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邑华侨华人博物馆参观心得

合集下载

五邑华侨华人博物馆观后感三篇

五邑华侨华人博物馆观后感三篇

五邑华侨华人博物馆观后感三篇华侨博物馆观后感篇一:参观五邑华侨博物馆有感当我来到五邑华侨博物馆门前时,心情激动不已,感慨万千,似乎已被博物馆的深厚所触动。

这次的参观的确使我获益良多。

五邑华侨博物馆分为六个馆,可以概括为:金山寻梦,海外创业,碧血丹心,侨乡崛起,五邑新篇,华人之光。

老侨民离乡背井来到大洋的那一头,过着困苦潦倒生活,在外劳碌半生,以致满面沧桑。

金山寻梦之旅,埋葬了多少青葱的年华,这又是一种多么无奈的沧桑;但是它同时使一些人脱颖而出,功成名达。

历史犹如一条涛涛不绝的河流,埋葬心酸和孤独,是非成败转头空。

如今我们站在如此的高度,俯瞰繁华,这都是他们用自己的身躯堆砌起来的,“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我们应该铭记那段艰辛的历史,缅怀那些逝去的背影。

异国的流浪,孤身徘徊在梦想与现实之中,犹如一叶浮萍,漂泊漂泊,忍受排华法规的歧视,自强不息,靠自己勤劳的双手,用血和汗在这片陌生的土地上打造一个飘渺的梦想。

现实的残酷不得不迫使他们留在异乡,他们仍是心系祖国,一张张泛黄的邮票,一张张褪色的银信,一颗颗牵挂的心,承载着血浓于水的亲情和绵绵的乡愁。

海外创业,他们肩负着祖国的梦想。

碧血丹心,正是司徒美堂、冯如、邓荫南、陈少白、李是男、黄三德、郑潮炯等一大批爱国华侨积极参加辛亥革命,抗日战争等挽救名族于水深火热中烈士们的真实写照。

海外华侨时刻关注着民族的危亡,勇敢地挺身而出。

他们义无反顾地用汗水和热血,甚至可贵的生命,为中国的繁荣昌盛铺就了一条康庄大道。

侨乡崛起,清末民国时期,五邑华侨梦想着要建设自己的家乡,使子孙后代不再到处漂泊异乡,背井离乡,妻离子散,这种源源不断的乡土情怀汇聚成一张张汇票,给这片土地注入新的血液,成就了侨乡的崛起,成就了今天的五邑。

当年,侨汇成了侨眷赖以为生的主要经济支柱,也是五邑华侨发展的命脉。

如今,五邑地区与海外华侨社会形成了紧密的人流、资金流、物流和信息流的联系网络,侨乡社会已经形成。

五邑华侨博物馆观后感

五邑华侨博物馆观后感

五邑华侨博物馆观后感五邑华侨博物馆位于广东省江门市,是一座以展示五邑地区华侨历史文化为主题的博物馆。

在参观完这座博物馆后,我深受感动,对五邑地区的华侨历史有了更深的了解,也对华侨们的奋斗精神和贡献有了更深的敬佩。

以下是我的观后感。

首先,五邑华侨博物馆的馆藏丰富多样,展品精美。

在博物馆的展厅里,我看到了大量关于五邑地区华侨的历史文物、图片和实物展示。

这些展品生动地展现了五邑地区华侨的生活、工作和奋斗历程。

特别是一些珍贵的历史文物,如华侨移民时期的留声机、书信、家具等,让我仿佛穿越到了那个时代,感受到了华侨们的艰辛与坚韧。

其次,五邑华侨博物馆的展览设计很用心。

在每个展厅,都有详细的文字和图片介绍,让我对五邑地区华侨的历史和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此外,博物馆还利用多媒体技术,通过影像资料和声音讲解,让参观者更直观地感受到华侨们的生活场景和奋斗历程。

这种展览设计让我受益匪浅,对五邑地区的华侨历史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最后,五邑华侨博物馆的教育意义重大。

作为一座专门展示华侨历史文化的博物馆,它不仅仅是一个展览场所,更是一个教育基地。

在博物馆里,我看到了很多学生和家长带着孩子前来参观,工作人员还会给他们讲解和解答问题。

这些孩子们在博物馆里学到了关于五邑地区华侨的知识,对历史和文化有了更深的认识,这对他们的成长和教育有着积极的影响。

总的来说,五邑华侨博物馆是一座具有丰富历史文化内涵的博物馆,它展示了五邑地区华侨的历史和文化,展品精美,展览设计用心,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

我相信,通过参观这样的博物馆,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和传承我们的历史文化,培养对历史和文化的热爱和尊重,让我们的传统文化得到传承和发展。

希望更多的人能够前来参观五邑华侨博物馆,感受这座博物馆带给我们的历史和文化的震撼和启迪。

中国侨都华侨华人博物馆的观后感

中国侨都华侨华人博物馆的观后感

中国侨都华侨华人博物馆的观后感全文共5篇示例,供读者参考中国侨都华侨华人博物馆的观后感1今天下午,学校组织同学们一起坐校车去博物馆参观。

到了博物馆,首先看到的是有一面墙那么大的木版画,画上有两只仙鹤和太阳,有些女人在拿枪捕鱼,男人们在骑马。

看了这幅画,就有一种进入古代的感觉。

我们上了二楼进了一间屋子,屋子里的展品是介绍旧石器时代的。

在展示柜中,有许多磨尖了的石头做的器具、环形石器和许多小石头中有小洞做的项链。

可以看出,那时的人们就有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我们又走进了另一间屋子,这间屋子跟以前大有不同。

时间由石器时代转到了古代。

那里有军印和人死了留下的衣服。

能看出以前的齐齐哈尔就是一个军事重地。

因为有兵器、枪、军用毯子和抽烟用的烟壶。

记得还有一部电视剧《闯关东》里也说了齐齐哈尔是一个军事重地。

在当时还相当的有名呢!看看古人穿的衣服,衣不遮体,又冷又不舒服。

可现在我们不仅要穿得暖和,而且还要漂亮好看。

以前的古人只要肚子里有东西就行,可现在我们不仅要好吃,口感好、不能咸着也不能淡了。

古人住的又小又冷的帐篷,现在住又宽有大的`楼房,又暖和,又美观。

并且现在有事可以打个电话,很方便,在以前是要骑马和信鸽的。

并且我们有面向世界的互联网和电脑。

看看现在的我们,就像是泡在蜜罐里的小蜜蜂,就像是花房里的小花朵,个个幸福得在冒泡。

我们是最幸福的一代,所以我们也是能担起社会发展的一代。

等我们长大了,中国将无比富强,我们将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一代。

中国侨都华侨华人博物馆的观后感2上周五我们和五、六年级的大哥哥、大姐姐们一起来到天津的自然博物馆,那天的天气风和日丽,万里无云,我们怀着兴高采烈的心情进入了向往已久的自然博物馆。

天津自然博物馆是中国最大的自然博物馆之一,这里有很多的动物、植物标本及古生物、古人类化石。

我们首先参观了三楼的野生动物厅,我们仿佛进入了原始森林,各种栩栩如生的动物标本映入了我的眼帘。

淘气可爱的金丝猴、霸气威猛的东北虎、憨厚可鞠的大熊猫、行动敏捷的梅花鹿等等。

江门五邑华侨华人博物馆观后感

江门五邑华侨华人博物馆观后感

参观江门五邑华侨华人博物馆观后感经济管理学院通信工程 160117班 3116003459 邹俊康回顾历史星空,古今多少往事,在学院的带领下,我们参观了五邑华侨博物馆。

我好奇,内心带着小激动,我踏进了博物馆的大门。

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墙上"根在五邑"这几个大字。

就这四个"根在五邑"的字,述说了每一个背井离乡的人不管身在何方,离家有多远,他们的根都一直都在自己的故乡。

他们一直心系自己故土,因为他们的故乡的水养育自己,故乡的土地养育自己,故乡的文化熏陶我们的思想。

这简单的几个字,告诉我们海外的华侨,他们的根在这里,还有他们对这片土地深深的热爱。

接着我们进入了博物馆的"金山寻梦"。

在这里有十九世纪时的打铁铺,布匹店,葵叶加工铺和当时的小镇场景,体现了当时的人们生活在贫穷与落后之中,他们不甘于目前贫穷与落后的现状,所以他们不畏风雨,远渡重洋,寻找掘金发财的机会。

相比于安守在落后的家乡,更多年轻人倾向于去国外挖金矿,他们希望通过努力拼搏可以改变命运,不再受穷。

锡矿场,淘金谷,铁路工地,运河工地,种植园,到处都有华侨的身影。

华乔工人为资本国家的建设付出了汗水,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他们吃苦耐劳品质却换来了排华政策。

华侨华人在异国他乡受到了非人的不平等对待。

这就是所谓的自由民主的资本国家对待落后国家人民的态度。

落后就要挨打,受人冷眼。

看着展台里他们使用过工具,还有栩栩如生的雕塑。

我深深感受到了他们漂洋过海的无奈,受尽压迫凄凉,这也使我越发感到今天的幸福生活是多么的来之不易,对比之下,我也感受到我们的国家在崛起。

沉寂在海外华人受尽欺凌的思绪中的我,渐渐来到了海外创业的展览,可以看出华侨们在他们侨居的国家与地域,努力奋斗,艰苦创业,用自己的智慧逐渐形成了具有中华文化特色的街道,开拓出中国华人的经济模式,使华人的地位不断提升,影响力渐渐提高。

他们为我国的民族文化的传播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为以后的华侨在海外创业争取到合法的权利。

华人华侨博物馆观后感1000

华人华侨博物馆观后感1000

华人华侨博物馆观后感1000
我对参观华人华侨博物馆的经历非常感激。

这个博物馆位于某个城市的市中心,展示了华人和华侨在过去几个世纪里在全球各地生活和工作的经历。

当我第一步入这个博物馆时,我被它独特的建筑风格所吸引。

这座建筑融合了中西方的设计元素,让人倍感亲切。

在进入主入口之前,我已经能够感受到这个博物馆所蕴含的历史和文化。

随着我深入内部,我更加欣赏这个博物馆所提供的内容。

我最喜欢的展品之一是一张华工的照片。

这张照片展示了一群华工在一个昏暗的工厂里劳作。

这张照片的内容和构图使我感受到这些劳动者面临的艰苦境遇。

正是这些华人工人们为他们所服务的国家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并为华人和华侨改善了生活条件。

除了这些生动的图片,还有一些交互式展品,如规模小但功能齐全的海关办公室和一个中国式的餐馆。

这些展品让我仿佛置身于过去的年代,一边感受着那个时代的文化、历史和思想。

总的来说,参观这个博物馆是我人生中一个非常有意义的经历。

这个博物馆帮助我更深入地了解在过去的几个世纪里,华人和华侨所承受的艰难困苦和他们所面临的挑战。

这个博物馆不仅展现了华人和华侨的成就,还表现了他们以不屈不挠的精神,为自己和下一代打好基础的奋斗历程。

我深深认为这是一个世界级可贵纪念品,对华人华侨来说意义重大。

华桥博物馆观后感

华桥博物馆观后感

华桥博物馆观后感去了趟华侨博物馆,那感觉就像是打开了一本超级精彩又充满温情的大书。

一走进博物馆,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各种华侨历史的展品,它们就像一个个小使者,争着抢着要给我讲述那些过去的故事。

你看那些古老的照片,虽然已经有些泛黄,但照片里华侨们的眼神却透着坚定和希望。

我就站在那儿,看着那些照片,仿佛能看到他们背井离乡时的不舍,还有对未知世界充满期待的样子。

再说说那些从海外带回来的物件吧,什么稀奇古怪的小玩意儿都有。

有个小盒子,上面的花纹特别精致,我当时就在想,这得是经过多少双手,跨越了多少里路,才从遥远的异国他乡来到这儿呀。

这些物件可不仅仅是些东西,它们更像是华侨们在海外生活的见证者,每一个划痕、每一处磨损,可能都藏着一个小故事。

比如说有个旧旧的行李箱,我猜它肯定陪着主人走过了无数个城市的大街小巷,装满了主人在海外打拼的酸甜苦辣。

在参观的过程中,我还了解到华侨们在海外有多不容易。

他们刚到那些陌生的地方,语言不通、文化不同,就像突然闯进了一个完全不同的游戏世界,还不知道规则是啥。

但是呢,他们凭借着自己的勤劳和智慧,一点一点地站稳了脚跟。

有的开餐馆,把咱们中华美食传播出去,让那些外国人吃得直竖大拇指;有的搞商业,在国际舞台上崭露头角。

这就像是一群勇敢的开拓者,在海外开辟出了属于自己的小天地,同时也让世界看到了中国人的坚韧。

而且啊,华侨们虽然远在他乡,却始终心系祖国。

不管是在战争年代捐款捐物支持抗战,还是在新中国建设时期回来投资、分享技术,他们就像一群远游的孩子,始终没忘记自己的根在哪儿。

我看到这些的时候,心里就特别感动,感觉有一种无形的力量在涌动,那是一种对民族的热爱和对家乡的眷恋。

从博物馆出来的时候,我满脑子都是那些故事和展品。

我就想啊,华侨们的历史就像一条长河,蜿蜒曲折却又奔腾不息。

他们的经历告诉我们,不管走到哪里,都不能忘记自己从哪儿来,也要勇敢地去追求自己的梦想。

这次参观,可真是一次超棒的体验,让我对华侨这个群体有了更深的敬意和理解。

参观五邑华侨华人博物馆

参观五邑华侨华人博物馆

参观五邑华侨华人博物馆观后感当我走进五邑华侨华人博物馆的时候,我就被那厚重的历史感所震撼,展柜上的物件仿佛穿越了时空,来到了我的面前,不断诉说着他们背后的故事,勾起了我对那战火纷飞时代的想象。

据馆展示的资料记载,1937年爆发的全面抗日战争牵动了全世界华侨华人的心,江门华侨为了支援国内抗战,纷纷以不同的方式参与抗日救亡运动。

而当我走进第一展厅迎面是一幅《三个老华工》的速写。

展柜里展示有族谱、地契、护照、书信等华侨文物,不少已纸质泛黄、布满蛀孔,但内容之丰富,是海外华人奋斗史的一个缩影!也让我感受到了当时的艰辛,当初他们背井离乡坐船出去闯荡,可不像我们现在出国那样享受,他们所乘的船,据复原模型来看,相当简陋,我们的华侨就好像被买去美洲的黑奴,一个个挤在拥挤的船仓中,渡过凶险的太平洋,来到美国旧金山。

孤独的凭借着自己的才智和忍耐,在大洋彼岸立稳了脚跟。

之后我随着人潮来到了下一个展室,在这个展室里我看到了许多华人华侨寄给乡下改善生活的汇票,这是环绕半个地球的牵绊,是中华民族基因深处烙印的家庭观。

“苟富贵勿相忘”,亲情是海外华人唯一的精神支柱。

想到这里我心情沉重,当时那种感受我或许很难体会到,因为我们现在有微信,QQ等及时视频聊天软件的存在,使我们能不管身处何方也能和家人相见。

我和小伙伴一起跟随着老师来到博物馆的三楼,这里一个穿着棕色的旧布袋和一件中山装的,蜡像最让我印象深刻,老师说,他是一个小贩叫郑潮炯,对他的评论有很多,有褒有贬,但他的确是一个伟大的爱国者,在1937年爆发的全面抗日战争后,他开始在北婆罗洲及砂劳越各埠义卖瓜子筹款,把钱捐给筹款会支援中国,最后甚至把儿子卖了,用钱支持祖国的战事。

他当时这一义举震动了南洋,各地华侨纷纷投身祖国抗日救亡运动,掀起一股新的抗日救国热潮。

蜡像的前面,放着一台木制的简单飞机它是中国民航先驱冯如先生设计的“东方莱特”飞机,旁边展柜中陈放的是当时飞虎队用过的个人物品,他们有配枪,制服,头盔,氧气面罩等。

华侨历史博物馆观后感

华侨历史博物馆观后感

华侨历史博物馆观后感去了华侨历史博物馆之后,我就像打开了一本超级有趣又充满故事的大书。

一走进那博物馆的大门,就感觉像是穿越到了一个不同寻常的世界。

墙上的那些老照片、展柜里的各种老物件,就像是一个个小嘴巴,开始跟我讲述华侨们波澜壮阔的历史。

你看那些早期出去的华侨,背井离乡的,那得多需要勇气啊。

他们有的是为了寻找更好的生活,有的是因为各种历史原因不得不离开家乡。

我就看到一个旧皮箱,想象着当时的华侨提着它,心里装着对未知的恐惧和对未来的一点点小期待,登上了远行的船。

那船啊,肯定晃晃悠悠的,就像他们当时不安定的心。

而且啊,从展品里能看出来,华侨不管到了哪里,都没有忘记自己的根。

他们把中国的文化、习俗都带到了国外。

像那些精美的中国传统服饰,还有一些带着中国特色图案的小物件,在异国他乡一定特别亮眼。

这就好像是他们在国外种上了一颗颗中国文化的种子,慢慢地让更多的人了解中国。

我印象特别深的还有那些华侨在海外艰苦奋斗的故事。

他们从最底层的工作做起,慢慢积攒力量,然后开始自己创业。

这过程中的酸甜苦辣肯定比我们想象的要多得多。

有的可能还受到了当地人的排挤,但是他们没有放弃,就像打不死的小强一样顽强。

这种精神真的很值得我们学习,现在我们生活里遇到点小困难,跟他们比起来那简直就是小巫见大巫。

在博物馆里逛着逛着,我还看到了华侨们对祖国的贡献。

在祖国需要的时候,他们毫不犹豫地伸出援手。

无论是捐钱捐物,还是带回国外先进的技术和理念,都对咱们国家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就好像是一群远方的孩子,虽然在外面闯荡,但心里一直惦记着家里的情况,一有机会就来帮忙。

总之呢,这一趟华侨历史博物馆之旅,就像是一场充满惊喜和感动的冒险。

让我对华侨这个群体有了全新的认识,他们不仅仅是在国外生活的中国人,更是一群有着坚韧不拔精神、心怀祖国的文化传播者和建设者。

我感觉自己像是带着满满的收获和敬意走出了博物馆,而且我想我以后肯定会跟身边的朋友都讲讲华侨的这些精彩故事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五邑华侨华人博物馆参观心得
今天,在纺织服装学院的组织下,我们131206班的全体同学一起参观了五邑华侨华人博物馆,让我们感受到了当年华侨华人漂洋过海、艰苦创业的辛酸,以及他们情系家乡、为国奉献的情怀,我们每一个人都收获良多。

五邑华侨华人博物馆坐落在江门市五一华侨广场内,筹建于2002年5月,2010年11月6日全面落成开放,建筑面积约9000平方米。

五一华侨华人博物馆由6个部分组成,分别为金山寻梦、海外创业、碧血丹心、侨乡崛起、五邑新篇和华人之光。

我们首先参观的是第一馆--金山寻梦。

19世纪中期起,中国内忧外患日益深重,五邑地区人多地少,粮食短缺人民群众的生活日益艰难。

而在此时,美国、澳大利亚、加拿大等地先后发现金矿及随后的北美太平洋铁路修建,急需劳动力的消息传来,给生活艰难的人们带来了谋生的希望,于是在五邑乡村形成了奔向“金山”谋出路的共识。

“父携其子,兄挈其弟,几于无家无之。

”青壮年男子“谋食外洋者,十之七八。

”他们漂洋过海汇入国际移民大潮,成为北美、澳大利亚、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的金矿、铁路、锡矿、种植园、农场的主要开拓者。

五邑先侨在异国他乡,克服自然环境的恶劣,适应着文化习俗的差异,顶住排华法规的歧视,忍辱负重,自强不息,依靠自己坚韧的意志和勤劳的双手,赚取血汗钱,努力实现使自己的家庭和家乡富裕的梦想。

虽然有的人倒在了寻梦的旅途上,但是五邑先侨这种敢为人先、锐意进取的精神却没有丢失,五邑先侨继续奋发自强,坚强的走在艰难的寻梦之路上,这种精神值得我们永远铭记和学习。

第二馆的主题为海外创业,从艰难的排华岁月到二战后华侨逐渐向华人转变,一代代五邑华侨经历了从落叶归根到落地生根的心路历程,他们在侨居的国家和地区,艰苦奋斗,开创了属于自己的事业。

他们从修鞋匠、矿工、人力车夫做起,一步一个脚印,到拥有属于自己的农场、店铺、工厂,一路走来可谓是充满了辛酸和血泪。

五邑先侨从无到有,通过自己的艰苦付出,在侨居的国家和地区开创出自己的辉煌事业。

第三馆的主题为碧血丹心,五邑先侨通过自己的艰苦付出收获成功,在享受生活的同时,他们仍不忘回报国家。

而在这里我们见证见证了抗日时期一个以卖瓜子为生的华侨郑潮炯一段卖子救国的旷世义举。

郑潮炯1904年生于广东新会县莲塘村许坑村,幼年在家乡务农,因家贫未接受过正规教育。

少年时便出洋谋生,先到香港,后转到北婆的山打根当小贩,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不久,郑潮炯的家乡传来了家乡沦陷、父亲被日机炸死的噩耗。

无法回乡奔丧之际,他化悲愤为力量,决心把自己的全部力量奉献给抗战救亡。

虽然,三个儿子尚不满8岁,但妻子全力支持他到外埠卖瓜子筹集义款,自己独力挑起了家庭重担。

1940年,当第四个儿子出世后,郑潮炯和妻子商量后,决定以80元的价格把刚满月不久的儿子卖给山打根一位商人,并将所得悉数捐献出来。

这宗“卖子救国”的义举轰动了整个婆罗洲。

卖儿子后,郑潮炯继续他的卖瓜子筹集义款的工作。

走遍了北婆各埠后,他又到了新加坡,又辗转到了马来西亚半岛各埠。

从1937年到1942年初,他一个人就筹得18万多元。

在吃饭只需一两毛钱的时代,18万是很大一笔巨款。

虽然家人还是过着拮据的生活,但郑潮炯毫不犹豫地把18万多元捐赠给以陈嘉庚为主席的南洋华侨筹赈总会。

这是一种多么热诚的爱国情怀,值得我们永远歌颂和学习。

接着我们参观的是第四馆—侨乡崛起,海外侨居地是华侨们谋生的地点,家乡则是他们永远无法割舍的归宿地。

他们的心愿就是要建设自己的美好家园,使子孙后代不用再过漂泊异域、背井离乡的生活。

他们关心家乡的情况,在家乡踊跃兴办公益事业,投资实业,兴办学校用以教育英才,建设医院用于救死扶伤,筑桥修路,传播文明。

在华侨们的帮助下,五邑地区旧貌换新颜,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五邑地区与海外华侨社会形成了紧密的人流、资金流、物流和信息流的联系网络,侨乡社会已然成型。

第五馆的主题是五邑新篇,20世纪70年代末实行改革开放以来,侨务政策的落实与创新,推动五邑侨乡的面貌发生了新的变化。

国际移民新潮在五邑侨乡涌现,源源不断的新移民为海外传统迁入地注入了强劲活力,更扩展了海外五邑移民的分布范围。

五邑海外乡亲秉承邑侨情系桑梓的优秀传统,与侨乡形成了更加紧密的联系。

慈善事业的重教兴学、扶危济困,促进了侨乡的和谐发展,寻根溯源,增进了海外华侨与五邑地区血缘纽带。

海外侨胞成为带动建设五邑地区的生力军,受到家乡人民的赞美和喜爱。

第六馆是华人之光,江门五邑深厚的历史文化沃土,光辉灿烂的华侨历史长河,孕育了一代又一代侨乡人,从中走出了一批又一批社会精英,这些俊彦集中体现了爱国爱乡、创业拼搏、开放兼容、崇文乐善、文明进步的五邑人传统和精神,为世人敬仰!他们在各行各业作出的突出成就,推动了国家、民族乃至世界历史、政治、文化、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光耀史册!
参观完五邑华侨华人博物馆后,我们每个人都深受启发,五邑人那种顽强拼搏、锐意进取的精神深深的激励了我们,我们应该继承和发扬这种精神,奋发图强,不断进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