狱中杂记教案
狱中杂记PPT教案

狱中杂记PPT教案教案标题:《狱中杂记》PPT教案教案目标:1. 通过阅读《狱中杂记》这一文学作品,了解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背景和特点。
2. 培养学生对于文学作品的批判性思维和文学鉴赏能力。
3.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口头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1. 理解《狱中杂记》这一文学作品的主题和情感表达。
2. 学习如何运用PPT制作一个有吸引力和逻辑性的教学展示。
教学准备:1. 《狱中杂记》的文本材料2. 计算机和投影仪3. PPT软件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利用一幅图片或一个问题引起学生对于《狱中杂记》的兴趣。
2. 引导学生思考:你对于狱中生活有什么了解?你认为狱中的人会有哪些心情和感受?二、阅读与讨论(15分钟)1. 学生阅读《狱中杂记》的文本材料。
2. 分组讨论: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讨论文章中的主题和作者的情感表达。
3. 分组展示:每个小组选择一个代表,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结果。
三、PPT制作指导(20分钟)1. 介绍PPT制作的基本步骤和技巧,如选择合适的模板、设计布局和选择适当的字体和颜色。
2. 指导学生收集与《狱中杂记》相关的图片、音频和视频素材。
3. 指导学生如何将文本、图片、音频和视频素材融合到PPT中,使其有吸引力和逻辑性。
四、PPT展示与讨论(15分钟)1. 学生利用制作好的PPT,向全班展示他们对于《狱中杂记》的理解和感受。
2. 全班共同讨论:学生可以提出问题、分享观点和互相评价对方的PPT展示。
五、总结与评价(5分钟)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表现。
2. 学生进行自我评价:你对于本节课的学习收获和自己的表现有什么评价?教学延伸:1. 鼓励学生进一步阅读其他中国现代文学作品,并制作相关的PPT展示。
2. 组织学生进行文学作品的演讲比赛,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自信心。
这个教案旨在通过阅读文学作品《狱中杂记》来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PPT制作技巧。
通过小组讨论和PPT展示,学生可以深入理解文学作品的主题和情感表达,并通过制作PPT展示来提高自己的表达能力。
《狱中杂记/方苞》教学设计(安徽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

《狱中杂记/方苞》教学设计(安徽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狱中杂记》的名句。
(2)了解作者方苞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3)掌握文言文的基本阅读技巧。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文章的表达技巧和主题思想。
(2)学会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对文章进行赏析。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在面对困境时的坚定信念和乐观精神。
(2)培养学生热爱文学、珍惜文化遗产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1. 重点理解文章中的难点词语和句子。
2. 掌握文章的结构和主题思想。
3. 培养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
三、教学难点1. 理解文言文中的一些特殊用法和表达方式。
2. 深入剖析文章的内涵和作者的情感态度。
四、教学方法1. 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以问题为导向,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和分析。
3. 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丰富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体验。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作者方苞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提问:同学们对方苞的了解有多少?请大家分享一下。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文章大意。
(2)要求学生标记出自己不理解的字词和句子。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共同解决自主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2)每组选出一个代表,分享讨论成果。
4. 课堂讲解(1)讲解文章中的难点词语和句子。
(2)分析文章的结构和主题思想。
5. 课堂练习(1)要求学生翻译文章中的重点句子。
(2)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对文章主题的理解和感悟。
6. 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知识点。
7. 作业布置(1)要求学生课后复习课文,巩固所学知识。
(2)布置相关练习题,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8. 课后反思教师应及时反思课堂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以及小组合作时的表现,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和积极性。
《狱中杂记》教案

《狱中杂记》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归纳总结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特殊句式。
2采用合作、探究、自主学习方式,理清本文思路,探讨本文的主旨3感受方苞敢于揭露现实的勇气,加强学生对文明社会的热爱教学重难点通过对文章内容的把握,感受作者作为文人的不平之气和社会担当教学过程一检查导入1狱具矣,胥某谓曰:“予我千金,吾生若。
”2苟入狱,不问罪之有无,必械手足,置老监,俾困苦不可忍。
3或叩以往事,一一详述之,意色扬扬,若自矜诩。
(点名翻译,教师总结)二课前读课文,课上谈感受1说说读后的心情2具体说说最受触动的一处三思考根源,抓住主旨1教师引导思考,罪恶的根源——利2利在本课所包含的内容——钱和仕途3本文批判的对象——封建社会的司法腐败四了解作者,学习作者思考:一个文人,在他的心中究竟积蓄了什么样的情感,促使他写出自己的这番经历,揭露出如此黑暗的现实?在他身上你看到了什么让你值得学习的品质?参考:对无辜受害者的同情,对贪赃枉法者的愤恨,对官吏无作为的无奈社会责任感五关注社会,评论新闻1,1996年4月9日,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毛纺厂年仅18周岁的职工呼格吉勒图被认定为一起奸杀案凶手。
案发仅仅61天后,法院判其死刑,并立即执行。
10年后,真正的凶手落网。
又10年,2014年12月15日,再审宣布,呼格吉勒图无罪。
有关部门迅速启动追责程序,依法对负有责任的27人进行了追责。
2,2018年2月15日“大年三十为母报仇杀害仇家三人”的消息引发热议。
陕西省汉中市12时许,南郑区新集镇王坪村14组发生一起杀人案,致2人当场死亡、1人重伤抢救无效死亡。
犯罪嫌疑人张扣扣已于2月17日7时45分投案自首。
该案3名死者之一王正军,曾在1996致嫌疑人张扣扣之母死亡。
后王正军因犯故意伤害(致人死亡)罪,(案发时王正军不满18周岁),判处有期徒刑7年,附带民事赔偿9639.3元。
(学生评新闻,教师做引导)六课堂总结读文看到封建社会的司法黑暗,读人学到了勇于担当。
《狱中杂记/方苞》教学设计(安徽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

《狱中杂记/方苞》教学设计(安徽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1.1.1 理解《狱中杂记》的作者方苞及其历史背景。
1.1.2 掌握课文中的关键词汇和句子结构。
1.1.3 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1.2 过程与方法1.2.1 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1.2.2 学会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1.2.3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3.1 感受作者在困境中的坚定信仰和乐观精神。
1.3.2 学会尊重历史,珍惜自由,热爱生活。
1.3.3 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课文简介《狱中杂记》是清代文学家方苞在狱中所作的一篇散文,描写了他在狱中的生活和对人生的思考。
本文以真实生动的语言,展现了作者在困境中的坚定信仰和乐观精神,具有很高的文学和历史价值。
2.2 教学重点2.2.1 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2.2.2 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2.2.3 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
2.3 教学难点2.3.1 理解课文中的古代文化背景和词汇含义。
2.3.2 学会对课文进行批判性思考和创造性解读。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方苞的画像和介绍其生平背景,引发学生对方苞及其作品的兴趣。
3.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结合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3 合作探讨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彼此的学习心得和疑问,共同探讨课文中的难点问题。
3.4 课堂讲解针对学生的疑问和讨论结果,进行课堂讲解,重点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3.5 实践与应用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写一篇读后感或对课文进行批判性思考和创造性解读。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思考问题和回答问题的表现,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和能力。
4.2 作业评价对学生的课后作业进行认真批改,评价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
《狱中杂记/方苞》教学设计(安徽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

《狱中杂记/方苞》教学设计(安徽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1.1.1 理解《狱中杂记》的背景和作者方苞的生平和思想。
1.1.2 掌握课文中的关键词汇和句子结构。
1.1.3 提高阅读和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1.2 过程与方法1.2.1 通过自主学习和小组讨论,深入解读课文内容。
1.2.2 学会使用文言文阅读技巧,如推测词义、理解句式等。
1.2.3 培养批判性思维和文学鉴赏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3.1 感受作者对监狱生活的真实描绘和对人性的深刻思考。
1.3.2 理解和尊重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背景和人物经历。
1.3.3 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关注社会现象,关心他人。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课文简介介绍《狱中杂记》是方苞在狱中所写的一系列散文,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现实和作者的内心世界。
2.2 课文解读2.2.1 分析课文中的主要内容,梳理文章结构。
2.2.2 解读课文中的重点句子和词汇,理解其深层含义。
2.2.3 探讨课文中的主题思想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2.3 相关知识介绍方苞的生平和主要作品,以及其他狱中文学作品的背景和特点。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监狱的图片或相关视频,引起学生对方苞和《狱中杂记》的兴趣。
3.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文章内容,标记出生词和难点。
3.3 小组讨论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共同解决生词和难点问题,分享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3.4 教师讲解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结果进行讲解,解答学生的疑问,深入解读课文内容。
3.5 课堂练习学生进行课堂练习,运用所学知识和阅读技巧,完成相关的练习题。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自主学习和小组讨论中的参与程度和表现。
4.2 练习完成情况检查学生在课堂练习中的完成情况,评估其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4.3 学生展示和讨论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和课堂展示中的表现,包括表达能力、思维逻辑性和合作能力。
《狱中杂记/方苞》教学设计(安徽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

《狱中杂记/方苞》教学设计(安徽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第一章:教案概述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狱中杂记》的作者方苞及其文学地位,掌握文言文的阅读方法。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文学的热爱,增强对传统文化的研究兴趣。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方苞的生平和文学成就、《狱中杂记》的主题和艺术特色。
2. 教学难点:文言文实词虚词的理解、句子翻译和文化背景的把握。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1.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
2.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教材、参考资料。
四、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方苞的生平和文学地位,激发学生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狱中杂记》,了解文章内容。
3. 讲解与讨论:讲解文言文实词虚词,分析文章主题和艺术特色。
4. 翻译练习:让学生翻译重点句子,巩固所学知识。
5. 总结与拓展: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提出思考题,引导学生课后拓展。
第二章:教学内容五、课时安排1. 课时:2课时(90分钟)六、教学内容1. 第一课时(1)方苞的生平和文学地位(2)《狱中杂记》的背景及内容介绍(3)文言文阅读方法指导(4)重点句子翻译练习2. 第二课时(1)分析《狱中杂记》的艺术特色(2)讨论文章主题及其现实意义(3)课后拓展:研究其他方苞的作品七、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作业的完成质量,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3. 课后拓展:关注学生在课后对其他方苞作品的研究情况,评估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能力。
八、教学反思根据课堂反馈和作业完成情况,总结本节课的优点和不足,对教学方法和内容进行调整,以提高后续教学效果。
六、教学资源六、教学资源1. 教材:《狱中杂记》原文及注释2. 参考资料:方苞的生平和文学成就的相关介绍、文言文阅读方法指导文章、方苞其他作品的介绍等。
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五单元《狱中杂记》教学设计

《狱中杂记》教学设计【学习目标】1、了解作家作品及桐城散文派的为文主张。
2、把握主要内容,了解清初狱治的腐败黑暗,探讨本文的主旨及写作意义。
3、体会本文艺术特点,了解桐城派散文的艺术特色。
【重点难点】把握主要内容,探讨清初狱治腐败的根源及本文的写作意义。
【教学内容】一、导新课是谁仕途坎坷屡遭贬黜,却为“民生之多艰”而长叹哀泣?是谁穷困潦倒生活窘迫,却依旧心系天下苍生?是谁在生命的最后依然不忘收复丢失的国土?是谁身陷囹圄,被判处极刑,依然关心时政初心不改?这些都表现了仁人志士心忧天下心系国事的美好情怀,而一个优秀的文人也一定有着这样的情怀。
下面我们就一起学习清代著名散文家方苞在狱中完成的作品《狱中杂记》,了解清初的狱治状况,同时体会作者的家国情怀。
二、链常识1、作家名片方苞(1668-1749),字凤九,号灵皋,晚年又号望溪,安徽桐城人,清代散文家。
24岁至京城,入国子监,以文会友,名声大振,被称为“江南第一”。
大学士李光地称赞方苞文章“韩欧复出,北宋后无此作也”。
方苞32岁考取江南乡试第一名。
康熙四十五年(1706)考取进士第四名。
时母病回乡,未应殿试。
后累官至礼部右侍郎。
乾隆十四年病逝。
享年82岁,葬于江苏六合。
方苞为文主张“义法”,要求作文章“言之有物”“言之有序”,提倡义理、考据、辞章三者并重,并讲求词语的“雅洁”,为桐城派散文理论奠定了基础。
后来桐城派文章的理论,即以方苞所提倡的“义法”为纲领,继续发展完善,于是形成主盟清代文坛的桐城派,影响深远,方苞也因此被称为桐城派的鼻祖,与姚鼐、刘大櫆合称“桐城三祖”。
著有《望溪全集》。
2、背景探秘康熙五十年,《南山集》案发,方苞也因《南山集》序文上列有名字而被牵连下江宁县狱。
不久,解至京城下刑部狱,定为死刑。
在狱中两年,仍坚持著作,著成《礼记析疑》和《丧礼或问》。
康熙五十二年,因重臣李光地极力营救,始得康熙皇帝亲笔批示“方苞学问天下莫不闻”,遂免死出狱。
《狱中杂记》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二选修

《狱中杂记》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二选修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高二选修《狱中杂记》。
教学内容包括:狱中杂记第一、二章,详细内容为:第一章“入狱”,描述作者因揭露贪官污吏而入狱的经过;第二章“狱中”,描绘了狱中生活的艰辛以及囚犯们的相互关爱。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狱中杂记第一、二章的主要内容,了解作者入狱的原因以及狱中生活的状况。
2. 领悟作者在困境中坚定的信念和勇敢的斗志,培养学生在面对困难时积极向上的精神品质。
3. 分析并评价作者在狱中杂记中所展现的批判精神,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和文学鉴赏水平。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分析狱中杂记中所反映的社会现实,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
教学重点:狱中杂记第一、二章的内容,以及作者在困境中的勇敢与坚定。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生准备:课本、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一段关于《狱中杂记》的纪录片,引导学生关注课文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课文阅读:让学生自主阅读狱中杂记第一、二章,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3. 课堂讲解:对狱中杂记第一、二章进行详细讲解,分析作者入狱的原因,探讨狱中生活的艰辛以及囚犯们的相互关爱。
4. 例题讲解:讲解一道关于狱中杂记的阅读理解题,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5. 随堂练习:让学生完成一道关于狱中杂记的填空题,巩固所学内容。
6.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狱中杂记中所展现的批判精神,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
六、板书设计1. 狱中杂记第一、二章入狱:作者因揭露贪官污吏而入狱狱中:描绘狱中生活的艰辛及囚犯间的关爱2. 教学重点:课文内容、作者信念与斗志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根据狱中杂记第一、二章的内容,分析并评价作者在困境中的勇敢与坚定。
作者在困境中坚定信念,勇敢揭露社会黑暗;作者在狱中关心他人,展现出人性光辉;作者的勇敢与坚定,为我们树立了榜样。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推荐学生阅读《鲁迅全集》中的相关文章,深入了解作者的思想观点,提高文学素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狱中杂记》教案主备人:马琪教学目
标
补充
1. 掌握本文的字、词、句的意义及其用法:
2、学习作者的写作手法,并认识作者的思想局限性。
教学重点
认识桐城派散文的艺术特色
教学难点
从该文中认识桐城派散文的艺术特色
课时安排
1 课时
教学过程
一、前提测评:
下列词语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A .窦(d?u)穴遐迩(可)老胥(x u)
B .户牖(y 6U 违(w百)
背矜(j in)疑
C .骈(pi 6)文俾(b i )使大辟(p i)
D .罹(I 1)难绞缢(y
1)日晷(gu i
二、精讲点拨:
1、方苞:清代桐城派古文的创始人,字凤九,号灵皋,晚年又号望溪。
桐城(今安徽桐城)人。
康熙四十五年进士。
为文主张一种“义法”,要求做文章“言之有物” “言之有序”,提倡义理、考据、辞章三者并重,并讲求词语的“雅洁”。
这些主张在当时很有影响。
在实践中,方苞以及其他桐城派作者成就虽然不很高,思想内容比较空虚,但大抵能够写得明白晓畅,在行文的结构、修辞方面有一些可取的地方。
2、背景
康熙五十年(1711),方苞因《南山集》案牵连入狱。
《南山集》为桐城人戴名世所著。
戴名世在《南山集》《与余生书》一文中提出写历史时应给明末几个皇帝立“本纪”。
此事被御史赵申乔揭发,戴名世全家及其族人牵累定死罪者甚多。
方苞也因《南山集》序文上列有名字,被捕入狱。
开始在江宁县狱,后解至京城,下行步狱。
两年后出狱,被编入汉军旗,以奴隶身份入值南书房。
康熙死后被特赦,解除旗籍。
后累官至礼部侍郎。
本文是方苞出狱后,追述他在刑部狱中所见所闻的记录。
二、解题:
“杂记”,是古代散文中一种杂文体,因事立义,记述见
闻。
本文以“杂记”名篇,材料繁富,错综复杂,人物众多,作者善于选择典型事例重点描写,“杂”而有序,散中见整,中心突
出。
如用方苞提出的古文“义法”来衡量,繁富的材料就是“义”,即“言之有物”;井然有序的记叙就是“法”,即“言之有序”。
三、导读提示:
方苞因受戴名世的牵连而被捕入狱,他亲身体验、观察和了解到清王朝刑部监狱的种种黑暗现实,以严肃、质朴的文笔描写了牢狱的恶劣环境,揭露了狱吏的贪赃枉法、滥用酷刑和囚犯中的无辜者含冤蒙屈、痛苦无告的不幸遭遇。
四、问题探究:
1、牢狱生存条件之惨的原因是什么?
【明确】一是牢房阴暗闭塞(室内无牖可通明一一没有阳光);二是空气污浊,(屋顶无窗可“达气”,夜晚更甚,“下管键” “矢溺”臭气与“饮食之气相薄”);三是拥挤不堪(一室“系囚常二百余”)
2、第一段中反映了什么极不合理的现象?
【明确】有钱的逍遥法外,无罪无钱的反遭祸殃
3、文中第2、3自然段分别从什么角度来写官贪吏虐的?
【明确】第二段记述皂隶勒索钱财,虐待犯人的罪恶行径。
作者通过行刑者、主缚者、主梏扑者在执行极刑、绞缢、大辟、捆缚、梏扑时勒索钱财虐待犯人的险恶用心和酷毒手段的记述,进一步揭发了封建刑狱的残酷和黑暗。
建王朝腐败黑暗到何等地步。
总结提升
以“金钱”为中心线索,选材组材,有一般叙述,有具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