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夫托尔斯泰概述
列夫托尔斯泰生平简历

全名: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中文名: 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 外文名: Лев Николаевич Толстой国籍: 俄国出生地:俄国亚斯纳亚-博利尔纳 出生日期: 1828年9月9日 逝世日期: 1910年11月20日 职业: 小说家,思想家 流派: 写实主义 受影响: 陀思妥耶夫斯基、普希金、叔本华 施影响: 甘地、马丁路德金,维特根斯坦作品总结《童年.少年.青年》《一个地主的早晨》《琉森》《三死》 《家庭幸福》《哥萨克》《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黑暗的势力》《教育的果实》《魔鬼》(应为列夫·尼古拉·托尔斯泰写于1916年)《克莱采奏鸣曲》《哈泽·穆拉特》《伊凡·伊里奇之死》 《舞会之后》《复活》《主与仆》《跳水》《活尸》《蜡烛》《三个老头》短篇:《穷人》托尔斯泰早期写过文学论文,如《人们为什么写作》(1851)肯定文学的崇高使命;《在俄罗斯文学爱好者协会上的讲话》(1859)反对暴露文学,但仍主张文学应当适应社会的要求。
在60至70年代的论文中,主要强调应为人民而写作。
最值得注意的是晚年的论著。
《莫泊桑文集序》(1894)要求忠于现实主义艺术的原则;要求作家对所描写的事物抱道德的态度,明确“善和恶之间的区别”。
《什么是艺术》(1897~1898)批判“现实主义”的美学观点,指出当时一些美学理论为统治阶级的口味进行辩解的实质,揭示颓废派艺术反人民的本性及其哲学思想基础;同时提出艺术是人们交流感情的工具的论点。
《论莎士比亚及其戏剧》(1906)指责莎士比亚的剧作反民主和不道德,但也能道出他的剧作的某些艺术特点。
这些论著都阐明作者后期关于艺术实质和作用、形式和内容的关系、艺术的道德意义等问题的见解,后两部还同时要求文艺传达宗教意识。
托尔斯泰是伟大的思想家和艺术家。
从他的创作初期开始,特别在60年代以后,他始终不渝地真诚地寻求接近人民的道路,“追根究底”地要找出群众灾难的真实原因,认真地思考祖国的命运和未来,因此,他的艺术视野达到罕有的广度,在自己作品中能够反映1861年农奴制废除后到1905年革命之间的重要社会现象,提出这个转折时期很多的“重大问题”,尽管他的立场是矛盾的,他的解答是错误的。
列夫托尔斯泰课文概括

《列夫·托尔斯泰》是奥地利著名作家茨威格传记作品《三作家》中可以独立成篇的一节。
作者用他力透纸背而又妙趣横生的笔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大文豪托尔斯泰的“肖像画”,揭示出托尔斯泰深邃而卓越的精神世界。
文章前半部分着力刻画托尔斯泰的外貌特征,突出了两个方面的特点,一是托尔斯泰外貌的平庸甚至丑陋,二是他和普通人一样,混在人堆里分辨不出来。
写他长相平庸既是对他外貌作真实的刻画,也是为了说明他是俄国人民大众的普通一员,与全体俄国人民同呼吸共命运。
列夫托尔斯泰概述

大文豪萧伯纳的墓志铭:
“我早就知道无论我活多久,这种事情还 是肯定会发生。”
大作家海明威的墓志铭:
“恕我不起来了!”
16世纪德国数学家鲁道夫花了毕生的精力, 把圆周率计算到小数后35位,是当时世界 上最准确的圆周率数值。在他的墓碑上就 刻着:
“π=。
他是最糊涂的现实主义的天才艺术家。 ——列宁
附录
部位 脸
〔嘴上边〕胡髭 〔两鳃〕长髯 眉毛
〔弯曲) 鬈发
〔眼上方〕 额头
皮肤 〔狮子) 鼻
耳朵
嘴唇 眼睛 目光
目光
特点
比方、夸大
多毛〔长满胡须〕
浓密 浓密、长 宽约一指、朝上倒竖 灰白、一绺绺
皱树皮、低矮的陋室、吉尔吉斯人搭 建的皮帐篷、出自农村木匠之手的粗 制滥造的小屋 卷起的滔滔白浪
黑貂皮面具
那样粗糙。 鼻子:一只宽宽的、两孔朝天的狮子鼻,仿佛被人一拳打塌了
的样子。 目光:像枪弹穿透了伪装的甲胄,它像金刚刀切开了玻璃。
须发: * 浓密的胡髭 长髯掩盖了两颊,遮住了嘴唇,遮住了皱似树皮
的黝 黑脸膛,一根根迎风飘动,颇有长者风度。
* 一绺绺灰白的鬈发像泡沫一样堆在额头上,不管从哪个角度看,
“形”
其次局部 〔6—9 段〕 描写托翁 非同寻常
犀眼睛隐藏着 丰富的情感
8眼睛的威力
9赞美犀利的眼光, 提醒他人生的不幸
“神”
分析肖像画:
课文前半局部对于托尔斯泰的肖像描写, 突出了哪两个方面的特点?它们分别对 塑造人物形象有何作用?
平凡丑陋 反衬
灵魂的珍贵,眼睛的精巧
“最糊涂的现实主义”
1863~1869年托尔斯泰创作了长篇历史小说 《战斗与和平》,这是其创作历程中的第一个里程 碑。小说构造宏大,人物众多,典型形象鲜活饱满, 是一部具有史诗和编年史特色的鸿篇巨制。
列夫托尔斯泰生平简介

列夫托尔斯泰生平简介列夫•托尔斯泰,19世纪俄国最伟大的作家。
1828年9月出生在图拉省一个有名望的贵族世家。
早年父母先后去世。
童年和少年时代受过严格的贵族家庭教育。
1844年进入喀山大学学习,受到法国启蒙思想的影响。
1847年因不满学校教育,辍学回到家乡雅斯纳亚•波里亚纳。
他在自己的庄园里试图改善农民处境,未获成功。
1851年随长兄赴高加索,当了一名志愿兵,后又参加了克里米亚战争。
托尔斯泰从50年代开始创作。
早期作品主要有:自传体三部曲《童年•少年•青年》(1851~1857年)、军事小说集《塞瓦斯托波尔故事》(1856年)、中篇小说《一个地主的早晨》(1856年),以及赴西欧旅行时写下的小说《琉森》(又译《卢塞恩》)(1857年)等。
60年代初,他的创作进入高潮,除完成中篇小说《哥萨克》(1853~1863年)等作品外,还创作了史诗性的长篇巨著《战争与和平》(1866~1869年)。
70年代的主要作品是长篇小说《安娜•卡列尼娜》(1873~1877年)。
70年代末80年代初,他在长期精神探索的基础上,完成了世界观的激变,与本阶级决裂,转向宗法农民一边。
这时他加强了对专制制度的批判,但又进行“不以暴力抗恶”和“道德自我完善”的说教。
80年代以后,托尔斯泰仍不断有杰作问世。
1899年完成的长篇小说《复活》,可以说是作家一生思想和艺术探索的总结。
此外发表的主要作品有:小说《伊凡•伊里奇之死》(1886年)、《哈泽•穆拉特》(1904年)、《舞会之后》(1911年)、剧本《黑暗的势力》(1886年)、《活尸》(1911年)等。
晚年的托尔斯泰始终为自己的思想情绪与农民有距离而深感痛苦,为自己的家庭生活与农民有巨大差距而十分不安。
1910年11月10日离家出走,途中患肺炎,20日病逝于阿斯塔波沃车站。
终年82岁。
列夫托尔斯泰的复述主要内容

列夫托尔斯泰的复述主要内容
(实用版)
目录
一、列夫托尔斯泰的早年经历
二、托尔斯泰的精神世界
三、托尔斯泰的文学作品
四、托尔斯泰的晚年生活
正文
一、列夫托尔斯泰的早年经历
列夫托尔斯泰出生于俄罗斯的一个贵族家庭,但在他两岁时,母亲便去世,九岁时,父亲也离开了人世。
早年的托尔斯泰由外祖父照顾,生活在尼日尼——诺弗哥罗德城。
他的外祖父年轻时是一个纤夫,后来经营染坊,成为小业主。
二、托尔斯泰的精神世界
托尔斯泰自幼便对哲学,尤其是道德哲学产生浓厚兴趣。
他喜爱卢梭的学说及其为人,并广泛阅读文学作品。
他一方面迷恋社交生活,另一方面却对自己的相貌感到绝望,常为思想苦恼。
三、托尔斯泰的文学作品
托尔斯泰的文学创作灵感源于生活,他创作了许多著作,如《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等。
这些作品深入揭示了俄罗斯社会的现实情况,展现了人性的光辉与丑陋。
四、托尔斯泰的晚年生活
托尔斯泰在晚年开始淡出社交生活,专注于自己的信仰和理念。
他对非暴力主义和基督教道德观念有深厚的信仰,并试图将这些理念付诸实践。
在他 82 岁那年,托尔斯泰在一个小火车站上离世。
总结:
列夫托尔斯泰的一生充满了坎坷和挑战,他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探索,不仅在文学领域取得了卓越的成就,更在精神世界上找到了坚定的信仰。
列夫托尔斯泰简介

列夫托尔斯泰简介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1828年9月9日-1910年11月20日)19世纪中期俄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思想家、哲学家。
代表作有《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等。
托尔斯泰出生于贵族家庭,1840年入喀山大学,1847 年退学回故乡在自己领地上作改革农奴制的尝试。
1851~1854年在高加索军队中服役并开始写作。
1854~1855年参加克里米亚战争。
1855年11月到彼得堡进入文学界。
1857年托尔斯泰出国,看到资本主义社会重重矛盾,但找不到消灭社会罪恶的途径,只好呼吁人们按照“永恒的宗教真理”生活。
1860~1861年,为考察欧洲教育,托尔斯泰再度出国,结识赫尔岑,听狄更斯演讲,会见普鲁东。
1863~1869年托尔斯泰创作了长篇历史小说《战争与和平》。
1873~1877年他经12次修改,完成其第二部里程碑式巨著《安娜·卡列尼娜》。
70年代末,托尔斯泰的世界观发生巨变,写成《忏悔录》(1879一1882)。
80年代创作:剧本《黑暗的势力》(1886)、《教育的果实》(1891),中篇小说《魔鬼》(1911)、《伊凡·伊里奇之死》1886)、《克莱采奏鸣曲》(1891)、《哈泽·穆拉特》(1886~1904);短篇小说《舞会之后》(1903),特别是1889~1899年创作的长篇小说《复活》是他长期思想、艺术探索的总结。
托尔斯泰晚年力求过简朴的平民生活,1910年10月从家中出走,11月7日病逝于一个小站,享年82岁。
作品主题:托尔斯泰在小说中对人性进行了大量的思考,从这些思考中可以看到托尔斯泰精神世界最真实的一面,托尔斯泰对人性的思考主要由俄罗斯当时的历史和现实激发的:一方面,传统的俄罗斯是宗法社会,东正教决定了人们思想感情的方式,托尔斯泰也深受东正教的影响,不管他的态度是接受抑或是有所保留;另一方面,欧洲的启蒙精神亦深深影响着俄罗斯,这很大程度上动摇了俄罗斯传统信仰的根基,启蒙精神对托尔斯泰的影响亦是显著的,这使得托尔斯泰对东正教基本的教义体系产生怀疑,他不会像一般教徒一样思考信仰问题。
列夫托尔斯泰简介

列夫托尔斯泰简介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1828年9月9日-1910年11月20日)19世纪中期俄国作家、思想家、哲学家。
代表作有《》、《》、《》等。
托尔斯泰出生于贵族家庭,1840年入喀山大学,1847 年退学回故乡在自己领地上作改革农奴制的尝试。
1851~1854年在高加索军队中服役并开始写作。
1854~1855年参加克里米亚战争。
1855年11月到彼得堡进入文学界。
1857年托尔斯泰出国,看到资本主义社会重重矛盾,但找不到消灭社会罪恶的途径,只好呼吁人们按照“永恒的宗教真理”生活。
1860~1861年,为考察欧洲教育,托尔斯泰再度出国,结识赫尔岑,听狄更斯演讲,会见普鲁东。
1863~1869年托尔斯泰创作了长篇历史小说《战争与和平》。
1873~1877年他经12次修改,完成其第二部里程碑式巨着《安娜·卡列尼娜》。
70年代末,托尔斯泰的世界观发生巨变,写成《忏悔录》(1879一1882)。
80年代创作:剧本《黑暗的势力》(1886)、《教育的果实》(1891),中篇小说《魔鬼》(1911)、《伊凡·伊里奇之死》1886)、《克莱采奏鸣曲》(1891)、《哈泽·穆拉特》(1886~1904);短篇小说《舞会之后》(1903),特别是1889~1899年创作的长篇小说《复活》是他长期思想、艺术探索的总结。
托尔斯泰晚年力求过简朴的平民生活,1910年10月从家中出走,11月7日病逝于一个小站,享年82岁。
作品主题:托尔斯泰在小说中对人性进行了大量的思考,从这些思考中可以看到托尔斯泰精神世界最真实的一面,托尔斯泰对人性的思考主要由俄罗斯当时的历史和现实激发的:一方面,传统的俄罗斯是宗法社会,东正教决定了人们思想感情的方式,托尔斯泰也深受东正教的影响,不管他的态度是接受抑或是有所保留;另一方面,欧洲的启蒙精神亦深深影响着俄罗斯,这很大程度上动摇了俄罗斯传统信仰的根基,启蒙精神对托尔斯泰的影响亦是显着的,这使得托尔斯泰对东正教基本的教义体系产生怀疑,他不会像一般教徒一样思考信仰问题。
列夫托尔斯泰简介资料

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ЛевНиколаевич Толстой;1828年9月9日-1910年11月20日),19世纪中期俄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思想家,哲学家,代表作有《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等。
托尔斯泰出生于贵族家庭,1844年入喀山大学[1] ,1847年退学回故乡在自己领地上作改革农奴制的尝试。
1851~1854年在高加索军队中服役并开始写作。
1854~1855年参加克里米亚战争。
1855年11月到彼得堡进入文学界。
1857年托尔斯泰出国,看到资本主义社会重重矛盾,但找不到消灭社会罪恶的途径,只好呼吁人们按照“永恒的宗教真理”生活。
1860~1861年,为考察欧洲教育,托尔斯泰再度出国,结识赫尔岑,听狄更斯演讲,会见普鲁东。
1863~1869年托尔斯泰创作了长篇历史小说《战争与和平》。
1873~1877年他经12次修改,完成其第二部里程碑式巨著《安娜·卡列尼娜》。
70年代末,托尔斯泰的世界观发生巨变,写成《忏悔录》(1879一1882)。
80年代创作:剧本《黑暗的势力》(1886)、《教育的果实》(1891),中篇小说《魔鬼》(1889)、《伊凡·伊里奇之死》1886)、《克莱采奏鸣曲》(1891)、《哈泽·穆拉特》(1886~1904);短篇小说《舞会之后》(1903),特别是1889~1899年创作的长篇小说《复活》是他长期思想、艺术探索的总结。
托尔斯泰晚年力求过简朴的平民生活,1910年10月从家中出走,11月病逝于一个小站,享年82岁。
早年经历1848年,20岁的托尔斯泰。
1848年,20岁的托尔斯泰。
列夫·托尔斯泰出身贵族,1岁半丧母,10岁丧父,他由家里的亲戚抚养成人。
1844年考入喀山大学东方语言系,攻读土耳其、阿拉伯语,期中考试不及格,第二年转到法律系。
他不专心学业,痴恋社交生活,同时却对哲学,尤其是对道德哲学发生浓厚的兴趣,喜爱卢梭的学说及其为人,并广泛阅读文学作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列夫· 托尔斯泰 (1828—1910)
19世纪俄国最 伟大的作家
列 夫 托 尔 斯 泰
·
列 夫 托 尔 斯 泰
·
列 夫 托 尔 斯 泰
·
宽约一指的眉毛像 纠缠不清的树根……一 绺绺灰白的鬈发像泡沫 一样堆在额头上……你 都能见到热带森林般茂 密的须发……来源于他 那天父般的犹如卷起的 滔滔白浪的大胡子。
黝黑(yǒu hēi) 滞留(zhì liú):停留不动. 愚钝(yú dùn) 器宇(qì yǔ):气概、风度. 禁锢(jìn gù):束缚、限制. 轩昂(xuān áng):形容精神饱满,气度不凡. 犀利(xī lì):(武器、言语等)锋利,锐利. 侏儒(zhū rú) 酒肆(jiǔ sì)
颔首低尾(hàn):低着头显得很谦卑恭顺 的样子. 诚惶诚恐(huáng kǒng):惶恐不安. 无可置疑(zhì yí) 黯然失色(àn) 广袤无垠(mào yín):广阔无边.古代 以东西长度为“广”,南北掌舵为 “袤”. 锃亮(zèng) 鬈(quán) 髯(rán)
尴尬(gān gà):(神色、态度)不自然; 处境苦难,不好处理. 炽热(chì rè) 粗制滥造(làn) 藏污纳垢(cáng wū nà gòu) 郁郁寡欢(guǎ) 鹤立鸡群(hè):比喻一个人的才能或 仪表在一群人里头显得很突出. 正襟危坐(jīn):理好衣襟端端正正坐 着,形容严肃庄重的样子.
《复活》
“最清醒的现实主义”
1863~1869年托尔斯泰创作了长篇历 史小说《战争与和平》,这是其创作历 程中的第一个里程碑。小说结构宏大, 人物众多,典型形象鲜活饱满,是一部 具有史诗和编年史特色的鸿篇巨制。 1873~1877年他经12次修改,完成 其第二部里程碑式巨著《安娜·卡列尼 娜》,小说艺术已达炉火纯青。
速读课文,注意一下几个问题
1、全文在结构上分为几个部分? 每部分各写了什么内容? 2、文章为什么重点写他的眼睛?
一、(1-5)描绘托尔斯泰的面部特征
二、(6-9)刻画托尔斯泰的眼睛。
层层递进,逐层深入
分组讨论:
归纳一下,1-5小节各写了托尔斯泰面 部的哪些特征?
①托尔斯泰须发特点——浓密 ②托尔斯泰面部轮廓——平庸 ③托尔斯泰面部表情——阴沉 ④托尔斯泰长相特点——平常 ⑤托尔斯泰的外貌与人们心目中 的形象形成巨大反差。
列 夫 · 托 尔 斯 泰
列夫·托尔斯泰生平及作品
19世纪俄国最伟大的作家。出生于贵 族家庭。1847年退学回故乡在自己领地 上作改革农奴制的尝试。1851~1854年 在高加索军队中服役并开始写作。五、 六十年代托尔斯泰看到资本主义社会重 重矛盾,但找不到消灭社会罪恶的途径
《战争与和平》 《安娜· 卡列尼娜》
深的爱,一切都基于深深的爱。”
茨威格生平及作品
斯蒂芬· 茨威格(1881—
1942),奥地利著名小说家、传 记作家,出身于富裕的犹太家庭。 他的写作成就以小说 和人物传记见著。他为著 名文学和历史人物所作的 评论和传记,使他享有很 斯蒂芬· 茨威格 高的声誉。 代表作有小说《最初的经历》、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等; 《三位大师》、《罗曼· 罗兰》等。
小屋粗制滥造,出自一 个农村木匠之 手, ……就像用枝条 扎成的村舍外墙那样粗 糙……仿佛被人一拳头 打塌了的样子。
这副劳动者的忧郁面孔 上笼罩着消沉的阴影, 滞留着愚钝和压抑
从少年到青壮年,甚至到老年,托尔斯泰一直都 是长相平平,混在群里找都找不出来。……他拥有一 张俄国普通大众的脸,因为他与全体俄国人民同呼吸 共命运。
托尔斯泰和孩子们在一起
列宁:
托尔斯泰是“俄国革命的镜子”。
托尔斯泰的创作是“全人类艺术发展中 向前跨进的一步”。
鲁迅:
托尔斯泰是“19世纪俄国的巨人”。
《重读大师》一书中王祥夫著文 说:“读托尔斯泰的小说,总似乎让 人能听到一种深深的叹息,感受到 作家在无情地鞭挞着人类的灵魂, 而同时,也能让你感到他对人的深
2面部的结构、轮廓
3面部表情 4长相极普通
5相貌让来访者失望
“形”
6犀利的目光 第二部分 ( 6 —9 段) 描写托翁 非同寻常 的眼睛
犀 利 深 邃
7眼睛蕴藏着 丰富的情感 8眼睛的威力 9赞美犀利的眼光, 揭示他人生的不幸
“神”
分析肖像画:
课文前半部分对于托尔斯泰的肖像描 写,突出了哪两个方面的特点?它们分 别对塑造人物形象有何作用?
托尔斯泰在创作中
托尔斯泰晚年力求过简朴的平民生活,从90年代 中期开始,托尔斯泰增强了对社会现实的批判态度, 对自己宣传的博爱而不抗恶的思想也常常感到怀疑。 1889~1899年创作的长篇小说《复活》是他长期 思想、艺术探索的总结,也是对俄国社会批判最全面 深刻、有力的一部著作,成为世界文学不朽名著之一。 沙皇政府早就因他的《论饥荒》一文而企图将他监禁 或流放,但慑于他的声望10年10月决意放弃财产,从家中独自出走,11 月7日病逝于一个小站,享年82岁,一代文学巨匠走 完其人生旅程。
平庸丑陋 反衬 说明
灵魂的高贵,眼睛的精美
大众化
是人民大众的普通一员,与俄国人 民同呼吸共命运
欲 扬 先 抑
质疑——用心灵感受 用头脑思索
大师的语言精彩且 含义深刻,你是否 都懂了,请谈谈你 对下面句子的理解。
1、这道目光就像一把锃亮的钢刀刺了 过来,又稳又准,击中要害。 2、托尔斯泰这对眼睛里有一百只眼珠。 3、这对珠宝有魔力,有磁性,可以把人世 间的物质吸进去,然后向我们这个时代 放射出精确无误的频波。 4、当这一副寒光四射的匕首转而对它们的 主人时是十分可怕的,因为锋刃无情, 直戳要害,正好刺中了他的心窝。
赞美了托尔斯泰能将世间万物尽收 眼底的全方位观察力,并在作品中展现 了社会的各个层面。
这对眼睛不会放过微不
足道的细节,同样也能全面 揭示广袤无垠的宇宙。
托尔斯泰的作品包 含了社会生活、人间 世态,揭露了时代本 质。
1须发的特点
第一部 分 ( 1 —5 段) 描写托 翁非同 寻常的 眼睛
平 庸 普 通
思考:
托尔斯泰的眼睛有何特殊之处
①托尔斯泰的目光犀利
②托尔斯泰的眼睛蕴含了丰富的 感情 ③托尔斯泰的眼睛威力无穷
④赞美了托尔斯泰的犀利目光, 揭示他人生的不幸
这道目光就像一把 锃亮的钢刀刺了过来, 又稳又准,击中要害。
暗示托尔斯泰对时 代的观察与认识十分 深刻。
“托尔斯泰这对眼睛里有一百只眼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