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19湘中地区土壤养分丰缺指标与施肥指标体系的建立
土壤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及评价方法

土壤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及评价方法土壤质量评价是衡量土壤肥力和可持续利用的重要手段,对于农业生产和环境保护都有重要意义。
构建一个可行的土壤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可以帮助农民和研究人员更好地了解土壤的肥力状况,制定科学有效的土壤管理措施。
本文将介绍土壤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及评价方法。
一、土壤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构建土壤质量评价指标体系需要考虑多个因素,包括土壤化学、物理和生物特性,以及环境因素。
以下是一个常用的土壤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框架:1.土壤物理特性指标:包括土壤质地、容重、孔隙度、持水性等指标。
这些指标反映了土壤的结构和通气性,对于水分保持和根系生长具有重要影响。
2.土壤化学特性指标:包括土壤有机质含量、养分含量(氮、磷、钾等)以及pH值等指标。
这些指标反映了土壤的肥力状况和酸碱度,对于植物的营养吸收和生长发育具有重要作用。
3.土壤微生物特性指标:包括土壤微生物数量和多样性、微生物活性等指标。
这些指标反映了土壤生态系统中微生物的功能和稳定性,对于有机物分解和养分转化具有重要作用。
4.土壤环境特性指标:包括土壤水分状况、土壤侵蚀和土壤污染等指标。
这些指标反映了土壤的环境质量和可持续利用程度,对于土地保护和环境治理具有重要意义。
在构建土壤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时,需要根据具体的研究目的和土壤类型合理选择指标,并确定合适的评价方法和权重。
二、土壤质量评价方法1.直接测量法:通过实地调查和实验测定,直接测量土壤特性和环境参数。
例如,利用试验田、样点调查和采样分析等方法,测量土壤pH值、有机质含量、养分含量以及微生物数量等指标。
2.隐含测量法:通过多指标综合分析,间接推断土壤质量。
例如,利用土壤养分循环模型、生态指数模型等方法,综合分析土壤肥力、环境质量和生态功能等指标。
3.专家评估法:借助专家经验和专业知识,评估土壤质量。
例如,采用专家评分法、模糊综合评价法等方法,综合考虑土壤特性、农田管理措施和环境质量等因素,对土壤质量进行评估。
土壤丰缺指标

土壤丰缺指标1. 引言土壤是地球上的重要自然资源之一,对于维持生态平衡和农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土壤的质量直接影响着农作物的生长发育和产量,因此评估土壤的丰富程度和缺乏程度对于农业生产至关重要。
本文将介绍土壤丰缺指标的概念、意义以及评估方法。
2. 土壤丰缺指标的概念土壤丰缺指标是用来评估土壤中各种养分和物质的含量以及其供给能力的指标。
它可以反映出土壤中各种元素和养分是否充足,以及是否能够满足作物生长所需。
通过评估土壤丰缺指标,可以及时调整施肥措施,提高农作物产量和品质。
3. 土壤丰缺指标的意义评估土壤丰缺指标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重要意义:3.1 农业生产农作物需要各种养分和元素才能正常生长发育,如果土壤中某种养分严重缺乏,将会导致作物生长迟缓、产量下降甚至死亡。
通过评估土壤丰缺指标,可以及时发现土壤中的不足之处,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补充,以保证农作物的正常生长和高产。
3.2 土壤质量评估土壤质量是评价土壤肥力和生态功能的重要指标之一。
通过评估土壤丰缺指标,可以了解土壤中各种元素和养分的含量情况,从而判断土壤质量的优劣。
这对于科学合理地利用土地资源、保护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3.3 环境保护土壤中某些元素和养分的过度积累会对环境造成污染,对人类健康和生态系统产生不良影响。
通过评估土壤丰缺指标,可以及时发现土壤中过多积累的元素和养分,并采取相应措施进行处理,以减少环境污染。
4. 土壤丰缺指标的评估方法4.1 土壤样品采集土壤样品采集是评估土壤丰缺指标的第一步。
采集样品时应遵循一定的采样方法和规范,例如在农田中选择代表性样点,使用干净的工具采集土壤样品,并保证样品的完整性和代表性。
4.2 实验室分析采集好的土壤样品需要送往实验室进行分析。
常见的土壤丰缺指标包括有机质含量、氮磷钾含量、微量元素含量等。
这些指标可以通过化学分析、光谱分析等方法来测定。
4.3 数据处理和评估通过实验室分析得到的数据需要进行处理和评估。
耕地土壤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耕地土壤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构建耕地是农业生产的基础和保障,而土壤是耕地的重要组成部分。
耕地土壤质量评价是为了科学合理地利用和管理土壤资源,提高农业生产能力和可持续发展水平的重要手段之一。
建立科学可行的指标体系可以帮助我们准确评价耕地土壤质量,并为土壤保护与恢复提供有力支撑。
本文将就耕地土壤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进行探讨。
一、耕地土壤质量评价的重要性耕地土壤质量评价对于提高农业生产能力和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耕地土壤质量评价可以帮助我们合理选择土地利用方式,将有限的土地资源分配到最适宜的农作物种植,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
其次,评价土壤质量可以指导土壤保护与恢复工作,减少土壤退化和污染的程度,保证土壤的长期可持续利用。
最后,建立科学完善的评价指标体系可以为土地利用规划、农业生产管理和环境保护提供科学依据,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耕地土壤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建立科学可行的耕地土壤质量评价指标体系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则,确保评价结果准确可靠。
其中,主要的构建原则包括以下几点:1. 综合性原则:评价指标体系应该综合各个方面的因素,如土壤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生物性质以及环境因素等,以全面评估土壤质量的状况。
2. 可操作性原则:评价指标应该具备操作简便、实用可行的特点,能够通过简单的实地调查和实验分析进行测定,减少评价工作的复杂度。
3. 敏感性原则:评价指标应该对不同土地类型和农作物种类的土壤质量变化有较高的敏感性,能够准确反映不同土壤质量之间的差异。
4. 时效性原则:评价指标应该能够反映土壤质量随时间变化的趋势,可以定期进行检测和评价,及时掌握土壤质量的动态变化情况。
5. 可比性原则:评价指标的测定方法和评价标准应该具有可比性,即不同地区和不同研究单位的评价结果可以进行比较和参考,提高评价结果的可信度。
三、耕地土壤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构成建立耕地土壤质量评价指标体系需要包括各个方面的评价指标,以全面反映土壤质量状况。
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指标体系的建立

21 对 多 年 多 点 试 验 的 相 对 产 量 结 果 与 土 壤 测 定 结 果 进 、 、 的相 对 产 量 , 如 下 公 式 3 1” 磷 钾 按
计算:
缺 的对 量 ) 萋 22 o 钾 相 产 (=± P严 × % 里 2 量l 处 K 0
除 了 上述 1 处理 , 方案 可 以进 行 氮 、 、 三 元 二 4个 该 磷 钾 次 肥 料 效 应 函数 的拟 合 . 可分 别 对 3种 元 素 中任 意 二 元 还
或 一 元 肥料 效 应 进 行 函 数 拟合 。 如 : 行 氮 、 二 元肥 料 例 进 磷
效 应 函数 拟 合 时 , 选 用 处 理 2 处 理 7 处 理 1 、 理 l , 可 ~ 、 1处 2
现 代农 业科 技
2 1 年 第 1 期 01 1
资源 与环境 科学
测 土 配方 施 肥 技 术 指标 体 系 的建 立
张 鸿 利 田 艳 z
( 西 省 绥 德 县 农 业 技 术 推 广 站 , 西绥 德 7 8 0 绥 德 县科 技 局 ) 陕 陕 10 0;
摘要
以大规模 的“ 4 4 肥 料试 验 为基础 , 3 1” 通过 一 系列相 关 性分 析 , 立 土壤 养分 丰缺 指 标 , 建 并进 一 步 对每 个试 验进 行 回 归分 析 和边
为便 于统 计 , 同一 区域 内 的同一 作物 , 施肥 量 应 当保 持 ~ 致 。 如果 需 要研 究 有机 肥料 和 中 、 量 元 素肥 料 效应 , 微 可在 此基
础 上增加 处理 。 表 1 “4 4 试 验 方 案 处 理 31 ”
壤、 肥料 的氮 素施 用 应与 作物 的氮 素需 求相 同步 , 是提 高 这
利用土壤养分丰缺指标体系开展玉米定量施肥的研究

相 对
产 量
图1 P K区玉米相对产量与碱解氮之 间的 曲线与方程
上图可 以算 出土壤供氮 能力与碱解氮之 间有相关性 , 并 证 明碱解氮 测定 值可 以代表土壤供 N水平 嘲 。同时,在相对产 量 < 7 5 %、7 5 % 9 5 %及 > 9 5 % 时 ,土壤碱 解氮对 应范 围分别 为 < 7 0 mg / k g 、7 0— 1 2 0 mg / k g 及> 1 2 0 m g / k g , 因此上 述 3个 范 围可 作 为 当地 玉米 区土壤 供 N能力 的低 、适量 、丰富 3 个 等级 的
量分 区,划分 出土壤 养分丰缺标准及相应 的施肥检 索表 。实践证明 , 这种施肥模式充分地考虑 了土壤养分情 况, 针对性 强, 准确性好 。 关键词 :土壤 ; 养分 : 丰缺 ; 施肥
中图分类号 :¥ 1 4 7 文献标识码 :A
定量施肥是一项较 严格 的技术 ,它涉及 因素较多 ,如土壤 丰缺指标 。 类 型 、质地 ,地形 、养分等 因素 ,但只有土壤养分 可以通过统 3 . 2土壤有效磷丰缺指标 的确定 规范方法加 以检测 , 其 它因素无法用数字形 式表达 。如何利 O l s e n 法 有效磷 测定值试 验结果表 明 ,在 N K全量 的无 P 用 土壤 养分测试值来指导施肥 , 又兼顾其它 因素对施肥 的影 响。 区玉米籽粒相对产 量与土壤有效 P呈正相关 ,证 明 O l s e n法测 笔 者通过标准土壤测试方法 所得到 的数据 ,结合无 肥区产量水 定值 可反 映出当地 土壤供 P水平 。 ( 图 2) 平 ,提出玉米土壤养分 丰缺法施肥指标体 系。实践证 明,土壤 养 分丰缺法指导施肥量 与作 物产量之 间存在着很好 的相关性 。 相 对 它 与平 衡施肥法 比较 ,所需 参数少 ,易掌握 。与函数效应施肥 产 法 比较 ,后者没有考虑 土壤 养分 因素 ,只强调肥料 对产量 因素 量 的影 响。基于 以上两种方法 的不足 ,养分 丰缺 法可操作性强 , 变量少 , 突 出土壤养分 因素 , 适宜于在农业生产 中大 面积应用 。 1土壤测试标准 碱解氮测 试方法 l l 】 ,利用氢 氧化 钠溶液浸提 ,将 检测物置 图2 N K区玉米相对产量 与有效磷 之间的曲线与 方程 于玻璃扩散皿 中放于 4 0  ̄ C 恒温 中加热 2 4 h ,浸提液用酸滴定 。
最全农田肥力养分分级评价指标及体系

最全农田肥力养分分级评价指标及体系简介本文档介绍了农田肥力养分分级评价指标及体系,旨在为农田肥力评价提供全面的指导和参考。
农田肥力评价是衡量农田土壤中养分含量的方法,通过评价农田肥力,农民和农业相关机构可以制定更有效的肥料施用方案,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
养分分级评价指标农田肥力养分分级评价指标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土壤pH值:pH值是衡量土壤酸碱性的指标,pH值偏酸或偏碱都会影响养分的吸收和利用。
常见的pH值范围为6.0-7.5.2.有机质含量:有机质是土壤中的主要养分来源,可以提供植物生长所需的养分和水分。
有机质含量越高,土壤肥力越好。
3.全氮含量:全氮是植物生长所必需的重要养分,可以促进植物的生长和发育。
充足的全氮含量对于作物的生长具有重要意义。
4.全磷含量:磷是植物生长所必需的重要养分之一,对于植物的根系生长和花果实的形成具有重要影响。
充足的磷含量可以提高作物的产量和品质。
5.全钾含量:钾是调节植物生长发育的关键养分之一,对于作物的抗病能力和果实的质量有重要影响。
充足的钾含量可以提高作物的适应性和产量。
养分分级评价体系基于上述养分分级评价指标,可以建立完整的养分分级评价体系,用于评估农田肥力的程度。
养分分级评价体系可以分为以下几个等级:1.优质:土壤肥力非常好,各项养分含量都达到或超过所需水平,适宜种植各类作物。
2.良好:土壤肥力良好,各项养分含量在正常范围内,适宜种植大部分作物。
3.中等:土壤肥力一般,各项养分含量较低,需要适当的施肥和管理措施,适宜种植某些作物。
4.较差:土壤肥力较差,各项养分含量明显不足,需要大量的施肥和管理措施,种植作物较为困难。
5.差:土壤肥力非常差,各项养分含量严重不足,难以种植任何作物,需要大量的施肥和改良措施。
结论农田肥力养分分级评价指标及体系对于评估和提高农田肥力具有重要意义。
农民和农业相关机构可以根据评价结果制定合理的施肥计划,以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
土壤丰缺指标

土壤丰缺指标1. 引言土壤是地球上最重要的自然资源之一,对于农业生产、生态环境保护和人类居住具有重要意义。
土壤的质量直接影响着植物的生长发育以及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
因此,了解土壤的丰缺指标对于科学合理地利用土壤资源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土壤养分、有机质含量、酸碱度、水分状况等方面介绍土壤丰缺指标,并探讨其对农业生产和环境保护的影响。
2. 土壤养分土壤养分是指土壤中供植物吸收利用的营养元素。
常见的主要养分包括氮、磷、钾等。
这些养分对于植物的生长发育至关重要,不同作物对养分的需求也有所差异。
衡量土壤中养分丰缺程度的指标主要包括全氮含量、有效磷含量和速效钾含量等。
全氮含量反映了土壤中氮素总体供应水平,有效磷含量反映了土壤中磷素的有效供应能力,速效钾含量则反映了土壤中可供植物根系直接吸收利用的钾元素。
养分丰缺对农业生产造成的影响是多方面的。
养分丰缺会限制植物的生长发育,导致农作物产量下降和品质下降。
此外,养分丰缺还容易引发土壤退化和环境污染问题。
因此,科学合理地施肥和充分利用有机肥料是提高土壤养分水平的关键措施。
3. 有机质含量有机质是指土壤中残体、粪便、腐殖质等有机物质的总称。
它是土壤肥力和保持水分、改良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有机质含量是评价土壤肥力和生态环境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
衡量土壤有机质含量丰缺程度的指标主要包括全有机碳含量和全氮含量等。
全有机碳含量反映了土壤中有机物质总体积累水平,全氮含量则反映了土壤中氮素的总体积累水平。
有机质含量的丰缺对土壤肥力和农业生产有着重要影响。
有机质含量丰富的土壤通常具有较好的保水保肥能力,能够提供充足的养分供植物吸收利用。
此外,有机质还能改善土壤结构,增加土壤通气性和保水性。
因此,增加有机质含量是提高土壤质量和农作物产量的关键措施之一。
4. 酸碱度酸碱度是指土壤溶液中氢离子(H+)或氢氧根离子(OH-)的浓度,也称为pH值。
酸碱度对于土壤中养分的有效性、微生物活动以及植物根系吸收养分等都具有重要影响。
水稻品种田间试验技术规范

水稻品种田间试验技术规范篇一:肥料效应田间试验技术规范4 肥料效应田间试验主要包括大田作物肥料效应田间试验、蔬菜和果树作物田间试验。
4.1 大田作物肥料效应田间试验 4.1.1试验目的肥料效应田间试验是获得各种作物最佳施肥品种、施肥比例、施肥数量、施肥时期、施肥方法的根本途径,也是筛选、验证土壤养分测试方法、建立施肥指标体系的基本环节。
通过田间试验,掌握各个施肥单元不同作物优化施肥数量,基、追肥分配比例,施肥时期和施肥方法;摸清土壤养分校正系数、土壤供肥能力、不同作物养分吸收量和肥料利用率等基本参数;构建作物施肥模型,为施肥分区和肥料配方设计提供依据。
4.1.2试验设计肥料效应田间试验设计,取决于试验目的。
对于一般大田作物施肥量研究,本规范推荐采用“3414”方案设计,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可根据研究目的选用“3414”完全实施方案、部分实施方案或其他试验方案。
4.1.2.1 “3414”完全实施方案“3414”方案设计吸收了回归最优设计处理少、效率高的优点,是目前应用较为广泛的肥料效应田间试验方案(表1)。
“3414”是指氮、磷、钾3个因素、4个水平、14个处理。
4个水平的含义:0水平指不施肥,2水平指当地推荐施肥量,1水平(指施肥不足)=2水平×0.5,13水平(指过量施肥)=2水平×1.5。
如果需要研究有机肥料和中、微量元素肥料效应,可在此基础上增加处理。
表1 “3414”试验方案处理(推荐方案)试验编号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处理 N0P0K0 N0P2K2 N1P2K2 N2P0K2 N2P1K2 N2P2K2 N2P3K2 N2P2K0 N2P2K1 N2P2K3 N3P2K2 N1P1K2 N1P2K1 N2P1K1N 0 0 1 2 2 2 2 2 2 2 3 1 1 2P 0 2 2 0 1 2 3 2 2 2 2 1 2 1K 0 2 2 2 2 2 2 0 1 3 2 2 1 1该方案可应用14个处理进行氮、磷、钾三元二次效应方程拟合,还可分别进行氮、磷、钾中任意二元或一元效应方程拟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湘东、湘中地区水稻施肥指标体系研究黄铁平1,刘如清1,吴远帆1,赵继华2(1.湖南省土壤肥料工作站,长沙410005;2.湖南省双峰县土壤肥料工作站, 双峰417700)摘要:本文在总结分析湘东、湘中水稻田间试验结果的基础上,系统的提出了湘东、湘中地区不同肥力水平稻田的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参数;在分析水稻相对产量与土壤养分测试值的关系基础上,提出了湘中地区水稻的P、K丰缺指标。
在建立土壤养分丰缺指标的基础上,根据3414类田间试验结果,选用适合的回归分析方法,拟合肥料效应回归模型,通过多年多点的试验结果按照养分丰缺指标汇总,确定不同丰缺等级下的平均推荐施肥量及上下限,或者采用每个试验最佳产量与相应土壤速效磷含量建立效应方程,通过效应方程计算土壤分级指标下的肥料用量范围,建立水稻施肥指标体系。
关键词:水稻;测土配方施肥;指标体系;研究建立和完善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指标体系是实施测土配方施肥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一项技术性很强的工作。
测土配方施肥指标体系研究一般包括3个方面的内容:(1)相关研究。
目的是通过相关分析,研究不同土壤有效养分测试方法与作物相对产量或养分相对吸收量的相关性,从而筛选出土壤有效养分测试方法。
由于《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规范》已经对土壤测试方法进行了统一规范,因此实质上目前施肥指标体系研究中没有包括此项工作。
(2)建立土壤养分丰缺指标。
通过校验研究,对多年多点田间试验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得出作物相对产量和土壤养分测试值的数学关系,再以相对产量50%、75%、95%为标准,获得土壤养分丰、中、缺的指标。
(3)建立主要作物推荐施肥指标。
在建立土壤养分丰缺指标的基础上,通过建立肥料效应回归模型,提出针对不同肥力水平的推荐施肥量。
2005-2007年,湘东、湘中地区共开展了水稻3414类肥料效应田间试验260个,早稻109个、中稻54个、晚稻97个;水稻氮磷钾不同用量68个,其中早稻30个、中稻13个、晚稻25个;水稻配方校正试验278个,其中早稻125、中稻78个、晚稻125个;水稻基、追肥比例试验早稻26个、中稻14个、晚稻20个。
本文根据湘东、湘中地区2005-2007年的水稻田间试验结果,对湘东、湘中地区水稻施肥指标体系进行初步的探讨。
1 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参数3414类试验信息量大,效率高,不仅可以满足相关分析、建立土壤养分丰缺指标和推荐施肥指标的需要,还可以根据试验结果直接或间接计算出一系列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参数。
基础地力与目标产量1.1.1 地力产量及作物对土壤养分的依存率将作物对土壤养分的依赖程度叫做依存率。
其计算公式为:依存率(%)=无肥区作物产量/全肥区作物产量×100%表1为湘中地区2005-2007年田间试验空白产量、全肥区产量统计结果,早稻平均地力产量为298.0kg/667m2,不同地块之间差异较大,最低178.0kg/667m2,最高396.8kg/667m2,作物对土壤养分的依存率平均为%,最低%,最高%;晚稻平均地力产量314.9kg/667m2,最低222.7kg/667m2,最高415.8kg/667m2,作物对土壤养分的依存率平均%,最低%,最高%;中稻地力产量平均为378.9kg/667m2,最低256kg/667m2,最高492kg/667m2,作物对土壤养分的依存率平均%,最低%,最高%。
表1 湘中地区水稻土壤基础地力作物试验点数项目空白产量(kg/667m2)全肥区(配方区)产量(kg/667m2)依存率(%)早稻74平均幅度~299~~晚稻73平均幅度~~~中稻43平均幅度256~492384~~1.1.2 地力产量与目标产量及依存率的关系将试验全肥区(配方区)产量理解为目标产量,以无肥区产量(x)为横坐标,作物对土壤养分的依存率(或目标产量)为纵坐标作散点图,可以看出目标产量(或依存率)与地力产量之间存在明显的正相关,即地力产量高的地块可以获得较高的目标产量(作物对土壤养分的依存率也越大),这为我们通过地力产量预测目标产量提供了依据。
早稻、晚稻、中稻目标产量与基础地力产量的关系分别为:早稻y=+, R2=**(n=74);晚稻 y=+, r=**(n=73);中稻 y=+, r=**(n=43)。
早稻、晚稻、中稻依存率与基础地力产量的关系分别为:早稻 y=+, R2=**(n=74);晚稻y=+, R2=**(n=73);中稻 y=+, R2=**(n=43)。
图1 早稻目标产量与地力产量的关系图2 早稻土壤养分依存率与地力产量的关系图3 晚稻目标产量与地力产量的关系图4 晚稻土壤养分依存率与地力产量的关系图5 中稻目标产量与地力产量的关系图6 中稻土壤养分依存率与地力产量的关系相对产量相对产量是指缺素区产量占全肥区产量的百分比,是划分土壤养分丰缺指标的重要参数,表3是根据2005-2007年的田间试验结果计算出的早、中、晚稻的N、P、K相对产量,不同养分相对产量之间有明显的差异,且早、中、晚稻趋势一致,以P的相对产量最高,K次之,N最低;早、中、晚稻相对产量之间也表现一定的差异,N的相对产量以中稻最高,早稻最低,显然与早稻生长期间气温较低,土壤供氮能力较弱有关;P的相对产量以晚稻最高,平均达到%,与生产实际中晚稻施用磷肥效果不明显的趋势一致,而早、中稻P的相对产量差别不大。
表2 水稻NPK相对产量统计作物相对产量%N P K早稻(41)(41)(41)晚稻(40)(40)(40)中稻(18)(18)(18)平均肥料利用率根据空白区和全肥区N、P、K养分的吸收量计算出养分利用率肥料农学利用率(%)=()%100%2/2/2/⨯⨯-⎪⎭⎫ ⎝⎛⎪⎭⎫ ⎝⎛⎪⎭⎫ ⎝⎛肥料中养分含量肥料施用量量缺素区农作物吸收养分量施肥区农作物吸收养分hm kg hm kg hm kg表3 水稻NPK 养分利用率表作物 养分利用率%N P K 早稻晚稻 中稻 平均单位产量养分吸收量根据试验产量结果和植株化验结果计算得出单位经济产量N 、P 、K 养分吸收量(表6),早稻100kg 产量N 、P 2O 5、K 2O 平均吸收量分别为、、2.29kg ,NPK 吸收比例为1::,晚稻100kg 产量N 、P 2O 5、K 2O 吸收量分别为、、2.48kg ,吸收比例为1::,其N 、K 吸收量与早稻相差不大,P 的吸收比例明显低于早稻,中稻100kg 产量N 、P 2O 5、K 2O 吸收量明显高于早、晚稻,分别为、和3.01kg ,N 、P 、K 吸收比例为1::。
表4 水稻单位产量NPK 养分吸收量作物 100kg 经济产量养分吸收量(kg)NP 2O 5K 2ON: P 2O 5: K 2O早稻1:: 晚稻 1:: 中稻 1:: 平均1::2 水稻土壤养分丰缺指标通过校验研究,对多年多点田间试验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得出作物相对产量和土壤养分测试值的数学关系,再以相对产量50%、75%、95%为标准,获得土壤养分丰、中、缺的指标。
水稻相对产量与土壤有效养分测试值之间的关系以土壤速养分测试值为横坐标,缺素区相对产量为纵坐标作散点图,分析相对产量与土壤有效养分测试值之间的关系,经分析,N的相对产量与土壤全N、碱解N之间均无明显相关性;无P区相对产量与土壤有效P(L NaHCO3浸提-钼锑抗比色法)有很好的对数相关性(图3);无K区相对产量与土壤速效K(L NH4Ac浸提-火焰光度法)亦有很好的相关性(图4)。
图7 水稻无P区相对产量与土壤有效P的关系图8 水稻无K区相对产量与土壤速效K的关系磷、钾养分丰缺指标目前划分养分丰缺指标通行的做法是以相对产量为依据,即依据相对产量与土壤测试值的关系,按照相对产量大于95%为高、75~95%之间为中、50~75%之间为低、小于50%为极低的标准,划分出相应的土壤养分丰缺指标(表5、6)。
土壤有效P与缺P区相对产量的关系:y = (x) + R2 =土壤速效K与缺K区相对产量的关系:y = (x) - R2 =表5 水稻不同等级相对产量对应的土壤测试值项目分级土壤养分测试值(mg/kg)有效P速效K相对产量>95%高>>137 75~95%中~64~137 50~75%低~25~64 <50%极低<<25表6 水稻土P、K养分丰缺指标分级丰缺等级有效Pmg/kg速效Kmg/kg高>>140中~65~140低~30~65极低<<303 肥料效应模型与推荐施肥量推荐施肥方法在建立土壤养分丰缺指标的基础上,根据3414类田间试验结果,选用三元二次、二元二次、一元二次或线性加平台回归方法,拟合肥料效应回归模型,再根据肥料效应回归模型,通过边际分析,计算出最佳施肥量,通过多年多点的试验结果按照养分丰缺指标汇总,确定不同丰缺等级下的平均推荐施肥量及上下限,或者采用每个试验最佳产量与相应土壤速效磷含量建立效应方程,通过效应方程计算土壤分级指标下的肥料用量范围。
氮肥采用总量控制、分期调控推荐施肥,磷、钾肥采用丰缺指标—恒量监控法推荐施肥。
水稻氮肥推荐根据2005~2007年的水稻3415试验和N肥用量试验,采用一元二次回归或线性加平台方法,建立水稻N肥效应模型,依据回归模型计算出各试验点的最佳施N量和相应的目标产量,试图找出最佳施N 量与土壤N肥力(全N、碱解N、有机质)之间的对应关系,结果都不理想。
但发现最佳施N量与对应的目标产量之间有较好的相关性。
显然在试验条件下获得的最佳产量(目标产量)反映了土壤肥力的高低,肥力高的土壤可以获得较高的目标产量,对应的最佳施N量较少,想反,肥力低的土壤可以获得的目标产量较低,相对应的最佳施N量较高。
将最佳施N量与对应的目标产量关系做散点图,依据目标产量高低划分高、中、低肥力水平。
表7可以看出,湘东、湘中地区高、中、低肥力水平下,杂交早稻的推荐施N量范围分别为~10.2kg/667m2、9.5.0~10.9kg/667m2和~10.6kg/667m2,平均为、、10.2 kg/667m2;杂交晚稻推荐施N量分别为~10.2kg/667m2、~11.4kg/667m2和~12.8kg/667m2,平均为、、10.6 kg/667m2;杂交中稻推荐施N量分别为~11.1kg/667m2、~13.1kg/667m2和~12.5kg/667m2,kg/667m2,平均为、、11.8 kg/667m2(见表7)。
表7 水稻目标产量与最佳施N量作物肥力水平目标产量kg/667m2拟合数量个最佳施N量kg/667m2平均值kg/667m2早稻高肥>45017~中肥400~4506~低肥<4004~晚稻高肥>5008~中肥450~50015~低肥<4509~中稻高肥>6003~中肥500~6007~低肥<5003~水稻磷、钾肥推荐根据土壤有效P、K分级结果,将同一作物土壤有效P、K含量在相同丰缺等级的3414类试验最佳施肥量结果合并或平均,确定不同丰缺等级下的平均推荐施肥量及上下限,或者采用每个试验最佳产量与相应土壤速效磷含量建立效应方程,通过效应方程计算土壤分级指标下的肥料用量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