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博物院建筑设计浅析

合集下载

河南省博物院的设计理念

河南省博物院的设计理念

河南省博物院的设计理念
河南省博物院作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郑州的标志性建筑,其设计理念融合了现
代化与传统文化,展现了河南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底蕴。

博物院的设计理念体现在建筑外观、展览陈列、空间布局等方方面面,让人们在参观博物馆的同时,感受到历史的魅力和文化的韵味。

首先,河南省博物院的建筑外观设计融合了传统文化元素和现代建筑风格。


筑的外立面采用了具有中国传统建筑特色的琉璃瓦和斗拱,同时又融入了现代化的玻璃幕墙和金属材料,展现出古老与现代的交融之美。

这种设计理念不仅展现了河南悠久的历史文化,也体现了城市的现代化发展。

其次,博物院的展览陈列设计也体现了其独特的设计理念。

在展览陈列方面,
河南省博物院注重展示河南的历史文化,通过精心设计的展览布局和具有代表性的文物,向观众展现了河南的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

同时,博物院还注重利用现代化的展览手段,如多媒体、互动展示等,让观众在参观展览的同时,更加生动地了解河南的历史文化。

此外,河南省博物院的空间布局也体现了其设计理念。

博物院的空间布局合理,展厅与展厅之间的连接自然流畅,给人以宽敞明亮的感觉,同时又能够让观众在不同的展厅中感受到不同的文化氛围。

此外,博物院的室外空间也设计得十分舒适,绿化环境和景观设计与建筑风格相得益彰,为观众提供了一个愉悦的参观环境。

总的来说,河南省博物院的设计理念体现了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让人们
在参观博物馆的同时,感受到历史的魅力和文化的韵味。

这种设计理念不仅展现了河南丰富的历史文化,也为郑州这座历史名城增添了新的文化符号。

希望河南省博物院能够继续发扬这种设计理念,为更多的人们带来历史文化的魅力。

河南省博物院照明设计调查报告--1

河南省博物院照明设计调查报告--1

河南省博物院照明设计调查报告灯光照明调研报告河南博物院是我国创建较早的博物馆之一,经过多年的建设,如今已经发展成为集文物收藏、保护、陈列、宣传、科学研究于一体的文化教育中心,是全国馆藏文物数量较多的博物馆之一。

河南博物院以各类文物以及图片为基本的载体,旨在再现历史,因此场馆的设计在于突出历史的凝重感,以元代登封的观星台为外观雏形,建筑平面以正方形为母体,主体建筑便自然演绎而形成了“金字塔”造型。

整个河南博物馆建筑群采用了传统建筑中轴对称、主从有序的布局手法,从总平面上看,四隅分布附属建筑,聚散有致,和谐统一,寓意“九鼎定中原”。

博物院作为各种珍贵的历史和文化财产、文物、自然标本和艺术品的收藏、保护、研究、展示和宣传机构,与一般建筑相比较,其照明有以下特点:一方面要给观众创造良好的视觉环境,另一方面又要考虑对展品的保护,减少光辐射(包括可见光辐射、红外辐射、紫外辐射)的损害。

这是博物馆照明与其它建筑照明最明显的区别之处。

良好的视觉环境与经保护展品防止光辐射损害是一对矛盾。

而且不同的博物馆,不同的展品,其矛盾的表现方面不尽相同。

众所周知,为了获得较好的视觉要求,应适量提高照度值;而为了保护矛盾,是设计博物馆照明的关键和目标。

对于博物院展品的展出,为了保护其免遭光辐射的损害,首先必须提出对展品的曝光量限制。

而为了达到保护展品免遭光损害,又要使观众能够有较好的视觉环境,对各类展品的照度又给出了规定值。

对光敏感或特别敏感的展品,其曝光量的限制及照度标准。

对于不同的展品,其照度值应不同。

然而,除少部分的博物馆的展品为常年不变之外,有许多博物馆的展品则是经常更换,有时展品对光照要求严格,有时则又要求不高。

为了适应展品的更换,照明随之也应有所变化。

而对于照明设计,不可能每次更换展品又重新进行一次照明设计。

因此,在进行最初的照明设计时,就应充分考虑好照明的一些特殊要求和今后的变化的可能性。

布置展品照明的方式有多种,其主要的常用的形式有:嵌入式照明、吸顶式照明、悬吊式照明、导轨式照明、反射式照明等。

河南博物院设计特色浅析

河南博物院设计特色浅析

河南博物院设计特色浅析河南博物院建于1927年,是现代化的历史性博物馆,是由东南大学的齐康教授设计的。

(如图示)该图为河南博物院主展馆,它以元代登封的观星台为外观雏形,建筑平面以正方形为母体,主建筑体为“金字塔”造型:冠部呈方斗形,恰似扬斗以承“甘露”,下接覆地斗以纳“地气”,其中心位置精心设计了一个透明的圆洞。

主建筑体蕴含了中国文化中地处“天中地心”和“天圆地方”的理念,也有“会宇宙之气,聚天地之灵”的内涵。

冠部四周分别镶嵌了四神图案,表示古天文学中东南西北四个方位的天象星座;大斜面从建筑构造的需要了上加上白色乳针图案,形似青铜器上的乳钉纹样和传统建筑板门的门钉形状,又是茫茫宇宙满天星的反照,代表了宇宙中数以万计的星座;主题斜面的四周顶部浅蓝色的透明窗以及顶部垂直而下的透明采光带,具有“黄河之水天上来”的磅礴气势。

主建筑造型奇特,独具现代艺术风格,充分体现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原文化特征。

上图为一楼大厅,刚一进入就给人一种明亮简洁,大气恢弘之感。

由方形的白色地板砖与矩形的灰色地板砖铺成的大厅地面上星星点点,这“璀璨的星光”得益于顶部天花板上几排整齐排布的圆形白色灯饰,它与光滑的地面相映成辉,给大厅以明亮之感。

大厅顶部两侧和入口的上侧部分都密集地竖排着长矩形的白色灯饰,它不是垂直地面排放,而是向大厅地面倾斜约30°,这样游客站在大厅里不会在地面留下阴影,这就更增加了大厅的明亮程度。

且灯饰排布都比较整齐,且为白色的灯光,给人以简洁大方之感。

大厅两侧还有供游客上楼用的电梯,梯身为白色,又增加了大厅的现代气息。

大厅四周墙壁的颜色用极浅的黄色或红色或灰色,并且并非简单的“一马平川”,而是“凹凸有致”,不会让人觉得十分单调。

大厅地面的中央有一张用地板砖铺成的太极图,给人一种神秘之感,在三楼可通过地面的“水晶球”向下观察到此太极图。

大厅最里面是一座巨大的金色雕塑,是一个巨型人张开双臂推开两头大象的形象,它象征着开天辟地的人类终于战胜大自然的重重阻力,开始了人类历史历史的辉煌篇章。

河南博物院藏陶仓赏析

河南博物院藏陶仓赏析

陶仓是两汉时期常见的丧葬明器,其出现最早可追溯到春秋时期的秦墓,汉时形成规制并走向兴盛,魏晋后逐渐衰落。

陶仓的造型源于古代存储粮食的地面建筑,具体形状和造型因时代、地域环境的差异而有所不同。

陶仓发展特点墓葬中出土的陶仓明器分为圆形、方形等不同形状,设计之繁简各不相同。

《吕氏春秋·仲秋纪》高诱注“圆曰囷,方曰仓”,简单区分了不同形状陶仓的名称。

如今学者们往往将圆形陶囷和方形陶仓统称陶仓。

圆形陶仓形制简单,平面呈圆形,上有出檐或不出檐顶,分有盖或无盖,腹部呈筒状,底部有足或无足。

两汉时期的陶仓多见仓顶,顶部多出檐,以悬山、歇山及四阿式形态为主。

有的陶仓还设置天窗、气孔等利于通风散热、防潮防虫的设施。

为了适应南方潮热的天气,有些陶仓仓底还使用数根立柱支撑,形成干栏式结构。

方形陶仓主要指仓房与仓楼,平面呈方形,有较为规范的屋顶、瓦垄、房梁、门窗等。

西汉晚期至东汉时期,陶仓的形态进一步复杂化和写实化,陶仓房、仓楼由此出现。

陶仓房是平面为方形的立方体储粮明器,造型较陶仓更为繁复,不仅有屋顶、房脊、挑梁等细致真实的建筑构件,还时常绘有网格状纹饰,用以竹篾编成的网格,抵御啄食粮食的飞鸟。

随着东汉时期庄园经济的发展,形制更为复杂的陶仓楼出现。

陶仓楼指带仓的陶楼,一般有连阁和院落,楼层普遍高于两层,上有屋顶,楼上开窗。

河南博物院藏陶仓赏析河南博物院 梁 爽 李晓荧图2 “小豆万石”带盖灰陶仓陶仓发展的历史背景陶仓的出现与时代的生产力、经济发展水平及政治环境都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陶仓的形制为研究其所在时代的政治经济环境和文化思想意识提供了鲜明的证据。

富足的农业生产是国家赖以生存的基础条件,五谷丰登一直是历代人民的热切企望。

只有“吃得饱”,人们才有精力发展文化,制定法则,推动社会的长治久安和可持续发展。

自西汉初期始,统治者采取了一系列有利于农业生产的措施以恢复连年战乱所造成民生凋敝的惨景。

轻徭薄赋的政策、铁制农具的广泛推广以及大型水利设施的营建,都为农业经济的复苏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河南省博物院的设计理念

河南省博物院的设计理念

河南省博物院的设计理念
河南省博物院是一座集展览、研究、教育和文化交流于一体的综合性博物馆,
其设计理念融合了传统文化和现代科技,展现了河南省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底蕴。

在建筑设计上,河南省博物院充分体现了传统文化的韵味和现代科技的创新。

建筑外观采用了古代建筑的风格,同时结合了现代建筑的设计理念,使整体建筑既有历史的沉淀,又不失现代的时尚感。

建筑内部空间布局合理,展厅、教育区、研究室等功能区域相互配合,为观众提供了良好的参观和学习环境。

在展览设计上,河南省博物院注重展示河南省丰富的历史和文化资源。

通过精
心策划的展览,观众可以深入了解河南省的历史演变、文化传承和艺术创新,感受到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

同时,博物院还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如虚拟现实技术、数字化展示等,为观众呈现更加生动、丰富的展览内容,让观众身临其境地感受历史的魅力。

在教育和文化交流方面,河南省博物院积极开展各类教育活动和文化交流项目,向公众传播历史文化知识,提升文化艺术修养。

同时,博物院还与国内外的博物馆、学术机构等开展合作,举办展览、学术研讨会等活动,促进文化交流和合作,推动中华文化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

综上所述,河南省博物院的设计理念体现了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传承,同时也
注重与时俱进,利用现代科技手段为观众提供更好的参观体验。

通过不断创新和发展,河南省博物院必将成为展示河南文化、传播中华文明的重要窗口,为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软实力的提升做出更大的贡献。

河南博物院广场设计随想

河南博物院广场设计随想

决定在暗色 铺地条纹里 设计 了两条低 于地
坪 的 花池 , 部设 置 一 些座 椅 , 将 原有 局 并
中 昕 说 :宁 古 无 时 , 朴 无 巧 , 俭 无 宁 宁
俗 这 何 尝 不 是 博 物 馆 的主 体 格 调 呢 i 对我 们而 言 用镜面 石材模 拟水面 的 效 果是一 种大胆 尝试 。 当人们从城 市公共 汽 车 上远 看 , 场 中央 恰似 一池 静 水 广 走 近再 看 , 峨 的建 筑倒 影映在 池 中 巍 红 门 与蓝 天 相伴 . 月色 共 云 影徘徊 . 周边 的风 景也 显现 于池 面 , 人以万 象聚于一 池的 给
注 意了 石块 之 间的 交接 与收 边处 理 。 广场 中心 的镜 面反 射材料 采 用60 0 X
6 0 蒙 古黑 石 材 缝 很 细 。 0的 拼 当初 如 果 用黑 色 填 缝 , 果 会 更 好 。 效
甲方十分 重视 广场 的灯光 效果 . 此 为 专 门制作 了灯 光效 果 图 , : 在灯 具处理 上 吸 取 了许 多灯具在 铺装结束后粗 糙安装 的教 训, 使整 个 广 场 铺 面 浑 然 一体 。
面 上嬉 戏 。 焉 ? 焉 7 水 非石 , 在 水 石 非 意
的 大小和 分缝 对铺地 的 质感最 有影 响 , 广
场 常见 的毛病就 是 铺地形 式或 划分 过 多 , 整 体 面积 感不 强 。 有鉴 于 此 , 我们 决 定 广 场 铺地 选 用4 0X6 0X5 石 材 . 为 0 0 0 分 浅 色和 深 色 两 种 , 马缝 砌锛 + 实 排 平 骑 铺

回顾 博物 院广场 的设计 . 我们从 大师 的草图 中领会 了博物 院广场 的空间本质并 得 到教 益 , 这是 非常 幸运 的 。 在设 计 过程 中 . 们和 甲方积 极 配合 , 大胆 提 出的 我 使 设 想得 以实现 , 使 人感 到 欣慰 。 也 当然 也 有 一些处 理还 存有缺 憾 , 正是 我们要 努 这

河南博物馆考察报告

河南博物馆考察报告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河南博物馆考察报告篇一:河南博物院调研报告河南博物院室内设计调研报告调研目的——通过对河南博物院的调研,初步了解调研目的,了解公共展馆建筑室内设计的空间组织、功能分布、人流、交通流线、界面处理和空间构成,以及造型、灯光、色彩、材质搭配等一系列室内设计内容,为接下来的设计做好准备。

调研时间——20XX年11月11号上午调研地点——河南博物院实地调研分析——一:河南博物院总体概况:河南博物院是现代化的历史艺术类博物馆,坐落在河南省会郑州市,由1927年在开封创建的河南博物馆发展过来的,在70年的发展过程中,她曾先后易名民族博物馆、省立博物馆等,并于1961年由开封迁至郑州。

1997年7月,河南省博物馆与中原石刻艺术馆合并,更名为河南博物院。

新落成的河南博物院,坐落在环境幽雅的郑州市农业路中段,占地面积156亩,建筑面积7.8万平方米,是我省建国以来第一个国家级的公益性大型文化设施。

百度地图(图1)博物院外观图(图2)二:博物院外观分析:其主体建筑由我国现存最早的天文台遗址——登封元代观星台为原型,经艺术夸张演绎成戴冠的金字塔造型(如图2)。

其底部为长63米的正方形,高45.5米,内部设计五层,其中地下一层。

整个建筑群设计以雄浑博大的“中原之气”为核心,线条简洁遒劲,造型新颖别致,风格独特,气势恢宏,堪称一座凝聚着中原文化特色和时代精神的不可多得的标志性建筑。

一楼大厅图片(图3)一楼地面的太极环(图4)一楼房顶的灯饰(图5)一楼雕塑上方的灯饰(图6)二楼楼梯口的扶梯(图7)扶梯处的一楼俯瞰图(图8)天花板照片(图5、图13、图14)三:博物院室内分析:1、大厅下图3为河南博物院的大厅,该厅位于一楼。

刚一进入大厅,就有一种宏伟气派的感觉,由黑白矩形交织组成的地板给人以大气之感。

大厅的最里面是一个巨大的金色雕塑,两只大象的中间是一个张开双臂的人的形象,金碧辉煌的又带一点点狰狞的感觉,作为一种文化的图腾用来表达吉祥之意。

郑州博物院调研报告

郑州博物院调研报告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郑州博物院调研报告篇一:博物馆调研报告目录一.博物馆的阐述1.博物馆的定义2.博物馆的历史3.博物馆的性质4.博物馆的职能与功能5.博物馆的功能关系6.博物馆的类型二.案例分析1.奥地利苏哈纽豪斯——列奥尼格博物馆2.美国国家美术馆东馆三.对博物馆建筑的认识四.对自己设计主题的构思一.博物馆的阐述1.博物馆的定义①博物馆(英语:museum)又称博物院,是安置一套文物典藏的建筑物或机构。

博物馆蒐藏并维护具有科学、艺术或历史重要性的物件,并透过展示(常设展或特展),使公众得以观看这些物件。

大多数的大型博物馆位于世界各地的重要城市,更具地方性质的博物馆位于较小城市、城镇甚至乡村。

早期的博物馆始于富裕的个人、家庭或艺术的私人蒐藏,而且是珍罕或奇特的自然物件与文物。

现在博物馆遍布世界各地。

在古代的博物馆,例如亚历山大港的缪斯,其地位相当于现代的研究所。

一般人归纳出博物馆所富有之功能为:典藏、研究、展示、教育四大项。

————摘自《维基百科》②国际博协定义:博物馆是指向公众开放的美术、工艺、科学、历史以及考古学藏品的机构,也包括动物园和植物园,但图书馆如无常设陈列室者则除外。

(1946)博物馆是运用各种方法保管和研究艺术、历史、科学和技术方面的藏品以及动物园、植物园、水族馆的具有文化价值的资料和标本,供观众欣赏、教育而公开开放为目的的,为公共利益而进行管理的一切常设机构。

(1951)以研究,教育和欣赏为目的,收藏、保管具有文化或科学价值的藏品并进行展出的一切常设机构,均应视为博物馆。

(1962)博物馆是一个不追求营利、为社会和社会发展服务的公开的永久性机构。

它把收集、保存、研究有关人类及其环境见证物当作自己的基本职责,以便展出,公诸于众,提供学习、教育、欣赏的机会。

(1974)博物馆是为社会及其发展服务的非营利的永久机构,并向大众开放。

它为研究、教育、欣赏之目的征集、保护、研究、传播并展示人类及人类环境的见证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河南博物院建筑设计浅析
摘要:河南博物院是一个国家级的博物馆,河南博物院这组建筑群也是国内博物馆建筑中的经典之作。

本文从河南博物院概况、博物馆主馆造型特征分析及主馆流线组织形式三个方面重新解读这一经典建筑。

关键词:河南博物院造型流线
1 河南博物院概况
河南博物院创建于1927年,是国内创建较早的博物馆之一。

河南博物院创建时的名称叫河南博物馆位于现在的河南省开封市。

建国后的1961年,河南博物馆迁址于河南省会郑州市。

1997年,河南博物馆与中原石刻艺术馆合并,更名为河南博物院。

河南博物院新馆与1998年建成并对民众开放。

今天的河南博物院历尽岁月的沧桑,越发显得雄浑、敦厚、古老而又韵味。

¬河南博物院是由中科院院士、全国勘察设计大师、东南大学博士生导师齐康教授主持设计的,其主入口面向农业中路,东面是文博东路,西面是文博西路,北临某住宅区。

总用地面积约为156亩(合104000平方米),总建筑面积约为78840平房米,主馆及配楼面积约为55740平方米。

河南博物院主馆位于院区中央,呈“中”字形布局,其中,主馆的东西两翼分别有两个专题展馆,主馆后端直通文物库房,主馆前端为主入口及礼仪接待区。

主馆前的院区正门、主馆及主馆后面的文物库房三者自然成为一中间序列,院区四角对称布置了两组风格造型相同的建筑,它们分别是培训楼、办公楼、综合服务楼、电教楼。

总面图中的“九宫格”似的建筑布局,也契合了古语“九鼎定中原”之意。

河南博物院院区建筑的整体布局正体现了中国式群体建筑组合的精髓——中轴对称、主从有序、方正严整(见图1.1)。

2 主馆造型特征分析
河南博物院主展馆总体形象设计构思来源于河南登封的观象台(见图2.1),经过建筑大师的精心构思和演绎,最终创作出现在头戴“皇冠”的金字塔造型,正如设计主创人员齐康说,“登封的观象台是我国历史上留存最为著名的天文观察台,其造型对称,两侧倾斜,长条测绘石摆放在中央,整体造型简朴优美,这座古代的科技建筑独特的形象给我们很大的启示”。

“皇冠”呈“斗形”,中心设置一个透明的圆洞,取汇聚“中原之气”之意,古语就有“汇宇宙之气,聚天地之灵”的经典语句,这也许就是河南博物院建馆之宗旨——“博”采中原宝物之精华。

正四棱锥,这一简洁、纯粹的几何图案本身就给人以稳定、庄重、神圣的视觉和心里感受,博物院主馆建筑主体选取类正四棱锥的金字塔造型为其成为一经典建筑奠定了基础。

金字塔主体高度与其塔底宽度及两侧的配楼形成了完美的比例尺度(见图2.3)。

四条棱锥向上直斥天穹,向下斜扎地心,使得整座建筑显得
遒劲有力。

(见图2.2)还值得一提的是,四条棱锥与地面的交接处是四片水池,更烘托出主体建筑的宁静与空灵(见图2.5)。

四个棱面上,匀称、巧妙、有规律地设置了采光窗户及奶头乳钉,乳头奶钉图案的选取是来源于中原出土文物上青铜器上的造型纹样以及中国传统大门上的门钉式样,乳钉后衬传统中国红色背景,这更突显了建筑的古典韵味。

以金字塔主体建筑为中心,通过相同风格的不同功能空间,如连廊、庭院、临时展厅等,使整个主馆建筑成为了一个和谐统一的整体(见图2.4、图2.5、图2.6、图2.7、图2.8、图2.9)。

3.1主馆流线组织形式
博物馆建筑内部空间流线组织的基本形式有串联式、放射式、通道式三种。

串联式的流行组织形式一般是指各个展览空间收尾相接,相互穿套,这种流线组织形式简洁、明确、指引性强,能够避免参观的重复或遗漏,增强了展示的有效性。

放射式的流线组织形式是指各个展览空间围绕一个放射状的中心枢纽进行组合,参观者参观完一个展厅,需回到中心枢纽区,再进入另一个展厅。

这种空间组合形式灵活性强,观众可以有选择地进入自己感兴趣的展馆参观,博物馆管理方也可以根据需要开放几个或若干个展馆。

通道式的流线组织形式是指各个展示空间是通过走道也连通或贯穿,参观者参观完一个展厅,需经过走道,再到达另一个展厅。

博物馆建筑内部空间流线的组织是博物馆建筑设计的重中之重。

一般情况下,稍大型的博物馆一般是上述三种基本流线的组合形式,如放射式+串联式、放射式+通道式、串联式+通道式等,有时候甚至是多种流线形式的组合或者一种流线形式的重复运用。

河南博物院就是将放射式的流线形式重复运用的经典实例。

河南博物院主馆的平面整体上是一个对称式的布置,齐康教授在博物院的设计上,既保持了这种规整的布局形式,又把各个展览空间完美地组织在了一起。

图4.1是河南博物院的一层平面图,从我门可以看到清晰、明确的两条轴线:入口、前厅、中央大厅、电梯厅及通向北建筑区库房通道;西入口、西前厅、西侧厅、中央大厅、东侧厅、东前厅、东入口。

四个基本展厅与其围和的中央大厅构成了一个放射性的流线组织空间,东西向的分别设有两个临时展厅,东西向的两个临时展厅与侧厅构成了两个小的放射性的流行组织空间。

“一大两小”(亦或是“一主两从”)这样三个放射性的空间又是一个有机统一体,三个空间既可以作为一个整体展览区,也可以独立、灵活展览。

博物院主馆二层(见图4.2)、三层(见图4.3)平面都是一个放射性的流线空间,即一个中庭空间与四个基本展厅,四层(见图4.4)平面则只剩下一个展厅,这个展厅即是底层的中庭空间。

参考文献:【1】齐康.创作记事——河南博物院创作[J].建筑学报,1999-1. 【2】张文忠.公共建筑及其设计原理[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作者简介:卢素格,女,郑州大学建筑学院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公共建筑设计及理论周立广,男,毕业于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现在郑州市建筑设计院工作
注:文章内所有公式及图表请以PDF形式查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