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概念及其逻辑结构

合集下载

自然科学之数学原理

自然科学之数学原理

自然科学之数学原理数学作为一门自然科学,具有广泛的应用和重要的地位。

它是一种独特的语言和思维方式,能够揭示自然界中普遍存在的规律和原理。

本文将从数学的基本概念、数学在自然科学中的应用以及数学原理对科学研究的推动力三个方面来阐述自然科学中的数学原理。

一、数学的基本概念1. 数学的定义数学是一门研究数量、结构、变化以及空间等概念的学科,通过逻辑推理和抽象思维来研究数学对象之间的关系和性质。

2. 数学的基本原理数学的基本原理包括数的四则运算、代数方程的解法、几何图形的性质等,这些原理构成了数学的基础框架。

二、数学在自然科学中的应用1. 物理学中的数学应用物理学是一门以观察、实验和数学为依据的自然科学,数学在物理学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例如,牛顿的运动定律可以通过微积分来进行精确描述和推导;电磁场的变化可以通过方程组和向量运算来求解。

2. 化学中的数学应用化学作为一门研究物质组成、性质及其变化规律的学科,几乎无法离开数学的支持。

从化学反应的速率方程到化学平衡的计算,都需要数学模型和方程的应用。

3. 生物学中的数学应用生物学是研究生物体及其与环境的相互作用的学科,而数学在生物学中的应用几乎渗透到各个领域。

比如,通过概率统计模型可以分析遗传信息的传递规律;生物的生长和发展可以用微分方程进行建模。

三、数学原理对科学研究的推动力1. 数学原理的逻辑性数学原理具有严密的逻辑性和推理能力,科学研究需要准确的推理和分析,而数学原理提供了一个严谨的思维框架。

2. 数学原理的抽象性数学原理通过抽象概念和符号表示,能够将复杂的现象简化为数学模型,从而更好地研究和解释自然界中的现象。

3. 数学原理的预测性数学原理通过数学模型和方程的建立,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预测未知的现象和规律,为科学研究提供重要的参考和指导。

总结:数学作为一门自然科学,通过其基本概念和原理,为自然界中的各个学科提供了强有力的工具和方法。

数学在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等领域的应用广泛而深入,为科学研究提供了理论和实践上的支持。

小学数学概念的结构化建构—以苏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圆的认识”一课为例精读

小学数学概念的结构化建构—以苏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圆的认识”一课为例精读

小学数学概念的结构化建构—以苏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圆的认识”一课为例精读美国现代著名教育家布鲁纳认为:“学习一门学科,就是掌握这门学科的基本结构。

”学科知识不是简单的知识点的排列和堆砌,而是一个有结构的有机整体,学科之间存在着不可割裂的内在联系,尤其是数学学科,更是一门结构性很强的学科,所有知识都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和内在结构。

只有我们掌握了学科知识的关系和结构,学生才能够从整体上把握学科知识。

一、立序:由“教材的续”走向“儿童的序”数学学科知识具有很强的逻辑性和严谨性,每一个知识点就像散落在棋盘上的一粒棋子,它们并非杂乱无章、相互割裂的,相反存在着时间的先后、主次的逻辑关系且在运动中相互关联。

也就是说教材知识的呈现存在序列结构,教材的编排序列更多是从知识体系的层面考虑,当然也会结合儿童的认知结构。

而实际教学时,更需要教师进行学情调查和分析,尤其是对学生认知基础和最近发展区的分析。

同时,对数学概念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序列化思考,让数学概念最大程度地与儿童认知序列进行匹配,实现概念的理解和内化。

教学时,教师不仅要关注知识的逻辑顺序,研究教材,理清知识发展脉络,更要关注儿童的认知规律,并将两者有效联结。

教师在研读教材时,要关注知识的生长点和连续性,建构能让儿童思维自然生长的知识序列,促进其主动探究,达到知识自主建构的目的。

儿童的序列或源自知识经验,或源自生活体验,或源自活动经验,抑或是数学知识、方法和思想的迁移。

只有关注儿童的经验基础才能理清儿童认知序列,找到适合儿童学习的“最佳通道”,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和欲望。

在“圆的认识”一课中,儿童遵循着“整体-部分-整体”的认知序列。

首先是整体感知。

一是从生活出发感知圆,生活中有许多圆形的物体,学生常常和这些圆形物体“打交道”,势必积累丰富的感性认识,可能之前的认识是散点状的,而本节课就会聚焦到圆的特征的理解上来,上升到概念的层面进行思考和研究。

二是圆与长方形、平行四边形等平面图形的对比,整体上感知圆的特征(圆是由曲线围成的平面图形)。

数学的基本概念

数学的基本概念

数学的基本概念数学是一门研究数量、结构、变化以及空间等抽象概念的学科。

它通过严密的推理、逻辑思维和符号化的表达,揭示了世界的秩序和规律。

本文将介绍数学的基本概念,包括数和运算、代数与方程、几何和统计等内容。

1. 数和运算数是数学的基本概念,它用来表示事物的数量。

数分为整数、分数和实数等不同类型。

运算是指基于数的加减乘除等操作,是数学中常见的处理方式。

数学中的运算有基本运算和高级运算两类,基本运算包括加法、减法、乘法和除法,而高级运算则包括指数、开方、求对数等复杂的运算。

2. 代数与方程代数是研究运算中的未知数及其关系的学科。

它通过符号和符号间的运算规则,研究和解决问题。

方程是代数中的重要概念,它描述了两个代数式相等的关系。

代数方程可以是线性的,也可以是非线性的。

解方程是通过代数的方法,确定未知数的值满足方程的问题。

3. 几何几何是研究空间形状、大小、相对位置以及其属性的学科。

几何涉及点、线、面、体等基本概念,通过这些概念的组合和运算,描述了物体的形状和空间关系。

几何可分为平面几何和立体几何两个分支,其中平面几何研究二维空间的形状和性质,立体几何则研究三维空间中的物体。

4. 统计统计是研究数据收集、整理、分析和解释的学科。

统计通过收集和处理大量的数据,从中提取有用的信息,帮助我们了解现象的规律和趋势。

统计包括描述统计和推断统计两个方面。

描述统计通过图表、平均数、方差等指标,对数据进行概括和总结;推断统计则通过样本数据进行推断,得出总体的结论。

5. 概率概率是研究随机事件发生可能性的学科。

概率的基本概念包括随机试验、样本空间、事件等。

概率通过构建数学模型来描述和计算事件发生的概率。

概率的应用广泛,包括游戏、金融、保险等领域。

总结:数学的基本概念涵盖了数和运算、代数与方程、几何、统计以及概率等方面。

这些概念构成了数学的基础,是我们理解和应用数学的前提。

数学作为一门科学,不仅有着自身的逻辑体系和规则,也在各个领域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新高考数学逻辑知识点归纳

新高考数学逻辑知识点归纳

新高考数学逻辑知识点归纳新高考数学中,逻辑部分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它不仅考察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还考察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

以下是对新高考数学逻辑知识点的归纳:1. 命题逻辑:命题逻辑是研究命题之间逻辑关系的学科。

它包括命题的定义、命题的真假、命题的等价关系等。

学生需要掌握命题的否定、命题的逻辑运算(与、或、非、蕴含、等价)。

2. 逻辑推理:逻辑推理是从一个或多个已知命题出发,通过逻辑规则推导出新的命题的过程。

常见的逻辑推理方法包括直接推理、间接推理、反证法等。

3. 集合论基础:集合论是数学逻辑的基础,它研究集合及其运算。

学生需要了解集合的基本概念,如元素、集合的包含关系、并集、交集、补集等。

4. 函数与映射:函数是数学中描述变量之间关系的基本概念。

学生需要掌握函数的定义、性质、映射的概念以及函数的运算。

5. 关系与等价关系:关系是描述两个集合中元素之间的对应关系。

等价关系是满足自反性、对称性和传递性的特殊关系。

学生需要理解关系的定义、性质以及如何判断等价关系。

6. 数学归纳法:数学归纳法是一种证明方法,它通过证明基础情况和归纳步骤来证明一个命题对所有自然数成立。

学生需要掌握数学归纳法的步骤和应用。

7. 逻辑证明:逻辑证明是数学中证明命题正确性的方法。

学生需要掌握证明的基本技巧,如直接证明、反证法、构造性证明等。

8. 逻辑运算符:逻辑运算符是用于构造复杂命题的符号,包括与(∧)、或(∨)、非(¬)、蕴含(→)、等价(↔)等。

学生需要熟练运用这些运算符来构造和分析命题。

9. 逻辑结构:逻辑结构是指命题的组成方式,包括简单命题、复合命题、条件命题等。

学生需要理解不同逻辑结构的特点和逻辑关系。

10. 逻辑谬误:逻辑谬误是指在推理过程中违反逻辑规则的错误。

学生需要识别常见的逻辑谬误,如偷换概念、以偏概全、因果倒置等。

结束语:新高考数学逻辑知识点的归纳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个重要的学习内容,它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还能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

幼儿园数学教育的数与形概念与逻辑关系

幼儿园数学教育的数与形概念与逻辑关系

幼儿园数学教育的数与形概念与逻辑关系导言:幼儿园数学教育是培养孩子数学思维和逻辑思维的重要阶段,其中数与形概念的学习对孩子的认知发展和思维能力的提升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探讨幼儿园数学教育中数与形概念的内涵及其与逻辑关系的探究。

一、数与形概念的内涵1. 数的概念数是人类对事物数量的抽象和表示,是数学的基本概念之一。

在幼儿园数学教育中,数的概念是孩子认识世界的起点。

通过数的学习,孩子可以了解到事物的多少、大小、顺序等信息。

2. 形的概念形是指事物的外部轮廓和内部结构,是幼儿园数学教育中的另一个重要概念。

通过形的学习,孩子可以认识到事物的形状、结构、特征等。

二、数与形概念的关联性1. 数与形的相互影响数与形概念在幼儿园数学教育中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

孩子通过数的学习可以更好地认识到事物的数量,从而对事物的形状和结构有更深入的理解。

而通过形的学习,孩子也可以更好地认识到事物的数量属性,如通过观察几何形状的边数、角数等可以推断出事物的数量。

2. 数与形的逻辑关系数与形概念之间存在着一定的逻辑关系。

数的概念是通过形的概念的具体数量属性而产生的,而形的概念又可以通过数的概念进行具体化和量化。

在幼儿园数学教育中,教师可以通过数与形的逻辑关系,引导孩子进行数量和形状的转化,培养孩子的逻辑思维能力。

三、数与形概念的教学策略1. 综合教学法在幼儿园数学教育中,教师可以采用综合教学法,将数与形的概念融入到实际生活中的各种情境中,让孩子通过观察和实践来感知数与形的关系。

例如,在幼儿园角落中设置不同形状的玩具,让孩子通过摆放和分类来认识不同形状的数量。

2. 游戏教学法游戏是幼儿园教育中常用的一种教学方法,也是培养孩子数与形概念的有效途径。

通过设计各种数与形相关的游戏,如数数游戏、形状拼图等,可以让孩子在游戏中体验到数与形的联系,潜移默化地掌握相关概念。

3. 适度引导法在幼儿园数学教育中,教师需要根据孩子的认知水平和兴趣特点,适度引导孩子进行数与形概念的学习。

数学中的逻辑思维

数学中的逻辑思维

数学中的逻辑思维数学是一门以逻辑为基础的学科,逻辑思维在数学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逻辑思维是指通过合理的推理和分析来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

数学中的逻辑思维具有严密性、准确性和逻辑性,能够帮助我们理解数学概念、解决数学问题以及培养创造性思维。

本文将介绍数学中的逻辑思维及其应用。

一、逻辑思维的基本概念在数学中,逻辑思维是通过引入概念、陈述命题、建立命题间的关系以及进行推理证明等方式来进行思考的。

逻辑思维的基本概念包括命题、命题的逻辑运算以及命题的推理关系。

1. 命题在数学中,命题是能够判断真假的陈述句。

命题可以是简单的陈述,也可以由多个简单命题通过逻辑运算组合而成。

例如,"1+1=2"是一个命题,它是真命题;"2+2=5"是一个命题,它是假命题。

2. 命题的逻辑运算在数学中,命题常常通过逻辑运算来构建复合命题。

逻辑运算包括否定、合取、析取、条件运算以及双条件运算等。

- 否定运算:对一个命题取反。

例如,对命题"P"取反即得到"非P"。

- 合取运算:给定两个命题"P"和"Q",合取运算表示它们同时成立。

例如,"P∧Q"表示"P"和"Q"同时为真。

- 析取运算:给定两个命题"P"和"Q",析取运算表示它们至少有一个成立。

例如,"P∨Q"表示"P"和"Q"中至少一个为真。

- 条件运算:给定两个命题"P"和"Q",条件运算表示"如果P成立,那么Q也成立"。

例如,"P→Q"表示"如果P,则Q"。

- 双条件运算:给定两个命题"P"和"Q",双条件运算表示"P"和"Q"互相蕴含。

数学概念的本质及概念的形式教学法

数学概念的本质及概念的形式教学法

数学概念的本质及概念的形式教学法◆王超(青岛实验学校)【摘要】数学教育的核心目标是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

在数学概念的教学过程中,经常会出现概念的辨析,它实际上是知识内容与逻辑命题的辩证统一,教师不仅要帮助学生理解概念的内容,也应该结合实际生活引导学生体会并学会转换概念的形式,帮助学生用逻辑理解和避免生活中的逻辑紊乱现象。

【关键词】数学概念逻辑命题形式教学隐藏在数学知识中的逻辑学贯穿于所有学科和现实生活,它渗透在各个行业领域的各个方面,无论是小到日常生活中的交际语言,还是大到专业学科的知识语言,逻辑学都是渗透在每个字里行间,束缚着行业的规范和语言的规范。

一、数学概念的本质数学概念的内容是知识,其形式是命题,因此它的本质是知识的逻辑与命题的逻辑。

知识的逻辑为所有教师和学生所知,而概念的形式即命题如何还原呢?其实,它可以还原成命题的基本结构:即条件加结论。

它如同我们正常讨论时的语言,很多时候并没有那么明显地呈现出命题的形式。

下面我以“相反数”为例进行详细说明。

相反数的概念:一般地,在数轴上原点的两侧,与原点距离相等的两个点的坐标互为相反数(o p p o s i t e n u m b e r)。

它可以还原成命题:如果在数轴上原点两侧的两个点到原点的距离相等,那么这两个点的坐标互为相反数。

问题1:“判断正误:如果在数轴上原点两侧的两个点坐标a和b到原点的距离相等,那么a和b互为相反数,即有a=-b(或b=-a)”。

逆命题:如果在数轴上原点两侧的两个点的坐标互为相反数,那么这两个点到原点的距离相等。

问题2:“判断正误:如果在数轴上原点两侧的两个点坐标a和b互为相反数,那么这两个点到原点的距离相等,即有|a|=|b|”。

否命题:如果在数轴上原点两侧的两个点到原点的距离不相等,那么这两个点的坐标不互为相反数。

问题3:“判断正误:如果在数轴上原点两侧的两个点坐标a和b到原点的距离不相等,那么a和b不互为相反数,即a≠Gb(或b≠Ga)”。

数学的定义与概念

数学的定义与概念

数学的定义与概念数学作为一门科学,是研究数量、结构、变化以及空间关系的学科。

它既是一种实用的工具,用于解决各种实际问题,也是一种抽象的思维方式,用于探索理论和发现规律。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探讨数学的定义、重要概念以及其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一、数学的定义数学可以被定义为一种研究抽象结构和关系的学科。

它通过使用符号、变量、公式和规则等工具,研究数量、形状、变化和空间等概念。

数学不仅仅局限于计算和测量,它包含了许多分支和领域,如代数、几何、概率论、统计学等。

不同分支的数学都有自己独特的概念和方法,但它们都遵循相同的逻辑原则和推理方式。

二、重要概念1. 数字与符号:数字是数学的基础,它们用来表示数量和度量。

数字可以通过符号的组合来表示,如0、1、2、3等。

符号还可以表示基本运算符号,如加法、减法、乘法和除法。

这些数字和符号的组合形成了数学表达式,通过运算可以得到结果。

2. 数量与集合:数学研究的核心是数量和集合的概念。

数量描述了事物的多少,可以用整数、分数、小数等进行表示。

集合是具有共同特征或属性的对象的组合。

数学中的集合可以用集合符号表示,如∪(并集)、∩(交集)等,通过集合运算可以研究不同集合之间的关系。

3. 几何与形状:几何是研究空间和形状的数学分支。

它探讨点、线、面和体等在空间中的属性和关系。

几何不仅限于平面几何,还包括立体几何和非欧几何等。

形状的研究可以通过测量、构造和证明等方法进行。

4. 代数与方程:代数是研究符号和符号关系的数学分支。

它使用字母代表未知数,并通过代数运算规则解决方程和不等式等数学问题。

代数还涉及多项式、函数和矩阵等概念,它是现代数学中的重要分支。

5. 概率与统计:概率论和统计学是研究随机现象和数据分析的数学分支。

概率论研究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和规律,统计学用于收集和分析数据,并从中得出结论。

概率和统计在现实生活中广泛应用于风险评估、决策分析和科学研究等领域。

三、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数学在现实生活中有许多应用,它不仅仅是一门学科,更是一种思维方式和解决问题的工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概念间的关系
有某种可比较关 系的概念. 例如,“正数”和“整数”就是可比较的概念, 而“正数”和“多边形”就是不可比较的概念. 在可比较的概念间,有相容关系和不相容关系.
(一)相容关系 (Compatible relation )
二、概念的内涵与外延
概 念 的 内 涵与 外 延 明确 了 ,就 可 以 更 好地 认 识 概念 ,把 握 概 念 ,否 则 就 会 出 现 错误 。 例 如 ,若 对“ 算 术 平 方 根 ” 这 个 概 念的 内 涵 不明 确 ,往 往 会 出 现 如 下 的 错误 :
(-2) 2
=-2,
( x - 1) 2 = x - 1

要 对 概 念 加深 认 识 ,不 仅 要 明确 概 念 的内 涵 与 外延 ,还 要 掌 握 概 念 的 内涵 与 外 延之 间 的 关系 。
(二)内涵与外延之间的关系
概念的内涵严格确定了概念的外延;反过来,概念的外延完全 确定了概念的内涵。因此,对概念的内涵所作的改变一定 导致概念外延的改变。具体来说即:这两个方面是相互联 系、互相制约的:当概念的内涵扩大时,则概念的外延就缩 小;当概念的内涵缩小时,则概念的外延就扩大。反过来也 一样。内涵和外延之间的这种关系,称为反变关系。\例如,
物区别于另一种事物的根本依据。
数学概念是反映思考对象在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及其模式方面的本 质属性的思维形式。 (二)产生与发展途径 概念是通过概括以及与概括紧密相联系的抽象而形成的。
数学概念的产生和发展有各种不同的途径:
1)从现实模型中直接反映得来,如初等数学中的点、线、面、体、 自然数等;
2)在原有数学概念的基础上,经过多级抽象和概括而形成,如近 代数学中的群、环、域、空间等;
3.从属关系(Inclusion)
如果A概念的外延包含B概念的外延,那么这两个概念
间的关系称为从属关系.
其中,A概念叫做B概念的属概念(或上位概念). B概念叫做A概念的种概念(或下位概念).
例如,“复数”、“实数”、“有理数”、“整数”它们之间的关
系是从属关系。
“复数”、“实数”、“有理数”都是“整数”的属概念. “整数”的三个属概念中,其内涵与整数概念之差最小的是“有
概念的内涵就是概念所反映的事物的本质属性的总和,概 念的外延就是概念所反映的事物的总和(或范围).
例 如 ,“ 偶 数 ”这个 概 念 的内 涵 是“能 被 2 整 除的 整 数 ”这个性 质 , 外 延 是“ 所 有 能 被 2 整 除的 整 数 构成 的 集 合” 。 “ 一 元 二 次方 程 ” 这个 概 念 的内 涵 是 “只 含 有 一个 未 知 数且 未 知 数 的 最 高次 数 是 二次 的 等 式” 这 个 性质 ,其 外 延 是 “ 一切 形 a x 2 +bx +c=0(a≠ 0)的 方 程 的全 体 ” 。
中学数学的逻辑基础
数学概念 数学命题 数学推理 数学证明
“初等数学,即常数的数学,是指形式逻辑的范 围内活动的,至少总的说来是这样。”(恩格斯) 中学数学的逻辑基础,主要指形式逻辑,部分地 涉及辩证逻辑。 形式逻辑是关于思维形式及其规律的科学。概念、 判断、推理是思维的三种基本形式。 辩证逻辑是关于思维的辩证发展规律的科学,是 唯物辩证法在思维领域中的应用。
3)从数学内部的需要产生出来,例如为了把正整数幂的运算法则 扩充到有理数幂、无理数幂、实数幂,产生了零指数、负整数 指数、分数指数、无理数指数等概念;为了使所有的代数方程 都有解,产生了虚数、复数的概念; 4)根据理论上有存在的可能而提出来,例如自然数集、无穷远点、 无穷小、圆周率π等; 5)从一定的数学对象结构中产生出来的,例如多边形的顶点、对 角线、内角、外角等。
义,
在这个定义中,“正方形”是被定义概念,“邻边相等的矩 形”
2.定义的形式
……,叫做 ……
定义项 (Dp)
定 义 联 项
被定义项 (Ds)
注:定义的表达形式也有多种情况,除了上述: “DP叫做DS”,其他如:“DS就是DP”,“DS等于 DP”,“DS当且仅当DP”,“DP叫做DS”,“DP称为 DS”等等。例如:平行四边形就是两组对边分别平行
例如,“正数”与“负数”是对立关系的两个概念,因为它 们的外延互相排斥,其外延之和小于它们最邻近的属概
念“实数”的外延。
又如,“大于”与“小于”、
“锐角三角形”与“钝角三角形”、
“质数”与“合数”、 “等腰梯形”与“直角梯形”
等概念的关系都是对立关系.
2.矛盾关系(Contradiction)
如果某一概念的两个种概念A和B,其外延是相互排斥的,且 这两个种概念外延之和等于它们最邻近的属概念的外 延,那么这两个种概念A和B之间的关系称为矛盾关系. 这两个种概念称为矛盾概念。 例如,“负数”与“非负数”、“实数”与“虚数”、 “有理数”与“无理数”、“直角三角形”与“非直 角三角形”、“相等”与“不相等”等概念之间的关 系都是矛盾关系。
每个概念都是以下两者的统一: 1)对象或关系的集合——这个概念的外延。
2)这个集合所固有的并且只有这个集合才具备的特征 性质——这个概念的内涵。 逻辑思维对概念的要求是:概念必须明确,即弄清一个 概念的内涵是什么,外延有哪些。从质和量两个方面 明确概念所反映的对象。
二、概念的内涵与外延
(一) 内涵与外延的含义
a a 0 - a ( a 0), ( a 0), ( a 0).
把 数 集 扩展 到 复数 后 , 复 数的 绝 对值 表 示 为| a bi |
2 2 a + b = (a,b 为实 数 ) 。
在数学教学中,认识概念的内涵与外延必须放在教材和一定的数 学学科体系中。 例如,角(平面几何 / 平面三角)
“直径”与“最大的弦”等,它们之间的关系都是同一关系。
在同一个思维过程中,具有同一关系的两个概念可以相
互代替使用.
2.交叉关系(Intersection) 外延只有一部分重合的两个概念A和B之间的关系,称 为交叉关系. 这两个概念称为交叉概念。
例如,“等腰三角形”与“直角三角形”、“负数”与 “整数”、“菱形”与“矩形”等概念之间的关系都 是交叉关系。具有交叉关系的两个概念是可以互相说 明的,但是,必须用“有些”两字来限制,否则就错了。 例如,我们可以说“有些整数是负数”,也可以说“有 些负数是整数”;却不能说“整数是负数”,也不能说
(三)内涵和外延的发展变化
概念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事物的发展变化和人类实践的不断深 入,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也会不断地发展变化。 例如:角的概念、三角函数的概念、数的概念等。
又 如 ,“绝 对 值 ”符 号 的 概念 ,它 随 着数 集 的扩 充 , 其 内容 不 断 丰 富 、充 实。在 有理 数 集 中 , 规定 有 理数 的 绝对 值 是 : 一个 正 数 和 零 的绝 对 值是 它 本身 ,一 个 负数 的 绝 对值 是 它的 相 反数 。 当 数 集 扩展 到 实数 的 绝对 值 除了 用 语 言阐 述 外 , 还表 示 为
“正方形是”——“四个角都是直角的平行四边形” / “有一个 角是直角的菱形” / “各边相等而且四个都是直角的平行四边 形”
在定义某概念的过程中得到的一串概念,从第二个起,每 一个都是前一个的种概念,这样追到了初始概念:不定义 概念。
(二)定义的构成与形式
1.定义的构成 被定义的概念+下定义的概念+联系词 被定义的概念是其内涵被揭示的概念,而下定义的概念 是用以揭示被定义概念内涵的概念,联系词一般使用 ‘是’、 ‘叫做’,表示被定义概念和下定义概念之间的内在联系, 其 作用是把被定义概念和下定义概念联系或组织起来。 例如,“邻边相等的矩形是正方形”是正方形的一种定
理数”,我们称“有理数”为“整数”的最邻近的属概念。
注意一:属、种概念具有相对性。 例如,对“整数”来说,“有理数”是属概念,
对“实数”来说,“有理数”是种概念;
注意二:要区分从属关系和全体与部分的关系。有的概念之间既有 从属关系又有全体与部分的关系。有的却不然。 例如,“对数”与它的“首数”、“尾数”之间的关系是全体与部 分的关系,但不是从属关系。
掌握了概念间的关系,有助于加深理解概念,正确地使用 概念,避免出现概念或判断上的逻辑错误。 例如,“因为数a不是正数,所以数a一定是负数”,这一论 断是错误的。因为“正数”与“负数”是对立的概念, 不是矛盾的概念,在实数的外延中除了正负数外,还有 数零。又如,“a不大于b,即a<b”这是错误的。因为 “不大于”与“小于”不是矛盾关系 .
(二)不相容关系 (Exclusive relation)
外延互相排斥(没有公共部分)的两个概念之间的关系称 为不相容关系,这两个概念称为不相容概念。不相容关 系分为对立、矛盾关系两种。
1.对立关系(反对关系Contrariety) 如果某一概念的两个种概念A和B,其外延是互相排斥的, 且这两个种概念外延之和小于它们最邻近的属概念的外延, 那么这两个种概念A和B之间的关系 称为对立关系, 这两个种概念称为对立概念。
外延有公共部分的两个概念之间的关系称为相容关系, 这两个概念称为相容概念。
在相容关系里,又分为同一关系、交叉关系和从属关系。
1.同一关系(Identity)
外延完全重合的两个概念A和B之间的关系称为同一关系.
例如,“直线”与“一次函数的图像”这两个概念,虽然它们
是从不同的角度来说明问题的,但是,它们的外延完全重合,是指 同一类对象。 又比如,“等腰三角形底边上的中线”与 “等腰三角形底边上 的高”;“等边的矩形”与“直角的菱形”;在同一个圆中
注意: 1.数学概念区别于其他领域概念的一个重要特征是:理想化、多级 抽象; 2. 在人的意识中形成概念,同表达它的语言、书写和符号分不开, 称表达数学概念的语词为数学概念的名称或术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