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勰《文心雕龙
文心雕龙翻译及原文

文心雕龙翻译及原文文心雕龙,是我国唐代文学家刘勰的一部重要的文学批评著作。
该书以辨析文学艺术为主题,全面阐述了文学创作的要领和艺术原则。
它是中国文论史上的经典之作,对后世文学批评理论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文心雕龙一书涉及诸多文体,包括诗、赋、歌、乐、赋、剧、小说等,可谓博大精深。
其内容主要由绪论和下文八篇组成,下文包括理情、辩议、纪效、议尚、劝进、文教、志操、悦性八篇。
全书共三十余万言。
在当时的文学界,受过良好教育的人士都会学习并研读《文心雕龙》。
它以其独特的文学批评角度和深入浅出的论述方式备受赞誉。
刘勰通过对不同文体的剖析和比较,发掘了不同文体之间的共性和独特之处,揭示了文学创作的奥秘。
《文心雕龙》的翻译工作至关重要,它不仅让世界各地的读者了解了中国古代文学批评的精髓,也促进了中外文学交流与对话。
翻译作品要准确传达原书中的观点和意义,同时又要根据不同的文化背景和语境,进行适当调整和转化。
然而,《文心雕龙》的翻译并非易事。
首先,因为该书的内容广泛而深入,需要翻译者对不同文体和文学批评理论有深厚的造诣。
其次,因为中文和英文等西方语言在表达方式和思维模式上存在差异,对于某些特定概念的准确翻译常常会遇到困难。
此外,因为该书是古代文学批评的经典之作,翻译者还需要对历史文化有一定了解,以确保翻译的准确性。
为了更好地翻译《文心雕龙》,翻译者可以参考以下几点原则。
首先,准确传达原书中的观点和意义是最重要的。
尽可能地理解原书中的文学批评理论和文体规范,保持翻译的准确性和严谨性。
其次,要根据不同的文化背景和语境进行适当调整和转化。
尽管不可能完全照搬原书的表达方式,但可以通过合理的调整和转化,让读者更好地理解其内涵。
最后,要有耐心和恒心。
翻译一本如此庞大而深入的著作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不断学习和积累,持之以恒才能有所成果。
作为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文心雕龙》以其独特的批评角度和深入浅出的论述方式,为后世文学理论发展提供了宝贵的参考和启示。
《文心雕龙》的主要内容

《文心雕龙》的主要内容《文心雕龙》是中国南朝文学理论家刘勰创作的一部理论系统、结构严密、论述细致的文学理论专著。
该书以去俗归雅为宗旨,以雕缕龙纹一样精细的功夫去研究文章的精髓,从而形成一部系统、全面的文学理论巨著。
一、背景介绍《文心雕龙》创作于南朝齐和梁之际,刘勰生于梁代吴兴郡乌程县(今浙江湖州),出身寒门,但自幼好学,尤喜佛学,在20岁时即出家为僧。
然而,刘勰对仕途抱有向往,他观察到当时的文坛上,追逐新奇、忽视传统、作品庸俗华丽的风气盛行,因此决心通过自己的努力,弘扬文学的精髓,提升文学的艺术价值。
在齐末和梁初,刘勰完成了他的代表作《文心雕龙》。
二、对比与参照与同时代的文学理论著作相比,《文心雕龙》在理论体系的完整性和论述的精细度上具有显著的优势。
与钟嵘的《诗品》相比,《文心雕龙》更侧重于对文学创作的规律、方法、技巧等方面的探究,而《诗品》则更注重对诗歌作品的艺术评价。
此外,《文心雕龙》也不同于萧统的《文选》,它不仅选取优秀的文学作品作为例证,还对文学的本质、功能、形式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三、创作风格《文心雕龙》全书共分为五十篇,以骈体文写成,每篇都有独立的内容和主题,同时又以整体的结构和内在的逻辑贯穿全书。
刘勰在书中运用了丰富的修辞手法和精湛的文学技巧,使得整部书具有了极高的艺术价值。
他在书中以精美的语言、丰富的意象、严谨的结构,表达了他对文学的深刻理解和独到的见解。
四、主题分析《文心雕龙》的主题可以概括为“文章之妙,在于雕缕龙纹”,即通过精细的构思和雕琢,创造出犹如龙纹一样精美复杂的文学作品。
刘勰认为,文学的精髓在于“文心”,即作者的心灵世界,通过对“文心”的雕缕,作者能够将内心的情感和思想以艺术的形式表达出来,形成具有独特魅力和价值的文学作品。
在具体的内容上,《文心雕龙》涉及到了文学的本质、功能、形式、风格、鉴赏、创作等多个方面。
刘勰认为,文学是具有生命的实体,它既有客观的存在,也有主观的感知。
刘勰及其《文心雕龙》研究

刘勰及其《文心雕龙》研究《文心雕龙》是中国南朝文学理论家刘勰(xié)创作的一部理论系统、结构严密、论述细致的文学理论专著。
成书于公元~年(南朝齐和帝中兴元、二年)间。
它是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上第一部有严密体系的、“体大而虑周”(章学诚《文史通义·诗话篇》)的文学理论专著。
刘勰《文心雕龙》的命名来自于黄老道家环渊的著作《琴》。
其解《序志》云:“夫文心者言为文之用心也,昔涓子(环渊)《琴心》,王孙巧心,心哉美矣,故用之焉。
”全书共10卷,50篇(原分上、下部,各25篇),以孔子美学思想为基础,兼采道家,认为道是文学的本源,圣人是文人学习的楷模,“经书”是文章的典范。
把作家创作个性的形成归结为“才”、“气”、“学”、“习”四个方面。
《文心雕龙》还系统论述了文学的形式和内容、继承和革新的关系,又在探索研究文学创作构思的过程中,强调指出了艺术思维活动的具体形象性这一基本特征,并初步提出了艺术创作中的形象思维问题;对文学的艺术本质及其特征有较自觉的认识,开研究文学形象思维的先河。
全面总结了齐梁时代以前的美学成果,细致地探索和论述了语言文学的审美本质及其创造、鉴赏的美学规律。
内容了解《文心雕龙》共10卷,50篇。
分上、下部,各25篇。
全书包括四个重要方面,由刘勰(xié)在江苏省镇江市南山写下。
上部,从《原道》至《辨骚》的5篇,是全书的纲领,而其核心则是《原道》《徵圣》《宗经》3篇,要求一切要本之于道,稽诸于圣,宗之于经。
从《明诗》到《书记》的20篇,以“论文序笔”为中心,对各种文体源流及作家、作品逐一进行研究和评价。
在有韵文为对象的“论文”部分中,以《明诗》《乐府》《诠赋》等篇较重要;在无韵文为对象的“序笔”部分中,则以《史传》《诸子》《论说》等篇意义较大;下部,从《神思》到《物色》的20篇(《时序》不计在内),以“剖情析采”为中心,重点研究有关创作过程中各个方面的问题,是创作论。
刘勰《文心雕龙》

反对“为文而造情”,主张“为情而造文”, “故为情者要约而写真,为文者淫丽而烦滥。”
还探究了裁减、比兴、声律、对偶、用典等问 题。 六、文学的批评与欣赏 《知音》篇专门论述批评、鉴赏问题。 ☆“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 ☆“知音其难哉”“逢其知音,千载其一乎!”
怎样才能做到客观的、公正地、进行文学批评 活动呢?刘勰认为首先批评者本人必须加强修 养,提高自己水平:
刘勰《文心雕龙》
刘勰所著《文心雕龙》是我国第一部系统阐述 文学理论的专著,是中国古代文学理论批评史 上一部最杰出的重要著作。
它体例周详,论旨精深,结构严密,条理分明。 清人章学诚称之“体大而虑周”。
鲁迅《论诗题记》:“篇章既富,评骘遂生。 东则有刘彦和之《文心》,西则有亚里士多德 之《诗学》,解析神质,包举洪纤,开源发流, 为世楷式。”(《鲁迅全集》第八卷)
这就是他所奉为圭臬的儒家积极进取态度。
但现实很难有所成就
牢骚和不满:“盖人禀五材,修短殊用,自非 上哲,难以求备。然将相以位隆特达,文士以 职卑多诮,此江河所以腾涌,涓流所以寸析者 也。名之抑扬,既其然矣;位之通塞,亦有以 焉。 ”
二、思想影响 融儒、释、道于一体 佛学著作:《灭惑论》与《石像碑》 “外儒家而内释老” 从政出仕以儒家思想为准则,而修身养性以佛 老为标的 刘勰的思想以儒家为主而兼有佛道思想:
文是道的一种外化。
“人”是“五行之秀”“天地之心” “夫无识之物,郁然有彩,有心之器,其无文 欤!” 人之“文”,即“人文”,用语言文字来表达 的文章。 “心生而言立,言立而文明,自然之道也。” “人文之元,肇自太极,幽赞神明,易象惟 先。” “道沿圣以垂文,圣因文而明道。” “宗经”“征圣”的思想观念
“神思”与情感: ☆“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 ☆“谈欢则字与笑并,论戚则声并泣偕。”
刘勰《文心雕龙》名句

刘勰《文心雕龙》名句
《文心雕龙》是东晋文学家刘勰创作的一部文学批评著作,其中包含了许多经典的名句,深刻地反映了刘勰对文学艺术的独特见解。
以下是其中的一些名句:
1."文章之要,一曰雕龙,二曰镂云。
"
译文:文章的要素,一是雕刻神龙,二是雕刻飞云。
2."文章合理,宛转可爱,谓之雕龙;言词丽媚,比类可观,谓之镂云。
"
译文:文章要合理,灵巧而可爱,称之为雕龙;言辞优美,形象生动,称之为镂云。
3."修辞之曲直有度,若钟磬之音。
"
译文:修辞的曲直要有度,如同钟磬悠扬的音律。
4."声情并茂,使物尽其意,谓之至音。
"
译文:声音和情感并重,使事物表达得淋漓尽致,称之为至音。
5."盖无论胜己伦比,言之似己,形之有己。
"
译文:无论是超越自己还是相互比较,言辞要贴近自己,形象要有自己。
6."圣人之书,古今共之,读者之心。
"
译文:圣人的著作,受到古今人们的共同尊崇,触动读者的心灵。
7."物情之微,用力易见,非用微言,何得知之。
"
译文:微小的事物,用力量难以观察,如果不用微妙的言辞,又怎么能够理解它呢。
这些名句体现了刘勰对文学创作的理解和对修辞技巧的探讨,被后来的文学家引为经典,对中国古代文学批评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刘勰《文心雕龙》中的名言

刘勰《文心雕龙》中的名言1、情动而言形,理发而文见。
出自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体性》。
感情生动,自然而然就会形成言辞,将道理表达出来,就会体现在文章中。
2、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
出自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知音》。
联系了一千支乐曲,才能够通晓声乐,观察了上千把剑之后,才能知晓如何识别兵器。
3、深文隐蔚,余味曲包。
出自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隐秀》。
蔚:文辞华美。
深刻的文章,内容多采且含蓄,言语之外韵味深藏不露。
4、主佐合德,文采必霸。
出自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事类》。
自身的才能与后天学习的知识能够相辅相成,文章的文采一定会称霸一时。
5、夸而有节,饰而不诬。
出自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夸饰》。
诬:这里指违背实情。
文词夸张但是有所节制,增加华美的修饰,但不违背事实。
6、字删而意缺,则短乏而非核;辞敷而言重,则芜秽而非瞻。
出自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熔裁》。
删除了字句,就会使得意思残缺,这样做是短缺,而不是核心的思想。
言辞扩充,但却使得语句重复,是繁杂,而不是丰富。
7、诗有恒裁,思无定位,随性适分,鲜能通圆。
出自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明诗》。
诗歌有固定的体裁,但思想却没有固定的规矩。
随个人的性情来适应,很难有能将各种体裁都做的好的。
8、谈欢则字与笑并,论戚则声共泣偕。
出自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夸饰》。
说欢快,字字都涉及欢乐;谈及悲伤,字里行间都声带着哭泣。
这句话说明写文章言语与内容要一致。
9、酌奇而不失其真,玩华而不坠其实。
出自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辩骚》。
选着奇伟的内容,但不失去其真实。
鉴赏花朵,但是不弄掉他的果实。
《文心雕龙原道》原文翻译及赏析

《文心雕龙原道》原文翻译及赏析(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诗歌散文、原文赏析、读书笔记、经典名著、古典文学、网络文学、经典语录、童话故事、心得体会、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poetry and prose, original text appreciation, reading notes, classic works, classical literature, online literature, classic quotations, fairy tales, experience,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文心雕龙原道》原文翻译及赏析【导语】:《原道》是《文心雕龙》的第一篇。
文言文《文心雕龙》的概述及作者介绍

文言文《文心雕龙》的概述及作者介绍概述《文心雕龙》是中国南朝文学理论家刘勰创作的一部文学理论著作,成书于公元501~502年(南朝齐和帝中兴元、二年)间。
全书共10卷,50篇(原分上、下部,各25篇),以孔子美学思想为基础,兼采道家,全面总结了齐梁时代以前的美学成果,细致地探索和论述了语言文学的审美本质及其创造、鉴赏的美学规律。
作者介绍刘勰(约公元465——520),字彦和,生活于南北朝时期的南朝梁代,中国历史上的文学理论家、文学批评家。
汉族,生于京口(今镇江),祖籍山东莒县(今山东省莒县)东莞镇大沈庄(大沈刘庄)。
他曾官县令、步兵校尉、宫中通事舍人,颇有清名。
晚年在山东莒县浮来山创办(北)定林寺。
刘勰虽任多种官职,但其名不以官显,却以文彰,一部《文心雕龙》奠定了他在中国文学史上和文学批评史上的地位。
文学特点传统修辞学分为消极修辞和积极修辞两大方面。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对这两方面都有精当而深刻的论述,尤其对消极修辞的论述,不仅论及文章技巧,而且深入到心理活动和思维规律与语言生成关系的层面,不仅当时直至今天也仍有重要指导意义。
语音在语音修辞方面,刘勰没有沿习名人沈约的“八病说”,而着重提出了“飞沉”问题、“双声叠韵”问题。
在《神思》中,刘勰就提出了“寻声律而定墨”的主张,在《声律》中又说:“凡声有飞沉,响有双叠。
双声隔字而每舛,叠韵杂句而必睽;沉则响发而断,飞则声飏不还。
”刘勰认为,作韵易而选和难。
足见刘勰不但非常重视而且准确把握了汉字汉语的语音特点,对语音修辞在理论上作出了可贵贡献。
语汇在语汇修辞方面,刘勰提倡慎重遴选词语。
语汇修辞中,还涉及用字,刘勰在《炼字》提出用字“四要则”:一避诡异,二省联边,三权重出,四调单复。
无怪刘勰叹曰:故善为文者,富于万篇,贫于一字,一字非少,相避为难也。
语法语法修辞部分,刘勰在《章句》中提出了要按内容安排章句和按情韵安排章句的主张。
刘勰主张,句式的选择上,用长用短,或长短穿插,整散结合,完全要符合情韵需要,情韵急,少音节短词句,情韵缓,可用舒曼之长句,情韵起伏跌宕,则可长短并用整散结合,以收荡气回肠之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若夫熔铸经典之范,翔集子史之术①,洞晓情变,曲昭②
文体,然后能孚甲新意,雕画奇辞。
昭体,故意新而不乱;晓变,故辞奇而不黩③。
若骨采未圆,风辞未练④,而跨略⑤旧规,驰骛⑥新作,虽获巧意,危败亦多。
岂空结奇字,紕繆⑦而成经矣。
(选自刘勰《文心雕龙•风骨⑧》)(注)①翔集:详察而采辑。
术:道路,方法。
②曲昭:详尽明白。
③黩:滥用。
④练:熟练。
⑤跨:超越。
略:省略。
⑥骛:追求。
⑦纰(pī)缪:错误。
⑧风骨:要求内容富有感染力和语言刚健挺拔。
24.下列选项与文章画线句“若骨采未圆,风辞未练,而跨略旧规,驰警新作”意思相近的一项是()
A.独具匠心B.盲目创新C.独辟蹊径D.求同存异25.刘勰认为必须学习经书,同时也要参考子书和史书,进而创作新意奇词,才具有较强的感染力。
这旨在告诉我们,文章只有在“_____”和“_____”兼备的基础进行
“_____”,才是理想的作品。
【答案】
24.B
25.风骨文采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