欣赏的,即进行二度创作的自由。
答:小说创作中“荒诞化、幻化”的作用是*4、【答案示例】给作者和读者分别留下了创作和二度创作的自由。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8题。
大地重现刘烨园那些书很像我的少为人知的故土上伫立湿坡的榕树——它们仿佛很老了,其实正在郁郁葱葱的壮年。
清晨的雾里,密匝匝的浓叶下垂落缕缕潮湿的气根,鸟群的叫声在巨云似的树冠里四面八方地响起,绿荫却深得看不见这些精灵们舒展、活跃的身影。
清晨的榕树下,凉意总是格外浓重,一棵树就有一丛森林的感觉和气息,数不尽的厚质的绿叶,像成千上万的语言,散发着悟不到头的盎然,读不透的深蕴……若是蒙蒙的、苍凉的雨天,那些绵绵沾蓑的雨丝,就因为和它在一起也古老、久远了。
回想起来,总有一见如故的真挚,好像前生有缘,我们的的确确和祖先、后人一脉相承着生与死、爱与恨、凄惶与清醒的灵魂似的。
万物皆有灵。
不然后人不可能相隔着那么多年,与作者素昧平生,却仍然会像在原态的大地上呼吸一样,生生循环于经典的气息与自己复杂难诉的触动。
经典的著作大多都发旧了。
一本一本的,虽然有人只存了几十年,翻开来,就像撑船上溯到了远古。
它们旧得真好。
纸光是金色的,是那种也许还未打磨或打磨过了又随着光阴的流逝越来越朴实、贵重的金色。
那些书油墨都很香醇,很清新,也很特别。
它的有些灰旧和沉默的色泽和铅字,太与内容浑然一体,太至情至美的和谐了——就像强健的筋络和气魄、素质,原应紧密相连一样,也像大河与鹅卵石的滩渚,榕树延伸几十米的根群与如殿如堂的密叶,前后、里外皆对称存在一般。
经典们大多不那么“刺激”,情深意切的老朋友都无必要“刺激”;连装帧也不够“新潮”,却手感很好,心碑、视碑很好——就像压根儿就不想招摇过市一样。
路遥知马力,事久见人心。
它们只想久久地感动着你,抚爱着你,不动声色地以大地的本质,时时滋润出征的安泰。
使人升华的东西本该像滋物细无声的春雨。
春雨是传统的传统,它和否定之否定一样,即使离别经年,也依旧一如既往,忠贞不渝,好像在你之前,世间到处是它们这样的河流、这样的生灵一样——俯拾皆是,不会无路可走,无情所寄,混天聊日,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无灵而终。
一行一行时短时长的句子,一页一页时远时近的思绪,那么厚实、自信、激动人心。
它们常常使你走在源头,又走向天空,走回语言的诞生。
“人之精英为语言”(这里的“语言”大约是广义的罢)。
在人类的始祖那里,语言是生命创造的;在每一个词诞生之前,一定有着许许多多的美妙和艰辛。
为着这艰辛和美妙的流传,为着宇宙万物的“再生”,时空选择了人来思索并说出话来,于是人创造了语言,好用语言来再创造,再发展,以至精神的星空灿烂不竭,万物的大地变幻无穷。
如果天地果真是这样使人至高无上的,那么语言的本质就该是生命的、创造的。
生命和创造永恒,永恒怎么会过时呢?经典的含义和魅力就在这里罢。
5、“那些书也很像我们少为人知的故土上伫立在湿坡的榕树”是个比喻句,形象地表明了“经典”与故乡榕树的相似点。
请结合文章列举出书与榕树的六个相似点。
(6分)答:①仿佛很老,其实正在壮年;②内涵很深;③有盎然的生机;④古老久远;⑤有一见如故的真挚;⑥能是灵魂相通;(⑦博大精深、真实。
)6、如何理解“春雨是传统中的传统”一句话?(6分)答:春雨就像传统文化,滋物细无声,一如既往,忠贞不渝,使人精神升华,让人有精神的寄托。
7、“经典的含义和魅力就在这里”的“这里”指代什么?(6分)答:①经典厚实、自信,让人走回语言的诞生;②语言的本质是生命的、创造的、永恒的。
(只回答第二点给一半分)8、下列对文章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B D )(4分)A.文章开篇用榕树与经典著作作对比,写出了经典与榕树的相似之处,形象地再现经典的个性特征,生动有说服力。
B.作者认为重读经典不是一种抱残守缺,但人要读经典,要有所选择,因为经典可以给人辽阔的空间和独特的思想。
C.经典著作香醇、温和,口碑好,有着生养人类的大地一样的品格,用本质滋润人类的心田,激发人类的再创造。
D.“大地重现”的意思是说,经典的传统思想让人产生不尽的创造力,是永恒的体现,激发出人类崇敬和感悟的本性。
E.文章让读者重新找到对经典的理解和感悟,虽然经典已经陈旧,但其灵魂的体现、人性的展示、生命的哲理却还是鲜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