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科学下册考前必备知识点第三单元自然资源
科学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

科学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科学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是关于自然界的变化和消失的内容。
这个单元主要是学习了解和认识到地貌和生物相互作用,以及自然界中的某些景观和物种消失的原因。
以下是相关参考内容:1. 地貌与生物相互作用:地貌是地球表面的形态和特征,它被各种自然力量的相互作用所塑造和改变。
同时,生物也会对地貌产生一定的影响,例如植物的根系可以阻止水土流失,动物的行为可以改变土地的形态。
地貌和生物的相互作用可以逐渐形成特定的生态系统和景观。
2. 地质变化与生物消失:地质变化是指地球内部和外部的一系列变化。
地质变化不仅会对地貌产生影响,还会对生物造成一定的影响。
例如,火山爆发、地震等地质灾害会导致生物栖息地的破坏和物种的消失。
过去地质时期的生物大灭绝事件也是地质变化的结果之一。
3. 物种消失的原因:物种消失是指某一个地区或全球上某一类物种数量逐渐减少到极少或完全消失的现象。
物种消失可以是自然因素引起的,也可以是人为因素引起的。
自然因素如气候变化、地质变化等都可以导致物种的消失。
人为因素如森林砍伐、水体污染、栖息地破坏等都会对物种生存环境造成破坏,使物种难以生存并最终消失。
4. 环境保护的重要性:环境保护是人类对自然环境的保护和改善行为。
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在于我们的生存和发展都离不开自然环境的支持和保护。
而物种的消失对生态系统和人类社会都会造成不可估量的影响。
所以,我们要积极参与环境保护工作,从个体行动做起,减少资源浪费,保护和恢复自然环境。
5. 示范保护区和世界自然遗产:示范保护区是为了保护和研究某种特定自然景观和物种而设立的保护区域。
世界自然遗产则是全球公认具有极高自然遗产价值的自然景观和物种的保护区,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名录。
这些保护区的设立旨在保护和研究自然资源,同时也保护了许多珍稀的物种和生态系统。
通过学习这些内容,学生们可以更好地了解自然界的变化和消失,意识到自然是我们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加强环境保护意识,并积极参与环境保护行动。
六年级下册(全册)科学知识点精心归纳

答:蚂蚁、蝗虫、蚕蛾、蚜虫、蟋蟀、蝉、蝴蝶、蜜蜂、七星瓢虫等.
三、放大镜下的晶体
1.一些固体物质的内部有一定的结构,如果构成这些物质的微粒按一定的空间次序排列,形成了有规则的几何外形,这就是晶体,如食盐、白糖、碱面、味精等.玻璃不是晶体.
2.许多岩石是由矿物晶体集合而成.花岗岩由长石、云母、石英组成.
实验结论:洋葱表皮是由细胞构成的.细胞被放大了,是一个个小房间似的结构,方格中间有一个小黑点,还看到一个大液泡.
六、用显微镜观察(2)
1.一切生命体都是由(细胞)组成的,细胞是生物最基本的(结构单位),也是生物最基本的(功能单位).
2.(细胞学说的建立)被誉为19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之一.
3.动物细胞和植物细胞是不同的,动物细胞没有细胞壁.
6.(显微镜)的发明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一大飞跃,把人类带入了一个(微观世界).用(显微镜)能看到肉眼不能看到的(微小生物),显微镜是人类认识(微小世界)的重要观察工具.为了看到更小的物体,人们又研制出(电子显微镜:1932年,德国)和(扫描隧道显微镜:1983年,研究DNA分子).电子显微镜可把物体到200万倍.
8.细胞的作用?细胞对于生命体有什么意义?
答:生物是由细胞构成的.细胞是生物最基本的功能单位,生物的呼吸、消化、排泄、生长、发育、繁殖、遗传等生命活动都是由细胞进行的.①我们吃下去的食物变成营养是通过细胞吸收的,细胞还排除身体产生的废物.②我们呼吸的氧气是通过细胞运输到全身各处的,红细胞好像运输兵,负责运输吸入的氧气和产生的二氧化碳.③细胞把能量贮藏在脂肪中,细胞还能和细菌、病毒作战,保护我们的身体健康.细胞还有遗传作用;④绿色植物的一些细胞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养料、氧气,是食物的真正制造工厂.
自然资源知识点

自然资源知识点1.自然资源是存在于自然界、能为人类提供福利的物质与能量,主要包括气候资源、水资源、土地资源、生物资源、矿产资源、海洋资源等。
2.按照自然资源能否再生或恢复的特性,可将自然资源分为可再生资源和非可再生资源两大类。
3.新疆达坂城的风力发电场是目前中国最大的风力发电场。
4.目前,中国已发现了171种矿产,查明资源储量的矿产有159种。
5.居世界第1位的有钨、锡、锑、稀土、钽、钛等。
第二节中国的土地资源1.土地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本自然资源。
2.中国陆地面积约960万平方千米,居第3位。
但由于中国人口众多,平均每人占有的土地面积仅相当于世界人均土地面积的1/3。
3.“人多地少”是中国的基本国情。
4.耕地、林地、草地中,其中草地面积较广,所占比重大,而耕地、林地所占比重相对偏小。
5.中国耕地面积1.22亿公顷,以占世界7%的耕地养活占世界20%的人口。
6.中国难以利用的土地比重较大,例如分布在新疆、内蒙古的干旱荒漠,以及青藏高原上的高寒荒漠等。
7.耕地主要分布在东部季风区的平原、盆地以及低缓丘陵地区;天然林地主要分布在东北、西南,东南部山区多为人工林和次生林;草地主要分布在北部、西部内陆地区(新疆、内蒙古、青海、西藏是中国四大牧区)。
8.雨热同期是中国气候资源一大优势。
9.18亿亩:中国耕地保护的“红线”。
10.耕地:中国人均耕地少,可开垦的后备土地资源不多,工业、交通和城镇的发展占用一部分耕地,使用不合理,乱占耕地因此,一方面必须切实保护耕地,提高耕地的生产水平,变低产田为高产田,高产田高产稳产;另一方面要适当开垦荒地,提高土地资源的利用率,稳定耕地的总量。
11.林业方针:以营林为基础,普遍护林,大力造林,采育结合,永续利用。
12.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是中国的基本国策。
1.中国水资源地区分布不均衡,“东多西少,南多北少”。
采取的措施:跨流域调水。
2.中国水资源在时间分配特点:夏秋多、冬春少、年际变化大。
小学科学六下第三单元知识点整理(精编版)

第三单元《宇宙》1、(月球)是离地球最近的(卫星),在运动方式、体积大小、引力大小、表面特征等诸多方面与地球不同。
2、月球围绕地球做(逆时针)方向运行,即自西向东运行。
月球直径大约是地球的(1/4);月球引力大约是地球的( 1/6);体积大约是地球的(1/49);月球质量大约是地球的(1/80)。
3、1969年7月,(美国)的(阿波罗11号)载人飞船最早成功地在月球上着陆,宇航员(阿姆斯特朗)留下了人类在月球上的第一个足迹。
4、人们在地球上观察到的月球(明亮部分)的(各种形状)叫做月相。
5、月相变化是因为:(1)(月球)围绕(地球)公转;(2)月球是一个(不发光)、(不透明)的(球体),我们看到的月光是它(反射)太阳的光。
月相实际上就是人们从地球上看到的(月球被太阳照亮的部分)。
由于观察的角度不同,所以看到的月相(亮面大小)、(亮面朝向)也就不同。
6、月相在(一个月)的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形状)。
它的变化是有一定规律的:农历上半月(由缺到圆,亮面朝右),下半月再(由圆到缺,亮面朝左)。
7、(环形山)是月球地形的主要特征。
8、有关环形山形成的原因,目前公认的观点是(“撞击说”),这种观点认为环形山是长期以来受到(流星)、(陨石)撞击后留下的痕迹,因为月球上没有(空气),就相当于少了一层保护层,使撞击变得更猛烈和频繁。
9、(太阳系)是以(太阳)为中心,包括围绕它转动的(八大行星及其围绕行星转动的卫星)、(矮行星)、(小天体:包括小行星、流星、彗星等)组成的天体系统。
10、太阳系里有八大行星:(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11、八大行星中:体积最大(木星);卫星数目最多(木星);距离地球最近(金星);小行星带位于(火星)和(木星)之间;冥王星是(矮行星)。
12、人们为了便于辨认星星,把看起来不动的星星分成群,划分成不同的(区域),根据其形态想象成(人)、(动物)或(其他物体)的形状,并给它们命名,这些人为划分的区域就称为(星座)。
部编版六年级科学下册必背必考知识点

部编版六年级科学下册必背必考知识点一、物质的性质与变化1.1 物质的性质- 物质的分类:纯净物和混合物- 物质的性质: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常见的物质性质:颜色、状态、气味、味道、硬度、密度、导电性、导热性等1.2 物质的变化- 物理变化:物质的状态改变,无新物质生成- 化学变化:物质的组成改变,有新物质生成- 化学反应的类型:酸碱反应、氧化还原反应、置换反应、复分解反应等二、生物与环境2.1 生物的特征- 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 生物能进行呼吸- 生物能排出身体内产生的废物- 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 生物能生长和繁殖- 生物都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 除病毒以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2.2 生态系统- 生态系统的组成: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 生物部分: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 非生物部分:阳光、空气、水、温度、土壤等- 食物链和食物网- 生态平衡三、地球与宇宙3.1 地球- 地球的结构:地壳、地幔、地核- 地球的运动:自转和公转- 地球的磁场- 地理现象:地震、火山、泥石流等3.2 宇宙- 宇宙的组成:恒星、行星、卫星、星系、星云等- 宇宙的起源:大爆炸理论- 宇宙的演化:恒星的形成和死亡、星系的合并和分裂等四、技术与生活4.1 技术的起源与发展- 技术的定义: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手段- 技术的起源:人类对自然界的观察和模仿- 技术的发展:从手工到机械、从机械化到信息化、从数字化到智能化等4.2 科技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电子设备:手机、电脑、电视等- 交通工具:汽车、火车、飞机等- 医疗技术:手术、药物、医疗器械等- 农业技术:种子、化肥、农药等五、科学探究方法5.1 观察法- 观察的目的和意义- 观察的方法和技巧- 观察的记录和整理5.2 实验法- 实验的设计和实施- 实验的数据收集和处理- 实验的结果分析和解释5.3 调查法- 调查的目的和意义- 调查的方法和技巧- 调查的结果整理和分析5.4 比较法- 比较的目的和意义- 比较的方法和技巧- 比较的结果分析和解释以上是部编版六年级科学下册必背必考知识点的详细内容,希望对学生的学习有所帮助。
湘教版六年级科学下册各单元核心知识

湘教版六年级科学下册各单元核心知识第一单元: 磁铁和磁力
- 磁铁的引力和斥力
- 磁力的作用范围
- 磁力的方向
第二单元: 电流与电路
- 电流的方向
- 电路的必备元素
- 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
第三单元: 光的反射和折射
- 光的传播方式
- 反射角度和入射角度
- 折射率和折射角度
第四单元: 物质的三态及其变化
- 物质的三态及其相互转化
- 固态物质的特点
- 液态物质和气态物质的特点
第五单元: 生活中的波
- 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 光的本质和产生
- 机械波和电磁波
第六单元: 自然界中的水循环
- 水循环的概念及过程
- 降水量和蒸发量的影响因素
- 水资源的保存和利用
第七单元: 空气和呼吸
- 空气的组成和特点
- 呼吸的过程和意义
- 垃圾焚烧对空气污染的影响
第八单元: 种子的生长
- 种子的结构及其作用
- 种子变成植物的过程
- 光、温度和水分对种子生长的影响
第九单元: 动物的面临的问题
- 野生动物的保护
- 家畜的养殖
- 动物实验的伦理问题及其利弊
第十单元: 垃圾分类减量与资源循环利用
- 垃圾分类减量的定义和意义
- 垃圾分类的分类标准
- 固体废弃物资源化的实践案例。
部编版科学六年级下册必背汇总

部编版科学六年级下册必背汇总本文档总结了部编版科学六年级下册的必背知识点,旨在帮助学生有效备考并掌握相关知识。
单元一:植物的生存与适应1. 植物的结构和功能- 根、茎、叶的结构及其功能- 光合作用的意义和过程- 植物的运输方式2. 植物的生长与发育- 植物的生长方式- 植物的生殖方式- 植物的繁殖方法3. 植物的适应与保护- 植物对环境的适应方式- 植物的保护措施单元二:生物和生物性环境的依赖关系1. 生物的分类和特征- 动物的特征和分类- 植物的特征和分类- 真菌的特征和分类2. 生物和生物性环境的依赖关系- 生物与生物性环境的相互依赖关系- 生物和生物性环境的平衡与稳定3. 生物在环境中的行为- 生物的行为对生存的影响- 动物行为的分类与解释单元三:物质与能量1. 物质- 物质的种类和性质- 物质的变化和特点2. 能量的转化- 能量的来源和种类- 能量的转化和传递3. 物质和能量的循环- 物质在生态系统中的循环- 能量在生态系统中的流动单元四:地球与地图1. 地球的形状和运动- 地球的形状和结构- 地球的运动和影响2. 地球与太阳系- 地球与太阳系的关系- 地球的自转和公转3. 地图与地理位置- 地图的使用和制作- 地理位置的表示和理解单元五:科学探究1. 科学观察- 科学观察的方法和意义- 科学观察的步骤和技巧2. 科学实验- 科学实验的设计和执行- 科学实验的过程和结果分析3. 科学探究与科学精神- 科学探究的基本要素和特点- 科学精神的培养和应用以上是部编版科学六年级下册的必背知识点汇总,希望能对同学们的研究有所帮助。
请同学们合理安排时间,扎实复,取得优异成绩!。
六年级下册科学第三单元要点

六年级下册科学第三单元要点
单元概述
本单元主要介绍了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相关知识。
通过研究这些内容,学生将了解不同物种的多样性,及其对生态系统的重要性和保护。
研究要点
1. 生物多样性的概念和意义
- 生物多样性指的是地球上各种生物的多样性和丰富程度。
- 生物多样性对维护生态平衡和人类生存有重要意义。
2. 物种的分类和特征
- 物种是生物学上的基本分类单位,具有一定的共同特征。
- 基于物种间的相似性和差异性,科学家对物种进行分类和命名。
3. 生态系统及其组成
- 生态系统是由生物群落和非生物因子组成的。
- 生物群落包括各种生物种类,而非生物因子包括土壤、水、空气等。
4. 生态系统的功能与特点
- 生态系统具有能源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功能。
- 生态系统对于维持地球生态平衡至关重要。
5.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破坏
-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受到物种多样性和相互依存关系的影响。
- 人类活动的不合理干预和破坏会危害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总结
本单元通过对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研究,培养学生对自然环境的保护意识和能力。
了解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重要性,使学生认识到保护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平衡的重要责任。
> 注意:以上内容仅为该单元要点的简要总结,请结合教材和课堂学习内容进行详细学习和理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科学考前必备知识点基础知识梳理
第三单元自然资源
九多种多样的自然资源
基础知识梳理
1.生产一条牛仔裤可能用到的自然资源有:用于运输和制作染料的石油和天然气,用于制作辅料和加工工具的金属矿物,用于生产棉花的阳光、空气、水和土壤,用于磨毛的水和洗水石等。
2、教室或书包里的物品在生产时需要用到的原材料和自然资源
③自然界有许多可以被人类利用的物质和能量,如阳光、水、空气、土地、动植物、矿物等,它们被称为自然资源。
4.不同类型的自然资源有不同的用途,有的和物品制造有关,有的和能量利用有关,人类的生存离不开它们。
5、给自然资源分类
6、丰富多样的自然资源
自然资源丰富多样,为人类提供了生存条件和物质基础。
(1)热带雨林资源:热带雨林分布地区常年气候炎热,雨量充沛,年降水量大多在2000毫米以上,全年分配比较均匀。
(2)海洋资源:地球表面约71% 是海洋。
海洋是一个巨大的天然物产宝库,蕴藏着丰富的食品、矿产、能源
和药物等资源。
①提供鱼、虾、藻、贝等食品;②可以从海水中提取盐卤等化合物;③为远洋运输、旅游等提供空间;④提供鱼油、蛤素等药物的研制原料;⑤为波浪、潮汐和风力发电提供条件;
⑥蕴藏着丰富的石油、天然气、可燃冰等矿产。
7、海洋资源成为21世纪资源开发与利用的重点的原因
(1)海洋资源储量巨大。
地球表面71%覆盖着海洋,占全球水资源总量的97%。
(2)海洋资源品种丰富,包括食品、能源、药物、矿产、旅游、运输、生物、水等。
地球上所有天然元素海水中都有。
(3)海洋资源具有较强的更新能力。
风能、潮汐能是可再生资源,每天都在更新;海洋生物也在不断繁衍。
(4)海洋资源目前被开发利用的程度较低。
受技术水平限制,绝大部分海洋资源都还没有得到开发。
课本问题释疑
这些自然资源中,哪些可以提供能量? (见课本第27页)
答:很多自然资源可以为我们的生产生活提供能量,如太阳、煤、凤、石油、植物等。
十煤、石油和天然气
基础知识梳理
1、认识煤、石油和天然气
2、煤、石油和天然气的形成
(1)人类的生产生活离不开能源。
(2)能储藏和提供各种能量的自然资源被称为能源,如木材、煤、石油等。
(3) 煤、石油和天然气是远古时代生物的遗骸在漫长的地质年代经过复杂的变化而形成的可燃性矿物质,它
们的形成与太阳能有关,在燃烧时会转换为光能、热能或动能。
(4) 石油和天然气燃烧后,能释放出比煤更多的热量。
3、煤、石油和天然气的用途
(1)煤:燃烧发电,生活用煤,用作蒸汽机车燃料,用于冶金、建材等。
(2)石油:用来炼制汽油、沥青、润滑油,用来合成橡胶等。
(3)天然气:用来制造氮肥,用于天然气汽车、燃气灶等。
课本问题释疑
煤、石油和天然气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见课本第30页)
答:
十一开发新能源
基础知识梳理
1、认识新能源
(1)新能源指新发现的或发现时间虽久但因技术经济条件限制而未得到广泛使用的能源,如太阳能、风能、地热能、生物质能、核能、潮汐能等。
(2)为解决煤、石油和天然气这些常规能源终将枯竭的问题,人们正在努力开发新能源。
2、太阳能的利用
3、常见的新能源
(1)风能
①风能资源总储量非常大,约是全球总能量需求的10~
20 倍。
②风能的利用主要是风力发电。
③我国风能资源丰富,主要分布在北部地区、东南沿海及附近岛屿。
(2)地热能
①地热来自地球深处,这种热能储量非常大。
通过钻井,可以把这些热能从地下储层引入水池、房间、温室和发电站等。
②地热能是一种新的清洁能源。
③我国地热资源丰富,大多可直接利用。
(3)生物质能
①生物质能是指自然界中的生物及它们产生的废弃物提供的能量,蕴藏在薪柴、玉米、藻类、稻壳、动物粪便和生活垃圾中。
②利用这些原料,可以制取沼气用于燃烧、发电,还可以生产生物质成型燃料和生物乙醇、生物柴油等生物质液体燃料。
③我国生物质能资源十分丰富,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课本问题释疑
用自己的方式介绍一种新能源。
(见课本第33页)
答:潮汐能是从海水周期性涨落运动中获得的能量。
它与天体引力有关,“地球-月亮-太阳”系统的吸引力和热能是形成潮汐能的来源。
潮汐能包括潮汐和潮流两种运动方式所包含的能量,潮水在涨落中蕴藏着巨大能量,其水位差表现为势能,潮流速度表现为动能,这两种能量都是可利用的。
潮汐能的利用方式主要是发电,潮汐发电是利用海湾、河口等有利地形,建筑堤坝,形成水库,以便大量蓄积海水,通过建造水力发电厂房和利用水轮发电机组发电。
从能量的角度看,就是将海水的势能和动能,通过水轮发电机组转换为电能。
潮汐能的蕴藏量十分可观,并且它是一种可再生的、无污染的能量。
十二善用自然资源
基础知识梳理
①可再生资源和不可再生资源
(1)土地、太阳能、水、森林、地热等自然资源,在较短
时间内能再生或再循环,被称为可再生资源。
(2)煤、石油、天然气等在地下要经过漫长而复杂的地质变化才能形成,使用后蕴藏量不断减少,被称为不可再生资源。
(3)在一定的时空范围内,自然资源都是有限的,特别是不可再生资源。
2、自然资源短缺日益严重
(1)当今世界人口不断增长。
人越多,需要的资源就越多,对土地、水、矿物等自然资源的需求量也越大。
自然资源面临枯竭与短缺的问题日益严重。
(2)全世界约四分之一的人口缺乏安全的饮用水,约
十分之一的人口长期遭受饥饿。
预计到 21世纪中期,全球能源消耗量将是目前水平的两倍以上。
(3)人类只有一个地球。
如果地球上的各种资源都枯竭了,将很难从别的地方得到补充。
(4)面临短缺的自然资源主要有:淡水资源、土地资源、矿产资源、粮食资源、森林资源。
(5)自然资源短缺将给人类生存带来的威胁
①土地资源短缺使人类在食物、居住等各方面面临威胁。
②水资源短缺会导致地面沉降、海水入侵、环境污染、土地沙化等生态环境问题,以及淡水危机、气候恶劣等使人类无法生存的境况。
③生物资源短缺的表现包括植物和动物资源短缺。
乱砍滥伐使森林等资源锐减,对全球气候变化和生态平衡造成了严重不利影响;动物的种类和数量日趋减少,影响到食物链与生态平衡的维系。
④矿产资源短缺将会引发环境污染、生态退化、供需矛盾等问题,对人类生存构成巨大威胁。
3减缓自然资源短缺
(1)减缓自然资源短缺的做法
(2)守护自然资源的三种方法.
①减少消耗——尽可能少用,只买真正要用的东西。
②重复使用——尽可能避免使用一次性用品。
③回收利用——回收可重复使用的材料,加工成再生材料。
(3)有效利用自然资源
①小型风力发电机:利用
永不枯竭的风能为建筑供电;
②太阳能电池:将太阳能转换
为电能,为建筑供电;③软木
双层玻璃窗:利用自然光源采光,利用真空层阻隔室内外热传递;④LED灯具:将绝大部分电能转换为光能,提高利用率;⑤地源热泵:利用地球表面浅层地热资源(通常小于400米深)作为冷热源,为建筑供暖;⑥地板供暖系统:地板辐射采暖具有舒适性、节能性两大优点;⑦小型热电联产:由天然气供电以产生电力和热能,为建筑供暖,为通风系统和空调提供电力;⑧雨水收集和净化系统:根据需求将雨水进行收集和处理,可以节约水资源;⑨改良的房屋隔热板:更有效地阻隔室内外热传递,起到保温作用,降低空调的使用需求。
4、资源的回收利用
(1)每回收 1吨废纸可以生产 800千克纸,可以少砍
17棵大树,可以节约一半以上的造纸能源,并减少 35% 的水污染。
我国废纸浆消耗量已占到总纸浆消耗量的65% 以上。
(2)回收铝制易拉罐造再生铝,可以比用铝矿石提炼原生铝节省 95% 的电力资源。
(3) 废塑料经分类回收后,加工成再生料,可以用于制造各种日常用品。
(4)我国每年塑料废弃量达 3000多万吨,做好废塑料的回收利用工作,就相当于提高了石油资源的利用率,有利于缓解石油资源短缺的状况,促进节能减排。
5、善用自然资源的做法
(1) 加强源头资源管理,合理有序开采自然资源,杜绝滥采乱采。
(2) 加强生产监管,提高自然资源利用效率,杜绝低效生产。
(3) 加强市场管理,积极推广节能增效产品,淘汰能耗大、
污染大的产品。
(4) 加强宣传引导,倡导绿色消费。
(5) 制定规章,形成垃圾分类、节约粮食等绿色生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