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专题:改革开放介绍
第五专题:改革开放

扫除发展社会生产力的障碍 关于改革的原则
--改革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方向
关于改革的方法
改革要有秩序、有领导地进行。 改革要在各方面的相互协调中进行,各 方面的改革要配套进行等。
二、坚定不移地推进全面改革
(一)改革是全面的改革
(二)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第三,切实维护国家安全
本章重点:
一、改革开放的实质、目的 二、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三、对外开放与国家安全的关系
(一)改革是全面的改革
1、改革的全面性及其相互关系 我国的改革包括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 革以及社会生活的变革三个方面。其中,经 济体制改革是重点。 2、判断改革成败的标准 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 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
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二) 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发展是
(一)对外开放是中国的基本国策
1、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 (1)把对外开放作为基本国策是深刻总结中国历史
经验教训的结果 (2)开放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是生产社会
化和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 (3)实行对外开放也是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越
性的需要
2、对外开放政策的提出和确立
毛泽东指出:中国不是孤立的也不 能孤立,中国与世界紧密联系的事 实,也是我们的立脚点。我们不是 也不能是闭关主义者,中国早已不 能闭关。
2、邓小平对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 理论的丰富和发展
(二)改革开放是新的伟大革命
1、改革开放提出的历史背景(146) 2、改革开放的目的和性质 (1)改革的含义——改革就是在坚持社会主义
基本制度的前提下,调整、变革生产关系和 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环节和方面, 以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一 句话,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第五专题 社会主义道路是新中国唯一正确的选择

第五专题社会主义道路是新中国唯一正确的选择一、为什么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创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第一,结束了资本—帝国主义列强压迫中国、奴役中国人民的历史,中华民族一洗百年来蒙受的屈辱,开始以崭新的姿态自立于世界的民族之林。
“占人类总数四分之一的中国人从此站立起来了”。
第二,结束了本国封建专制统治的历史,长期以来受尽压迫和欺凌的广大中国人民在政治上翻了身,第一次成为新社会、新国家的主人。
一个真正属于人民的共和国建立起来了。
第三,结束了军阀割据、战乱频仍、匪患不断的历史,国家基本统一,民族团结,社会政治局面趋向稳定,各族人民开始过上安居乐业的生活。
人民可以集中力量从事经济文化建设的时期开始到来了。
第四,荡涤了旧社会的污泥浊水,开始树立起健康文明的社会新风尚,人民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
他们扬眉吐气,对前途充满信心。
第五,中国共产党成为全国范围内的执政党。
它可以充分运用国家政权的力量凝聚和调集全国的力量,以造福于全国各族人民,造福于整个中华民族。
这就为巩固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成果,为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根本的政治保证。
总之,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了基本的胜利,标志着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结束和新民主主义社会在全国范围内的建立。
近代以来中国面临的第一项历史任务,即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任务基本上完成了;这就为实现第二项历史任务,即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和人民的共同富裕,创造了前提,开辟了道路。
二、为什么说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的社会?1、新民主主义社会是在中国近代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进行的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后建立的,它不是一个独立的社会形态。
近代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及革命胜利后建立的新民主主义社会都是属于社会主义体系的,这规定了新民主主义社会是逐步向社会主义过渡的过渡性质的社会。
2、新民主主义社会的经济构成体现着新民主主义社会的过渡性质。
即,新民主主义社会的经济是社会主义性质的国民经济、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合作社经济、农民和手工业者的个体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和国家资本主义经济等五种经济成分并存的经济形态,其中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居于领导地位。
专题复习改革开放

2.邓小平理论指导地位的确立 (1)1992年,邓小平到南方视察发表 南巡讲话 (2)1992年,党的十四大确立邓小平 建设有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全党的指 导地位。 形成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集团。 (3)1997年,党的十五大,邓小平理 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党的指导 思想:马列毛邓)
三.改革开放 1.对内改革: (1)农村(开始): 目的: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促进农村经济作用:使农业生产的得到了大发展,农村开始富裕 起来了。农业生产向专业化、商品化、社会化发 展。农村乡镇企业也迅速发展起来,为农村致富 和实现现代化开辟了一条新路。 (2)城市:重点改革国有企业 (3)1992年,党的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
改革开放的根本目的: 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发展我国社会主义经济
四.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
1.为什么说邓小平是改革 开放的总设计师? (邓小平理论的形成过 程)
(1)十一届三中全会前,邓小平提出要实行改革开放 (2)实行改革开放后,提出现代化建设必须坚持四项基 本原则 (3)十二大上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重要观 点(走自己的路) (4)十三大提出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以 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 (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5)十三大根据他的设想,做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 济发展分三步走的战略部署 (6)总之,在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他解决了 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等一系列问题,为中 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指明了前进的方向和道路,因此 说邓小平是我国实行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
十一届三中全会 1978年 北京
3.影响: 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 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 伟大转折。它完成了党的思 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 线的拨乱反正,是改革开放 的开端。从此,中国历史进 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 期。(改革开放时期)
改革开放简史专题研讨材料

改革开放简史专题研讨材料改革开放简史专题研讨材料一、引言改革开放是中国近代史上具有重大意义的一次革命性变革。
自1978年以来,中国政府推行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放开了经济、推进市场化改革,以及积极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
此举使中国经济蓬勃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升,国际地位显著提高。
本文将简要概述改革开放的历史背景、主要措施以及取得的成就,以及对中国和世界的影响。
二、改革开放的历史背景改革开放的历史背景可追溯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几十年。
1949年以后,中国实行了计划经济制度,集体所有制和国家所有制成为主要经济形式。
然而,此举导致了经济发展的瓶颈,人民生活水平难以满足不断增长的需求。
尤其是在上世纪70年代,中国遭受了一系列困难和问题,如人口过多、自然灾害和经济滞后等。
这促使中国政府开始思考如何改革现有经济体制,以实现经济发展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目标。
三、改革开放的主要措施1978年12月,中国共产党召开了历史上著名的“十一届三中全会”。
该会议决定推行经济改革开放,以及取消一切阻碍生产力发展的限制。
改革开放的主要措施包括:1. 建立以市场为导向的经济体制:中国政府鼓励个体经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自由贸易区等,以激发经济活力和创造力。
2. 对外开放和引进外资:中国大力吸引外国投资,在特定地区设立经济特区,并为外国企业提供优惠政策,以促进经济发展。
3. 加强农村经济改革:中国政府推行了农村改革,农民可以自己经营、管理土地,劳动成果得到相应的收益,并且鼓励农村企业的发展。
4. 推动国有企业改革:中国政府对国有企业进行改革,允许一部分国有企业实行股份制改造,并引入竞争机制,提高效益。
五、改革开放取得的成就经过近四十年的改革开放,中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1. 经济腾飞:中国经济以惊人的速度增长,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
国内生产总值(GDP)从1978年的1478亿元增加到2019年的99.1万亿元。
2. 改善民生水平:改革开放使数以亿计的中国人民摆脱了贫困,基本生活条件得到极大改善。
改革开放史五分钟讲解

改革开放史五分钟讲解改革开放是指中国在1978年以后,逐步进行的一系列政治、经济改革的进程。
下面我将在五分钟内简要讲解改革开放的历史。
改革开放的背景可以追溯到1976年,当时中国的经济发展出现停滞,社会主义体制也面临着种种问题和挑战。
1978年,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会议上决定进行经济改革和开放政策,这被认为是改革开放的起点。
1979年,中国与美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这标志着中国开始与西方国家进行合作和交流。
同年,中国对外贸易也迎来重大改革,实行了开放政策,鼓励外商投资,并建立了经济特区,吸引了大量外资和技术。
这些改革政策为中国经济的起飞奠定了基础。
1980年代,中国的改革开放进一步深化。
1984年,中国实施了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民得到了一定的承包地和物质奖励,从而激发了农民的积极性和创造力。
同时,中国还进行了工业和企业的改革,引进了市场经济的原则和机制。
国有企业逐步进行了调整和改革,私营企业的发展也得到了鼓励。
1990年代,改革开放进入了新的阶段。
中国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WTO),进一步推进了对外开放。
这时期,中国的经济增长迅猛,国内生产总值连年增长,拉动了全球经济的发展。
从改革开放以来的近40年来看,中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经济实力和人民生活水平都有了极大提高,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改革开放也带来了社会文化的变革,人们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虽然改革开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也面临着一些问题和挑战,如贫富差距的加大、环境污染等。
因此,中国也在不断推进改革开放,努力解决这些问题,以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以上是关于改革开放历史的五分钟讲解,希望能给您提供一个简要的了解。
第五专题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必由之路

„德‟黑格尔,《历史哲学》[M],王造 时译。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1年 版,第451页。
《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北京:商 务印书馆,1976年版 ,第113 。
马克思
“(大工业)首次开创了世界历史,因为它使每个文明 国家以及这些国家中的每一个人的需要的满足都依赖 于整个世界,因为它消灭了各国以往自然形成的闭关自 守的状态……不断扩大商品销路的需要,驱使资产阶级 不断奔走于全球各地……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 成为世界性的了……物质的生产是如此,精神的生产也 是如此。过去那种地方的和民族的自给自足和闭关自 守状态,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互相往来和各方面的互 相依赖所代替了。” ——马克思 1848年
A马恩的理论
对人类社会基本矛盾的科学分析,是马克思 主义唯物史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科学社会主义 不可或缺的理论基础。 明确指出:人类社会发展就是社会基本矛盾 运动的结果。关于基本矛盾的主要观点:
社会基本矛盾运动图示
社 会 形 态 上层建筑 社 会 基 本 矛 盾 社会发展的
经济基础 生产关系
根本动力,
广义的改革:一切在不改变社会根本制
度的前提下,以和平的方式调整生产关系 和上层建筑以适应生产力发展的性质、水 平和要求的变革。
狭义的改革: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
发生的深刻改变我国社会贫穷落后状态的 革命性变革。
二、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1
苏联社会主 义模式的历 史局限性
外因 环境 内因
2
A 改 革 是 中 国 的 第 二 次 革 命
第一次革命 新民主主义和社 会主义革命
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
第二次革命 中国社会主义改革
巩固社会主义制度
目的一致:为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扫除障碍 作用一致: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特点一致:根本性、广泛性和深刻性 结果一致:社会关系、社会生活和思想观念的巨 大变化 两次革命的本质区别在于:面临的基本矛盾的性 质不同
专题(改革开放)

改革开放【资料】1.十一届三中全会:1978年底,召开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从此中国历史进入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2.对内改革: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行分田到户,自负盈亏;在城市进行国有企业改革。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3.对外开放:1980年设立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四个经济特区;1984年开放了14个沿海城市;增设了海南经济特区;设立上海浦东开放区。
形成了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这样一个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
3.1987年,中共十二大提出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4.1987年,中共十三大提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
邓小平南方讲话和中共十四大以后,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专题训练】一、单项选择题1.下列不同时期流行着不同的话语。
请将下列政治词汇反映的历史事件按照先后顺序排列()①“多快好省”②“改革开放”③“打倒一切”④“两个凡是”A.①②③④B.②③①④ C.④③②① D.①③④②2.2008年是我国实施改革开放三十周年,我国在哪一次会议上作出了实施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A.十一届三中全会B.中共十二大C. 中共十三大D. 中共十四大3.1979年6月初,凤阳县县委书记陈庭元向安徽省委书记万里汇报工作时,引用了当地农民的歌谣:“大包干,真正好,干部群众都想搞,只要准搞三五年,吃陈粮,烧陈草。
”这首歌谣赞扬的是()A.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B.乡镇企业异军突起C.国有企业承包责任制 D.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4.右面的纪念馆再现了当年大包干从酝酿到发生、发展的历史过程,开启了我国农村改革的历史航程,揭开了我国农村发展的新篇章。
要参观这一纪念馆应该去()A.四川省广汉县向阳乡B.江苏省江阴市华西村C.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D.广东省深圳市5.自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打破“铁饭碗”和职工“下岗”等现象,已经不再是什么希奇的事情,这主要于我国的哪一重大变革有关A.加强民主建设B.农村经济改革C.建立经济特区D.国有企业改革6.观察下面两幅图,你认为深圳出现巨大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B.实行改革开放政策C.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D.实行“一国两制”政策7.下列哪一个城市,既是清政府第一批被迫开放的通商口岸,又是我国最早的经济特区城市()A.深圳B.珠海C.汕头D.厦门8.这是在1984年举行国庆游行时的一张照片,从中可以看出全国人民对邓小平的敬仰之情。
改革开放40周年专题学习课件PPT

•
•
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主题学习课件
一、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 三、正确处理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关系
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主题学习课件
一、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 1.背景
我国过去40年的快速发展靠的是改革开放,我 国未来发展也必须坚定不移依靠改革开放。
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没有改革开 放,就没有中国的今天,也就没有中国的明天。
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主题学习课件
第一部分 回放1
历史史实回放
《东方之珠》
“小河弯弯向南流,流到香江去看一看……”
香港
(被英人割占后 )
深圳河
深圳
罗 芳 村
罗芳村
(13000)
罗芳村
(134)
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主题学习课件
回放 2
偷渡到香港
宝安县
宝安一个农民 劳动一日的收 上世纪 50到70年 入为 0.70到 有首客家山歌唱 代之间,老宝安出 1.20元,而香 道:“宝安只有三件 现过三次大的偷渡 港农民劳动一 宝,苍蝇蚊子沙井蚝 潮,目的地就是香 日收入60一70 ,十屋九空逃香港, 港。 港币,两者差 家里只剩老和小”。 距悬殊到l00倍。
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主题学习课件
现实资料呈现:
香港居民返回内地
香港居民返回内地生活,更已成为大趋势。 规划署调查发现,到内地居住的港人每两年以 50%的速度增长。 2017年香港2568人报内地大学 。
纪念改革开革开放前国人不顾一切要偷渡 到香港,说明了什么问题? 2.由偷渡香港到港人回内地定居以及 内地上学,又说明了什么问题?
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主题学习课件
50年代在治淮工程蚌埠固堤工地上
60年代红旗渠修建工程中,民工在凌空开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创办经济特区
1980年,我国正式宣布设置深圳、珠海、 汕头、厦门4个经济特区。 1988年,国务院又决定把海南岛增划为海 南经济特区
开放沿海港口城市
• 1984年5月,党中央、国务院批转了《沿 海部分城市座谈会纪要》,决定全部开放 中国沿海港口城市,从北到南包括大连、 秦皇岛、天津、烟台、青岛、连云港、南 通、上海、宁波、温州、福州、广州、湛 江和北海共14个大中港口城市。
3、坚持对外开放与独立自主的统一
• 对外开放与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是统一 的、相辅相成的
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是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发 展的立足点 对外开放可以更好地增强独立自主、自力更 生发展本国经济的能力
(二)我国对外开放的格局
1、我国对外开放的演进历程 2、对外开放的基本形式 3、全方位、:中国不是孤立的也不 能孤立,中国与世界紧密联系的事 实,也是我们的立脚点。我们不是 也不能是闭关主义者,中国早已不 能闭关。
1980年,在中央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邓 小平正式使用了“对外开放”的表述,1984 年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把实行对外开放定为 基本国策。把对外开放作为基本国策,最重 要的依据,就是邓小平关于“中国的发展离 不开世界”和“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 两个重要观点。
(二) 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发展是 目的
稳定是 前 提
改革是 动力
必须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 三者之间的关系
第一,保持改革、发展和稳定在动态中的 相互协调和相互促进。 第二,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 可以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 第三,把不断改善人民生活作为处理改革 发展稳定关系的重要结合点。
• 1990年4月,在邓小平提议下,党中央、 国务院正式公布了开发开放浦东的重大 决策,要把浦东建设成为世纪现代化上 海的象征”,把上海建设成为国际金融、 贸易、经济中心。沿海开放城市是国内 经济与世界经济的结合部,是对外开展 经济贸易活动和对内进行经济协作两个 辐射扇面的交点,它直接影响全国改革 开放形势的发展。
到1993年,经过多年的对外开放的实践, 不断总结经验和完善政策,我国的对外 开放由南到北、由东到西层层推进,基 本上形成了“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 市——沿海经济开放区——沿江和内陆 开放城市——沿边开放城市”这样一个 宽领域、多层次、有重点、点线面结合 的全方面对外开放新格局。
三、毫不动摇地坚持改革开放
(一)对外开放是中国的基本国策 (二)我国对外开放的格局 (三)不断提高开放型水平
(一)对外开放是中国的基本国策
1、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 (1)把对外开放作为基本国策是深刻总结中国历史 经验教训的结果 (2)开放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是生产社会 化和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 (3)实行对外开放也是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越 性的需要
第五专题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建设的必由之路
一、改革开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的必由之路 二、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 三、毫不动摇地坚持对外开放
一、改革开放是发展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
(一)改革开放决策的理论基础 (二)改革开放是新的伟大革命
(一)改革开放决策的理论基础
1、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 盾的理论 2、邓小平对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 理论的丰富和发展
关于改革的方法
改革要有秩序、有领导地进行。 改革要在各方面的相互协调中进行,各 方面的改革要配套进行等。
二、坚定不移地推进全面改革
(一)改革是全面的改革
(二)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一)改革是全面的改革
1、改革的全面性及其相互关系 我国的改革包括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 革以及社会生活的变革三个方面。其中,经 济体制改革是重点。 2、判断改革成败的标准 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 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 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第一、旧体制阻碍生产力的发展,迫使我们 必须进行改革。 第二、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我们 必须进行改革。 第三、改革是社会主义基本矛盾运动的必然 结果。
(3)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 完善和发展
关于改革的对象 ---改革的对象是我国现行的一些具体体 制,而不是改变社会主义的根本制度。 关于改革的目的 --所有的改革都是为了一个目的,就是 扫除发展社会生产力的障碍 关于改革的原则 --改革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方向
沿江及内陆和沿边城市
• 1992年6月,党中央、国务院决定开放长江沿岸 的芜湖、九江、岳阳、武汉和重庆5个城市。 • 不久,党中央、国务院又批准了合肥、南昌、长 沙、成都、郑州、太原、西安、兰州、银川、西 宁、乌鲁木齐、贵阳、昆明、南宁、哈尔滨、长 春、呼和浩特共17个省会为内陆开放城市。 • 同时,我国还逐步开放内陆边境的沿边城市,从 东北、西北到西南地区,有黑河、绥芬河、珲春 满洲里、二连浩特、伊宁、博乐、塔城、普兰、 樟木、瑞丽、畹町、河口、凭祥、东兴等。 • 沿江及内陆和沿边城市的开放,是我国的对外开 放迈出的第四步。
沿海经济开放区
• 1985年2月,党中央、国务院批准了《长江、 珠江三角洲和闽南厦漳泉三角地区座谈会纪 要》,将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闽南三角 区划为沿海经济开放区,并指出这是我国实施 对内搞活经济、对外实行开放的具有重要战略 意义的布局。 • 1988年初,中央又决定将辽东半岛和山东半 岛全部对外开放,同已经开放的大连、秦皇岛、 天津、烟台、青岛等连成一片,形成环渤海开 放区。中央还提出在这些经济开放区形成贸— —工——农一体化的生产结构。
1、我国对外开放的演进历程
(1)改革开放前我国的对外交流 (2)改革开放时期的对外开放 (3)入世后我国对外开放的新局面
(2)改革开放时期的对外开放
从1978年至今,我国对外开放的历 程总体上可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步是创办经济特区 第二步是开放沿海港口城市 第三步是建立沿海经济开放区 第四步是开放沿江及内陆和沿边城市
(二)改革开放是新的伟大革命
1、改革开放提出的历史背景(127) 2、改革开放的目的和性质 (1)改革的含义——改革就是在坚持社会主义 基本制度的前提下,调整、变革生产关系和 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环节和方面, 以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一 句话,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2)改革的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