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概述知识分享
心理健康概述

第一章心理健康概述一、健康概念世界卫生组织(WHO)1946年曾把健康的概念定义为:“健康乃是一种在身体上、心理上和社会上的完满状态,而不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的状态。
”传统观点认为:健康是指人体生理机能正常,没有缺陷和疾病。
1989年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给出了新的定义,即“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而且包括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道德健康。
”1.生理健康2.心理健康3.社会健康二、心理健康概述一、概念1946年,第三届国际心理卫生大会指出:“心理健康是指在身体、智能以及情绪上能保持同他人的心理不相矛盾,并将个人心境发展成为最佳的状态。
”⏹ 1.心理健康在贫困时代是奢侈品 2.在发展中国家是点缀品 3.在发达国家是必需品⏹(二)心理健康的判断标准社会文化标准统计学标准适应标准症状标准社会文化标准:正常心理与行为符合所在社会的文化和规范准则。
注意:文化是发展相对的规范也是相对的适应标准:(1)行为造成生理上的伤害;(2)行为带来情感上的痛苦;(3)其行为严重妨碍其日常生活;(4)脱离现实并无法控制其思想或行为。
心理障碍是疾病,是脑功能失调,应该有病理解剖或病理生理变化的根据,也就是说存在病因和症状。
是医学模式常用的标准。
(三)心理健康的特征1、智力正常2、自我评价正确:了解自己悦纳自己3、情绪积极稳定:察觉情绪表达情绪调节控制情绪4、人格和谐完整:人格特征统一5、人际关系和谐:宽容他人接纳他人认可他人6、社会适应良好:面对现实接受现实适应现实7、心理行为符合年龄特征WHO提出的身心健康八大标准:“5+3”标准:即“五快”、“三良”“五快”:快食:不挑食,不偏食,津津有味快便:排泄通畅,轻松自如快睡:入睡快,睡眠质量好,精神饱满快语:说话流利,头脑清醒,思维敏捷快行:行动自如,步伐轻松,流畅三良良好的个性:性格温和,意志坚强,感情丰富,胸怀坦荡,心境达观良好的处世能力:沉浮自如,观察问题客观,有自控能力,能应付复杂环境,对事物的变迁保持良好的情绪,有知足感良好的人际关系:待人宽厚,珍惜友情,不吹毛求疵,不过分计较,能助人为乐,与人为善1946年第三届国际心理卫生大会提出的心理健康的标准是:①身体、智力以及情感十分调和;②适应环境;③有幸福感;④在工作中能发挥自己的能力,过着有效率的生活。
心理健康知识—心理健康概述

心理健康知识一心理健康概述做好保安服务工作,保安员必须了解、把握服务对象的各种心理现象,了解不同行业、企业的行业属性和文化背景;同时,还要认真学习和掌握心理学方面的有关知识,把握好自身的心理和行为,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
所有这一切,都要求保安员要善于进行自我心理调适,将心理学的知识融入保安服务工作。
心理健康是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
所谓心理健康,是指在心理、智能以及感情上与他人的心理健康不相矛盾的范围内,将个人的心境发展成最佳的状态。
心理健康的要求可概括为七个方面。
1.具有正确的自我意识。
能够全面正确地了解自己与他人的关系,能够自我评价,自信乐观,确立自己的生活目标,并努力向目标靠近。
2.具有健全的统一人格。
能保持气质、性格、能力和理想、信念、人生观等各方面平衡发展,所思所言所做能协调一致。
3.具有开朗轻松的心境。
经常保持开朗、乐观、愉快、满足的心境,适度表达和控制自己的情绪,要自尊自重。
4.具有坚强的个人意志。
在挫折、困难、逆境面前不气馁,百折不挠。
5.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
正确认识和处理个人和环境的关系,能主动适应和改变现状。
6.具有和谐的人际关系。
用真诚、信任、宽容和理解的态度与人相处,并保持真诚的微笑。
7.具有积极的学习态度。
以较强的求知欲望和浓厚的学习兴趣来对待学习,善于学习,刻苦钻研。
以上七个方面是相互联系相互补充的,只要能稳定有效地学习、生活和交往,就达到了基本心理健康的标准。
其中,自我意识位于心理健康首位。
它是对自己身心活动的觉察,即自己对自己的认识,具体包括认识自己的生理状况(如身高、体重、体态等)、心理特征(如兴趣、能力、气质、性格等),以及自己与他人的关系(如自己与周围人们相处的关系、自己在集体中的位置与作用等)。
自我意识是一个人对自己的认识和评价,包括对自己心理倾向、个性心理特征、心理过程的认识与评价。
正是由于人具有自我意识,才能使人对自己的思想和行为进行自我控制和调节,使自己形成完整的个性。
1.1心理健康概述

一、基本含义
(一) 心理健康是指人们康是从最佳状态到最差状态的连续体。
(二) 心理健康的主要特征
1.心理健康是在人与环境的交互作用过程中是否适应环境的一种连续状态。
2.心理健康是由个体在适应环境过程中心理体验的积极性水平和行为模式 与社会行为规则相适应水平所决定的。
3.心理健康是在人们适应环境的过程中产生,也是在这一过程中不断发展 变化的。
(三) 心理健康的基本要素
1.内心体验 2.行为与社会规范的匹配程度 3.心理发展的趋向性
二、心理健康状态的界定
(一) 心理健康是一个连续状态 心理健康状态——一般心理问题——心理障碍——精神疾病
(二) 心理健康是一个波动状态
四、影响心理健康的因素
(一)影响心理健康的基本因素 1. 生理因素 2. 社会经验
(二)影响心理健康的典型因素
1.早期童年经验 2.婚姻家庭 3.生活事件 4.个体已形成的人格特征 (1)乐观主义和悲观主义 (2)控制点
2.扩展性心理健康标准 (1)有现实、客观的自我形象,并能够完全接纳 (2)有高度的自主性 (3)有对环境广泛的兴趣,并能客观地知觉现实和接 受现实
(4)有以积极情感为基础的稳定社会关系 (5)有在社会生活中充分有效发挥个性的能力 (6)有高水平地胜任工作和生活的能力 (7)长远的生活目标和相应的具体计划,并能够实施 (8)有符合实际的生活目标
(三) 正常与异常的判断 1.个人的主观经验 2.行为是否符合社会规范 3.是否表现有异于常人的言语、情绪或行为 4.统计数字与心理测验的得分
三、心理健康标准
(一)心理健康标准的含义和特点
1. 心理健康标准是多维的 2. 心理健康标准是相对的 3.心理健康标准是有层次的
心理健康概述总结

心理健康概述总结
心理健康是指个体在日常生活中具备积极心态、良好情绪和适应能力的状态。
心理健康对人们的生活质量和整体幸福感起着重要的作用。
心理健康的重要性:
- 心理健康对个人的身心健康具有积极影响。
良好的心理健康有助于提高工作和研究效率,增强人际关系,缓解压力,并促进身体健康发展。
- 心理健康有助于提升个人的社会适应能力。
不良的心理健康状态可能导致人际关系问题、适应困难、情绪问题等,而良好的心理健康能帮助个人更好地应对和解决这些问题。
- 心理健康对社会稳定与发展也具有重要影响。
心理健康社会环境有助于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提高整体社会幸福感,促进社会进步。
保持心理健康的建议:
- 建立良好的自尊心和自我认同感。
培养积极的自我形象和自信心,增强自我价值感。
- 学会有效应对压力。
通过适当的休息、放松技巧和情绪管理来缓解压力,保持内心平衡。
- 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积极参与社交活动,培养亲密关系,倾诉情感,以增加情感支持和减少孤独感。
- 注重身心健康的平衡发展。
良好的饮食惯、充足的睡眠和适量的运动对于维持心理健康都非常重要。
- 寻求专业帮助。
如果个人无法有效应对心理问题,应及时寻求心理咨询或治疗,以获得专业的帮助和支持。
总之,保持良好的心理健康对个人和社会都具有重要意义。
每个人都应该重视心理健康,并采取积极的措施来保持心理健康,从而获得更好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
(Word count: 196)。
心理健康基础知识概述

一、心理健康的概念世界卫生组织将健康定义为:“健康乃是一种身体的、心理的和社会适应的健全状态,而不只是没有疾病或虚弱表现”。
所谓健康,包括身体健康、心理健康、道德健康和社会适应性良好的健全状态,这四者之间相互适应、相互协调才是真正的健康。
其中心理健康是指个体在与外在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当中,能通过调整自己的内部心理结构,保持良好的心理效能状态,从而达到与环境的平衡与协调。
国内外许多学者从各自关注的不同角度对心理健康进行论述,我国研究者王书荃认为,心理健康指人的一种较稳定持久的心理机能状态。
它是个体在与社会环境相互作用时,主要表现为在人际交往中能否使自己的心态保持平衡,使情绪、需要、认知保持一种稳定状态,并表现出一个真实自我的相对稳定的人格特征。
简单的说,当个体能发自内心的体验到幸福就是真正的心理健康。
二、压力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矛盾的世界里,周围世界里充满着各种各样互不相干、互相矛盾、甚至于针锋相对的事物,心理作为对现实的反映,会在我们的内心中形成这种左右为难、无从选择的心态,当一个人在体验着这样的心态时,我们就说他正在经受着压力。
心理学中说的压力,是指人的内心冲突和与其相伴随的强烈情绪体验。
三、弗洛伊德的经典理论弗洛伊德是奥地利著名的精神科医生和精神分析学家,他提出了无意识理论和人格结构理论等重要思想。
(一)无意识理论。
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中将人的精神意识分为意识、前意识和无意识三层。
意识即自觉,就是我们的觉知状态,即对我们自身、对外界的环境事件以及自己与外界环境事件关系的觉知状态。
它属于人的心理结构的表层,它感知外界现实环境和刺激,用语言来反映和概括事物的理性内容;前意识又称下意识,是调节意识和无意识的中介机制。
前意识是一种可以被回忆起来的、能被召唤到清醒意识中的潜意识,因此,它既联系着意识,又联系着潜意识,使潜意识向意识转化成为可能。
无意识则是在意识和前意识之下受到压抑的没有被意识到的心理活动,代表着人类更深层、更隐秘、更原始、更根本的心理能量,指那些在通常情况下根本不会进入到意识层面的东西,比如内心深处被压抑的欲望或不被社会所容忍的观念和想法,包括恐惧等。
心理 健康基本知识

十分粗心,经常多一撇少一划,把答案抄错。一次试卷发下 来,父母发现中间竟然漏做了很多题,而小丽却说自己根本 没看见这些题,于是父母觉得孩子学习态度有问题,故意不 肯做题,整整一个学期,这种情况始终没有得到改善。
糕总是买两支,有新书主动借给人家,晚上放学还护送同桌 回寝室。学期结束时,小杨便兴奋地提出“发展恋爱关系”, 同桌却说他“歪心眼”,并让老师给调了座位。被浇了冷水 之后,小杨不但没有冷静下来,反而产生了强迫性思维:“她 为什么不喜欢我呢?我长得太瘦弱?我对她还不够好?”终日胡 思乱想,使他的成绩不断下降,终于有一天,他选择了轻生。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第八章 小微企业所有者权益核算
第一节 所有者权益概述 第二节 实收资本 第三节 资本公积 第四节 留存收益
返回
第一节 所有者权益概述
所有者权益是指企业资产扣除负债后由所有者享有的剩余权 益,又称为股东权益。所有 者权益的来源包括所有者投入的 资本、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的利得和损失、留存收益等。
企业的权益包括所有者权益和债权人权益两部分,两者都是 资产的来源,都对资产具有 要求权。
下一页 返回
第一节 所有者权益概述
1.所有者权益的特点 (1)企业所有者只对净资产部分具有所有权,而不是对全
部资产都具有这种权益; (2)企业所有者有参与企业经营管理的权利; (3)企业所有者以股利或利润的形式参与企业的利润分配
,且分配的多少、分配与否与 企业的业绩紧密联系; (4)企业所有者不能在某一确定的日期收回其投入的资本
,只有在企业清算等情况下, 企业的资产在支付了破产、清 算费用并优先偿还负债,如有剩余资产之后,才能在投资者 之 间按出资比例进行分配; (5)企业所有者投入企业的资本,在企业持续经营期间, 除依法转让外,不得以任何形 式收回。
大学生心理健康概述

大学生心理健康概述第一讲大学生心理健康概述第一节、心理健康概述一、健康的含义1、什么是健康导入】在你的一生中最重要的是什么?(健康、金钱、事业、爱情、亲情、友情、美貌、道德品质等)健康是全人类的头等大事。
每个人都希望自已健康,只有拥有健康才能拥有一切。
曾经有人用“”来比喻人的一生,其中“1”代表健康,各个“”代表生命中的事业、金钱、地位、权利、快乐、家庭、爱情、房子等,纷繁冗杂“”充斥了人们的生活,“1”常常被忽略,但“1”一旦失去,所有的浮华喧嚣将归于沉寂。
XXX也曾说:“健康的价值,贵重无比。
它是人类为了追求它而惟一值得付出时间、血汗、劳力、财富甚至付出生命的东西”。
提问】什么是健康?(健康是身体方面的和心理方面的健康)不生病的人、身体强壮的人不一定就是健康的。
1948年世界卫生组织明确规定: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而且是身体上、心理上和社会上的完好状态或完全安宁。
这是对健康全面、科学、完整、系统的定义。
这种对健康的理解就意味着衡量一个人是否健康,必须从生理、心理、社会、行为等因素分析,不仅看他有没有器质性或功能性异常,还要看他有没有主观不适感,有没有社会公认的不健康行为。
近年来世界卫生组织提出了衡量健康的一些具体标志,例如:⑴精力充沛,能从容不迫地应付一样平常生活和工作;⑵处事悲观,态度积极,乐于承担义务不挑剔;⑶善于休息,睡眠良好;⑷应变能力强,能适应各种环境的变化;⑸对一般感冒和传染病有一定抵抗力;⑹体重适当,体态匀称,头、臂、臀比例和谐;⑺眼睛明亮,反映敏锐,眼睑不发炎;⑻牙齿清洁,无缺损,无疼痛,牙龈颜色正常,无出血;⑼头发光洁,无头屑;⑽肌肉、皮肤富弹性,走路轻松。
从这十条可以看出,健康包括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两个方面,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2、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的辩证关系身体健康是指无身体疾病和缺陷,体格健壮,各器官系统机能良好,有较好的适应外界环境的能力和对疾病的抵抗能力等。
心理健康是指人们对于环境的影响以及自身的变化能够适应,并保持谐调一致。
心理健康的概述

心理健康的概述
心理健康指的是一个人在心理和情绪上的良好状态,能够适应生活中的压力和挑战,并且与他人建立良好的关系。
以下是心理健康的一些重要概述:
1. 精神稳定:心理健康的人会感到平静、安宁和稳定,而不会经常经历情绪波动或极端情绪。
2. 自尊和自信:心理健康的人通常有良好的自尊和自信心,能够接受自己的优点和缺点,并且有信心应对挑战和困难。
3. 积极情绪:心理健康的人经常体验到积极的情绪,如快乐、满足和希望,并且能够从负面情绪中快速恢复。
4. 健康的人际关系:心理健康的人能够建立和维持健康的人际关系,并且能够有效地与他人沟通、合作和解决冲突。
5. 弹性和适应性:心理健康的人对生活中的变化和压力有较高的适应能力,能够灵活地调整自己的思维和行为来应对不同的情况。
6. 自我关怀和自我发展:心理健康的人重视自己的身心健康,会寻求适当的方式来照顾自己,包括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发展个人兴趣和爱好,以及寻求支持和帮助。
总的来说,心理健康是一个人全面健康和幸福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身体健康密切相关,并对个人的工作、学习、人际关系和
日常生活质量产生积极的影响。
保持心理健康需要关注和照顾自己的心理状态,并且在需要时寻求专业支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心理健康概述第一讲心理健康概述导入新课:现代社会认识健康应包括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
早在1948年,世界卫生组织就指出,健康应包括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等几个方面。
就是说一个健康的人不仅要有健康的体魄,更要有健康的心理,好比一个“人”字的一撇一捺,二者缺一不可。
联合国专家曾断言:“从现在到21世纪中叶,没有任何一种灾难能象心理危机那样带给人们持续而深刻的痛苦。
”一、健康与心理健康的含义1、什么是健康世界卫生组织定义为:“不仅是没有身体缺陷和疾病,还要有完整的生理、心理状态和社会适应能力。
”2、什么是心理健康心理健康的概念是随时代的变迁,社会文化因素影响而不断变化的。
心理学家对心理健康的概念有以下几种说法:“心理健康是指人们对客观环境具有高效、快乐的适应状况。
心理健康的人应保持稳定的情绪、敏锐的智能,适应社会环境的行为。
”“心理健康是指在知、情、意、行方面的健康状态,主要包括发育正常的智力、稳定而快乐的情绪、高尚的情感、坚强的意志,良好的性格及和谐和人际关系等。
”“心理健康是指人的一种持续的心理状态,主要在这种情况下能作良好的适应,具有生命的活力,能充分发挥其身心的潜能。
”我们认为,所谓心理健康,是指对于环境及相互关系具有高效而愉快的适应。
心理健康的人,能保持平静的情绪、敏锐的智能、适应社会环境的行为和气质。
所谓心理健康,是指在身体、智能以及情感上与他人的心理健康不相矛盾的范围内,将个人心境发展成最佳的状态。
它的定义包括两层意思,一是没有心理疾病,就如同身体没有病才算是健康的基本条件一样;二是具有积极发展的心理状态。
它是指我们不但有健康的心理状态,还能消除不健康的心理倾向,使心理发展处于最佳状态。
打个比喻吧,如同体弱不算有病,但毕竟不算强壮一样,现在我们更注重心理健康的第二层意思。
在一般的理解中,心理素质可包括以下基本内容:个性品质、心理健康状况、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自信心和自我认识能力等等。
现代社会要求个人具有较强的独立自主性和自我决策的能力。
讨论:心理健康与有不健康的心理是一回事吗?教师:随着中职生生理、心理的发育发展,竞争压力的增大,交往范围的扩大和思维方式的变化等,许多学生都会在学习、生活、交往、自我意识等方面出现不适应,这是他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们的心理就产生了轻微的失衡,但这并非就说明这些学生的心理不健康。
心理不健康与有不健康的心理和表现不能等同。
心理不健康是指一种持续的不良状态,偶尔出现的一些不健康的心理和行为并不等于心理不健康,更不等于自己已患上心理疾病。
所以,不能仅从一时一事而简单地给自己或他人下心理不健康的结论。
可以这样认为,心理健康的人应是没有心理疾病的人,但没有心理疾病的人不一定是心理健康的人,不一定就没有心理问题。
因为人的心理状况不仅受生理因素与社会因素的影响,而且还受个人心理素质的制约。
二、心理健康的标准人的心理健康具有相对性,与人们所处的时代、环境、年龄、文化背景等因素有关,不能仅凭一种偶然的行为来判断他人或自己心理是否健康。
比如:某个同学正在吃东西,忽然被人抢了去,于是大哭大叫起来。
他正常吗?如果他是一个四五岁的孩子,你的结论又如何?所以说心理健康并没有一个完全统一的标准,下面着重介绍几种观点:(一)美国著名心理家马斯洛为心理健康提出了9条标准:1对现实具有高效的率的知觉;2、具有自发而不流俗的;3、能悦纳自己,悦纳他人,接受自然;4、在其环境中能保持独立,能欣赏宁静;5、注意基本的哲学和道德理论;6、对平常的事物,如朝旭夕阳,甚至每天的例行工作能经常保持兴趣;7、能和少数人建立深厚的友情,并具有乐于助人的热心;8、具有民主的态度,创造性的观念和幽默感;9、能承受欢乐和忧伤。
(二)心理健康的八条标准第一,有一个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一个心理健康的人总是热爱人生、热爱生活、珍惜生命的,他们对生活乐观,对未来充满了希望,无论是对社会、还是对自己都是采取极其负责的态度,因而总是满腔热情地投身于生活,总是忘我地在为社会创造财富。
对这些人来说,每天都是一个新的开始,每天都是一个新的台阶,不怕困难,不怕挫折,而且总是踏踏实实、认认真真地向他自己既定的目标前进。
这类人用他们自己的行动去体验人生的价值,真切而深刻,所以总能享受到人生的乐趣,反过来更能激起自己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第二,对自我有恰当的认识。
世界上最困难的是什么?就是如何认识自己。
一个心理健康的人,一般能有 明”就是说,能够正确认识到自己的价值,认识到自己在他人心目中的位置,认识到自 己的能力、学识、水平,既不高估自己,不对自己的一些长处和优势沾沾自喜,也不会 自卑,过分地贬低自己,决不无缘无故抱怨、自责自己。
反之,一个心理不健康的人, 便不能恰当地认同自己,或是莫名其妙地自傲,或是无缘无故地自卑,经常有意无意地 掩饰自己的不足,心理特别敏感、脆弱,失落感极强,经不起风浪的折腾,存在严重的 心理冲突,回避矛盾,无法保持平衡的心理状态。
第三,享有良好的人际关系。
心理健康的人,在与其他人打交道的时候,有以下这些特点。
1 •不仅在理性上懂得处理好人际关系的重要性,而且总是显示一种积极的、乐于 与人交往的态度。
2 .懂得在交往过程中如何尊重人、理解人,从不将自己的观点强加到他人的身上。
3 •能够平等地、宽容地、客观地了解、评价对方,不势利待人,与人相处时,总显示 出同情、友善、信任、尊敬等积极的态度。
4. 在与他人的交往中能够注意他人的长处,能较虚心地向他人学习。
5•当他人有困难时,总能采取真诚的、有效的帮助。
6•当与他人产生矛盾时,能做到 忍一时之气免百日之忧 ”不主动出击,不 斗”能进行较好的沟通,并以理智的、合理的方式解决。
第四,有一个乐观的情绪状态。
情绪最容易反映人的心理状态,也最能影响人的身心健康。
一般来说,情绪健康 的人有以下这些特点。
1. 没有过分的、不切实际的要求,所以很少有烦恼、不快,精神状态永远是饱满 的、乐观的。
2 .在自己的人生遇到麻烦时,能做到泰然处之,决不自寻烦恼或自我折磨;3 •一般能摆好自己与他人的关系,所以很少有麻烦的、另U 扭的事情引起自己心理的 不快。
4 •有修养,能较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绪,当自己想发脾气时或暴怒来临时,自己能够 意识到,并将其抑制于萌芽状态。
第五,有健全的人格。
心理健康的人,其人格结构,包括气质、能力、性格和理想、信念、动机、兴趣、人 生观等各方面都能平衡发展;能够完整、协调、和谐地表现出具有自己特色的精神风 貌;思考问题的方式是适中的和合理的;待人接物能采取恰当态度,对外界的刺激不会 有偏激的情绪和行为;能够与社会的步调合拍,能和集体融为一体。
自知之 窝里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第六,道德心态的健康。
道德健康是世界卫生组织近几年来对健康内容界定的最新补充。
一个道德不健康的人,很难说是一个完全意义上健康的人。
那么,什么是道德心态的健康呢?大致有以下几点。
1•不做损人利己或损人不利己的事。
2•不仅有辨别真伪、善恶、荣辱、美丑等是非的能力,而且在自己的行为中去实践真善美,并能与假丑恶进行斗争。
3•能自觉地遵守社会的各种规范、准则,约束支配自己的行为。
4•能尽职尽责地完成自己的工作,尽自己的可能为社会多做贡献。
5•当社会或国家需要的时候,能够无条件地服从,牺牲自己的利益,甚至于自己的生命。
第七,具有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
社会是复杂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比较难于处理的。
但是心理健康的人并不因此而畏惧、害怕,而是能面对现实、正视现实、改造现实。
对这些人来说,往往能做到审时度势,对周围的事物和环境能够做出客观的认识和评价,并能以积极进取的态度正确对待现实环境,既有高于现实的理想,又不沉湎于不切实际的幻想和奢望中,因而能应付比较复杂的局面;当发现自己处于不利的或困难的境地时,也不惊慌、恐惧,而是冷静地处理,将不利转化为有利,将困境转化为顺境,而且在这个过程中锻炼自己的聪明才智。
第八,智力活动正常。
智力活动正常,不一定是指智力超常(智力活动超常也属于智力活动正常的范畴),而是说,这类人的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想象力都是正常的,能较好地胜任自己的工作,头脑清醒,不糊涂,反应敏捷,思维清晰,逻辑性强,该当机立断的时候就当机立断,毫不犹豫。
(三)中职生心理健康的标准(1)学习适应性:一个心理健康的中职生,通常有比较好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学习目的明确,学习目标具体、切合实际;学习的自觉性强;善于制定学习计划,并在执行计划的过程中表现出意志力强、学习信心足的特点。
在对待就业问题上,他们沉着冷静,灵活应对。
从中职生心理健康发展的特点中可以看出,中职生的自我同一性的稳定程度、自我价值体系的建立水平、人际关系是决定其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
另外,对学习的适应性也仍然是左右中职生心理健康的一个重要因素。
鉴于此,在参照世界心理卫生协会所提出的有关心理健康标准的基础上,我们把中职生的心理健康标准确定为以下几个方面:人际关系的和谐程度、学习适应性、自我认知与现实感、个性发展的良好性四个方面。
(2)人际关系的和谐程度:人际关系指的是人与人之间心理上的直接关系或心理上的距离。
一个心理健康的中职生,一般与同学、老师、父母、朋友等的关系处理得比较融洽,而很少发生冲突。
他们乐于与人交往,具有同情心,待人热情、宽容、真诚,而不是胆小、怕羞、不和群、表情冷淡或忸怩作态。
(3)自我认知与现实感:自我认知指对自己的心理过程与特征及其表现的认知,而现实感则指个人对自己同现实之间关系的认知。
心理健康的中职生往往有较强的自我认知能力,他们能够正确地认识自己,自我评价恰当。
在对现实的感知能力上,他们能够客观地认识现实,并根据对现实的认识来给自己作出恰当的人生发展定位,有与现实联系紧密的自我价值体系。
(4)个性发展的良好性:个性是指比较稳定的心理倾向和心理特征的总和,它是一个统一的整体结构。
人的个性结构主要由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组成。
其中个性倾向性包括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世界观等,个性心理特征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等。
心理健康的中职生,在个性发展上,应表现出良好的态势,即作为心理动力系统的个性倾向性各成分之间的关系和谐,个性心理特征上的一些成分则表现出良好的社会适应性,如情绪控制能力强、善良、自律等。
三、中职生常见心理问题1学习障碍2、交往压力3、情感困惑4、不良习惯和不良嗜好5、自卑、抑郁6、焦虑、恐怖等四、如何保持心理健康全面正确地了解自己,正视自己。
俗话说:"人贵有自知之明”,而事实上,并不是每个人都能真正做到自知的,常常是当局者迷。
不少朋友对自己的优点、缺点、兴趣、气质、性格缺乏准确的了解。
因而有的人不自量力,想入非非;有的过分自卑怯懦、丧失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