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达技巧题型及答题模式..

合集下载

新高考诗歌鉴赏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类题目常见设问方式和答题法

新高考诗歌鉴赏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类题目常见设问方式和答题法
结合诗句说明颈联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 审题: 审题型: 审范围: 审角度: 审数量: 审答法:
答:
审题:明考型 局部(颈联) 大角度(艺术手法) 数量 (哪些) 分析型(说明)
解析:本题考查诗歌运用的艺术手法。首先要知道“颈 联”为哪一联,同时认真分析这一联的内容。诗歌颈联对仗 工整,其中“花飞”对“柳拂”,“衣袖”对“鞍鞯”,“红 香湿”对“绿色匀”。而“柳拂”运用了比拟的修辞。同时 本诗从视觉(红、绿)、嗅觉(香)、触觉(湿)等多角度进行了描 写。
(1)简单型,只要求答出所用的艺术技巧。 (2)分析型,在第一步的基础上对手法分析说明。 (3)完整型,要求在前两步基础上再分析其表达效果。
[方法点拨] 答题时主要根据具体问法来判断题型,也可以参考该题 的设问数量和分值分配情况来判定。一般来说该小题由两个 或两个以上的小问题构成且各自之间不相关联,或者说该小 题只有一问且赋分在一分或两分以内,则可以确定为简单题 型,答题时只需要答出相关术语即可;如果该小题题干用语 是“分析”“说明”,则可以确定为分析题型,要先指出手法,
【注】 ①律吕,此指乐律或音律。② ,一种弦乐器, 如筝。③语溪,溪水名,在今浙江桐乡。
分析上片与下片对琵琶演奏描写角度的差异。 审题: 审题型: 审范围: 审角度: 审数量: 审答法: 答:
审题:明考型 全词(上片与下片) 小角度(描写) 数 量(两片) 分析型(分析)
解析:本题从比较描写的角度考查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 的能力。上片第一句介绍乐曲演奏者,第二、三句运用比喻 等修辞手法来描写乐曲的复杂变化,第四句写乐曲超出了最 天然的音律和乐器,属于正面描写。下片由“洗耳为渠听” 可知,主要是从听者的角度来描写乐曲,并且运用联想与想 象进行渲染描绘,属于侧面描写。

文章写作方法(手法)详解及答题技巧

文章写作方法(手法)详解及答题技巧

文章写作方法(手法)详解及答题技巧文章写作手法详解及答题技巧(1)叙述。

叙述是写作中最基本、最常见的一种表达方式,它是作者对人物的经历和事件的发展变化过程以及场景、空间的转换所作的叙说和交代。

(2)描写。

描写是把描写对象的状貌、情态描绘出来,再现给读者的一种表达方式。

它是记叙文,特别是文学创作中的主要表达方式之一。

在一般的抒情、议论、说明文中,有时也把它作为一种辅助手段。

描写的手法运用得好,能逼真传神、生动形象,使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从中受到强烈的艺术感染。

(3)抒情。

抒情就是抒发和表现作者的感情。

它是抒情文体中的主要表达方式,在一般的文学作品和记叙文中,也常常把它作为重要的辅助表达手段。

(4)议论。

议论就是作者对某个议论对象发表见解,以表明自己的观点和态度。

它的作用在于使文章鲜明、深刻,具有较强的哲理性。

在议论文中,它是主要表达方式;在一般记叙文、说明文或文学作品中,也常被当作辅助表达手段。

(5)说明。

说明是用简明扼要的文字,把事物的形状、性质、特征、成因、关系、功用等解说清楚的表达方式。

这种被解说的对象,有的是实体的事物,如山川、江河、花草、树木、建筑、器物等;有的是抽象的道理,如思想、意识、修养、观点、概念、原理、技术等。

1、文章开头一段的某一句话在文章中的作用,中间某段或句的作用,最后一段某句的作用。

对于这种题型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回答:对于第一段的问题,从结构上来说,是落笔点题,点明文章的中心,开门见山,总领全文,或起到引起下文的作用;从内容上来说,是为下文作铺垫和衬托,为后面某某内容的描写打下伏笔。

中间某段的问题,在结构上是起到承上启下、过渡的作用。

最后一段或某句的作用是总结全文,点明文章主旨,让人回味无穷,并与题目相照应。

2文章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这需要根据文章的具体内容来回答,常见的有歌颂、赞美、热爱、喜爱、感动、高兴、渴望、震撼、眷念、惆怅、淡淡的忧愁、惋惜、思念(怀念)故乡和亲人、或者是厌倦、憎恶、痛苦、惭愧、内疚、痛恨、伤心、悲痛、遗憾等。

“表现手法”类题型特点及答题指南

“表现手法”类题型特点及答题指南

“表现手法”类题型特点及答题指南“表现手法"类题型特点及答题指南请看下面几个题目:1、第四段中通过主观感受来写黄河,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2005年高考广东卷现代文阅读《壶口的黄河》2、本文在构思上具有先抑后扬的特点,请作具体说明,并分析其作用。

——2007年高考湖北卷《日月行色》3、指出第五自然段中景物描写所采用的手法,并简析该段景物描写的作用。

——2008年高考浙江卷《乌米》4、请分析文章开头对荒原景物描写的表达特色及其作用。

——江苏南通市2008-2009年高三期末调研测试《坚硬的荒原》以上列举的有关“表现手法”、“语言表达"、“手法”和“表达特色"的说法,在高考现代文阅读题中是很常见的。

不少同学由于不理解题型特点,不知如何回答这类题目而造成失分。

“表现手法”或者“写法"是个很大很空泛的概念,要理解清楚就要先弄清下面几点。

(一)从文章谋篇(结构的安排)的角度讲,主要指:铺垫(小说称伏笔)、照应;先抑后扬、设置悬念;过渡,线索的安排,等等。

(二)从全篇对题材的处理角度讲,主要指: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因事说理、以小见大、象征、虚实结合,等等。

(三)从语言运用的角度讲,主要指:常见的几种修辞手法;语言的风格以及具体词、句(句式)的运用特点。

(四)从局部具体运用的写作技巧的角度讲,主要指:对比、衬托、渲染、联想、想象、移情于物、白描以及各种描写的方法和角度(视觉听觉)等。

以上出现的一些名称,可以称之为阅读理解方面的“专门术语”,记住了这些术语以及所运用的特点,我们就有了回答“表现手法"类题目的基础。

一般情况下,现代文阅读对表现手法的命题角度不会太多。

基于全篇来设计,往往是把文中的几句话或某个段落来作为设题区域。

当我们弄明白考点是“表现手法”类的问题时,就可以和自己掌握的上述术语对应,看看是哪种手法,然后依据该种手法的特点回答。

下面我们就开头例举的几种常规题型来看这类题的特点和解答方法。

题型30 句子的表达效果(答题模版)-备战2024年高考语文答题技巧与模板构建

题型30 句子的表达效果(答题模版)-备战2024年高考语文答题技巧与模板构建

题型30 句子的表达效果以句式为主的表达效果比较分析题,是新高考全国卷中的新题型。

这种题型常见的提问方式为:“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以改写成:‘×××。

’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文表达效果更好?”这种题型是融合了各种表达知识甚至结构的综合赏析题,而“句式效果”是其中一个考查点。

赏析句子表达效果的常见思维角度高考试卷中关于“句子表达效果”试题,从多方面来考查不同句子使用的效果。

子曰:“言之无文,行而不远。

”苏轼也说过:“凡文字,少小时须气象峥嵘,色彩绚烂。

”作文要力求词汇丰富,特别要恰当地运用修饰语。

要在文中善于变换多种句式,长句和短句结合,整句和散句兼行或散中见骈;能巧妙使用排比、反复、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作文往往就能“气象峥嵘,色彩绚烂”。

锤炼语言可以提高我们运用语言的能力,帮助我们更确切地表达思想感情。

一、锤炼语言,要推敲词语。

用词贴切,就是要求从几个可用的词语中,选出最恰当、最准确、最生动的那一个,把所要表达的意思恰如其分地表达出来。

文章用词贴切才能准确地表情达意。

如何能在作文时准确地运用最恰当的词语呢?1.锤炼词语,使之形象生动很多文学家都非常讲究“炼”字。

宋代词人宋祁《木兰花》中的“红杏枝头春意闹”一句是世人传诵的绝美佳句,王国维的评价是:“一个‘闹’字境界全出。

”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中“直”与“圆”二字将直线美与浑圆美融为一体,形象地描绘了塞外苍凉壮观的景象,其他字确实难以代替。

法国作家福楼拜说:“我们不论要描写什么事物,要把它表现出来,只有唯一的名词;要赋予它运动,只有唯一的动词;要赋予它性质,只有唯一的形容词。

人们应苦心探索,非要找到这唯一的名词、动词、形容词不可!”文章用词精当,讲究炼字,不仅能准确地表意,准确地勾勒出事物的特点,更能使语言简明精练、含蓄隽永,达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诗意效果。

如“人生是忙碌交织的,需要让心灵翱翔于天空,接受和风细雨的洗礼;需要让心灵驰骋于大漠,接受黄沙漫天的洗礼;需要让心灵游弋于海洋,接受雪白浪花的洗礼……”这是一段摘自优秀作文《风筝不断线》中的文字,其中“翱翔”“驰骋”“游弋”等动词准确地表达了心灵的自由,形象生动,极富语言张力。

(完整版)小说答题模式及技巧

(完整版)小说答题模式及技巧

(完整版)小说答题模式及技巧小说的答题技巧及模式一.情节梳理概括类:1.概括梳理情节题:情节是人物活动的过程,概括情节就是将人物的活动过程概括出来。

这个过程具体分为:(序幕)——发生——发展————结局——(尾声)如:赞于勒——盼于勒——遇于勒——躲于勒2.概括这篇小说的主要情节答好概括情节题则要充分理解文章的内容,并扣紧人物、开端、结局等要素,用简洁的语言表述。

答题时对事件的概述,必须按照“何时、何地、何情况下、何人做何事”的格式加以概括(材料本身未涉及的除外,尤其是“何人”“做何事”不能省)二.人物性格分析概括类:1.概括题:身份定位+人物性格、思想情感示例:概括小说中董师傅这一人物形象的特点。

(09安徽卷)答:董师傅是一位普通的木匠。

他技艺精湛,质朴善良,乐于助人,有平常心,有生活情趣。

2.赏析题:要结合人物言行或情节具体分析人物性格和思想感情。

示例:结合文本,赏析文中贝格斯太太的形象。

答:贝格斯太太是一位普通的妇女。

她热爱故土、珍视亲情,如她一直珍藏着母亲送给她的魔盒;她纯朴善良、热情爽直,如她积极帮助“我”走出沮丧、伤心的阴影;她观察敏锐、善解人意,如她善于观察“我”的内心与表情的变化。

3.塑造人物手法题:手法或描写角度+人物思想性格手法:通过对人物描写方法(外貌描写、神态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语言描写、细节描写等)的分析来把握人物的思想性格。

描写角度:正面描写:肖像、动作、语言、心理、神态。

侧面描写:从对其他人物、事件的叙述和描写中渲染气氛、烘托人物。

示例:《红楼梦》第五回是怎样描写林黛玉这一形象的?答:肖像描写。

通过描写林黛玉的眉毛、眼睛、姿态等,写出林黛玉孤独、苦闷、深沉、阴郁的气质和多愁善感的性格,同时也刻画出林黛玉容貌娇美,体弱多病的柔弱女子的形象。

【提醒】人物形象分析技巧1.把人物放到情节中分析2.抓住传神的人物描写来分析人物:外貌(肖像)描写、语言描写、神态描写、动作(行动)描写和心理描写3.把人物放到侧面描写中分析:其他人物的衬托、景物烘托等。

诗歌鉴赏题型技巧型答题模式

诗歌鉴赏题型技巧型答题模式

诗歌鉴赏题型技巧型答题模式诗歌鉴赏题型技巧型答题模式:分析技巧型题1.提问方式: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2.提问变体:①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技巧(或艺术手法,或手法)。

②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3.解答分析:表现手法是诗人用以抒发感情的手段方法。

要准确答题,首先必须熟悉常用的一些表现手法;其次,要对诗句进行全面多角度分析。

4.表现手法表现手法分抒情手法、描写手法、修辞手法三大类。

(一)抒情手法:有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两种。

①直抒胸臆:就是诗人在作品中袒露襟怀,不假掩饰地抒发积郁在心头的激情快意或愁绪,如鲠在喉,不吐不快,引人共鸣。

直抒豪情壮志:“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宋?岳飞《满江红》直抒愤世嫉俗之情:“两脚踏翻尘世路,一肩担尽古今愁。

而今不受嗟来食,村犬何须吠未休。

”(清?诗丐《绝命诗》)直抒悲思愁绪:“得即高歌失即休,多愁多恨亦悠悠。

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愁来明日忧。

”(晚唐?罗隐《自遣》)直抒欢快喜悦之情:“久旱逢甘露,他乡遇故知。

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

”(无名氏《四喜诗》)直抒对事理的见解和看法:明?文嘉《明日歌》。

②间接抒情(1)借物——咏物言志诗——托物言志诗——情在物之特点与人相通处。

托物言志:在描摹事物以尽其妙的基础上,融入作者的感情,寄托诗人的心志。

(2)借景——写景抒情诗——情景交融——情在景之特点与人相通处⊙对于诗词中的景,鉴赏时应主要注意的常见方法和技巧有:⊙留意作者观察景物的立足点和描写景物的角度,如高、低、俯、仰的变化。

⊙把握和分析作者描写景物的方法,如绘形、绘声、绘色。

⊙理解描写景物的技巧,如虚实结合(“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以动衬静(“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明暗对比(“夜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以小见大(“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粗笔勾勒和细部描绘相结合(“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与“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比兴手法的运用(“唯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

记叙文阅读中12种常考题型答题技巧总结

记叙文阅读中12种常考题型答题技巧总结

记叙文阅读中12种常考题型答题技巧总结一、概括文章(段落)内容常见题型:(1)简答题问法,①本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②请用简要的语言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

(2)填空题常要求在表格中、横线上填写主要内容。

方法:1.根据题目、人物(事物)、事件,进行综合、概括。

即:谁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做了什么事,结果怎样。

2.强调:通过这件事,表达了作者什么观点或感情。

答题格式:A+B+CA.本文记叙了(描写了、说明了)……的故事(事迹、经过、事件、景物)。

8.表现了(赞美了、揭示了、讽刺了、反映了、歌颂了、揭露了、批判了)……的思想(性格、精神)C.抒发了作者的……感情。

二、划分文章(或者文段)层次并归纳内容常见题型:(1)简答题如:本文(段)可划分成几个部分(层次)?每个部分(层次)写了什么内容?(2)填空题常要求在表格、横线或方框中填起止段落及主要内容。

方法:(1)按时间划分(找表示时间的短语)(2)按地点划分(找表示地点的短语)(3)按事件发展过程划分(找各个事件)(4)总分总(掐头去尾)。

三、辨识记叙线索并分析其作用常见题型:简答题:本文以什么为叙事(记叙)的线索?其作用是什么?方法:(1)把握线索标志:贯穿全文,反复出现。

(2)了解常见线索(明线和暗线)-- 核心人物、核心事件、时间、地点、作者的情感变化。

(3)掌握线索的一般作用:是贯穿全文的脉络,把文中的人物和事件有机地连在一起,使文章条理清楚、层次分明。

四、为文章拟标题常见题型:让考生直接在题目位置的横线上填写自己拟定的标题;如:根据本文内容,你认为拟写一个怎样的标题最合适?方法:找文章的线索或中心。

依据有:(1)核心人物;(2)核心事物;(3)核心事件;(4)作者情感。

五、品味题目或者标题的好处常见题型:要求回答:题目的好处、题目含义或这个题目换成另一个好不好,为什么。

方法:(1)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品味:A.内容上;B.主题上;C.线索上;D.设置悬念上。

小学阅读理解:4大类型归纳+解题思路+答题模板

小学阅读理解:4大类型归纳+解题思路+答题模板

小学阅读理解4大类型归纳+解题思路+答题模板记叙文阅读记叙文阅读可以分为写人、记事、写景、状物文章,这些文章事小学阶段最常见的文章。

01第一部分:词语一、某句话中某个词换成另一个行吗?为什么?动词:不行。

因为该词准确生动具体地写出了……形容词:不行。

因为该词生动形象地描写了……副词:如(如:都,大都,非常只有等):不行。

因为该词准确地说明了……的情况(表程度,表限制,表时间,表范围等),换了后就变成……,与事实不符。

(注:有些是可以换的,不要一律写不能换,要根据题目及文章含义看看具体能不能哦!)二、动词理解XX生动表现了人(事)物XX的特点(情状)(或描绘出一幅……的场景),反映了人物……的心情三、一句话中某两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答:不能。

因为:(1)与人们认识事物的(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现象到本质)规律不一致;(2)该词与上文是一一对应的关系;(3)这些词是递进关系,环环相扣,不能互换。

(注:有些是可以的,不要一律写不能,要根据题目看看具体能不能哦!)02第二部分:句子一、句子分析这样的题目,句子中往往有一个词语或短语用了比喻、对比、借代、象征等表现方法。

答题时,把它们所指的对象揭示出来,再联系上下文,围绕主题,挖掘出句子深层含义,再整理一下自己的语言就可以了。

例题:请问文中划线部分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修辞的分析:1.它本身的作用;2.结合上下文,分析句子里词语的表达效果;答题格式:修辞+结合上下文,修辞的作用不同修辞的作用及答题格式:A、比喻、拟人作用:生动形象;答题格式:把XX比作(把XX拟人化)XX,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事物)……的特点,表达了(人物)……B、排比作用:有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等;答题格式:应用排比句能使句式更整齐,更有气势,强调了(事物)的……,突出了(事物)……的特点C、设问作用: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答题格式:开头出现,其作用通常为“设置悬念,吸引读者”文中或结尾出现,其作用通常为“引起了对……的问题的关注(或引人深思),给人以启迪,突出了文章的主旨”D、对比作用:强调了……突出了……E、反复作用:强调了……加强语气F、反问作用:强调,加强语气等;答题格式:这个反问句的意思是……,以强烈的语气表达了(人物)……的感情G、借代作用:用XX代XX,使被借代的更加具体,生动表达了什么感情或特点H、引用引用诗句:其作用通常为“增强文章的诗情画意,使文章语言更优美(或引用诗句是为了说明……)”引用故事、神话传说:其作用通常为“增强文章的趣味性,吸引读者”二、某句话在文中的作用1、文首:开篇点题;渲染气氛(记叙文、小说);埋下伏笔(记叙文、小说);设置悬念(小说);为下文作辅垫;总领下文;2、文中: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3、文末:点明中心(记叙文、小说);深化主题(记叙文、小说);照应开头(议论文、记叙文、小说)说明文阅读01说明的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逻辑顺序的具体分析:主——次、原因——结果、特征——用途、一般——个别、概括——具体、整体——局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链接高考
1. [2004年·全国Ⅰ卷]这首词的上半片是如何描写春色的? 试对此进行分析。 2. [2005年·全国Ⅰ卷]这首诗的三、四两句运用了哪种修 辞方法?请具体说明。 3. [2006年·江苏卷] “满林残照见归鸦”一句,在表达技 巧上有什么特点?请略加分析。 4. [2007年·安徽卷]这首词的上片主要是用了什么表现手 法来写鹰的?请简要分析。 5. [2008年·山东卷]上阕的景物描写是如何表现无奈之情 的?请简要分析。 6. [2009年·重庆卷]“当年粉黛,何处笙箫?”用了什么修 辞手法? 7. [2009年·安徽卷]这首词最突出的表现手法是什么?请 分别结合上阙和下阙作简要分析。
1.判断手法型
【规范答题】 答此类题的步骤是:(1)呈现表达技巧的名 称;(2)解说表达技巧在诗词中的使用情况。 (2005年全国卷一)
春行即兴 李华 宜阳城下草萋萋,涧水东流复向西。 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
这首诗的三、四两句运用了哪种修辞方法? 请具体说明。
这两句用了对偶的修辞,其中“芳树” 对“春山”,“花”对“鸟”,“自落”
怀古伤今
借人物言志
借古讽今
(二)修辞手法
包括比喻、比拟、对偶、夸张、通感、
双关、衬托、对比、反语、反复 、互 文、排比和借代等。
(三)表现手法

用典、比兴、联想、想象、铺垫、象征、 对比、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借古抒怀、 借古讽今、映衬烘托、抑扬结合、以小见 大、虚实相生等。
(四)篇章结构
古代诗歌鉴赏
——表达技巧类答题模式
考纲解读
考点——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 一首诗词艺术价值的高低,既在于“写么”, 更在于 “ 怎么写 ”。因此 ,“ 语不惊人死不 休”成了诗人的至高追求。作为高考诗歌鉴赏要 求之一的“表达技巧”,就属于“怎样写”的范 畴。纵观历年高考诗歌鉴赏试题,几乎总要涉及 对表达技巧的考查。我们如果对这些表达技巧不 熟悉、不了解,就会出现答题障碍。



试题类型
1.判断手法型
手法定向型
2.评析手法型
手法自助型
3.比较异同型
考点精解
1.题型概说 诗歌表达技巧的鉴赏考查无外乎从面上设 问和从点上设问两种。 (1)面上设问型: 这首诗歌采用了何种表现手法? 变体:这首诗歌运用了怎样的艺术手法或 技巧?诗人是怎样来抒发自己的情感的? (2)点上设问型: 就某一层面的某个小角度设题,如考查运 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分析修辞的艺术效果等。

诗歌的结构形式,常见的有: 层层渲染铺垫、伏笔照应、前后对比、 卒章显志、先景后情、以景结情等。
说说下列诗句的主要表现手法:
1 .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 用典 ) 2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直抒胸臆) 3 .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
4 .杨柳岸晓风残月。
( 起兴
把握和分析作者描写景物的内容,如绘形、
声、色、态、味。“形”“色”是视觉角度, “声”是听觉角度,“态”分动态和静态, “味”是嗅觉角度。
理解和说明描写暗对比,粗笔勾勒和细节描写
相结合,点面结合等。
抒情
直接抒情:即直抒胸臆。 间接抒情:借景抒情 情景交融 托物言志 融情于物 即事抒情 咏史言志


( 借景抒情 )
5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互文
6 .樯橹灰飞烟灭。
7 .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咏鹰》( 衬托 )
( 借代 )
( 白描 ) 8 .寒山几堵,风低削碎中原路。秋空一碧无今古。



判断下列诗句的修辞手法
⑴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借代,对比 ⑵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借代,设问 ⑶霜皮溜雨四十围,黛色参天二千尺。 夸张 ⑷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双关对偶拟人 ⑸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夸张 ⑹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设问 ⑺荷花娇欲语,愁煞荡舟人。 拟人
移家别湖上亭 戎昱
好是春风湖上亭,柳条藤蔓系离情。
黄莺久住浑相识,欲别频啼四五声。 问:该诗主要运用了何种艺术手法?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答案: (第一步)作者采用拟人化的手法
考点精解
考点——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 表达技巧是指作者在塑造形象、创造意境、 表达思想感情时所采取的特殊的表现手法。它的 含义非常广泛,既包括各种修辞手法、表达方式 的使用,也包括各类表现手法和艺术构思上的巧 妙使用。 鉴赏诗歌表达技巧考查四个层面的内容。
诗歌的表达技巧
表达方式 修辞手法
表现手法
篇章结构
(一)表达方式

包括记叙、描写、议论、抒情四种表达方
式,其中描写、抒情是考查的重点。

描写: 1. 人物描写:正面描写(动作描写,语言 描写,肖像描写,神态描写,心理描写)+ 侧面描写(反衬和正衬)。
2. 景物描写:
注意立足点和观察角度的变化:远近、高低、 内外等。
2.评析手法之手法定向型
(2005湖北卷) 元代马致远的杂剧《汉宫秋》第三折戏 中,汉元帝在灞桥送别王昭君出塞和亲时,有下面一段曲 词。阅读这段曲词,然后回答问题。 《汉宫秋》第三折【梅花酒】 呀!俺向着这迥野悲凉,草已添黄,兔早迎霜。犬褪 得毛苍,人搠起缨枪,马负着行装,车运着糇粮,打猎起 围场。他他他,伤心辞汉主;我我我,携手上河梁。他部 从入穷荒,我銮舆返咸阳。返咸阳,过宫墙;过宫墙,绕 回廊;绕回廊,近椒房;近椒房,月昏黄;月昏黄,夜生 凉;夜生凉,泣寒螀① ;泣寒螀,绿纱窗;绿纱窗,不 思量! 〖注〗 ①寒螀:寒蝉。 对仗显示了语言的对称美,达到了意境美和韵律 这段曲词中运用了对仗、顶真的修辞手法,试简 美的完美结合;顶真具有回环跌宕的旋律美,表现了汉 析它们各有怎样的艺术效果。 元帝离恨未已,相思又继、千结百转的愁绪。
2.评析手法之手法自助型
提问方式:
这首诗(或哪一联)运用了怎样的 表现手法?
提问变体: (1)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技巧(或艺术手法,或 手法)。 (2)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 (3)这首诗写法上有何特点? 这首诗是怎样表现------的?
2.评析手法之手法自助型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