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中国经济发展不平衡带来的影响讲课教案
中国经济不平衡发展及调控

中国经济不平衡发展及调控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中国成为了全球第二大经济体。
然而,这种快速增长也带来了一系列问题,其中最突出的就是中国经济的不平衡发展。
本文将探讨中国经济不平衡发展的原因,并分析相应的调控措施。
一、不平衡发展的原因1. 地区差异:中国是一个地域广阔的国家,东部地区相对发达,而中西部地区则相对欠发达。
这种地区差异导致了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2. 产业结构:中国经济过度依赖制造业和基础设施建设。
这些传统产业在东部地区集中,而服务业和创新型产业在中西部地区发展较慢,导致了不平衡的经济发展。
3. 收入分配:在中国,城乡居民之间、不同地区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较大,这也是导致经济不平衡的重要原因之一。
城市居民的收入普遍较高,而农村居民的收入则相对较低。
二、调控措施1. 扩大内需:中国政府提出了扩大内需的战略,旨在通过消费、投资和减税等手段,促进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增长,从而实现经济的平衡发展。
2. 促进创新:中国正在加大创新力度,鼓励中西部地区培育和发展高新技术企业,推动创新驱动的经济发展。
同时,政府还加大了科研经费的投入,为创新提供支持。
3.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中国政府致力于加强中西部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提高交通、通讯和能源等方面的基础设施水平,为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增长提供支持。
4. 收入分配改革:中国政府正在推进收入分配改革,加大对农村地区的支持力度,提高农民收入水平,减少城乡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
5. 优化金融体系:中国政府正在推动金融体系改革,加大对中小微企业、农民工等经济薄弱群体的金融支持,促进经济的全面发展。
三、总结中国经济的不平衡发展是一个复杂的问题,需要政府、企业和社会各界共同努力来解决。
通过调控措施,扩大内需、促进创新、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收入分配和优化金融体系,可以实现中国经济的平衡发展,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增长。
中国政府将继续致力于调控经济,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
中国经济专题教案模板范文

课时安排:2课时年级:高一学科:政治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情况和主要特点。
2. 培养学生分析、评价我国经济发展问题的能力。
3. 增强学生的国家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教学重点:1. 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情况和主要特点。
2. 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和挑战。
3. 解决我国经济发展问题的对策。
教学难点:1. 分析我国经济发展问题的原因。
2. 探讨解决我国经济发展问题的对策。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 提问:同学们,我国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那么,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情况是怎样的呢?请同学们谈谈自己的看法。
二、新课讲授1. 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情况(1)国内生产总值(GDP)持续增长。
(2)产业结构不断优化。
(3)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4)科技创新能力显著增强。
2. 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特点(1)高速增长。
(2)结构优化。
(3)改革开放。
(4)科技创新。
三、课堂讨论1. 讨论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1)产能过剩。
(2)环境污染。
(3)收入分配不均。
(4)人口老龄化。
2. 分析我国经济发展问题的原因。
四、总结1.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情况、主要特点以及面临的主要问题,希望同学们能够关注我国经济发展,为我国经济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 复习上节课所学内容,引导学生回顾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情况、主要特点和面临的主要问题。
二、新课讲授1. 解决我国经济发展问题的对策(1)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2)加强环境保护。
(3)调整收入分配。
(4)应对人口老龄化。
2. 分析解决我国经济发展问题的对策的有效性。
三、课堂讨论1. 讨论如何实现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
2. 分享自己对解决我国经济发展问题的看法。
四、总结1.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我国经济发展问题的对策,希望同学们能够积极参与到我国经济发展的实践中,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
教学反思:1. 本节课通过讲解、讨论等形式,使学生对我国经济发展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初中历史经济大危机教案

初中历史经济大危机教案
目标:学生能够理解经济大危机的定义、原因、影响和应对措施。
时间:2个课时
教学内容:
第一课时:经济大危机的定义和原因
1. 什么是经济大危机?
2. 经济大危机的原因有哪些?
第二课时:经济大危机的影响和应对措施
1. 经济大危机对社会和个人的影响是怎样的?
2. 应对经济大危机的措施有哪些?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 通俗解释经济大危机的概念,引导学生理解其重要性和影响。
2. 分析历史上经济大危机的原因,如股市崩盘、金融危机等,引导学生思考造成危机的深
层次原因。
第二课时:
1. 分析经济大危机对社会和个人的影响,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应对可能的危机。
2. 介绍历史上的一些成功应对经济大危机的案例,帮助学生学习应对措施。
教学方法:
1. 讲解结合示范,通过实例引导学生理解经济大危机的概念和原因。
2. 以小组讨论或课堂活动的形式,帮助学生深入思考经济大危机的影响和可能的解决方案。
教学评估:
1. 利用课堂互动或讨论的方式,考察学生对经济大危机的理解和思考。
2. 布置作业或小测验,考察学生对历史经济大危机的知识掌握和运用能力。
拓展延伸:
鼓励学生自行查阅相关资料,深入了解历史上的经济大危机事件,并结合实际情况,思考当前社会可能面临的经济挑战和解决方案。
教学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发表自己对经济大危机的看法,引导其进行多角度思考,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教师应不断评估教学效果,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内容,确保学生真正掌握历史经济大危机的相关知识和应对能力。
中国经济专题教案

中国经济专题教案一、引言中国经济的发展一直备受世界关注。
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中国在过去几十年里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中国经济的现状、挑战和未来发展方向。
二、中国经济的现状1. 经济增长: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一直保持着快速的经济增长。
尽管近年来增速有所放缓,但中国仍然是全球少数几个保持高速增长的国家之一。
2. 消费升级:随着人民收入水平提高,中国社会出现了消费升级的趋势。
人们对于品质和服务的要求越来越高,这也为经济提供了巨大的发展空间。
3. 创新驱动:中国正在积极推动由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的转型。
近年来,政府加大对科技创新的支持,鼓励企业加大技术研发和创新投入,这对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三、中国经济面临的挑战1. 人口老龄化:由于长期的计划生育政策,中国面临严峻的人口老龄化问题。
老龄化对社会福利、医疗保健和劳动力市场产生了巨大的压力。
2. 城乡差距:中国的城乡差距仍然存在,农村贫困和不平等问题依然突出。
解决城乡差距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任务之一。
3. 环境污染:长期以来,中国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忽视了环境问题。
环境污染对健康和可持续发展造成了威胁,需要采取更加积极的环境保护措施。
四、未来发展方向1. 转型升级:中国需要从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的经济模式转变为知识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的模式。
这将带来更加可持续和高质量的经济增长。
2. 开放合作:中国将继续积极参与全球经济合作,推动经济全球化进程。
同时,中国还将加大对外开放力度,吸引更多外国投资和人才,促进国内经济的发展。
3. 创新驱动:中国将进一步加大对创新的支持力度,加强科技研发和知识产权保护。
通过创新,中国经济有望在全球竞争中保持领先地位。
4. 社会公平与可持续发展:中国需要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缩小城乡差距,提升贫困地区的发展水平。
同时,重视可持续发展,保护环境和资源。
五、结语中国经济的发展虽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仍面临着许多挑战和任务。
经济发展的不平衡问题及其解决方案

经济发展的不平衡问题及其解决方案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不平衡问题逐渐成为影响社会稳定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经济发展的不平衡问题不仅存在于国家间,也存在于各个地区和不同经济体之间。
本文将深入探讨经济发展的不平衡问题,并提出可能的解决方案。
一、经济发展的不平衡问题1. 地区差异:在许多国家,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存在明显差异。
通常,一些发达城市和沿海地区的经济发展远远快于内陆和欠发达地区。
这种不平衡发展导致资源和福利的分配不均,加剧了区域间的发展差距。
2. 收入差距: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财富日益积累,但是不同社会群体之间的收入差距却在扩大。
高收入群体的财富累积越来越多,而低收入群体的生活水平改善缓慢。
这种不平衡现象导致社会的不稳定和社会矛盾的加剧。
3. 产业结构不均衡:许多国家的经济发展仍然依赖传统产业,而高技术和先进产业的发展相对滞后。
产业结构的不均衡使得经济发展缺乏可持续性,也使得经济面临外部风险和不确定性。
二、解决经济发展不平衡的方案1. 区域协调发展:政府应积极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战略,加大对欠发达地区的支持力度。
通过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吸引投资和优化政策环境等措施,推动内陆和欠发达地区的经济快速发展,减小地区间的发展差距。
2. 收入分配调整:政府应加大对低收入群体的支持,通过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建立社会保障制度和加强教育等措施,改善低收入群体的生活水平。
同时,要加强对高收入群体的税收调节,减少收入差距。
3. 促进产业升级:政府应加大对高技术和先进产业的支持力度,推动传统产业向高附加值、绿色和可持续发展方向转变。
通过减少对传统产业的补贴和提供对新兴产业的扶持,促进产业结构的升级和优化。
三、案例分析:中国的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及解决方案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是一个突出的挑战。
中国的经济快速增长主要集中在沿海地区和一些发达城市,而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相对滞后。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1. 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中国政府于2000年启动了“西部大开发”战略,旨在加大对中西部地区的支持力度,推动这些地区的经济快速发展。
经济发展与重心南移教学教案

经济发展与重心南移教学教案第一章:引言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经济发展与重心南移的概念。
使学生理解经济发展与重心南移之间的关系。
培养学生对经济发展不平衡现象的思考能力。
1.2 教学内容经济发展与重心南移的定义。
经济发展与重心南移的背景和原因。
经济发展与重心南移对我国的影响。
1.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介绍经济发展与重心南移的概念和背景。
利用案例分析法,分析经济发展与重心南移的原因和影响。
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经济发展不平衡现象的看法。
第二章:经济发展概述2.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经济发展的基本概念和指标。
使学生理解经济发展的影响因素。
培养学生对经济发展趋势的判断能力。
2.2 教学内容经济发展的基本概念和指标。
经济发展的影响因素。
我国经济发展的历史和现状。
2.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介绍经济发展的基本概念和指标。
利用案例分析法,分析经济发展的影响因素。
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析我国经济发展的历史和现状。
第三章:重心南移的原因3.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重心南移的原因。
使学生理解各种原因对重心南移的影响。
培养学生对重心南移现象的思考能力。
3.2 教学内容经济体制改革的推动。
对外开放政策的实施。
区域发展政策的调整。
3.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介绍重心南移的原因。
利用案例分析法,分析各种原因对重心南移的影响。
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重心南移现象的看法。
第四章:重心南移的影响4.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重心南移的影响。
使学生理解各种影响对我国经济发展的意义。
培养学生对经济发展不平衡现象的思考能力。
4.2 教学内容经济增长的区域差异。
资源配置的变化。
产业结构调整。
4.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介绍重心南移的影响。
利用案例分析法,分析各种影响对我国经济发展的意义。
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经济发展不平衡现象的看法。
第五章:案例分析与讨论5.1 教学目标让学生通过案例分析,深入理解经济发展与重心南移的关系。
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教案及反思

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教案及反思教案标题: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教案及反思一、教学目标:1. 了解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历程和现状;2. 分析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因素;3. 探讨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未来趋势;4. 培养学生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批判思维和反思能力。
二、教学内容:1. 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历程:a. 毛泽东时期的社会主义建设;b. 改革开放以来的市场经济发展;c. 当代中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d. 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成就和问题。
2. 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因素:a. 国内政治、法律和制度环境;b. 国际经济环境和全球化趋势;c. 科技创新和人力资源发展;d. 自然资源和环境问题。
3. 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未来趋势:a. 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b. 城乡发展的平衡和协调;c. 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d. 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社会福利的增加。
4. 反思与批判:a. 评价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和问题;b. 分析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和不充分之处;c. 探讨如何解决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挑战和难题;d. 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和创新能力。
三、教学方法:1. 讲授与讨论相结合:通过讲解相关概念和理论,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和思考。
2. 实例分析:引入具体案例,分析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典型问题和解决方法。
3. 小组合作: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共同研究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未来趋势和挑战。
四、教学资源:1. 教科书:选择一本综合性的经济学或社会学教材,作为学生的基本参考资料。
2. 网络资源:利用互联网搜索相关的数据、报告和分析文章,为教学提供实时的信息支持。
五、教学评估:1. 课堂讨论:通过学生的发言和互动,评估学生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理解和思考能力。
2. 作业:布置相关的阅读和写作任务,考察学生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独立思考和批判能力。
3. 期末考试:设计综合性的考题,考察学生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整体把握和分析能力。
六、教学反思:1. 教学方法的选择: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学科特点,灵活选择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分析国家经济发展对民生影响的主题班会教案

主题班会教案:分析国家经济发展对民生影响一、教学目标:1. 熟悉国家经济发展和民生的概念。
2. 了解国家经济发展对民生的影响。
3. 掌握分析国家经济发展对民生影响的方法。
4. 提高学生的思辨和分析能力。
二、教学过程:1. 导入环节教师向学生介绍本堂班会的主题:“分析国家经济发展对民生影响”,并向学生提问:“你们认为国家经济发展和民生之间有何关系?”引导学生思考。
2. 概念讲解教师对国家经济发展和民生进行概念讲解。
国家经济发展是指国家在一定时期内经济增长和经济环境的全面改善,民生则是指人民生产和生活条件的综合水平。
二者是相互关联的。
3. 影响分析教师向学生发放一些小组作业,让学生就国家经济发展对民生的影响进行分析。
小组讨论完后,学生需要介绍讨论结果。
4. 权衡利弊学生根据分析得出的结论,需要对国家经济发展对民生的影响进行权衡利弊。
学生可以模拟国家经济发展和民生之间的关系,例如:经济发展带来更多的工作岗位,但也可能带来资源短缺的问题等。
学生可以讨论利弊得失,从而更好地理解这个问题。
5. 总结教师引导学生总结以上分析和讨论过程中得出的结论和启示,让学生从中受益。
同时,学生还可以对本次班会的主题提出疑问,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疑问进行讲解和答疑。
三、教学手段:1. PPT通过PPT让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国家经济发展和民生的概念和关系。
2. 小组讨论通过小组讨论让学生更加全面地掌握分析国家经济发展对民生影响的方法和思路。
3. 互动答疑通过互动答疑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话题背后的深层次含义和思想,从而提高思辨能力。
四、教学评估:学生可以通过小组讨论和班会总结来发表观点,如果能够提出思考深度较高、策略性思考合理、条理性清晰的观点,即为优秀。
五、教学资源:1. PPT2. 小组讨论材料3. 班会总结材料六、教学反思:本次教学通过总结分析和以案例为入手点来讲解国家经济发展对民生影响的重要性,能够使学生在实践中更加理解班会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中国经济发展不平衡带来的影响
中国经济发展不平衡带来影响
一、中国经济发展现状
基本情况是:东富,西穷,南富,北穷。
东南沿海最富,西北最穷。
二、影响
1、区部经济差距大
(1)沿海与内地经济发展的差距
新中国成立至1978年的30年间,中国政府一直致力于平衡发展战略,各种投资政策和财政支付转移明显地向边远和落后地区倾斜,然而效果不佳,付出的代价非常大.自1978年实行改革开放以后,中国政府在区域经济发展战略上来了一个大转变,从平衡发展战略转向不平衡发展战略,优先发展沿海地区,发展和开放的政策明显向沿海地区倾斜,使得沿海地区得以迅速发展起来,也迅速地拉大了沿海与内地的经济发展差距.从地区生产总值来看,2003年广东省为13626亿元,约相当于3个湖南(4639亿元)或10个贵州(1365亿元)或35个青海(390亿元).从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来看,2003年浙江为20147亿元,3倍于江西(6678元),4倍于甘肃,5.6倍于贵州
(2)东,中,西部经济发展的差距
中国著名人口地理学家胡焕庸教授于20世纪30年代用一条简单的线条描述了中国自然地理,人口地理与经济地理分布的不平衡特点:从东北黑龙江省瑷珲县到西南云南省腾冲县之间,用一条近乎直线连接起来,把中国分为东西两个部分,西部面积占全国总面积的49.2%,人口却只有全国总人口的3.7%;东部面积占全国50.8%,而人口却占全国总人口的96.3%.相应地,西部贫穷,东部富裕."胡焕庸线"只是大体上形象地描述了幅员辽阔的中国东西部的地理分界.现今对中国区域经济的划分主要是按照行政省区,辅之以经济发展水平,大体将中国划分为东,中,西部三大经济地带.这三大地带在经济发展水平上由东向西呈递减阶梯状态.
(3)省区之间经济发展的差距
2003年地区生产总值中,最高的广东达13625.9亿元,最低的西藏只有184.5亿元,广东是西藏的74.7倍.2003年地区生产总值指数(上年=100),最高的内蒙古有116.8,最低的云南为108.6,相差8.2.2003年地区工业总产值,前五位的广东,江苏,山东,浙江,上海分别为21513.5亿元,18036.7亿元,15380亿元,12864.2亿元,10342.8亿元,后五位的西藏,青海,海南,宁夏,贵州分别只有21.4亿元,247.9亿元,333.5亿元,352.8亿元,977.6亿元,后五位都在1000亿元以下,前五位都在10000亿元以上.
(4)南北之间经济发展的差距
在改革开放以前,北方地区领先于南方地区;在改革开放前期,北方地区仍然领先于南方地区,而且差距进一步拉开.20世纪90年代以后,南方地
区经济迅速崛起,人均GDP年均增长速度达到27.2%,北方地区经济的领先地位受到动摇,南方地区后来居上,不仅在增长速度上超过北方地区,而且在人均GDP的绝对值上也超过了北方地区,其来势之猛烈,使南北地区间的静态不平衡差迅速拉大,而且存在着进一步扩大的趋势.享有"辽老大"美誉的辽宁省,近年来经济发展水平已降到全国第10位左右,黑龙江和吉林省的排名也逐步下降.
(5)城乡之间经济发展的差距
城乡二元结构被视为造成中国城乡差别的主要因素,城乡差距的实质是城乡居民收入的差距.
从世界范围来看,中国城乡居民收入比大大高于大多数国家(1.6:1)的水平,按照国际劳工组织1995年发表的36个国家的相关资料,城乡差距超过2:1的国家只有3个,中国便是其中之一.从绝对差距看,1978年农民年人均收入与城镇居民收入相差209.8元,之后几乎每年都在扩大,1992年差距突破千元大关,达1242.6元,2000年达到4027.0元,2003年达到5850.0元.
(6)城市与城市之间的差距
除了北京、上海、深圳、广州等大城市与其他城市存在一定的差距
外,同一地区的一些小城市之间也会有很大的发展差距。
例如苏南的苏
州、无锡、镇江等城市经济发展状况和居民收入水平要远远高于苏北的
盐城、泰州等城市。
2、对环境与资源的影响
当前,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和经济规模的不断扩大,我国面临的资源压力在不断增大。
在能源和其他资源约束加强的同时,水资源不
足的约束更具挑战性。
据有关数据显示,目前在全国600多个城市中,
有400多个城市缺水,其中110个城市严重缺水。
特别是在我国北方地
区,水资源不足的矛盾突出,而且在可预见的较长时间内难以缓解。
与此同时,我国的环境和生态问题也十分突出。
根据国家环保部的报
告,由于粗放型发展方式迟迟未能改变,致使目前我国主要污染物排放
量大大超过环境承载能力。
流经城市的河流普遍受到污染,酸雨污染和
土壤面源污染扩大,近岸海域污染加剧。
对500多个城市的调查表明,
一半以上的城市空气质量达不到国家标准。
水土流失面积不断扩大,沙
漠化、石漠化、草原退化加剧,生物多样性减少,生态系统功能退化。
通过国际比较,也可以看出我国生态环境不能令人乐观。
为评价各国的
环境和生态状况,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等四家国际及学术机构联合开发
了“环境绩效指数”EPI。
根据其2008年发布的报告,我国在报告所
列出的149个国家和地区中排在第105位,而排位在前50名之内的大多数是发达国家。
大量的污染必然带来生态环境的破坏和自然灾害的
增多,导致社会财富的减少,降低人们的生活质量,影响人的全面发
展,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相背离。
3、对居民收入水平的影响
随着我国总体发展水平的不断提升,城乡之间、区域之间发展不平衡和社会不同阶层之间收入差距较大的问题也越来越凸显出来。
比如,
1978年—2007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之
比由2.57上升到3.33;反映居民收入分配状况的基尼系数由0.230 1980年扩大到0.458。
根据世界银行数据,目前我国已成为世界上收入差距最大的国家之一,2004年我国基尼系数为0.47。
4、对交通的影响
以铁路运输为例,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十一五"时期,在大规模投资的带动下,我国交通运输的线路网络,特别是铁路迎来了史无前例的高速、跨越式发展,铁路运输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2010年底,全国铁路营业里程达到9.10万公里,居世界第二,比2005年底增加了1.56万公里,增长了20.7%。
截
至去年年底,我国电气化铁路里程达到4.2万公里,跃居世界第二。
去年,全国铁路客运量达16.76亿人,比2005年增长45.0%。
去年底,我国高铁投入运营里程达8358公里,高速铁路运营里程高居世界第一。
目前,我国高速铁路在建规模超过1万公里。
到2012年新建高速铁路总规模将达到1.3万公里,我国已成为世界上高速铁路发展最快、系统技术最全、集成能力最强、运营里程最长、运营速度最高、在建规模最大的国家。
尽管我国在交通线路方面取得了如此骄人的成绩,但是在运行的高铁多在东部发达地区,这是经济发展不平衡带来缩影。
例如,在东部京沪高铁全程九个小时,从上海出发去昆明或重庆等地的列车则需要三四十个小时,经济的发展不平衡也使对交通的发展出现了严重的扭曲。
5、对教育的影响
据报道,世界各国投入占GDP的比重在1985的平均水平是5.2%,发达国家的投入比例是5.5%,发展中国家是4.5%,而我国当年是2.3%,教育投入不足,教育投入资费分配不均是我国教育发展中一直面对的问题,即便到今天我国的经费投入水平还没有达到4%的既定目标。
一方面,调查显示,城镇居民与乡村居民间的受教育年限这一指标方面差异显著。
前者的平均受教育年限为11.3年,相当于高中二年级的文化程度,后者的平均受教育年限为7.51,相当于初中一年级的文化程度,城乡之间的经济差距和收入水平差异影响了人们受教育的年限和水平。
另一方面,各省区之间由于经济发展不平衡,也出现了很多的教育脱节的现象,据中国教育在线的相关资料显示,07年我国高校的省级分布很不平衡,高校在北京、江苏、上海、浙江、山东等沿海省区分布多,在这些省区,多则上百所,少则七八十所;在中西部分布较少,西藏只有6所,
宁夏13所,青海11所,这种布局与人口多少以及招生比例出现了严重的失衡现象,造成这样布局的根本原因显然是经济发展的区域不平衡。
三、小结
近些年来,我国一直为世界上经济发展速度最快的国家,中国经济迅猛发展,取得了骄人的成绩,现在我国已经超越日本,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在世界经济中占据着很重的位置。
但是我国经济发展依然面临着很多的问题,尤其是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区域经济的发展不平衡给我们带来的影响不可忽视,这有可能成为制约我国经济进一步健康持续发展的瓶颈。
我国必须重视并加以解决这些负面影响,以达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