鸟类迁徙的研究方法

合集下载

鸟类迁徙和生态适应的研究

鸟类迁徙和生态适应的研究

鸟类迁徙和生态适应的研究众所周知,鸟类是迁徙的大师。

在不同季节,鸟类会迁徙上千公里,到达不同的地区。

鸟类迁徙的动态也一直是科学家们关注的研究课题。

除了鸟类迁徙,科学家们还致力于研究鸟类的生态适应性。

在各种环境里,鸟类可以通过进化和适应来适应不同的生态条件。

鸟类迁徙鸟类迁徙是指鸟类沿着特定的路线、空中或水中等方式,在季节变化时由一个地区移动到另一个地区的行为。

这一行为的原因很多,常见的包括气候环境的变化、食物的消耗和寻找繁殖地等。

鸟类迁徙的具体方式和距离也因各种原因而不同。

但是鸟类迁徙一般都具有一些共同的特点。

例如,鸟类会在春季开始季节性迁徙,到秋季迁徙结束。

这种迁徙的速度和距离也不断在变化。

为了研究鸟类的迁徙行为,科学家们借助了现代技术。

他们使用GPS定位、卫星电子标签等追踪工具,来记录鸟类的迁徙路线,探究其时长和距离。

通过这样的手段,科学家们发现,不同鸟类的迁徙特点也有所不同。

例如,东亚区域的家燕会在迁徙时呈现北向迁徙的形态,而西伯利亚的树雀则会呈现南向迁徙的趋势。

同时,一些鸟类的迁徙路线还会受到人类活动的影响,导致其途径的区域缩小或者改变。

鸟类生态适应鸟类不仅在迁徙时表现出其对环境的适应性,他们也能在不同的生态环境中生活。

一些鸟类可以在高寒、荒漠、海洋等极端环境下生存。

鸟类之所以会适应不同的生态环境,是因为他们通过进化的方式来适应。

例如,一些北极地区的鸟类,会增大他们的体型和变厚他们的羽毛,以适应严寒的环境。

这种进化的方式让鸟类在不同的极端环境下适应生存。

另外,在生态适应方面,鸟类有一个很重要的特点,那就是具有快速的繁殖能力。

鸟类可以充分利用短暂的季节,在其迁徙的过程中找到适合自己繁殖的地方。

这种适应性的特点让鸟类在面对生态环境变化时,总是能够迅速地适应。

结语鸟类迁徙和生态适应的研究是一个十分复杂的课题。

近年来,科学家们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取得了一些具有重要意义的成果。

但是我们也应该认识到,鸟类研究是一个需要时间和大量资源投入的长期课题。

鸟类的迁徙导航与地标识别

鸟类的迁徙导航与地标识别

鸟类的迁徙导航与地标识别鸟类迁徙是一种令人惊叹的自然现象,数千年来一直吸引着人们的好奇心和研究兴趣。

而在鸟类迁徙的过程中,导航和地标识别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对鸟类的迁徙导航和地标识别进行探讨,以揭示这一神奇生物行为的奥秘。

一、迁徙导航的方式鸟类迁徙导航的方式多种多样,而它们选择的导航方式通常取决于地理条件、季节变化和觅食需求。

以下是几种常见的迁徙导航方式:1. 天文导航天文导航是鸟类迁徙中最为常见的导航方式之一。

许多鸟类通过观察星座的位置和太阳的方位来确定自己的行进方向。

在夜晚,它们依靠星星的位置来导航,在白天则利用太阳的位置来确定方向。

这种导航方式在长距离迁徙中尤为重要。

2. 磁感应导航许多鸟类拥有特殊的感应系统,使它们能够感受到地球的磁场。

通过感知地球磁场的变化,鸟类可以确定自己的位置和行进方向。

这种磁感应导航被认为是一种相对准确的导航方式,尤其在没有明显地标的地区。

3. 地标导航地标导航是鸟类迁徙中另一种重要的导航方式。

鸟类通过识别和记忆一些特定的地标来导航。

这些地标可以是河流、山脉、海岸线以及人工结构等。

鸟类会通过观察和学习这些地标的位置和形态来确定自己的位置和航线。

4. 天气导航天气对鸟类的迁徙有着重要影响,许多鸟类会根据天气情况来调整迁徙路线。

它们可以通过观察气象条件,如风向、气压和温度变化等,来选择最适合的迁徙路径。

这种导航方式可以帮助它们避开恶劣天气和充分利用气候条件。

二、地标识别的重要性在鸟类的迁徙中,地标识别是一种至关重要的能力。

地标识别使鸟类能够准确定位自己的位置、找到适合的栖息地以及规避潜在的危险。

以下是地标识别在鸟类迁徙中的重要作用:1. 栖息地选择鸟类迁徙的一个主要目的是寻找适宜的栖息地。

通过识别特定的地标,如湿地、森林和草原等,鸟类可以准确找到适合自己繁殖和觅食的地方。

地标识别为鸟类提供了重要的定位信息,帮助它们找到理想的栖息地。

2. 防止迷路和迷失在迁徙过程中,鸟类往往要穿越陌生的地域。

鸟类迁徙教学

鸟类迁徙教学

繁殖适应性
某些鸟类具有迁徙至特定地区进行繁 殖的适应性,以保证后代成活率。
人为活动干扰
栖息地破坏
人类活动导致鸟类栖息地丧失或 破坏,迫使鸟类迁徙寻找新的栖
息地。
环境污染
环境污染对鸟类生存造成威胁, 迁徙有助于寻找更适宜的生存环
境。
人为捕杀和贸易
非法捕杀和贸易导致某些鸟类数 量减少,迁徙有助于规避这些风
重捕记录
在迁徙过程中或结束后,重新捕获标记个体,并记录其相关信息。
数据分析
根据重捕记录,计算迁徙距离、速度、方向等参数,分析迁徙模式和 影响因素。
分子生物学技术应用
1 2
DNA条形码技术
利用DNA条形码技术对鸟类进行物种鉴定和个体 识别,为迁徙研究提供准确的基础数据。
遗传多样性分析
通过对鸟类DNA序列的分析,揭示不同种群之间 的遗传差异和迁徙过程中的基因流动情况。
优势
猛禽类具有优秀的视力和飞行技巧,能够在迁徙过程中有效避开障碍物和捕食者 。此外,它们的耐力和飞行速度也使其在迁徙中具有较高的生存概率。
鸣禽类迁徙习性与适应性
迁徙习性
鸣禽类迁徙时通常采取夜间迁徙的方式,利用星光和地磁等 导航手段进行定向。它们还具有在迁徙过程中根据食物和天 气状况灵活调整路线的能力。
迁徙通道保护规划与实施
迁徙通道划定
根据迁徙鸟类的飞行路线和停歇地点,科学合理地划定迁徙通道,确保迁徙鸟类能够安全、顺畅地完 成迁徙过程。
生态修复与治理
在迁徙通道内实施生态修复和治理工程,恢复和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为迁徙鸟类提供适宜的栖息和繁 衍场所。
公众宣传与教育普及工作
宣传与教育
通过媒体、展览、讲座等多种形式,向 公众普及鸟类迁徙的知识和保护意义, 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和参与保护行动的 积极性。

鸟类迁徙行为的研究及其影响

鸟类迁徙行为的研究及其影响

鸟类迁徙行为的研究及其影响鸟类是地球上最为活跃的物种之一,它们具有极为丰富的迁徙行为。

迁徙是指鸟类在不同季节之间在不同地区间大规模移动的现象。

这个过程涉及到多种生态因素,如气温变化、食物供应等,而鸟类则通过这种方式来适应环境变化。

同时,人类活动导致的环境破坏也对鸟类迁徙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有趣的是,虽然鸟类迁徙行为已经存在了几千年,但研究人员对其理解却仍然相对有限。

在过去的几十年中,随着新技术的不断更新,研究人员开始运用各种工具和方法来揭开迁徙背后的奥秘。

一种常用的技术是使用追踪设备,如卫星标签或微型记录器,跟踪鸟类的迁徙路径。

这些设备可以记录鸟类的行动,并传输回到地面站,研究人员据此得以收集到大量的数据,从而深入研究鸟类迁徙的动态和机理。

此外,一些DNA分析技术也被应用于研究鸟类迁徙,如通过对子代的DNA进行分析,可以推测出它们的父母鸟的原始生境及其迁徙路径。

鸟类迁徙行为的研究不仅有助于我们了解鸟类生态,同时也为人类研究生态、环境保护等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例如,近年来人工干扰、气候变化等因素已经极大地影响了鸟类及其迁徙行为。

如果我们不了解它们的迁徙习惯和路径,就无法采取有效的保护措施。

因此,鸟类生态和迁徙行为的研究已经成为现代生态学、环境保护、动物行为学等多个领域的热门研究课题。

其中,鸟类迁徙对于全球环境和生态系统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

许多鸟类在迁徙期间会跨越多个国家和地区,他们的活动可带来诸多生态功能。

例如,一些水鸟在从北极地区飞往南方的途中会在淡水湖泊上停留休息,它们的飞行及活动反过来促进水体循环和更新。

另外,鸟类还在生产季节之后返回各自的繁殖地区繁殖,种植新的种子。

这些都极大地促进了自然生态的恢复和延续。

在国际层面上,许多国家和组织已经开始采取行动,保护脆弱的生态环境和生态系统的清洁。

例如,在北美地区,极北地带的鸟类迁徙过程已被列入北美合作环境计划。

而在欧洲地区,欧盟也已经采取了一种旨在保护迁徙鸟类的协调运作,通过跨国合作,遏制不当的开发、破坏等行为,来保护鸟类及其迁徙路程。

鸟类迁徙的生态学研究

鸟类迁徙的生态学研究

鸟类迁徙的生态学研究鸟类迁徙是指在一年中鸟类进行的长距离旅行,从繁殖地前往越冬地或途径不同的区域。

迁徙过程中,鸟类常面临着很多危险,如繁殖地和越冬地的环境变化、食物不足、天敌和人类活动等。

鸟类迁徙的生态学研究,是研究鸟类在生态系统内决策和行动模式的学科。

在该领域中,通过对迁徙过程的观察和分析,可以揭示鸟类对环境的响应方式、能力和适应策略,为保护和管理鸟类资源提供帮助。

一、鸟类的迁徙过程在鸟类迁徙的全过程中,包括出发、穿越和到达三个阶段。

1. 出发阶段出发阶段是鸟类迁徙过程的最初阶段。

在此期间,鸟类会通过环境信号,如光、温度、风和地球磁场,预测季节周期性变化的到来,准备好离开当前生境前往新地点的越冬地。

2. 穿越阶段穿越阶段是鸟类迁徙过程的主要阶段,特别是遇到风暴、经验和匮乏等不利因素时,更加具有挑战性。

在此期间,鸟类常乘坐大气带来的气流或未成年的鸟类跟随成年鸟类迁徙,以达到生存的目的。

3. 到达阶段到达阶段是鸟类迁徙过程的最终阶段,是鸟类旅途的目的地。

在此期间,鸟类通常会在到达目的地之前,采取一系列适应性的策略,如降低能量消耗、提高能源积累、调节生理变化等。

二、鸟类迁徙的适应性机制鸟类迁徙与其适应性机制密不可分,这是鸟类迁徙的主要动力和关键。

鸟类的迁徙行为和适应性机制之间既互动又相互影响,它们的复杂性与多样性令人惊叹。

1. 基因演化适应鸟类迁徙适应机制的基础是基因演化,此过程与鸟类迁徙行为密切相关。

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鸟类逐步发展了多种功能性基因,使得迁徙过程愈发显得协调、高效和稳定。

这些适应性的基因可促进鸟类在迁徙过程中正常生理功能的调节,如食欲、能源消耗、肌肉耐力、神经系统和免疫功能等。

2. 生态时钟假说生态时钟假说是由Wingfield Miller等学者在八十年代中提出的,该理论说明鸟类能够利用繁殖季节计时器在不同环境下进行迁徙。

这种生物钟表明,鸟类可能根据日常周期性的环境变化调整自己的迁徙时间表,以适应环境变化而不遭受不利影响。

神奇的生物科普鸟类的迁徙与群居行为

神奇的生物科普鸟类的迁徙与群居行为

神奇的生物科普鸟类的迁徙与群居行为神奇的生物科普:鸟类的迁徙与群居行为鸟类是地球上最为迷人和多样化的生物之一。

它们以其独特的迁徙和群居行为而闻名于世。

本文将带您深入了解这些神奇的生物,探索鸟类迁徙和群居行为背后的奥秘。

一、鸟类迁徙的现象鸟类迁徙是指鸟类根据季节或资源的分布,在不同地区之间定期移动的行为。

这种现象在世界各地都有发生,却令人难以置信。

为什么鸟类会选择长途飞行呢?1. 食物资源食物是鸟类迁徙的主要原因之一。

当冬季来临,鸟类栖息地中的食物供应减少,它们便会向南方或北方迁徙,以寻找更为丰富的食物资源。

比如,北美洲的候鸟每年秋季会飞行成千上万的英里,前往南方的温暖地区寻找足够的食物。

2. 繁殖季节繁殖季节也是鸟类迁徙的重要原因之一。

鸟类往往需要寻找适宜的繁殖地点,而有些地区的气候条件并不适合繁殖。

因此,它们会选择迁徙至适宜繁殖的地区,例如,北极地区的候鸟在夏季会向北方迁徙,以便在那里繁殖后代。

二、鸟类群居的形式除了迁徙,鸟类还以其丰富多样的群居形式而引人注目。

在这里,我们将介绍一些常见的鸟类群居现象。

1. 鸟类的合作繁殖合作繁殖是一种特殊的鸟类群居形式,其中有几只鸟类共同组成一个小群体一同繁殖后代。

这些小群体通常由一对成年鸟类和它们的孩子组成。

未成年子鸟会留在父母身边,帮助孵化和照顾新孵化的幼鸟。

这种合作繁殖的行为有助于提高幼鸟的存活率和繁殖成功率。

2. 鸟类的集体栖息地集体栖息地是指许多鸟类在相对较小的地区内选择栖息和繁殖。

这种群居形式可以提供更好的保护和防御,使鸟类能够更好地抵御天敌的袭击。

例如,企鹅在南极地区形成庞大的繁殖群体,以保护其幼鸟免受掠食者的威胁。

3. 鸟类的集体觅食集体觅食是指一群鸟类在同一地点附近寻找食物。

这种行为可以带来更多的食物获取机会,并提供更好的保护。

一些海鸟会聚集在一起,在特定的海域寻找鱼类和其他海洋生物。

他们会一起觅食,并保持警惕,以免遭受捕食者的袭击。

三、鸟类迁徙和群居行为的意义鸟类迁徙和群居行为不仅令人惊叹,而且对生态系统和人类社会都具有重要意义。

鸟类繁殖及迁徙行为的研究

鸟类繁殖及迁徙行为的研究

鸟类繁殖及迁徙行为的研究鸟类是地球上最为广泛分布的动物之一,它们既繁殖于陆地上,也繁殖于海洋岛屿上。

千百年来,人们一直对鸟类的繁殖及迁徙行为感到十分惊奇和好奇。

如今,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研究水平的提高,人们对鸟类繁殖及迁徙行为的认知也在不断地加深。

鸟类繁殖行为的研究鸟类在繁殖期间会进行一系列复杂的社交行为和求偶仪式。

这些行为的重要性远不止为了繁殖后代,它们同时也在维持物种间的社区结构和个体间的关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在繁殖季节,不同物种的鸟会展示出不同的求偶行为。

比如:公翠鸟在求偶时会展示出色彩鲜艳的头部羽毛、发出高频鸣叫声,而公孔雀则会通过翘起羽毛展现自己的美丽和体态。

而在一些相互利用的鸟类中,也会出现捕食物种通过伪装和模仿求偶对象来欺骗求偶对象的情况。

鸟类的交配和繁殖行为也十分特别。

这些行为的直接目的是促进卵子和精子的结合,从而产生后代。

而这些行为表现出来的细节十分有趣。

比如,雄性田鹬会在腹部大量增加皱褶,在雌性的观念系统中引起或增加性兴趣。

雄性田鹬还会呈现出舞蹈动作,以吸引雌性田鹬。

鸟类迁徙行为研究鸟类的迁徙是一种季节性的过渡行为,通常以冬季和夏季之间、或者在食物供应和气候状况变化的基础上发生。

迁徙的范围是从从几百米到数万公里。

鸟类在探索更加广大领域之前会需要进行大规模迁徙以探究各地区的生态状况。

由于其特别的行为,鸟类的迁徙行为一直是研究热点。

人们利用雷达、卫星和GPS等技术能够对鸟类的迁徙路线进行跟踪。

这些技术的发展使得我们现在已经知道了许多鸟类的迁徙行为。

一些鸟类会跨越数个大陆进行迁徙。

例如,天鹅可以在单次迁徙超过10000公里。

在北极地区,斑头雁可以进行从阿拉斯加至南美洲的迁徙。

在这个过程中,它们可以飞行将近1万5000公里。

当然,鸟类的思维也与人类相似,它们会积累经验,再下一次迁徙时更加高效地完成迁徙任务。

总结世界上有着超过10000种鸟类,每种鸟类的行为和繁殖习性都十分特别。

通过对这些行为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的了解鸟类,从而更好地保护它们的生存环境。

鸟类迁徙行为的研究与应用

鸟类迁徙行为的研究与应用

鸟类迁徙行为的研究与应用鸟类迁徙是一种广泛存在于动物世界的现象,它是指鸟类根据季节、气候等因素定期从一个地区移动到另一个地区的行为。

这种现象在很长时间内一直被人们所关注和研究,因为它与自然环境的演变、气候变化、生态平衡等诸多因素密切相关。

此外,鸟类迁徙行为对于人类的生产生活也有着重要的应用价值。

一、鸟类迁徙的研究历程自古以来,人类对鸟类迁徙行为的探索就从未停止过。

西方史书中最早记载鸟飞行相关问题的文献是古希腊的《历史》一书,其中记载了古希腊的军队在行军中发现了一只鸽子,后来通过追踪发现这只鸟是来自埃及的。

这件事情成为了探索鸟类迁徙行为的开端。

到了19世纪,欧洲开始出现有系统的研究鸟类迁徙的人。

例如,德国学者海因里希·冯·杨克曼(Heinrich von Tschermak-Seysenegg)在三十年的时间里,通过大量的观察和实验,系统地描述了欧洲地区很多种鸟类的迁徙路线和习性;美国学者威廉·布鲁克斯(William Brooks)则首次提出了通过动物标记来跟踪动物迁徙的想法。

20世纪以来,鸟类迁徙的研究进一步深入到分子、生理和神经层次。

Ronald Lockley于1943年在山丘上建立了第一座观测站,对飞行中的鸟类进行了无数观测,形成了著名的Journey Through Europe。

1960年,SOERNER个个体标记技术首次应用。

二、鸟类迁徙的应用价值1.环保鸟类迁徙与生态平衡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因此对鸟类迁徙的深入研究有助于人们更好地认识自然生态系统的运作规律,从而更好地保护环境和生态。

2.农业鸟类迁徙在农业生产中也有着重要的应用价值。

例如,移栽耕地、收获、施肥和掌握病虫害等方面都需要根据鸟类迁徙的规律进行调整,以达到更好的农业生产效益。

3.天气预报鸟类迁徙的规律同样也和气象预报息息相关。

例如,当一些温带鸟类开始从南方向北飞行时,这也意味着温带地区已经开始进入春季,气温开始升高,从而可以预测温度的上升情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鸟类迁徙的研究方法
鸟类的迁徙长期以来一直是人类最感兴趣的自然现象之一。

早期研究鸟类迁徙的主要方法是通过观察来了解不同季节鸟类的种类、数量和迁徙规律。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研究人员可以借助各种先进的仪器设备来研究鸟类的迁徙.鸟类迁徙的研究方法有了很大发展。

这为深入了解鸟类的迁徙活动起到了重要作用。

鸟类迁徙是鸟类随着季节变化进行的,方向确定的,有规律的和长距离的迁居活动。

在动物界中,类似的活动非常常见,在昆虫则称为“迁飞”,在鱼类则称为“洄游”在哺乳动物则称为“迁移”。

迁徙是鸟类生命周期中风险最高的行为,受到体能、天敌等多种因素的制约,而人类的活动常常有意无意地破坏鸟类迁徙的补给站点,而给他们的迁徙制造更大的困难,有时甚至对某些物种的存续产生严重影响。

2011年12月,美国千余候鸟迁徙,误将地面当海洋撞击身亡。

1.1野外观察
野外观察在海角、远离大陆的海岛以及山脉的隘口,在迁徙期常有大量的候鸟过境。

通过观察,可以获得鸟类的种类、数量、迁徙时间和迁徙路线等大量基础资料。

由于很多候鸟在夜间迁徙,需要采用圆月面观察法或云高计技术法借助月光或辅助光观察候鸟的迁徙飞行。

如俄罗斯研究人员的多个曾在西至里海东至天山山脉横跨2200km地点利用圆月面观察法统计春季迁徙鸟类的数量,估算出约有7亿只候鸟在迁徙时飞过该区域。

其中来自南亚地区的鸟类占8
5%,来自非洲地区的鸟类占15%。

然而对于很多候鸟而言。

人们在地面观察到的鸟类可能只占迁徙鸟类的一小部分。

1.2雷达监测
雷达技术应用于鸟类迁徙的研究始于20世纪50年代。

利用雷达监测鸟类的迁徙,可以不受天气条件和鸟类飞行高度对观察者的影响,获得鸟类迁徙飞行时的高度、方向和速度等大量信息。

目前,先进的雷达设备可以监测到周围半径100km范围内飞行的鸟类,而对大型鸟类的监测半径可达500km。

这样,通过多个雷达站的共同监测.可以了解在大的空间尺度上候鸟迁徙的信息。

然而,利用雷达开展鸟类迁徙研究也有一些不足之处。

大部分研究工作都是利用机场或气象站的雷达设备开展合作研究,因此研究地点的选择受到限制。

雷达技术难以识别鸟类的种类,一般只能通过鸟类的个体大小、飞行速度、扇翅频率等信息来推测鸟类的类群。

另外,雷达难以监测到贴近地面或海面飞行的鸟类。

1.3环志
环志是目前研究鸟类迁徙最常用、最普及的方法。

在候鸟的繁殖地、越冬地或迁徙停歇地捕捉鸟类.将用金属或其他材料做成的带有编号的鸟环佩带在鸟体,然后将鸟在原地放飞以便在其他地点再次重新观察到或捕捉到,此种研究鸟类迁徙的方法称为鸟类环志。

通过对比首次环志时和环志鸟类回收时所记录的信息,可以了解鸟类的迁徙路线、迁徙停歇地、迁徙范围、迁徙速度以及鸟类的寿命等信息。

首次鸟类环志是于1899年由丹麦教师H.C.Marten
sen开展的。

鸟类环志的方法简便易行,不需要复杂的仪器设备,便于公众参与,很快被推广到全球多个国家和地区。

目前全世界每年环志的鸟类数量约l×108只,环志机构和环志站点几乎遍及全球.为了解鸟类的迁徙活动提供了大量资料。

在我国,“全国鸟类环志中心”是鸟类环志的管理机构。

目前我国每年环志的鸟类数量在3×106只左右,是亚洲环志鸟类数量最多的国家。

最著名的被环志的鸟类是一只北极燕鸥它于1980年代初被环志,至今仍然每年穿梭于地球的两极之间,它被媒体以丹麦女王玛格丽特二世的名字命名,每年都有大量观光客专程到它繁殖的岛屿上只为看到这只著名的北极燕鸥。

1.4卫星跟踪
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

随着人造卫星技术的发展。

卫星跟踪被应用于一些大型鸟类的迁徙研究。

卫星跟踪系统包括佩戴在鸟体的信号发射器、安装在卫星上的传感器以及地面接收站3部分。

信号发射器本身带有电池。

可按照预先设定的时间间隔向外界发射固定频率的信号,卫星上的传感器接收后,将此信号传送给地面接收站,通过分析确定跟踪对象所在的地理位置、海拔高度等信息并反馈给研究人员,从而实现对鸟类迁徙整个过程的即时监测。

目前,卫星跟踪在鹳类、鹤类以及雁鸭类等大型和中型鸟类的迁徙研究方面得到了广泛应用。

与环志等传统研究方法相比,卫星跟踪技术的跟踪范围广。

时间长,可以在短时间内准确获得跟踪对象的繁殖地、越冬地、迁徙停歇地以及迁徙过程、停歇时间等采用常规方法难以获得的大量数据。


鸟类迁徙的研究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

为了减少信号发射器对鸟类活动的影响。

信号发射器的重量一般要求在研究对象体重的4%以下。

但由于对电池电量的要求,发射器很难做到小型化。

目前卫星跟踪技术一般只能用于体重在200g以上的鸟类。

另外,开展卫星跟踪所需费用较高,这也限制了卫星跟踪技术的普及。

目前保持无线电追踪世界记录的是一只名叫Donna的白鹳,它于1999年被套上卫星定位发报器,2005年3月5日在法国南部Calvados 的塞纳河口触电线身亡,期间它背负无线电定位器为研究者提供了2033天的科学数据.。

1.5稳定同位素
在大尺度的地理范围内.稳定同位素(如氢、碳、氮和锶等元素)的空间分布具有明显的差异。

如越靠近赤道。

氢的稳定同位素氘的比例越高。

这种差异通过食物链传递并在鸟体内积累下来。

羽毛等一些角质化组织,在形成之后代谢几乎停止,能够长期维持其生长时期所在地的同位素背景值。

而血液、肌肉等代谢较活跃的组织。

其周转率较快,稳定同位素值反映的是最近几天或几个星期的环境特征。

因此,分析鸟体组织的稳定同位素含量并与其潜在的环境背景值进行比较。

可以确定鸟类某个生活史时期的分布区域、栖息地特征以及食物类型等信息。

最近10年间,稳定同位素技术在欧洲和北美地区的鸟类迁徙研究中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应用.对于了解鸟类的繁殖地、迁徙停歇地和越冬地之间的迁徙连接起到了重要作用
1.6室内控制实验
通过人工调控环境因子。

研究鸟类对环境因子变化的反应。

可为了解鸟类迁徙的机理和迁徙期鸟类的适应性变化提供重要的依据。

如利用人工笼舍研究鸟类的迁徙兴奋,利用人工光源研究光周期对鸟类迁徙的影响,利用定向笼研究鸟类的定向能力以及环境因子(磁场以及太阳、星辰等的空间位置)对鸟类导航的作用,利用风洞研究鸟迁徙时的能量消耗、营养物质的代谢以及飞行模式,利用人工投喂食物来了解候鸟的消化器官对摄入食物量以及食物组成改变的适应性变化等等。

室内控制实验可以根据研究目的设计针对性的实验方案.从而弥补了野外实验的环境条件难以控制的不足。

对了解鸟类的迁徙活动起到了重要作用。

除了以上研究方法。

分子生物学方法在鸟类迁徙的研究中也得到了应用。

通过比较不同地点鸟类的繁殖种群和越冬种群在遗传特征方面的差异,对于了解鸟类的迁徙连接起到了重要作用。

建立数学模型分析鸟类迁徙的能量对策以及最优迁徙对策为了解鸟类迁徙的一般性规律提供了有效途径。

另外,随着鸟类迁徙研究方法的发展,相关的数据分析方法也得到了发展。

如对鸟类迁徙定向的研究促进了圆形统计技术的发展。

结语:
尽管目前我们对一些鸟类的迁徙活动已有了较深入的了解但对大部分候鸟来讲,我们对其迁徙活动还知之甚少。

近年来,全球变化对鸟类的迁徙活动带来了很大影响。

一些鸟类的居留型发生改变。

迁徙期和繁殖期提前,越冬地和繁殖地的分布也发了变化。

人类活动所
造成的柄息地丧失和退化也对候鸟迁徙期的能量补充带来不利影响。

这些都给候鸟的研究与保护提出了新的题。

候鸟生活史的年周期涉及到繁殖地、越冬地和迁徙停歇地个相距遥远的地理区域。

任何一个区域的环境变化都可能给候鸟存带来影响。

因此.开展鸟类迁徙路线所涉及的多个国家和地区间的合作是候鸟研究与保护的有效途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