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知识点整理及重点题型梳理]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合集下载

新课标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知识点归纳

新课标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知识点归纳

新课标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知识点归纳第一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第一节细胞生活的环境一、应该牢记的知识点1、水生单细胞生物直接与水进行物质交换。

从水中获得氧和养料,向水中排放代谢废物。

如草履虫。

2、体液:指多细胞生物体内以水为基础的液体。

也是人体内液体的总称。

包括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

3、细胞内液:指细胞内的液体。

包括细胞质基质、细胞核基质、细胞器基质。

4、细胞外液:指存体内在于细胞外的液体。

包括血浆、组织液、淋巴。

5、血浆:指血液中的液体部分。

是血细胞生活的内环境。

主要含有水、无机盐、血浆蛋白、血糖、抗体、各种代谢废物。

6、组织液:指体内存在于组织细胞间隙的液体。

成分与血浆相近。

是组织细胞生活的内环境。

7、淋巴:指存在于淋巴管内的液体。

是淋巴细胞的生活的内环境。

8、内环境:是指人体的细胞外液所构成的体内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

内环境就是细胞外液,是体内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9、非蛋白氮:是非蛋白质类含氮化合物的总称,是蛋白质的代谢产物,包括尿素、尿酸、肌酸肌苷、氨基酸、多肽、胆红素和氨等。

10、细胞外液理化性质的三个主要方面:渗透压、酸碱度和温度。

11、渗透压:⑴、指溶液中溶质微粒对水的吸引力。

⑵、溶液渗透压的大小与单位体积溶液中溶质微粒的数目成正比。

⑶、血浆渗透压主要与血浆中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

⑷、细胞外液渗透压的90%以上来源于Na+和Cl—。

⑸、内环境渗透压的稳定程度取决于肌体对水盐平衡的调节水平。

⑹、人的血浆渗透压约770Kpa,相当于细胞内液渗透压。

12、正常人体内环境的酸碱度:⑴、血浆接近中性,PH在7.35——7.45之间⑵、内环境PH能维持相对稳定是因为缓冲物质的存在。

13、人体细胞外液温度一般维持在37°C左右。

二、应会知识点1、细胞液:特指植物细胞液泡内液体。

2、内环境PH值维持稳定的调节:⑴、缓冲物质:指血液中含有的成对的具有缓冲作用的物质。

缓冲物质由弱酸和强碱盐组成。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知识点汇总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知识点汇总

生物必修3知识点总结第一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1.体液:体内的液体。

细胞内液(2/3)体液细胞外液(1/3):包括:血浆、淋巴、组织液等。

2.体液之间关系:判断方法:独来独往为淋巴;血浆沿毛细血管动脉端进入组织液,组织液从毛细血管静脉端重新吸收进入血浆;淋巴液经过淋巴循环由左右锁骨下静脉汇入血浆,参与血液循环。

3.内环境: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

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4.组织液、淋巴的成分和含量与血浆的相近但又不完全相同,最主要的差别在于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而组织液和淋巴中蛋白质含量较少。

5.细胞外液的理化性质:渗透压、酸碱度、温度。

(1)渗透压:指溶液中溶质微粒对水的吸引力。

溶质微粒越多,溶液浓度越高,对水的吸引力越大,即溶液渗透压越高。

血浆渗透压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含量有关。

细胞外液的渗透压90%以上来源于Na+和Cl-。

37℃时,血浆渗透压为770kPa,相当于细胞内液的渗透压。

(2)血浆中酸碱度:7.35---7.45调节的物质:HCO3-、HPO42-:例NaHCO3/H2CO3和Na2HPO4/NaH2PO46.稳态: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的状态。

三、内环境稳态指的是内环境的成分和理化性质都处于动态平衡中。

四、直接参与物质交换的系统:消化、呼吸、循环、泌尿系统。

五、间接参与调节的系统:神经系统、体液(内分沁系统)、免疫系统。

六、人体稳态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同时调节也是相对的。

七、稳态的调节机制:神经——体液——免疫调节7.内环境稳态的意义: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第二章: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第一节:神经调节一、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和反射1.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

完成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

2.反射的过程:感受器接受刺激,产生兴奋,通过传入神经(具神经节)传到神经中枢,对兴奋进行分析和综合,新的兴奋通过传出神经到达效应器并作出应答。

生物必修三知识点总结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生物必修三知识点总结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乳酸+NaHCO3乳酸钠+H2O+CO2
H2CO3+Na2CO3NaHCO3
(3)温度:37°C
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
1.稳态: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
2.细胞的代谢过程是由细胞内众多复杂的化学反应组成的,完成这些反应需要各种物质和条件。
3.贝尔纳:内环境的恒定主要依赖于神经系统的调节
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细胞生活的环境
细胞内液
1.体液血浆
细胞外液组织液
淋巴
2.细胞内液存在于细胞内,约占2/3;细胞
外液存在于细胞外,约占1/3
3.血浆是血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组织液是
体内绝大多数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
4.淋巴中混悬着大量的淋巴细胞和吞噬细胞
等,可以协助机体抵御疾病,对这些细胞
来说,淋巴就是它们直接生活的环境。
坎农(经典解释):内环境稳态是在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共同作用下,通过机体
各种器官、系统分工合作、协调统一而实现的。
4.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是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
5.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6.细胞摄取葡萄糖过程(主动运输)
消化道 毛细血管壁→血液→毛细血管壁→组织液→组织细胞
5.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叫做内环境。
6.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
媒介。
7.消化系统 呼吸系统 泌尿系统
血浆
组织细胞 组织液 淋巴
8.细胞外液成分:
血浆:水、蛋白质(多)、无机盐;营养物质(糖类)、代谢废物;激素、气体、抗体。
组织液和淋巴中成分和含量与血浆相近,但蛋白质含量少。
9.细胞外液的理化性质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 稳态与环境 知识点复习提纲(全面)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 稳态与环境 知识点复习提纲(全面)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稳态与环境知识点复习提纲第1节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一、体内细胞生活在细胞外液中体内都含有大量以水为基础的液体,这些液体统称为体液。

1、体液组成(泪液、尿液、汗液、消化液不属于人体内,不属于体液)2、体液之间关系:血细胞的内环境是血浆;淋巴细胞的内环境是淋巴毛细血管壁的内环境是血浆、组织液;毛细淋巴管的内环境是淋巴、组织液3、细胞外液的成分组织液、淋巴的成分和含量与血浆的相近,但又不完全相同,最主要的差别在于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而组织液和淋巴中蛋白质含量较少★判断是否属于内环境的成分内环境成分:水、无机盐、葡萄糖、氨基酸、CO2、血浆蛋白、神经递质、激素、抗体,尿素不属于内环境的成分①细胞内特有的物质:胞内酶(呼吸酶、RNA聚合酶)、血红蛋白等②细胞膜上的成分:载体、受体等③外界环境中的液体:泪液、尿液、汗液、消化液等④不能被人体吸收的物质:纤维素、麦芽糖等二、内环境的理化性质1、渗透压-溶液中溶质微粒对水的吸引力①血浆渗透压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含量有关;组成细胞外液的无机盐离子中Na+、Cl-占优势②生理盐水(质量分数为95%的NaCl)为等渗溶液,与细胞(外)内液渗透压相等。

2、酸碱度①正常人的血浆近中性,pH为7.35~7.45②pH之所以能够保持稳定,与它含有HCO3-、HPO42-等离子有关(缓冲对)3、温度:温度通过影响酶的活性影响代谢三、内环境的作用①是细胞生活的直接环境;②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四、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1、概念:稳态是指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

调节机制:神经-体液-免疫2、稳态相关的系统:消化、呼吸、循环、泌尿系统(及皮肤)3、稳态的意义: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细胞代谢需要依靠氧化分解葡萄糖来提供能量,只有血糖含量和血液中的含氧量保持在正常范围内,才能为这一反应提供充足的反应物。

高中生物必修三第一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知识点

高中生物必修三第一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知识点

第一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一、内环境:(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体液:体内都含有大量以水分为基础的液体,这些液体统称为体液。

(细胞内痕(细胞质基质、细胞液八(存在于细胞内.釣占23)L体液J 「血浆"细胞外疲=内环境(細胞直接主活的环境)彳蛆织液屮 &存在于细胞外.约占M)L淋巴等"2. 内环境的组成及相互关系内环境:为了区别于个体生活的外界环境,人们把这个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叫做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細胞内液------ ►组织液------- ►血浆”W徘巴(淋巴循环)3、细胞外液的成分a水,无机盐(Na+, Cl-),蛋白质(血浆蛋白)b血液运送的物质营养物质:葡萄糖甘油脂肪酸胆固醇氨基酸等废物:尿素尿酸乳酸等气体:02、CO2等匚激素,抗体,神经递质,维生素C组织液,淋巴,血浆成分相近,最主要的差别在于血浆中含有很多的蛋白质,细胞外液是盐溶液,反映了生命起源于海洋,注意:(1)内环境属于多细胞动物的一个概念,单细胞动物(原生动物)以及植物没有所谓的内环境。

(2)人的消化道、呼吸道、尿道等属于人体与外界相通的环境,故汗液、尿液、消化液、泪液等不属于内环境, 而是外界液体。

(3)血浆蛋白≠血红蛋白,血浆蛋白是血浆中蛋白质的总称,属于内环境的成分;而血红蛋白存在于红细胞内,不是内环境的成分。

(4)血液中的物质不一定是内环境成分,血液包括血浆和血细胞,血浆属于内环境成分,但血液中的血细胞不属于内环境的成分。

(5)不同体细胞所处内环境4、理化性质(渗透压,酸碱度,温度)(1)渗透压:分为离子渗透压和胶体渗透压一般来说,溶质微粒越多,溶液浓度越高,对水的吸引力越大,渗透压越高,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

人的血浆渗透压约为77OkPa ,相当于细胞内液的渗透压。

功能:是维持细胞结构和功能的重要因素(2)酸碱度正常人血浆近中性,7.35--7.45缓冲对:一种弱酸和一种强碱盐H2CO3 / NaHCo3 NaH2PO4∕Na2HPO4∣CO2+H2O^=→H2CO3 ⅜ ---- k H--HCO3-(3)温度:有三种测量方法(直肠,腋下,口腔),恒温动物(不随外界温度变化而变化)与变温动物(随外界温度变化而变化)不同•温度主要影响酶。

(完整word版)生物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完整word版)生物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生物必修三知识点总结第一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考点1 稳态的生理意义1.体液包括: 细胞外液(血浆、组织液、淋巴)和细胞内液2. 内环境: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叫做内环境。

3.细胞外液之间的关系毛细血管壁血浆组织液淋巴循环毛细淋巴管壁淋巴细胞外液的理化性质:渗透压、酸碱度、温度。

4.稳态的调节机制: 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是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

第二章动物的生命活动调节考点1 人体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和调节过程①反射与反射弧①反射是动物通过神经系统, 对外界和内部的各种刺激所作出的有规律性的反应。

②结构基础: 反射弧(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类型: 条件反射与非条件反射2. 神经元的结构与功能结构:神经元包括胞体和突起,突起又可分为树突和轴突功能: 具有感受刺激和传导冲动的功能.考点2 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1.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过程及特点传导过程: ①静息状态时: 电位(外正内负)②受到刺激时: 电位(外负内正)2.③恢复到静息状态时: 电位(外正内负)传导特点: 双向传导3.兴奋在神经元间的传导过程及特点①传递结构: 突触(一个突触包含突触前膜、突触间隙与突触后膜)②信号转换: 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传递方向: 单向传递(轴突→树突, 轴突→胞体)单向传递的原因:因为只有突触前膜有递质, 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到突触间隙中, 然后作用于突触后膜。

考点3 人脑的高级功能1. 调节机体活动的最高级中枢在: 大脑皮层。

体温调节中枢、水盐平衡中枢位于: 下丘脑。

呼吸中枢位于: 脑干。

维持身体平衡的中枢: 小脑。

调节躯体运动的低级中枢: 脊髓。

2. 人的语言中枢位置:大脑皮层。

涉及人的听、说、读、写。

考点4 动物激素的调节激素的产生: 内分泌腺或内分泌细胞分泌的。

化学本质: 蛋白质(如: 胰岛素)类固醇(性激素)2.①血糖的正常范围:80—120mg/dL.来源:①食物中的糖类消化吸收、②肝糖原的分解、③非糖物质的转化。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稳态与环境》核心知识归纳大全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稳态与环境》核心知识归纳大全

高中生物必修三知识点汇编第一章人体内环境及其稳态1、体液细胞内液细胞外液(血浆、组织液和淋巴)2、细胞外液间的关系 3、不同细胞所处的内环境4、血浆成分:水、血浆蛋白、无机盐,抗体,激素等。

组织液、淋巴的成分与含量与血浆相近,但又不完全相同,最主要的差别在于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而组织液淋巴中蛋白质含量较少。

5、内环境的理化性质:渗透压,酸碱度,温度①血浆渗透压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含量有关;无机盐中Na+、cl-占优势②正常人的血浆近中性,PH为7.35-7.45与HCO3-、HPO42-等离子有关;③人的体温维持在370C 左右(一般不超过10C )。

7、稳态:①稳态的基础:是各器官系统协调一致地正常运行②调节机制:神经-体液-免疫③稳态相关的系统:消化、呼吸、循环、排泄系统(及皮肤)④维持内环境稳态的调节能力是有限的第二章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1、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反射;反射的结构基础:反射弧(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2、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1)传导形式:电信号(又叫神经冲动);(2)传导方向:双向;(3)静息电位(外正内负);动作电位(外负内正)(4)电流方向:膜内(兴奋部位→未兴奋部位),膜外(未兴奋部位→兴奋部位)3、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突触(1)突触: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2)突触类型:轴突-树突型,轴突-胞体型(3)信号类型: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4)传递方向:单向(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4、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位于大脑皮层的高级中枢可以调节脊髓的低级中枢活动。

5、人们发现的第一种激素:促胰液素 7、血糖平衡的调节6、各种分泌腺分泌的激素及作用(1)血糖来源和去路(2)参与血糖平衡调节的激素:胰岛素、胰高血糖素和肾上腺素(拮抗作用: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协同作用:胰高血糖素和肾上腺素)8、甲状腺激素分泌的调节:既存在分级调节,也存在反馈调节。

高中生物必修3《稳态与环境》重要知识点汇总

高中生物必修3《稳态与环境》重要知识点汇总

高中生物必修3《稳态与环境》重要知识点汇总第一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1、内环境:由细胞外液(血浆、组织液和淋巴)构成的液体环境。

2、高等的多细胞动物,它们的体细胞只有通过内环境,才能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

3、细胞外液的理化性质主要是:渗透压、酸碱度和温度。

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

4、稳态: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

内环境稳定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5、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是机体维持稳态主要调节机制。

第二章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1、(多细胞)动物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完成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

它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五部分组成。

2、兴奋:指动物体或人体内的某些组织(如神经组织)或细胞感受外界刺激后,由相对静止状态变为显著活跃状态的过程。

3、静息电位:内负外正;兴奋部位的电位:内正外负。

4、神经冲动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双向的。

5、由于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前膜的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然后作用于突触后膜上,因此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只能是单方向的。

6、调节人和高等动物生理活动的高级中枢是大脑皮层。

7、激素调节:由内分泌器官(或细胞)分泌的化学物质进行调节。

8、在一个系统中,系统本身工作的效果,反过来又作为信息调节该系统的工作,这种调节方式叫做反馈调节。

分为负反馈调节和正反馈调节。

9、激素调节的特点:微量和高效;通过体液运输;作用于靶器官、靶细胞。

相关激素间具有协同作用或拮抗作用。

10、体液调节:激素等化学物质(除激素以外,还有其他调节因子,如CO2等),通过体液传送的方式对生命活动进行调节。

激素调节是体液调节的主要内容。

11、单细胞动物和一些多细胞低等动物只有体液调节。

12、动物体的各项生命活动常常同时受神经和体液调节,但神经调节仍处于主导地位。

13、免疫系统的组成: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吞噬细胞和淋巴细胞)和免疫活性物质(抗体、淋巴因子、溶菌酶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知识点梳理重点题型(常考知识点)巩固练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学习目标】1、阐述内环境的概念、组成及各液体之间的相互关系。

2、理解内环境稳态的概念,能举例说明。

3、简述稳态的调节机制4、重点:内环境的概念、组成及各液体之间的相互关系【要点梳理】要点一、细胞生活的环境1.体内细胞生活在细胞外液中(1)体液的概念:人体内含有的大量以水为基础的液体。

(2)体液的组成及各部分之间的关系:【要点诠释】(1)血浆是血液的一部分,所以血液并不全是细胞外液。

血浆(液体成分)包括水、无机盐、葡萄糖、氨基酸、血浆蛋白等。

血细胞(有形成分)包括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

(2)血浆中的物质除大分子蛋白质外,都可以透过毛细血管壁进入组织细胞间隙形成组织液。

绝大部分的组织液还可以重新通过毛细血管壁渗透回血浆中,少部分(约10%)则进入毛细淋巴管形成淋巴,淋巴经淋巴循环又进入血管成为血浆。

细胞外液与细胞内液通过细胞膜进行物质交换。

(3)内环境【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07:53~15:17①概念: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是机体内细胞生活的直接环境,主要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等。

②血浆、组织液、淋巴及细胞之间的关系【要点诠释】(1)内环境是体内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其中的“内”与“外”是相对的,从人体的角度来看,人体的外环血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是:血浆 毛细血管壁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是:血浆和组织液 毛细淋巴管壁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是:淋巴和组织液 淋巴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是:淋巴 体内绝大多数组织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是:组织液境是我们生活的外界环境,人体的内环境是血浆、组织液、淋巴所组成的液体环境。

(2)从细胞的角度来看,细胞的外环境是细胞外液,即血浆、组织液和淋巴,也就是人体的内环境,细胞的内环境是细胞内液。

因此内环境是相对人体外界环境而言的,相对于细胞来说是外环境。

但人的呼吸道、肺泡腔、消化道、泪腺、输卵管、输尿管等有孔道与外界相通的结构中的气体或液体都应视为外部环境。

也就是说体内的一些液体,如尿液、泪液、消化液等不是内环境(细胞外液)中的液体。

(3)细胞外液即内环境,二者外延和内涵相同,只是名字不同而已。

内环境属于多细胞动物的一个概念,单细胞生物没有所谓的内环境。

2.细胞外液的成分(1)水,血浆中约90%为水。

(2)气体,其中以氧气和二氧化碳最为重要。

(3)各种无机离子,其中Na +、Cl -、K +、Ca 2+、HCO 3-和HPO42-的量较多。

(4)有机化合物,如脂质、氨基酸、葡萄糖、核苷酸、维生素等。

(5)调节生命活动的各种激素。

(6)细胞代谢的废物,如氨、尿素等。

故细胞外液本质上是一种盐溶液,类似于海水。

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生命起源于海洋。

3.细胞外液的理化性质(1)渗透压:溶液浓度越高,对水的吸引力越大,溶液渗透压越高。

在37℃时,人的血浆渗透压约为770 kPa ,相当于生理盐水(0.9%的NaCl 溶液)的渗透压。

(2)酸碱度:正常人血浆的pH 为7.35~7.45。

血浆中有多对对酸碱度起缓冲作用的物质——缓冲对,如:H 2CO 3/NaHCO 3、NaH 2PO 4/Na 2HPO 4等。

(3)温度:主要通过影响酶活性来实现的。

人体细胞外液温度一般是37℃,由于炎症引起体温过高,超过酶的最适温度,导致体内代谢反应速度减慢,从而出现不思饮食症状。

4.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要点二、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1.内环境的稳态是一种动态平衡(1)内环境的各种化学成分和理化性质是不断变化的,其原因是由于外界环境因素的变化和体内细胞代谢活动的进行。

(2)内环境的各种变化都是有一定范围的,而不是某一恒定值。

如正常情况下,人的体温变化范围为36.5℃~37.5℃;血液的pH 变化范围为7.35~7.45;血浆渗透压一般为770 kPa (37℃时);血糖正常水平为80 mg /dL ~120 mg /dL 等。

(3)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叫做稳态。

2.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1)各个器官、系统协调一致地正常运行是维持内环境稳态的基础。

(2)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是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

(3)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是反馈调节。

反馈就是一个系统本身工作产生的效果反过来又作为信息进入这一系统,指导这一系统的工作。

例如,夏日炎炎,体内产生的热引起发汗而使体温不至于上升;各种酶促反应的产物积累到一定数量时,反应就会达到平衡,如果把产物取走,反应又可进行。

这两例都是反应的产物反过来抑制反应的进行,是“负反馈”。

另一类是反应直接相关的系统: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和泌尿系统 起调节作用的系统: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免疫系统的产物促进反应的进行,是“正反馈”。

很多正反馈都是有害的,因它常导致失控。

例如,当病人体温升高到40℃时,负反馈机制被破坏而发生正反馈时,热量产生更多,体温继续上升,病人可因此导致死亡。

(4)人体维持稳态的调节能力是有一定的限度的。

3.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1)渗透压是维持组织细胞结构与功能的重要因素。

(2)适宜的体温和pH是酶正常发挥催化作用的基本条件。

(3)正常的血糖水平和血氧含量是供给机体所需能量的重要保障。

(4)内环境中过多的代谢产物如尿素、CO2等会使机体中毒。

(5)细胞的代谢过程是由细胞内众多复杂的化学反应组成的,完成这些反应需要各种物质和条件。

内环境稳态失调时,必将引起细胞代谢紊乱。

【典型例题】类型一:体液成分及比较例1.(2014 全国Ⅰ卷)内环境稳态是维持机体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内环境保持相对稳定有利于机体适应外界环境的变化B.内环境稳态有利于新陈代谢过程中酶促反应的正常进行C.维持内环境中Na+、K+浓度的相对稳定有利于维持神经细胞的正常兴奋性D.内环境中发生的丙酮酸氧化分解给细胞提供能量,有利于生命活动的进行【答案】D【解析】内环境保持相对稳定有利于机体适应外界环境的变化,为细胞提供一个相对稳定的生活环境,A项正确;内环境稳态可使细胞生活在温度和pH等相对稳定的环境中,有利于新陈代谢过程中酶促反应的正常进行,B项正确;静息电位的维持主要依赖于K+外流,动作电位的产生主要依赖于Na+内流,维持内环境中Na+、K+浓度的相对稳定有利于维持神经细胞的正常兴奋性,C项正确;丙酮酸的氧化分解发生在细胞内(丙酮酸的彻底氧化分解在线粒体中,不彻底氧化分解在细胞质基质中),没有发生在内环境中,D项错误。

【总结升华】对于内环境的组成,内环境稳态的意义的理解和把握,以及知识点之间内在的联系是解题的关键。

【举一反三】:【变式一】(2015 全国I卷)某同学给健康实验兔静脉滴注0.9%的NaCl溶液(生理盐水)20mL后,会出现的现象是A.输入的溶液会从血浆进入组织液B.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分别增加10mLC.细胞内液Na+的增加远大于细胞外液Na+的增加D.输入的Na+中50%进入细胞内液,50%分布在细胞外液【答案】A【解析】注入的溶液,随着血液流入毛细血管的动脉端,其中许多物质会透过毛细血管壁进入组织液。

【变式二】人体内的细胞与外界环境之间进行物质交换必须经过()。

A.组织液 B.内环境 C.血浆 D.淋巴【答案】B【解析】外界环境中,O2通过呼吸系统和循环系统进入内环境,营养物质通过消化系统和循环系统进入内环境,同时内环境中的尿酸、尿素和CO2等废物又通过循环系统和泌尿系统排出体外。

这样,体内细胞就从内环境中吸收氧和养料,同时将代谢产生的废物排入内环境。

因此,人体内的细胞与外界环境之间进行物质交换必须经过内环境。

【变式三】毛细血管壁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是()。

A.血浆 B.血浆和组织液 C.淋巴和组织液 D.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答案】B【解析】毛细血管壁是由一层扁平细胞构成,内有血浆,外有组织液,此二者均是其生活的液体环境。

类型二:内环境的功能例2、下图为高等动物的体内细胞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①、③都必须通过消化系统才能完成B.人体的体液包括内环境和细胞外液C.细胞与内环境交换的④为养料和氧气D.⑥可表述为体内细胞可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答案】C【解析】直接与物质交换有关的系统有:呼吸系统、消化系统、循环系统、泌尿系统途中①、②、③依次需要通过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和泌尿系统。

在物质交换过程中起调节作用的系统有: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

人体的体液包括细胞外液和细胞内液,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叫做内环境。

细胞与内环境直接交换的④为养料和氧气,⑤为CO2及H2O、无机盐、尿素等废物。

⑥可简短表述为:体内细胞通过内环境与外界环境间接地进行物质交换。

【总结升华】本题考查人体组织细胞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内环境,需要同学们深刻理解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举一反三】:【变式一】体液中存在着许多缓冲成分(如H2CO3和HCO3-、HPO42-和H2PO4-),它们既能与酸性物质反应,又能与碱性物质反应,这说明无机盐()。

A.能够维持细胞的渗透压 B.能够维持生物体体液的酸碱平衡C.能够维持生物体的生命活动 D.是构成细胞的成分【答案】B【解析】体液中的缓冲成分既能与酸性物质反应,又能与碱性物质反应,这样,当体液中酸性物质或者碱性物质多的时候,缓冲体系都要发挥作用,把溶液调至中性,维持体液酸碱度在一个相对稳定的状态。

A、C、D三个选项也说明了无机盐的功能,但不是对题干中既能与酸性物质反应,又能与碱性物质反应的解释。

【变式二】科学家通过研究发现,人的血液pH通常在7.35—7.45之间,变化不大的原因是①H2C03/NaHC03, NaH2 PO4/Na2HP04等多对缓冲物质对血液酸碱度起缓冲作用②通过呼吸系统可不断排出CO2,③血浆中过多的碳酸氢盐可以由肾脏随尿排出体外④神经系统对呼吸运动强度的调节有利于维持血液pH 的相对稳定⑤食物中的碱性物质与新陈代谢产生的酸性物质所构成的缓冲对调节了血液pH A.①B.①②③C.①②③④D.①②③⑤【答案】C【变式三】下列关于内环境稳态调节的描述正确的是()。

A.所有调节都有反射弧的参与B.所有稳态的调节中枢都在大脑C.所有稳态的形成都有许多系统参与D.所有的稳态都是相对的【答案】D【解析】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有的只需激素调节或缓冲物质的调节,不需神经系统参与,故A、B不正确。

有的稳态的形成需多种系统参与,有的则无需多种系统参与,如pH的调节,故C不正确。

稳态都是相对,没有绝对的稳态,故D正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