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针叶造林树种优树子代遗传测定技术国家标准(精)
林业行业主要技术标准与规程

林业行业主要技术标准与规程一、种子与苗木(一)种子(1)林木种子检验规程(GB2772—1999);(2)林木种子质量分级(GB7908—1999);(3)林木种子贮藏(GB/T10016—1988);(4)林木良种审定规范(GB/T14071—1993);(5)林木种质资源保存原则与方法(GB/T 14072—1993);(6)主要造林阔叶树种良种选育程序与要求(GB/T 14073—1993);(7)林木引种(GB/T 14175—1993);(8)林木采种技术(GB/T 16619—1996);(9)林木育种及种子管理术语(GB/T 16620—1996);(10)母树林营建技术(GB/T 16621—1996);(11)主要针叶造林树种优树子代遗传测定技术(LY/T 1304—1999);(12)林木种子检验仪器技术条件(LY/T 1343—1999);(13)主要针叶造林树种优树选择技术(LY/T 1344—1999);(14)主要针叶造林树种种子园营建技术(LY/T 1345—1999);(15)中国林木种子区杉木种子区(GB/—1988);(16)中国林木种子区马尾松种子区(GB/—1988)。
(二)苗木(1)主要造林树种苗木质量分级(GB/T 6000—1999);(2)育苗技术规程(GB/T 6001—1985);(3)林业苗圃工程设计规范(LY J128—1992);(4)容器育苗技术(LY/T 1000—1991);(5)国有林区标准化苗圃(LY/T 1185—1996);(6)林木组织培养育苗技术规程(LY/T 1882—2010);(7)主要造林树种苗木质量分级第1部分:裸根苗(DB45/T —2009代替DB/450000B6101—1993)(8)主要造林树种苗木质量分级第2部分:容器苗(DB45/T —2009)(9)油茶容器育苗技术规程(DB45/T 625—2009);(10)香樟绿化苗木培育技术规程和质量分级(LY/T 1729-2008 );(11)扁桃绿化苗木培育技术规程(DB45/T 624—2009);(12)《林木种苗工程管理办法》(国家林业局2001年);(13)《林木种苗工程项目建设标准(试行)》(国家林业局 2004)。
关于森林培育技术现状分析

程 岩 沈 垭 琢
f、 1 吉林省松 花江三 湖 自然保护 区管理局 , 吉林 吉林 12 1 2 长春市新立城水库管理局 , 301 、 吉林 长春 10 1) 319
摘 要 : 工森林 的培育与利 用对林业可持 续发展 具有重要作 用。要利 用有 限的林地和环 境资源 高效地培育人工森林 , 人 就要 求森林培 育技 术 精准化 。 回顾 了森林培 育技术标准发展历程 , 分析 了已 布的森林培 育技术标准的特点, 出森林培育技 术标准存在 门类不全 , 颁 指 战术性标准 多, 战略 性标准 少等问题 , 出要 重视 专家的作 用。 提 关键词 : 森林培 育; 培育技术 ; 现状分析 在一些重要树种的育 种工作 产 的农 田上经营 以阔叶树 为主的森林 ,其主要 自2 O世纪 5 年代 至改革开放前 , 0 森林培 来受 到极大重视 , 育技术标准屈指可数 , 按森林培育过程计有苗 上取得 了较 大的成绩 。从 2 世纪 6 年代 开始 目的是改善环境质量 , O O 增加休 闲用地 面积 , 同时 圃、 造林 、 抚育采伐 、 伐更新 、 采 森林 经理 、 林业 进行杉木子代测 定 、 杂交试验 、 子园建设 、 种 多 能 够生产更多 的木材 。许 多学者 对欧 洲 白蜡( 目 代育种 阶段。 我国 Fa ueelo 、 国栎 ( e u ou 、 r i s e i) x n x sr英 Q r srbr 欧洲 uc ) 局总体设计等 。O 2 世纪 5 0年代 时 , 这些标准基 世代 改 良等 , 前 已进入第 3 本与前苏联的技术标 准等 同使用 。 其后 , 中 在杨树 育种方 面作 了大量的工作 , 2 年 已选 甜樱 桃(Pu u ai ) 根据 近 O rn s v m 等乡 土树 种种子 的 发 u 休眠特性 、 贮藏 特性、 萌发 特性等进行 国森林培育特点 , 逐步增加 了一些新 内容 。 育 出许 多杨树优 良新 品种 ,平均材积生长量提 育特 征、 高 1 %~ 0 0 2 %以上 , 木材密度提高 3 %以上 , 纤 了深入细致的研究 , 针对不 同的树种制 定出了 1 森林培育技术 的现状 从种子采收时 间、 贮 改革 开放后 ,标准编制 渐渐 融入 国际社 维含 量增加 2 %以上 。我 国桉树 育种工作仍 以 适宜的种子处理技术体系 , 会, 并于 18 年 1 月 2 第七届全 国人 民代 常规育 种为 主, 98 2 9日 并辅 以分子遗传 工程研究 , 中 藏条件 、 其 处理时间和方法 、 子处理环 境控制 、 种 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五次会议通过 了 《 中华人 又 以无 性系育种和抗性育种为重点 。 通过近 2 播种时间、萌发环境控制等方面形成 了一系列 O 民共和 国标准法》 。据粗略统计 ,O 2 世纪 8 年 年 国家林业科技攻关项 目, O 有计划 、 系统地开展 的准确而又规范 的技术 。 杂交育 种 、 无性系抗性育 种、 无性 2 .体胚苗生产技术 .2 2 代, 林业部组织制定 了 9 余种森林培育技术标 了优树 选择 、 0 准 ,其中以国家标准为主。 由于农业部动作较 系繁殖 、 无性系测定等方面研究 , 并建立 了一批 美国惠好公 司具有完整、系统的针叶树体 慢 , 3 种森林 土壤样 品测定标准在没有争议 母树林 、实生和无性系种子 园以及桉树种质基 胚 苗生产技术 。他们利用优 良品种的针叶树种 有 9 的情况下 。 顺理成章成为 国家标准 。 这期间制定 因库 。最早开展桉树选优工作 的单位是雷州林 子为材料, 通过成熟的体胚发生系统产生体胚, 技术标 准基本是在 国家技术监督局的统一规划 业局 。经过 5 年的经 营与发展 , O 雷州林业局在 经严格筛选后采用包衣技术将规格 基本~致的 与组织管理下进行 的,林业部的技术监督部门 桉树 的选育和栽培上探索出一套适合本地区的 体胚 制成人 工种子, 可以在温室 内或 大 田上 便 处于学习期 , 性质类似于技术监督局的派出机 经营模式 , 培育出 L 1L 3S 1 M 等一批速 进行播种育苗 。 H ,H , , 1 H 构, 独立性 与主观 能动性较差。 生丰产 、 抗风、 抗病 虫害、 耐贫瘠 的优 良无性系 , 我 国对林木体胚苗的研 究 目 正处 于快速 前 2 世纪 9 年代以来森 林培育技术标 准编 其年平均生长量是建局初期 的 1 倍 ,达到 3 发展 阶段 ,但大部分树种还处 于体胚 发生系统 O O 2 6 hm2 制工作有 了新 的提升 , 新制定了不少技术标 准。 mS 。 / 的建立过程 中,少数树种虽 然初 步建立 了体胚 国家标准 土壤样品测定标 准为农业部 制定 的相 2 森林培育技术精准化研究现状 苗生产体系 , 但仍需进一 步完善 。 要在实践中利 用种子包衣技术大规模生产种子或苗木 还尚需 似标准所取代 ,降级为行业标 准。另有一些标 2 育种 . 1 准, 如油桐丰产林 、 油茶丰产林 、 核桃丰产与坚 目前世界上大多数林木育种项 目都不超过 时 日。 参 考 文 献 果 品质 、 板栗丰产林 、 主要 针叶造林树 种、 优树 3 个世 代 , 在林木育种发达 的西方 国家如美 国、 子代遗传测定技术、 种子园造林技术 、 立木材积 加拿大 、 兰、 芬 瑞典等 , 一些重要用 材树种 的育 【1 1俞新妥. 中国杉 木研 究进展(O 0-0 5 I. 2 O - 0 )I杉 2 表 等因用户仅局限于林业部 门 , 失去 了作为 国 种项 目都进入第 2 或第 3 个世代 , 国的火炬 木遗传育种、 美 森林培育、 经营、 测、 计 木材加 工利 家标准存在的必要性 ,修订后也改为林业行业 松育种 已进入第 3 个育种周期 。中国多数树种 用的研究综述[. J福建林学院学报 , 0 ,) ] 2 6 3 0 (. 标准 。 的育种项 目 仍保持在第 1 个世代的水平 , 仅少 【】 2张立军, 张丽华, 韩慧茂. 浅谈正确 处理森林培 总体 说来 ,0 2 世纪 9 年代 以来 制定的森 数进 入第 2 0 个世代 , 如湿地松 、 杉木等 , 许多树 育 工作 中的 几 个关 系问题 叨.内蒙 古林 业, 林培育技术标 准以林业行业标准为主 ,列入 国 种 的育种项 目 停留在种源、家系、无性系水平 20 , ) 0 7( . 7 家标准的不多 ,仅集约经营用材林基地造林总 上 , 没有进入高世代育种 , 育种进程 比较缓慢 。 【 胡语婕, 3 ] 韦小丽, 李建勇. 同水分管理对楸树 不 体设计规程、森林抚育规程等少数标准被列为 E t 本对林木育种工作非常重视 ,已对 主要 苗木 速生期 生长及 生理的影 响阴. 福建 林业科 国家标准 。这 一方面说明 , 随着农 业 、 水利 、 环 2 9种针 叶树 和 1 阔叶树进行 了选 择育种工 技 , 0 , ) 8种 2 9( . 0 4 保 、国土等部 门对技术标准制定投入力度的加 作 。据 日本林 木育 种学会 在《 日本林 木育种 4 【】 天真, O 4杜 郭圣茂. 业建设的战略性转 变与森 林 大, 林业 部门作为 国家标准的编制地位正在下 年》 中 的统计及 日本林 木育 种 中心 研究 报告 林培 育理论 和技术 的变革 『 .江西林业科 技, J 1 降; 另一方 面也说 明, 林业标准编制独立性在加 ( 9 年第 1 号) 1 8 9 5 , 到上世纪末共选 出各树 种优 2 0 , ) 0 5( . 6 强, 角色定位趋于成熟 , 已能正确看待技术标 准 树 9 2 株 ,在全 国各地 已建立采种园 5 8 , [ 殷建强, 17 6处 5 】 温煜. 强造林质量 管理 . 高森林培 加 提 分类的作用 ,不再盲 目追求徒 有虚名 的国家 标 共 1 3 m 采穗 圃 2 2处 , 3 8h 。同时 , 育质 量的思考f. 45h , 4 共 6 m J 西南林 学院学报, 0 , ) 】 2 5 4 0 (. 准 , 向以能办事为宗 旨的求实作 风。 目 而转 到 前 为了解各优树无 性系的遗传特性及环境适 应等 为止, 森林培育技术标准 , 包括 国家标 准和行业 性状 , 还建立了子代测定林 , 定期进行调查。 日 标 准在 内, 共有 2 0 0 种左右 。 另外 还有一些标 准 本无扭曲落叶松木材 的育种 ,目的是 培育无 扭 正在制定 中,如六大林业生态工程正分别制定 曲落叶松木材 品种 。 通过候选植株选择、 纤维倾 相 应 的行 业 标 准 。 斜度检定 、 制材后扭 曲、 曲测定 等过程 , 已 翘 现 巴西的人工林 在 16 9 6年 以前增 长缓 慢 , 经 选出 4 9 株候选木 , 在材质检定 后 , 66 并 确定 未 经 遗 传 改 良 ,年 均 生 长 量 仅 为 1 2 2 9 5~ O 4 株材质优 良植株资源 。 m/r, S n 由于努力在遗传 改 良上下功夫 , 19 hz 到 90 ��
林业行业主要技术标准与规程

林业行业主要技术标准与规程林业行业主要技术标准与规程一、种子与苗木(一)种子( 1 )林木种子检验规程( GB2772 — 1999 );( 2 )林木种子质量分级( GB7908 — 1999 );( 3 )林木种子贮藏( GB/T10016 — 1988 );( 4 )林木良种审定规范( GB/T14071 — 1993 );( 5 )林木种质资源保存原则与方法(GB/T 14072 —1993 );(6 )主要造林阔叶树种良种选育程序与要求(GB/T 14073 — 1993 );( 7 )林木引种( GB/T 14175 — 1993 );( 8 )林木采种技术( GB/T 16619 — 1996 );( 9 )林木育种及种子管理术语( GB/T 16620 — 1996 );( 10 )母树林营建技术( GB/T 16621 — 1996 );( 11 )主要针叶造林树种优树子代遗传测定技术( LY/T 1304 — 1999 );( 12 )林木种子检验仪器技术条件( LY/T 1343 — 1999 );(13 )主要针叶造林树种优树选择技术(LY/T 1344 —1999 );(14 )主要针叶造林树种种子园营建技术(LY/T 1345 —1999 );(15 )中国林木种子区杉木种子区(GB/T8822.2 —1988 );(二)苗木( 1 )主要造林树种苗木质量分级( GB/T 6000 — 1999 );( 2 )育苗技术规程( GB/T 6001 — 1985 );( 3 )林业苗圃工程设计规范( LY J128 — 1992 );( 4 )容器育苗技术( LY/T 1000— 1991);( 5 )国有林区标准化苗圃( LY/T 1185 — 1996 );( 6 )林木组织培养育苗技术规程( LY/T 1882 —);( 7 )主要造林树种苗木质量分级二、森林培育技术(一)生态公益林及林业生态工程建设( 1 )生态公益林建设导则( GB/T 18337.1 —);( 2 )生态公益林建设规划设计通则(GB/T 18337.2 —);( 3 )生态公益林建设技术规程( GB/T 18337.3 —);( 4 )生态公益林建设检查验收规程(GB/T 18337.4 —);( 5 )防沙治沙技术规范( GB/T 21141 —);( 6 )沙化土地监测技术规程( GB/T 24255 —);( 7 )退耕还林工程检查验收规则( GB/T 23231 —);(8 )退耕还林工程建设效益监测评价(GB/T 23233 —);(9 )退耕还林工程质量评估指标与方法(GB/T 23235 —);(10 )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建设评价技术规程(LY/T 1818 —);( 11 )人工造林质量评价与指标( LY/T 1844 —);( 12 )森林生态系统定位观测指标体系( LY/T 1606 —);(13 )森林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站建设技术要求(LY/T 1626 —);(14 )森林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站数据管理规范(LY/T 1872 —);( 15)森林生态站数字化建设技术规范( LY/T 1873 —);(16 )热带森林生态系统定位观测指标体系(LT/Y 1687 —);( 17 )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估规范( LY/T 1721 ─);( 18)低效林改造技术规程( LY/T1690- )。
林业行业主要技术标准与规程【20161223】

一、种子与苗木(一)种子(1)林木种子检验规程(GB2772—1999);(2)林木种子质量分级(GB7908—1999);(3)林木种子贮藏(GB/T10016—1988);(4)林木良种审定规范(GB/T14071—1993);(5)林木种质资源保存原则与方法(GB/T 14072—1993);(6)主要造林阔叶树种良种选育程序与要求(GB/T 14073—1993);(7)林木引种(GB/T 14175—1993);(8)林木采种技术(GB/T 16619—1996);(9)林木育种及种子管理术语(GB/T 16620—1996);(10)母树林营建技术(GB/T 16621—1996);(11)主要针叶造林树种优树子代遗传测定技术(LY/T 1304—1999);(12)林木种子检验仪器技术条件(LY/T 1343—1999);(13)主要针叶造林树种优树选择技术(LY/T 1344—1999);(14)主要针叶造林树种种子园营建技术(LY/T 1345—1999);(15)中国林木种子区杉木种子区(GB/T8822.2—1988);(16)中国林木种子区马尾松种子区(GB/T8822.6—1988)。
(二)苗木(1)主要造林树种苗木质量分级(GB/T 6000—1999);(2)育苗技术规程(GB/T 6001—1985);(3)林业苗圃工程设计规范(LY J128—1992);(4)容器育苗技术(LY/T 1000—1991);(5)国有林区标准化苗圃(LY/T 1185—1996);(6)林木组织培养育苗技术规程(LY/T 1882—2010);(7)主要造林树种苗木质量分级第1部分:裸根苗(DB45/T 628.1—2009代替DB/450000B6101—1993)(8)主要造林树种苗木质量分级第2部分:容器苗(DB45/T 628.2—2009)(9)油茶容器育苗技术规程(DB45/T 625—2009);(10)香樟绿化苗木培育技术规程和质量分级(LY/T 1729-2008 );(11)扁桃绿化苗木培育技术规程(DB45/T 624—2009);(12)《林木种苗工程管理办法》(国家林业局2001年);(13)《林木种苗工程项目建设标准(试行)》(国家林业局 2004)。
主要造林树种苗木质量分级标准(国标)

主要造林树种苗木质量分级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主要造林树种苗木质量分级GB 6000-1999Tree seedling quality grading of 代替GB6000-1985major species for afforestation1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主要造林树种苗木的定义、分级要求、检验方法、检验规则。
本标准适用于植树造林用的露地培育的裸根苗木,不适用于容器苗和温室中培育的苗木。
2 定义本标准采用下列定义。
2.1 苗木种类stock type依繁殖材料和培育方法划分的苗木群体,如播种苗、播条苗、插根苗、移植苗、嫁接苗等。
2.2 苗龄stock age苗木的年龄。
从播种、插条或埋根到出圃,苗木实际生长的年龄。
以经历1个年生长周期作为1个苗龄单位。
苗龄用阿拉伯数字表示,第1个数字表示播种苗或营养繁殖苗在原地的年龄;第2个数字表示第一次移植后培育的年数;第3个数字表示第二次移植后培育的年数,数字间用短横线间隔,各数字之和为苗木的年龄,称几年生。
如:1-0表示1年生播种苗,未经移植。
2-0表示2年生播种苗,未经移植。
2-2表示4年生移植苗,移植一次,移植后继续培育两年。
2-2-2表示6年生移植苗,移植两次,每次移植后各培育两年。
0.2-0.8表示1年生移植苗,移植一次,十分之二年生长周期移植后培育十分之八年生长周期。
0.5-0表示半年生播种苗,未经移植,完成二分之一年生长周期的苗木。
1(2)-0表示1年干2年根未经移植的插条苗、插根或嫁接苗。
1(2)-1表示2年干3年根移植一次的插条、插根或嫁接移植苗。
注:括号内的数字表示插条苗、插根或嫁接苗在原地(床、垄)根的年龄。
2.3 一批苗木a lot of seedlings同一树种在同一苗圃,用同一批繁殖材料,采用基本相同的育苗技术培育的同龄苗木,称为一批苗木(简称苗批)。
2.4 地径caliper苗木地际直径,即播种苗、移植苗为苗干基部土痕处的粗度;插条苗和插根苗为萌发主干基部处的粗度;嫁接苗为接口以上正常粗度处的直径。
林业法规标准

中华人民共和国种子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实施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动植物检验检疫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植物保护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陆生野生动物保护实施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植物检疫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病虫害防治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沙治沙法林木种子质量管理办法林业部1997 森林抚育间伐及林分改造试行规程林木种子采收管理规定国务院关于开展全民义务植树运动的实施办法国务院森林和野生动物类型自然保护区管理办法国务院森林采伐更新管理办法国务院森林防火条例退耕还林条例森林保护条例森林病虫害防治条例林业部森林公园管理办法林业标准化管理办法国家处置重、特大森林火灾应急预案GB/T14721.1 林业资源分类与代码森林类别L Y/T1636-2005森林采伐作业规程GB/T15776-2006造林技术规程GB/T15162-2005飞机播种造林技术规程GB/T15163-2004封山(沙)育林技术规程GB/T 144-2003原木检验GB 2772-1999林业种子检验方法GB 7908-1999林木种子质量分级GB/T 14175-1993林木引种GB/T 15783-1995主要造林树种林地化学除草技术规程GB/T 18337-2001 生态公益林建设L Y/T 5302-2002 林产工业工程建设监理实施办法L Y/T 5301-2002 林业生态工程建设监理实施办法L Y 5003-1993 林业工程建设分类标准L Y/T 5133-1995 森林公园工程技术规范L Y/T 5132-1995 森林公园总体设计规范L Y/T 1441-1999 森林资源代码林业区划L Y/T 1440-1999 森林资源代码林业行政区划L Y/T 1439-1999 森林资源代码树种L Y/T 1438-1999 森林资源代码森林调查GB 14192-2005 木材采伐运输安全通则L Y/T 1437-1999 烟剂林间药效试验方法L Y/T 1528-1999 湿地松速生丰产用材林L Y/T 1527-1999 水杉速生丰产用材林L Y/T 1526-1999 南方集材林区采伐更新调查设计规范L Y/T 1527-1999 水杉速生丰产用材林L Y/T 1526-1999 南方集材林区采伐更新调查设计规范L Y/T 1496-1999 马尾松速生丰产林L Y/T 1495-1999 杨树人工速生丰用材林L Y/T 1494-1999 东北、内蒙古国有林区采伐更新调查设计规范L Y/T 1436-1999 柠檬桉速生丰产林L Y/T 1435-1999 红松速生丰产林L Y/T 1385-1999 长白落叶松、兴安落叶松速生丰产林L Y/T 1384-1999 杉木速生丰产林L Y/T 1344-1999 主要针叶造林树种优树选择技术L Y/T 1345-1999 主要针叶造林树种种子园营建技术L Y/T 1343-1999 林木种子检验仪器技术条件L Y/T 1340-1999 主要针叶造林树种优树子代遗传测定技术L Y/T 1531-1999 东北内蒙古国有林区林业企业能量平衡测试通则L Y/T 1173-95 东北、内蒙古林区营林用火技术规程L Y/T 1726-2008 自然保护区有效管理评价技术规范L Y/T 1725-2008 自然保护区土地覆被类型划分L Y/T 1722-2008 寒温带森林生态系统定位观测指标体系L Y/T 1721-2008 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估规范L Y/T 1751-2008 荒漠胡杨林更新复壮恢复技术规程L Y/T 1746-2008 荒漠绿洲区天然林保护技术规程L Y/T 1724-2008 短轮伐期和速生丰产用材林采伐作业规程L Y/T 1723-2008 农田防护林采伐作业规程L Y/T 1662-2008 数字林业标准与规范L Y/T 1706-2007 速生丰产用材林培育技术规程L Y/T 1692-2007 转基因森林植物及其产品安全性评价技术规程L Y/T 1715-2007 中国森林认证L Y/T 1714-2007 中国森林认证森林经营L Y/T 1685-2007 自然保护区名词术语L Y/T 1690-2007 低效林改造技术规程L Y/T 1681-2006 林业有害生物发生及成灾标准L Y/T 1679-2006 森林火灾扑救技术规程L Y/T 1682-2006 绿洲防护林体系建设技术规程L Y/T 1676-2006 燕山低山丘陵围山转造林技术规程L Y/T 1672-2006 长白落叶松、兴安落叶松纸浆林培育技术规程L Y/T 1671-2006 水曲柳林人工培育技术规程L Y/T 1675-2006 马尾松毛虫监测与防治技术规程L Y/T 1663-2006 油松毛虫、赤松毛虫和落叶松毛虫监测与防治技术规程L Y/T 1683-2006 中国野生植物受威胁等级划分标准L Y/T 1680-2006 木材综合利用规范L Y/T 1646-2005 森林采伐作业规程L Y/T 1627-2005 中国森林火灾编码L Y/T 1444-2005 林区木材生产能耗L Y/T 1594-2002 中国森林可持续经营标准与指标L Y/T 1592-2001 林业机械驾驶员保护结构实验室试验和性能要求L Y/T 1515-1999 植树机术语L Y/T 1562-1999 狩猎场总体设计规范L Y/T 1275-1999 森林土壤水化学分析L Y/T 1274-1999 森林植物与森林枯枝落叶层全钼的测定L Y/T 1273-1999 森林植物与森林枯枝落叶层全硼的测定L Y/T 1272-1999 森林植物与森林枯枝落叶层全氯的测定L Y/T 1271-1999 森林植物与森林枯枝落叶层全氮、磷、钾、钠、钙、镁的测定L Y/T 1270-1999 森林植物与森林枯枝落叶层全硅、铁、铝、钙、镁、钾、钠、L Y/T 1269-1999 森林植物与森林枯枝落叶层全氮的测定L Y/T 1268-1999 森林植物与森林枯枝落叶层粗灰分的测定L Y/T 1267-1999 森林植物与森林枯枝落叶层样品的制备L Y/T 1266-1999 森林土壤有效硅的测定L Y/T 1265-1999 森林土壤有效硫的测定L Y/T 1264-1999 森林土壤易还原锰的测定L Y/T 1263-1999 森林土壤交换性锰的测定L Y/T 1262-1999 森林土壤有效铁的测定L Y/T 1261-1999 森林土壤有效锌的测定L Y/T 1260-1999 森林土壤有效铜的测定L Y/T 1259-1999 森林土壤有效钼的测定L Y/T 1258-1999 森林土壤有效硼的测定L Y/T 1257-1999 森林土壤浸提性铁、铝、锰、硅、碳的测定L Y/T 1256-1999 森林土壤强酸消化素的测定L Y/T 1255-1999 森林土壤全硫的测定L Y/T 1254-1999 森林土壤全钾、全钠的测定L Y/T 1253-1999 森林土壤矿质全量素(铁、铝、钛、锰、钙、镁、磷)烧失量的测定L Y/T 1252-1999 森林土壤粘粒(<0.002mm)的提取L Y/T 1251-1999 森林土壤水溶性盐分分析L Y/T 1250-1999 森林土壤碳酸钙的测定L Y/T 1249-1999 土壤碱化度的计算L Y/T 1248-1999 碱化土壤交换性钠的测定L Y/T 1247-1999 森林土壤盐基饱和度的计算L Y/T 1246-1999 森林土壤交换性钾和钠的测定L Y/T 1245-1999 森林土壤交换性钙和镁的测定L Y/T 1244-1999 森林土壤交换性盐基总量的测定L Y/T 1243-1999 森林土壤阳离子交换量的测定L Y/T 1242-1999 森林土壤石灰施用量的测定L Y/T 1241-1999 森林土壤水解性总酸度的测定L Y/T 1240-1999 森林土壤交换性酸度的测定L Y/T 1239-1999 森林土壤pH值的测定L Y/T 1238-1999 森林土壤腐殖质组成的测定L Y/T 1237-1999 森林土壤有机质的测定及碳氮比的计算L Y/T 1236-1999 森林土壤速效钾的测定L Y/T 1235-1999 森林土壤缓效钾的测定L Y/T 1234-1999 森林土壤全钾的测定L Y/T 1233-1999 森林土壤有效磷的测定L Y/T 1232-1999 森林土壤全磷的测定L Y/T 1231-1999 森林土壤铵态氮的测定L Y/T 1230-1999 森林土壤硝态氮的测定L Y/T 1229-1999 森林土壤水解性氮的测定L Y/T 1228-1999 森林土壤全氮的测定L Y/T 1227-1999 森林土壤大团聚体组成的测定L Y/T 1226-1999 森林土壤微团聚体组成的测定L Y/T 1225-1999 森林土壤颗粒组成(机械组成)的测定L Y/T 1224-1999 森林土壤土粒密度的测定L Y/T 1223-1999 森林土壤坚实度的测定L Y/T 1222-1999 森林土壤溶液中氧含量的测定L Y/T 1221-1999 森林土壤空气中二氧化碳含量的测定L Y/T 1220-1999 森林土壤呼吸强度的测定L Y/T 1219-1999 森林土壤温度的测定L Y/T 1218-1999 森林土壤渗滤率的测定L Y/T 1217-1999 森林土壤稳定凋萎含水量的测定L Y/T 1216-1999 森林土壤最大吸湿量的测定L Y/T 1215-1999 森林土壤水分-物理性质的测定L Y/T 1214-1999 森林土壤土水势的测定L Y/T 1213-1999 森林土壤含水量的测定L Y/T 1212-1999 森林土壤水和天然水样品的采集与保存L Y/T 1211-1999 森林植物(包括森林枯枝落叶层)样品的采集与制备L Y/T 1210-1999 森林土壤样品的采集与制备。
国标造林技术标准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造林技术规程 GB/T15776-1995(1)1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本规程规定了人工造林(含迹地人工更新)、飞机播种造林、封山封沙育林技术的内容和要求。
本规程适用于全国国有造林、集体造林、个体造林和各种形式的合作造林。
2 引用标准GB 2772林木种子检验方法GB 6000主要造林树种苗木GB 7905油桐丰产林GB 7906油茶丰产林GB 7907核桃丰产与坚果品质GB 7908林木种子GB 9982板栗丰产林GB 10016林木种子贮藏GB/T 15162飞机播种造林技术规程GB/T l5163封山(沙)育林技术规程LY 1000容器育苗技术LY 1058 日本落叶松速生丰产林LY 1059 毛竹林丰产技术ZB B64 001杉木速生丰产林ZB B64 002长白落叶松、兴安落叶松速生丰产林ZB B64 003红松速生丰产林zB B64 004柠檬按速生丰产林ZB B64 006杨树人工速生丰产用材林ZB B64 007马尾松速生丰产林ZB B64 008枣树丰产林ZB B64 010水杉速生丰产用材林ZB B64 011湿地松速生丰产用材林3 总则3.1为规范造林技术,提高造林成效,加快森林资源的培育,充分发挥其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实施细则》,制定本规程。
3.2建立和健全技术责任制度,积极推广应用先进的造林技术和新的科技成果,不断提高造林成效。
3.3造林要同生物多样性保护、环境保护相结合,提倡多林种、多树种造林。
4 林种确定4.1防护林要因地制宜、因害设防营造防护林。
4.1.1水源涵养林在江河源头、山地丘陵、湖泊和水库周围应营造水源涵养林。
4.1.2水土保持林在容易引起水土流失的地带,为减缓地表径流,减少土壤侵蚀、防治滑坡和泥石流,保持和恢复土壤肥力,营造水土保持林。
4.1.3防风固沙林在流动、半固定沙地,受风沙危害的城镇、村庄、农田、牧场、工矿区、公路、铁路、水利设施等周围,应营造防风固沙林。
林业行业主要技术标准与规程

林业行业主要技术标准与规程一、种子与苗木(一)种子( 1)林木种子检验规程( GB2772—1999);( 2)林木种子质量分级( GB7908—1999);( 3)林木种子贮藏( GB/T10016—1988);( 4)林木良种审定规范( GB/T14071—1993);(5)林木种质资源保存原则与方法( GB/T 14072—1993);(6)主要造林阔叶树种良种选育程序与要求( GB/T 14073—1993);(7)林木引种( GB/T 14175—1993);( 8)林木采种技术( GB/T 16619—1996);( 9)林木育种及种子管理术语( GB/T 16620—1996);( 10)母树林营建技术( GB/T 16621—1996);( 11)主要针叶造林树种优树子代遗传测定技术 ( LY/T 1304—1999);(12)林木种子检验仪器技术条件( LY/T 1343 —1999);(13)主要针叶造林树种优树选择技术( LY/T 1344 —1999);(14)主要针叶造林树种种子园营建技术( LY/T 1345 —1999);( 15)中国林木种子区杉木种子区( GB/—1988);( 16)中国林木种子区马尾松种子区( GB/—1988)。
(二)苗木( 1)主要造林树种苗木质量分级( GB/T 6000—1999);( 2)育苗技术规程( GB/T 6001—1985);(3)林业苗圃工程设计规范( LY J128—1992);(4)容器育苗技术( LY/T 1000 —1991);(5)国有林区标准化苗圃( LY/T 1185 —1996);(6)林木组织培养育苗技术规程( LY/T 1882 —2010);(7)主要造林树种苗木质量分级第1部分:裸根苗( DB45/T —2009 代替DB/450000B6101—1993)(8)主要造林树种苗木质量分级第2部分:容器苗(DB45/T —2009)(9)油茶容器育苗技术规程( DB45/T 625—2009);( 10)香樟绿化苗木培育技术规程和质量分级( LY/T 1729-2008 );(11)扁桃绿化苗木培育技术规程( DB45/T 624—2009);(12)《林木种苗工程管理办法》 (国家林业局2001 年);(13)《林木种苗工程项目建设标准(试行) 》(国家林业局2004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主要针叶造林树种优树子代遗传测定技术( Genetic testing technique on major Coniferous trees for afforestation in China)发布时间:1989-07-011 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本标准规定了主要针叶造林树种优树子代遗传测定的制种、育苗、苗期测定、造林测定、测定林管理的基本技术要求,规定了测定林的调查、数据整理分析的方法以及必须提供的试验资料。
本标准适用于主要针叶造林树种优树单、双亲谱系子代遗传测定。
2 引用标准GB2772-81 林木种子检验方法3 名词术语3.1 基因型(genotype)和表现型(Phenotype)基因型是一株树木所有遗传基础的总和。
表现型是一株树木所有性状的总和,是基因型和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
3.2 子代遗传测定(genetic testing)将优树的子代,按田间试验设计建立测定林分,以区分环境因子的影响大小,评定优树的遗传价值,找出优良的基因型的试验过程,称为子代遗传测定。
3.3 亲本(Parent)用来进行交配的雄性(父本)和雌性(母本)树木个体的统称。
3.4 交配设计(mating design)以测定优树遗传价值为目的而制定的各种交配方式。
其分为单亲谱系交配设计和双亲谱系交配设计。
3.5 单亲谱系交配设计(incomplete pedigreed mating design)指获得的后代只知道母本的一类设计。
常用的有自由授粉交配设计和多系混合花粉交配设计。
3.6 双亲谱系交配设计(complete pedigreed mating design)指获得的后代父母本都清楚的一类交配设计。
常用的有循环单交设计(circular mating design)和分组不连续半双列交配设计(disconnected diallal mating design)(参见附录A)3.7 配合力(combining ability)在一定的交配系统中,亲本产生理想个体的潜在能力。
其分为一般配合力和特殊配合力。
3.8 一般配合力(general combining ability)和特殊配合力(special combining ability)在一个交配系统(设计)中,一个亲本与其他各亲本交配所得的子代性状平均表现,称为这个亲本的一般配合力;两个特定亲本交配,其子代平均值与两亲本一般配合力的离差,则称为这两个亲本的特殊配合力。
3.9 对照(check)简作CK。
是试验中衡量参试家系经济性状表现优劣的基准处理。
3.10 现实增益(real-gain)被测家系某个性状平均值高于试验中对照的百分比(%)3.11 田间试验设计(experimental design)按数理统计的原理和方法,将试验合理地布置于田间的各种方法。
常用的有随机完全区组设计(randomized complete-block design)和巢式设计(nested design)。
4 测定种子制备4.1 单亲谱系种子通过自由授粉或多系混合辅助授粉交配设计获得。
4.1.1 自由授粉种子从优树上采集。
4.1.2 对已进入正常结实期的种子园,一个供试家系的种子应从种子园5个以上分系植株树冠上部采集,并等量混合。
4.1.3 对结实初期的种子园,用20个以上的优树无性系的混合花粉进行人工辅助授粉后,分系采集种子供试。
4.1.4 采种量视不同树种而异,多点测定时采种量须满足营造3个以上测定点。
4.2 双亲谱系种子通过控制授粉获得(参见附录A、附录B)。
4.2.1 控制授粉在优树收集区或种子园的嫁接植株上进行。
4.2.2 交配设计以采用6×6分组不连续半双列交配法为主。
4.2.3 控制授粉过程要严格防止不同无性系花粉相互污染。
4.2.4 授粉后每个组合或枝条均拴能耐久的标签,并作好记录,严防混淆。
4.3 对照用种子4.3.1 子代测定试验必须设置对照。
4.3.2 单亲谱系子代测定试验设:a. CK1——种子园供种区域内种子来源清楚的一般生产用种;b. CK2——测定点所在地优良林分10株以上平均木的混系种子。
确定平均木用目估法。
测定点所在地区没有优良林分时,用优树分布区的混合种子。
4.3.3 双亲谱系子代测定设:a. CK1——同4.3.2ab. CK2——参与交配亲本无性系的种子园自由授粉种子等量混合。
4.3.4 第三代种子园子代测定设:a. CK1——同4.3.2a;b. CK2——第一代种子园的自由授粉混系种子;c. CK3——当地种子园中最优无性系自由授粉种子。
4.3.5 对照种子取样方法按GB2772执行。
4.3.6 对照种子用量按下列两种情况确定:a. 不分组随机区组设计试验对照种子用量为一个被测系种子量的一倍;b. 分组随机区组设计试验对照种子的用量为一个被测系种子量的五倍。
4.4 参试种子均要分系采收、处理、包装。
4.5 种子袋要设两个标签,一个拴袋口,另一个置袋内,严防混淆。
4.6 详细记录参试种子来源、数量、质量等数据(参见附录C)。
5 苗木培育5.1 田间试验主要用随机完全区组设计。
试验地条件要求基本一致。
每个试验的重复不少于3次。
每行播种量须相同。
试验的其他条件也应基本一致。
5.2 播种时间同一试验不能超过两天,同一重复必须1次播完。
5.3 试验地周围必须设置同树种的保护床、行。
保护床1床以上,保护行3行以上。
5.4 播后及时核实,绘制田间排列图。
不同处理间应设置地面标记。
5.5 苗期试验期间各项管理措施要一致,并作详细记录。
6 苗期观测6.1 在移植前测量全部苗木的高度,统计分析苗期生长差异。
苗床步道边各两株苗木不调查。
6.2 抗性差异在发生时及时记录。
6.3 需进行中短期抗性等特殊试验或测定的,可根据需要留床或作圃地移植,并视需要增加观测项目和次数。
6.4 苗高测量误差不超过1cm,数据记载到小数点后一位。
记载表式见附录E。
7 营造测定林7.1 苗木7.1.1 核对并清点试验内各家系苗木数量。
7.1.2 按测定林营造设计要求分配苗木,确定起苗方案。
7.1.3 任一单亲家系苗木总数低于设计要求数的75%、双亲家系低于60%时,不参加遗传测定试验。
7.1.4 任一重复内某个家系苗木数低于设计要求90%的家系,从邻近的重复同一家系中调配,调配后仍达不到7.1.3条规定的,用其他苗木替代。
替代植株视为补植株。
7.1.5 起苗时,除剔去机械损伤苗木外,其余各家系苗木均不能挑选。
7.1.6 起苗后各家系均挂能耐久的标签(不得用纸标签),标明家系号和造林地点,并按造林测定点分开假植,严防混淆。
7.2 造林地7.2.1 能代表当地适宜于被测树种造林更新的主要地类。
7.2.2 整地方式、规格,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林业部《造林技术规程》(试行)。
7.3 试验设计要求7.3.1 多点测定的造林点要代表供种范围内不同生态类型。
7.3.2 试验区内的地块形状尽量完整,土壤条件基本一致。
7.3.3 一个试验参试家系数宜在30?50个之间。
多于50个时,采用分组随机完全区组设计,并增设一个共同对照。
7.3.4 每一试验的造林地点重复不得少于3次;地点内重复不得少于4次。
7.3.5 试验采用随机完全区组设计或巢式设计,每小区株数为4?10株。
地点内每一家系参试总株数不得少于40株。
7.3.6 重复和小区排列(参见附录D)a. 立地变化较大时,设长方形重复和小区,重复长边平行于等高线,小区垂直于等高线方向设置。
b. 立地平坦或地形变化不大时,可设方形重复和小区。
7.3.7 每块试验地周围设立同树种保护行2行以上。
7.4 定植7.4.1 按试验设计要求确定造林密度(参见附录J)。
7.4.2 同一地点内的试验林营造时间不能超过3天;一个重复须一次造完。
保护行同时定植。
7.5 施工记载7.5.1 填写子代测定林登记表(格式参见附录F)。
7.5.2 详细记录施工及以后各项管理措施。
7.5.3 绘制试验区总图和定植详图。
7.6 试验林标记7.6.1 试验地和重复间须设立标桩或标志树。
7.6.2 每小区第一株树设立明显的标记。
7.6.3 所有标记须保存到试验结束,中除损坏应及时更补。
7.7 管理7.7.1 补植:死亡植株于造林当年或翌年补植,并在图上标明。
成活率低于75%的试验需重新设置。
7.7.2 试验区(包括保护行)的抚育管理措施要均匀一致。
7.7.3 1/3轮伐期内不施肥,不间种,不疏伐,不修枝。
7.7.4 测定林在试验期限内严禁砍伐和毁坏。
7.7.5 及时防治病、虫灾害及其他动物的危害。
8 测定林调查8.1 调查性状、时期、方法和记载表式见附录F。
8.2 调查某一项性状必须一次完成。
8.3 生长量调查在林木生长停止期或年终进行。
补植株不参加调查。
9 试验数据整理分析9.1 试验数据整理分析方法与计算模式参见附录H、附录I。
9.2 试验分析提供如下资料:9.2.1 被测无性系的一般配合力表现,优良无性系的数量;不同交配组合的特殊配合力及优良组合。
9.2.2 种子园的现实增益、家系选择的增益和最优家系的增益。
9.2.3 具特殊抗性、木材容重大的家系和个体。
9.2.4 生长早晚相关资料。
9.2.5 根据需要进一步估算其他遗传参数。
10 技术档案资料10.1 内容包括:设计说明书、参试优树登记表、采种记录及有关说明、苗期测定基本情况、原家系号及其代编号、田间排列详图、造林地概况及林地规划设计书、造林设计图和定植图、造林施工说明、主要性状野外调查记录、测定结果及其汇总报告。
10.2 档案保存10.2.1 测定林记录保存在施工单位。
并建立入档、管理、调阅制度。
10.2.2 野外测定原始记录长期保存。
10.2.3 汇总数据及试验详细资料一式两份,分存施工单位和技术指导单位。
10.2.4 试验结果的汇总报告,一式3份,分存施工单位、技术指导单位和施工单位的省(自治区、直辖市)林木种子主管部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