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考核有关说明

合集下载

电工电子技术课程考核说明

电工电子技术课程考核说明

电工电子技术课程考核说明一、课程的性质和有关说明(一)课程的性质电工电子技术课程是数控技术专业必修的一门技术基础课,其内容由电路基础、电机与继电接触控制、模拟电子技术与数字电子技术三部分组成。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数控技术专业所必需的电工电子技术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基本实践技能,并能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解决生产岗位上有关电工电子技术应用方面的一般问题。

同时,为后续有关课程的学习打下基础。

(二)关于考核的有关说明1.考核对象:广播电视大学数控技术(含机电方向)专业专科生。

2.考核方式:期末考核分为终结性考核和形成性考核两部分。

两者比例为8∶2。

终结性考核一般为笔试,占80%;形成性考核主要检验学生的平时作业和实验,占20%,由地方电大根据课程要求组织实施。

3.命题依据:本考核说明是以中央电大数控技术(含机电方向)专业“电工电子技术课程教学大纲”为依据而编制的,本考核说明是考试命题的依据。

4.考核要求:重点考核本课程所涉及到的基本概念、基础知识和基本分析方法。

考核分三个层次要求:了解:对教学内容达到一般认知的要求。

理解:对教学内容涉及到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分析方法达到领会的要求。

掌握:对教学内容涉及到的基本理论、基本分析方法以及技能达到运用的要求。

5、试题题型(1)选择题:主要涉及本课程的一些基本概念和在实际运用中容易混淆的问题。

(2)简答题:论述所学的基本内容以及结合工程实际的典型应用。

(3)综合题:运用所学的知识和基本理论通过一定的分析方能求解的类型多样的综合题。

6.考试时间考试时间为90分钟。

二、考核内容和要求(一)、电路的基本概念、定律和分析方法考核内容:1、电路的主要物理量。

2、电器设备的额定值。

3、电阻元件及电阻的串、并联。

4、电压源、电流源及其等效变换。

5、基尔霍夫定律。

6、支路电流法。

7、叠加定理8、戴维南定理9、最大功率传输定理考核要求:1、理解理想电路元件的物理性质以及设备电压、电流参考方向的意义。

中外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限选)课程考核说明

中外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限选)课程考核说明

中外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限选)课程考核说明一、课程考核的有关说明(一)考核对象中外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是中央广播电视大学高等师范专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试点”公共管理专业(教育管理方向)(专科)的限选课程,4学分,72学时。

凡参加该专业学习的人员,均要参加本课程的形成性考核和期末全国统一考试。

(二)考核方式及记分方法本课程采用平时形成性考核和期末终结性考试相结合的方式。

考核总分为l00分,平时形成性考核占总分的30%;期末终结性考试占总分的70%。

总成绩60分为及格。

(三)考核依据本考核说明是根据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中外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课程教案大纲》、文字教材《中外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孟繁华主编,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2年12月第一版)拟定的,考试命题以本考核说明为依据。

(四)形成性考核的形式及要求形成性考核是本课程考核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目的是使教师和学生本人能够监控学习过程,及时了解学习的情况,解决学习中的问题,保证学习质量。

形成性考核的总成绩为30分。

考核内容包括:1.依据学习目标和教师的要求,认真阅读文字教材,并形成读书笔记。

2.独立完成教师布置的2~3次综合练习。

3.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实际情况,在形成性考核作业册中的大作业中(第三单元),每人选择一题,写出自己的分析论证作业,(不低于800字)这一项考核的目的主要是检验学生对重点知识及理论的学习情况。

教师可根据具体情况以个人发言、小组或班级交流、讨论的形式进行。

建议记分标准为:读书笔记5分、综合练习l5分、大作业10分。

(五)终结性考核的形式及要求期末考试卷面为100分,占总成绩70分。

如卷面得90分,计入总成绩的分数为63分。

1.考试要求学习本课程要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要求考生能够了解基础教育改革的现状和发展趋势,了解国外教育改革的进程与特点,并通过对国外教育改革新思路、新经验和典型案例的介绍,使学生建立改革和创新意识,提高参与教育改革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

《幼儿教育学》课程考核说明

《幼儿教育学》课程考核说明

《幼儿教育学》课程考核说明(2007年12月)《幼儿教育学》是学前教育专业(专科)的必修课程,4学分,学时72。

本课程主要阐述幼儿教育学的基本原理及其在教育实践中的应用,该课程着眼于提高学员的教育和心理学理论水平及实际应用能力,是一门具有一定理论性和应用性的课程。

为规范课程教学和考核工作,特制定本课程考核说明。

第一部分课程考核的有关说明凡参加学前教育专业学习的人员,均要参加《幼儿教育学》课程考核。

2.考核依据考试以教学大纲和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幼儿教育学》(陈幸军主编,2003年6月第1版)为依据。

考试的目的在于了解学生对本学科基本概念、基本观点、基本原理的理解,注重考察学生运用本学科理论解决幼教实际问题的能力。

要求学生对本教学大纲中涉及的概念、观点和原理能清楚地理解和识记,能深入理解和运用重要的理论、原理分析幼儿教育现象和教育教学案例。

3.考核要求学习本课程要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要求考生初步了解幼儿教育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掌握幼儿教育学中提出的对教育、教学的原则和方法;自觉运用幼儿教育学中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分析和解决学前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

本课程的考试按照认知能力,分为识记、理解、掌握三个层次进行命题。

各认知层次的含义如下:识记:是对于基本概念、基础知识能恰当地表述。

了解:了解相关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

理解:在识记的基础上,掌握本课程的理论,并对有关问题进行正确的阐释。

掌握:是指能够运用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去分析和解释小学教育教学中的基本问题。

第二部分评价目标1、基础知识和和基本原理能识记幼儿教育学各部分内容的基本概念;了解幼儿教育的产生和发展的简史;理解我国幼儿园教育的目标;掌握全面发展的基本理论观点;理解幼儿园教育的基本要素和科学的教师观、儿童观、环境观;理解幼儿园课程编制的基本要素和基本要求,树立正确的课程观;理解幼儿园教育(教学、游戏、日常生活)的教学论和指导要求;理解幼儿园教育评价的基本内容和要求,树立正确的教育评价观。

建筑力学课程考核说明.

建筑力学课程考核说明.

《建筑力学》课程考核说明一、课程考核的有关说明和实施要求本课程学生的考核成绩由期末考试成绩和平时作业成绩两部分组成,其中期末考试成绩占80%,平时作业成绩占20%。

期末考试是对教与学的全面验收,是不可缺少的教学环节。

考试题目要全面,符合大纲要求,同时要做到体现重点,题量适度,难度适中,难度和题量的梯度应按照教学要求的三个不同层次安排。

不出难题,偏题。

本课程主要考核学生对建筑力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等的了解与掌握程度,考核要求分为了解、理解、掌握三个层次,每一层次都有具体的考核要求:“了解”要求学生对所给的问题有全面和一般的认识;“理解”指在了解的基础上,要求学生对给定的问题有完整的理解;“掌握”指在“理解”的基础上,要求学生对给定的问题能够准确记忆,并针对考题做到灵活运用。

期末考试中央电大统一考核要求,全国统一命题,统一评分标准,统一考试时间。

阶段测验可根据教学情况由各地电大自行安排。

二、考核内容与考核目标0 绪论考核內容:本课程的內容、任务、研究对象、学习方法。

考核要求:了解本课程的內容、任务、研究对象、学习方法。

1 静力学基本知识考核內容:1、力和力偶的基本概念及其基本性质2、荷载及其简化、约束和约束反力、受力分析;3、平面力系的合成和平衡;4、物体系统的平衡问题;5、摩擦的概念和公式;考核內容:1、熟练掌握物体的受力分析方法;2、熟练掌握平面一般力系的平衡方程和解题方法;3、掌握物体系统平衡的解法;4、了解摩擦概念;2 静定结构基本知识考核內容:1、结构的分类和简化;2、自由度和约束;3、结构的几何组成目的规则;4、静定结构和超静定结构的概念。

考核要求:1、了解结构的分类;2、了解结构的简化原则;3、掌握结构的几何组成分析方法;4、了解静定结构和超静定结构的区别和联系。

3 静定结构內力计算考核內容:1、杆件变形的基本形式;2、轴力的概念和计算方法;3、剪切的概念;4、扭转的概念和计算方法;5、梁平面弯曲的概念和內力计算;6、梁平面弯曲时內力图的绘制。

《比较初等教育》课程说明(1)

《比较初等教育》课程说明(1)

《比较初等教育》课程说明(1)比较初等教育课程考核有关说明一、课程考核有关说明1.考核对象比较初等教育是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开放教育试点”研究项目小学教育专业(本科)的一门必修课。

凡参加该专业学习的人员,均要参加平时形成性考核和期末全国统一考试。

2.考核方式本课程采用平时形成性考核和期末终结性考试相结合的方式。

考核总分为100分,平时形成性考核占总分40%;期末终结性考试占总分60%。

总成绩60分为及格。

平时形成性考核和期末考试分别以百分制打分,然后按所占总分比例折算,计如入总成绩。

3. 命题依据本考核说明是根据中央广播电视大学比较初等教育课程教学大纲、文字主教材《比较初等教育》(张民选主编,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4年6月第1版)拟定的,考试命题以本考核说明为依据。

4.考核要求学习要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要求考生了解初等教育的演进过程及世界主要国家初等教育的制度;了解和掌握世界主要国家初等教育的基本状况和办学特色;学会运用比较的方法来研究世界初等教育的发展与改革;把握世界初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方向。

本课程的考试按照认知能力,分为了解、理解、掌握三个层次进行命题。

各认知层次的含义如下:了解是指对本课程各章教学内容中的基本概念和基础知识要“知道是什么”,有较清楚的记忆,并能够准确地表述。

理解是指在识记的基础上,对本课程的基本理论、原则]规律和方法有较系统地领会与认识,“知道为什么”,对有关问题能够进行正确地阐释,也就是回答“为什么”和“怎么样”的问题。

掌握是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提出自己解决问题的见解、方案,也就是回答“怎么办”或“如何做”的问题5.命题原则(1)本课程的考试命题严格掌握在教学大纲规定的教学要求和教学内容的范围之内。

(2)考试命题覆盖本课程教材的1—8章,既要全面,又要突出重点。

每份试卷所考的内容,应覆盖本课程教材所学内容的80%以上的章节。

(3)试卷要含反映认知能力各个层次的题目。

《高级英语》课程考核细则说明

《高级英语》课程考核细则说明

《高级英语》课程考核细则说明2007.1一、考核内容考核以课本与课外内容相结合的方法,采用笔试和口试兼顾的方式。

二、考核方法坚持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原则。

考核办法分五个模块:测试成绩、作业成绩、课外学习、实践成绩及学生的出勤率等组成。

1.测试成绩:卷面成绩占总分的65%。

卷面考核中,课本内容与课外内容之比约为6比4。

在测试命题中注意客观型试题、主观型试题、记忆型试题和分析型试题的适当比例,避免过多地使用多项选择题的偏向。

2.作业成绩:占总分的5%。

作业包括口头作业、书面作业等。

3.课外学习:占总分的10%。

每学期要求学生阅读一本英文原著作品并写出读书报告。

在阅读过程中积累词汇,提高文体分析能力及阅读理解能力。

读书报告应包含以下内容:1)作品的题目;2)作品的作者;3)常用词汇摘抄;4)常用短语摘抄;5)优美段落摘抄;6)作品的故事梗概及对该作品的评论(600-800字左右)。

4.实践成绩:占总分的10%。

组织以小组或个人为单位的读书报告会或专题讨论会,进行全班交流,每学期至少1次,届时可进行录像。

5.出勤率:占总分的10%。

要求班主任及任课教师严格考勤并做好记录。

本细则自2007年1月起执行。

扬州大学外国语学院Book List for After-class ReadingAusten, Jane (1775-1817) :1) Emma 2) Northanger Abbey 3) Pride and Prejudice4) Sense and SensibilityBacon , Francis ( 1561-1626) : EssaysBronte, Charlotte (1816-1855) :Jane EyreBronte, Emily (1818-1848) :Wuthering HeightsDickens, Charles (1812-1870) :1) David Copperfield 2) Domby and Son3) Great Expectations 4) Hard Times 5) Nicholas Nickleby6) The Old Curiosity Shop 7) Oliver Twist 8) Our Mutual Friend9)The Pickwick Papers 10)A Tale of Two CitiesDreiser, Theodore (1871-1945):Sister CarrieFitzgerald , F. Scott (1896-1940):The Great GatsbyHardy, Thomas (1840-1928) :1) Far from the Madding Crowd 2) Jude the Obscure3) The Mayor of Casterbridge 4) The Return of the Native5) Tess of the D'UrbervillesHugo, Victor (1802-1885) : The Hunchback of Notre DameJerome, Jerome K. (1859-1927):Three Men in a BoatLawrence, D. H. (1855-1930): 1) Lady Chatterlay's Lover 2) Sons and LoversLondon, Jack (1876-1916) : 1) The Call of the Wild 2) The Game3) Martin EdenMitchell, Margaret (1900-1949) :Gone with the WindHawthorne, Nathaniel (1804-1864):The Scarlet LetterSteinbeck, John (1902-1968): The Grapes of WrathThackeray, William M. (1811-1863): Vanity FairTwain, Mark (1835-1910) :1) The Adventures of Huckleberry Finn2) The Adventures of Tom Sawyer3) Life on the Mississippi。

课程考核说明 范本.doc

课程考核说明 范本.doc

课程考核说明课程的考核对象是开放教育专科专业的学生。

本课程考核所依据和使用教材为我校工作组根据台湾空大生活科学系教材《健康管理》改编的讲义。

本课程主要考核学生对食品营养与健康相关理论了解和掌握程度。

本课程的考核采取学习过程性测评和终结性考核相结合的方法。

一、学习过程性测评(1)由5次章节或单元学习效果的在线测评组成,5次成绩的平均分作为最终过程性测评成绩;(2)当学生在线学习满足登录平台4次、浏览或下载资源4次、在线时间40分钟以上时,方可参加过程性测试;(3)每次测评题量不少于20道,试卷提交后自动显示成绩,不足80分者系统不记录成绩,需重新测试;(4)考核采取递进方式,只有第一次测试合格后才能进行第二次测试,依此类推。

(5)学生学习所需资料可到各栏目查找,遇到的问题可通过参加教师在教学讨论区安排的实时与非实时师生交互活动交流解决。

二、终结性考核(1)终结性考核与过程性测试采用同样的考核系统进行;(2)当学生在线学习满足登录平台20次以上、浏览或下载资源20次以上、在线时间3小时以上,且5次过程性测试都合格后,方可参加终结性测试;(3)试卷提交后系统自动显示成绩,不足80分者不记录成绩,须重新考核。

三、综合成绩课程考核成绩由过程性测试和终结性考核组成,各占综合成绩的50%。

四、组织要求过程性测试由学生自行完成,终结性考核须由教学单位按照学校公布的时间段集中组织,并按照要求上报考试时间安排。

五、特别提示★考试主要程序:登录进入后,请在上行点击“在线测试”——在左侧课程栏中部找到“健康管理”,点击计入考场——一定要阅读“考生须知”后再开始答卷、提交。

★考试时间必须在指定期限内完成,否则没有成绩。

★考试不及格者,要先返回学习页面,才能够考第二次、第三次;★试卷提交后系统自动显示成绩,不足80分者不记录成绩,须重新考核;★试卷成绩由计算机判定记录,不可改变;★考试前一定要复习。

公共关系学课程考核说明

公共关系学课程考核说明

公共关系学课程考核说明1. 考核目标本公共关系学课程旨在培养学生对公共关系学的基本理论和实践能力的掌握。

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学生将能够:•理解公共关系学的基本概念、理论和主要研究领域;•掌握公共关系策略的制定和实施过程;•培养公共关系管理和传播的能力;•分析和解决公共关系问题。

2. 考核方式本课程的考核包括以下几个方面:2.1 期中考试期中考试占总成绩的30%。

考试形式为闭卷笔试,内容包括课程的基本概念、理论和关键案例分析。

考试时间为2小时,总分为100分。

2.2 实践报告学生需要选择一家组织或企业进行公共关系实践观察,并撰写一份实践报告。

报告内容包括实践过程的描述、问题分析以及解决方案的提出。

实践报告占总成绩的40%。

具体要求如下:•实践观察时间不少于40个小时;•报告字数不少于2000字(不包括参考文献);•报告结构包括绪论、实践过程描述、问题分析、解决方案、总结等部分;•报告需要附上相关实践材料,如采访记录、调研问卷等。

2.3 小组讨论每位学生需要参与小组讨论,讨论主题为公共关系案例分析。

每位学生至少需参与两次小组讨论,并在每次讨论后提交一份小组讨论总结。

小组讨论总结占总成绩的10%。

具体要求如下:•与小组成员协商确定讨论时间和地点;•讨论时间不少于1小时,每次讨论小组成员的参与度需要均衡;•小组讨论总结字数不少于500字,包括讨论主题、参与成员、讨论内容的总结以及个人感悟。

2.4 期末考试期末考试占总成绩的20%。

考试形式为开卷笔试,内容包括课程的理论知识、案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考试时间为3小时,总分为100分。

3. 考核标准考核标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对公共关系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的理解程度;•公共关系策略制定和实施的能力;•公共关系管理和传播的能力;•对公共关系问题分析和解决的能力;•学习态度和参与度。

4. 考核要求为了顺利完成本课程的考核,学生需要:•认真听讲,及时完成课堂作业;•积极参与小组讨论,与小组成员共同完成讨论任务;•精心准备和撰写实践报告,结合理论知识对实践进行分析;•认真复习课程内容,查漏补缺,准备期中和期末考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课程考核有关说明(一)考核对象“艺术概论”是教育部“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试点” 师范类专业本科一门限选的综合素质教育课程。

全国在职的中小学教师凡参加教育部“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试点”公共事业管理(教育管理)和小学教育(本科)专业学习者,均要参加本课程的平时形成性考核和期末终结性考试。

(二)考核方式本课程采用形成性考核和终结性考试相结合的方式。

考核总分为100 分,平时形成性考核占总分的40%,期末终结性考试占总学分的60%。

以下6 个方面的平时形成性考核的内容,各试点单位可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具体实施细则,并报中央电大考试中心和师范部备案。

1.独立完成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布置的“艺术概论作业与评价”,约占10分。

2.阶段性学习测验: 艺术作品分析,约占5 分。

3.教学实践活动: 观赏一种艺术作品,撰写鉴赏文章1 篇(1000 字左右),约占10 分。

4.开展专题研讨:原则上在网上进行, 以下载的讨论发言文字为准,农村及边远地区无法上网的学生, 按照所在分校或工作站责任教师布置的讨论题作书面发言。

约占5 分。

5.学习记录:通过“纸质记录袋”或“电子文件夹”掌握学生学习情况。

约占 5 分。

6.小组学习:由学生讨论后形成个人学习总结(1000字以上)。

约占5 分。

根据《广播电视大学全国统一课程形成性考核实施办法》的有关规定,特做如下要求:第一,本课程形成性考核成绩未达到及格线者(即形考成绩未达到24 分),不得参加终结性考试。

第二,形成性考核和终结性考试成绩均达到及格,方可获得本课程相应学分,课程综合成绩以合成成绩记录。

第三,课程综合性考试成绩不及格,形成性考核及格成绩继续有效,可以重新参加下一轮课程的终结性考试。

课程终结性考试成绩和形成性考核成绩均不及格,则需要重新参加该门课程的形成性考核和终结性考试。

第四,如果学生第一次考试成绩不理想,提出希望取得更好的考核成绩,可以重新参加该门课程的形成性考核和终结性考试。

(三)命题依据本考核说明是根据中央广播电视大学“艺术概论”课程教学大纲、文字主教材《艺术学概论》(彭吉象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年版)等拟定的。

考试命题以本考核说明为依据。

(四)考核要求学习本课程要贯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重在实践的原则。

要求考生了解、熟悉和掌握从事小学教育工作所必需的艺术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并以此提高艺术鉴赏水平和艺术分析能力,提高审美水平和能力。

本课程重视艺术理论和方法的学习与把握,更重视艺术鉴赏能力的提高。

按照认知规律,分为了解(熟悉)、理解(掌握)和应用(鉴赏)三个层次。

了解(或称“熟悉”):即要求对本教材所涉及的有关知识、概念、名词、术语的内涵与外延有正确的认识、了解、熟悉,能够正确地运用到学习和艺术鉴赏中。

理解(掌握):即要求对本教材所涉及的有关知识、概念、名词、术语的内涵与外延有正确的认识、了解、熟悉的前提下,能够比较全面地领会、辨析,恰当自如地表述和运用。

应用(鉴赏):即要求对教材中涉及到的文体,能够比较好地结合艺术鉴赏和艺术教学实际予以恰切地使用。

(五)命题原则1.本课程的考试命题严格掌握在教学大纲规定的教学要求和教学内容范围之内。

2.考试命题应覆盖教学大纲和教材所包含的主要内容,其中客观性试题占30 分,主观性试题占70分。

3.教学内容主要强调基本理论的理解,应在对重点问题的理解的基础上解决艺术鉴赏中需要回答的问题。

4.试卷题目难易程度的安排。

试卷题目难易程度分为易、较易、较难和难4 种。

5.在一份试卷中难易等级所占分数的比例大体是:易占20%,较易占30 %,较难占30%,难占20%。

6. 命题必须题意清楚、要求明确,提供的答案准确,便于评分(六)试题类型及结构本课程试卷题型分为名词解释(5道小题,占15%)、填空题(20空,20%、简答题(5道小题,占20%)、阐述题(2道题,占20%)和鉴赏(1道题,占35%)。

(七)考核形式平时形成性考核,要求详见第2点“考核方式”。

期末考试为闭卷的方式进行。

(八)答题时限期末考试时限为120分钟。

二、课程考核内容和要求上编艺术总论(一)考核知识点1.学习艺术学概论的重要意义和相互关系。

2•各类艺术的鉴赏特点,以及对人的素质修养的要求。

(二)考核要求1.课程开设的目的意义。

2.课程的内容轮廓。

3.艺术基本知识和鉴赏。

4.本门课程的结构体系与学习方法。

第一章艺术的本质与特征(一)考核知识点1.马克思“艺术生产”理论对于艺术学研究的重要启示。

2.艺术的基本特征。

(二)考核要求1•要求学生掌握中外艺术史上关于艺术本质的三种主要观点2•要求学生掌握马克思“艺术生产”理论对于艺术学研究的意义。

3•要求学生结合自身的艺术实践经验来理解和认识艺术的基本特征。

第二章艺术的起源(一)考核知识点1•了解关于艺术起源的五种观点。

2•理解艺术起源与人类实践活动的密切关系。

3•理解关于艺术起源问题的多元决定论。

(二)考核要求1•要求学生了解关于艺术起源的五种主要观点,尤其是重点掌握“巫术说” 与“生产劳动说”。

2•要求学生理解艺术的发生是多元决定的。

3•要求学生理解和认识艺术起源于人类的社会实践活动。

第三章艺术的功能与艺术教育(一)考核知识点1•了解艺术具有多种多样的社会功能,而艺术的多种社会功能也只有在审美价值的基础才能发挥作用。

2.理解艺术教育是美育的核心,艺术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在当代艺术教育更是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3.掌握艺术教育的任务和目标。

(二)考核要求1.要求学生掌握艺术的审美认知、审美教育、审美娱乐等三种主要功能,并且理解艺术社会功能的基础是审美价值。

2.引导学生认识和了解美育与艺术教育的重要作用,从而自觉地提高自身的审美水平和艺术修养。

第四章文化系统中的艺术(一)考核知识点1•了解艺术与文化的关系。

2•理解艺术在人类文化中的地位与作用。

3•理解艺术与其他精神文化(如哲学、宗教、道德、科学)彼此之间的相互关联作用。

(二)考核要求1.艺术在人类文化中的地位与作用。

2 •艺术与哲学、宗道、道德、科学之间的彼此相互关联作用。

中编艺术种类第五章实用艺术(一)考核知识点1 .掌握艺术分类最基本的几种方法。

2.了解实用艺术的主要种类。

3.理解实用艺术的主要审美特征。

(二)考核要求1 .要求学生掌握艺术分类最基本的6种方法,尤其是能够掌握艺术分类的美学原则,将整个艺术区分为五大类别。

2.指导学生结合自己的亲自经历,理解建筑艺术的民族性与时代性特征。

3.指导学生在欣赏园林艺术时,不但要欣赏园林的自然美与建筑美,更应欣赏蕴藏其中的文化美。

4.指导学生认识工艺美术品是中华民族文化艺术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

5.要求学生了解现代设计在当代社会生产与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第六章造型艺术(一)考核知识点1.了解造型艺术的主要种类,包括绘画、雕塑、摄影艺术、书法艺术等。

2 •理解造型艺术的主要审美特征(二)考核要求1.要求学生通过中西绘画的比较,理解中国画的民族特色。

2.要求学生通过西方雕塑简史的学习,熟悉和了解西方最重要的雕塑作品3.指导学生结合自己的实践体会,掌握摄影艺术的主要表现手法。

4.指导学生结合自己的实践体会,加深对书法艺术审美特征与表现手法的理解和认识。

第七章表情艺术(一)考核知识点1.了解表情艺术的主要种类,包括音乐与舞蹈,能够最直接、最强烈地抒发和表现内心情感。

2.理解表性艺术的主要审美特征。

(二)考核要求1.要求学生通过自己的亲身体会,理解音乐舞蹈的抒情性与表现性,从而加深对表情艺术的理解和认识。

2.要求学生通过学习,学会欣赏交响乐。

3.要求学生掌握表情艺术的主要审美特征。

第八章综合艺术(一)考核知识点1.了解综合艺术的主要种类,包括话剧、戏曲、电影、电视艺术等。

2.理解综合艺术的主要审美特征。

(二)考核要求1.要求学生通过西方话剧与中国戏曲的比较,了解它们作为综合艺术的共性,以及各自具有的审美特性。

2.要求学生结合自己的实践体会,掌握影视艺术基本的艺术语言、表现手法,以及影视艺术的文化特征和艺术特征。

第九章语言艺术(一)考核知识点1•了解语言艺术,就是指文学,包括诗歌、散文、小说、剧本等各种体裁。

2•理解语言艺术的主要审美特征。

(二)考核要求1•了解诗歌的多种分类方法。

2•要求学生掌握散文的重要特征:自由灵活,形散而神不散。

3•要求学生掌握小说的“三要素”主要包括人物、情节和环境。

下编艺术系统第十章艺术创作(一)考核知识点1 •艺术家自身的特点,艺术家与社会生活的关系,艺术家的艺术才能与文化修养。

2•艺术创作过程的三个阶段。

3•形象思维的三个特点。

4•无意识。

5.艺术风格多样性的原因。

6•艺术流派形成的三种类型。

7.后现代主义与现代主义的比较。

(二)考核要求1.了解艺术创作的主体是艺术家,艺术家具有许多自己的特点。

2.掌握艺术创作的过程,了解艺术创作的几个阶段。

3.了解艺术创作心理。

4.理解艺术风格、艺术流派和艺术思潮第十一章艺术作品(一)考核知识点1.什么是艺术意蕴。

2 •典型和意境。

3.中国美学与中国艺术。

4.中国传统艺术精神。

(二)考核要求1.结合具体作品分析艺术语言、艺术形象与艺术意蕴三个层次,理解和认识艺术意蕴。

2.结合具体艺术作品来分析典型和意境,并将二者加以比较,加深对典型和意境的认识。

3.通过对唐代三位著名诗人的比较,了解儒家美学、道家美学、禅家美学对中国传统文学艺术的影响。

4.通过道、气、心、舞、悟、和等加深对中国传统艺术精神的理解和认识。

第十二章艺术鉴赏(一)考核知识点1.接受美学的基本知识。

2.艺术鉴赏美心理中的基本要素。

3.艺术鉴赏的审美过程。

4.艺术批评的二重性特点。

(二)考核要求1.了解艺术鉴赏的意义与作用,以及接受美学的基本知识。

2.如何培养与提高艺术鉴赏力。

3.了解艺术鉴赏的审美心理4.了解艺术鉴赏的审美过程。

5.理解艺术批评的作用和特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