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334新闻与传播专业综合能力[专业硕士]考研真题及详解【圣才出品】

合集下载

2019年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非全日制)MJC考研真题

2019年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非全日制)MJC考研真题

2019年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非全日制)MJC考研真题
334 新闻与传播专业综合能力
一、名词解释
1.新闻反转
2.传媒产业
3.MCN
4.内爆
5.文化折扣
二、简答题
1.请简述AI技术及其在传媒领域的应用
2.201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保罗罗默提出知识是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威廉·诺德豪斯强调环境对于经济的影响,请谈谈上述观点与传媒发展的关系
三、论述题
1.当前很多政府部门都注重加强新媒体建设,许多政府部门相继开设“政务抖音号”,请针对这一现象谈谈你的观点和认识。

2.请结合网络治理案例,谈谈网络空间治理面临的新问题和未来发展方向。

440 新闻与传播专业基础
一、名词解释
1.新闻专业主义
2.数字经济
3.个性化新闻
4.使用与满足
5.搭便车问题
二、简答题
1.请解释何为“两个舆论场”,当前“两个舆论场”发生哪些新变化。

2.请简述抽样调查的方法,并简述随机抽样和非随机抽样的区别
三、论述题
1.结合两三个理论,谈谈新闻业的危机。

2.有人认为当前互联网的发展改变了基础经济学理论,请针对这一观点,谈谈你的认识。

2020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考研大纲目录参考书考研经验考研难度解析-盛世清北

2020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考研大纲目录参考书考研经验考研难度解析-盛世清北

2020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考研大纲目录参考书考研经验考研难度解析-盛世清北新闻与传播硕士专业学位英文名称为“Master of Journalism and Communication”,简称MJC,是相对于学术性学位(academic degree)而言的学位类型,其目的是培养具有扎实理论基础,并适应特定行业或职业实际工作需要的应用型高层次专门人才。

清华的新闻与传播要求你的知识面广泛,理论知识扎实。

现在的新传融合了广播电视,新闻摄影,网络传播以及新媒体于一体,难度较以前更大一些。

考研本就是一件不确定性很大的事情,并不是只有努力这一个因素,想要一步成功考研,最好可以借助外力来帮助自己。

自做出选择之前,最好和盛世清北老师一起先来解析下清华新闻与传播学院的考研难度。

一、招生目录盛世清北老师解析:2020年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招生目录发生重大变化,列举如下:1、050300新闻传播学专业,不通研究方向的不通考试科目在2020年统一为①101 思想政治理论②201 英语一③618 新闻与传播史论④862新闻与传播业务;其中变化最大的为02研究方向国际新闻传播,专业科目由621 国际新闻传播综合考试+889 英语新闻写作和编译更改为618 新闻与传播史论+862新闻与传播业务;2、050300复试内容发生变化,统一为新闻与传播专业综合考核,其中国际新闻传播方向含英语新闻写作和英汉互译等内容。

3、新增055200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02研究方向数据传播双硕士项目,其考试科目与01方向传播实务与创新(MJC)一致,该方向为我院与美国南加州大学联合培养双硕士项目。

复试时须提交英语能力证明及个人自述、研究计划,并进行综合考核,内容为: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

二、关于复试分数线2019年复试分数要求:1、统考生(1)国际新闻传播方向:政治成绩不低于60 分、外语成绩不低70分,业务课单科成绩不低于80 分,总分不低于355 分。

2020-2021清华大学新闻学、传播学考研参考书、招生目录、考研经验、复试分数线汇总

2020-2021清华大学新闻学、传播学考研参考书、招生目录、考研经验、复试分数线汇总

2020-2021清华大学新闻学、传播学考研参考书、招生目录、考研经验、复试分数线汇总本文将由新祥旭考研吴老师对清华大学新闻传播专业考研进行解析,主要有以下几个板块:清华大学的介绍,学院专业的介绍,考研科目介绍,考研参考书目,近三年录取情况分析,及清华新闻传播专业备考经验等几大方面。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于2002年4月21日正式成立。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的前身,是1985年在中文系设立的编辑学方向和1998年10月成立的传播系。

多年来,从中文系的编辑学专业到传播系,直到成立新闻与传播学院,凭借日益增强的新闻学和传播学的学科基础,围绕着国际传播、影视传播、新媒体传播、媒介经营与管理等主要方向,清华大学逐渐形成了精干的新闻与传播教学科研师资团队,增强了在学界、业界的影响力,尤其在国际传播、媒体与科技、艺术相结合和影视理论与批评等方面的学术研究中取得一定的优势。

一、清华新闻传播学招生目录招生院系:新闻与传播学院招生专业:新闻传播学研究方向:01新闻学02国际新闻传播03传播学01、03方向考试科目:101思想政治理论201英语一618新闻与传播史论862新闻与传播业务学制:3年,全日制复试科目:新闻学复试时专业综合考试内容:新闻专业综合;传播学复试时专业综合考试内容:传播专业综合。

学分要求: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期间,需获得的学位要求学分不少于32 学分。

自学学分和跨学科考生补修学分另计。

二、新闻学、传播学参考书《麦奎尔大众传播理论》,麦奎尔《中国新闻传播史》,方汉奇《全球新闻传播史》,李彬《传播学理论:起源、方法与应用》,沃纳·塞弗林《中外广播电视史》,郭镇之《传播学教程》,郭庆光《传播学引论》,李彬《新闻理论十讲》,陈力丹《网络传播概论》,彭兰《大众传播效果研究的里程碑》,洛厄里德弗勒《大众传播理论:范式与流派》,刘海龙《新闻学概论》,刘建明《转型中的新闻学》,李希光三、清华大学招生情况四、清华新闻学、传播学复试分数线近三年复试分数线、录取情况年份政治外语专业课一专业课二总分复试录取2018 60 60 90 90 360 10+1 6+1 2017 60 60 90 90 350 7 5 2016 60 60 90 90 378 13 8五、清华新传真题学硕:史论862一、名词解释(11选10,50分)1.后真相2.信度3.效度4.风险社会5.传媒的社会责任6.星法院7.论出版自由8.粉丝经济9.公民新闻10.信息鸿沟11.(缺)二、简答(五选四,40分)1.小粉红在社会公共事件中传播行为的特征,爱国主义在网络中传播的利弊2.举例说明概率抽样和非概率抽样3.中国共产党新闻思想的形成4.全球新闻传播史角度说明一带一路的内涵和意义5.(缺)三、论述(60分)1.对反转新闻的看法和社交媒体,以微信为例,对中国社会转型和发展的影响2.大意是:技术和社会,一种观点认为技术发展带来社会的全新形态,另一种观点认为技术只是在原有社会关系上的延伸。

新闻传播类考研真题

新闻传播类考研真题

38家新闻传播类考研真题【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新闻传播史论】一、名词说明:无知之幕、题目党、印花税、时务报、数字鸿沟、真理电影二、简答题:大数据作为研究方法的特点、对新闻传播学研究的阻碍、危机传播的理论范式、网络媒介形态演变和不同网络媒介的传播特点;三、论述题:你看过的关于新闻客观性的文献,要紧观点,你的熟悉,技术对公共社会的阻碍【清华大学新闻传播学硕621】一、名词说明:亚洲根底设施投资银行、一带一路、ISIS、沪港通、Instagram、埃博拉、Buzzfeed、刻板印象(sterotype)、Data Journalist 、媒介极化多元主义二、简答题:1、简述乔姆斯基的舆论同化理论;2、以媒介融资为框架,评判一家传统媒体在媒介融合方面的表现;3、简要评述中国媒体在马航MH370失联后的表现三、评述题:最近几年来好莱坞电影愈来愈青睐中国元素,请从国际传播的角度分析好莱坞为何越来越青睐中国元素,和对中国国家形象的阻碍。

【北京大学传播学专业一】一、名词说明:舆论场、文化民工、威廉斯、斯科特、危机传播和风险治理、话语分析二、简答1、简述传播的传递观和仪式观2、进展传播学3、广电局两星一剧政策的阻碍三、论述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的区别从传播学角度研究医患关系,设计研究方案【北京大学334】(四选三)1、结合微博与微信的传播方式,论述社会化媒体关于建构社会关系方面的异同;2、谈谈对互联网治理的熟悉;3、谈谈对互联网思维的明白得;4、大数据有关【北京大学440】一、简答:1、什么是用户体验?有哪些用户研究的方式?2、把关人理论在新媒体语境下的适用性与进展;3、什么是弱连接?谈谈弱连接对社会化媒体研究的最大奉献;4、配额抽样与分层抽样的区别于一样的地址二、论述:1、对媒介融合的熟悉;2、提出一个关于新媒体的研究议题【北京师范大学745】1、举例古典诗文表现了传统文化的什么内涵,说出古典诗文在今世的传播价值和传播方式2、名词说明:编辑方针、?大清报律?、反“客里空〞运动、?自由而又负责的新闻界?、〞三社四边协议〞3、简答题:五四运动时期,新闻界的重大变革;对新闻活动本质的明白得。

中传334《新闻与传播专业综合》考研初试参考书目

中传334《新闻与传播专业综合》考研初试参考书目

中传334《新闻与传播专业综合》考研初试参考书目334新闻与传播专业综合能力①《传播学教程》《传播学总论》《传播学基础:历史、框架与外延》郭庆光胡正荣段鹏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②《传播媒介与社会发展:媒介功能理论研究》《新闻媒介与社会》《媒介管理学概论》《媒介融合的轨迹》由凡张国良邵培仁许颖人民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③《网络传播学》彭兰中国人民大学④《新闻传播理论与法规实用教程》《传媒法规与伦理》黄瑚王军复旦大学出版社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⑤《对外传播及其效果研究》《新媒体传播》《国际传播发展战略》程曼丽、王维佳等马伟公、罗青等王庚年北京大学出版社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334拓展书目①《人类传播理论》斯蒂芬•李特约翰清华大学出版社②《大众传播理论》麦奎尔清华大学出版社③《大众传播模式论》麦奎尔上海译文出版社④《传播学是什么》陈力丹北京大学出版社⑤《中外广播电视史》郭镇之复旦大学出版社⑥《全球新闻传播史》李彬清华大学出版社⑦《新闻传播法教程》魏永征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⑧《新闻报道策划与新闻资源开发》蔡雯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⑨《报刊传播业经营管理》祖敏复旦大学出版社⑩《广播电视经营与管理模式》周鸿铎经济管理出版社⑾《网络传播理论与实践》谢新洲北京大学出版社考中传,找凯程. 凯程2014成功录取18人,其中凯程在中传艺术硕士新闻传播硕士广告学等专业获得多个状元和探花,的难度并不是很大,其中录取的学生55%是二本跨专业,所以同学们不用担心本科及专业,选择你热爱的专业,在集训营加油复习,定可成功.。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MJC)考研分析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MJC)考研分析

2017年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MJC)考研分析本文将系统的对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进行解析,主要有以下几个板块: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介绍、新闻与传播学硕与专硕区别、课程设置、近三年录取情况分析、考研科目介绍,新闻与传播专业参考书目及就业前景等几大方面。

新祥旭考研聂老师将详细的为大家解答:一、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介绍: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成立于2002年4月,至今已经有14年的成立史,前身是1985年在中文系设立的编辑学方向和1998年成立的传播系。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的成立,正值世界进入媒体作用日益显著和媒体技术快速发展的全球化时代,也是我国改革开放逐渐深入的重要历史时期。

新闻与传播硕士专业学位“Master of Journalism and Communication”,简称MJC,是为适应我国新闻与传播事业发展对新闻与传播人才的迫切需求,完善新闻与传播人才培养体系、创新新闻与传播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具备良好的政治思想素质和职业道德素养,具有现代新闻传播理念与国际化视野,深入了解中国基本国情,熟练掌握新闻传播技能与方法的高层次、应用型新闻传播专门人才.二、新闻与传播硕士课程设置:新闻与传播硕士的课程设置充分反映新闻与传播实践领域对专门人才知识与素质要求,掌握基本的研究方法,着重提升新闻与传播实务能力和创造性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

教学方法要重视运用团队学习、案例研讨、现场研究、模拟训练等方法。

毕业考核合格,颁发专业硕士专业学位证书和研究生毕业证书,即“双证”。

三、报考条件:值得注意的是:报考清华大学的新闻与传播硕士要求有一年以上的新闻传播相关工作经历。

招生类别和报考条件为新闻与传播在职工作者,须满足清华大学硕士研究生招生简章的要求,还须满足大学本科毕业后有1年或1年以上新闻传播相关工作经历。

四、新闻与传播硕士(MJC)与新闻与传播学硕士区别新闻与传播硕士专业学位与新闻与传播学学术性学位是规格不同的两种学位类型,各有侧重,新闻与传播硕士学位招生办法、教育内容、培养模式、质量标准等需要突出职业要求,注重学术性与职业性的紧密结合。

2019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硕士334新闻与传播专业综合能力与440新闻与传播专业基础考研复习全析【含真题答案】

2019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硕士334新闻与传播专业综合能力与440新闻与传播专业基础考研复习全析【含真题答案】

2019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硕士334新闻与传播专业综合能力与440新闻与传播专业基础考研复习全析【含真题答案】2019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硕士考研复习全析【含真题答案,共七册】由金陵南大考研网依托多年丰富的教学与辅导经验,组织官方教学研发团队与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硕士专业的优秀研究生共同合作编写而成。

全书内容紧凑权威细致,编排结构科学合理,为参加2019南京大学考研的考生量身定做的必备专业课资料。

《2019南京大学考研新闻与传播硕士复习全析(含真题与答案,共七册)》编写根据以下参考书目:(1)《新闻学概论》,李良荣著,第五版,复旦大学出版社,2013;(2)《传播学教程》,郭庆光著;(3)《新闻采访与写作》丁柏铨著,修订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4)《网络传播概论》杜俊飞著,第四版,福建人民出版社,2010;(5)《当代广播电视概论》陆晔著,第二版,复旦大学出版社;(6)《广告策划与创意》蒋俊峰/杜俊飞著,第二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这六本是重中之重,你要反复看,反复背诵笔记。

除了这六本,南大还给出了其它参考书目,大致了解一下几本:(1)《美国新闻史大众传播媒介解释史(第9版)》迈克尔·埃默里(Michael Emery)、埃温·埃默里,2009;(2)《当代西方新闻报道规范》丁俊杰,第三版,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3)《传媒经济与管理学导论》阿兰·B.阿尔瓦兰(Albarran.A.B.)、崔保国,2010该书通过提供院系专业相关考研内部信息,总结近年考试内容与考录情况,系统梳理核心考点与重难点知识点,并对历年真题进行透彻解析,令考生不再为信息匮乏而烦恼,同时极大提高了复习效率,让复习更有针对性。

适用院系: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新闻传播专硕】适用科目:334新闻与传播专业综合能力、440新闻与传播专业基础内容详情Part 1 内部信息必读:网罗南大该专业的考研各类内外部信息,有助于考生高屋建瓴,深入了解南大对应专业的考研知识及概况,做到纵观全局、备考充分。

2018年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非全日制)MJC考研真题

2018年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非全日制)MJC考研真题

2018年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非全日制)MJC考研真题334 新闻与传播专业综合能力
一、名词解释
1.传媒联产品
2.品牌传播
3.知识付费
4.传媒投融资策略
5.后真相
二、简答
1.简述量化传媒市场竞争状况的基本方法
2.简述几种受众调查方法
三、论述题
1.材料是一位最近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经济学家,简述他的理论,结合他的理论说明做的贡献之类的。

2.你认为哪些是传媒颠覆性创新,举例论述说明。

440 新闻与传播专业基础
一、名词解释
1.沉默的螺旋
2.传媒公共性
3.创业说
4.创造性破坏
5.文化产业与法兰克福学派
二、简答题
1.算法对新闻业和公共舆论的影响.
2.媒介创业和内容创业你怎么理解?
三、论述题
1.传统媒体遭遇到了困境,是什么原因?中国语境下,传统媒体遭遇困境的原因是什么。

传统媒体做了哪些突围,你觉得它们有潜力吗?结合案例说明。

2.结合你读过的三部(篇)论文,谈谈新媒体技术的发展与社会(某一个具体现象)的关系。

你会得出未来有什么样的研究路径和研究议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年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334新闻与传播专业综合能力[专业硕士]考研真题及详解
科目代码:334
科目名称:新闻与传播专业综合能力
一、名词解释(每题10分,总计50分)
1.新闻反转
2.传媒产业
3.MCN
4.内爆
5.文化折扣
二、简答题(每题20分,总计40分)
1.请简述AI技术及其在传媒领域的应用。

2.201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保罗·罗默提出知识是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威廉·诺德豪斯强调环境对于经济的影响,请谈谈上述观点与传媒发展的关系。

三、论述题(每题30分,总计60分)
1.当前很多政府部门都注重加强新媒体建设,许多政府部门相继开设“政务抖音号”,请针对这一现象谈谈你的观点和认识。

2.请结合网络治理案例,谈谈网络空间治理面临的新问题和未来发展方向。

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每题10分,总计50分)
1.新闻反转
答:新闻反转又称反转新闻、新闻逆转、新闻乌龙事件,是指在互联网传播场域中,对同一事件的报道出现一次或多次显著变化甚至出现反向变化的现象。

随着新闻报道的不断深入,事实真相被更加客观全面地呈现在受众面前,受众立场急剧逆转,并表现出与之前截然相反的态度。

新闻反转是新媒体时代出现在舆论空间中的新现象,指公众态度随着新闻报道的反转而反转。

其特点表现为:传播时间短,信息片面化,话题具有争议性,传播地点多发于新媒体平台,后期影响持续发酵。

新闻反转产生有两个原因:一是碎片化信息与刻板成见的结合;二是记者报道失实对公众焦虑的刻意迎合、刺激。

2.传媒产业
答:传媒产业又称媒介产业,是指从事同类信息传播活动的大众传播媒介机构的集合,是为广大受众和消费者提供服务的各种媒体行业及其附属产业。

其结构分类主要包括:报纸、
图书、期刊、广播、电视、电影、音像、互联网、移动媒体、广告等,是文化产业中的核心产业。

传媒产业主要在内容市场、消费者市场(或称受众市场)和广告市场展开业务。

在内容市场上,它制作或购买各种形式的内容“原材料”(音乐、原稿、剧本等)并将其转化成媒介产品(光盘、书籍、电影等),随即出售给消费者市场;通过消费者市场的发行活动,建立接近受众的渠道并将其包装和定价,然后出售给广告客户。

因此其所创造的是两种产品:内容产品和受众产品。

在传媒产业中,创造产品的初始成本很高,但随后提供同类产品额外单位的边际成本较低,因此规模经济普遍存在于这一产业中。

此外,它通常通过生产多种产品来实现成本开支的降低和效能的增强,因此,范围经济也是其特征。

传媒产业有其特殊性:①其产品不符合经济学上的稀缺性原则,被消费之后并不会被耗尽;②商业实体(电视台、报社、出版社等)遵循利益最大化原则,但同时承担其他(有时甚至是更重要的)职责,如政治诉求、公共服务等。

比较典型的做法有两种:一是行政管制;二是诉诸以公有产权和公共基金为基础的公共政策。

3.MCN
答:MCN即Multi-Channel Network。

作为舶来品,MCN模式诞生于国外视频网站Youtube平台,是一种多频道网络的产品形态,通过将平台上不同类型的优质PGC或UGC 内容联合起来,以平台化的运作模式为内容创作者提供运营、商务、营销等服务,帮助PGC 或UGC变现。

在资本的有力支持下,保障内容的持续输出,从而最终实现稳定的商业收益。

4.内爆
答:“内爆”(implosion)是由加拿大当代学者马歇尔·麦克卢汉在其《理解媒介》一书
中提出来的概念,指的是机械时代与电力时代的交替导致了自然、社会和人三者之间关系出现了根本性的变化:①内爆是指与“身体的延伸”相对立的“意识的延伸”,前者是机械时代的特征,后者是电力时代的特征。

相对人的心理来说,内爆使地理意义上的距离变近,甚至消失,人具有了拥抱地球的能力,地球变为“地球村”。

②内爆导致模拟时代的到来,因为电力时代媒介的强大制造和流播功能使得整个社会被媒介的信息所笼罩,这表明真实已经成为过去,对真实的模拟开始统治人们的意识,成为人们认识事物所依赖的基础。

在麦克卢汉看来,内爆是由于当代社会中无孔不入的“电力”媒介造成的结果。

5.文化折扣
答:文化折扣又称文化贴现,是指因文化背景差异,国际市场中的文化产品不被其他地区受众认同或理解而导致其价值的减损。

任何文化产品的内容都源于某种文化,因此对于那些生活在此种文化之中以及对此种文化比较熟悉的受众有很大的吸引力,但由于文化差异和文化认知程度的不同,受众在接受不熟悉的文化产品时,其兴趣、理解能力等方面都会大打折扣。

文化折扣是文化产品区别于其他一般商品的主要特征之一,语言、文化背景、历史传统等都可以导致文化折扣的产生。

文化折扣影响文化的国际交流。

在国际文化产品的贸易中,为了降低文化折扣,提升产品价值,通常会采取消除语言障碍、传播普世价值、淡化政治色彩和意识形态差异等策略。

二、简答题(每题20分,总计40分)
1.请简述AI技术及其在传媒领域的应用。

答:(1)AI技术的定义
AI技术即人工智能技术,是Artificial Intelligence的缩写,该词最初在1956年达特
茅斯(Dartmouth)学会上提出。

人工智能是计算机科学的一个分支,它企图了解智能的实质,并生产出一种新的能以人类智能相似的方式做出反应的智能机器,是对人的意识、思维的信息过程的模拟。

该领域的研究包括机器人、语言识别、图像识别、自然语言处理和专家系统等。

它是研究、开发用于模拟、延伸和扩展人的智能的理论、方法、技术及应用系统的一门新的技术科学。

在新闻传播领域,机器人新闻是人工智能的一个典型应用,引发了新闻生产模式的变革,它可以利用算法程序,建立庞大数据库,从中寻找模型、趋势以及相互的关系,由机器自动化生产新闻。

人工智能从诞生以来,理论和技术日益成熟,应用领域也不断扩大。

(2)AI技术在传媒领域的应用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迅猛发展和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革新,以大数据、算法和云计算等为核心的AI技术不仅在宏观上重塑了整个新闻业态,也在微观上改变了新闻生产的全流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①AI技术对内容选题流程的重塑
传统媒体时代记者主要依靠自身新闻敏感和现场采访对事实做出符合主观想象的“新闻价值”的判断,进行选题策划。

人工智能时代基于互联网大数据的采集挖掘和分析,依托传感器、无人机等技术,不仅让新闻工作者能够更直观的了解最新热点和社会关注事件,而且进一步突破了人体生理感官局限,采集更广范围和立体空间的信息,挖掘宏观抽象数据背后的新闻价值点,诚如麦克卢汉所言的“媒介是人体的延伸”。

②AI技术对内容生产编辑流程的重塑
“机器人生产”近两年已经被越来越多的媒体应用到内容生产当中,从而更好提高新闻生产的效率和质量,比如腾讯的Dream writter、今日头条的小明bot以及新华社快笔小新等。

机器人作为一种特殊计算程序,在涉及大量数据和有固定写作格式的财经、体育新闻方
面具有极大优势,可以在几十秒甚至几秒内生产一篇内容翔实的消息,可以将记者从那些大量纷繁的日常新闻写作中解放出来,促使其从事更具创意或思维性的深度报道,推动记者职业转型。

③AI技术对内容分发过程的重塑
传统媒体时代传播渠道有限且大多被媒体生产人员垄断,但在“万物皆媒”的新媒
体时代,个体对传播资源的把控感被大大激活,因而借助用户大数据收集通过“算法”
实现更好的内容分发,“打通传播的最后一公里”成为传媒实现与用户连接的不二之选。

“算法”的突出特点在于“个性化定制、精准化传播、可视化呈现”,基于对用户画像
的精准描摹,实现内容与用户的高度适配,实现内容的有效传播。

④AI技术提高用户体验及信息反馈
传统媒体时代的内容传播更多处于拉斯韦尔提出的典型线性传播过程模式,缺乏受
众有效反馈。

即使传媒组织想要了解受众心理及体验,也只能依靠调查问卷或者问答等
形式获得主观性较强的反馈,且时间滞后,互动困难。

AI技术被广泛应用的传感器不
仅可以作为信息采集的工具,结合可穿戴设备更可以实现用户体验及传播效果的即时直
接反馈,甚至那些用户难以表述的生理情绪变化也可以被实时监测,帮助传媒组织及时
做出反应举措。

当然,任何技术的发展都是一把双刃剑,我们在对其发展应用持乐观态度的同时也
应注意其可能引发的技术伦理问题,如个人隐私保护、新闻真实与虚拟的界限、人的主
体感的缺失等,防止技术对人的“异化”,使人工智能更好服务于人类生活。

2.201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保罗·罗默提出知识是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威廉·诺德豪斯强调环境对于经济的影响,请谈谈上述观点与传媒发展的关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