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门诊病人登记簿

合集下载

腹泻病门诊工作规范讲解

腹泻病门诊工作规范讲解
……………….
非感染性腹泻
B 药物作用或化学品中毒性腹泻 1、砷、汞、酒精等化学物质中毒,也可引起
腹泻。 2、某些药物毒副作用,如:利血平、5-氟尿
嘧啶、胍乙啶、新斯的明等。 3、致泻药物 大黄、番泻叶、硫酸镁等。
4、一些抑制交感神经、兴奋副交感神经的药 物,也可导致腹泻。 5、长期用抗生素或激素治疗,菌群失调导致 的单纯腹泻。 ………………….
落实对就诊的所有腹泻病人进行登记、 病原学检测、疫情报告、隔离消毒等。
3、设置标准
(一)县及县级以上医院(包括同级别 的企业、民营医院)应设立独立的腹泻 病门诊区域,区域内设有诊室、留观室、 化验室、药房及专用厕所,备有盛放病 人吐泻物的容器,备有诊治、采样、检 验、抢救、消毒等药械。
腹泻病门诊区域位置应与普通门诊分开, 便于隔离消毒,防止医源性感染和污染 周围环境。
非感染性腹泻
D 体质因素
1、消化不良和吸收障碍性腹泻,一般为脂肪消化及吸 收障碍所致的腹泻。
2、食物过敏性腹泻牛奶、鱼、肉、虾、蟹过敏者,也 可发生腹泻。伴有皮疹者,见于过敏性肠炎。 3、老年人和手术后的病人常常会发生直肠性便秘,此 时由于粪便嵌塞于直肠腔内,刺激直肠粘膜,可有排 便次数增加,且伴有里急后重感,有时还会有粘液排 出,也不应列为腹泻,其实际上是严重的便秘,医学 上称之为假性腹泻。
物品配备
1、诊疗用品 体温计、血压计、注射器、输液线、静脉 切开包。。。 2、消毒用品 消毒液、消毒盆、消毒拖把、喷雾器、消 毒垫。。。。 3、排泄物、呕吐物盛放容器 桶、盆等,放置一定量消毒剂。 4、防蝇灭蝇设施器械 防蝇网、纱窗、纱门、灭蝇/蛆药剂。
物品配备
非感染性腹泻

(完整word版)传染病登记表

(完整word版)传染病登记表

国家法定传染病登记簿年月至年月传染病报告管理制度为认真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保证疫情报告的及时性、准确性、完整性和传染病的科学管理,特制定传染病管理制度.一、各级各类医疗机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采供血机构中执行职务的人员和乡村医生、个体开业医生为传染病责任报告人.二、门诊医生诊治病人,必须登记门诊日志,要求登记项目准确、完整、字体清楚。

三、责任报告人发现甲类传染病和乙类传染病中的肺炭疽、传染性非典型性肺炎、脊髓灰质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艾滋病的病人、病原携带者和疑似病人时,2小时内以最快的通讯方式(电话、传真)向当地县级疾控中心报告,并同时报出传染病报告卡。

发现其他乙类、丙类传染病人、疑似病人和规定报告的传染病病原携带者在诊断后,24小时内报告,同时报出传染病报告卡。

四、责任报告人填写传染病报告卡片应准确、完整、字体清楚,在规定时间内及时报告医疗机构指定疫情管理人员。

五、诊治传染病人时,要按规定做好消毒、隔离施。

六、疫情管理人员要按规定做好疫情的收集报告工作。

七、责任报告人、疫情管理人、医院负责人不履行职责,违犯以上规定,按《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有关规定予以处理.报告内容:甲类传染病(2种):鼠疫、霍乱.乙类传染病(26种):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甲型H1N1流感、脊髓灰质炎、炭疽(肺炭疽、皮肤炭疽、未分型)、艾滋病、病毒性肝炎(甲型、乙型、丙型、戊型、未分型)、麻疹、流行性血热、狂犬病、流行性乙型脑炎、登革热、痢疾(细菌性、阿米巴性)、肺结核(涂阳、仅培阳、菌阴、未痰检)、伤寒(伤寒、副伤寒)、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百日咳、白喉、新生儿破伤风、猩红热、布鲁氏菌病、淋病、梅毒(Ⅰ期、Ⅱ期、Ⅲ期、胎传、隐性)、钩端螺旋体病、血吸虫病、疟疾(间日疟、恶性疟、未分型).丙类传染病(11种):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风疹、急性出血性结膜炎、麻风病、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伤寒、黑热病、包虫病、丝虫病、手足口病、除霍乱、细菌性和阿米巴痢疾、伤寒和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病。

传染病诊断、登记、报告制度

传染病诊断、登记、报告制度

传染病诊断制度1、医疗机构应当设立感染性疾病科或传染病诊疗点,具备消毒隔离条件和必要的防护用品,严格按照规范进行消毒和处理医疗废物。

2、从事诊治病人的医务人员应当严格遵守卫生管理法律、法规和有关规定,认真执行临床技术操作规范、常规以及有关工作制度。

3、各科室的医师在接诊过程中,应当按要求对病人进行传染病的预检。

预检为传染病病人或者疑似传染病病人的,应当将病人分诊至感染性疾病科或诊疗点就诊,同时对接诊处采取必要的消毒措施。

4、根据传染病的流行季节、周期、流行趋势和上级部门的要求,做好特定传染病的诊治工作。

初步排除特定传染病后,再到相应的普通科室就诊及治疗。

5、对呼吸道等特殊传染病病人或者疑似病人,应当依法采取隔离或者控制传播措施,并按照规定对病人的陪同人员和其他密切接触人员采取医学观察及其他必要的预防措施。

6、不具备传染病救治能力的,应当及时将病人转诊到具备救治能力的医疗机构诊疗,并将病历资料复印件转至相应的医疗机构。

传染病登记制度1、门诊日志和登记本,包括门(急)诊、检验科、放射科等,对传染病病例,要详细记录就诊病人的基本情况,项目齐全,书写规范,14岁以下儿童必须注明家长姓名。

初诊病人,注明“传染病卡已报”,复诊病人注明“复诊”字样,首诊发现传染病人立即转传染科门诊或当地传染病医院。

2、发现传染病的登记需满足门诊日志9项、出入院登记本10项基本内容,传染病阳性结果登记需满足检验和影像登记本4项基本内容,填写需规范完整。

3、临床科室、检验科、放射科等必须建立传染病登记本,记录项目和内容与门诊日志及出入院登记本相一致,且在一定时间段内,二者人数相符合。

4、预防保健科应建立全院传染病登记本,对各科室报告的传染病病例信息,详细登记,并定期进行汇总分析。

传染病疫情报告制度1、明确的责任报告单位和责任疫情报告人发现甲类传染病和乙类传染病中的肺炭疽、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脊髓灰质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的病人或疑似病人时,或发现其他传染病和不明原因疾病暴发时,应于2小时内将传染病报告卡通过网络报告;未实行网络直报的责任报告单位应于2小时内以最快的通讯方式(电话、传真)向当地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并于2小时内寄送出传染病报告卡。

肿瘤登记报告制度(共五则范文)

肿瘤登记报告制度(共五则范文)

肿瘤登记报告制度(共五则范文)第一篇:肿瘤登记报告制度肿瘤登记报告制度1、门诊各科室在发现新诊断的肿瘤病例时,负责诊治的医师应立即填写居民肿瘤病例报告卡。

2、住院科室诊治医师在检查入院患者病史时应注意在门诊已确诊的恶性肿瘤患者是否已经报告,对未报告者应立即补报。

对住院后才确诊的肿瘤病例及时填写报告卡。

3、若发现过去报告有误,需要更正时,应按新的诊断另行报告。

4、公共卫生科专职人员通过定期查阅医院病历系统以发现漏报的病例,及时督促补报。

5、公共卫生科要与院内的病理、检验、B超、放射等诊断部门定期联系,核对记录,防止肿瘤病例特别是门诊病例的漏报。

6、公共卫生科设专人负责每日报卡的收集、整理和核查,进行编号、审核,每月5日前将上月报告卡交到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第二篇:肿瘤登记报告制度人民医院肿瘤登记报告制度一、医务科设专人负责全院报告卡的收集、登记、上报、质量控制等工作。

并负责查重、完善上报信息。

对更正报告,应立即在原报告卡上做相应信息的更新或补充,在“全院肿瘤登记册”上进行登记,已死亡的病例应填入死亡日期并抽出另行存放。

二、肿瘤报告执行首诊负责制,各临床、医技科室在发现新诊断的肿瘤病例时,首诊医师应立即填写“居民肿瘤病例报告卡”并上报。

三、住院医师如发现门诊已确诊的恶性肿瘤患者未报告者应立即补报。

对住院后才确诊的肿瘤病例及时填写报告卡上报。

四、若发现报告有误,需要更正时,应按新的诊断另行填写更正报告。

五、医务科负责肿瘤报告人员应定期查阅归档病历,以发现在住院部漏报的病例,并及时督促补报。

六、医务科负责定期对病理、检验、放射、超声波、等诊断部门的诊疗信息进行核查,防止门诊病例漏报。

七、科室施行科主任负责制,责任到人,每月在科主任例会上通报漏报病例的科室,并对责任科室主任及主管医医师进行诫勉谈话,如同一医师出现第二次漏报,经查实后,给予科室每例30元经济处罚。

八、肿瘤报告工作人员,负责每季度将肿瘤患者信息上报至县疾控部门。

传染病疫情登记报告管理制度

传染病疫情登记报告管理制度

传染病疫情登记报告管理制度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的有关规定,制定本学校传染病疫情报告相关工作制度。

【传染病疫情报告,登记及管理制度】一、校医为学校的疫情报告人员,负责本校常见病的诊治,就诊的病人必须登记在门诊登记簿上,传染病还要登记在传染病登记本上,并填写传染病报告卡,在规定时限内报告当地疾控机构。

二、在校所有教职工、学生都是义务疫情报告员,发现的传染病疫情及突发事件要报告学校的专兼职疫情报告人员。

三、执行晨检制度,每日早晨上班前对每位教职员工、学生进行相关健康状况及卫生状况检查,并留有详细记录。

四、在传染病暴发、流行期间,每位教职员工、学生发现传染病人或者疑似病人时,均有权利和义务向在校疫情报告人员报告,疫情报告人员向当地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五、协助疾控机构、医疗机构对传染病人及疑似传染病人进行隔离治疗,对密切接触者进行医学观察。

六、加强健康教育,定期开设健康教育课。

为认真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保障全体师生的身体健康和公共卫生,保证正常的教学秩序,特制定如下制度:一、认真学习新修订的《传染病防治法》,必须人人重视,加强预防.二、传染病分为甲、乙、丙三类,共37种。

要了解主要以及常见的有以下几种:甲类:鼠疫、霍乱乙类:非典、艾滋病、病毒性肝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麻疹、狂犬病、乙脑、细菌性痢疾、肺结核、流脑、淋病、梅毒、钩端螺旋体病等。

丙类:流感、流行性腮腺炎、风疹、急性出血性结膜炎等。

三、防治管理组织和任务1、组织领导:校长为组织领导,各班主任、校卫生室负责具体工作。

疫情报告负责人:赵芙蓉2、工作任务(1)严把三个环节: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2)做到五早:早预防、早发现、早诊断、早报告、早隔离治疗。

四、严格疫情报告:1、发现甲类传染病、乙类传染病应当立即报告校卫生室或卫生主管人员,由校卫生室或卫生主管人员统计后报告校领导,最后经确认和领导审批后由学校报告员上级教育主管单位和疾病预防控制机构。

常规肿瘤登记报告制度规范

常规肿瘤登记报告制度规范

常规肿瘤登记报告制度规范常规肿瘤登记报告制度规范一、填报病种:各系统的恶性肿瘤(包括各种白血病及红血病)和神经系统的良性肿瘤(其他系统的良性肿瘤可以不报)。

二、填报范围:1、门急诊、住院病人及尸体解剖确诊为上述规定的病种,经临床或病理等证明者,均须报告。

凡居住本市及郊县的肿瘤病人,均须填报。

2、确诊为新肿瘤的病例报告一次即可,以后不必再报,若经过治疗后,又有复发或转移不必再报,但已在外院确诊为肿瘤(包括已经治疗)而来我院治疗,不论原发或继发,仍须填写报告卡,并在诊断一项内要求填写清晰(如××癌手术后或放疗后,××癌术后复发或转移,须注明何时手术或何时放疗)再要填写外院首次诊断的日期及原发部位。

3、同一患者先后出现二处原发性肿瘤,则二次肿瘤均须报告。

4、暂未确诊的可疑病例可以不报。

但确诊后应马上填报,部分病例虽未作X线或病理检查,但只要临床或其他检查能够确定诊断,已进行癌肿治疗的也须报告。

三、填报方法:1、门急诊、住院病人,确诊为恶性肿瘤病例,在门急诊明确诊断的应由门急诊诊治医生负责填写报告卡;在住院部明确诊断的应由床位医生负责填写报告卡;并在科内肿瘤登记簿内登记。

2、填写报告卡,在应当填写的各项内均须完整、正确、清晰地填写,不能遗漏填写项目3、放射、化验、超声波等医技科室发觉恶性肿瘤患者也应刚好登记,并填卡。

四、填卡说明:1、发觉过去报告的肿瘤有错误时,须要更正(如部位或诊断不对或原报告恶性肿瘤,实际并非恶性)应按目前的诊断另行报告,并在报告卡的右上角“更正诊断报告栏”内注明上次的诊断及日期。

2、填写病人的姓名地址等,必需正确具体清晰,如有住院号码也要填写,一律不能用圆珠笔填写。

3、“年龄”应填写实足年龄,不能填写“成”字来代表成人的年龄。

4、填写工作单位,须注明单位性质及工种类别。

5、诊断栏内应写明肿瘤的详细部位(如小腿皮肤癌不能仅写小腿癌,如经病理证明,应写明组织学类型,如小腿皮肤鳞状细胞癌)。

门诊统计指标

门诊统计指标

门诊统计指标1.门诊统计是指收集与门诊医疗服务有关的数据资料,并进行整理和分析,反映门诊医疗服务的数量和质量,为加强门诊科学管理提供依据的活动。

门诊是医院工作的第一线,所有来医院就诊的病人无论是否需要住院,都要经过门诊就医,所以做好门诊统计对于加强医院管理有重要意义。

2.门诊统计的任务①为门诊管理服务,反映和分析门诊工作的现状,例如:具体地反映每一个门诊医生、每一个诊疗科室在一定时期内的工作情况②为评价门诊医疗质量以及工作效率提供依据,例如:卫生部规定城市综合医院床位数与门诊人数比为1:3,若实际统计数据超过这一比例,说明门诊工作负荷过重给门诊管理和门诊质量带来不利影响,反之说明门诊工作负荷过轻;③为门诊工作的前景进行预测分析,研究门诊工作的发展规律。

(一)门诊统计的基本内容1.门诊工作统计首先应掌握门诊科室的设置,各科室的人员及设备状况,服务对象的基本情况等数据。

门诊统计的基本内容包括:登记门诊各科的医生出诊数、实际工作小时数、门诊人次数、体格检查数,门诊疾病构成以及初诊、复诊,门诊各种手术治疗等数据并加以整理和积累。

2.门诊统计的资料来源包括:门诊挂号日报表、门诊医生诊疗工作日志、急诊病人登记簿、观察室收容病人登记簿、全身健康检查登记簿、门诊急诊转诊病人登记簿、门诊病历等。

目前全国大多数县及县以上医院的门诊挂号已实现计算机管理,各种门诊统计数据可以通过医院信息系统( HIS)直接提取。

(二)门诊统计绝对指标1. 门诊总诊疗人次指报告期内所有诊疗工作的总人次数。

包括:门诊、急诊、预约诊疗、出诊、单项健康检查以及健康咨询指导(不含健康讲座)人次数。

不包括:根据医嘱进行的各项检查、治疗处置(如透视、摄片、检验、注射及门诊小手术等)工作量以及免疫接种、健康管理服务人次数。

病人来院诊疗人次数按挂号数统计,患者1次就诊多次挂号,按实际诊疗次数统计。

未挂号就诊、本单位职工就诊及外出诊疗不收取挂号费的,按实际诊疗人次数统计。

传染病登记报告制度范本(4篇)

传染病登记报告制度范本(4篇)

传染病登记报告制度范本1. 目的传染病登记报告制度的目的是为了及时掌握和监测传染病的发生情况,加强传染病的防控工作,保障公众健康安全。

2. 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各级医疗机构、疾控中心、卫生监督机构等相关单位。

3. 报告对象所有医务人员、公共卫生人员、疾控工作者,以及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学校、托幼机构等单位的负责人。

4. 报告内容(1)报告单位:报告单位名称、地址、联系电话等基本信息。

(2)报告病种:按照国家和地方相关规定,报告传染病的名称、病原学分类等详细信息。

(3)报告发现的时间和地点:报告传染病病例发现的具体时间和地点。

(4)报告病例信息:报告传染病病例的个人信息,包括姓名、性别、年龄、职业等。

(5)报告病例情况:报告传染病病例的病情、治疗情况、转归等详细信息。

(6)报告方式:报告方式可以是电话通报、传真、电子邮件等,应及时通报相关部门。

(7)报告责任人:报告单位应指定专人负责传染病报告工作,并明确其姓名和联系方式。

(8)附件:传染病病例的相关资料和证据等附件。

5. 报告流程(1)发现疑似传染病病例:一旦发现疑似传染病病例,立即通知相关责任人。

(2)填写报告表:相关责任人负责填写传染病登记报告表,确保报告内容详细准确。

(3)报告单位审核:报告单位负责对填写内容进行审核,确保报告质量。

(4)报告部门确认:报告单位将审核通过的报告表发送给相关部门,相关部门对报告进行查证确认。

(5)登记和统计:相关部门对报告进行登记和统计,并及时反馈给报告单位。

(6)报告结果通知:相关部门将报告结果通知报告单位,并根据需要采取进一步的防控措施。

6. 措施落实(1)加强宣传培训:针对报告制度的要求和操作流程,加强医务人员和公共卫生从业人员的培训和宣传。

(2)监督检查:加强对传染病登记报告制度的监督检查,确保报告工作的实施和落实。

(3)奖惩机制:建立奖惩机制,对报告工作出色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奖励,对违反报告制度规定的单位和个人进行批评教育和纪律处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