捅马蜂窝
2.捅马蜂窝

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 境界。
人与动物和谐相处。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它小,就能轻易地由疏格的笼子钻出身。瞧, 多么像它的母亲:红嘴红脚,灰蓝色的毛,只是 后背还没有生出珍珠似的圆圆的白点;它好肥, 整个身子好像一个蓬松的球儿。
起先,这小家伙只在笼子四周活动,随 后就在屋里飞来飞去,一会儿落在柜顶上,一会 儿神气十足地站在书架上,啄着书背上那些大文 豪的名字;一会儿把灯绳撞得来回摇动,跟着跳 到画框上去了。只要大鸟在笼里生气儿地叫一声, 它立即飞回笼里去。
我很少扒开叶蔓瞧它们,它们便渐 渐敢伸出小脑袋瞅瞅我。我们就这样一 点点熟悉了。 三个月后,那一团愈发繁茂的绿 蔓里边,发出一种尖细又娇嫩的鸣叫。 我猜到,是它们,有了雏儿。我呢?决不 掀开叶片往里看,连添食中水时也不睁 大好奇的眼去惊动它们。过不多久,忽 然有一个小脑袋从叶间探出来。更小哟, 雏儿!正是这个小家伙!
1、作者回忆这个少年时代的故事,想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再不做任何伤害旁人的事。 2、你是用什么方法解读出来的?
通过分析人物的心理活动变化理解作者写作意图。 通过爷孙对话悟出中心 通过理解文中议论抒情句,悟出文章中心。
3、找出文中“我心理变化的词句。 心理变化过程:
好奇 迟疑 吃惊 愧疚
对话: 爷爷奶奶的争辩与爷爷的交谈
我不管它。这样久了,打开窗子,它最多 只在窗框上站一会儿,决不飞出去。
渐渐它胆子大了,就落在我书桌上。
它先是离我较远,见我不去伤害它,便 一点点挨近,然后蹦到我的杯子上,俯下头来喝 茶,再偏过脸瞧瞧我的反应。我只是微微一笑, 依旧写东西,它就放开胆子跑到稿纸上,绕着我 的笔蹦来蹦去;跳动的小红爪子在纸上发出嚓嚓 响。
有一天,我伏案写作时,它居然落到我 的肩上。我手中的笔不觉停了,生怕惊跑它。呆 一会儿,扭头看,这小家伙竟扒在我的肩头睡着 了,银灰色的眼睑盖住眸子,小红脚刚好给胸脯 上长长的绒毛盖住。我轻轻抬一抬肩,它没醒, 睡得好熟!还呷呷嘴,难道在做梦? 我笔尖一动,流泻下一时的感受:信赖, 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
《捅马蜂窝》优质课教学设计(通用12篇)

《捅马蜂窝》优质课教学设计(通用12篇)《捅马蜂窝》优质课教学设计(通用12篇)作为一名教师,通常需要用到教学设计来辅助教学,教学设计是连接基础理论与实践的桥梁,对于教学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具有沟通作用。
怎样写教学设计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捅马蜂窝》优质课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分享。
《捅马蜂窝》优质课教学设计篇1文本解读本文是冯骥才的一篇散文。
作者运用生动的语言,引人入胜的笔调,跌宕起伏的情感变化,为我们描述了儿时一段难忘的回忆————因好奇冒失捅马蜂窝挨蜇的故事,赞扬了马蜂为保护家园和入侵者同归于尽的英雄气概,表达了作者对马蜂誓死保护家园精神的钦佩和因淘气而伤害无辜的忏悔之情。
同时引发出我们的思考:人类要善待动物,要能与动物和谐相处,热爱大自然及做事切勿冒失,要多为他人着想。
设计理念本文内容浅近,思考明晰,叙事生动,语言活泼,于叙述中融入了儿童自然而纯真的感受,容易激起孩子们的兴趣。
这篇文章最突出的特点是充满情趣、描写深入细致、人文性较强。
《新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文本、教师之间的对话过程。
要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理解和体验。
”还指出:“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因此,本文教学,可在学生充分阅读的基础上,自主合作、质疑探究,与文本对话、与教师对话、与同学对话、与生活对话。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学习并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理解并积累“纠缠、捣毁、惊魂稍定、痊愈”等词语。
(2)感情朗读课文,简述课文主要内容,了解马蜂的特性和我对马蜂态度的转变。
(3)体会并学习作者是如何把捅马蜂窝的情景写得紧张而扣人心弦的。
(4)体会课文最后一段的含义。
2、过程与方法(1)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合作探究,掌握文中生字新词,理解课文内容,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尤其是最后一段。
(2)抓住关键词语,联系上下文,结合生活实际,体会作者是怎样将捅马蜂窝的情景写得紧张而扣人心弦的。
(3)搜集、展示资料,交流自己如何做到与自然和谐相处。
《捅马蜂窝》教学设计优秀7篇

《捅马蜂窝》教学设计优秀7篇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时常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把教学各要素看成一个系统,分析教学问题和需求,确立解决的程序纲要,使教学效果最优化。
写教学设计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这次帅气的我为您整理了7篇《《捅马蜂窝》教学设计》,如果能帮助到亲,我们的一切努力都是值得的。
《捅马蜂窝》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能理解并积累7个词语;说出主要内容。
2、通过联系上下文,理解“我”思想感情的变化。
3、在体会文中人物的感情的基础上,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4、感受童年时候的莽撞,懂得这莽撞源于天真、无知。
教学重点:理解“我”思想感情的变化的语句。
教学难点:懂得童年的莽撞源于天真、无知。
教学工具:多媒体工具教学过程:一、导入学习师:由于我们的幼稚,一些小小的冒失给别人,也给自己带来一些小小的伤害,然而当我们回想往事,回想童年,我们心中充溢着的却是美好和甜蜜。
1、介绍马蜂知识。
2、板书课题,:今天我们学习第2课捅马蜂窝,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1、自由读课文,思考:这篇文章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这篇文章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板书:前、中、后)课文主要描写了小时侯冒失地捅马蜂窝,结果被马蜂蛰伤的一段经历。
过渡:“捅马蜂窝”这件事不仅我想做,连奶奶也要做,为什么?哪里可以找到?(在爷爷和奶奶的对话中可以找到。
)2、分角色朗读对话。
(第一节到第三节)交流问题:1、23、浏览全文,找出感情句子。
(1)自由读文4-6小节,(2)能不能用你的读来告诉大家,其他同学认真倾听,你听出的什么心情?(3)老师适时板书:渴望、“有趣”、“难以抑制”“迟疑”、“胆怯”“惊呆”“生怕”过渡:你们看,从一件捅马蜂窝的事情中,有这么多心情的体验,我们先来看看他首先出现的“渴望”4、出示第一次情感变化的句子,学生再读读。
5、马蜂窝什么样子?读文填空:“这里,()要属爷爷窗檐下的马蜂窝了,好像()。
”过渡:对,有好奇心,才会有无限乐趣。
捅马蜂窝课件

在报警时,要说明捅马蜂窝的具体情况,如位置 、马蜂的数量和种类等。
不要私自处理
私自处理马蜂窝可能会引起不必要的麻烦,甚至 危及生命。
自救方法
远离捅掉的马蜂窝
如果捅了马蜂窝,应立即远离捅掉的地方,避免被马蜂攻击。
保护好头部和颈部
在逃离时,要保护好头部和颈部,可以戴帽子或用毛巾遮住头部 和颈部。
够迅速采取措施。
救援队伍
建立专业的救援队伍,配备必 要的救援设备和物资,确保在 紧急情况下能够迅速到达现场
进行救援。
紧急救援知识培训
定期组织紧急救援知识培训, 提高救援人员的技能水平和应 急处理能力,确保在紧急情况 下能够迅速、准确地开展救援
工作。
04
捅马蜂窝后的处理方法
报警求助
及时报警
如果有人捅了马蜂窝,应立即报警,让专业人员 来处理。
加强安全宣传教育
提高公众安全意识
通过各种渠道,如媒体、社区活动等方式,加强安全宣传教育, 提高公众对马蜂等危险生物的认知和防范意识。
加强学校教育
在学校开展安全教育课程,提高学生们的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 力。
增加警示标识
在容易出现马蜂等危险生物的区域,设置明显的警示标识,提醒 公众注意安全。
展望未来安全工作
加强科学研究
加强对马蜂等危险生物 的研究,了解其习性和 攻击规律,为防范和应 对提供科学依据。
提升应急处理能力
加强应急处理能力的建 设,提高对马蜂等危险 生物攻击的应对速度和 能力。
加强国际合作
与国际社会加强合作, 共同应对全球范围内的 生物安全问题,分享经 验和资源,共同提升全 球安全水平。
THANKS
在野外活动时,应该了解基本的急救知识,以 便在发生意外时能够及时采取措施。
《捅马蜂窝》语句赏析(2024)

2024/1/30
10
独特修辞手法运用
比喻
"马蜂窝像一颗不定时炸弹,让人提 心吊胆。":将马蜂窝比作不定时炸 弹,形象生动地表达了其潜在的危险 性。
拟人
"那些马蜂仿佛守卫家园的勇士,一旦 察觉到入侵者就会疯狂攻击。":赋予 马蜂以人的特性,使其形象更加鲜活 ,增强了语句的感染力。
2024/1/30
水平。
同时,赏析《捅马蜂窝》也有助 于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
。
2024/1/30
5
02
文本概述及主题思想
2024/1/30
6
《捅马蜂窝》内容简要
2024/1/30
描述童年时期的趣事
01
文章通过生动的笔触,描绘了作者童年时期捅马蜂窝的有趣经
历。
展现孩童的好奇心和冒险精神
2024/1/30
14
配角对故事情节推动作用
旁观者的反应
故事中的旁观者,如其他小孩、成人等,他们的反应和态度 对故事情节起到了推动作用,烘托了主人公的行为和后果。
2024/1/30
马蜂的角色设定
马蜂作为故事中的另一重要角色,它们的出现和攻击行为加 剧了故事的紧张氛围,也为主人公的行为带来了直接的后果 。
态平衡,否则会受到自然的惩罚。
02
倡导保护野生动物和生态环境
文章呼吁人们要珍爱野生动物和生态环境,不要为了自己的私欲而去伤
害它们,要与自然和谐相处。
2024/1/30
03
反思人类行为对自然的影响
捅马蜂窝的行为实际上是对自然的一种破坏和侵扰,文章通过这一故事
引发人们对自身行为的反思,呼吁人们要更加关注和保护自然环境。
冯骥才《捅马蜂窝》读后感600字

冯骥才《捅马蜂窝》读后感600字示例文章篇一:《读〈捅马蜂窝〉有感》哎呀,读了冯骥才爷爷写的《捅马蜂窝》这篇文章啊,我心里就像煮开了的水,咕嘟咕嘟直冒泡呢。
在这篇文章里啊,冯骥才爷爷小时候可真是调皮捣蛋得很。
他看到那个马蜂窝啊,就想着去捅它。
就像我们有时候看到一个新奇的东西,心里就痒痒的,非要去捣鼓一下不可。
他当时可能想,哎呀,那个马蜂窝在那儿多好玩啊,我要是把它捅下来,那得多威风啊。
这就跟我们有时候想做一些冒险的事儿一样,根本就没考虑后果呢。
我仿佛能看到那个小小的他,手里拿着一根长长的杆子,眼睛直勾勾地盯着马蜂窝,就像盯着一个超级大的宝藏一样。
他身边的小伙伴呢,估计也是又害怕又兴奋。
有的可能在旁边喊:“你真的要捅啊,可别啊,马蜂会蛰人的。
”可他呢,就像没听见似的,一门心思就想把那马蜂窝捅下来。
这多像我们啊,有时候别人的劝告都听不进去,就想着按照自己的想法干。
当他真的捅了马蜂窝之后啊,那马蜂就像疯了一样冲出来。
我都能想象到那嗡嗡嗡的声音,就像一群小战斗机一样朝着他冲过来。
那些马蜂啊,可不会跟他客气,蛰得他满脸包。
这时候他才知道害怕了,才知道自己干了一件多蠢的事儿。
这就好比我们有时候做了错事,受到惩罚了,才恍然大悟,哎呀,我当初就不该这么干啊。
我从这个故事里啊,学到了好多东西呢。
你说我们人是不是有时候就像那个想要捅马蜂窝的孩子啊?总是对一些危险的东西充满好奇,却不考虑会给自己带来什么伤害。
比如说啊,有些小朋友看到火,觉得红红的火苗可好玩了,就想伸手去摸。
这和捅马蜂窝有啥区别呢?火会烧伤手,马蜂会蛰伤人,都是很危险的呀。
再想想我们生活里,也有很多这样的情况。
就像在学校里,有的同学不听老师的话,上课偷偷做小动作。
老师就像那些劝告冯骥才爷爷不要捅马蜂窝的小伙伴一样,是在提醒我们不要做错误的事情啊。
可是我们呢,就像冯骥才爷爷当时一样,根本就不听,觉得自己做的没错。
结果呢,考试成绩不好了,就像被马蜂蛰了一样,这时候才后悔。
小学五年级语文《捅马蜂窝》教学教案

小学五年级语文《捅马蜂窝》教学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材第七单元《捅马蜂窝》一文。
该文详细描述了作者小时候捅马蜂窝的经历,以及从这件事件中得到的启示。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理解课文内容,掌握生字词,体会作者情感,分析课文结构,领悟生活哲理。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掌握生字词,理解课文内容,分析课文结构。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体会作者的情感,领悟生活哲理,培养关爱生命的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分析课文结构,领悟生活哲理。
教学重点:正确朗读课文,掌握生字词,体会作者情感。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PPT、黑板、粉笔、挂图。
学具:课文、字典、笔记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展示捅马蜂窝的图片,引导学生谈论自己的经历,激发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课文,解决生字词,了解课文大意。
3. 课堂讲解:教师讲解课文,分析课文结构,讲解生字词,指导学生朗读。
4. 例题讲解:分析课文中的重点句子,引导学生领悟生活哲理。
5. 随堂练习:学生根据例题,进行类似的句子分析,巩固所学知识。
6.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课文中的难点,分享学习心得。
8. 情感升华:引导学生谈论如何关爱生命,尊重自然。
六、板书设计1. 课题:《捅马蜂窝》2. 生字词:捅、蜂、窝、慌张、教训等。
3. 课文结构:起因、经过、结果。
4. 生活哲理:尊重生命,关爱自然。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熟读课文,用彩色笔标出生字词,并抄写三遍。
(3)谈谈你从课文中领悟到的生活哲理。
2. 答案:(1)生字词答案略。
(2)起因:作者小时候捅马蜂窝;经过:马蜂反击,作者慌张逃跑;结果:作者得到教训,领悟生活哲理。
(3)答案开放,只要符合课文内容,言之有理即可。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课文内容掌握较好,但在分析课文结构时,部分学生存在困难。
冯骥才《捅马蜂窝》阅读答案

冯骥才《捅马蜂窝》阅读答案冯骥才《捅马蜂窝》阅读答案 《捅马蜂窝》是冯骥才的⼀篇⽂章。
下⾯我们为⼤家带来冯骥才《捅马蜂窝》阅读答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到⼤家。
捅马蜂窝 ——冯骥才 爷爷的后院虽⼩,它除去堆放杂物,很少⼈去,⾥边的花⽊从不修剪,快长疯了;枝叫纠缠,荫影深浓,却是鸟⼉、蝶⼉、⾍⼉们⽣存和嬉戏的⼀⽚乐⼟,也是我⼉时的乐园。
我喜欢从那爬满青苔的湿漉漉的⼤树⼲上,取下⼜轻⼜薄的蝉⾐,从⼟⾥挖出筷⼦粗肥⼤的蚯蚓,把团团飞舞的⼩蜢⾍驱赶到蜘蛛⽹上去。
那沉甸甸压弯枝条的海棠果,个个都⽐市场买来的⼤。
这⾥,最壮观的要数爷爷窗檐下的马蜂窝了,好像倒垂的⼀只⼤莲蓬,⽆数⾦黄⾊的马蜂爬进爬出,飞来飞去,不知忙些什么,⼤概总有百⼗只之多,以致爷爷不敢开窗⼦,怕它们中间哪个冒失⿁⼀头闯进屋⾥。
“真该死,屋⼦连透透⽓⼉也不能,哪天请⼈来把这马蜂窝摘下来!”奶奶总为这个马蜂窝⽣⽓。
“不⾏,要蜇死⼈的!”爷爷说。
“怎么不⾏?头上蒙块布,拿⽵竿⼀桶就下来。
”奶奶反驳道。
“捅不得,捅不得。
”爷爷连连摇⼿。
我站在⼀旁,⼼⾥却涌出⼀种捅马蜂窝的强烈渴望。
那多有趣!当我给这个淘⽓的欲望⿎动得难以抑制时,就找来妹妹,趁着爷爷午睡的当⼉,悄悄溜到从⾛廊通往后院的⼩门⼝。
我脱下褂⼦蒙住头顶,⽤扣上⾐扣⼉的前襟遮盖下半张脸,只露⼀双眼。
⼜把两根⽵竿接绑起来,做为捣毁马蜂窝的武器。
我和妹妹约定好,她躲在门⾥,把住关⼝,待我捅下马蜂窝,赶紧开门放我进来,然后把门关住。
妹妹躲在门缝后边,眼瞧我这⾮凡⽽冒险的⾏动。
我开始有些迟疑,最后还是好奇战胜了胆怯。
当我的竿头触到蜂窝的⼀刹那,好像听到爷爷在屋内呼叫,但我已经顾不得别的,⼀些受惊的马蜂轰地飞起来。
我赶紧⽤竿头顶住蜂窝使劲摇撼两下,只听“嗵”,⼀个沉甸甸的.东西掉下来,跟着⼀团黄⾊的飞⾍腾空⽽起,我扔掉竿⼦往⼩门那边跑,谁料到妹妹害怕,把门在⾥边插上,她跑了,将我关在门外,我⼀回头,只见⼀只马蜂径直⽽凶猛地朝我扑来,好像⼀架燃料耗尽、决⼼相撞的战⽃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捅马蜂窝
作者:冯骥才
来源:《语文教学与研究·下旬刊》 2012年第4期
爷爷的后院很小,除去堆放杂物,很少人去,里边的花木从不修剪,快长疯了。
枝叶纠缠,阴影深浓,却是鸟儿、蝶儿、虫儿们生存和嬉戏的一片乐土,也是我儿时的乐园。
我喜欢从那
爬满青苔的湿漉漉的大树干上,取下一只又轻又薄的蝉衣,从土里挖出筷子般肥大的蚯蚓,把
团团飞舞的小蜢虫赶到蜘蛛网上去。
那沉甸甸压弯枝条的海棠果,个个都比市场上买来的大。
这里,最壮观的要数爷爷窗檐下的马蜂窝了,好像倒垂的一只大莲蓬,无数金黄色的马蜂爬进
爬出,飞来飞去,不知忙些什么,大概总有百十只之多,以致爷爷不敢开窗子,怕它们中间哪
个冒失鬼一头闯进屋来。
“真该死,屋子连透透气儿也不能,哪天请人来把这马蜂窝捅下来!“奶奶总为这个马蜂
窝生气。
“不行,要蜇死人的!”爷爷说。
“怎么不行?头上蒙块布,拿竹竿一捅就下来了。
”奶奶反驳道。
“捅不得,捅不得。
“爷爷连连摇手。
我站在一旁,心里却涌出一种捅马蜂窝的强烈欲望。
那多有趣!当我给这个淘气的欲望鼓
动得难以抑制时,就找来妹妹,乘着爷爷午睡的当儿,悄悄溜到从走廊通往后院的小门口。
我
脱下褂子蒙住头顶,用扣上衣扣儿的前襟遮盖下半张脸,只露一双眼。
又把两根竹竿接绑起来,作为捣毁马蜂窝的武器。
我和妹妹约定好,她躲在门里,把住关口,待我捅下马蜂窝,赶紧开
门放我进来,然后把门关住。
妹妹躲在门缝后边,观瞧我这非凡而冒险的行动。
我开始有些迟疑,最后还是好奇战胜了
胆怯。
当我的竿头触到蜂窝的一刹那,好像听到爷爷在屋内呼叫,但我已经顾不得别的,一些
受惊的马蜂轰地飞起来,我赶紧用竿头顶住蜂窝使劲地摇撼两下,只听“咚”,一个沉甸甸的
东西掉下来,跟着一团黄色的飞虫腾空而起,我扔掉竿子往小门那边跑,谁料到妹妹害怕,把
门从里边插上,她跑了,将我关在门外。
我一回头,只见一只马蜂径直凶猛地朝我扑来,好像
一架燃料耗尽、决心相撞的战斗机。
这复仇者不顾一切而拼死的气势使我惊呆了。
我抬手想挡
住脸,只觉眉心像被针扎似的剧烈地一疼,挨蜇了!我捂着脸大叫,不知道谁开门把我拖到屋里。
当夜,我发了高烧。
居心处肿起一个枣大的疙瘩,自己都能用眼瞧见。
家里人轮番用醋、酒、黄酱、万金油和凉手巾把儿,也没能使我那肿疮迅速消下来。
转天请来医生,打针吃药,
七八天后才渐渐复愈。
这一下好不轻呢!我生病也没有过这么长时间,以致消肿后的几天里不
敢到那通向后院的小走廊上去,生怕那些马蜂还守在小门口等着我。
过了些天,惊恐稍定,我去爷爷的屋子,他不在,隔窗看见他站在当院里,摆手招呼我去,我大着胆子去了,爷爷手指窗根处叫我看,原来是我捅掉的那个马蜂窝,却一只马蜂也不见了,好像一只丢弃的干枯的大莲蓬头。
爷爷又指了指我的脚下,一只马蜂!我惊吓得差点叫起来,
慌忙跳开。
“怕什么,它早死了!”爷爷说。
仔细瞧,噢,原来是死的。
仰面朝天躺在地上,几只黑蚂蚁在它身上爬来爬去。
爷爷说:“这就是蜇你的那只马蜂。
马蜂就是这样,你不惹它,它不蜇你。
它要是蜇了你,自己也就死了。
”
“那它干吗还要蜇我呢,它不就完了吗?”
“你毁了它的家,它当然不肯饶你,它要拼命的!”爷爷说。
我听了心里暗暗吃惊。
一只小虫竟有这样的胆量和勇气。
低头再瞧瞧那只马蜂,微风吹着它,轻轻颤动,好似活了一般。
我不禁想起那天它朝我猛扑过来时那副视死如归的架势,与毁
坏它们生活的人拼出一死,真像一个英雄……我面对这壮烈牺牲的小飞虫的尸体,似乎有种罪
孽感沉重地压在我的心上。
那一窝马蜂呢?无家可归的一群呢?它们还会不会回来重建家园?我甚至想用胶水把那只
空空的蜂窝粘上去。
这一年,我经常站在爷爷的后院里,始终没有等来一只马蜂。
转年开春,有两只马蜂飞到爷爷的窗檐下,落到被晒暖的木窗框上,然后还在过去的旧巢
的残迹上爬了一阵子,跟着飞去而不再来。
空空又是一年。
第三年,风和日丽之时,爷爷忽叫我抬头看,隔着窗玻璃看见窗檐下几只赤黄色的马蜂忙
来忙去。
在这中间,我忽然看到,一个小巧的、银灰色的、第一间蜂窝已经筑成了。
于是,我和爷爷面对面开颜而笑,笑得十分舒心。
我不由得暗暗告诉自己,再不做一件伤
害旁人的事。
(选自《灵魂的巢》)
童年,总让人魂牵梦绕,曾经的每一声欢笑,每一滴眼泪,都化为一抹淡淡的幽香,融入
我们亘古的记忆。
“我脱下褂子蒙住头顶,用扣上衣扣儿的前襟遮盖下半张脸,只露一双眼”,寥寥几笔,童真、童趣已跃然纸上。
至文章结尾,马蜂为保卫家园,蜇人而死的故事,亦让作
者暗下决心,再不做一件伤害旁人的事,略显诙谐的叙述中,人性之善、人性之美,令人倍感
回味。
——姜玉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