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树叶片营养诊断技术规程

合集下载

茶树栽培学复习参考材料

茶树栽培学复习参考材料

茶树栽培学复习参考材料一、名词解释1.对夹叶:非正常成熟新梢。

当新梢伸展至2~3片叶时,顶芽便休止,靠近顶芽的2片叶节间很短,似对生状。

2.新梢:当年生未木质化的嫩梢。

3.茶树营养诊断:是对茶树的营养水平及营养条件进行调查研究、综合分析的一项应用技术。

4.茶叶采摘:新梢伸育期间,按标准采摘不同芽叶的作业。

5.茶树的总发育周期:指茶树一生的生长、发育进程,一株完整的茶树总发育周期分为四个时期,即幼苗期、幼年期、成年期、衰老期。

6.茶树品种:人类培育选择创造的、经济性质及农业生物学特性符合生产和消费要求,具有一定经济价值的重要农业生产资料;在一定的栽培条件下,依据形态学、细胞学、分子生物学等特异性可以和其它群体相区别;个体间的主要性状相对相似;以适当的繁殖方式能保持其重要性的一个茶树群体。

7.茶树生态适宜性区划:生态环境适宜茶树正常生长发育,并能基本满足茶树生理活动需求的区域划分。

在分析不同地域各生态因子的基础上,找出适宜茶树生长发育要求的适生茶区,并按照适宜的程度和适制的茶类,划分为“最适宜区”,“适宜区”、“次适宜区”和“不适宜区”。

8.鱼叶:树休眠芽萌动时先是鳞片张开,芽头露出,接着萌发出第一片小叶子,称之为鱼叶;叶是颜色淡绿、叶面积较小,一般中小叶种叶长不超过 2 cm。

鱼叶是发育不完全的叶片,因形似鱼鳞而得名,叶柄宽而扁平,侧脉隐而不显,叶缘平滑无锯齿或前端有锯齿,叶尖园钝。

二.简答1. 简述茶树的营养需求特点与施肥原则?(1)营养需求特点:营养的连续性;营养的阶段性;营养的集中性;对营养条件的适应性。

(2)施肥原则:掌握肥料性质,选好肥料,做到合理用肥;重施有机肥,有机肥与无机肥相结合;氮肥为主,氮肥与钾肥和其他元素相结合;重施基肥,基肥与追肥相结合;根部施肥为主,根部施肥与叶面施肥相结合;肥以春肥为主,配施夏秋肥;因地制宜,灵活掌握。

2.茶园耕作包括哪些主要内容?(1)建园前:初垦和复垦:初垦一年四季均可进行,深50 cm,土块不必打碎,以利于蓄水,但必需将树根和草根清除。

山东省市场监管局关于批准发布《城市安全风险评估导则》等59项山东省地方标准的公告 209年第4号

山东省市场监管局关于批准发布《城市安全风险评估导则》等59项山东省地方标准的公告 209年第4号

山东省市场监管局关于批准发布《城市安全风险评估导则》等59项山东省地方标准的公告2019年第4号山东省市场监督管理局批准《城市安全风险评估导则》等59项山东省地方标准,现予以公布(见附件)。

附件:《城市安全风险评估导则》等59项山东省地方标准(不随文件发送)山东省市场监督管理局2019年5月29日序号地方标准编号地方标准名称代替标准号批准日期实施日期1DB37/T3413.3-2019设施大棚熊蜂授粉技术规程第3部分:草莓2019-05-292019-06-292DB37/T3413.4-2019设施大棚熊蜂授粉技术规程第4部分:茄子2019-05-292019-06-293DB37/T3413.5-2019设施大棚熊蜂授粉技术规程第5部分:蓝莓2019-05-292019-06-294DB37/T3413.6-2019设施大棚熊蜂授粉技术规程第6部分:西甜瓜2019-05-292019-06-29DB37/T3546-2019城市安全风险评估导则2019-05-292019-06-296DB37/T3547-2019核电厂施工期环境监测技术规范2019-05-292019-06-297DB37/T3548-2019港口作业气象服务2019-05-292019-06-298DB37/T3549-2019大跨径波形钢腹板预应力混凝土组合箱梁桥技术规范2019-05-299DB37/T3550-2019开放式循环木质平托盘通用技术要求2019-05-292019-06-2910DB37/T3551-2019周转箱循环共用指南农产品2019-06-2911DB37/T3552-2019利用绿盲蝽性信息素测报绿盲蝽技术规范2019-05-292019-06-2912DB37/T3553-2019茶树物联网平台数据采集规范2019-05-292019-06-2913DB37/T3554-2019茶树叶片营养诊断技术规程2019-05-292019-06-2914DB37/T3555-2019茶叶标准园建设与管理规范2019-05-292019-06-2915DB37/T3556-2019茶园水肥一体化设备技术要求和规范2019-05-292019-06-2916DB37/T3557-2019臭氧水防治设施韭菜韭蛆技术规程2019-05-292019-06-2917DB37/T3558-2019冬小麦水肥一体化技术规程2019-05-292019-06-2918DB37/T3559-2019公路工程赤泥(拜耳法)路基应用技术规程2019-05-292019-06-2919DB37/T3560-2019荷斯坦牛致死单倍型(HH1、HH3、HH4和HH5)基因检测技术规程2019-05-292019-06-2920DB37/T3561-2019花生机械化播种作业技术规范2019-05-292019-06-2921DB37/T3562-2019机械深松作业技术规程2019-05-2922DB37/T3563-2019机械深松作业质量评价技术规范2019-05-292019-06-2923DB37/T3564-2019抗车辙抗疲劳高模量沥青混合料设计与施工技术规范2019-06-2924DB37/T3565-2019宽行距标准化苹果园建园技术规程2019-05-292019-06-2925DB37/T3566-2019沥青路面乳化沥青厂拌冷再生技术规范2019-05-292019-06-2926DB37/T3567-2019连续配筋混凝土路面设计与施工技术指南2019-05-292019-06-2927DB37/T3568.1-2019绿色照明LED灯具第1部分:室内用LED日光灯2019-05-292019-06-2928DB37/T3568.2-2019绿色照明LED灯具第2部分:室内用LED球泡灯2019-05-292019-06-2929DB37/T3568.3-2019绿色照明LED灯具第3部分:室内用LED面板灯2019-05-292019-06-2930DB37/T3568.4-2019绿色照明LED灯具第4部分:LED工矿灯2019-05-292019-06-2931DB37/T3568.5-2019绿色照明LED灯具第5部分:LED隔爆型防爆灯2019-05-292019-06-2932DB37/T3568.6-2019绿色照明LED灯具第6部分:LED植物生长灯2019-05-292019-06-2933DB37/T3569-2019绿色照明LED灯具能效限定值及能效等级2019-05-292019-06-2934DB37/T3570-2019奶牛A2型β-酪蛋白基因检测技术规程2019-05-292019-06-2935DB37/T3571-2019牛副结核病γ干扰素ELISA诊断技术2019-05-292019-06-2936DB37/T3572-2019牛乳中A2型β-酪蛋白(A2奶)检测技术规程2019-05-292019-06-2937DB37/T3573-2019牛支原体诊断技术规程2019-05-292019-06-2938DB37/T3574-2019茄果类蔬菜采后商品化处理技术规程2019-05-292019-06-2939DB37/T3575.1-2019设施果菜生物防治技术规程第1部分:丽蚜小蜂防治粉虱2019-05-292019-06-2940DB37/T3575.2-2019设施果菜生物防治技术规程第2部分:食蚜瘿蚊防治蚜虫2019-05-292019-06-2941DB37/T3575.3-2019设施果菜生物防治技术规程第3部分:东亚小花蝽防治蓟马2019-05-292019-06-2942DB37/T3575.4-2019设施果菜生物防治技术规程第4部分:智利小植绥螨防治叶螨2019-05-292019-06-2943DB37/T3576-2019水稻机械插秧栽培技术规范2019-05-292019-06-2944DB37/T3577-2019水泥稳定碎石基层施工技术规范2019-05-292019-06-2945DB37/T3578-2019蒜(麦)后直播早熟棉高效轻简化栽培技术规程2019-05-292019-06-2946DB37/T3579-2019蒜套棉高效轻简化栽培技术规程2019-05-292019-06-2947DB37/T3580-2019鲜食玉米产地初加工技术规程2019-05-2948DB37/T3581-2019鲜食玉米双季栽培技术规程2019-05-292019-06-2949DB37/T3582-2019玉米缓/控释肥施用技术规程2019-06-2950DB37/T3583-2019智慧居家养老服务信息平台管理与服务规范2019-05-292019-06-2951DB37/T3584-2019老年人照护等级划分与评估2019-05-292019-06-2952DB37/T3585-2019老年人照护服务规范2019-05-292019-06-2953DB37/T3586-2019养老服务标准实施效果评价指南2019-05-292019-06-2954DB37/T3587-2019养老机构护理型床位认定2019-05-292019-06-2955DB37/T3588-2019海岸线调查技术规范2019-05-292019-06-2956DB37/T3589-2019再制造激光熔覆层与基体结合强度试验试样制备方法2019-05-292019-06-2957DB37/T3590-2019再制造激光熔覆层与基体结合强度试验方法及评定2019-05-292019-06-2958DB37/T3591-2019畜禽粪便堆肥技术规范2019-05-292019-06-2959DB37/T3592-2019畜禽粪水微生物巢处理技术规范2019-05-292019-06-29。

茶园安全施肥技术

茶园安全施肥技术

茶园安全施肥技术省农科院土肥所副研究员林琼一、茶树需肥特性茶树多年生、一年多次采叶的作物。

与一般农作物相比,茶树的营养需求表现为喜铵、聚铝、低氯和嫌钙;在养分吸收利用方面表现有明显的持续性、阶段性、季节性。

1.氮肥我们知道氮是蛋白质的重要组成成分,施用氮肥能促进营养生长,提高茶叶产量;氮素能提高茶叶氨基酸、蛋白质、叶绿素含量,有利于绿茶品质,但是过量氮不利于茶多酚合成而影响红茶品质。

土壤中茶树可直接吸收利用的无机氮主要有硝态氮和铵态氮,茶树对土壤中的铵态氮优先吸收利用,适当铵硝比有利茶树生长和品质提高。

因此,我们说茶树具有喜铵性。

氮在茶树叶片的分布有以下特点,幼叶的含氮量高于老叶,而在不同的季节茶叶含氮量也有区别,表现为春茶>夏茶>秋茶。

缺氮诊断:氮在植物体内具有移动性,因此,植株缺氮首先表现在老叶上,茶树的具体表现为:新叶小薄、对夹叶增多,老叶黄化、无光泽叶脉叶柄逐渐呈现棕色。

2.磷肥相对于氮肥,茶树对磷的需要量较少。

磷有利于多酚物质形成而提高红茶品质。

相对其它作物,茶树对土壤缓效性磷肥的利用能力很强,能够利用Al-p和Fe-P。

3.钾肥对茶树抗旱、抗寒及抗病有良好作用,吴洵等研究表明,茶苗施钾后抗炭疽病侵染力大为提高。

钾被成为品质元素,茶树施钾能提高茶叶茶多酚、水浸出物含量,改善红茶汤色。

张文锦的研究表明钾与乌龙茶品质关系密切。

缺钾诊断:新叶细长退绿,老叶叶尖黄化,节间变长。

随着缺钾程度的发展,老叶叶缘出现褐色坏死尖端和斑点。

4.NPK元素对茶叶的产量与品质的影响可归纳为:对产量影响为氮>磷>钾。

而对品质影响,绿茶与氮最为密切,红茶与磷最为密切,乌龙茶则与钾关系密切。

5.除了氮磷钾三大元素以外,镁、硫、锌、锰等中微量元素也是茶树生长不可缺少的元素。

镁可提高茶叶叶绿素与氨基酸含量,有利绿茶品质的提高。

乌龙茶施镁可提橙花叔醇等香气成分含量。

而锌、硫与茶叶氨基酸含量关系密切,生产绿茶喷锌肥是一项十分重要的措施。

山东省生态茶园建设技术规程(T-SDTS 001—2022)

山东省生态茶园建设技术规程(T-SDTS 001—2022)

ICS65.020.20CCS B05T/SDTS 团体标准T/SDTS001-2022山东省生态茶园建设技术规程Technical regulation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ecological tea plantationin Shandong Province2022-10-14发布2022-11-20实施山东省茶叶学会发布前言本文件按照GB/T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起草。

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

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

本文件由山东省茶叶学会提出并归口。

本文件起草单位:威海市农业农村事务服务中心、山东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青岛农业大学、威海市农村专业技术协会、威海市半岛茶叶研究所、威海茶叶行业协会、聊城大学。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王林军、丁兆堂、王全、王文梅、王梓清、王兆顺、李玉胜、张寅菲、李大琛、宋岐山、丁仕波、毕彩虹、宋鲁彬、王玉、孙海伟、刘相东、马青平、范凯、申加枝、戴婧豪、王书彬、岳军华。

I山东省生态茶园建设技术规程1范围本文件规定了生态茶园建设的术语和定义、茶园选址与规划建设、土壤整治、防护林生态系统建设、水生态系统建设、茶树种植管理、管理体系建设。

本文件适用于山东省生态茶园建设。

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

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Z26576茶叶生产技术规范GB/T32000美丽乡村建设指南GB/T36195畜禽粪便无害化处理技术规范NY/T2172标准茶园建设规范NY/T3442畜禽粪便堆肥技术规范NY/T3934生态茶园建设指南NY/T5010无公害农产品种植业产地环境条件NY/T5018茶叶生产技术规程DB37/T1677新建茶园技术规程DB37/T3970茶叶质量安全追溯系统建设要求DB37/T3971茶园生草技术规程3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完整版)茶树栽培学题库

(完整版)茶树栽培学题库

(完整版)茶树栽培学题库1茶树的植物界地位植物界、被子植物门、双子叶植物纲、山茶科、山茶属、茶种2由于茶树品种分枝习性不同,茶树的树姿可分为直立、半开张和开张等3种类型。

3茶芽的萌发生长与水分、温度和土壤肥力等外界环境条件有着密切关系。

(水分、温度和土壤肥力)4茶氨酸是在茶树根部由茶氨酸合成酶催化谷氨酸和乙胺反应合成,然后通过枝干送至叶部,并积累在叶中。

(茶树根部)5高产茶园的树冠覆盖度应达到80%以上,叶面积指数以3~4为宜。

6一般认为,茶树的生物学零度(生长发育的起点温度)为10℃左右。

7茶树对蓝光和橙光的吸收比重大,蓝光为短波光,有利于茶树代谢和形成。

(氮代谢、蛋白质或氨基酸)8福建茶区土壤的有效钾和镁含量常明显偏低。

施用钾、镁肥可提高乌龙茶的产量。

9茶园土壤外源污染的主要原因有大气沉降物污染、施肥污染和农药污染。

10茶鲜叶的质量包括嫩度、匀度、净度、鲜度四个因素。

11茶树根分泌的物质中,多酚类和咖啡碱是茶树自毒作用的主要物质。

12与乔木型茶树比较,灌木型茶树,植株较矮小,无明显主干。

13通常把茶芽萌动后展叶的嫩梢称为新梢。

14茶树的叶片可分为鳞片、鱼叶和真叶。

15茶树的一生,依其自然生育特性,可分为幼苗期、幼年期、壮年期和衰老期四个时期。

16茶树幼苗出土后,其叶展开,进入双重营养阶段,营养的来源,一方面来自子叶,另一方面来自叶片的光合作用,制造养分。

17纬度偏低的茶区年平均气温高,地表接受的日光辐射量较多,年生长期较长,往往有利于碳代谢,故对茶叶品质有重要作用的多酚类物质或茶多酚积累较多。

18茶树枝条的下端与上端存在着阶段发育的异质性,下端就其生长年龄来说是,而阶段发育相对。

(较老、较幼)19茶园营养诊断包括土壤营养诊断和植株营养诊断。

20高产优质的茶园,土层深厚,有效土层在80cm 以上,土质疏松、肥沃,有机质含量高,土壤pH多在4.5~5.5或5.0左右。

21茶园节水灌溉技术的种类有:管道输水、喷灌、微喷灌滴管根区导灌等。

酸枣叶茶叶检测标准

酸枣叶茶叶检测标准

酸枣叶茶叶检测标准酸枣叶茶叶,又名甘油茶、酸枣叶或大香芽,属灌木或小乔木状,多生长在山坡上,每一株树有6~15公斤鲜叶。

叶片呈长椭圆形,绿白色;表面有较多纵皱纹。

果熟时开裂而脱。

果皮表面黄褐色或棕褐色;小果被纵短条斑。

果皮薄、暗红色;种子黄白色,种刺肥厚;质脆;种子多白色,肉微红。

具有一定的药用价值及保健作用;果实含糖、氨基酸、多种维生素和钙、磷。

归脾、肺经.酸枣味甘酸无毒,养肝健脑,益气生津,安神宁心的功效。

用于失眠多梦有明显的催眠作用。

1、酸枣叶茶叶的分类酸枣叶茶叶按其颜色可分为:黄茶、紫茶类和花茶;按其原料可分为:大香芽、铁观音、乌龙茶、贡茶和大叶小种等。

目前我国酸枣叶茶叶的加工主要以鲜叶干制为主,也有干制的。

干制酸枣叶茶叶以芽锋毫多而长,色泽乌黑油亮为优;而加工成酸枣叶茶叶时,除以生芽为优外,还可依据鲜叶长短分为:单芽、多芽和条形。

单芽是指芽头的一芽三叶体,多芽主要指一个或多个芽头片;而多芽的干制是指一个或几个芽头片以两到三片叶子为佳。

2、主要检测项目酸枣叶的水分含量是用来测定酸枣叶的水分含量,它是酸枣叶茶叶中可溶性糖含量与含水量的重要指标。

在测定酸枣叶的水分含量时,必须使用干燥箱进行干燥,并控制干燥温度,保持干燥箱温度在30℃以下,时间为3~4 h。

而其中水分含量所用的温度,必须控制在25℃以下,时间为2~3 h。

此外,在测定酸枣叶的含水量时,还应同时测定其可溶性糖和水分。

含水分量超过10%的酸枣叶,就应停止取样试验。

3、理化指标酸枣叶的理化指标包括水分、茶多酚、氰化物、总挥发性有机污染物、总磷、铅、砷。

总挥发性有机污染物:是酸枣叶茶叶中挥发性有机污染物的总称,主要是有机氯化合物。

总氮:是酸桃叶茶树生产过程中的重要指标-氮是茶叶加工过程中产生的主要无公害污染物之一。

总磷:是酸枣叶茶叶中磷酸盐含量的重要指标。

总氮:是酸枣叶茶叶中总氮的含量高低与该品种品质有关。

4、微生物指标微生物指标是用来检测茶叶产品的卫生质量的指标。

茶叶检查标准你了解吗

茶叶检查标准你了解吗

茶叶检查标准你了解吗茶叶标准检测方法标准GB/T 5009.57-2003茶叶卫生标准的分析方法GB/T 5509.176-2003茶叶、睡过、食用植物油中三氯杀蜻醇残留量的测定GB/T 8302-2013 茶取样GB/T 8303-2013茶磨碎试样的制备及其干物质含量测定GB/T 8304-2013茶水分测定GB/T 8305-2013茶水浸出物测定GB/T 8306-2013茶总灰分测定GB/T 8307-2013茶水溶性灰分和水不溶性灰分测定GB/T 8308-2013茶酸不溶性灰分测定GB/T 8309-2013茶水溶性灰分碱度测定GB/T 8310-2013茶粗纤维测定GB/T 8311-2013茶粉末和碎茶含量测定GB/T 8312-2013茶咖啡碱测定GB/T 8313-2008茶茶叶中茶多酚和儿茶素类含量的测检方法GB/T 8314-2013茶游离氨基酸总量的测定GB/T 18798.1-2008固态速溶茶第一部分:取样GB/T 18625-2002茶茶中有机磷及氨基甲酸酯农药残留的简易检验方法酶抑制法GB/T 18798.5-2008固态速溶茶第五部分:自由流动和紧密堆积密度的测定GB/T 18798.3-2008固态速溶茶第三部分:水分测定GB/T 18798.4-2008固态速溶茶第四部分:规格GB/T 18798.5-2008固态速溶茶第五部分:自由流动和紧密堆积密度的测定GB/T 21727-2008固态速溶茶儿茶素类含量的检测GB/T 21728-2008茶砖含氟量的检测方法GB/T 21729-2008茶叶中硒含量的检测方法GB/T 23193-2008茶茶叶中茶氨酸的测定高效液相色谱法GB/T 23204-2008茶茶叶中519种农药及相关化学品残留量的测定气相色谱・质谱法GB/T 23205-2008茶茶叶中448种农药及相关化学品残留量的测定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GB/T 23376-2009茶叶中农药多残留测定气相色谱/质谱法GB/T 23379-2009水果、蔬菜及茶叶中吐虫咻残留的测定高效液相色谱法GB/T30376-2013茶叶中铁、镒、铜、锌、钙、镁、钾、钠、磷、硫的测定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法GB/T茶叶中茶黄素的测定高效液相色谱法。

叶片养分的测定方法

叶片养分的测定方法

叶片养分的测定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1. 化学分析法:
-湿法消解:将叶片样品研磨成粉末,用酸或其他试剂溶解,然后进行化学分析,测定其中的氮、磷、钾等元素的含量。

-干灰化法:将叶片样品烧灼成灰,再用酸溶解灰烬,进行化学分析。

2. 光谱分析法:
-原子吸收光谱法(AAS):用于测定叶片中的微量元素,如铜、锌、铁等。

-感应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ICP-MS)或感应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法(ICP-OES):可以同时测定多种元素的含量。

3. 色谱法:
-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用于测定叶片中的有机营养物质,如氨基酸、糖类、激素等。

-气相色谱法(GC):也可用于测定有机营养物质,特别是挥发性物质。

4. 生物化学法:
-酶活性测定:通过测定叶片中特定酶的活性来间接反映某些营养元素的状态。

-光合色素测定:通过测定叶片中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的含量来评估光合作用的能力。

5. 远程感测技术:
-光谱反射率测定:利用叶片对不同波长光的反射特性来估计营养状况,可以实现快速、无损的测定。

在进行叶片养分测定时,需要先对叶片样品进行适当的前处理,如清洗、烘干、研磨等,然后根据需要测定的营养元素选择合适的测定方法。

不同方法有各自的优点和局限性,选择时需考虑测定的准确性、灵敏度、成本和实验条件等因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茶树叶片营养诊断技术规程1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茶树叶片营养诊断中叶片样品的采集方法、分析方法以及化学肥料施用量的计算方法。

本标准适用于XX省茶树主要品种的叶片营养诊断及施肥指导。

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 6682—2008 分析实验室用水规格和试验方法NY/T 53—1987 土壤全氮测定法(半微量开氏法)NY/T 889—2004 土壤速效钾和缓效钾含量的测定NY/T 1118 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规范NY/T 1211.6 土壤有机质测定法3 术语和定义3.1茶树叶片营养诊断技术测定茶树叶片中养分含量,计算养分间的比值,判断其养分丰缺状况用于指导施肥的技术。

3.2茶树叶片营养诊断指标茶树不同营养水平状况下的叶片养分含量及其比值。

3.3诊断单元进行茶树营养诊断的采样、分析及推荐施肥所针对的茶园区域。

3.4茶树新梢着生在茶树枝条顶部的嫩芽及叶片,或当年生枝条。

4 茶树叶片采集方法4.1 诊断单元的划分4.1.1 以土壤类型、茶树品种、树龄、生长状况、施肥管理和采摘制度等基本相同的茶园作为一个诊断单元。

4.1.2 一个诊断单元的适宜面积为1 hm2~2 hm2,其面积大小取决于茶树品种、土壤类型的均一程度和工作量的大小。

4.1.3 —个基层管理单位(例如茶场或合作社)的茶园划分为若干个诊断单元。

其步骤是:划分出不同的土壤类型;在相同的土壤类型上,划分出不同品种的茶树;在相同品种的茶树里,划分出不同树龄段的茶树;再依据同一树龄段内茶树的生长状况、施肥管理和采摘制度是否一致,如果不一致的则将茶树分别划分;最后按4.1.2划分诊断单元。

4.2 采样时间根据不同季节茶树养分吸收规律,采用“茶树叶片营养三段诊断模式”,即第一段为秋季全营养诊断阶段;第二阶段为春茶末夏茶初;第三阶段为夏茶末至秋茶初。

在天气晴朗的上午8~11时采集样品。

雨天或强风影响后不宜采样。

4.3 采样路线采样路线依地形而定,在平地或坡度小于30 %的地方,采用“S”形或“V”形采样路线,也可用“X”形采样路线;在坡度大30 %的或修梯田的茶园,在上、中、下的茶行中分别按上述方法采样。

4.4 样株的选择4.4.1 采用随机取样的方法,在一个诊断单元内选择5~6株生长正常的茶树作为采样树。

4.4.2 旱涝树、冻害树、病害树、边行树均不宜作为采样树。

4.5 采样部位采集茶树当年生新梢上的成熟叶片(顶端当年生新梢第3叶)。

4.6 采样数量在每行茶蓬的两侧及中间各采集成熟叶片4~5片,合在一起,作为该诊断单元的分析样品。

4.7 标签和送样4.7.1 每个样品采集完毕后,应立即把放入样品袋中,并做好标签。

4.7.2 标签内容包括样本编号、采集地点、日期、茶树品种、定植时间和采样人姓名等。

4.7.3 应于当天将样品送到实验室处理,并避免样品受到污染。

5 叶片样品的化学分析5.1 叶片样品的处理5.1.1 将新鲜叶片样品的表面擦拭干净,剪去叶柄、叶尖和病斑等不正常部分,放入烘箱于1 100 C~1 200 C杀青固样15 min~30 min,然后在700 C~800 C烘箱中烘干,干燥时间为4 h~8 h。

5.1.2 如果未能及时处理,样品应悬挂于阴凉通风干燥处晾放,并尽快按5.1.1除杀青步骤外的方法进行处理。

5.1.3 将烘干的叶片样品粉碎,使之全部通过孔径为1 mm的筛网,密封保存并做好标记,以供分析化验用。

5.2 叶片样品中全氮、磷的测定按附录A的规定执行。

5.3 叶片样品中全钾、钙、镁的测定按附录B的规定执行。

6 叶片营养诊断指标6.1 总则包括我省当前主要茶树品种的营养诊断指标(通用指标)。

叶片养分含量用于衡量各营养元素的丰缺程度,元素间比值用于判断营养元素间的平衡关系。

6.2 营养诊断指标XX省主要茶树品种叶片营养诊断通用指标见表1。

表1 XX省主要茶树品种叶片营养诊断指标7 营养状况和施肥诊断7.1 概述茶树是多年生作物,其施肥的依据是以叶片养分含量为主,土壤养分含量为辅(茶园土壤养分含量正常值指标见附录C)。

将茶树叶片样品的测XX果与6.2中营养诊断指标比较,可判别各诊断单元茶树的营养状况。

7.2 叶片的养分含量诊断7.2.1 叶片某一养分含量低于正常指标,表明该诊断单元的茶树亏缺该养分,修正的方法是在原施肥种类和施肥量的基础上,增施含有该养分的肥料。

7.2.2 叶片某一养分含量在正常指标范围内,表明该诊断单元的茶树该养分含量正常,继续按原来该养分的施用量进行施肥。

7.2.3 叶片某一养分含量高于正常指标,表明该诊断单元的茶树该养分丰富或过剩,可能存在下面两种情况:——如果茶树的立地土壤中该养分含量丰富(高于正常值指标)或叶片中该养分与其他养分的比值高于正常值,可不施含有该养分的肥料,但需施用含其他养分的肥料来调节,如氮过高时要增施钾肥,磷过高时要增施氮肥,钾过高时要增施氮肥和镁肥,钙、镁过高时要增施钾肥;——如果茶树的立地土壤中该养分含量不高或叶片中该养分与其他养分的比值在正常范围内,且茶树也施用了一定量的含该养分的肥料,则应减少施用含该养分的肥料。

7.3 叶片养分间比值高低诊断7.3.1 如果某一养分与其他养分的比值高于正常值时,可减施或暂时停止施用含该种养分的肥料。

7.3.2 如果某一养分与其他养分的比值低于正常值时,增施含该种养分的肥料。

8 施肥量的确定8.1 某一元素肥料应增或减施的量按式(1)计算:C=(C1-C2)´C3C4´C5 (1)式中:C——单位面积茶树应增或减施某一元素肥料的年用量,单位为千克(kg);C1——茶树生长良好、产量正常的营养诊断正常值,%;C2 ——采集的茶树叶片样品化学分析值,%;C3 ——单位面积茶叶产量;C4 ——肥料中该养分含量,%;C5 ——肥料利用率。

茶叶产量和肥料利用率可参照当地试验研究确定的结果。

8.2 某一元素肥料的施用量按式(2)计算:Fs=Fa±C±R (2)式中:Fs——单位面积茶树某一元素肥料年施用量,单位为千克(kg);Fa——常规施肥量(某一养分肥料前三年施用的平均值),单位为千克(kg);C——单位面积茶树应增或减施某一元素肥料的年用量,单位为千克(kg);R——养分不平衡时肥料施用量的调节值,为0.1 kg~0.3 kg。

附录 A(规范性附录)叶片中全氮、磷的测定A.1 叶片样品中全氮、磷测定待测液的制备A.1.1 测定原理植物中的氮、磷是以有机态为主。

用浓硫酸消煮样品,加30 %过氧化氢以加速有机物的氧化分解,使有机氮和磷转化为铵盐和磷酸盐,可在同一份消煮液中分别测定全氮、磷。

A.1.2 仪器设备A.1.2.1 可调电炉:1 000 W。

A.1.2.2 消煮管:50 mL。

A.1.3 试剂所有试剂除注明者外,均为分析纯。

分析用水应符合GB/T 6682—2008的第5章中三级水的规格。

A.1.3.1 浓硫酸(GB/T 625)。

A.1.3.2 30 %过氧化氢(GB/T 6684)。

A.1.3.3 氢氧化钠(GB/T 629,化学纯)。

A.1.3.4 10 mol/L氢氧化钠溶液:称取400 g氢氧化钠(A.1.3.3)溶于1 L水中。

A.1.4 操作步骤称取叶片样品0.06 g~0.1 g(精确至0.0001 g),置于带刻度的25 mL消煮管(A.1.2.2)中。

先加数滴水湿润样品,然后加1.5 mL浓硫酸(A.1.3.1),轻轻摇匀,瓶口放消化用的特制玻泡(或弯颈漏斗),在电炉(A.1.2.1)上先用小火消化,待硫酸分解冒大量白烟后再提高温度,但要控制硫酸烟雾回流高度约在管壁的三分之二处。

待样品溶液消化到呈棕黑色时取下试管。

稍冷后加30 %过氧化氢(A.1.3.2)4滴~5滴,边加边摇,继续消化10 min。

消化液如仍有颜色,再加30 %过氧化氢1滴~2滴,继续消化。

反复数次,直至消化液无色后,继续消化20 min。

取下,冷却后,用少量水冲洗玻泡或弯颈漏斗,洗液流人消煮管,并加入l5 mL~20 mL水。

待冷至室温后,加水至刻度,摇匀。

过滤或放置澄清后供氮、磷的测定。

同时做空白试验,以校正试剂误差。

A.2 叶片样品中全氮的测定吸取5.00 mL待测液于半微量蒸馏器中,加10 mol/L氢氧化钠(A.1.3.4)溶液3 mL,然后按NY/T 53—1987中5.3的规定执行。

A.3 叶片样品中全磷的测定吸取2.00 mL 5.00 mL待测液于50 mL容量瓶中,然后按LY/T 1270—1999中第9章的规定执行。

附录 B(规范性附录)叶片中全钾、钙、镁的测定B.1 叶片样品中全钾、钙、镁测定待测液的制备B.1.1 测定原理将植物样品灼烧,剩下的为钾、钙、镁等不可燃的灰分元素的化合物。

然后用稀盐酸溶解灰分中的钾、钙和镁等灰分元素。

B.1.2 仪器设备B.1.2.1 瓷坩埚:30 mL。

B.1.2.2 高温箱式电炉。

B.1.2.3 普通电炉。

B.1.3 试剂所有试剂除注明者外,均为分析纯。

分析用水应符合GB/T 6682—2008的第5章中三级水的规格。

B.1.3.1 95 %乙醇。

B.1.3.2 盐酸(GB/T 622)。

B.1.3.3 1.6 mol/L稀盐酸溶液:量取135 mL盐酸(B.1.3.2),放入1 L容量瓶中,用水稀释至刻度,摇匀。

B.1.3.4 50 g/L氯化镧溶液:称取13.4 g氯化镧(LaCl3•7H20,光谱纯)溶于100 mL水中。

B.1.4 操作步骤称取叶片样品0.4 g~0.6 g(精确到0.0001 g)于30 mL的瓷坩埚(B.1.2.1)中,加1 mL~2 mL95 %乙醇溶液(B.1.3.1),使样品湿润。

然后进行预灰化处理:瓷坩埚放在普通电炉(B.1.2.3)上,坩埚盖子斜放,调节电炉温度,缓缓加热,要避免样品明火燃烧而致微粒喷出。

只有在不冒烟后才能增加温度,直到样品呈灰白色为止。

样品经预灰化后放入高温箱式电炉(B.1.2.2)中,加热到5 250 C左右,保持2 h。

然后降温至2 000 C以下,取出瓷坩埚冷却至室温后用l mL~2 mL水湿润灰分,慎防灰分飞溅损失,再加2 mL水,然后分次滴加少量1.6 mol/L稀盐酸溶液(B.1.3.3)5 mL,加热至沸,使残渣溶解。

趁热过滤,并用热水洗瓷坩埚及残余物数次,滤液洗入100 mL容量瓶中,冷却后用水定容,摇匀。

此待测液可供测定钾、钙、镁用。

B.2 叶片样品中全钾的测定按 LY /T 1270—1999中第7章的规定执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