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的加劲肋设置内容概括
关于加劲肋设置的讨论

互动空间w w 协办关于加劲肋设置的讨论1 问题的提出何杰梁、柱腹板加劲肋在什么情况下需设置?《门式刚架轻型房屋钢结构技术规程》(CECS102∶2002)(简称“门规”)中的规定比较含糊,只指明在有集中力作用的位置应设置,但是如果腹板高厚比超过《钢结构设计规范》(G B50017-2003) (简称“钢规”)限值时,应按“钢规”设置吗?若按“钢规”,势必增加用钢量。
只要满足“门规”规定,就可以不用设置腹板加劲肋吗?zc1985梁腹板高厚比不满足“钢规”时,可设置横向加劲肋,而不必加厚腹板,当不满足《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 B50011-2001)(简称“抗震规范”)要求时,可否按“钢规”使用横向加劲肋,而不加厚腹板。
2 “门规”与“钢规”的区别w anyeqing2003“门规”与“钢规”的要求是有差别的。
“钢规”中梁高厚比超过80235Πfy时就要设横向加劲肋,而“门规”则仅要求高厚比不超过250235Πfy。
见过许多门式刚架结构都没有设横向加劲肋。
如果设的话,用钢量将会增加很多。
DX M200100Π2004210210按“门规”61111条,腹板高厚比较大时可不设加劲肋,这一点与“钢规”是不同的。
设计时应首先判断结构形式是否符合“门规”的规定。
如属于门式刚架则只需满足“门规”61111条即可,不必按“钢规”设计。
AQ轻钢设计不设置加劲肋是考虑利用腹板屈曲后强度,注意变截面时满足楔率的有关要求。
“钢规”只要通过第41411条验算即可,第413条的规定是不考虑腹板屈曲后强度的。
xxy“门规”第61111条第二款最后一段话和第61112条第三款有涉及,但没明确未考虑腹板屈曲后抗剪强度时设置加劲肋。
关于这点,可参考陈绍蕃教授的《钢结构稳定设计指南》中第八章第四节。
依个人理解,除柱边的梁加腋端之外,梁跨中部分弯矩较大,剪力较小,可按无拉力场设计,无需设置加劲肋。
笔者曾根据承受M和V的梁段推导出保证腹板局部稳定而不设置横向加劲肋的最大高厚比:在平均剪应力Π屈服强度为011时,为170;在平均剪应力Π屈服强度为014时,为110。
第5节梁的局部稳定和加劲肋设计2

第5节梁的局部稳定和加劲肋设计1.矩形板件的屈曲2.梁局部稳定计算的规范规定一、梁受压翼缘的局部稳定梁受压翼缘的压应力严格说来是不均匀的,但由于翼缘厚度与梁高相比很小,所以,接近均匀分布。
故翼缘的局部稳定可近似套用轴心受压构件相应验算式如下:1. 悬伸翼板(三边简支一边自由)①当抗弯强度计算时考虑截面塑性发展系数(γ x >1.0 )时b t ≤13 235 f y (5-46)②当抗弯强度计算时按弹性考虑(γ x =1.0 )时b t ≤15 235 f y (5-47)2. 箱形截面腹板间翼缘板(四边简支)b 0 t ≤40 235 f y (5-48)知识点讲解二、梁腹板的局部稳定钢结构设计规范规定,承受静力荷载和间接承受动力荷载的组合梁,宜考虑腹板屈曲后强度;而直接承受动力荷载的吊车梁及类似构件或其他不考虑屈曲后强度的组合梁,则按以下规定配置加劲肋,并计算各板段的稳定性。
加劲肋按其功能不同,分为间隔加劲肋和支承加劲肋。
前者只保证腹板的局部稳定(它包括横向加劲肋、纵向加劲肋和短加劲肋);后者除保证腹板局部稳定外,还要承受位置固定的集中荷载。
图5-5-2-1 加劲肋的布置1.当h0/t w≤ 80 235/ f y 时,对有局部压应力(σc≠ 0 )的梁,应按构造配置横向加劲肋( a ≤2.0 h0 ) ;但对无局部压应力(σc =0 )的梁,可不配置加劲肋。
2.当h0/t w >80 235/ f y 时,应按计算配置横向加劲肋(图5-5-2-1 )。
其中,当h0/t w > 170 235/ f y (受压翼缘扭转受到约束,如连有刚性铺板、制动板或焊有钢轨时)或h0/t w >150 235/ f y (受压翼缘扭转未受到约束时)或按计算需要时,应在弯曲应力较大区格的受压区增加配置纵向加劲肋(图5-5-2-1 )。
局部压应力很大的梁,必要时尚宜在受压区配置短加劲肋(图5-5-2-1 )。
简述梁的横向加劲肋、纵向加劲肋的作用。

梁是建筑结构中承受和传递荷载的重要构件,为了增强梁的承载能力和稳定性,在梁的设计中常常会添加横向加劲肋和纵向加劲肋。
这两种加劲肋在梁的结构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下面将分别对横向加劲肋和纵向加劲肋的作用进行简要的介绍。
一、横向加劲肋的作用1. 限制横向位移:横向加劲肋的主要作用是限制梁在受荷作用下的横向位移,提高了梁在工作状态下的稳定性,保证了梁的正常使用和安全运行。
2. 提高扭转刚度:横向加劲肋能够有效地提高梁的扭转刚度,减小梁在受扭矩作用下的变形,保证了梁的整体结构稳定性,降低了结构的振动和变形。
3. 提高横向强度:横向加劲肋通过增加梁的截面面积,提高了梁的整体抗弯和抗剪能力,在承受荷载时能够有效地提高了梁的横向强度,保证了梁的持久性能和安全性。
4. 提高受力性能:横向加劲肋的设置使梁的受力更加均匀,减小了梁在受荷作用下的应力集中,提高了梁的受力性能和使用寿命。
二、纵向加劲肋的作用1. 提高抗弯承载力:纵向加劲肋通过增加梁的截面面积和有效提高了梁在受弯作用下的承载能力,使得梁的抗弯承载力得到了显著提高。
2. 提高受力性能:纵向加劲肋的设置使梁的受力更加均匀,减小了梁在受荷作用下的应力集中,提高了梁的受力性能和使用寿命。
3. 增强整体稳定性:纵向加劲肋在梁的整体结构中发挥了紧固作用,有效地减小了梁在受荷作用下的变形和振动,并提高了梁的整体稳定性和安全性。
在实际工程中,根据梁的受力状态和使用要求,横向加劲肋和纵向加劲肋的设置可以相互结合,以实现最佳的受力效果和结构稳定性。
在梁的设计和施工过程中,合理设置和布置横向加劲肋和纵向加劲肋,对于提高梁的承载能力、稳定性和可靠性具有重要意义。
在实际工程中,横向加劲肋和纵向加劲肋的设置需要根据不同的梁的使用环境和受力状态进行合理的设计和布置。
在梁的受压区域设置横向加劲肋,以增加梁的抗压能力和稳定性;在梁的受拉区域设置纵向加劲肋,以增加梁的抗拉能力和整体稳定性。
在梁的横向和纵向受力不均匀的情况下,还可以同时设置横向加劲肋和纵向加劲肋,以提高梁的整体承载能力和稳定性。
梁的局部稳定与加劲肋设计

2-纵向加劲肋
3-短加劲肋
受弯构件中板件的局部失稳临界应力
• 受弯构件截面主要由平板组成,在设计时,从强度
方面考虑,腹板宜高一些,薄一些;翼缘宜宽一些, 薄一些;翼缘的宽厚比应尽量大。但如设计不当, 则在荷载作用下在受压应力和剪应力作用的腹板区 及受压翼缘有可能偏离其正常位置而形成波形屈 曲—即局部失稳。局部失稳的本质是不同约束条件 的平板在不同应力分布下的屈曲。局部失稳临界应 力的一般表达式为:
1.81 0.255 h0 a 1.683 h0 tw 84 235 f y
• 复合应力作用板件屈曲 ➢ 仅配置横向加劲肋
( )2 c ( )2 1
cr
ccr
cr
➢ 配有纵向加劲肋的上区格(偏心受压)
( )2 c ( )2 1
cr1
ccr1
cr1
➢ 配有纵向加劲肋的下区格(偏心受压,σc2≈σc)
h0 tw 85 235 f y
• 弯曲应力弹性屈曲
➢如不设加劲肋, k≈23.9,χ=1.66(1.23,扭转不约
束) cr
k
2
12(1
E 2
)
(
tw h0
)
2
793(100tw )2 h0
fVy
h0 tw 177 235 f y
h0 tw 153 235 f y
• 局部压应力弹性屈曲 ➢按a/h0=2设置横向加劲肋, k≈18.4,η=1.0
cr( cr )
k
2 E 12(1 2 )
( tw h0
)2
• 剪切应力屈曲
➢ 如不设加劲肋,a>>b,b/a→0,k≈5.34,χ=1.23
cr
k
钢结构梁柱连接加劲肋外伸长度要求

钢结构梁柱连接加劲肋外伸长度要求钢结构梁柱连接加劲肋外伸长度要求是指在钢结构设计中,为了保证梁柱连接的强度和稳定性,对加劲肋的外伸长度有一定的要求。
加劲肋是一种特殊的支撑结构,用于提高构件的刚度和抗扭能力。
在梁柱连接处设置加劲肋可以有效地传递弯矩和剪力,提高结构的承载能力。
1. 加劲肋的作用加劲肋的主要作用是提高构件的刚度和抗扭能力。
在梁柱连接处设置加劲肋可以有效地传递弯矩和剪力,提高结构的承载能力。
此外,加劲肋还可以减小构件的局部应力集中,提高构件的疲劳性能。
2. 加劲肋的外伸长度要求加劲肋的外伸长度要求是指在钢结构设计中,为了保证梁柱连接的强度和稳定性,对加劲肋的外伸长度有一定的要求。
具体的外伸长度要求需要根据实际工程情况和设计规范来确定。
一般来说,加劲肋的外伸长度应满足以下要求:(1)加劲肋的外伸长度应大于或等于梁柱连接处的翼缘宽度。
这样可以确保加劲肋能够有效地传递弯矩和剪力,提高结构的承载能力。
(2)加劲肋的外伸长度应小于或等于梁柱连接处的翼缘宽度与腹板厚度之和。
这样可以确保加劲肋不会过长,避免影响构件的整体稳定性。
(3)加劲肋的外伸长度应根据实际工程情况和设计规范进行合理选择。
在保证结构安全的前提下,可以适当减小加劲肋的外伸长度,以减轻结构的重量和成本。
3. 加劲肋的设计原则在进行钢结构梁柱连接加劲肋设计时,应遵循以下原则:(1)根据实际工程情况和设计规范确定加劲肋的数量、形状和尺寸。
(2)加劲肋的位置应尽量靠近梁柱连接处,以提高结构的承载能力和刚度。
(3)加劲肋的形状应尽量简单,以便于加工和安装。
(4)加劲肋的材料应具有足够的强度和韧性,以满足结构的安全要求。
总之,钢结构梁柱连接加劲肋外伸长度要求是为了确保结构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在实际工程设计中,应根据具体工程情况和设计规范来确定加劲肋的外伸长度和其他相关参数,以保证结构的安全和可靠。
同时,还应遵循一定的设计原则,以提高结构的承载能力和刚度,降低结构的重量和成本。
变宽钢箱梁顶板纵向加劲肋布置原则

变宽钢箱梁顶板纵向加劲肋布置原则说到变宽钢箱梁的顶板纵向加劲肋布置原则,那可真是一门让人又爱又恨的学问。
先别急,我们先来聊聊什么是变宽钢箱梁,别一听这些术语就掉头走,钢箱梁,顾名思义,就是那种钢铁打造成的像盒子一样的结构,主要用于桥梁上,承载交通流量。
不管你是开车还是走路,都会经过这种钢箱梁的“庇护”。
那顶板加劲肋是干嘛的?嘿,简单来说,这些加劲肋就像是给梁加装了“护肩”一样,防止梁体因为重压而变形。
想象一下,你背着个超重的背包,没肩带不就能直接让你腰断了?顶板加劲肋,基本上就是钢箱梁的肩带,让它不至于在交通压力下垮掉。
好啦,扯远了。
回到正题,布置这些加劲肋可不是随便乱来的。
得讲究些规则,不然这梁根本撑不起车流的压力。
这些加劲肋的布置位置,就好比你坐车时选择哪个座位最舒服一样,得精心选择,才能让钢箱梁发挥出最大作用。
原则一,必须考虑到梁体的受力情况。
你想啊,钢箱梁不仅得承载车流的压力,还得经得起风吹雨打。
这就要求加劲肋的布置不能乱,得依据梁的实际受力需求,合理分布,不能让某个地方“过劳”,否则就会出问题。
再说了,钢箱梁的跨度一般都不小,所以这些加劲肋布置的位置,必须能有效分散和传递重量。
好比你搬家,重物得分几次搬,别一下子堆在一个地方,否则单个搬运员根本搬不动。
布置这些加劲肋时,还得考虑到桥梁的不同部分受力不均,比如中间比两边承受的压力大,那就得让中间的加劲肋更密集一点。
就是“重的地方得加劲,轻的地方就放轻松”,这么简单!还有一点要记住,加劲肋的布置不能妨碍梁体的其他功能,尤其是运输通道。
说白了,车流得畅通无阻,不然整个桥梁就成了个“梗塞”地带,那就糟糕了。
加劲肋不能过于突出,不然就像你肩膀上背个大包,别人都得绕着走。
除了不影响通行,还得考虑到美观。
毕竟一个桥梁建得好不好看,谁不喜欢走在上面觉得心情舒畅呢?咱们再来聊聊加劲肋的形状。
这个可得讲究。
形状不对,力学效果可就大打折扣了。
一般来说,最常见的是U型、V型或者L型。
主次梁交接处主梁设加劲肋间距

主次梁交接处主梁设加劲肋间距主梁交接处加劲肋间距?说实话,这个话题一听就让人感觉有点“高大上”,不过别担心,今天我就带你一起聊聊这个看似复杂,实则没那么神秘的东西。
你要是觉得搞不懂,也没关系,我们慢慢来,大家一起探讨这个事情。
说到“主梁交接处”,咱们得知道它是什么?通俗点儿说,主梁就像是建筑物里那个超级能干的大块头,它一肩挑起了整个结构的重担。
至于交接处嘛,就是两根梁相碰的地方,大家能理解吧?这就像是两根大柱子,在某个地方相遇,这一碰撞,压力瞬间就传递过去了。
然后呢,说到“加劲肋”,其实就是为了让这个地方更结实,增加强度。
就好像是你盖房子的时候,给墙壁加个支撑,或者是你坐椅子时,怕它塌了,就在底下垫块砖块,知道吧?加劲肋就是这么个意思,它的任务是分担压力,让主梁在交接处能更加稳定。
再说回到加劲肋间距的事,简单来说,就是要搞清楚它们之间的距离到底多远好。
这个距离的确定可不简单,得考虑很多因素。
你想想,一根梁如果没有足够的支撑,重量就压不住,很容易就“趴下”了,撑不住负荷。
所以,咱们在设计的时候,要给这些加劲肋留出合适的间距,既要保证它们能起到作用,又不能太密集,以免浪费材料。
哎,说到这里,你可能会想:“这加劲肋间距有啥秘诀吗?”说实话,还真有点儿学问。
你要是设计太密了,不仅成本高,而且安装起来也麻烦,做工的难度就上来了。
你要是设计得太宽松,又怕梁的承载力不够,结构不稳,搞不好到时候就“歪了”,完了,大家都得受累。
所以,找一个合适的间距,真的是一门学问。
要说这种间距的设计,完全不是随便来个数值就行。
得根据具体的工程要求、梁的跨度、载荷大小等因素来综合考虑。
有时候你可能会看到设计师一头雾水,眉头紧锁,翻来覆去看各种参数,这就是在做这件事。
听起来挺麻烦吧?但这也是工程师的职责啊,咱们不能只看个表面,得知道里面的故事。
做工程的人都懂,个别情况下,设计一个合理的间距,可能就能让整个结构轻松撑起一片天。
这个事情说起来容易,但真正动手操作的时候可没那么简单。
支承加劲肋的计算要点

支承加劲肋的设计计算要点支承加劲肋的设计计算主要包括下列三个方面:(1) 当支座反力或集中荷载F 通过支承加劲肋端部刨平顶紧于梁翼缘或柱顶传递时,通常按传递全部F 计算其端面承压应力(不考虑翼缘与腹板间的部分传力):/ce ce ce F A f σ=≤式中 A ce ——端面承压面积(接触处净面积,图1); f ce ——钢材端面承压强度设计值(见表1,约等于1.5f )。
当集中荷载很小时,支承加劲肋和翼缘间也可不刨平顶紧,而靠焊缝传力。
(2) 支承加劲肋应按轴心受压柱验算其在腹板平面外的整体稳定。
一般可近似偏大按高度为h 0的两端铰接轴心受压柱,沿全高承受相等压力F 。
柱截面取加劲肋及其两侧15t 范围内的腹板,但不超出梁端为限。
(3) 支承加劲肋与腹板的连接焊缝应按承受全部支座反力或集中荷载F 计算。
通常采用角焊缝连接,并假定应力沿焊缝全长均匀分布,实用焊脚尺寸应满足构造要求并有一并富余。
当集中荷载很小时,支承加劲肋可按构造设计而免于计算。
图1 支承加劲肋表1 钢材的强度设计值(N/mm 2) 钢材 钢号 厚度或直径(mm )抗拉、抗压和抗弯f 抗剪f v 端面承压 (刨平顶紧)f ce ≤16 215 125 320>16~40 200 115 320Q235 >40~60 190 110 320 ≤16 315 185 445 >16~25 300 175 425 16Mn 钢、 16Mnq 钢 >25~36 290 170 410 ≤16 350 205 450 >16~25 335 195 435 15MnV 钢、 15MnVq 钢 >25~36 320 185 415。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梁腹板加劲肋设置内容概括:
一、加劲肋的选择
根据腹板高厚比范围确定采用何种加劲肋, 1、
y w f t h 235
80
0≤,腹板本身能保证,设构造加劲肋; 2、
y
w f t h 235
80
0>,按规定间距设置横向加劲肋; 3、
y w f t h 2351700>且翼缘扭转受约束或者y
w f t h 235
150
0>但翼缘扭转未受约束时,设置横向+纵向加劲肋; 4、任何情况下,均应保证y
w f t h 235
250
0≤ 二、加劲肋位置要求
1、横向加劲肋:应尽量成对布置在腹板两侧 尺寸:mm h b s 40300+≥
15
s s b
t ≥ 间距:{}002,5.0h h a ∈
2、纵向加劲肋:布置在腹板受压区 尺寸:
85.00
≤h a 时,满足305.1w y t h I ≥ 位置:距受压边距离0151~41h h ⎪⎭⎫ ⎝
⎛≈ 3、短加劲肋:
尺寸:()s s b b 0.1~7.01≈ 15
1
1s s b t ≥ 间距: 1175.0h a ≥
三、支座处支承加劲肋计算内容
1、肋板稳定性:按支反力R 作用下,计算长度为0h ,有效面积为肋板横截面及两侧各
y
w
f t 235
15范围的腹板组成的十字形截面,轴心受压构件计算。
2、刨平顶紧时,肋板顶面承压强度:ce ce
ce f A R
≤=σ(此种处理方法多用) 焊缝连接时,验算焊缝应力。
3、肋板与腹板连接焊缝验算 四、设置加劲肋厚腹板区格安全验算 1、仅配置横向加劲肋的腹板:
0.1,2
2≤+⎪⎪⎭
⎫ ⎝⎛+⎪⎪⎭⎫ ⎝⎛cr c c cr cr σ
σττσσ 2、求弯矩单独作用下的临界应力cr σ: 1)求通用高厚比b λ:
梁受压翼缘扭转受约束时:235
177
2y w
c b f t h =
λ
梁受压翼缘扭转不受约束时:235
153
2y w c b f t h =λ
2)求cr σ
当85.0≤b λ时,f cr =σ
当25.185.0≤b λ<时,()[]f b cr 85.075.01--=λσ 当25.1>b λ时,21.1b
cr f
λ
σ=
2、求剪力单独作用下的临界应力cr τ: 1)求通用高厚比s λ: 当
0.10
≤h a
时:()
23534.5441200y w s f a h t h +=
λ
当0.10
>h a
时:()
235
434.541200y w s f a h t h +=
λ
2)求cr τ
当8.0≤s λ时,v cr f =τ
当2.18.0≤s λ<时,()[]v s cr f 8.059.01--=λτ 当2.1>s λ时,21.1s
v
cr f λ
τ=
3、求局部压应力单独作用下的临界应力cr c ,σ: 1)求通用高厚比c λ: 当5.15.00
≤≤
h a
时:()
235
83.14.139.1028300y w c f h a t h -+=
λ
当0.25.10≤h a
<
时:235
59.18280
0y w c f h a t h -=λ
2)求cr c ,σ
当9.0≤c λ时,cr c ,σf =
当2.19.0≤s λ<时,cr c ,σ()[]f c 9.079.01--=λ 当2.1>s λ时,cr c ,σ2
1.1c
f
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