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菊与刀》读书笔记
《菊与刀》读书笔记(通用21篇)

《菊与刀》读书笔记(通用21篇)读完一本书以后,大家心中一定有很多感想,这时就有必须要写一篇读书笔记了!但是读书笔记有什么要求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菊与刀》读书笔记(通用21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菊与刀》读书笔记篇1我对日本人的印象是很不好的,想起来日本人在中国犯下的种种罪行,我不禁想起岳飞的"笑谈渴饮匈奴血",对于日本人的恨之切应该是深入骨髓的。
但是我仍然认为,即使是日本人,也有很多值得我们去学习的地方。
初中教我们历史的老师曾经对我们说过,日本人是非常善于学习的民族,正是他们这种善于学习的态度才得以让他们发达到今天这等程度。
她也曾教导我们要善于学习别人的优点。
读了《菊与刀》这本书之后我全面地了解了日本人的性格。
小小岛国,资源匮乏,却能掀起两次世界大战,战败之后却能迅速崛起,至今傲然屹立于世界强国之列,必有过人之处。
我觉得我们应该向日本人学习要点有三:一、崇强精神"崇强"的意思就是尊重强者,崇拜强者,学习能力强是一个非常崇拜强者的民族。
尊重强者,崇拜强者,应该是地球人民共同的心理习惯。
但真正将这种心态转变为实际的行动,并且演绎得淋漓尽致的应该是日本人。
日本人对强者的膜拜已经到了一种非常强烈的地步,甚至不论对方是否自己的敌对一方。
李氏唐朝强盛,日本人学习,美国大兵强悍,日本人学习……日本人对来自中国的孙中山,李小龙也持有很强烈的崇强心理。
丝毫不理会李小龙在全球银幕上将日本人揍得死去活来,李小龙的大徒弟就是一个日本人木村武之。
日本人的这种崇强精神完全抛开彼此立场,只要对方是强者,就表示尊重和学习。
某种程度看来,在日本人的心里,没有真正的对错成败,只有强弱之分!只要是强者,都崇拜,尊重,并且学习!在这种强大的崇强精神感召之下,日本人会不断向强者看齐,学习,使得自身不断进步。
崇强心理的背后,还带有很明显的要么不学,要学,就向最强者看齐的潜在意识。
日本人就是在这种强烈的崇强精神驱动之下,不断的学习领先知识和技能,使得自身实力不断增强,从而屹立世界强国之林的。
读书笔记-《菊与刀》-2013.8.19

《菊与刀》第一章:任务———研究日本●日本人特点:带着千万个矛盾的但是。
既高贵宽厚,又声明他们粗鲁、必报;勇敢异常,又怯懦、不坚定;不介意别人的意见、自行其是,又极具是非心;军队中有着机器人般铁的纪律,又描述军队士兵如何不服从管教;既热衷西方学识,又强调他们的极端保守。
好斗又温和、尚武又爱美、粗暴又非常有礼貌、版刻又非常懂得变通、温顺又非常叛逆、高尚又非常粗俗、勇敢又怯懦、保守又非常热心于新鲜事物●人文学家作用:1、人文学家了解关于亚洲和大洋洲的文化。
日本有许多社会习俗和生活习惯,甚至和太平洋岛屿的原始部落有着紧密联系。
2、使自己最大限度的适应自我文化和他者文化之间的诧异。
3、对诧异、约束以及后果的关注,在研究日本时可以加以利用。
4、训练研究日常琐事的技能。
知道如何从细节中进行深入挖掘。
(人类的行为都要从日常生活中去了解,无论一个人的行为或者观点多么的=怪异,让德感受和思考方式总是会和他的经历相关联。
5、即使实在孤立的细小行为之间,也必定存在着系统的联系。
重视从细节中总结出构成的总体模式的方式。
●软心肠(兄弟说)、硬心肠(承认差异,尊重差异)对民族差异系统研究需要硬心肠和包容的态度●社会学家和心理学界执着于关注各种观点和行为的分布。
(热衷于统计法分析大量的数据材料)●日本人的体系是独特的,既不是佛教也不是儒教,而是日式的————包含了日本的长处和短处。
第二章————战争中的日本人●战争准则:1.、美国:轴心国的侵略2、日本认为只要各国拥有绝对主权,世界就会处于无政府状态,日本有必要为了建立等级秩序奋起而战。
当然这一秩序的领导者只能是日本,只有日本时一个等级秩序的国家,并能够真正理解“各得其所”的必要性。
●“弘皇道于四海,力量悬殊不足忧,吾等何惧于物质。
”●美国一贯追求强大,日本一贯重视非物质资源。
“精神胜于物质”●日本宣传的主题:1、精神大于物质。
通过严格的训练,能够使一个人的精神达到最高境界。
《菊与刀》读书笔记

《菊与刀》读书笔记《菊与刀》读书笔记大概是纽约的地铁太烂了,又没有wifi,以至于无聊到一种境界,让我开始读书。
一年半下来,看了有七八本。
从最开始引人入胜的小说,到略有些急功近利的工具书,再到最近的社科专著,我的口味开始多元,兴趣开始滋生,禁不住笔头有点发痒,想《菊与刀》读书笔记(一)大概是纽约的地铁太烂了,又没有wifi,以至于无聊到一种境界,让我开始读书。
一年半下来,看了有七八本。
从最开始引人入胜的小说,到略有些急功近利的工具书,再到最近的社科专著,我的口味开始多元,兴趣开始滋生,禁不住笔头有点发痒,想要记录一下心得,就像去了个著名景点非得留下个“某某到此一游”的标记一样,想要以某种方式,把自己和这些跨越历史长河的经典,做一种连接。
在此立个flag,从菊与刀开始,看能坚持多久。
I.读书的方法社科文与小说的最大区别,大概是看一遍是绝对不够的。
不管作者的论述多么平易近人,译者的文笔多么流畅,它的行文思维不是单一的,可以并列,可以因果,可以正反……读第一遍的时候,总不免云里雾里,管中窥豹,难以得其全貌。
等到好不容易囫囵吞枣过了第一遍,再挣扎着拿起来细嚼慢咽过第二遍的时候,才渐渐有了恍然大悟之感:如果说这本书的某些章节分别描述了日本的某个特征,比如“各就其位”描述了等级制,“历史和社会的债务人”描述了欠债意识,那么“明治维新”这章想描述什么呢?是想单独阐述明治维新这场伟大变革对日本的影响吗?读完第二遍你会知道,它只是个幌子,本质还是第一章“各就其位”的延续:明治维新政治家在设计各种政治和社会规则时,并没有照搬西方自由平等那一套;相反,他们在各个领域强化并规范了等级制,由此可见等级制在日本文化中的核心地位。
这也是一种暗示,如果美国想要在日本发起一场革新运动,那在面对等级制文化时一定要慎重对待。
其余各章也都有其内在关联:作者在第一章抛出了日本研究的大问题,然后以战争中的日本人为序,展示了日本人在战争中的“奇怪”表现——这里每一个表现的心理机制都在后面得以解释——接下来几章就从等级制、债务意识、义务(报恩)、情义、名声、人之常情等角度剖析了日本文化的关键层面。
《菊与刀》读书笔记

《菊与刀》读书笔记《菊与刀》读书笔记篇1日本民族的“各安其分”的观念深入人心,并在等级制度中得到了充分的应用。
各等级的人群结合各自所处的社会位置,做好自己的分内之事而不会想要去逾越,每个人都了解自己所处等级的规则和礼法,并严格的,谨慎的,一丝不苟的按其行事,并认为只有如此才是最安全的,最稳妥的,最应该的,一旦有人逾越自己的等级和位置就会受到严厉的惩处和排斥,最终实现社会的良好运转。
甚至于统治者想模糊等级观念,尽量让人们平等处事时会遭到强烈的反对和反抗,虽然时至今日政府已经推行民主,政策上也西化了很多,但仍能感觉到“各安其分”仍然在各种细节上影响者日本人的决定。
了解至此,忽然觉得日本就像一台精密的有条不紊运行的机器,人人都是上面的部件,严格执行各自的职责保证这台机器的高效运转,这时配合精妙所产生的极其强大的执行力,想想既可敬又可怕。
以我们的价值观来看,日本民族的性格确实有很多矛盾之处,最典型的例子是他们既不认可失败甚至害怕失败,但在被击败后又不会盲目的报复,而是转变态度向胜利者学习,从而在学习中不断强大,获得胜利者的尊敬,这时非常理性和务实的性格特点。
就像历史上日本与中国的关系一样,中国历史上虽然经历了30几个朝代的变迁,但历史上强大的王朝也统治着幅员辽阔的国土并拥有强大的军队和灿烂的文明。
日本的文化就是大量借鉴了中国的文化特点,但他们并不是盲目的照搬,而是通过理解有选择性的进行移植,并结合本地情况对一部分内容进行改动。
例如日本文化中也强调忠诚和孝道,忠诚是对的,孝道是对至亲的,结合日本的等级制度和各安其分的原则,的神圣事不可侵犯的.,历史上虽然也效忠过主人或将军,但明治维新之后所有的忠诚都指向了,虽然不干涉政事,但是神,是精神图腾,是灵魂的归宿,这在日本的历史中有700年的传承并且不像中国一样出现过更替,而是700年一以贯之的。
而孝道则是针对至亲,父母的养育之恩,与中国不同的是日本人感恩的是见过的直系亲属,没有见过的就不会去感恩了,这又体现了日本人的理性和务实精神。
《菊与刀》读书笔记800字五篇

《菊与刀》读书笔记800字五篇《菊与刀》是美国文化人类学家鲁思·本尼迪克特创作的文化人类学著作,首次出版于1946年。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菊与刀》读书笔记800字五篇相关模板,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看看吧!《菊与刀》读书笔记800字五篇(一)如果问及对日本的印象,我想大部分的人会摇头,甚至会有人对此深恶痛绝。
从中国当年的屈辱史,到现在日本对钓鱼岛的抢占,都让日本成为中国人心中无解的结。
但日本仅仅是一个残忍,喜爱杀戮的民族吗?当我看到这本书时,我找到了答案。
“黩武又爱美;倨傲自尊而又彬彬有礼;顽梗不化而又柔弱善变;驯服而又不愿受人摆布;忠贞而又易于叛变;勇敢而又懦弱;保守而又十分欢迎新的生活方式”是本尼狄克特对日本人性格的形容,这种矛盾的民族特性,贯穿了日本整个文化。
本尼狄克特女士用菊与刀象征着日本文化精神矛盾的两极。
“菊”是日本的国花,是日本皇室的象征,代表着恬淡,高雅。
“刀”是日本武家的象征,代表着凶残狠毒,有着暴力倾向。
二者结合,正好印证了日本民族的复杂,矛盾的性格。
首先,日本人对于精神崇拜感远远超过了世界上的其他国家,他们甚至认为,精神甚至可以超越死亡这一物理事实。
对于日本人来说,这样的故事并不是传奇,而是真实的,确确实实的故事。
另外,令人震撼的是,日本等级制度的森严。
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与国家的关系的整个观念中,日本人对等级制是一种信赖,一种基本的信赖。
天皇对于他们来说,是一种信仰。
是一种精神力量。
即使明治维新,天皇的统治力量更加强大。
在日本的文化中,“忠”,“孝”,“情义”都占很重要的地位。
日本虽然从中国引进儒家伦理中关于“忠”和“孝”的观念,但是却鄙视被儒家视为最高准则的“仁”。
中国文化中的“仁”是一种内省力量,来调和各种矛盾。
但在日本是不接受的。
在中国,不仁的帝皇会被百姓反对,因为他不仁。
但在日本,日本人对待天皇的态度是无条件服从的。
具体来说,“忠”,“孝”在日本人看来是无条件的,而对中国人来说是有条件的,这个条件就是“仁”。
菊与刀.读书笔记doc

《菊与刀》读书笔记(一)前言今天的《菊与刀》刚到,就从今天开始就写读书笔记了。
我是对日本史没有太多的了解,刚开始接触日本史是在学习中世纪史时,学的并不是很好。
所以,从课堂上能学习到一些日本史的知识以外,还希望能从这本书里学到许多我不知道的,能更加理性地冷静地站在历史的角度去思考日本,对于日本所犯下的罪行更加全面的客观的分析,能对日本少一份冲动的情绪,多一份理性的认识。
嗯,希望她能给我带来这些吧。
之前,提起日本对我们中华民族所犯下的滔天罪行,我一想到就咬牙切齿,对日本是恨之入骨。
对于日本,我们也有必要重新审视一下。
这也是作为21世纪新一代青年的必备素质。
《菊花与刀》这本书便提供了这样的一种了解日本的渠道。
今天先看了这本书的序言(译者:吕万和)序言简单介绍了美国女作家本尼迪克特写这本书的背景,翻译这本书的译者的立场还有这本书的广泛影响。
序言中提到“菊与刀”的解读,“菊”为日本皇室家徽(就像我们的“龙”一样吧),“刀”是武家文化的象征。
老师上课讲时说过,作者命名这本书时是以“菊”与“刀”来象征日本人的双重性格,而这种性格是矛盾的(爱美而尚武,尚礼而好斗,喜新而顽固等等)。
作者从这方面入手进而分析日本的一些社会现象,形成这种日本的民族性格的重要原因是日本幼儿教养和成人教养的不连续性。
作者称之为“耻感文化”,而这耻感文化与欧洲的“罪恶文化”是不同的。
日本的“耻感”是靠外力的强制约束的并非来自内心的。
这种矛盾我认为是极端的,他们的文化缺少民族性的内在的一种约束自我的道德规范的理念,我们有植根于五千年文化的深厚积淀,对自己的行为思想有自然而然的约束力,并且这种约束是合乎情理的,是符合道德要求的,如“中庸”,“仁”,“和”等等。
而日本缺少的正是来自精神的内心深层的规范标准,以致对我们犯下滔天罪行。
为什么日本的教育会成为影响日本整个民族性格的重要因素呢?是怎么影响的呢?为什么称之为“耻感文化”呢?对他们思想约束的强制性的外力又是什么呢?日本的一些社会现象又是怎样反映的呢?这些是我从序言中得到的以及根据以往了解的知识提出了自己的疑问,希望这本书能够带给我答案给我一些启发。
《菊与刀》读书笔记

《菊与刀》读书笔记书名:《菊与刀》作者:鲁思∙本尼迪克特01 思考你眼中的日本是怎样的?日本人和日本民族的本性是什么?菊与刀为何成为日本民族的文化符号?日本人等级制的根源何在?日本的侵略观是如何形成的?02 书中金句西方人所理解的德和恶与日本人所理解的是大不相同的。
这是一个独特的体系。
它既不属佛教,也不属儒教。
它是一个日本体系——既是日本的力量所在,也是日本的弱点。
日本人是从等级制度的观点来看待国内问题的,他们也用同样的观点来看待国际关系。
尽管日本特殊的文化使他们习惯于报恩的思想,但他们并不喜欢接受恩惠。
03 精华笔记一、该书的背景和当下意义日本已经发生了许多改变,重要参考,但不要神话,要把它放在当代日本社会现实中理解。
二、作者鲁思∙本尼迪克特介绍1.作者生平、教育背景。
美国著名的女人类学家,她曾经在哥伦比亚大学攻读文化人类学,一生注重原始文化的调查研究。
2.作者为什么会写《菊与刀》一书?1944年6月,鲁思接受了研究日本的课题任务,在研究过程中,特别重视对日军战俘和美籍日本人的研究,获得了很多一手研究资料。
1945年提交研究报告,1946年将报告改写为《菊与刀》出版。
三、本书中最为重要的几个理论日本矛盾的性格:即好斗VS温和、残暴VS唯美、自大VS有礼、保守VS开放日本人对待战争的态度:精神可以战胜物质,战死才能体现最好的生命价值日本的侵略观:东亚其他民族联合起来抵抗欧美日本等级制根源:感恩心理,接受了别人的恩惠就是欠了别人的债,必须积极还债。
还债要积极工作,是美德。
忠孝对中国人来说是有条件的(仁),对日本人来说是无条件的。
各得其所、各安其份。
日本人对等级制的信赖建立在人与人、人与国家的整体观念之上。
所以日本不接受中国的科举制度,防止阶级流通。
日本人的国际关系观也是建立在等级制度上的,日本应该处在国际关系等级制度金字塔的顶端。
四、后人对《菊与刀》的评价1.美国不杀天皇,占领日本决策的参考书。
2.20世纪50年代,美国用它来改造日本;80年代,世界用它来分析日本;20世纪中国用它来重新认识和发现日本。
菊与刀读后感(精选10篇)

菊与刀读后感(精选10篇)菊与刀读后感(精选10篇)菊与刀读后感1菊在中国被称为四君子之一,象征着古代文人品格高尚,而菊在日本则是代表着皇室的家徽,菊更多的代表了日本民族中淡定、儒雅、谦和的一面,也说明了日本民族有菊一样的品质。
刀则让人想到日本的武士道,刀是日本武士的随身兵器,在武士眼中它承载着日本民族的意志和希望,更代表着日本民族精神中嗜血、好战的一面。
“菊与刀”简简单单三个字承载着太多大和民族的特性,充分概括了日本这个民族的矛盾性。
日本人的矛盾性格大都能从日本人的儿童教养中得到理解。
日本人的儿童教养可以联想到机器生产,但是他们培育出来的儿童却又不缺乏创新。
日本人对于儿童教养的严格要求却又使儿童保持了童年时代的欢乐。
与此同时,日本文化中一些迷人的方面,比如武士道精神,在全世界范围流行,客观上隐藏了日本文化中落后的一面,而在经济上,优秀的日本制造带来的非凡成功是日本人无意于文化上的反思。
菊与刀读后感2开卷之初,略有失望,居然成书在很多年之前,距今有相当长的时间。
但读了一部分之后,就发现作者的文化功底异常深刻,能够深入到文明的底层去解析异域文化。
如原文中的一些观点,个人非常认同:美国人在壮年时期依靠自由的个人选择来实现人生目标;日本人则通过严格的个人约束,进行精神修养的锻炼来实现人生超凡的境界,而获得自由难以实现的效果。
在日本,画家、诗人、演说家及武士为了实现“无我”的状态几乎都是采用这种修行训练方法的。
他们不是为了学到“无限”的超能力,而是为了能不受干扰地感受有限的美;或者换句话说,他们是为了学会一种实现目标的调整手段,让自己能够恰如其分地实现自己的目的。
如果对日本文化感兴趣,或者对日本文明中体现出来的诸多矛盾性不解的人,非常推荐阅读这本极具思想深度解读的上佳之作。
刀不是用来进攻别人的象征,只是勇敢地剖析自我的比喻。
菊与刀读后感3我今天只谈日本民族性格中积极的一面:自律。
在日本人的意识里叫自我修行,自我克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日本文化之“惑”
——读《菊与刀》有感
提起《菊与刀》这本书,了解日本文化或者想要了解日本文化的人一定是非常熟悉的。
它可以说的是关于日本文化的书目中不可或缺的关键词之一。
本书的作者是由美国女人类学家本尼迪克特(Ruth Benedict)所著,她根据文化类型理论,运用文化人类学的方法来进行研究的一份研究报告。
1946年,本尼迪克特把这份报告整理成书出版。
我第一次知道这本书,是在大三后半学期开始准备考研时,关于日本文化给列出来的一系列书目的时候。
但我看到关于这本书的介绍时,当时就决定我一定亲自拜读一下这本书。
教材上是这么介绍《菊与刀》这本书的:所谓“菊与刀”,其实是代表了日本人的两种极端的性格,“菊”是日本皇室家徽,“刀”乃是武家文化的象征。
这两件事物分别代表了日本人的矛盾性格或者是日本文化的双重性格。
书中的介绍引起了我自从大一开始学习日语,跟外教接触,和之前看过的介绍二战时日本所作所为的书,日本风格的电影,在那时就隐隐觉得日本人的性格,日本人的思维及行为方式是很难去概括的,总是找不到一个合适的词来表述我所感受到的日本人,拼命找到了一个词,却发现这个词不仅是片面的,有时候仔细一想,甚至都觉得是不正确的,不仅仅是准确与否的问题,之后就干脆放弃不再搜寻所谓合适的词。
因为当时接触日语时间并不算长,也只是从上大一才第一次接触日语,所以就只是以为一定是自己对日语,对日本文化的认识还不深,或者说根本没有真正认识到其本质才无法准确表述出自己所感受的。
然而,当我看到关于这本书的介绍时,又重拾了自己当初对于日本人的那些粗浅的认识,觉得自己找不到词,或许不只是自己资历,见识所限,或许是这个认识对象本身就具备着这样的特征呢。
一想到此,便更是迫不及待地想要看看这个女人类学家究竟在这本书里讲了一些什么,究竟是怎样从专业的学术的角度去阐释日本人的。
该书形成的背景是在二战后期,那时,德日败局已定,美国亟需制定战后对德日的政策。
对德国,美国比较了解,政策也比较明确,即武装占领,直接管制。
对日本,美国不太了解。
当时有两大问题需要研究:第一,日本政府会不会投降?盟军是否要进攻日本本土而采用对付德国的办法?第二,假若日本投降,美国是否应当利用日本政府机构以至保存天皇?为了这两个问题,美国政府动员各方面的专家,学者研究日本,本尼迪克特这本书就是受美国政府委托(1944年)研究的结果。
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本尼迪克特开始了自己的研究。
最终的报告中推断出的结论是:日本政府会投降;美国不能直接统治日本;要保存并利用日本的原有行政机构。
因为日本跟德国不同,不能用对付的德国的办法对付日本。
战争结束,美国的决策同这位人类学家的意见一致,事实发展同她的预料和建议一样。
当我拿着这本书,一页一页如饥似渴地翻看着,书中对于日本人的描述,包括日本文化和欧美文化以及中国印度等亚洲的文化的对比中,以前仅凭自己粗浅的感官认识而产生的困惑,终于在这里有了些许的共鸣和解脱。
比如,以前我们在视听说课上的纪录片中看到日本人的严谨,坚韧和几乎于病态追求完美和细节,在影片中看到的日本人的谦恭,从外教身上看到的隐忍,从留学生身上看到的自我克制。
同时,我们又能在新闻上看到日本人的自高自大,如高官政要频繁参拜靖国神社,关于钓鱼岛争端的问题,这种自我的期许有时表现的竟是那么的可笑,在历史上,战争中表现出来的残忍,对历史史实的否认,日剧里夸张的表情,幼稚的动作,电影里追求的常人无法理解的美,那“美”,并非是传统意义上的美轮美奂,而是在极端条件下,在极端情境中的带着扭曲,甚至是戴着“血腥味”,有些令人毛骨悚然地的“美”,等等。
这些也仅仅是凭借自己所能接触到关于日语的,关于日本的,关于日本人的,关于日本文化的一点点儿的认知,我实在理解不了这些零散的,琐碎的表现究竟是什么样的文化之下而产生的。
对于这些疑问,书中其实做了阐述,当然,并非就只是针对我
刚才所列举到的具体问题和现象进行回答,在那个年代可能还有些问题尚不存在,但是文化性格的本性不会改变,在这本书里我似乎找到一些问题的答案和认同,竟也有种安心的感觉。
终于明白,或许我的困惑并非是问题本身,而是这本就是一个让人产生困惑的民族。
矛盾的不再是我的疑惑的根源,原来矛盾就是日本文化性格的双重性的体现。
当然,在除了了解日本文化之外,由于这本书原本就是一项研究而整理成书,其实,它是一个学术的研究成果。
所以在了解它关于日本文化的表述之外,注意到了本研究成果的研究方法。
看到前言里对于该书研究背景、研究过程、研究方法等的介绍,不禁想起了自己的读研时,老师所讲到的研究方法,不论是在英语还是在日语中,大家普遍采用的是实证研究的方法,有些可能需要搜集一些数据,通过统计学的方法来得出自己的结论。
在当时,我自己就有一个小小的疑问,我并非是在质疑这种研究方法本身,而是在想,真的是所有的研究都需要做一个数据,只有通过数据才能得出结论,或者说才能得出让大家都认可的证据吗?只要有数据就是叫实证研究吗?当然,这个问题也跟导师讨论过,不过,导师的看法很暧昧,仍然未能令我完全信服。
就这样研究生阶段结束了,当然,我也是采用了所谓的有数据的实证研究,不论怎样吧,也顺利毕业了。
然而,这本曾经震动了日本文化界,1951年此书被列入日本《现代教养文库》,1982年出版的一本介绍“日本学”名著的书中称赞此书是现代日本学的鼻祖,是人类学者研究日本的经典性著作,至今仍然是关于日本文化的经典读物。
那么这本经典著作是怎么研究出来的呢?本尼迪克特是在日美交战的情况下研究日本的,她只能凭借间接资料进行“遥研”。
当时看到这里,不禁惊呼,奇哉妙哉!把战时在美国拘禁的日本人作为调查对象,同时大量参阅书刊和日本文学及电影,写成报告。
从未到过日本,不懂日语,间接资料,居然写出了一部成为经典的研究报告!所以,我想这个或许可以说明,至少可以说明,所谓的实证研究,所谓的研究数据应该并非是适用于所有的课题所有的研究对象的吧。
通过这本书,对于我来说不仅仅是在内容上解了关于日本人性格的“惑”,我想在研究方法上也给了我另外一种可能性。
这样双重的收获,大概不是任何一本书都一定能给予的吧。
附:
日本丛书《菊与刀》——日本文化的类型【美】鲁斯·本尼迪克特著吕万和熊达云王智新译商务印书馆(2005)
作者简介:鲁斯·本尼迪克特1887年生于纽约。
原姓富尔顿(Fulton),其祖先参加过美国独立战争。
她本人大学时期主修英国文学。
1919年入哥伦比亚大学研究人类学,是Franz Boas 的学生,1923年获博士学位。
1927年研究印第安部落的文化,写成《文化的类型》一书。
1940年著《种族:科学与政治》,批判种族歧视。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从事对罗马尼亚,荷兰,德国,泰国等国民族性的研究,而以对日本的研究,即《菊与刀》一书成就最大。
战后,她继续在哥伦比亚大学参加“当代文化研究”,1948年9月病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