丽江市历史沿革

合集下载

丽江古城中国最古老的水城之一

丽江古城中国最古老的水城之一

丽江古城中国最古老的水城之一丽江古城——中国最古老的水城之一丽江古城位于中国云南省丽江市,是中国最古老的水城之一,也是世界文化遗产之一。

这座古城以其独特的历史、文化和建筑风格吸引着无数游客和研究者。

在这座古城中,你可以感受到传统与现代的交融,体验到独特的纳西族文化。

一、历史沿革丽江古城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宋朝时期,距今已有800多年的历史。

在宋朝时,丽江是一个重要的商业贸易中心,吸引了大量来自内地和海外的商人。

随着时间的推移,丽江古城逐渐形成了独特的水城建筑风格。

二、古城风貌丽江古城以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和水系蜿蜒而过的石板路闻名于世。

这座古城中的建筑多采用木结构,传统的纳西族建筑风格与汉族、藏族、白族等多个民族的风格相融合。

古城内的街道错综复杂、如迷宫般曲折,仿佛置身于一个古代的迷宫之中。

游客可以在这里感受到浓厚的历史氛围,欣赏到独具特色的建筑和街道。

三、纳西族文化丽江是纳西族的主要居住地,纳西族是一个富有独特文化传统的民族。

在古城内,你可以欣赏到纳西族的民俗表演、服饰以及独特的语言。

纳西族人民热情好客,喜欢跳舞、唱歌,这些都是纳西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此外,丽江还拥有众多的传统节日和庆典活动,如泼水节、火把节等,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观赏和参与。

四、生态环境保护丽江古城地处于云南高原,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

为了保护这一宝贵的自然资源,丽江市政府积极采取措施进行生态环境保护。

在古城周边建立了生态保护区,限制了车辆进入,同时鼓励游客使用公共交通工具或步行,减少对环境的影响。

这些举措为丽江古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重要保障。

五、旅游资源开发丽江古城作为一个重要的旅游目的地,吸引了大量的游客。

丽江市政府积极推动旅游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举办各类文化活动和展览,提升了古城的知名度。

此外,丽江还建设了众多的旅游设施,如酒店、客栈、购物中心等,为游客提供了更加便捷和舒适的旅游体验。

结语丽江古城作为中国最古老的水城之一,拥有丰富的历史和文化传统,以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和纳西族文化吸引了无数游客。

丽江古城的历史与文化

丽江古城的历史与文化

丽江古城的历史与文化丽江古城是一座历史悠久、文化瑰宝的城市,位于云南省丽江市古城区。

它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世界文化遗产,被誉为“东方威尼斯”、“世界之花”。

丽江古城具有浓郁的纳西族特色,是纳西族文化的重要代表。

一、丽江古城的历史丽江古城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宋代,拥有上千年悠久历史。

根据史料记载,丽江是世界上唯一的弥勒道场。

明初,丽江古城成为纳西族世袭土司的驻地,至今传承了20余代。

后来,丽江成为重要的商业交通枢纽和文化中心,吸引了大量商人、官员和学者前往。

在明朝时期,丽江古城建成了石头城墙,城墙高达四米,周长約六公里,于是成为了中国历史上保存至今最完整的古城之一。

丽江古城是全国唯一一座未经战争毁坏的明代古城。

二、丽江古城的文化1.纳西族文化丽江古城是纳西族文化的代表,而纳西族是云南省的一个少数民族。

在古城内拥有众多的纳西族风情景点,如古城南门里吉阿妈祠、黑龙潭公园、玉龙雪山、束河古镇等等。

这些景点展示了纳西族的独特风格和文化内涵,在历史、建筑、习俗、服饰等多方面有着卓越的表现。

2.中外融合文化丽江古城位于滇池以北,地处滇中、川滇交界处,自古以来就是南北文化的交汇点。

丽江古城是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枢纽之一,吸引了大量的外来客进入。

这种中外融合的文化交流,使丽江古城成为了一个具有独特风格的文化宝藏。

三、丽江古城的保护丽江古城是我国历史文化名城和重要的文物保护单位,其文化遗产价值世界闻名。

为了保护丽江古城的文化遗产,丽江市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对古城进行了全面修复和保护。

目前,丽江古城是中国最具特色、最能体现中国文化的城市之一。

四、丽江古城的现状丽江古城目前面临着一些困难和挑战,包括旅游开发和城市规划等方面的问题。

但是,在当地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下,丽江古城得以得到合理发展和可持续保护。

未来,丽江古城希望能够继续发扬自己的优秀文化,成为一个更加繁荣、美丽的城市。

总之,丽江古城是一座充满活力和文化内涵的城市,这里充满了美丽的景色和丰富的文化遗产。

中国|丽江古城历史文化、简介,都在这里,建议收藏

中国|丽江古城历史文化、简介,都在这里,建议收藏

中国|丽江古城历史文化、简介,都在这里,建议收藏2022-10-20 发表于甘肃它位于中国云南西北部的高原上。

公元1217 年始称丽江。

古城充满“家家流水,户户垂杨”的诗情画意,建筑融合了纳西族、藏族和汉族等多种风格。

1.丽江史话丽江古城位于云南省丽江纳西族自治县大研镇,地处云贵高原,是纳西、白、傈僳、彝、普米、壮、回等民族的聚集地。

因金沙江流经其境,“金生丽水”,故名丽江。

这里是中国西南古人类活动的重要地区之一,早在10万年前,就有旧石器时代晚期智人——“丽江人”在这里活动。

战国时期,丽江属秦国蜀郡,两汉置遂久县,唐代先后归属吐藩与南诏,宋时臣服大理国,到元朝至元八年(公元12l7年),设丽江宣慰司,始称丽江。

明代设丽江军民府,清雍正元年设丽江府,民国时期设丽江县。

丽江古城依山而建,街铺五花石,房屋青砖灰瓦,木架结构,庭院花香鸟鸣。

主街傍河,小巷临渠,门前即桥,清澈的泉水穿街流巷。

“家家流水,户户垂杨”的诗情画意,是这座古城的真实写照。

丽江古城自古就没有城墙,据说是因为统治者土司姓木,“木”字外边再加个“口”字就成了“困”字,木家因此就不能兴旺发达,所以丽江古城没有修筑城墙。

这里的民族风情和文化都绚丽多彩。

在晚唐时期,纳西族就创造了神奇古老的东巴文化,并用它编写成各类典籍,称为“东巴经”,至今有数万册留传国内外。

广泛流传在纳西族民间的纳西古乐,典雅、清纯、空灵,被称为中国古典音乐的“活化石”。

2.丽江古城丽江古城的纳西名字为“谷本”,意思是仓廪云集之地。

它的汉语本名叫“大研镇”,由于古镇的形状酷似一方硕大的石砚,所以“研”字一般解释为“砚”。

大研古镇是我国至今保存最完整、最具民族风格、最具代表性的古代城镇。

城内街道密如蛛网,以四方街为中心向四方辐射。

古城以“三山为屏”,背靠狮子山,西北及东北依象山和金虹山,形成一个半圆形的大屏风,挡住了来自玉龙雪山凛冽的寒风,形成了一个四季如春的小气候。

古城又以三河穿城,获得了“高原姑苏”、“东方威尼斯”的美称。

云南丽江古城

云南丽江古城

云南丽江古城云南丽江古城是中国境内保存最完整、最具代表性的纳西族古城,位于云南省丽江市。

它以其独特的纳西族文化、美丽的自然风光和独特的建筑风格而闻名于世。

丽江古城不仅为游客提供了一种追寻纳西族传统文化的机会,更是一座古老而充满活力的城市。

一、历史背景丽江古城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宋朝时期,拥有超过800年的历史。

这里修建了大量传统建筑,展现了纳西族独特的建筑技术和文化风格。

凭借其历史的厚重感和与众不同的魅力,丽江古城于1997年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二、建筑风格丽江古城以其独特的纳西族建筑风格著称,这种建筑风格融合了汉族、藏族、纳西族等民族的特点,形成了独特的风貌。

在古城内,你可以看到众多传统的木质建筑,曲线形的屋檐设计、彩绘装饰和精美的雕刻使得这些建筑更加美丽而独特。

在这里漫步,仿佛置身于一个童话世界。

三、文化遗产丽江古城是中国乃至世界文化遗产的瑰宝之一。

纳西族的独特文化在这里得到了完整保留和传承。

古城内有许多历史悠久的寺庙、庙宇、街道和巷弄,这些都是丽江古城丰富文化遗产的体现。

丽江古城中最著名的景点之一是木府,它是纳西族杨氏家族的官邸,也是一个展示纳西族历史和文化的重要场所。

四、自然风光除了文化遗产,丽江古城还拥有迷人的自然风光。

在古城周边,有许多美丽的景点等待探索。

最著名的是丽江古城附近的玉龙雪山,它是云南省最高的山脉之一。

登上山顶,可以饱览壮丽的雪山景色和壮丽的自然风光。

此外,丽江还拥有美丽的湖泊、绿草如茵的草原和清澈的河流,使其成为旅游胜地。

五、旅游体验丽江古城是旅游者们的热门目的地之一。

来到这里,你可以品味当地的特色美食、购买纳西族传统的手工艺品、欣赏唐卡画和民歌舞等。

夜晚,古城的灯光璀璨,夜景迷人,如果你想体验一次别样的夜生活,你可以在这里找到许多有特色的酒吧和音乐场所。

六、对旅游业的影响丽江古城的发展旅游业对当地经济有着巨大的影响。

越来越多的游客慕名而来,带动了酒店、餐馆、旅行社等旅游相关产业的兴起。

丽江发展历史资料

丽江发展历史资料

东巴文化同世界上其他民族的古文化一样,也是一种宗教文化,,即东巴教文化,同时也是一种民俗活动。

是由东巴世代传承下来的纳西族古文化。

东巴教是纳西族原始宗教,其祭司叫“东巴”,是东巴文化的主要传承者,意译为智者,是纳西族最高级的知识分子,他们多数集歌、舞、经、书、史、画、医为一身。

换语之,东巴文化就是东巴世代传承下来的纳西族古文化。

丽江东巴文化学者兰伟:“东巴文化包括图画象形文字,包括东巴经还有东巴画,东巴舞蹈、东巴音乐,还有东巴的各种道场就是祭祀活动,这部分也包含有民族心理素质的很多内涵在里头,所谓东巴文化就是指的这么一个文化体系。

”丽江的发展历史丽江地处我国西南边陲,位于云南省西北部地区。

居于青藏高原南端、横断山脉向云贵高原北部云岭山脉过渡的衔接地段,兼有两种以上地形特征。

境内地形地貌多样,含高原雪山、河谷、深峡、草甸、平坝相结合的地貌特征及自然景观资源,同时气候变化显著。

丽江历史悠久,很早就有人类活动的足迹,是我国古人类活动的地区之一。

丽江自古以来就是我国西南交通贸易大动脉南方“丝绸之路”和由西藏入境的“茶马古道”的中转站。

两条古道既是中原至东南亚的南来北往的贸易通道,又是沟通中原文化和外来文化影响的传送渠道。

丽江是纳西族的家园,是我国唯一的一个纳西族自治县,同时还居住着白、彝、僳僳、普米族等少数民族。

丽江的文化以开放、大方、兼容并蓄为重要特征。

纳西族人民长期以来创造并延续保持下来的东巴文化,是世界民族文化的一枝璀璨的奇葩,是人类共同的文化遗产!纳西族东巴文化的主要记载符号“东巴文”,共1400多个单字,被誉为世界上唯一保留完整的“活着的象形文字”,卷帙浩繁、内容丰富的东巴经书、舞谱、绘画、祭祀仪式都充分展示着纳西族东巴文化的神奇异彩。

丽江古城历史悠久,古朴如画,兼有水乡之容,山城之貌,城中有水,山中有城,城山相融,山水一体,道路自由,街巷幽深,道旁河畔,垂柳拂水……。

丽江,历史文化遗存众多。

丽江古城

丽江古城

历史沿革

丽江古城始建于宋末元初(公元13世纪后期),由丽江木氏先祖将统治中心由白沙迁至现狮子 山 ,开始营造房屋城池,称“大叶场”。 直到2003年,大研古镇设立为丽江市古城区。

古城布局

古城街道依山势而建,顺水流而设,以红色角砾岩铺就。
以四方街为代表。

四方街位于古城的核心位置。四方街是古城的中心广场,占地约6亩。广场的形状很像方形的 知府大印,由土司取名四方街,取“权镇四方”之意。也有人说是因为这里的道路通向四面八 方,是四面八方的人流、物流集散地,所以叫四方街。 以彩石铺地,清水洗街,日中为市,薄暮涤场的独特街景而闻名遐迩。其四周6条五彩花石街 依山随势,辐射开去,街巷相连。四通八达,交通极为便利。置身其中,令人仿佛步入了“清 明上河图”的繁华景象。
计网s15-1-6宁俊善
丽 江 古 城
地理位置

丽江古城,又名“大研古镇”,坐落在云南省丽江市大研镇。是一座风景秀丽,历史悠久和文化 灿烂的名城,也是中国罕见的保存相当完好的少数民族古镇。丽江古城是第二批被批准的中国历 史文化名城之一,也是中国仅有的以整座古城申报世界文化遗产获得成功的两座古城之一。
三、纳西族建筑群
纳西民居大多为土木结构,比较常见的形式有以下几种: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前后院、一进两院几 种形式。 此外,纳西民居中最显著的一个特点是,不论城乡,家家房前都有宽大的厦子(即外廊)。
特色小吃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概述

丽江美食以纳西菜色为主,除此以外,在古城内外会看到不少成都、四川饭馆,大多是由从各 地到丽江从商的人所开。 比较具有代表性的纳西菜有三叠水、八大碗、至高部,菌菇类如松茸、鸡枞、羊肚菌,不仅名 贵,且味美滋补,也是丽江独有的佳肴。 三文鱼和腊排骨虽不能称为标志性的本地菜,却很受欢迎,食者众多。大研古城中心的四方街 是有名的小吃一条街。 另外,要想吃的便宜或吃风味小吃可到各农贸市场去吃,新大街的(百信商场、七星街附近) 华都商贸城里面也有很多的各地小吃,营业到夜里两点多。

丽江古城历史文化介绍

丽江古城历史文化介绍

03 建筑风格
白沙民居建筑群位于大研古城北8公里处,曾是宋元时期丽江政治经济文化的 中心。白沙民居建筑群分布在一条南北走向的主轴上,中心有一个梯形广场,四 条巷道从广场通向四方。民居铺面沿街设立,一股清泉由北面引入广场,然后融 入民居群落,极具特色。
纳西民居大多为土木结构,比较常见的形式有以下几种:三坊一照壁、四合 五天井、前后院、一进两院等几种形式。
02 历史人文
江古城内的街道依山傍水修建,以红色角 砾岩铺就,有四方街、木府、五凤楼等景点。 丽江古城有着多彩的地方民族习俗和娱乐活动, 纳西古乐、东巴仪式、占卜文化、古镇酒吧以 及纳西族火把节等,别具一格。丽江古城体现 了中国古代城市建设的成就,是中国民居中具 有鲜明特色和风格的类型之一。
丽江古城始建于南宋,距今约有800年的历史。历代均为滇西北的政治,军事 重镇和纳西,汉,藏等各民族经济文化交往的枢纽。元初,忽必烈南征大理,革 囊渡金沙江进入丽江,曾在古城一带驻军整训,至今仍留下许多相关的纳西语地 名。元初,古城居民至少已有千余户,明初,古城街道建设和集市贸易已初具规 模,至明末已呈繁荣景象。大旅行家徐霞客记述丽江古城:“居庐骈居,荣坡带 谷”,“民房群落,瓦屋皆比”。
02 历史人文
丽江古城具有众多优秀的民俗文化,比如纳西古乐、东巴仪式、素神仪式、 祈寿仪式、占卜文化、白沙细乐、白沙壁画、娱乐活动(丽江正月十五棒棒会、 丽江三朵节、纳西族火把节)等,其共同构成了丽江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历经 千年而经久不休。
03 建筑风格
丽江古城坐落于玉龙雪山下。丽江大研古城已有近千年历史,是国家级历史 文化名城和我国首批进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世界文化遗产古城。它是以充分体 现人与自然和谐统一,多元融合的文化为特点,以平民化、世俗化的百姓古雅民 居为主体的“建筑群”类型的世界文化遗产,是一座还存活着的文化古城。

丽江历史沿革

丽江历史沿革

丽江历史沿革:丽江战国时属秦国蜀郡。

汉属越郡。

三国属云南郡。

南朝为遂段县,大约在此时纳西族先民迁于此。

唐时曾为姚州都督府地,后为吐蕃,南诏地,称桑川,属剑川节度。

宋为大理善巨郡地,开始建城,忽必烈南征大理,以革囊渡金沙江后在此驻兵操练,“阿营”遗址仍在,当时居民已有千余户,至元十三年改为丽江路,丽江之名始于此,以依傍于丽江(金沙江古名)湾而得名。

明末已具规模,日渐繁荣,本地土司木氏所营造的宫室非常华美。

徐霞客在游记中谓其“宫室之丽,拟于王者”,而丽江府“富冠诸土郡”。

《明史云南土司传》则言“云南诸土官知诗书,好礼守义,以丽江木氏为首”。

府城大研之名亦始于明代。

以其位于丽江坝子中心,四周青山环绕,形似一巨砚,故名大研(砚)厢。

清为丽江府。

雍正元年(1723),改土设流,结束木氏土司元代以来的世袭统治。

乾隆三十五年(1770),置丽江县。

1961年成立丽江纳西族自治县,属丽江地区。

1997年12月,丽江古城申报世界文化遗产获成功,填补了中国在世界文化遗产中无历史文化名城的空白。

丽江古城历史悠久,古朴自然。

城市布局错落有致,既具有山城风貌,又富于水乡韵味。

丽江民居既融和了汉、白、彝、藏各民族精华,又有纳西族的独特风采,是研究中国建筑史、文化史不可多得的重要遗产。

丽江古城包容着丰富的民族传统文化,集中体现了纳西民族的兴旺与发展,是研究人类文化发展的重要史料。

丽江古城“旧瓶装新酒”模式。

古镇以其独特的自然底蕴、文化魅力、历史气息以及迄今为止仍保留着的生活环境、生活方式亦或原住民,吸引着中外游客、令之为之趋之若鹜。

不管是传统古镇还是新建古镇,在其令人瞠目的游客量背后,都离不开成功的开发模式的支撑。

丽江旅游业的异军突起,被旅游界称为“世界遗产带动旅游发展”的“丽江模式”。

丽江地震后重新修整古城,按照新游憩结构和度假体验需求,创新打造外表符合丽江特点、内部舒适现代的一系列古村客栈形态的集观光与休闲度假为一体的古建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历史沿革历史沿革夏、商、周时期,中国分为九州,云南属“梁州”之域。

战国时期(前316年),秦灭巴、蜀两国,先后设置巴、蜀、汉中三郡。

蜀郡太守张若“取笮及其江南地”,把秦的统治势力伸入今四川盐源至云南丽江一带。

战国末期,楚顷襄王派将军庄蹻率兵入滇,后庄蹻“以其众王滇,变服从其俗以长之”。

西汉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武帝征发巴蜀地区士卒进军滇池地区,迫使滇国降汉。

武帝封当地统治者为“滇王”,并赐滇王王印,使其“复长其民”,并设含“云南县”在内的益州郡。

今丽江市当时则属越住嶲郡(首府在今凉山州西昌市),称遂久县,正式纳入中央王朝统治区域。

东汉永平年间(1世纪中叶),在今盐源或至丽江一带的纳西族先民“自狼”部落,曾向朝廷献歌三章,表达了向往内地之情。

三国时,云南是蜀国的一部分,称为“南中”。

蜀汉建兴三年(公元225年),诸葛亮率兵亲征云南,最后“七擒七纵”孟获,完全平定南中,随即对原有郡县加以调整,从越嶲、益州、永昌郡中分出遂久等七县新设云南郡,以云南县(今祥云县)为郡治。

两晋南北朝时期,丽江仍属云南郡,称遂久县。

设云南郡,以云南县(今祥云县)为郡治。

两晋南北朝时期,丽江仍属云南郡,称遂久县。

唐代,为打击在云南的吐蕃势力,中央王朝大力支持在今巍山的蒙舍诏(“诏”即部族之王),逐渐吞并了其余五诏,建立了以洱海为中心的南诏政权。

公元738年,唐王朝封皮罗阁为“云南王”,南诏乘机向东扩张,尽有云南之地。

天宝年间,唐王朝两次派兵征讨南诏,都以失败告终。

唐贞元十年(794年),唐派特使袁滋到云南册封南诏异牟寻为“南诏王”,持续42年的敌对关系至此结束,南诏成为唐王朝抵御吐蕃的西南屏障。

795年,南诏攻破剑共诸川(今剑川、鹤庆等地),溯金沙江北上,突袭吐蕃神川(今丽江北部)都督,夺取16城,俘虏5王,降众10余万。

据唐代樊绰《云南志》等史书记载,金沙江南北在隋唐时期已有“三赕”(丽江坝)、“九赕”(巨甸)、“大匮”(大具)等众多的磨些部落,并把金沙江也称为“磨些江”。

丽江的纳西首领与南诏关系密切,“磨些蛮与南诏为婚姻家”;南诏王异牟寻攻破吐蕃之后,遣使入朝,诗人白居易所写《蛮子朝》中称“蛮子”的导从是“摩娑”。

近年在金沙江中甸一侧发现的东城遗址,以及丽江格子发现的南诏有字瓦,足以证明隋唐铁桥东西城之繁华。

异牟寻还封丽江玉龙雪山为北岳,至今尚存的北岳庙,即为反映这一时期历史事件的重要载体。

唐昭宗天复二年(902年),历时247年的商诏灭亡。

后晋天福二年(937年),段思平在南诏疆域的基础上建立大理国。

大理政权先后传22世,共318年。

它与两宋王朝始终保持密切联系,行政区划除沿用南诏节度名称外,还设有府、郡、城、镇,其中四郡之一善巨郡、五城之一茶罕章、四镇之一成纪镇,都在今丽江市。

北宋庆历八年(1048年),大理国相国高智升使其孙高泰慧镇守善巨郡,治所在今永胜。

著名的灵源箐摩岩石刻观音像,即产生于此时,为云南较古的观音造像。

宋开禧二年(1206年),成吉思汗统一了北方的蒙古草原;1234年,蒙古帝国灭金,统一了长江以北的广大地区。

宋宝桔元年(1253年),蒙古蒙哥汗命其弟忽必烈亲率十万大军南下,分兵三路进军云南,迂回二千余里,出奇制胜,攻灭大理政权,为南北包抄消灭南宋王朝,统一全国打下了基础。

东路由抄合也只烈率领,取道宜宾人滇东北,再西向大理;中路由忽必烈亲率,从今宁蒗永宁南下,到达今宁蒗拉伯乡一带乘革囊及筏渡金沙江,到了对岸的丽江县奉科乡,经宝山、大具、黑白水到丽江城;西路由兀良合台率领,取道中旬,在今巨甸、石鼓渡江;纳西族首领麦良(阿宗阿良)迎兵于刺巴江口。

麦良还协助元军,攻克大理;又破铁桥城(塔城)和花马国(巨甸)。

忽必烈进入纳西族地区,先后对当地部落首领授以“茶罕章管民宫”、“茶罕章宣慰司”等官职,产生了土司土官制度的雏形,促进了纳西族地区相对统一。

公元1258年,兀良合台率军北攻南宋,与忽必烈会师湖北,实现了南北夹击南宋的计划。

元朝正式建立后,忽必烈派赛典赤治滇,在这里建立云南行中书省,并把行政中心从大理迁至中庆路(今昆明市)。

至元十三年(1276年),设云南37路之-的丽江路军民总管府,至元二十二年(1285年)府罢,置丽江路宣抚司,辖北胜府、通安州、巨津州、宝山州、兰州、永宁州、蒗蕖州、顺州,以及临西县(属巨津州)。

原属茶罕章管民宫的三赕管民官建置改为通安州。

丽江路治所原在长江第一湾石鼓,后迁通安州治所大研古城。

“丽江路”因金沙江三面环绕且金生丽水而得名,金沙江源于吐蕃界犁牛石下,又名犁水,故讹音异写而称“丽水”、“丽江”。

元代在滇西北纳西族地区建立路府州县,任命土著民族中的上层分子充当各级行政单位的世袭土官,改变了原来诸部族分立、不相统属的局面,把丽江的历史推向一个新的阶段,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公元1368年,朱元璋建立明王朝。

当时的云南仍处在元朝梁王的控制之下,而以大理总管为首的各地农奴主、奴隶主亦割地自雄。

洪武十四年(1381年),朱元璋命傅友德、蓝玉、沐英率30万大军攻占云南,随即在云南设置总揽行政的“承宣布政使司”、主掌刑狱和监察的“提刑按察使司”、统辖军事的“都指挥使司”,并设置卫所军屯,加强社会治安,增加粮食生产,使社会较为稳定。

明初改丽江路为丽江府,后升为丽江军民府,辖通安、巨津、宝山、兰州等四州和临西县。

降北胜府为州,并设有一定任职期限的"流官"知州,再降高氏、章氏为土州同,与顺州、永宁州、蒗蕖州同属鹤庆军民府。

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镇守云南的沐英以史称“北国胜门”的永胜为边疆重镇,把征南的中原军队及其家属近万人调卫北胜州,设置澜沧卫军民指挥使司,辖北胜、永宁、蒗渠三州,并在原北胜州土城南新建一座砖石城,即今永胜县城。

这批军户,在永胜境内的坝区成片聚居,屯田躬耕约41763亩,不仅促进了永胜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民族的团结融合,而且朝廷“改土设流”建孔庙、办学校,开创了永胜文明史的新纪元。

经过近三百年的生息繁衍,汉族人口也成为永胜居民的主要成分。

据《明史·土司传》和《木氏宦谱》载,丽江纳西首领阿宗阿良后代阿甲阿得,元末任丽江宣抚司副使,洪武十五年,明军攻克大理,首先归附。

总兵管傅友德奏闻,皇帝赐以木姓,十六年开设府治,授丽江知府,并协助明军统一滇西北地区。

“九月,赴京进贡朝觐,太始嘉其伟绩,授诰命一道,任本府;世袭土官知府职事,中顺大夫,……给金花带一束,镌四字曰‘诚心报国’。

”在明代近三百年中,丽江木氏土司,以积极吸收外来文化而闻名于世,《明史》称“云南诸土官知诗书,好礼守义,以丽江木氏为首”。

木土司从内地聘请来一批又一批的教师、画师、乐师、医师及手工业匠人,并花厚礼同当时的文化名人杨慎、徐霞客等交往。

因此,在木氏贵族阶层中,出现了汉文化修养很高的木氏“六公”作家群(公、高、东、旺、青、增),有不少诗文刊印传世。

在国内外享有盛名的丽江古城建筑、白沙壁画和纳西古乐,就是在那时候吸收外来文化而形成的;尤其是明万历年末(1620年)由知府木增奉敕主持修建的高大石牌坊“忠义坊”,更是丽江古代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艺术珍品和智慧结晶。

木氏土司大办铜矿、金矿、盐井等,《徐霞客游记》中称明代木氏“产矿独盛,富冠诸土郡”。

明代,可谓丽江木氏土司发展的鼎盛时期。

清朝初年,引清兵入关的明朝叛将吴三桂率军攻占云南,被顺治帝封为“平西王”,又任云贵总督,在云南实行专制统治达14年。

至康熙十二年(1673年),吴三桂又背叛清廷,挑起战乱。

据《乾隆丽江府志》载,“吴三桂将叛,计由中甸外结蒙蕃,西连川陕,道必出丽江。

因调董忠至省,煽诱迫胁,授以伪帅;懿坚志不从,羁省七年。

辛酉大兵复滇,遣其孙尧首先投诚,随师效力,立有战功。

”丽江纳西族土知府木懿,抵住了吴三桂的利用威胁,维护了祖国的统一。

清雍正元年(1723年),丽江在云南率先拥护并实行了改土归流政策,知府由朝廷直接委派有一定任期、不世袭的流官,降木氏土司为丽江府通判,废除奴籍500余户、2000多人,建立了封建地主经济,促进了社会生产的发展。

丽江木氏土司,从1253年忽必烈灭大理国至此传世22代,共470年。

雍正元年至宣统三年(1911年),共计188年间,朝廷委派流官知府75位。

第一任流官知府杨馝到任后,在丽江大研古城东北面的金虹山下兴建流官知府衙门、兵营、教授署、训导署等,并围绕这些官府建筑群修筑土城墙,至今仍存文明坊、文庙、武庙等古迹。

有好几任流官知府鼓励人民开垦荒地,兴修水利,发展生产,各种手工业和商业也得到发展,至民国初年,丽江纳西族地区产生了资本主义工商业。

同时,建书院、设义学,推广文化教育,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建立了丽江府中学堂;光绪三十三年,创办了铅印《丽江白话报》,成为云南第一份宣传维新变法、富国强兵、实业救国、抵御外侮的白话文报,发行全省,颇有影响。

清代初期,升北胜州为永北府,澜沧卫屯田的军户改为民户。

世袭永宁土府、北胜土知州、蒗蕖土州、鹤庆府所属顺州等,均属永北府,辖地即今永胜、华坪、宁蒗三县区域。

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改永北府为永北直隶厅,辖区未变。

1821年在旧衙坪(今华坪县城)设流官经历署,1890年在华荣庄设流官经历署,1908年两经历署合并成立华坪县,仍属永北直隶厅。

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建立中华民国。

l931年在今丽江范围设丽江、永北和华坪三县,永北县辖宁蒗、金江、仁里县佐(分县)。

1934年永北县改名永胜县,1936年宁蒗县佐改为设治局(指在土司制度仍然存在的地方设置的机构),均直接由省领导,后又在省与县之间增设了行政督察区。

1934年10月到1936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举行了闻名世界的二万五千里长征,中央红军和红二方面军(红二、六军团)先后经过云南,在云南革命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其中红二方面军(红二、六军团)在贺龙、任粥时、肖克等率领下,从湖南桑植出发开始长征,由黔入滇,转战24个县,于1936年4月25日从鹤庆县城进入丽江县城。

次日下午开始,2万多人在长江第一湾石鼓到巨甸120里长的江面上,分别从5个渡口抢渡金沙江,取道中甸北上抗日。

红军长征途经丽江,受到各族人民的热情欢迎,在石鼓准备船只,协助红军渡江。

红军在丽江开仓济贫,宣传革命道理,他们撒下的革命火种,深深播在丽江各族人民的心坎里。

抗日战争期间,云南各族儿女组编成第六十军,由卢汉任军长,开赴抗日前线。

仅在1938年3月该军参加的台儿庄战役中,就有纳西族官兵和世鸿等110人为国捐躯。

1940年8月丽江地方政府为抗日阵亡将士祭奠亡灵时,共有烈士280名之多。

同时,为了教育后代,丽江各界立了一个"抗日阵亡将士纪念碑",现仍竖立在丽江黑龙潭公园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