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丽江古城总体规划(论文)
丽江城市总体规划

中心城区空间构造
丽江市中心城区形成“一 廊四组团”旳城市空间构 造。“一廊”是指各组团之 间旳生态廊道,即田园 风光带。“四组团”分别为 主城区、新团组团、玉 龙组团、南口工业组团 ,
中心城区交通规划
丽江城区道路规划主要骨架为 “五横三纵一环”形态。
五横为:清溪-中济路、象山路、 福慧路、长水路、祥和路;
丽 江
昆 明
城市性质与职能
城市性质:世界遗产地 ,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滇西 北中心城市,具有鲜明地方 民族特色,融“山、水、田、 城、村”为一体旳国际精品旅 游城市。
城市职能:国际精品旅 游胜地,中国面对西南开放“ 桥头堡”旳主要窗口,国家生 态安全主要屏障,全国生态 产业基地、清洁能源基地、 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示范基地 ,滇川藏大香格里拉以旅游 为先导旳当代服务业发展集 聚区,云南主要旳高等教育 基地;丽江市政治、经济、 文化中心。
丽江城市产业空间构造
市域产业空间构造为“一主一 次一带三片区”。 一主:丽江城市规划区,以发展旅游业、 文化创意产业等当代服务业为主。 一次:华坪,市域产业发展旳次核,以 发展冶金、化工、电力等产业为主。 一带:金沙江产业发展带。主要进行清 洁能源基地建设,要点发展旅游业、生 态产业、水产业。 三片区:玉龙产业发展片区、永胜产业 发展片区、宁蒗产业发展片区。
升丽江城市关键竞争力。中心城区旳
空间拓展方向选择为跨过生态廊道向
东、向南发展,控制向北发展。
规划区范围;市域:规划范围为整个丽江市
域 城市规划区:丽江城市规Fra bibliotek区范围由丽江坝、玉龙雪山甘海子、拉市坝、七河
坝构成。
中心城区:由大研主城区
、新团片区、玉龙县城和南口工业片区构
成。
旅游管理论文 云南丽江大研古镇现状与发展的研究

综合实习论文云南丽江大研古镇现状与发展的研究学院:环境与土木建筑学院专业:旅游管理班级:学号:学生姓名:成绩:日期: 2011-11-10指导教师:云南丽江大研古镇现状与发展的研究摘要:丽江古镇,世界历史文化遗产,曾经纯色纯美的山水、纯净纯朴的云天、纯情纯爱的人事、纯粹纯洁的文化,伴随旅游业的发展,现今取而代之的是浓装艳抹的铅华,沾染厚重脂粉的媚俗,敞怀带笑迎向无知、自私与贪婪。
虽然现今丽江古镇的旅游业十分繁荣,但是这风光背后,古镇的旅游压力日渐显露。
古镇的问题刻不容缓,我们应该停下快速发展的脚步,认真审视问题,找出病根,对症下药,让古镇重焕昨天独特的韵味。
关键词:大研古镇;商业化;水污染;环境承载量一、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丽江位于云南省西北部云贵高原与青藏高原的连接部位。
市区中心海拔高度为2418米,与四川阆中、山西平遥、安徽歙县并称为“保存最为完好的四大古城”。
大研古城坐落在丽江坝子中部,面积约3.8平方公里,海拔2416米,始建于南宋末年,至今已有800多年的历史。
大研古城近千年来一直是滇西北政治、经济、文化、军事重镇,是元代的路宣抚司、明代的丽江军民府、清代的丽江府的驻地。
纳西语称“巩本芝”,意为仓库集镇,由此可知丽江古城是以经济交住为主发展起来的,南宋末年,丽江木氏先祖们将其统治中心从白沙移至狮子山东的“木叶场”营造新居,因木先祖属古代纳西族束、叶、梅、何四大支系中“叶”的一支,故将其营建的新居起名叫“大叶场”,明代又称“大叶厢”,清代叫“大研里”,民国时期才改为“大研镇”。
公元1254年蒙古军设三赕管民宝。
官,公元1277年改为丽江路通安州,公元1382年通安州知州阿甲阿得归顺明朝,明在此设立丽江军民府,被朱元璋赐姓为木,并封为世袭知府,木先祖在狮子山兴建丽江军民府衙署。
此后,古城贸易集市和街道不断扩大,并具相当规模,当时的古城已成为滇西北高原的重镇。
大研古城与中国大多数古代城池不同,不筑城墙。
大理丽江人文地理研究的论文

大理丽江人文地理研究的论文一、丽江古城的现状(一)丽江古城概况丽江古城位于云南省丽江纳西族自治县大研镇,是玉龙雪山脚下一座聚集了纳西、白、傈僳、普米、藏、回等十多个民族的古老城镇。
现今古城常住人口约3万,其中纳西族人口超过16900人。
古城因为集中了纳西文化的精华,并完整保留了宋、元以来形成的历史风貌,1986年被国务院列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199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丽江古城的旅游业飞速发展,带动了丽江市经济的发展。
许多商家看重这个商业契机,开始在古城大量投资,购买商铺,大研古镇的民宅基本改成了商店、客栈和餐饮机构。
古城真是一片繁华的景象,无论是假期还是平时,都是一片拥挤,游客真是骆驿不绝。
从四方街一带,到忠义市场的大片区域,成为现今拥有住居、商业、娱乐等多功能的旅游区域。
古镇已然不“古”了,古镇已然成为“外来人”的生意场所。
(二)旅游概况2004年至今,丽江的游客接待人次保持了两位数的增长。
仅在2004年至2008年五年的时间里,游客数量就从360。
2万人次增长到625。
5万人次。
2012年,丽江市共接待海内外游客1599。
1万人次,比去年同期增长35。
05%,其中海外游客84。
7万人次,比去年同期增长11。
27%,国内游客1514。
4万人次,比去年同期增长36。
69%。
二、丽江古城面临的问题(一)严重商业化1。
商铺过多古城中的民房在这10余年的改造中,变化非常大,古旧的老式民房在多年不断的改造翻新中,已经完全失去了原来的风貌。
并且古镇的民房基本都称为商铺,在装修风格、店面布局上多有雷同,店内设施极为现代化。
这些改变带来一定的方便,但是现代化、商业化的趋势,在一点一点侵蚀着古城的特色。
现在的古城,失去了原有的颜色和韵味,弥漫着一股刺鼻的铜臭味。
一些标榜丽江特色的商品,并非是丽江生产,大多数都是从外地批发而来。
比如摩梭人家手工披肩。
2004年,电视剧《一米阳光》在各地方电视台热播后,古城里仿佛一夜之间冒出了无数家以“一米阳光”为名的商店、客栈和酒吧。
丽江古城保护规划

云南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丽江古城是1986年经国务院批准的第二批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但是随着经济发展,古城人口和建筑密度高、危旧建筑多、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配套不足、居住环境恶化等使古城老化和衰退的问题日趋严重。
因此,按着“继承、保护、发展”相结合的原则,编制保护详细规划。
规划构思保护和利用相结合,促进丽江古城的可持续发展;坚持整体保护的思想,重点保护和恢复古城传统环境和风貌;将古城建筑分类,提出原样保留、局部改造、加固、拆除、恢复重建等不同措施;既保护历史环境,又维持并发展其社会功能,改善城市基础设施,提高居民生活质量。
在保护路、水桥、民居等古城的主要构成重素及其历史环境的同时,调整古城内不合理的用地,改善居住环境、交通条件,完善基础设施,提高防灾抗灾能力,达到人、自然、城市的和谐统一,保证古城的可持续发展。
古城保护规划及保护措施一、“面”的保护1、绝对保护区:是反映古城风貌特色的主要部分,包括狮子山、四方街、木府及新华街、新义街、五一街、七一街、八一街、光义街等主要特色街巷,面积约56.775公顷。
在绝对保护区内,要求全面保持传统风貌,主要空间尺度保持不变,在全面保持传统风貌的同时,逐步改善环境质量,完善基础设施。
2、严格控制区:即绝对保护区外围,西面、北面到新大街,南面到民航路,东面到古城环路,以及黑龙潭公园,面积约120.85公顷。
在严格控制区内,要基础保持传统风貌,空间、尺度可稍有变化。
在保持传统风貌的同时,要较大地改善环境质量,提高设施水平。
在该范围内的那些与古城性质有冲突的单位就搬迁出去。
3、环境协调区:包括古城范围外约100米及象山、金虹山、玉河两岸各50-100米,面积约172.6公顷。
环境协调区要大体保持传统风貌,尚未建房地段要以绿化为主,可充实少量新设施,按现代环境要坟进行建设。
空间尺度力求亲切宜人,新增建筑的高度、体量、色彩及第五立面(屋顶)要和古城协调。
二、“线”的保护1、街巷保护:保持原有道路的空间线型及尺度;结合不协调建筑的拆除,增设部分疏散通道、疏散广场;街巷均以商业步行街为主,必要时微型急救车、消防车能进入街区;原有街巷年久失修的应加予修整,路面仍以五花石铺砌。
丽江古城专项规划方案

丽江古城专项规划方案概述丽江古城位于云南省丽江市,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也是世界文化遗产。
为了保护和传承古城文化,丽江市政府制定了“丽江古城专项规划方案”。
本文档旨在介绍该规划方案的内容和目标。
规划背景丽江古城始建于宋朝,拥有数百年的历史文化底蕴。
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古城面临着日益严重的人流、环境和文化保护问题。
为了保护古城文化和生态环境,丽江市政府决定制定丽江古城专项规划方案。
规划目标1.保护古城文化遗产。
在保护古城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文物修缮和保护工作,完善古城保护体系,促进古城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2.提升旅游服务质量。
优化旅游服务设施和服务流程,加强旅游产业对古城保护的参与度,提高旅游服务的质量和水平。
3.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
优化古城交通、环境、产业等方面的布局和发展,提升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三方面的协调发展。
规划内容1.古城保护:根据国家和省级文物保护要求,完善古城保护规划和体系,加强古城文物修缮和保护工作。
2.旅游服务:优化旅游服务设施和服务流程,加强旅游产业对古城保护的参与度,提高旅游服务的质量和水平。
3.城市交通:建设便捷、环保的城市交通体系,解决古城交通拥堵问题,提高城市交通效率和安全性。
4.环境保护:加强古城环境监测和管理,保障水、空、声、土等方面环境质量,改善居民和游客的生活环境。
5.产业发展:加强旅游产业和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扩大古城产业规模和产业链,实现城市经济和文化的发展。
实施方案1.建立科学规划体系。
组织相关专家对古城进行全面审查和研究,制定科学合理的规划体系。
2.实施“一案三就”行动。
即一个方案、三个就地就业项目(厕所、垃圾分类处理和古城绿化),提高古城环境卫生、景观质量和旅游服务质量。
3.建设数字化平台。
通过建设数字化平台,加强与旅游、交通、环保等方面的协调合作,提高城市管理和服务水平。
4.加强宣传和教育。
通过多种形式的宣传和教育活动,提高居民和游客的文明素质和保护意识,促进城市文化和社会和谐发展。
丽江古城整体开发规划方案

丽江古城整体开发规划方案简介丽江古城位于云南省丽江市云南西北部,是一座传统的中国古城。
古城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具有独特的民俗风情和历史人文价值,是中国西南地区的旅游胜地之一。
然而,随着旅游业的发展,丽江古城也面临着一些问题,如城市管理乏力、环境污染、文化保护不力等。
因此,为了更好地保护和发展丽江古城,需要进行整体开发规划。
目标本规划旨在通过改善城市管理、提升旅游体验、保护文化遗产等措施,打造丽江古城成为旅游文化名城,同时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市场分析旅游市场丽江古城是中国西南地区的旅游胜地,每年吸引着大量国内外游客前来旅游。
根据公开数据显示,2019年全年,丽江市接待了国内外游客1.02亿人次,其中古城景区接待游客76.23万人次。
城市管理近年来,由于管理不善等原因,丽江古城面临一些问题,如城市治理乏力、环境污染、文化遗产保护不力、交通拥堵等。
城市管理问题是整体开发的关键。
文化遗产保护丽江古城是中国重要的历史文化城市之一,也是世界文化遗产,保护文化遗产是整体开发的基础。
城市整体开发规划城市管理1.成立丽江古城管理委员会,负责整体规划、协调管理。
2.建立健全城市环境卫生监管和管理机制,加强城市卫生保洁,整治乱搭乱建现象。
3.加强交通管理,鼓励使用公共交通工具,规范出租车运营。
旅游体验提升1.加强旅游产品开发,促进旅游业多元化。
2.加强旅游宣传,提高丽江古城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3.提高旅游服务质量,加强人才培训和管理,改善旅游接待和导游服务体验。
文化遗产保护1.制定具体的文物保护计划,对古城内部和周边的文物建筑进行保护和修缮。
2.加强对丽江古城的文化保护宣传,提升传统文化和民俗的认知度和重要性。
3.对长街、四方街等重要文化遗产区域进行保护和规范管理。
经济和社会效益1.可以改善丽江旅游的业态结构,增加高端旅游产品的开发,提高旅游收入质量。
2.可以促进丽江市旅游业的进一步发展。
3.可以提高当地人的经济收入和生活水平,促进社会进步和发展。
丽江古城的保护与开发论文

丽江古城的开发与保护论文摘要:丽江古城是世界文化遗产之一,也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
其所有的文化价值,历史价值和人文价值都是人类文明史上翡翠灿烂的一笔。
本文将对丽江古城的开发与保护做出初步探究及提出方法。
关键词:丽江古城古城印象保护方法一、丽江古城丽江古城是一座具有较高综合价值和整体价值的历史文化名城,它集中体现了地方历史文化和民族风俗风情,体现了当时社会进步的本质特征。
流动的城市空间、充满生命力的水系、风格统一的建筑群体、尺度适宜的居住建筑、亲切宜人的空间环境以及独具风格的民族艺术内容等,使其有别于中国其他历史文化名城。
古城建设祟自然、求实效、尚率直、善兼容的可贵特质更体现特定历史条件下的城镇建筑中所特有的人类创造精神和进步意义。
丽江古城是具有重要意义的少数民族传统聚居地,它的存在为人类城市建设史的研究、人类民族发展史的研究提供了宝贵资料,是珍贵的文化遗产,是中国乃至世界的瑰宝。
二、古城印象在古城,所有的想象都是幸福,同时又是多余。
因为,古城来自于你的想象。
走进古城会意外的发现古城的房子并不华丽,不像江南的古城,艳于雕琢,而是很朴素,很随意,甚至趋于简陋。
像纳西人的心一样,只是用心去品味生活,而非刻意渲染。
就是这样的平静,却让人们无端的感动。
古城没有城墙。
在丽江人们不禁会问浅浅流水有多远,也有人会执着青石板路的尽头在哪儿。
因为,当你第一步踏入古城,你会带着无数的问题,急切的想追寻答案。
古城的一切总是能轻而易举的勾起你的好奇。
悠悠的脚步,和善的面孔,唯美的古城,让人忘记了昨天,甚至忘记了自己,却又不愿醒来,只愿长久的沉醉。
在古城,一次次的失去自己,却又一次次的找回自我。
如此新鲜,带着浪漫。
没有城墙的古城,却没人相信自己的心灵会迷路。
三、保护方法关于如何保护与开发丽江古城,人们一直不停的在探讨。
当地政府如何在经济和文化之间权衡。
不管是外来的游客、学者或当地居民,都在为丽江古城的发展前景高都关切和隐约有一些担忧。
浅析丽江古城的规划结构与建筑布局

浅析丽江古城的规划结构与建筑布局浅析丽江古城的规划结构与建筑布局1丽江古城概况雪⼭脚下的丽江古城是遐迩闻名的⼈⽂旅游景点,整个城市的建筑规划设计和浓郁民族特⾊的建筑风格让世界叹为观⽌,曾被世⼈誉为“东⽅的瑞⼠”、“⼭国⼩苏州”、“⼈间花园”。
1997年12⽉,丽江古城与⼭西的平遥古城、湖南的凤凰古城⼀并被联合国教科⽂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评选为世界⽂化遗产(如图1-1)。
1.1丽江古城的⾃然地理环境丽江纳西族⾃治县位于我国云南省西北部,其地理坐标为北纬26°34’⾄27°26’,东经99°23’⾄100°32’之间,⾯积7648平⽅公⾥,⼈⼝32.9万⼈。
这⾥居住着纳西、栗栗、普⽶、汉、⽩、彝、藏等⼗多个民族。
其中、纳西族18.4万⼈,占总⼈⼝的57%。
丽江的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呈阶梯状递降。
海拔最⾼点在⽟龙⼭主峰扇⼦陡为3396⽶,最低海拔在⾦沙江河⾕,为1219⽶,⾼差达4337⽶。
丽江古城坐落在⽟龙⼭下⼀块海拔2400⽶的⾼原台地上,全城⾯积达3.8平⽅公⾥。
1.2丽江古城的历史⽂化渊源丽江古城的形成,是⼀个漫长的过程。
根据考古发现,早在秦汉以前,丽江就有古⼈类活动的⾜迹。
丽江地区历史悠久,然⽽,丽江古城的雏形究竟形成于何时,⽬前仍是⼀个存在争议的问题。
有两种观点:⼀是宋末元初说,按此说,丽江古城的历史有七⼋百年;⼆是唐初说,古城的历史当再上溯五百年。
古城地处滇、川、藏交通要冲,⾃古以来是汉、藏、⽩、纳西等民族⽂化、经济交往的枢纽,是南⽅丝绸之路和“茶马古道”的重镇及军事战略要地,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发挥着重要的作⽤。
到了明清两代,古城成为丽江府府城。
明朝洪武年间,⽊⽒⼟司仿北京紫禁城之制对古城进⾏了⼤规模的建设和扩张,但在清咸丰、同治年间,古城在杜⽂秀回民起义中⼜遭到很⼤破坏。
经清末、民国及建国后的修复和建设,古城的布局和形制仍保留着明清的格局。
2丽江古城的规划原则及营造⼿法丽江古城的规划原则及营造⼿法,既存在对北京紫禁城⼀些建制形式的效仿和吸取,⼜考虑到了⽤地的实际情况和居民的⼼理⾏为特征,既融合了汉、⽩、彝、藏各民族精华,⼜有纳西族的独特风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云南丽江古城总体规划一、规划背景与依据丽江古城(大研镇)坐落在玉龙雪山下丽江坝子的中部,全城面积达3.8平方公里,常住人口约3万,其中纳西族超过16900人。
因四周青山环绕,城中碧水盈盈,宛如一方碧玉大砚而起名为“大研镇”。
丽江古城由大研镇、束河镇和白沙街三部分组成,其中以大研镇为代表。
它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中唯一没有城墙的古城,以四周的高山作为天然屏障。
古城是一座风景秀丽、历史悠久和文化灿烂的名城,也是中国保存最为完整、最具纳西族风格的古代城镇。
其始建于南宋后期,距今约800年的历史。
历代均为滇西北政治、军事重镇和纳西、汉、藏等各民族经济文化交往的枢纽。
丽江古城,因为集中了纳西文化的精华,并完整的保留了宋、元以来形成的历史风貌,1986年被国务院列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199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据丽江市古城区的一份资料报道,2003年丽江古城接待的游客突破200万人次,其中不少游客是数次重返丽江。
旅游业的兴旺招来了四方商贾,昔日茶马重镇的繁华恍若再现。
丽江古城在丽江乃至云南的经济走廊中具有至关重要的地位,它是丽江未来的经济的扩张地带,而旅游业将是该区域最有希望的经济增长点。
该区旅游资源十分丰富,特色鲜明,是一个独具特色的旅游胜地。
为了充分合理的开发利用区域旅游资源,并对该区域旅游资源进行总体规划,以促进区域旅游业的发展。
二、丽江古城旅游资源综合评价丽江古城位于丽江坝中部,北依象山、金虹山、西枕狮子山,东南面临数十里的良田阔野。
丽江是第二批被批准的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也是中国向联合国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成功的古城之一。
该区域旅游资源资源与人文兼备,个性特色鲜明。
下面从旅游资源的赋存现状、特色及开发利用价值三方面来对其进行评价。
1、规划区旅游资源赋存现状始建于南宋的丽江古城,不设城墙,在布局上,体现出三山为屏、一川相连的构思;在水系应用上,设计了三河穿越、家家流泉的独特风貌;兼水乡之容、山城之貌,古朴自然,1997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丽江市纳西族的聚居地,长期处于藏、汉、彝等民族的走廊中,创造了独特的东巴文化,东巴经、纳西古乐、东巴舞谱、东巴画廊都是东巴文化的精华。
纳西族的祭天、祭风仪式、三朵节、棒棒节,摩梭人的阿夏婚,摩梭人和普米族的成年礼民族色彩浓厚。
(1)旅游资源的类型分析按照2003版国家标准《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可将丽江古城旅游资源划分为水域风光类(如黑龙潭)、建筑与设施类(如木府、四方街、玉河广场、四方街等)、旅游产品类(如手工艺品、纳西壁画等)、人文活动类(如纳西服饰、“三朵节”等)四大类。
规划区旅游资源在具备数量丰富、类型齐全的同时,丽江古城又以布局中的三山为屏、一川相连,水系利用中的三河穿越、家家流水,接到布局中“经络”设置和“曲、幽、窄、达”的风格,建筑物的依山就水、错落有致的设计艺术在中国现存的古城中都是极为罕见的,正是这一选址、布局特点,使得丽江古城既有山城之貌,又有水乡之容,被誉为“高原姑苏”和“东方威尼斯”。
(2)旅游资源的空间分布丽江古城旅游区旅游资源分布集中,从已调查和规划的旅游资源点来看,绝大部分位于大研镇,以四方街为活动中心和商贸中心,以新华街、七一街、新义街、光义街五条主街道为脉络,向四周辐射、延伸。
呈扇状分布,十分便于成片开发利用。
于此同时,丽江古城旅游资源组合状况较好,十分有利于专题旅游活动的安排、旅游产品开发和旅游线路组织,具有较高的组合优势。
2、规划区旅游资源特色分析从旅游资源来看。
丽江古城旅游区以奇、幽、秀、朴取胜,其旅游资源的主要特色表现如下:(1)溪流淙淙,生机勃勃丽江古城建筑最奇特的是造城建镇者巧妙地调用了清澈的玉泉水。
当潺潺泉水流至城头双石桥下,人们将泉水分做三叉,分别穿街过巷,就像人体的经脉,主要街道依傍主河道,小巷民居临支渠,清清泉水穿街过巷,穿墙过屋,泉水流遍全城千家万户,造成一派“家家门前流泉水,户户垂柳拂屋檐”的特有景观。
水,不仅市大研古镇不断注入新生的朝气,而且也成为大研古镇的佳妙美景。
古道、小桥、流水、人家构成理论丽江古城恬静的居住环境,同时也使得古城呈现出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
(2)青山秀水,四季如春用“青山秀水,四季如春”这八个字来形容丽江古城最为恰当不过。
丽江古城北依象山、金虹山,西枕狮子山,东南连接宽广平川,春季东风徐来,夏季南风畅通,冬季西北风被挡,堪称冬暖夏凉。
丽江属高原型西南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在12.6℃~19.8℃,气温偏低,但昼夜温差较大。
秋天是丽江最美的季节,秋高气爽的天空、色彩缤纷的树木和花朵,映衬着远处的玉龙雪山令人心旷神怡。
古城内小桥流水人家,潺潺溪水从雪山积雪融化而来,如此清澈,清凉。
(3)民风淳朴,民俗奇特丽江古城民风淳朴,走进丽江古城仿佛走进世外桃源,这里不仅景色优美,人文更美;这里居住着历史悠久的纳西族人群。
每当有远道的客人来访,憨厚好客的纳西人们总是线上热情的笑容与款待,在这你可以深深的体会到纳西人群的热情好客,让你充分领略到纳西人的热情与大方,会让你有种来了丽江就不想离开的感觉。
规划区民风奇特,人文景观典雅,民族风情浓郁醇厚,民族文化多姿多彩。
在婚姻上仍保存“男不娶,女不嫁”的阿夏走婚制的摩梭人;纳西族的“三朵节”,让你充分体验到云南特有的少数民族的民风民俗,朴实无华……犹如一幅幅瑰丽的民族风情画卷,吸引着成千上万的游客前往。
2、规划区旅游资源综合评价规划区特殊的地理区位与文化区位,使的丽江古城旅游资源极其丰富,质量综合指数较高,就其开发利用价值来看:(1)区域旅游资源丰富,分布相对集中,既有古香古色的古城美景,又有浓郁正宗的纳西风情,山、水、民居及民族风情相结合,质量较高,开发价值巨大。
(2)古城古色,奇风异俗,是该区域旅游资源的核心,且资源的特色鲜明,吸引力较强,有广阔的市场潜力。
(3)目前旅游资源的开发建设主要还停留在观光阶段,未能完全充分的挖掘该区域旅游资源的特有的潜力。
三、古城开发原则1、保护第一的原则历史文化名城的旅游资源属于不可再生的自然和人文资源,其自然景观和人文古迹一旦遭到破坏,就无法恢复,任何复制品都不可能具有原有的价值。
1997年通过的《关于旅游业社会影响的马尼拉宣言》中指出:“旅游发展规划要确保旅游目的地的遗产及其完整性,尊重社会和文化规划,特别是要尊重当地固有的文化传统”。
历史文化名城在进行旅游规划时必须确立“保护是硬道理”的指导思想,坚持“保护第一”的原则。
2、特色开发原则历史文化名城旅游开发要语出自己的异于别地的特色。
独特性是旅游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灵魂,旅游产品的独特性越鲜明突出,其吸引力和竞争力就越大,而旅游产品的特征性正来自于名城自身的特色。
惟有准确把握名城的特色,才能真正保护好文化遗产的原汁原味,维护其和谐的景观环境,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使得当地民居对名城产生地域认同感和归属感,自觉地保护名城的景观风貌。
3、物质与非物质资源开发并举的原则历史文化名城包括物质和文化两个构成部分,这两部分都是宝贵的旅游资源,在开发当中应齐抓并举,不可偏废。
物质的旅游资源是显性资源,普遍受到各名城的重视,而非物质资源的软开发是隐性的,易受到忽略。
随着当前人们对旅游产品的选择日益多样化,对参与性、体验性的要求越来越高,开发非物质资源,对于满足这部分旅游需求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四、规划目标与指导思想1、规划区发展方向根据旅游资源的实际,结合考虑区域的客源市场辐射范围、区位条件、交通状况等综合因素,奔去的发展方向可归纳为以下两个方面:(1)形成以短期休闲度假为主,以特色生活参与为辅的综合型旅游区。
(2)形成古城风光、休闲度假、民俗体验的旅游活动区。
2、规划的指导思想本规划以云南省、丽江市旅游发展规划及丽江市旅游景区开发建设的现实情况为依据,依托玉龙雪山的自然风光旅游线,依靠金沙江和泸沽湖的旅游热线,保持并充分发挥本区域以古城风光为主的自然景观特色和纳西东巴文化相结合的人文旅游资源优势,突出古城美景与民俗风情特色,使得该旅游区建成一个地方特色鲜明、游娱结合、观光休闲兼顾、雅俗共赏的旅游地,是指成为玉龙雪山旅游线上不可分割的重要观光游览地,成为丽江乃至全国居民理想的综合旅游度假休闲区。
五、规划区的主题定位因游客出游的动机大多是追新猎奇,故而旅游区的形象与个性显得尤为重要,个性即这一个食物区别于其他时区的特征,是旅游区的生命,是形成竞争优势和吸引优势最有力的支撑。
个性特色的设计,也就是旅游区规划的主题定位。
该规划区的主题特色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看:1、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有机结合。
突出反映在旅游区充分旅游山水等自然资源,融合历史文化、民俗风情、节庆参与的基础上,简历既具有现代水准,又有乡土风情的旅游度假区。
2.古城山水与民居建筑相结合,交辉相印。
不成内布局自由灵活,不拘一格,民居、即使、道路、水系组织聚散合理,配置得当,再加上石桥、木桥、花鸟虫鱼、琴棋书画、民风民俗,生发无穷乐趣,使得古城独具魅力,形成人与自然的美好和谐。
3.服务项目齐全。
通过客栈、宾馆、古城观光、民俗参与等项目的建设,使得本旅游区不仅成为游人度假休闲的旅游区,亦可提供商贸交易重地。
六、旅游产品的项目体系对于旅游区,产品项目是其核心,其它一切配套设施的规划与建设,都必须以产品项目为依据。
产品项目体系是一个旅游区的特色与形象的主要树立者。
根据本旅游区资源的性质,可以相应的把产品项目分为两大类:游览观光类和民风民俗体验类。
下面我从这两个方面对来规划本区的产品项目体系。
1、古城民居建筑设计纳西族的住房大多数都是呈现“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的景象。
但是如今由于古城内呈现出越来越多的商业旅游,也使得古城内出现越来越多的商业品房,越来越多的现代民居潜入古城内,使得古城内逐渐失去的原来的那种浓郁醇厚的古城文化。
因此,在民居建筑上一定得控制保留原始的建筑民居。
2、民风民俗项目设计云南省是少数民族聚居的大省,而丽江市有保留了云南所特有的纳西人群,这里人文景观古朴典雅,民族风情浓郁醇厚、民族文化多姿多彩,不论是别开生面的饮食起居,婚丧嫁娶,还是妙趣横生的古城风貌,民居建筑;不论是韵味独特的戏曲、舞蹈,还是熠熠生辉的织锦、服饰……古朴不陈腐,自然而不庸俗,既保留了浓郁的民族个性,又有鲜明的时代特色,是中华民族文化中的瑰宝,亦是丽江市旅游资源的重要主城部分。
拟规划的民俗项目向海内外旅游者充分展示其艺术的魅力,让旅游者参与进来,亲自体验,共同分享,才能如痴如醉。
(1)设计原则①积极健康民族风俗承袭前人的生活习惯、思维方式、道德观念及审美趣味等,因其源头的不开放性,故而其内容就有健康积极的风俗与低级堕落的封建迷信之分,在开发民俗旅游资源的时候,我们应该以唯物辩证的观点视之,取其精华,弃其糟粕,保证民俗节庆的健康向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