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第四节 群落的演替
第4节 群落的演替(34张PPT)

3、演替不一定是丰富度高的群落取代丰富度低 的群落,也可能出现负演替。
三 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
1、至少有两种因素在小路周围的杂草分布中 起作用:
一是人的践踏,从耐践踏而言,车前草最强, 狼尾草次之,狗尾草最弱;
二是植物之间的竞争,在远离人践踏的地方, 茎秆较高的狗尾草优先获得阳光,车前草等 处于劣势。
二、演替的类型: 1.例:发生在裸岩上的演替
(5)灌木阶段
二、演替的类型:
1.例:发生在裸岩上的演替
(1)裸岩阶段
(2)地衣阶段 (3)苔藓阶段 (4)草本植物阶段 (5)灌木阶段 :更高的灌木在竞争中占
势;各种鸟类迁优入;群落结构较稳定,抵 御环境变化能力增强
二、演替的类型: 1.例:发生在裸岩上的演替
在种群演替中,一些种群取代另一些种 群通常是“优势取代”而非“取而代之”
请思考
是不是群落的演替只能发生在光裸 岩石的地区? 有没有其他的可能?演替过程是否 相同?
二、演替的类型: 2.例:弃耕农田上的演替
耕种的农田
(1)杂草阶段
二、演替的类型:
2.例:弃耕农田上的演替 (1)杂草阶段 :一年生杂草生长;多年
2、如果小路被废弃后,人的践踏活动停止了, 在路周围会慢慢长出茎秆较高的植物,逐渐成 为优势植物。于是,就会出现“远芳侵古道, 晴翠接荒城”的景象。
三 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 1.人类的许多活动正在影响着群落的演替
过度放牧 导致草原退化
过度砍伐 导致森林破坏
污水排放, 破坏水域生物 群落
三 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
二、演替的类型: 1.例:发生在裸岩上的演替(土壤条件不断改善)
《群落的演替》 说课稿

《群落的演替》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群落的演替》。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以及教学反思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群落的演替”是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 3 第四章第四节的内容。
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种群和群落的相关知识,这为过渡到本节课的学习起到了铺垫作用。
群落的演替是群落动态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它反映了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对于学生理解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节课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知识的延伸:是对群落结构和种间关系等知识的进一步拓展和深化。
2、能力的培养: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归纳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思维水平。
3、价值观的树立:引导学生关注生态环境的变化,增强环境保护意识。
二、学情分析授课对象是高二年级的学生,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生物学基础知识和思维能力。
在之前的学习中,学生对种群和群落的概念、特征等有了一定的了解,但对于群落的动态变化——演替,还缺乏系统的认识。
高二学生具有较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具备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探究能力。
但他们的抽象思维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在理解群落演替的过程和机制时可能会存在一定的困难。
三、教学目标基于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阐明群落演替的概念。
(2)举例说明群落演替的类型。
(3)描述群落演替的过程。
2、能力目标(1)通过分析群落演替的实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2)通过小组讨论,提高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认同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观念。
(2)关注我国实行退耕还林、还草、还湖的政策,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四、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群落演替的概念和类型。
(2)群落演替的过程。
2、教学难点群落演替的过程和机制。
第4节 群落的演替

请看另一个例子:弃耕农田的演替
吗
一.演替的两种类型 初生演替:
指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是原 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 的演替.如:沙丘、火山岩、冰川泥上进行 的演替.
次生演替:
指在原有植被已经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 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 (地下茎等)的地方发生的演替.如火灾后的草原、 过量砍伐后的森林、弃耕的农田上的演替.
森林阶段
在灌木群落 形成的湿润土壤 上,各种乔木种 子萌发.乔木比 灌木有更强的获 得阳光的能力,生长占优势,成为优势树 种.树林的形成进一步改善了生物生存 的环境,物种进一步多样化,生物与环 境间的关系变的更丰富多样,于是群落 演替到了相对稳定的森林阶段.
?
光裸的岩地怎么能长出森林 呢?大致经过哪些阶段?
地衣分泌的有机酸加速岩石风化成土 壤并积累了有机物,为苔藓的生长提供 了物质基础. 苔藓生长后,由于其植株高于地衣能 获得更多的阳光,处于优势地位,所以 逐渐取代了地衣.
森林阶段,群落中还能找到地衣、苔藓、草
本植物和灌木吗? 请猜一猜答案:
当然存在 演替的概念中提到“代替”或“取 代”两个词的含义:是指一些种群的优 势被另一些种群的优势取代,而不是将 整个种群消灭.
裸岩阶段→地衣阶段→苔藓阶 段→草本植物阶段→灌木阶段→森 林阶段,这是一个漫长而且艰难的 演替过程.
为什么首先在裸岩上定居的是地
衣,而不是苔藓和草本植物? 地衣:能分泌有机酸,加速岩石 风化形成土壤的过程.土壤颗粒 和有机物增多. 苔藓和草本植物则不能.
地衣阶段为苔藓的生长提供了什么
基础?为什么苔藓能够取代地衣?
三.退耕还林、还草、还湖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课下提能:第四章 第4节 群落的演替 含解析

第四章第4节群落的演替课下提能一、选择题1.有关群落演替的表述错误的是()A.随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就叫做演替B.保留植物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为次生演替C.在干旱的荒漠地区,群落演替很难形成森林D.人类活动可以影响群落演替的速度,但不能影响群落演替的方向[解析]选D人类对生物群落演替的影响远远超过其他所有的自然因子,因为人类生产活动通常是有意识、有目的地进行的,可以对自然环境中的生态关系起着促进、抑制、改造和重建的作用,所以人类活动不仅影响群落演替的速度,也可影响群落演替的方向。
2.在气候条件适宜的情况下,弃耕的农田经若干年后能演替成森林。
在此过程中()A.演替过程属于初生演替B.群落的结构逐渐复杂化C.群落优势种无明显变化D.森林形成后苔藓会消失[解析]选B弃耕的农田进行的是次生演替;在演替的过程中,群落的物种多样性会增加,群落中的食物链增加,群落的结构逐渐复杂;在演替的过程中,群落的优势种会发生更替,这也是演替的本质;森林群落形成以后,苔藓植物会减少,一般不会消失。
3.在裸岩上发生的演替过程中,苔藓之所以能代替地衣,是因为()A.苔藓能进一步使岩石分解,使土层加厚,有机物增多B.苔藓比地衣的进化地位高,适应性比地衣强C.苔藓比地衣长得高,在与地衣争夺阳光的竞争中处于优势D.苔藓比地衣需要的有机物少,更适合于在裸岩上生存[解析]选C在裸岩上首先定居的是地衣,它分泌的有机酸可加速岩石风化形成土壤的过程,这样,使土壤颗粒和有机物逐渐增多,在此基础上,苔藓才能生长起来。
因为苔藓比地衣长得高,在与地衣争夺阳光的竞争中处于优势,于是就逐渐取代了地衣。
苔藓的生长会进一步使岩石分解,土层加厚,有机物增多,土壤中微生物群落也越来越丰富。
4.下列有关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的叙述,正确的是()A.初生演替能形成森林,次生演替很难形成森林B.群落的初生演替在海洋和陆地均可以发生C.初生演替形成的群落内无竞争现象,次生演替形成的群落内竞争明显D.沙丘、火山岩进行的演替是初生演替,冰川泥、弃耕农田进行的演替是次生演替[解析]选B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形成的群落内均存在竞争,次生演替比初生演替更容易形成森林。
人教版群落的演替课件必修三第4章第4节(1)

农田
弃耕
弃耕农田上的演替
A
一年生杂草
多年生杂草B小灌木源自C灌木林D
树林
{
在干旱的荒漠上很难形成
思考 内蒙古大草原为什么没有演替为树林?
(1)杂草阶段
一年生杂草生长 多年生杂草迁入 土壤条件改善
(2)灌木阶段
灌木替代 草本植物 占优势, 形成灌木 丛.
(3)乔木(树林)阶段
在光照强度、水肥适宜的环境中灌木演替出树林.
外来物种的入侵:
(一)自然入侵 (二)无意引进 (三)有意引进
生物入侵的种类
• 第一批外来入侵物种名单
1.紫茎泽兰 2.薇甘菊 3.空心莲子草
4.豚草
5.毒麦
6.互花米草
7.飞机草
8.凤眼莲 9.假高梁
10.蔗扁蛾
11.湿地松粉蚧
12.强大小蠹
13.美国白蛾
14.非洲大蜗牛 15.福寿螺 16.牛蛙
人类活动往往会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 度和方向进行
二、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
(1)人类活动往往是有目的、有意识地进 行的,可以对生物之间、人类与其他生物之 间以及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加以控制, 甚至可以改造或重建起新的关系.
外来物种
外来物种:对于一个生态系统而言,
原来并没有该物种的存在,是借助人类活动 越过不能自然逾越的空间障碍而进入该生态 系统的物种。
群落的演替
1883年火山爆发: 裸岩
几年后 小草 蜘蛛
1909年 1919年
202种动物 621种动物
1934年 小树林 880种动物
群落演替: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 代替的过程.
一.发生在裸岩上的演替
高中生物必修3讲义:第4章 第4节 群落的演替 含解析

第4节群落的演替[学习目标] 1.群落演替的概念和类型。
2.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
知识点一演替的概念和类型知识梳理1.概念: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01代替的过程。
2.类型(1)初生演替②过程(以裸岩上发生的演替为例)裸岩阶段→□04地衣阶段→苔藓阶段→□05草本植物阶段→灌木阶段→森林阶段。
③特点:经历的时间□06长,速度□07缓慢。
④影响因素:自然因素。
⑤举例:沙丘、□08火山岩、冰川泥上进行的演替。
(2)次生演替②过程(以弃耕农田上发生的演替为例)弃耕农田:一年生杂草→多年生杂草→□12小灌木→灌木丛→乔木→树林。
③特点a.经历的□13时间短,速度□14快。
b.具有一定方向性,预见性。
④影响因素:人为活动较为关键。
⑤举例:火灾过后的草原、□15过量砍伐的森林,弃耕的农田等。
3.群落演替的结果(1)演替方向:演替是群落组成向着一定方向、具有一定规律随时间而变化的有序过程,因而它往往是能□16预见的或□17可测的。
(2)结构:一般生物种类□18越来越多,群落的结构□19越来越复杂。
(3)稳定性:演替是生物和环境反复相互作用,发生在时间和空间上的不可逆变化,稳定性□20越来越高。
[问题思考] 1.初生演替为什么比次生演替所需的时间长?提示:因为初生演替没有土壤条件,要经过漫长的地衣阶段和苔藓阶段,所以初生演替所经历的时间长。
2.所有群落都会演替到森林阶段吗?举例说明。
提示:不一定。
群落演替主要受环境条件影响,还受人为因素影响,如果气候条件适宜,可能演替为森林;如果在干旱的条件下,群落的演替就很难形成树林,或许只发展到草木阶段或稀疏的灌木阶段。
3.在森林阶段内,还能找到地衣、苔藓、草本、灌木吗?提示:能。
群落演替中一些种群取代另外的一些种群,指的是优势取代,而非取而代之。
典题分析题型一演替的过程及类型分析[例1](2015·全国卷Ⅰ)下列关于初生演替中草本阶段和灌木阶段的叙述,正确的是()A.草本阶段与灌木阶段群落的丰富度相同B.草本阶段比灌木阶段的群落空间结构复杂C.草本阶段比灌木阶段的群落自我调节能力强D.草本阶段为灌木阶段的群落形成创造了适宜环境[解题分析]初生演替是指在一个从来没有被植被覆盖过的地面,或者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大致要经历裸岩阶段→地衣阶段→苔藓阶段→草本阶段→灌木阶段→森林阶段,灌木阶段较高的灌木取代了部分草本植物,物种丰富度增加,A错误;物种丰富度增加,群落的空间结构更复杂,B错误;物种丰富度增加,营养结构更复杂,自我调节能力更强,C错误。
第四节 群落的演替

• 人类可以砍伐森林、填湖造地、捕杀 动物,也可以封山育林、治理沙漠、 管理草原,甚至可以建立人工群落。 人类活动往往会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 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
旁栏思考
• 为什么大面积围湖造田是洪灾频繁发 生的愿意之一?
• 大面积围湖造田,使湖面大大缩小, 减小了蓄洪容积,降低了蓄洪能力, 导致洪灾频繁发生。
沙丘
火山岩
• 次生演替是指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 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 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如能 发芽的地下茎)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如火灾过后的草原、过量砍伐的森林、 弃耕的农田上进行的演替。
农田
弃耕农田
弃
耕
树林
二、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
• 你是否留意过下图的现象?
三、退耕还林、还草、还湖
•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千百年来人们 一直是土地如生命。为了扩大耕地面 积,不惜毁林开荒、围湖造田。以牺 牲环境为代价的垦殖活动,造成严重 的水土流失,并且成为洪涝灾害频繁 发生的重要原因。
• 为处理好经济发展同人口、资源、环境的关 系,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我国政府明确提出 退耕还林、还草、还湖,退牧还草,颁布了 《退耕还林条例》,自2003年1月20日起施 行。这项浩大的生态工程已经在全国24个省 (直辖市、自治区)的1580个县8全面启动。 预计到2010年,长江上游、黄河中上游等 地区75%的坡耕地和46%的沙化耕地将被林 草覆盖,湖泊面积明显扩大,调节气候和洪 水流量的功能将大大增强,这些地区的生态 环境有望得到明显改善。
练 习
1. 唯一能为丝兰传粉的丝兰蛾, 以丝兰的花蜜为食,雌蛾只有把卵产 在丝兰子房内,幼虫才能发育。丝兰 蛾与丝兰的关系( A )
A. 共生
4.4 群落的演替知识点整理

第4节群落的演替
1.群落演替的概念: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
2.演替的类型:依据为起始条件的不同
(1)初生演替:
概念:是指在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的地方(如沙丘、火山岩、冰川泥)发生的演替。
时间:持续时间长
速度:缓慢
影响因素:自然因素
实例:裸岩上的演替:裸岩阶段→地衣阶段→苔藓阶段→草本植物阶段→灌木阶段→森林阶段
(2)次生演替:
概念:是指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
子或其它繁殖体的地方(如火后的草原,过量砍伐的森林,弃耕的农田)发生的
演替
时间:经历的时间短
速度:较快
影响因素:人类活动较为关键
实例:弃耕农田上的演替:一年生杂草→多年生杂草→灌木丛→乔木森林
3.特点:
(1)群落演替是群落组成向着一定方向,具有一定规律,随时间变化的有序过程,往往能预见或可预测
(2)是生物和环境反复相互作用,发生在时间和空间上不可逆的变化
(3)顶级群落是演替达到最终稳定状态,并不是绝对稳定,而是处于不断变化的相对稳定。
4. 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
(1)人类活动方式:不合理方式:砍伐森林,围湖造田,捕杀动物
合理方式:封山育林,治理沙漠,管理草原,建立人工群落
(2)影响结果:往往会使群落的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苔藓阶段
苔藓的生长会进一步使岩石 分解 ,土层 加厚 ,
有机物 增多 。土壤中的微生物种类也越来越 多
草本植物阶段
各种昆虫和小动物开始进入到这个地区, 在动植物的共同作用下,土壤中的有机物 越来越 丰富,土壤的透气性越来越 好 。
灌木阶段
灌木的生长起到遮阴、避风等作用,同时提供了 更为丰富的食物,于是成为许多鸟类的栖息地。 物种的多样化使得群落的结构较为 稳定 , 抵御环境的能力 增强 。
喀拉喀托 火山
时间:1883 年 8 月 7 日 地点:印度尼西亚 事件: 喀拉喀托火山 大爆发
1883年
火山爆发形成了裸岩
蜘蛛 群落
几 年 后 小草
1909年
1919年 1934年 小树林
202种动物 621种动物
880种动物
P78
群落
群落
群落
随着时间的推移, 一个群落被
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
机酸而从裸岩中获取养分。
2.地衣阶段为苔藓的生长提供了怎 样的基础?为什么苔藓能够取代地衣?
通过地衣分泌有机酸加速岩石风化形 成土壤,并积累起了有机物,这为苔藓的 生长提供了条件。而苔藓生长后,由于其 植株高于地衣能获得更多的阳光,处于优 势地位,其结果是逐渐取代了地衣。
请思考
是不是群落的演替只能发 生在光裸岩石的地区? 有没有其他的可能?演替 过程是否相同?
弃耕农田上的演替
A
B
C
D
一年生 杂草 多年生杂草
小灌木
乔木
树林
灌木林
演 替 的 类 型
指在原有植被已不存在,但原 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 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 体(如能发芽的地下茎)的地
次生演替
方发生的演替。
P80
例:火灾后的草原、过量砍伐的森林、弃耕的农田
初生演替与次生演替的比较 初生演替 在一个从来没有被植 物覆盖的地面,或是 原来存在过植被、但 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 经历的时间长 次生演替 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 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 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 体的地方 经历的时间短
群落的演替
群落的演替
发生在裸岩上的演替
裸岩阶段
岩石裸露,无任何生物的存在。
地衣阶段
地衣首先在裸岩上定居。 分泌有机酸,加速岩石风化成为土壤。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 生物所研究员袁训来说 ,“6亿年前,地球表 面很可能像现在的火星 表面一样,一望无际、 毫无生机。在浅海中繁 衍的地衣逐渐登上陆地 ,它们产生的地衣酸腐 蚀了岩石中的矿物质, Lichen-Like Symbiosis 600 Million Years Ago 为高等植物在陆地的生 地衣是六亿年前地球陆地的首批客人 长提供了土壤。”
4.20世纪末期,我国洪涝灾害频繁发生的主要原因
是(
C A.人口过多、河道堵塞 B.环境污染严重,废水流入河道
)
C.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垦殖活动造成严重的水土流
失
D.过多的退耕还林、还草
C.物种多样性的增加和群落稳定性的降低
D.物种多样性的减少和群落稳定性的提高
2.关于群落演替的叙述,错误的是(
A.围湖造田活动对群落的演替有影响
)
B.演替过程群落的物种组成不断变化
C.次生演替的速度比初生演替的速度快 D.弃耕农田上发生的演替是初生演替
【解析】选D。围湖造田是人为干扰群落演替的
方向,因此会影响群落的演替;演替的过程中,
沙尘暴
我国已实施大规模退耕还林、退田还 湖、退牧还草等重要政策,并从 2003 年1月起 开始实施《退耕还林条例》。
人类活动往往会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 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
人
和谐相处
自然
为此,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能 做些什么呢?
练 习
1.群落演替的总趋势是( ) A A.物种多样性的增加和群落稳定性的提高 B.物种多样性的减少和群落稳定性的降低
群落内的物种组成是不断发生变化的;次生演替 是在原来土壤条件保留的情况下发生的,因此比 较快,而初生演替没有任何物质基础,因此速度 较慢;弃耕农田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不属于初
生演替。
3.在初生演替过程中,苔藓能够取代地衣的原因是
( B )
A.地衣阶段为苔藓的生长提供了有机物
B.苔藓比地衣长得高,在与地衣争夺阳光的竞争中 处于优势 C.苔藓的生长比地衣快 D.苔藓能够忍受极端的干旱环境
是指在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
初生演替
演 替 的 类 型
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
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
发生的演替。 P80
例子:沙丘、火山岩、冰川泥上进行的演替
思考与讨论 P78
1.光裸的岩地上首先定居的生物为
什么不是苔藓和草本植物,而是地衣?
因为苔藓和草本植物无法直接从裸 岩中获取养分,而地衣可以通过分泌有
森林阶段
乔木比灌木具有更强的获得阳光的能力,因 而最终占据了优势,成为茂盛的树林。树林的形
成进一步改善了生物生存的环境,物种进一步多
样化,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变得更加丰富多样
森林阶段
特别 提醒 种群演替中,一些种群取代另一些种群通常是
“优势取代”,而非“取而代之”。 在森林阶段,群落中还能找到地衣、苔藓、 思考 草本植物和灌木吗?
起点
时间 速度 影响因素 实例
缓慢 自然因素
裸岩上的演替
较快 人类活动较为关键
弃耕农田上的演替
人类的哪些活动破坏了群落的演替,破坏了生态环 境,会带来什么样的后果呢?举例说明。
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
过度放牧 导致草原退化
过度砍伐 导致森林破坏
污水排放 破坏水域生物群落
水土流失
洪水泛滥
泥石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