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北京大学844中国哲学史考研真题及详解【圣才出品】

合集下载

郭齐勇《中国哲学史》-课后习题-第1~2篇【圣才出品】

郭齐勇《中国哲学史》-课后习题-第1~2篇【圣才出品】

第一编先秦哲学第1章中国古代哲学的诞生1.在殷周之际,周公等人的观念发生了哪些变化?“以德配天”“敬德保民”思想有什么意义?答:(1)在殷周之际,周公等人的观念的变化①思想来源上:殷商时代已有道德意识的启蒙。

在《盘庚》中已包含了尊重民意、民利和当政者的笃诚敬业精神等人文主义的萌芽。

但殷代仍以敬事鬼神为主。

小邦周取代大殷商以后,周初人进一步有了人文的自觉,这种自觉源于他们以小邦而承受大命,又面临内外部的叛乱。

继承了商人崇拜上帝至上神的天命观念,他同样认为天是有意志的,但周公的天命观和商人是有区别的;②天德关系上:以祖配天到以德配天德转变,重神到所谓重道忠于民而信于神,改造了商人诸事占卜的天命论。

“以德配天”即用德替代祖先,以道德作为祭天的配享,也即将德放到了与天相等同的地位。

在殷周之际的革命中,周公等人的观念发生了一定的变化,把血缘性的祖宗崇拜,发展为政治与道德性的祖宗崇拜(“以祖配天”到“以德配天”),把外在性的天神崇拜,逐渐内在化、道德化。

“敬德保民”周公认为,夏、殷王朝败亡,说明“天命”是可以转移、变更的。

“天命靡常”,“天惟时求民主”,人主只有敬慎其德,治理好国家,“保享于民”才能“享天之命”。

所以命是可以更改的,关键是主政者要“明德”“敬德”。

③天与天命中神的观念淡了,认为惟德是辅;由天不可信的思想演化成对天的怨恨等。

(2)“以德配天”“敬德保民”的思想意义①周人改造夏、殷两代的王权神授论,不仅创造天子说,假天神权威为王权的合理性作论证,而且创造天命转移论,假天神权威对君主的权力作出一定的限制和道德的约束,又赋予君主不仅治理人民,而且教化人民的双重责任。

②周人的“敬”“敬德”“明德”的观念,是一种充满责任感的忧患意识,从把责任、信心交给神转而为自我担当。

这是周人在自觉、主动、反省地凸显主体的积极性与理性作用,是中国人文精神最早的表现,是以“敬”为动力的、具有德性的人文主义或人文精神。

③周公提出的“敬德保民”“敬德安民”等一系列人道主义的思想是非常深刻的,在社会实践中起过一些作用。

郭齐勇《中国哲学史》配套题库-现代哲学名校考研真题(圣才出品)

郭齐勇《中国哲学史》配套题库-现代哲学名校考研真题(圣才出品)

第四编现代哲学一、名词解释1.大同书[清华大学2014研;中山大学2013研]答:《大同书》是近代改良派领袖康有为的著作。

他在书阐发理想的社会与政治纲领。

书中倡导托古改制,借公羊学创“大同”学说,主张维新变法,由“小康”而进“大同”。

他认为只有在政治、经济、生活富足的“大同”社会中,才能真正实现人的本性。

“大同”理想是中国资产阶级的先进思想家向西方探寻真理的积极成果,超过了洪秀全的农业空想社会主义,但康有为的“大同”理想也只是一种空想,最终没有实现。

2.“全变”[武汉大学2014研]答:“全变”是康有为根据《周易》的“变易”思想和近代自然科学知识而提出的概念。

他的“天道尚变”的宇宙发展观认为天、地、人都处于变化之中,没有事物是永恒不变的。

他的辩证法思想冲击了传统观念,突破了“器可变,道不可变”的局限性,为进行维新变法提供了理论依据。

全面变法的内容包括:①变器,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②变事,发展近代工商业;③变政,推行资本主义的政治体制;④变法,变封建制度为资本主义制度。

康有为的“全变”思想主张中国走资本主义发展道路,超过了地主阶级改革派的思想,突破了早期改良思想家的局限,富有积极意义,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

3.以太[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4研]答:“以太”是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设想的一种物质,泛指晴天或上层大气,是物质构成的一种元素。

谭嗣同以“以太”为“仁”,为万物之本原;康有为以“以太”为不忍人之心;章炳麟认“以太”为“原子”;孙中山则以之为“太极”,为宇宙生成之初的物质。二、简答题1.孙中山的“知难行易”说。

[南开大学2015研]答:“知难行易”说是中国近代革命家、思想家孙中山的认识论关于知行关系的学说。

(1)提出背景通过总结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经验教训,孙中山深感“知易行难”的传统旧说,不但不能激励人们的进取精神,反而助长畏难苟安的心理。

“不知固不欲行,而知之又不敢行,则天下事无可为者矣。

”他认为这是中国近代积弱衰败、革命事业不能取得成功的一个重要原因。

北京大学847科学哲学考研参考书、历年真题、复试分数线

北京大学847科学哲学考研参考书、历年真题、复试分数线

90
90
工 学 (08)
50 50
90
90
管理学 (12)
50 50
90
90
艺术学 (13)
50 50
90
总分 360 370 345 360
345
345 320 320 350 350
备注
北大-新加坡国 立大学汉语言 文字学双硕士 班为 340。
(2)、联考: 考试科目
专业学位 应用统计 025200 金融硕士 025100 税务硕士 025300 保险硕士 025500
专注中国名校保(考)研考博辅导权威
不再关注科学的瞄问题,而是科学的“证伪”(波普尔)、科学的历史性(库恩),甚至科 学的多元化问题(费耶阿本德)。
二、北京大学 847 科学哲学考研复试分数线
根据教育部有关制订分数线的要求,我校按照统考生、联考生等不同类型分别确定复试基本 分数线。考生能否进入复试以各院系所规定的各项单科成绩和总成绩确定的复试名单为准。 我校将按照德、智、体全面衡量,择优录取,保证质量,宁缺毋滥的精神和公开、公正、公 平的原则进行复试与录取工作。
02 底线伦理何怀宏辽宁出版社 03 新编伦理学教程魏英敏北大出版社 04 《中国伦理思想研究》张岱年上海人民出版社 05 《良心论》何怀宏 上海三联书店 01 西方哲学原著选读(上下册)西哲教研商务印书馆
02 中国哲学史(1-4 册)任继愈人民出版社 03 基督教哲学 1500 年 赵敦华 人民出版社 04 中国哲学史(上下册)肖捷夫 李锦全 人民出版社 (复印本) 05 西方哲学简史赵敦华北京大学出版社 06 中国哲学大辞典 方克立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07 现代西方哲学刘放桐人民出版社 (上下册)修订版 08 西方哲学史(上下册)全增嘏上海人民出版社 09 现代西方哲学新编 赵敦华 北京大学出版社 10 中国哲学史(上下册) 中华书局 北京大学哲学系中国哲学教研室编 (复印本) 01 美学概论 王朝闻 人民出版社 02 中国美学史大纲 叶朗 上海人民出版社 03 西方美学史 朱光潜 人民出版社 01 宗教学通论新篇 吕大吉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02 走向神圣-现代宗教学的问题与方 张志刚 人民出版社

2015北京大学中国哲学考研参考书、历年真题、报录比、研究生招生专业目录、复试分数线

2015北京大学中国哲学考研参考书、历年真题、报录比、研究生招生专业目录、复试分数线
02 中国哲学史(1-4 册)任继愈人民出版社 03 基督教哲学 1500 年 赵敦华 人民出版社 04 中国哲学史(上下册)肖捷夫 李锦全 人民出版社 (复印本) 05 西方哲学简史赵敦华北京大学出版社 06 中国哲学大辞典 方克立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三、2015 北京大学中国哲学考研真题
一、名词解释(30 分) 1、良知 2、物化 3、小故 4、无待 5、本无 6、重玄 二、简答题(60 分) 1、化性起伪 2、得意忘象 3、仁者浑然与物同体
1.69 116 5
2.1 117 4
5.88 16 2
9.09 14 1
8
58
8.51 38 3
30.43 32 4
25 11 1
5.19 413 23
9.09 27 2
4.31 109 2 3.42 111 5 12.5 19 2 7.14 19 1
41 1 7.89 42 3 12.5 35 5
300
300 310 195 300 330
备注
深圳研究生院总 分为 340。
口、笔译两专业
报考管理类,公 共课不低于 50 分,专业课不低 于 90 分,总分不 低于 350;报计算 机辅助翻译公共 课不低于 50 分, 专业不低于 90 分,总分不低于 360。
提前面试 提前面试
专注中国名校保(考)研考博辅导权威
50 50
90
50 50
90
50 50
90
50 50
180
60 60
90
50 50
90
50 50
90
50 50
180
50 50 80
80
50 50 80

中国哲学史考研试题及答案

中国哲学史考研试题及答案

一、名词解释1、《白虎通义》: 中国汉代讲论五经同异,统一今文经义的一部重要著作。

又称《白虎通》、《白虎通德论》。

班固等人根据东汉章帝建初四年(公元79)白虎观会议上进行经学辩论的结果纂辑而成,计 4 卷。

该书以神秘化了的阴阳、五行为基础,解释自然、社会、伦理、人生和日常生活的种种现象;其所列门目,对社会生活、国家制度和伦理原则等作了基本规定,实际是一部以今文经义为依据的国家法规。

主要注本有清陈立撰《白虎通疏证》等。

2、【仁】指一种高尚的美好品德。

孔子以仁为最高的道德原则,以仁为核心建立起自己的思想体系。

仁的核心是爱人,主张人与人之间相互亲爱,提出“忠恕”之道。

要求人们的行为符合宗法制度的礼制,并把仁爱的原则推广到政治之中。

在此基础上,孟子进一步提出了仁政的学说。

道家老庄则主张“绝仁弃义”,认为“大道废,有仁义”。

汉以后,仁成为五德(仁、义、礼、智、信)之首。

宋代学者更以天理说仁,仁具有了万物本原的意义。

近代学者接受西方资产阶级思想,并以之改造仁的学说,仁便从封建宗法血缘道德转变为近代资产阶级人道主义思想。

3、【天人合一】中国古代关于天与人、天道与人道、自然与人为相通、相合与统一的观点。

天人合一不等于天人等同。

中国哲学侧重强调天人之间的统一,认为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与自然界有着同样的本质和规律,追求天人之间的和谐,反对把天与人相互割裂、相互对立,具有合理的因素。

4、【无为】道家哲学思想。

老子认为,道生万物而自然而然,不受任何意志支配的。

就“道”听任自然而言,是“无为”,而就其生长万物言,又是“无不为”,所以“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人的行为也应该效法天道,顺应自然,不要任意妄为。

执政者更应该以“无为”治国,才能“无败”、“无失”,达到“无不为”。

老子“无为”论所含的否定人的主观能动性的消极因素,后来被庄子所发展,而其要求人们不要任意妄为的思想,则为《淮南子》发展成“因物之所为”、“循理而举事”,从而有所作为的思想。

中国哲学史 名校考研真题 (简答题)【圣才出品】

中国哲学史  名校考研真题 (简答题)【圣才出品】

二、简答题1.简述明末清初的经世致用思潮。

[中山大学2018年研]答:(1)经世致用思想兴起的原因明末,汉族知识分子开始反思明亡的教训。

在思想领域,人们反思的矛头指向了宋明理学及陆王心学,认为他们空谈性命而不务实事。

“书生徒讲义理,不揣时势,未有不误人国家者”。

要求学术反虚就实,提倡经世致用的真学问和“以实为宗”的新学风。

他们学风的特点是:务当世之务,康济时艰,反对脱离社会实际;勇于任事,不务空谈,“生存一日当为民办事一日”;致力于创新,绝不蹈袭古人;实事求是,注重调查研究。

他们的研究范围,几乎涉及社会问题的一切方面,包括政治、经济、军事、历史、地理、民族、法律、人情、风俗、科学等,“事关民生国命者,必穷源溯本,讨论其所以然”。

他们以社会问题为中心,在救世济时的思想指导下,提出了解决当前社会问题的各种方案。

代表人物有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傅山、颜元、李塨、方以智、戴震等。

(2)经世致用思潮的主要内容①气论哲学的兴起反思思潮的总体走向是对宋明理学超越追求的一种拨正,所以,明清之际的思想家一致强调现实关怀,注重经世致用。

从哲学的角度看,这一转向是以从理到气、从超越追求到现实关怀为标志的。

无论是王夫之、方以智,还是对王学一直情有独钟的黄宗羲,都转向了气,都强化了对气的论证。

清代哲学大体上都是以气论为基础的,这不仅包含着一种本体论的转向,更重要的则表现了一种立足于现实关怀以重新确立超越追求的指向。

如王夫之“以气释理”并坚持“据器以出道”时,不仅表明了一种新的本体论的确立,同时也表明其力图通过器识、历史以重新探索道之超越指向的趋势。

②提倡个性解放的新道德a.在关于理欲、情理、义利、个体与类的关系的讨论中,这一时期的学者集中表达了以自然人性论为出发点的新理欲观、新情理观、新义利观以及关于个性解放的论说。

从泰州学派到李贽及李贽的众多崇拜者,都要求冲破禁欲主义,肯定“人欲”的合理性,批判“天理”说对人性发展的宰制,批判道学末流的虚伪,主张“自然之性乃自然真道学”,在自由竞争中“各遂千万人之欲”。

2015年北京大学844中国哲学史考研真题及详解【圣才出品】

2015年北京大学844中国哲学史考研真题及详解【圣才出品】

2015年北京大学844中国哲学史考研真题及详解一、名词解释1.前识答:“前识”是指对于事物的预见,是先秦老子的哲学术语。

《老子》三十八章说:“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

”老子认为,前识是华而不实的,它不表示人的聪明,反而是愚蠢的开始。

因为前识是智慧的产物,而老子认为,“慧智出,有大伪”。

有了智慧,便出现了许多的人为,人为又与道相违背,所以人的智慧是应该摒弃的,前识是应该抛弃的。

韩非认为,人在事物发生之前就发表议论,在事情发现之前就有认识,叫前识。

王弼《老子注》将“前识”解释为“前人而识”,即先于他人而认识。

2.通几答:通几是明清之际方以智用语,意即哲学。

语原出《易·系辞上》:“惟深也,故能通天下之志;惟几也,故能成天下之务。”方以智《通雅》中说:“专言通几,则所以为物之至理也,皆以通而通其质者也。”并认为通几寓于质测(自然科学)之中。方以智将知识分为质测、宰理和通几三类。

质测是指实证自然科学,宰理是指传统的外王之术,即现在的社会政治学和经济学。

通几是指研究事物存在依据的学科,即哲学。

通几,由于它是揭示万物之所以存在的依据,既不能证实又不能证伪。

这三种知识的关系就是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

3.无名答:“无名”语出庄子《逍遥游》:“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古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倘若能顺应天地万物的本性,驾驭着六气的变化,遨游于无穷的境地,他还需要凭借什么呢?所以说:修养高的人能任顺自然、忘掉自己,修养达到神化不测境界的人无意于求功,有道德学问的圣人无意于求名。

无己即超脱世俗价值所左右的自己。

因而,“无名”是要扬弃世俗价值所拘系的小我,使自己从狭窄的局限中提升,而成其大我。

4.三表法答:“三表法”是墨子提出的检验认识真理性的三条标准。

《墨子·非命上》记载:“言必有三表。”三表为:“有本之者,有原之者,有用之者。”以古代圣王的历史经验为根据、以众人的感觉经验为根据,以政治实践是否符合国家、民众利益为验证。墨子重视感觉经验,肯定古代文献的记载,尤其强调社会效果是衡量诸种学说是非的重要标准。

2015年武汉大学844中国哲学史考研真题(回忆版)及详解【圣才出品】

2015年武汉大学844中国哲学史考研真题(回忆版)及详解【圣才出品】

2015年武汉大学844中国哲学史考研真题(回忆版)及详解二、名词、命题解释(8选6,60分)1.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答:“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是指不到学生努力想弄明白但仍然想不透的程度时,先不要去开导他;不到学生心里明白却又不能完善表达出来的程度时,也不要去启发他。

语出《论语·述而篇》:“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愤”是指心里想求通而又未通,“悱”是指想说而又不知道怎么说。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经常用来说明对学生要求严格,先让学生积极思考,再进行适时启发,孔子还要求学生能举一反三,这些都具有深远的影响,在今天的教学过程中仍具有借鉴意义。

2.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答:“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是指天地不会偏爱任何事物,在天地眼中,万物与刍狗没有分别,即世界上万事万物其实都是平等的,出自老子《道德经》。

刍狗是古代祭祀时用草扎成的狗。

河上公对这句有注:“天施地化,不以仁恩,任自然也。

”其意是指天地不讲仁恩,只是任其自然,将万物看作刍狗。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也是庄子齐物论思想的滥觞,对后世具有重大的启迪意义。

3.性者,本始材朴答:“性者,本始材朴”是战国时期荀子的哲学用语,出自《荀子·礼论》。

“本始”是指原始,本初。

“材朴”是指资质朴素。

人的本性其本质是没有经过雕饰的,是自然的,换言之,人的本性是无所谓善恶的“本始材朴”的自然之性,它既有转化为恶的可能,也有发展为善的机会。

荀子主张性恶论,他认为,人性中本无善端。

非但无善端,且有恶端。

虽然他认为人性本恶,但荀子认为人具有接受道德教育的聪明才力,积学既久,成为习惯,圣即可积而致也。

这与注重道德修养自觉性的性善论既相对立,又相辅相成,对后世的人性学说产生了重大影响。

4.尚贤·尚同答:“尚贤”、“尚同”是墨子在政治方面的主张,二者的结合反映了墨子独特的治国理念。

①“尚贤”是指任用人才,不计出身贵贱,一切以能力为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5年北京大学844中国哲学史考研真题及详解一、名词解释1.前识答:“前识”是指对于事物的预见,是先秦老子的哲学术语。

《老子》三十八章说:“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

”老子认为,前识是华而不实的,它不表示人的聪明,反而是愚蠢的开始。

因为前识是智慧的产物,而老子认为,“慧智出,有大伪”。

有了智慧,便出现了许多的人为,人为又与道相违背,所以人的智慧是应该摒弃的,前识是应该抛弃的。

韩非认为,人在事物发生之前就发表议论,在事情发现之前就有认识,叫前识。

王弼《老子注》将“前识”解释为“前人而识”,即先于他人而认识。

2.通几答:通几是明清之际方以智用语,意即哲学。

语原出《易·系辞上》:“惟深也,故能通天下之志;惟几也,故能成天下之务。”方以智《通雅》中说:“专言通几,则所以为物之至理也,皆以通而通其质者也。”并认为通几寓于质测(自然科学)之中。方以智将知识分为质测、宰理和通几三类。

质测是指实证自然科学,宰理是指传统的外王之术,即现在的社会政治学和经济学。

通几是指研究事物存在依据的学科,即哲学。

通几,由于它是揭示万物之所以存在的依据,既不能证实又不能证伪。

这三种知识的关系就是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

3.无名答:“无名”语出庄子《逍遥游》:“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古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倘若能顺应天地万物的本性,驾驭着六气的变化,遨游于无穷的境地,他还需要凭借什么呢?所以说:修养高的人能任顺自然、忘掉自己,修养达到神化不测境界的人无意于求功,有道德学问的圣人无意于求名。

无己即超脱世俗价值所左右的自己。

因而,“无名”是要扬弃世俗价值所拘系的小我,使自己从狭窄的局限中提升,而成其大我。

4.三表法答:“三表法”是墨子提出的检验认识真理性的三条标准。

《墨子·非命上》记载:“言必有三表。”三表为:“有本之者,有原之者,有用之者。”以古代圣王的历史经验为根据、以众人的感觉经验为根据,以政治实践是否符合国家、民众利益为验证。墨子重视感觉经验,肯定古代文献的记载,尤其强调社会效果是衡量诸种学说是非的重要标准。

墨子的三表法首次提出了检验真理的标准问题,表现出墨子重视感觉经验和实际功利的思想倾向。但墨子忽视了理性思维的作用。

5.离坚白答:“离坚白”是战国时期公孙龙学派的名辩命题。

与“合同异”相对。语出《公孙龙子·坚白论》:“视不得其所坚而得其所白者,无坚也;拊不得其所白而得其所坚者,无白也。

”他们认为人们感官接触到的事物的各种属性,都只能是绝对分离的独立体。

他们用“离坚白”来论证这一观点。认为眼看不到石之坚,只能看到石之白,因此“无坚”;手摸不到石之白,只能触及石之坚,因此“无白”;由此断定,“坚”和“白”是互相分离、各自独立存在的。

这一观点具体分析了感觉接触事物的特殊性,但却夸大了其特殊性,割裂了人的认识功能的统一性。6.性三品答:“性三品”是中国古代一种主张人性分为三等的理论。

西汉董仲舒把人性分为上中下三等。

他认为,上等的“圣人之性”先天是善的,不需要教育;下等的“斗筲之性”是经过教育也难以转化为善。

这两种是少数,都不可以名性,只有“中民之性”人数众多,可名性。

东汉王充根据禀气多少把人性分为善、中、恶三种,他认为性善是中人以上,性恶是中人以下,善恶混是中人之性。

唐代韩愈明确提出“性三品”说,他认为,与生俱来的性包括仁、义、礼、智、信五种道德品质,在三品中的比重各不相同。

韩愈和董仲舒的“性三品”说都是封建等级关系在理论上的反映。

二、简答题1.为仁由己答:“为仁由己”是春秋孔子为其道德修养方法论和作为这种方法论的哲学基础确定的基本原则。

《论语·颜渊》:“颜渊问仁。

子日:克己复礼为仁。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为仁由已,而由人乎哉?”仁是孔子的最高道德理想和标准。

孔子认为,“仁”是从人对人的良好情感中引申出来的,由于“为仁”(或不“为仁”)完全取决于自己,所以孔子说“为仁由己”,而非“由人”。

孔子明确肯定了道德行为、道德实践的主体性原则。

而从身边做起,体现的是道德修养的践行性特征。

其具体做法包括以下三点:(1)“求之于已”孔子十分强调人作为主体的内心自觉和主观努力。

在他看来,“为仁”本来就是个人的道德追求,其动力应该来自于自己而不是来自于别人,其对象应该是要求自己而不是去要求别人。

“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2)“笃信好学”孔子很强调学习。

他说:“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他孜孜不倦地追求学问,但又不是为了学问而学问。

在他看来,学问提高的同时也应该是道德的提高。

孔子主张“为己之学”,强调“笃信好学,守死善道”,把做人与做学问紧密结合起来。

(3)“躬行实践”道德修养的关键是身体力行,即孔子所说的“躬行”。

孔子很强调学了就要做,说了就要行,十分重视“言行一致”。

“先行其言而后从之”,“听其言而观其行”,以是否身体力行来作为检验道德修养的试会石。

孔子“为仁由己”的道德哲学,其最终目标是“成圣”。

“成圣”构成为他的最高的道德理想,而由之推动统治者以“圣人之道”治国,则构成他的最高的社会理想。

2.道通为一”答:“道通为一”是庄子在《齐物论》中提出的哲学思想。

庄子借“道通为一”的途径建构自己的形上学的。

庄子称:“物固有所然,物固有所可。

无物不然,无物不可。

故为是举莛与楹,厉与西施,恢诡谲怪,道通为一。

其分也,成也;其成也,毁也。

凡物无成与毁,复通为一。

”庄子与老子都以“道”为形而上的最高范畴。

(1)含义①道即天地万物所以生之总原理,有物即有道,故道“无所不在”也;②道为天地万物所以生之总原理,故“自本自根”,无始无终而永存,天地万物皆依之生生不已也;③道之作用,亦系自然的;④道即天地万物所以生之总原理,此原理即表现于万物之中;⑤道非事物,故可称为“无”。

泰初有“无”,无即道也。

(2)“道”的缘由①源自于“道通为一”。

“道通为一”者,即在“道”的层面上,在“道”的审视下,万物在经验世界、经验事物范围内的分判都是没有本真意义和正确价值的。

庄子认为把它们的分判化去,将它们看作是齐同、齐一的,就合于“道”,进达于“道”。

②万物在经验世界层面上的差别,包括有在性质、功能、时间、空间和价值上的种种差别。

“道”由化解这种种差别而获得。

“为”、“形”、“可见”、“高”、“深”、“先”、“后”等概念,都是用以描述经验事物的性质和功能。

庄子认为,“道”没有这些特性,不能用这些概念来描述。

“道”既不能用这些知性概念来描述,显得神秘。

然而它越被置于神秘的地位,越凸显了它对经验事物在性质和功能上的差别的化解功能。

③“道”既然化去、超越经验事物的种种区分,不再具有经验事物的种种特质,那么,从经验的立场看“道”,“道”可被视为“无”、“无有”。

(3)庄子“道”的生成①借化去经验世界、经验事物的对待性及由对待性引发的种种差别与区分而建立;②借拒斥作为宇宙本源本始的实存性而生成。

存在界的种种差别,其实即出自人认知上的分判,是人的认知加给世界的。

因而,消解经验知识凸显的“道”,实即以未落人经验分判之前的一种自然一本然性的存在状况为“道”。

这种道纯属于一种精神境界。

可见,庄子的“道”不是作为本源的实存论意义上的“道”,而是形上境界之道。

3.得意忘象答:“得意忘象”是三国魏王弼的哲学用语。

“意”指圣人思想;“象”指卦象;“言”指卦辞、爻辞。王弼《周易略例·明象》认为:“意以象尽,象以言著。故言者所以明象,得象而忘言;象者所以存意,得意而忘象。

”卦象是用来表达圣人之意的,卦辞、爻辞是用来说明卦象的。

明白了卦象的含义就可以忘掉卦辞和爻辞,懂得了圣人的思想就可以忘掉卦象。

主张对《周易》的理解不必局限于辞和象,而要通过辞和象把握圣人的思想。

由此提出一种解《易》的义理之学。

(1)王弼对经验知识的批判①王弼认为经验性认知活动的一个基本特征,是有确定对象的,而且常常只抽取对象中的某一个特征、某一种联系予以判认、加以指谓。

王弼说:“凡名生于形,未有形生于名者也。

故有此名必有此形,有此形必有其分。

仁不得谓之圣,智不得谓之仁,则各有其实矣”。

王弼这里表明的是经验知识和概念指谓的对象性与确定性。

他揭示了经验性认知方式的基本特点。

经验知识的成立是以对象的确定性与可分性为前提。

②王弼认为在经验知识的层面上或范围内就不可能真正给出“本体”。

因为在经验知识的范围内,凡可以命名和用概念指称的,必都是有确定对象。

而且都是以这一确定对象与其他对象、或这一确定对象的某一特征与别的特征的区分为前提的。

然而,有区分、有选择则必定是受限定的,不具完全绝对意义的。

这表明,借经验知识不可能给出事物的全体与本真。

而“本体”所捕捉的却正是事物的绝对无限性、事物的全体与本真。

(2)得意忘象的提出王弼在《周易略例·明象》一文中,通过分析“意”、“象”、“言”三者的关系,进一步辨明经验知识、语言词汇的局限性,以确认“本体”的不可指称性。

王弼把三者关系拓展为一个认识论问题:经验对象大于概念词谓,概念词谓不能包容经验对象的全部内容;内在本意又深于经验对象,在经验对象范围内或层面上不能给出本意。

因此,王弼主张“得象而忘言”,“得意而忘象”。

(3)评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