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岩》名著导读-Microsoft-Word-文档讲课教案
教学设计《红岩》》精编完整版

《红岩》阅读指导课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红岩》这本书的作者,创作的时代背景,历史意义以及主要内容。
2、再现英雄人物及相关事件,性格,表达自己的看法3、缅怀革命先辈,继承光荣传统,理解和践行红岩精神教学重点:1、了解书中的主要人物的名称、性格特点及主要事件。
2、向周围的人推荐《红岩》这本书教学难点:了解书中的主要人物的名称、性格特点及主要事件。
教学时间安排:阅读课及课余时间教学准备:1、《红岩》小说做到100%的学生人手一本。
2、有关视频、图片、文字材料。
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流程:一、回顾旧知,感情导入。
列宁说过“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一个民族不应该忘记历史,不应该忘记英雄。
江姐、许云峰、华子良、小萝卜头……听说过吗他们都是革命小说《红岩》中的人物。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交流阅读《红岩》这本书的收获。
板书课题:《红岩》。
二、结合预习,整体感知。
1、了解作者及背景2、链接相关测试题,了解主要内容三、再现主要人物、相关事件及性格特点——抽签进行小说人物介绍江雪琴? 孙明霞? 李青竹? 许云峰?? 齐晓轩? 余新江?? 彭松涛?? 刘思扬龙光华?? 黄以声?? 陈松林? 蓝胡子?? 老大哥丁长发华子良老石同志成岗? 胡浩小萝卜头—宋振中(1949年9月6日与父亲宋绮云烈士、母亲徐林侠烈士一起在重庆松林坡遇难)双枪老太婆-(烈士,1949年11月27日和次子邓诚烈士同时牺牲于渣滓洞监狱)四、交流收获,学会阅读。
1、若将《红岩》改变成课本剧,你最想呈现原着中哪一个片段,说理由2、红岩精神是什么3、向周围的人推荐《红岩》这本书。
(推荐篇目+作者、体裁、内容,主题+总结)4、鉴赏《红岩》封面。
5、教师小结。
五、推荐书目,升华主题。
1、出示推荐书目与读书网站。
2、发出号召。
我们的红色之旅已经启程,愿大家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一样贪婪的去读书,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去读书,与英雄人物为友,与红色经典同行,与革命精神为伴,扬帆起航铺就成功的人生之路。
初中语文教案阅读名著红岩

初中语文教案阅读名著红岩红岩,是巴山蜀水间一个凹陷处的一座。
它以怪石嶙峋、山清水秀而闻名,也以它伟大的革命历史而被流传至今。
红岩作为一部经典的革命题材小说,是我国文学宝库中的瑰宝,也是中国近现代史上的一个重要文化符号。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阅读名著《红岩》,能够增进学生对革命历史的了解,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文学素养,提高学生的阅读与写作能力。
本教案将从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过程等方面进行阐述。
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通过阅读名著《红岩》,学生能够了解红岩这一地理景观的特点,并理解红岩在革命历史中的重要地位。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分析文本、理解情境、把握人物性格特点的能力,提高学生的阅读与写作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对《红岩》的学习,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珍视和平的意识,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集体荣誉感。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引导学生理解红岩这一地理景观的特点,并深入了解红岩在革命历史中的重要地位;培养学生分析文本、把握人物性格特点的能力。
2.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进行文本解读的能力,加深对革命历史的理解。
三、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红岩的图片,介绍红岩的地理位置和名字的由来,激发学生对红岩的兴趣和好奇心。
2.阅读与理解:指导学生阅读小说《红岩》的选段,并进行合理的分组讨论,让学生对文本进行深入理解,把握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和重要情节。
3.背景知识介绍:通过PPT等多媒体形式,向学生介绍红岩在革命历史中的重要地位,引导学生了解毛泽东领导的长征精神与红岩的关系,进一步引发学生对红岩的情感共鸣。
4.写作训练:让学生结合红岩的故事情节及人物形象,展开写作训练。
(1)要求学生以“我眼中的红岩”为题,写一篇300字左右的作文。
要求作文包含红岩的地理特点、红岩在革命历史中的地位,以及自己对于红岩的情感体验。
(2)要求学生以“我的革命先辈”为题,写一篇200字左右的作文。
要求作文回顾红岩中的革命先辈形象,表达对他们的敬仰之情。
人教版初三语文下册《红岩》名著导读

三、主要内容
1948年,在国民党的统治下处在黎明前最黑暗的时刻。为了配合工人运动,重庆地下党工运书记许云峰命甫志高建立沙坪书店,作为地下党的备用联络站。甫志高为了表现自己,不顾联络站的保密性质,擅自扩大书店规模,销售进步书刊。
一天,区委书记江姐要去华蓥山根据地,甫志高到码头为江姐送行,江姐嘱咐他要注意隐蔽,他嘴上答应,心里却不以为然。江姐到离根据地不远的一座县城时,发现自己的丈夫、华蓥山纵队政委彭松涛的人头被高挂城头。见到纵队司令员“双枪老太婆”后,她强忍悲痛,坚决要求到丈夫生前战斗的地方工作。
二、走进作者,了解背景
(一)、出示“作者简介”幻灯片
罗广斌(1924--1967年),四川成都人。194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从事学运工作。1948年9月因叛徒出卖在成都被捕,先后囚于渣滓洞、白公馆监狱,在狱中坚持斗争。1949年11月27日大屠杀之夜,带领难友集体越狱成功。解放后积极从事宣传烈士革命事迹的工作。
1、发现郑克昌可疑,立即命令放弃沙坪书店这个联络站;(有高度的政治敏感、处事果断。)
《红岩》导读课教学设计

《红岩》导读课教学设计一、导读课概述本导读课设计旨在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阅读巴金的作品《红岩》,提供相关的背景知识和思考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探讨小说的主题和意义。
二、教学目标1. 了解《红岩》的作者巴金以及他的创作背景;2. 掌握小说的主要人物及其角色;3. 理解小说背景设定及历史背景,并与小说情节相对照;4. 分析小说的主题和意义,引导学生思考社会变革及个人命运问题。
三、教学内容与安排1. 导读课第一部分(15分钟)- 介绍《红岩》的作者巴金及其作品背景(10分钟)- 引导学生了解巴金的创作经历和受到的影响,理解作品的时代背景和社会意义。
2. 导读课第二部分(20分钟)- 分析小说的主要人物及其角色(10分钟)-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各个角色的性格特点、内心动机以及与主题的关系,让学生深入理解人物形象的复杂性。
3. 导读课第三部分(15分钟)- 探讨小说的背景设定及历史背景(10分钟)- 分析小说中描绘的革命时期的社会政治背景,并与小说情节相对照,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小说中的事件和人物行为。
4. 导读课第四部分(20分钟)- 分析小说的主题和意义(15分钟)- 引导学生思考小说所要表达的社会变革和个人命运问题,通过小组讨论或个人写作等形式,让学生深入思考小说中的主题。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通过教师的讲解和介绍,向学生提供相关的背景知识,帮助学生理解小说的背景和情节发展。
2. 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或全班讨论,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小说中的人物、情节和主题。
3. 写作法:要求学生进行个人写作,对小说的主题和意义进行分析和思考。
五、教学评估与反馈1. 口头提问:教师通过提问学生,检验学生对于《红岩》的理解和思考。
六、拓展阅读建议教师可以提供相关的拓展阅读材料,鼓励学生进一步了解巴金的其他作品以及当时的社会背景,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巴金作品的相关内容。
以上为《红岩》导读课教学设计,希望能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该作品,以及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思辨能力。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红岩》名著导读教案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红岩》名著导读教案课程背景《红岩》是一部以红军和红岩烈士为主题的长篇小说。
本书以红军长征中的四次围剿和红岩烈士的生与死为主线,以张富清为中心,塑造了一批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
通过对历史事件的再现和人物形象的刻画,本书生动地展示了红军的英勇斗争和献身精神,具有很高的阅读价值。
教学目标1. 通过导读,使学生了解《红岩》的背景、主题和人物形象。
2. 培养学生对历史事件的认知能力和文学欣赏能力。
3. 培养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提高他们对文本的阅读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了解《红岩》的背景和主题;理解人物形象的塑造。
教学难点:分析人物形象的性格特点和行为动机。
教学准备1. 电子版《红岩》的文本。
2. 板书和投影仪。
教学过程第一课:导读《红岩》背景和主题1. 介绍《红岩》的背景,包括红军长征和红岩烈士的历史事件。
2. 引导学生思考并回答问题:这部小说的主题是什么?为什么这个主题重要?第二课:分析红岩烈士的形象1. 分小组讨论红岩烈士的形象,包括张富清等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和行为动机。
2. 每个小组选择一个烈士形象进行介绍,其他小组提出问题和评论。
第三课:理解红军长征的艰辛1. 分析小说中描写的红军长征的场景和描写手法。
2.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选择一段描写,进行诵读和理解。
第四课:文学欣赏与思考1. 分析小说中的文学手法和结构。
2. 学生独立阅读小说,思考并回答问题:你最喜欢的章节是哪一段?为什么?课堂作业1. 阅读《红岩》第一章,写一篇读后感。
2. 分析《红岩》中的一个主要人物形象,写一篇角色扮演文。
教学反思通过导读《红岩》,学生对红军长征和红岩烈士的历史事件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并对小说中的人物形象产生了兴趣。
通过分析人物形象和文学手法,学生的分析和理解能力有了一定的提高。
然而,一些学生对历史背景的掌握和文学欣赏的能力仍然较弱,需要进一步加强。
课外阅读《红岩》教学设计.doc

《红岩》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用猜人物和片段赏析的方法把握主要内容,体会作者表达的真情实感的阅读能力。
2.引导学生做有信仰、有抱负的新一代主人。
3.强化阅读革命文学经典的兴趣,引导学生走一段“红色阅读”之旅,逐步把读书作为自己的生存方式。
教学重点:用猜人物和片段赏析的方法把握主要内容,体会作者表达的真情实感的阅读能力。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做有信仰、有抱负的新一代主人。
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读罢《红岩》,我觉得它展示的是:生命的种种巅峰对抗最自由的追求和最沉重的束缚最繁华的生命场景和最惨痛的毁灭最高贵的生和最卑劣的人性最伟大的死和最崇高的信仰我想是信仰的力量使人“生之高贵,死之伟大”。
二、读懂作品(一)猜人物(读经典情节、猜英雄人物)活动一:根据典型事件猜猜他是谁投影展示:他与无数普通工人在一起;即使是在被捕的紧要关头,他也不忘保护自己的同志;他粉碎了敌人的阴谋诡计,面对诱惑,拒不合作,面对酷刑,泰然自若;他即使被囚禁在与世隔绝、不见天日的地牢里,他依然徒手挖暗道,为同志们开辟出通向自由的道路……留取丹心照汗青——许云峰她有着沉稳的革命态度、丰富的革命经验;她深爱自己的丈夫,却亲眼目睹丈夫的头颅悬挂在城门之上;她深爱自己的儿子,可儿子却因她的意外被捕交由别人抚养,从此和她天各一方;她是女牢中最为弱小的那个,却承受了最为惨无人道的刑罚折磨;人们这样赞美她:“你是丹娘的化身,你是苏菲娅的精灵。
不,你就是你,你是中华儿女革命的典型!”一片丹心向阳开——江雪琴面对死亡,他发出了这样的怒吼!(朗诵)“任脚下响着沉重的铁镣,任你把皮鞭举得高高,我不需要什么‘自白’,哪怕胸口对着带血的刺刀!人,不能低下高贵的头,只有怕死鬼才乞求‘自白’;毒刑拷打算得了什么?死亡也无法叫我开口!对着死亡我放声大笑,魔鬼的宫殿在笑声中动摇;这就是我——一个共产党员的‘自白’,高唱凯歌埋葬蒋家王朝。
”狂沙吹到始是金——成岗(二)读他们(赏析片断、体悟精神)师:人物的经典难忘,得利于作者所描绘的令人难以忘怀的片断,在读书时,你会遇到让你或悲或痛或激动或愤怒或难忘的片断……心里会洋溢着某种情感,激荡着某种震撼。
《红岩》阅读导读课教案

《红岩》阅读导读课教案一、引言本教案是为了辅助学生更好地阅读《红岩》这部文学作品而设计的。
通过阅读导读课教案,学生可以更深入地了解作品的背景、主要人物及故事情节,提升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本教案的目标是帮助学生全面了解《红岩》并能够对其进行深入思考和讨论。
二、教学目标1. 了解《红岩》的作者、背景和创作动机;2. 熟悉《红岩》的故事情节和主要人物;3. 分析《红岩》中的核心主题和意义;4.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思维。
三、教学内容1. 作者简介介绍《红岩》的作者周作人(原名赵作人)的生平背景和创作成就,引导学生了解作者对《红岩》的创作动机和意义。
2. 文学作品背景了解《红岩》是以四川抗日根据地为背景的文学作品,介绍当时的历史背景和抗日战争的重要性,让学生明白作品所描绘的情景和故事背后的历史意义。
3. 故事情节简介讲述《红岩》的故事情节梗概,引导学生了解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和角色关系。
4. 核心主题与意义指导学生分析《红岩》所反映的核心主题,如青年人的成长与奋斗、家国情怀、个人命运与历史背景的关系等,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作品的意义和价值。
四、教学方法1. 教师讲解:通过PPT和口头讲解的方式,向学生呈现相关信息和故事情节。
2. 讨论互动: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和互动,引导他们分享对作品的理解和感受,提出问题并进行思考。
3. 课外阅读:鼓励学生阅读《红岩》的原著,深入理解和体味作品中的情感和思想。
五、教学评估1. 参与度评估:观察学生在讨论和互动环节中的参与程度,评估他们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反应。
2. 作业评估:布置相关练或作业,检验学生对《红岩》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六、教学资源1. 电脑、投影仪、PPT;2. 《红岩》原著;3. 相关参考资料和文章。
七、教学延伸1. 组织学生观看《红岩》改编的电视剧或电影,进行后续讨论和比较。
2. 开展小组讨论和辩论活动,让学生深入思考作品所涉及的问题和主题。
3. 鼓励学生写下自己对《红岩》的感受和思考,形成读后感或评论。
《红岩》阅读指导课-教案

《红岩》阅读指导课-教案红岩阅读指导课-教案一、教学目标本课程旨在帮助学生提高对小说《红岩》的阅读能力,全面了解小说的背景、主题和人物形象,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和文学欣赏能力。
二、教学内容1. 了解《红岩》的背景和作者- 简要介绍作者、作品的写作背景和影响;- 分析小说的时代背景和文化环境。
2. 理解小说的主题与人物形象- 分析小说的核心主题,并讨论其表达方式和意义;- 探讨小说中的主要人物形象,分析他们的性格特点和内心世界。
3. 解读小说的文学技巧与艺术手法- 分析小说中的修辞手法、叙事结构等文学元素;- 探讨作者运用这些艺术手法营造出的氛围和效果。
4. 阅读与讨论- 在课上对《红岩》进行有针对性的阅读;- 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交流各自的阅读体验和理解。
三、教学方法1. 讲授与讨论相结合- 教师讲授小说的背景和主题,引发学生的思考和讨论;- 学生对所读内容进行分析和解读,与教师和同学一同讨论。
2. 小组活动- 将学生分为小组,进行小组讨论或合作阅读;- 鼓励学生在小组中互相分享想法和观点,提高合作与交流能力。
3. 课堂演示与展示- 学生分组进行小说演讲、剧场表演、展板制作等活动;- 提倡学生积极参与,锻炼表达和展示能力。
四、教学评估1. 研究笔记和阅读报告- 要求学生每节课都做好笔记,并撰写阅读报告;- 评估学生对课堂内容的理解和吸收情况。
2. 课堂表现和参与度- 观察学生的课堂表现,包括积极参与讨论、提问等;- 评估学生的合作与交流能力,以及阅读理解能力的提升。
五、教学资源1. 电子版《红岩》小说2. 图书馆或网络上的相关资料和扩展阅读材料3. 多媒体设备和投影仪六、教学时序安排本课程共分为四个单元,每个单元时间约为两个课时,教学时间安排如下:单元一:小说背景与作者(2课时)- 小说背景介绍和作者简介- 讨论小说的时代背景和文化环境单元二:主题与人物(4课时)- 分析小说的核心主题- 探讨主要人物形象和性格特点单元三:艺术手法与文学技巧(4课时)- 分析小说中的修辞手法和叙事结构- 探讨艺术手法对作品的影响单元四:阅读与讨论(2课时)- 引导学生有针对性地阅读小说- 小组讨论和交流阅读体验和理解七、教学反思本教案以《红岩》为主题,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和活动,使学生全面了解小说的背景、主题和人物形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红岩》名著导读一、作者简介罗广斌(1924年--1967年),作家。
重庆忠县人。
194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国民党军第十六兵团司令官罗广文的胞弟,著名物理学家杨振宁的学生。
1948年被捕,囚禁在重庆中美合作所渣滓洞、白公馆集中营。
建国后,历任青年团重庆市委统战部部长、重庆市民主青年联盟副主席。
后在重庆市文联专门从事创作。
合著革命回忆录《在烈火中永生》、长篇小说《红岩》。
文化大革命中受到迫害,跳楼自杀。
杨益言(1925年—)四川武胜人。
中共党员。
毕业于同济大学电机系。
早年参加革命工作,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原籍四川省武胜县,1925年11 月18日生于重庆。
1937年起在武胜县初中学习,1940年到重庆北碚兼善中学读高中,1944年考取同济大学工学院电机系,到上海读书。
1948年初因参加反美反蒋的学生运动,被学校开除并遭缉捕。
被释放后回四川,执教于重庆中国铅笔厂职工夜校。
8月被特务逮捕,囚禁在中美合作所的渣滓洞集中营。
1949年11月重庆解放后,参加了重庆“一一"二七被难烈士追悼会”和“三"三一惨案纪念会”的筹办工作。
二、创作背景解放战争正以雷霆万钧之势向前推进,反革命的最后堡垒重庆正处于全面包围之中,盘踞在这里的国民党反动派进行着垂死的挣扎,而被关押在“中美合作所”集中营里的共产党员则同他们展开了一场胜利前光明与黑暗的殊死搏斗。
为了表现这种在全局上我们处于绝对优势而在局部处于暂时劣势的局面,作者将笔触从渣滓洞、白公馆伸展开去,把震撼人心的狱中斗争、城市地下党的活动和学生运动以及农村的武装斗争这三条线索交织成一个整体,描绘了重庆解放前夕革命者同敌人进行斗争的最后一幕,从一个重要侧面反映了解放战争走向全面胜利的斗争形势和时代风貌。
三、主要内容1948年,在国民党的统治下处在黎明前最黑暗的时刻。
为了配合工人运动,重庆地下党工运书记许云峰命甫志高建立沙坪书店,作为地下党的备用联络站。
甫志高为了表现自己,不顾联络站的保密性质,擅自扩大书店规模,销售进步书刊。
一天,区委书记江姐要去华蓥山根据地,甫志高到码头为江姐送行,江姐嘱咐他要注意隐蔽,他嘴上答应,心里却不以为然。
江姐到离根据地不远的一座县城时,发现自己的丈夫、华蓥山纵队政委彭松涛的人头被高挂城头。
见到纵队司令员“双枪老太婆”后,她强忍悲痛,坚决要求到丈夫生前战斗的地方工作。
甫志高又自作主张吸收一名叫郑克昌的青年入店工作,许云峰知道情况后大吃一惊,几经分析发现郑克昌行迹可疑,便让甫志高通知所有人员迅速转移。
甫志高却根本不听劝告,反认为许云峰嫉妒自己的工作成绩,结果被捕并成了可耻的叛徒。
由于他的告密,许云峰、成岗、余新江和刘思扬等人很快相继被捕。
特务头子徐鹏飞得意忘形,妄图借此将重庆地下党一网打尽。
然而,他使尽各种伎俩,都没能从许云峰等人身上得到任何所需的东西。
凶残的敌人为了得到口供,疯狂地折磨政治犯。
他们给犯人食用霉烂的食物,而且在炎热的夏天限制饮水数量,妄图用炎热、蚊虫、饥饿和干渴动摇革命者的意志。
为了粉碎敌人的阴谋,狱中难友趁放风时在墙角挖出一眼泉水,在保护泉水的斗争中,龙光华英勇牺牲,全狱难友绝食抗议敌人的暴行,敌人不得不妥协让步。
叛徒甫志高带领特务窜到乡下,江姐不幸被捕,关押在渣滓洞里。
在狱中,她受尽了折磨,凶残的敌人把竹签钉进了她的十指。
面对毒刑,她傲然宣告:“毒刑拷打是太小的考验,竹签子是竹做的,共产党员的意志是钢铁铸成的!”秋去冬来,转眼到了年底。
全国革命形势一片大好,国民党当局在受到沉重打击后开始放出和谈空气。
阴历年三十,渣滓洞全体难友举行了一个别开生面的联欢会。
更令人高兴的是,地下党派人与他们取得了联系。
敌人为了表示和谈的“诚意”,假意释放了一些政治犯,来自资本家家庭的共产党员刘思扬是其中之一。
在他被送回刘公馆的第二天夜里,一个自称姓朱的人潜入刘家,说他受区委书记李敬原的委派,前来了解刘思扬在狱中的表现,并要他详细汇报狱中地下党的情况。
正当刘思扬对此人怀疑时,李敬原派人送来情报,揭穿了这个伪装特务郑克昌的真面目。
刘思扬来不及转移,又被抓起来关进另一所监狱“白公馆”。
郑克昌在诱骗刘思扬失败后,又伪装成同情革命的记者高邦晋打入渣滓洞,他妄图通过苦肉计刺探狱中地下党的秘密。
余新江等人识破了他的伪装,并借敌人之手除掉了这个阴险的特务。
解放军日益逼近重庆,地下党准备组织狱中暴动。
在白公馆装疯多年的共产党员华子良与狱中党组织接上了关系。
同时,关在地窖中的许云峰用手指和铁镣挖出了一条秘密通道。
当解放军攻入四川,即将解放重庆的时候,徐鹏飞等狗急跳墙,提前秘密杀害了许云峰、江姐、成岗等人。
就在许云峰等人被害的当天晚上,渣滓洞和白公馆同时举行了暴动。
刘思扬等一些同志牺牲了,但更多的同志终于冲出了魔窟,伴随着解放军隆隆的炮声,去迎接黎明时分灿烂的曙光!五、填空题1、《红岩》的作者是罗广斌、杨益言。
2、狱中斗争是小说的主要部分,围绕_江姐、许云峰两位人物的斗争活动展开,真实地表现了共产党人英勇无畏的精神,揭露了敌人的残暴。
3、在《红岩》这部小说里,有一位传奇式人物,令敌人闻风丧胆、恐慌不安。
她就是被战士们亲切称为“双枪老太婆”的华蓥山游击队司令员。
4、华子良是《红岩》中隐藏最深的共产党员,他忍辱负重,装疯卖傻,利用特务对他放弃戒备,经常叫他出去挑菜的机会,将狱中的情报送出去。
最后越狱带领解放军前来营救狱中的同志。
5、刘思洋是出身于豪门大户的中共党员,在党组织的教育下彻底地背叛了家庭,都成为放弃享受,甘愿吃苦,为人民大众谋幸福。
6、“自白书”是陈然写的。
7、五星红旗是江姐绣的。
8、甫志高是叛徒,被他出卖的第一个人是许云峰。
9、中共重庆市委委员许云峰联络地下党员,决定出版一种群众性的宣传刊物,取名《挺进报》。
与此同时,他还领导了一个备用联络站——“沙坪书店”。
10、在渣滓洞中,龙光华死后开了追悼会。
重庆现在的特务头子是毛人凤。
1.(华子良)是隐藏最深的共产党员?2.最后是(华子良)带领解放军来的?注:华子良就是监狱中负责送饭的疯老头。
3.在《红岩》,主要关押共产党的地方是(渣滓洞和白公馆)5.(成岗)写的“自白书”?6.五星红旗是(江姐和监狱中的女囚的女党员们)绣的?7.重庆现在的特务头子是(徐鹏飞)?8.浦志高出卖的第一个人是(江姐)?9.负责沙辞区工作的人是(许云峰)?10.在渣滓洞种,(龙光华烈士)死后开了追悼会?《红岩》的读书测试题13、__、__都是重庆中美合作所集中营的幸存者,他们亲身经历了黎明前血与火的考验,目睹了许多革命同志为革命牺牲的壮烈场面,根据这些亲身经历,于1957年写出了革命回忆录《__》,随后在这个基础上创作了长篇小说《红岩》。
答案:罗广斌、杨益言、在烈火中永生。
14、小说《红岩》中,国民党反动派囚禁屠杀共产党员和进步人士的中美合作所集中营,主要包括两个地方:一个是__,由军阀白驹的别墅改造而成;另一个是__,由煤少渣多的小煤窑改造而成。
答案:白公馆、渣滓洞。
15、__曾在地牢里创造了一个奇迹:把地牢挖穿了。
他挖穿地牢后不久就牺牲了,一部分难友顺着他生前挖的秘密通道,逃出了虎口。
答案:许云峰。
16、1948年,为配合工人运动,重庆地下党工运书记__指派__建立沙坪书店,作为地下党的备用联络站。
__为了表现自己,不顾联络站的保密性质,擅自扩大书店规模,销售进步书刊。
答案:许云峰、甫志高、甫志高。
17、__自作主张吸收一名叫__的青年进入书店工作,__知道后大吃一惊,几经分析发现这名青年形迹可疑,便命令__通知所有人员迅速转移。
__不听劝告,结果被捕并成叛徒,由于他的告密,很多同志相继被捕。
答案:甫志高、郑克昌、许云峰、甫志高、甫志高。
18、叛徒__带领特务窜到乡下,__不幸被捕。
在狱中,她受尽折磨,特务把竹签钉进她的十指。
面对毒刑,她傲然宣告:“毒刑拷打是太小的考验,竹签子是竹做的,共产党员的意志是钢铁铸成的!”答案:甫志高、江姐。
19、为了表示和谈的“诚意”,集中营假意释放了一些政治犯,来自资本家家庭的共产党员__是其中之一。
在他被送回刘公馆的第二天夜里,一个自称姓朱的人潜入刘家,说自己受区委书记__的委派,前来了解其在狱中的表现,并要他详细汇报狱中地下党的情况。
正巧,组织上派人送来情报,揭穿了这个“朱姓”特务的真面目。
答案:刘思扬、李敬原。
20、__在诱骗刘思扬失败后,又伪装成同情革命的记者__打入渣滓洞,妄图通过苦肉计刺探狱中地下党的秘密。
余新江等人识破了他的伪装,并借敌人之手除掉了这个阴险的特务。
答案:郑克昌、高邦晋。
21、解放军日益逼近重庆,地下党准备组织狱中暴动。
在白公馆装疯多年的共产党员__与狱中党组织接上了关系。
同时,关在地窖中的__用手指和铁镣挖出了一条秘密通道,他挖穿地牢后不久就牺牲了,一部分难友顺着他生前挖的秘密通道,逃出了虎口。
答案:华子良、许云峰。
22、小说《红岩》出版后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被誉为“共产主义的奇书”,并被翻译成多种外文,在国内外为中国社会主义文学赢得了巨大声誉,“文革”中该书被诬蔑为“__文学”,成为禁书,作者亦受摧残,“文革”结束后小说重新出版发行。
答案:叛徒。
☆★选择★☆:23、区委书记江姐要去()根据地,甫志高到码头为江姐送行,江姐嘱咐他要注意隐蔽,他嘴上答应,心里却不以为然。
江姐到离根据地不远的一座县城时,发现自己的丈夫、()纵队政委彭松涛的人头被高挂城头。
A、歌乐山B、华蓥山C、缙云山D、樵坪山答案:B。
24、由于终年住在阴湿的牢房里,吃的是发霉的米饭,小振中长到八九岁时,个头却只有四五岁孩子那么高,成了一个大头细身、面黄肌瘦的孩子,难友们都疼爱地叫他()。
他和爸爸妈妈一起被害后,就地被埋在小屋里,地面被浇灌了水泥,重庆解放后,他们的遗体才被发现。
A、小傻瓜B、小萝卜干C、小愣头青D、小萝卜头答案:D。
25、由于《新华日报》的被封,重庆消息闭塞,谣言充斥,许多人感到苦闷焦虑。
地下党的同志和进步群众渴望了解解放战争的进展情况,()就在这个背景下诞生了。
该报的前身叫《彷徨》,是由南方局四川省委领导在重庆市出版的“灰皮红心”的杂志,主要的编辑者有蒋一苇、刘熔铸、陈然等。
陈然被捕入狱后,仍坚持秘密刊印该报。
A、《光明日报》B、《大公报》C、《挺进报》D、《中央日报》答案:C。
26、叶挺被关进重庆“中美合作所”后,动笔在囚室的墙壁上写下了著名的()。
A、《囚歌》B、《国歌》C、《革命者歌》D、《正气歌》答案:A。
27、中美技术合作所就是在红岩,离那里不远的地方是抗日战争时()驻重庆办事处。
要投奔延安的青年如果不熟悉红岩的话,很容易被特务引到监狱里面。
后来办事处撤走了,监狱还是用来关押政治犯人。
A、新四军B、八路军C、解放军D、红军答案: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