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心理学角度看电影
电影与心理学探讨电影对观众心理的影响与启发

电影与心理学探讨电影对观众心理的影响与启发电影作为一种流行的娱乐形式,拥有强大的艺术与娱乐价值。
然而,电影不仅仅是一种娱乐媒介,它还对观众的心理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电影对观众心理的影响与启发,并从心理学的角度解读这种影响。
一、情感共鸣与身临其境电影通过各种情节、形象、音乐和色彩等多种技术手段,能够唤起观众的情感共鸣。
观众在观影过程中,往往会产生与电影中角色相似的情感状态,仿佛身临其境。
这种情感体验对观众的心理产生着深远影响。
比如,当观众看到电影中的悲伤场景时,他们也会感受到类似的悲伤情绪,这种情感的共鸣有助于观众情感宣泄与情绪调节。
二、塑造与认同电影中的角色和故事情节往往能够塑造观众的认同。
观众在观影过程中,往往会找到与自己相似的人物,或者与电影中的主题有类似的经历和感受。
这种认同感对观众的心理产生着深刻影响。
比如,当观众看到电影中的英雄主义形象时,他们可能会产生一种向往和模仿的心理,希望成为其中的英雄。
三、价值观的冲击与反思电影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常常通过角色和情节来探讨一系列复杂的社会问题和人性困境。
观众在观影过程中,往往会对电影中呈现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产生冲击和反思。
这种冲击与反思对观众的心理产生着重要影响。
比如,在观看一部探讨道德伦理问题的电影后,观众可能会开始思考自己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进而对社会现象和个人生活做出更深刻的思考和反思。
四、启发与改变电影不仅仅是一种情感和认知的媒介,也是一种能够激发观众思考和启发观众行动的媒介。
电影中的故事情节和角色塑造常常能够触动观众内心深处的某种渴望或者潜在能动性。
这种启发与改变对观众的心理产生着重要影响。
比如,当观众看到电影中的主人公通过勇敢和努力改变自己的命运时,他们可能会受到鼓舞,并开始积极追求自己的梦想和目标。
综上所述,电影作为一种娱乐和艺术形式,对观众的心理产生着深远的影响与启发。
通过情感共鸣与身临其境,塑造与认同,价值观的冲击与反思,以及启发与改变等多重方式,电影能够影响观众的情感、认知与行为。
从心理学角度看电影

从心理学角度看电影学号:专业班级:姓名:《盗梦空间》观后感在“世界是不是真实的”这方面的冲击力,《盗梦空间》对个体的冲击力更大,因为它的基石是心理学,它直接作用于每个人的身体和心理层面,所以每个人都会有感触。
比如电影里说:你记不得梦是怎么开始的,你记得的梦都是中间的部分。
同样的,我们也可以联想到:你记不得是怎么来到这个世界上的,你记得的人生是从中间开始的。
(人类最早的几年没有记忆,虽然较权威的说法是因为婴儿没有语言,所以不能把经历用理解的方式记忆下来。
)这么一想,人生就更像一个大梦了。
《盗梦空间》有很多符合普通人感受的东西,比如潜意识。
潜意识是人类在大脑中隐藏起来的意识。
柯本的潜意识中,因为对妻子有负罪感,所以他意识中的妻子总是凶恶的出来杀人,而到最后他改变了对妻子的负罪,他意识里的妻子于是变得温柔了。
这样的例子有很多。
这是一部“不怕剧透”的电影,导演和编剧为了故事的成立给予观众很多假设和规则,包括人的潜意识、梦中梦、重新诠释的“穿越”等等。
其实最伟大的造梦师应该是影片以导演诺兰为首的制作团队,能将自己的想法变成一部电影,我们观影时又何尝不是进入了他的梦境。
值得一提的是电影带来的欢乐笑场,这恐怕是导演也始料未及的。
在睡梦中始终保持高雅微笑,又会使坏骗吻的亚瑟一角在影片中充满喜感,一举一动都牵动着观众的嘴角。
而莱昂纳多关于“jump”的台词也得到了网友们的热议,许多人看完后大叹:“《泰坦尼克号》里莱昂纳多对露西说:‘you jump,I jump!’,《盗梦空间》里莱昂纳多对梅尔说:‘If you jump,I will not jump with you!’果然男人成熟后就不会再相信爱情这回事了。
”这让我不禁联想到《麦田里的守望者》中塞林格借霍尔顿之口说“一个不成熟男人的标志是他愿意为某些事去死,而一个成熟男人的标志是他愿意为某些事卑贱地活着。
”这样看来,这也是一个爱情和救赎的故事,为了死去的妻子魂牵梦萦,渴望梦中的妻子变成现实。
对电影《楚门的世界》的心理学分析

对电影《楚门的世界》的心理学分析《楚门的世界》心理学分析首先,本文将对电影《楚门的世界》进行心理学分析。
电影讲述了楚门这个角色在一个虚拟的电视真人秀节目中长大,直到他最终发现自己生活在一个完全虚构的世界中。
这个故事引发了许多心理学问题,包括自我意识、幸福感和真实性等。
一、自我意识的发展在片中,楚门在他的生活中逐渐开始怀疑自己的现实。
尽管他一直在与其他人互动,但他内心深处的独立思考意识逐渐觉醒。
这种自我意识的发展是一个关键的心理过程,它使楚门能够开始质疑自己的现实,并寻求真相。
二、幸福感的探索楚门的生活被设计成看似完美而幸福的,但片中逐渐展示了他对这种虚伪幸福的不满和渴望。
这引发了对幸福感的探索和思考。
观众可以看到楚门试图摆脱这个虚假的世界,并追求真正的幸福。
三、真实性的探究电影中,楚门逐渐开始怀疑自己生活的真实性。
他注意到一些怪异的现象和矛盾,这激发了他对真实性的探究。
这个过程引发了很多关于现实和虚构之间界限的思考,观众与楚门一起面对着真实与虚假的边界。
四、认知失调和心理决策楚门发现自己生活在一个被操控的环境中,这导致了认知失调的出现。
他的思想和行为开始与这个被制造的世界产生冲突,这引发了心理决策的问题。
楚门被迫做出一些困难的选择,以追求自己的真实性和自由。
五、自我实现和韧性在电影的高潮中,楚门决定冒险逃脱这个虚拟的世界。
他展现了自我实现和韧性的精神,他愿意面对困难和不确定性,以追求自己内心的自由和真实。
这个过程展现了人类心理中的坚毅和勇气。
附件:- 相关心理学研究论文- 电影《楚门的世界》原著小说摘录法律名词及注释:1:真实性:指人们对于所经历的事件、感受到的情绪和拥有的思想的真实程度的认知和评估。
2:认知失调:指一个人在面对矛盾和冲突的信息时,感受到的心理不适和紧张的状态。
3:自我实现:指个体追求自我价值和潜力的过程,以实现自我价值和目标,并充分发挥个体的能力。
4:韧性:指个体在面对困难、压力和挑战时的心理抗压能力和应对能力。
电影的观影心理分析

电影的观影心理分析第一篇:电影的观影心理分析电影的观影心理分析作为审美客体的电影和作为审美主体的观影者之间,二者是相互存在和相互作用的关系。
观影者对于电影的喜爱和观看程度决定了电影的发展态势。
有些人热衷于爱情题材的电影,感受爱情带来的或悲或喜的身心体验;有些人对战争题材的影片情有独钟,喜爱那种英雄般的激烈的感觉;有些人沉迷于灾难题材的电影,时刻在内心安插一个拯救世界的心理。
根据电影题材的不同,人们选择的心理倾向呈现出不同的姿态。
但无论是哪一种题材的电影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着观影者的心理倾向和选择动机。
一电影心理学电影心理学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它是利用心理学原理研究电影影像特性、电影创作原理和受众观影经验的理论。
早在1916年,德国心理学家雨果•明斯特伯格发表《电影:一次心理学研究》,提出“电影不存在于胶片上,甚至不存在于银幕上,而只存在于把它实现的思想中”的立论,强调电影是“一种心理学游戏”,做了电影心理学研究的初次尝试。
在其后的近一个世纪里,专家们不断探索电影中的心理学应用,发展出了包括感知心理学、格式塔心理学或精神分析学为代表的三大学派,为电影人在影片创作、观众心理分析方面提供了科学的指导。
约翰巴克斯特认为:“人们在影院售票处摆脱心中的压抑就像甩掉了一件雨衣一样。
有意营造的气氛,微弱的光线,影院里全是一个样子的氛围,剥去了心境中枢的层层包藏,使人感受银幕上闪光造成的生理镇静效果。
”而受众坐在电影院里观看电影,就好比是“跟着揭开一切屋顶、暴露出一切秘密的魔鬼阿斯莫提在空中飞行。
”也就是说,电影可以提供给受众富有多种变化以及色彩绚丽的生活享受。
研究电影心理学,最主要目的在于两点。
首先,通过对于观众心理的研究,指导导演在影片创作中应用恰当的影像元素更加淋漓尽致地表现影片主题,使观众保持与影片叙事者相一致的影像理解。
其次,通过研究观众心理,了解观众观看某一类型影片的观影动机,从而更好地反馈给电影创作和营销发行人员,使得电影人有的放矢地进行影片生产和宣发,保证影片上座率和票房收益。
心理学电影的观后感

心理学电影的观后感心理学电影作为一种特殊类型的影片,以其深刻刻画人物内心世界和情感冲突,引发观众对心理层面的思考和共鸣。
观看心理学电影不仅能给人提供娱乐,还能够带来更多的启示和领悟。
本文将从心理学角度出发,对几部经典心理学电影的观后感进行探讨。
《致命ID》是一部扣人心弦的心理惊悚片,影片通过记忆裂痕和身份认同的斗争,探讨了个体意识的复杂性。
主人公在面临连环杀人案调查过程中,逐渐发现自己可能是凶手。
这部电影引发了观众对于人格分裂的深度思考。
人格分裂是一种严重的心理障碍,被划分为多个不同的人格自我存在。
观看这部电影,我对人格分裂症的印象更加深刻,那种被自己内心力量所统治的可怕感触目惊心。
同时,电影中的情节也引发了我对记忆和身份的思考,我们的记忆能否被篡改?我们对自己的记忆和身份有多真实?这些问题都激发了我深入研究自我身份和记忆的兴趣。
《致命魔术》是一部讲述两位魔术师之间竞争和心理博弈的剧情片。
这部电影通过独特的剧情安排和反转,传达了人类对掩盖真相和获取成功的欲望。
在整个故事中,观众被带入了错综复杂的幻术师竞争的虚实之间。
在剧情的不断推进中,观众不断思考谁是真正的胜者和真相的本质。
这部电影引发了我对于心理欺骗和争夺背后心理动机的思考。
人们为了成功可能会做出各种手段,而在这个过程中又往往需要保持自己的尊严和真实性。
电影所揭示的真相本身就是一个心理层面的探寻过程,令我深感人们对真相的追求之难。
《致命女人》是一部经典的心理悬疑电影,故事情节复杂而扣人心弦。
影片通过女主人公与对方展开的心理博弈,剖析了人性的复杂性和欲望的驱使。
女主人公在追求复仇的同时,却也陷入了自己设下的圈套之中。
观看这部电影,我被女主人公的坚韧和智慧所打动,她的心理承受能力和策略非常出色,而这一切都是为了达成自己的目的。
电影中所探讨的复仇和欲望的主题使我对于人性的诡谲和真实性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
心理学电影在影片中巧妙地融入了心理学的概念和原理,通过故事情节的展开引发了观众的思考和共鸣。
心理学的电影观后感

心理学的电影观后感心理学作为一门研究人类心理活动和行为的学科,对于解析人类内心世界和探索人类行为背后的原因具有重要意义。
电影作为一种流行的艺术形式,也经常用来展现人类的情感和心理活动,探索人类复杂的内心世界。
在观看电影的同时,我们往往也能从中受益,提高自己的心理素养。
本文将从心理学角度出发,就几部热门的电影进行观后感的分享。
1. 《致命魔术》《致命魔术》是一部由克里斯托弗·诺兰执导的心理悬疑片。
故事背景设定在19世纪末的伦敦,讲述了两个魔术师之间的斗争和复仇。
电影中巧妙的剧情安排和心理戏份让观众不禁陷入其中。
这部电影提出了一个心理学上的概念——选择性注意。
选择性注意是指人们在接受信息时会将注意力集中在某些特定的对象或事件上,而忽略其他的无关信息。
在《致命魔术》中,两位魔术师通过自己独特的演出方式吸引观众的注意力,利用这种心理现象来保护自己的秘密。
这个概念让人深思,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也常常受到选择性注意的影响,需要更加警觉才能把握住真相。
此外,电影还涉及到心理学中的潜意识和记忆的概念。
潜意识是指我们意识之外的心理活动,它影响着我们的行为和决策。
而记忆是人类思维和认知的基础,影响着我们对事件的理解和解释。
《致命魔术》中的人物在追求魔术的过程中,不断遭遇挑战和痛苦,最终揭示了记忆和潜意识在他们身上的作用。
2. 《阳光灿烂的日子》《阳光灿烂的日子》是一部由江 Wen 执导的剧情片,讲述了两个青年在文化大革命期间的爱情故事。
这部电影通过展现主人公爱情的起伏和命运的转折,探讨了心理学中的情绪和个性形成的问题。
情绪是人类心理活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阳光灿烂的日子》中,主人公们的爱情转折引发了强烈的情绪波动,从爱情的喜悦到失去的痛苦,观众们能够感受到情绪对人们行为的影响。
此外,电影还展示了人们在特殊环境下个性的形成。
文化大革命期间,人们面临巨大的压力和限制,他们的个性也在这种特殊环境中逐渐形成。
这表明环境对人类的心理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个体的行为和性格往往受制于环境的制约。
十部研究心理学该看的电影

十部研究心理学该看的电影
一、《钢琴教师》la pianiste
心理学看点:继《蓝丝绒》以后最卓越的性心理变态电影杰作。
这种东西是越看越上瘾的,小说比较精彩。
二、《美丽心灵》a beautiful mind
心理学看点:妄想型精神分裂症,以及爱在精分治疗中起到的决定性作用。
第一个想到的居然是nash equilibrium。
学经济学疯了。
三、《死亡试验》das experiment
心理学看点:服从心理,经典的社会心理学实验。
算是给我最大灵感的了。
四、《海滩》the beach
心理学看点:假人性的贪婪,是彻头彻尾的一个心理学实验。
五、《记忆碎片》memento
心理学看点:Short-term memory failure 短时记忆障碍,海马体损伤。
我最讨厌海马体。
因为它和下丘脑长得很像。
让我背得很纠结。
六、《搏击俱乐部》fight club
心理学看点:DID,身份识别障碍,多重人格。
心头大爱!!!心理学入门影片。
七、《灵异第六感》the six sense
心理学看点:儿童心理学。
心理学影视赏析

心理学影视赏析
心理学影视赏析是指对电影、电视剧等影视作品中涉及心理学相关内容的解读和分析。
通过观察影视作品中的人物心理、情绪表达、冲突、行为动机等方面,可以深入理解人类的心理特点和行为模式。
心理学影视赏析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1. 人物心理分析:观察电影或电视剧中的主要角色,分析他们的心理状态、人格特征、成长经历等。
通过分析人物的内心世界,可以更好地理解他们的行为动机和决策过程。
2. 情绪表达:观察角色在电影或电视剧中的情绪表达,包括面部表情、语言、肢体语言等。
分析角色的情绪变化和情感状态,可以进一步了解他们的内心状况和情感需求。
3. 冲突分析:分析故事情节中的冲突,包括人际关系冲突、内心冲突等。
通过分析冲突产生的原因和解决的方式,可以理解个体在不同情境下的心理反应和问题解决能力。
4. 心理学概念应用:观察影视作品中是否存在心理学概念的应用,如条件反射、人格发展、认知偏见等。
分析这些概念在故事中的体现与影响,可以加深对心理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心理学影视赏析不仅可以帮助观众更好地理解电影或电视剧中
的人物和故事,还可以为观众提供心理学知识和思考的启示。
同时,通过观赏和分析心理学相关的影视作品,也能增进观众对心理学的兴趣,促进心理学的普及和推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
心
理
学
角
度
看
电
影
专业班级:
姓名:张三
学号:
上课时间:
从心理学角度看看《天生购物狂》
《购物狂》是一部围绕心理主题展开的都市情景电影,很多人喜欢看这部略有些无厘头的电影,是因为内心也有类似的购物、选择乃至暴饮暴食的神经官能症问题,而心理学的神秘和魔幻般解读人心的能力,也是吸引很多人探密的一大因素。
房树人心理测验到底是不是那么神奇?购物狂、暴饮暴食狂又是如何产生的?
一剧情回顾
芳芳是一个购物狂,无法控制的购物欲,令芳芳经济陷于困境,更因此而连番失业。
李简仁是城中专医治购物狂的精神科医生,却又是个患有选择恐惧症的病人。
芳芳遇上一个购物时喜欢人争我也争,争到又后悔的何穷富,芳芳认定穷富有同样购物狂症状。
与此同时穷富和李简仁不约而同约会芳芳,芳芳如在梦中,心神飞往约会的衣着,并不在意同时答应了两个约会。
芳芳为约会买鞋,看中两双鞋子,一时间不能下决定,偶遇一个殿堂级的购物狂陆小凤,小凤用“房树人”心理测验帮芳芳抉择,芳芳得悉陆小凤原来是心理医生。
芳芳意识上较喜欢简仁,小凤却把简仁的前度女友丁叮当带回来,叮当见简仁有新女友,大受刺激想跳楼,原来叮当自跟简仁分手后,患上失恋创伤后遗症,变得极度自卑,成了卑贱俗的购物狂。
简仁的选择恐惧症同样发生在感情事上,芳芳为了大局,主动选择了穷富。
简仁为芳芳出头,简仁似明白自己更爱芳芳,当场
求婚,另一方面,穷富不甘芳芳被抢,也向芳芳向婚,叮当见简仁向芳芳求婚,伤心地向简仁求婚,穷富不甘后人又向叮当求婚,结果四人弄出了四个婚礼。
小凤以人类发展的心理学,利用四人的性格缺点,同时进行四个婚礼,让他们的性格来决定他们的命运,简仁、芳芳、穷富、叮当在四个婚礼的过程中,终认知到自己性格上的缺点,还知道了自己心底内的最爱。
二心理学角度看电影
1.房树人能读懂人心吗
房树人是心理学上的一种投射测验,用来研究一个人的潜意识,从画中的房子、人物、窗户等安排可以看出当事人潜在的心理冲突以及自己也没有感觉到的情绪。
类似的投射测验还有罗夏墨迹测验,通过一张形象不完整的图,让当事人描述自己的想象来分析出其内心的潜意识,以及沙盘游戏,其方法和房树人测验差不多,主要元素也包括房子、人物、动物等。
一般人喜欢这类游戏是觉得它好玩,可以探索内心世界,发现自己也不了解的另一面。
但如果要体现测验的科学性,帮助当事人正确解读自己潜意识的话,则测验的解释人必须受过专业的培训,可以通过标准图像的对比,来了解一张图大概反馈出来的情绪信息,例如人物之间的距离、窗户的关合反映内心的安全感、家庭内部人际关系等。
2.女人购物狂
购物狂是人在面对痛苦时转移注意力、回避痛苦的一种方式。
产生这种现象的深层原因是人际关系的摩擦使人的心理变得异常敏感。
人际关系是个人很重要的情感支持系统之一,而现代人大部分是在职业场合和别人打交道的,这就决定了白领们大部分的人际交往中存在着竞争、利害关系,而人出于自我保护的目的,必须有所防范。
相形之下,和家人、亲戚朋友相处时人的心理壁垒会降低些,因为血缘、姻缘关系,这种情感联系更多是在无条件的情况下产生的,在这种关系里,人虽然会丧失部分的独立性,但可以感受更多的安全感。
而大都市里很多白领都是后来移民人口,以小家庭或单身居多,因此,他们必然会变得越来越敏感,而在面对压力和痛苦时,自我的心理调适能力也开始下降。
更容易产生神经症的人,往往是成熟度不够、依赖性较强、以前的生活一直一帆风顺、优越感较强的。
而女性性格更为细腻敏感,对痛苦的耐受度相对男性低一些,她们的购物狂等神经症症状也容易变得更严重一些。
对作为感情动物的女人来说,情感方面的打击尤其会使心灵遭受伤害,出于逃避痛苦的本能,她们会像电影中的叮当和方芳一样,很容易在失恋后疯狂购物、吃零食等。
3.选择障碍:
有自恋倾向.像简仁这类的选择障碍,大多是有自恋人格特质的。
这种人把对别人的印象完全等同于自己,所以他们的判断标准只有黑和白两种,和自己一样的是白,不同于自己的是
黑色,而自然界中广泛存在的灰色是他们所无法理解的,因此,当他们要面对众多的抉择时,就会像简仁选套餐一样,无所适从,也特别容易受伤害。
自恋人格的人,很难评价他们是好是坏,有观点认为特别优秀的人多少总有些自恋,而另一些观点则认为,适度的自恋对个人成长很有帮助。
4.被选择障碍:
预防性自我保护. 像叮当这样,总是选别人不要的,是一种自我保护的表现。
她选择压抑自己的强烈需求,这样即使自己将来被抛弃,她也不会感到太痛苦,因为她会想:反正我当初也没选择最好的。
因为没有选择,所以就不会有得失和痛苦,这是种预防性的姿态,往往是在某次受重大心理创伤后产生的过度自我保护,也是缺乏安全感的表现。
这种迁就的被选择,同样注定了她最终不可能得到真正的幸福和快乐。
5.克服购物狂:
改变生活方式在遇到创伤后,购物、暴食、酗酒则是一种破坏性行为,它在麻痹人的心灵的同时,也会损伤人的健康和正常生活方式,最后加剧人的压力,形成心理失衡的恶性循环。
那么,在遇到一下子很难克服的创伤时,该怎么办?心理学上有一个规律,先改变人的行为,随后他的认知也会做出相应调整。
例如,可以用运动来代替购物,当一个人为了完成某个既定的目标而调整自己的时间安排时,她就是改变自己的生活方式,使之向健康的、有节奏的生活作息转变的过程,而生
活方式的健康可以帮助她应对眼前的危机,形成良性循环。
当然,不管怎样,该面对的矛盾最后还是不能一味逃避下去,否则痛苦只会越来越深,在条件成熟、自己不至于心理崩溃的前提下,可以尝试去直面问题。
如果遇到严重的适应性障碍,也可向好友或专业人士求助。
参考文献
【1】《消费者心理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第1版(2009年7月1日)
【2】《自卑与超越》人民出版社
【3】《精神分析引论》商务出版社 2006年版
【4】《三种心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