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陆水域增养殖学重点

合集下载

我国内陆水域增殖渔业的发展现状

我国内陆水域增殖渔业的发展现状
业 的作用 ( 刘海 映等 ,20 )。 00 我 国 内陆水域 的增殖渔 业始于上 世纪 5 年代 ,即从 “ 0 四大 家鱼 ”
取 适当 的保 护措施 ,使其 自然 种 群得 以恢复 ,再进行 合理捕捞 的
渔业 方式 。人 工放流 是世界各 国
称 为引种 。我 国已引进 了百余 种 经 济品种 ,最 具代表性 的有淡 水 的罗非鱼和海 水 的扇 贝 、牡蛎 , 极大 06 植 较为成功 的例子有 团头鲂 、银
种 鱼类 的经 济性状退化 、遗传 多
等 一 系 列 问题 ( 秋 玲 和 刘 其 杨 哲 , 19 ; 陈文祥等 ,20 ), 92 02 亟待对 水生 生物 资源采取增 殖和
保护 措施 。本 文概述 了增 殖渔业 资源 的主要方法 ,并拟对 内陆水 域增殖 渔业 的发 展现状 、存 在 的 问题和对策进行 一些探讨。
措施 。陈 大庆 ( 0 3 20 )提 出应加
强 长江 流域 的渔政管理 、保护渔 业环境 、建立更 多长江 鱼类 人工 繁殖放 流站 。近 年来 ,各 级政府 和科研 部 门开展 了持续 的增殖放 流活 动和长 期的渔业 资源监测和 增殖研 究,取得 了一定 的成效 。
2 2 湖泊增殖 . 通江湖 泊对 维持长江 中下游
增殖放流是在对 野生的鱼 、
虾 、蟹 、 贝类 等进行人 工繁育种
苗或捕捞 天然苗种 后 ,将其 释放
长 的种类移植 进来 ,经 过驯化后
使其 在新 的水 域 中繁衍 后代 ,形 成相 当规模 的 自然种群 。将物种
从一 个 国家 引进到另一个 国家则
变为偶见种,余下 的13 / 也面临着
样 性丧 失、爆 发性疾病 频发 ;或 由于引种不 当导致外来 种入侵 ,

内陆养殖中的养殖模式与养殖技术创新

内陆养殖中的养殖模式与养殖技术创新

内陆养殖中的养殖模式与养殖技术创新内陆养殖是指在内陆地区进行的水产养殖活动,与海洋养殖相比,内陆养殖面临着更为复杂的生态环境和资源约束。

本文将分析我国内陆养殖中的主要养殖模式,并探讨养殖技术创新对内陆养殖业的影响。

一、内陆养殖模式1.传统养殖模式:传统养殖模式主要依靠天然水源和自然生态环境,养殖密度较低,养殖技术相对落后。

这种模式适用于自然资源丰富、生态环境较好的地区。

2.半集约化养殖模式:半集约化养殖模式是在传统养殖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通过部分人工控制养殖环境,提高了养殖密度和产量。

这种模式适用于水资源较为紧张、生态环境较差的地区。

3.集约化养殖模式:集约化养殖模式是通过高度人工控制养殖环境,实现高密度、高效益的养殖。

这种模式适用于水资源匮乏、生态环境恶劣的地区。

4.循环水养殖模式:循环水养殖模式是一种新型养殖模式,通过循环利用水资源,减少养殖对环境的影响。

这种模式适用于水资源紧张、环境保护要求较高的地区。

二、养殖技术创新1.饲料技术:饲料技术的发展使得养殖动物的生长速度加快,饲料利用率提高,从而提高了养殖效率。

2.水质管理技术:通过水质监测、处理技术的发展,可以有效控制养殖水体的水质,为养殖动物提供良好的生长环境。

3.病害防治技术:病害防治技术的发展,使得养殖过程中的病害得到有效控制,降低了养殖风险。

4.自动化控制技术:自动化控制技术的发展,使得养殖环境可以实现高度自动化控制,提高了养殖效率。

内陆养殖中的养殖模式与养殖技术创新是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的。

合理的养殖模式可以有效地利用养殖资源,提高养殖效率;同时,养殖技术创新可以为养殖业提供技术支持,促进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

以上内容为左右。

后续内容将详细分析各种养殖模式的优缺点,以及养殖技术创新的具体应用案例。

三、养殖模式的优缺点分析1.传统养殖模式的优缺点:–优点:对环境的影响较小,养殖成本较低。

–缺点:养殖密度低,产量不稳定,受自然环境影响大。

水产动物增养殖学---鱼类

水产动物增养殖学---鱼类
• 2. 在国际上首先大规模将催产剂应用于鱼类人工繁殖
» 并首先合成了促黄体激素释放激素类似物——LRH-A,从而提高了 鱼类催产效果和鱼类人工繁殖的生产效率。
• 3. 开发了大量的鱼类增养殖新对象。
» 主要有:中华鲟、史氏鲟、杂交鲟、俄罗斯鲟、虹鳟、银鱼、鳗鲡、 荷沅鲤、建鲤、三杂交鲤、芙蓉鲤、异育银鲫、彭泽鲫、淇河鲫、 胭脂鱼、露斯塔野鲮、大口鲇、革胡子鲇、长吻鮠、黄鳝、鳜鱼、 鲈鱼、大口黑鲈、条纹石鲳、尼罗罗非鱼、奥利亚罗非鱼、福寿鱼、 河鲀、大黄鱼、真鲷、牙鲆、石斑鱼、中华乌塘鳢等。
系的科学。
– 池塘养鱼学 – 内陆水域水产增养殖学 – 特种水产养殖学 – 海水鱼类增养殖学
• (三) 、鱼类养殖的基本阶段-----四个
– 鱼苗获得:
• 大多通过鱼类人工繁殖取得;
– 鱼种获得:
• 鱼苗经过数十天或数月培育成鱼种;
– 食用鱼养殖:(成鱼养殖)
• 鱼种经过数月,或终1~3年养成食用鱼;
5、养殖品种
• 淡水养殖品种
• 青鱼、草鱼、鲢鳙、鳙鱼、鲤鱼、鲫鱼、鳊鲂、罗 非鱼、鳜鱼、鳗鲡、罗虾、河蟹、鳖、甲壳类、贝 类、虾、河蚌、珍珠
• 海水养殖品种
• 鱼类、虾蟹类、贝类、藻类
四、我国水产界的突出成就
• 1.在世界上率先突破了鲢、鳙鱼在池塘中人工繁殖的技术 难关,孵化出鱼苗。
» 1958年5月,钟麟首先在世界上突破了鲢、鳙鱼在池塘中人工繁殖 的技术难关,孵化出鱼苗。
表1: 全国水产品总量与捕捞产量(万t)
年 份
淡水
海水
总量 小计 捕捞 养殖 小计 养殖 捕捞
1957 283.61 2004 4901.66 2005 5101.65 2006 5250 2007 4538.0 2008 4896 2009 5120

养殖水域生态学复习资料

养殖水域生态学复习资料

养殖水域生态学复习资料养殖水域生态学复习资料(2012.04.30)1养殖水域生态学:是研究水体中生物与其生存环境之间相互作用关系的科学。

2乔丹定律:鱼类一般生长在低温条件下趋向于脊椎增多和身体加大。

3生态工程:是应用生态系统中物种共生与物质循环再生原理、结构与功能协调原则,结合系统分析的最优化方法,设计的促进分层多级利用物质的生产工艺系统。

生态工程的目的就是在促进自然界良性循环的前提下,充分发挥资源的生产潜力,防治环境污染,达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同步发展4利比希最小因子定律:德国化学家利比希(Liebig,1840) 提出的“植物的生长取决于处于最小量状态的营养物质”的观点,被称为利比希最小因子定律。

也就是说,生物基本的必需物质随种类和不同情况而异,在稳定的情况下,其所能利用的量紧密地接近所需的最低限度时,就起到限制作用,成为限制因子。

5耐受性定律亦称为谢尔福德耐性定律,是美国生态学家V.E. Shelford 于1913年提出的。

任何一种环境因子对每一种生物都有一个耐受性范围,范围有最大限度和最小限度,一种生物的机能在最适点或接近最适点时发生作用,趋向这两端时就减弱,然后被抑制。

这就是耐受性定律。

任何接近或超过耐受性限度的因子都可能是限制因子。

6生物学零度:是指生物生长发育的温度下限或生物发育的起点温度。

7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随时间而改变称为生态演替,亦即生态演替是生态系统中的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有规律的渐次取代直到一个相对稳定的顶级群落为止的过程。

8生态系统是群落和生境相互作用的统一体,群落中进行的一系列过程必然对生境产生影响,并导致整个生态系统的定向变化,这种变化称为演替。

9全球变化:是指地球生态系统在自然和人为影响下出现的可能改变地球承载生物能力的全球环境变化,包括全球气候变化、温室效应、环境污染、生态退化等人类生态环境的变化。

10温室效应:大气中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含量增大导致全球气温上升的现象。

水生生物学养殖水域生态学

水生生物学养殖水域生态学
整理课件
五、水位
水位的变化主要在小而浅的水体和湖泊沿岸浅水 区才对水生生物起直接的影响。例如河流春泛后 留下的洼塘、雨水和融雪后形成的水洼,常常排 干水的养鱼池等所谓间歇性水体,一般存在的时 间不过几周到几个月,要定期或不定期地经过一 段干涸时期,这类水体中的生物种类较永久性水 体少得多。高等水生植物不繁盛,一般只少量地 生长在沿岸边,藻类中以各种鞭毛藻类为主。动 物中最有代表性的是真叶足目(丰年虫、蚌壳虫、 鲎虫等)和溞 、裸腹溞等甲壳动物,某些螺类也 很常见。
物,如某些蓝藻和软体动物。
2.广酸碱性生物,它们在酸性水体和中碱性水体中 都可见到。例如长剑水蚤(Cyclops longuidus)和卵形盘肠溞即属此类;
某些昆虫幼虫是非常强的广酸碱性生物,如大红摇蚊幼虫既能忍受低到
2~3的pH值,又能忍受高到11~12的pH值。
整理课件
pH 对水生生物的影响
1.酸性条件对许多动物的代谢作用不利。 2.pH的变化影响动物的摄食,通常在酸 性条件下,鱼类的食物吸收率降低。 3.pH的变化对水生生物繁殖和发育也有 密切的关系。 4. pH对有机体的影响和溶解气体及某些离 子浓度有关。
水生生物学——养殖水 域生态学
第六章 其他非生物因子
整理课件
一、pH值(氢离子浓度)
天然水的pH值大多数在4~10之间,特殊情况 可达到0.9~12之间。 海水的pH最稳定,一 般在8~8.5之间。内陆水体的pH变化辐度就大 得多,沼泽水由于含多量古敏酸,有时还有硫 酸或其他强酸的存在,可使pH降到3~4以下, 有些盐碱性湖,由于含有大量碳酸钠,pH可达 9~11。但是一般淡水水体由于二氧化碳平衡体 系的缓冲作用,pH多在6~9之间变化,有时由 于浮游植物的强烈光合作用,pH在午后一段时 间可达9~10以上。

内陆水域的粗放养殖

内陆水域的粗放养殖

第二节 放养对象及其搭配

内陆水域的条件千差万别,要保证粗放养殖的效果, 必须遵循一定的基本原则—合理放养。 合理放养的基本原则适用于不同的水域,但不同的 水域侧重点不同。但选择合理的放养对象、确定品 种合理的搭配比例对于所有水体都是至关重要的。

一、放养对象

粗放养殖是提高大水面产量的重要有效手段之一, 而选择合理的放养对象 ( 放养品种 ) 则是保证这种手 段确有成效的首要一环。

放养品种最好能利用水体中的空白小生境 ( 主要是饵 料生物 ) ,与水体原有的经济鱼类没有根本的利害冲 突。 如果放养鱼类与水体原有鱼类有矛盾,首先确保放养 鱼类的价值超过原有鱼类,同时,放养对象在饵料获 取中具竟争优势。



对放养对象的总体要求:
生长速度快;经济价值高;天然饵料生物资源丰富; 对饵料生物的利用率高;苗种容易大量获得;容易形 成较高的群体产量;易于捕捞。



鳊、鲂体型体型较高、游速较慢,较易捕捞;
即使水深、草少的水体也能形成一定的产量,是较好 的搭配品种; 鲂、鳊虽然能在静水繁殖,容易受环境因子影响,可 进行补充放养; 对于捕捞效率较高的水体,主要依靠人工放养;


3.鲤、鲫鱼

作为以底栖动物为主食的杂食性鱼类,鲤、 鲫能很好地利用有机碎屑,对环境的适应能 力强, 经济价值高,缺点是难于捕捞;

三种鱼类中,草鱼的食性极贪,食量惊人,对水草
资源的破坏性很大,在放养中要非常慎重;草鱼食
草转换率在 35-70kg草/kg鱼体,不同的水草不一。

团头鲂虽然也主要以水生植物为食,但食量较小,且 具一定的杂食性,对水草资源的破坏性较小,而鳊的 杂食性更强。 此外,鳊、鲂比较适应于湖泊、水库的环境、不易外 逃;

淡水养殖与海水养殖学习资料

淡水养殖与海水养殖学习资料
曝气
通过曝气设备向池塘底部充入空气,提高底部溶氧量,促 进有机物分解。
底质改良剂
使用生物制剂、化学制剂等改善底质环境,降低有害物质 含量。
生态养殖模式探索
多种养殖品种混养
利用不同养殖品种之间的生态关系,构建合理的混养 模式,提高养殖效益。
养殖与种植结合
在养殖池塘周围种植水生植物,净化水质的同时提供 饲料来源。
常见疾病类型及症状
1 2 3
细菌性疾病
由细菌感染引起的疾病,如败血症、溃疡病等, 症状包括体色发黑、游动异常、体表充血等。
寄生虫病
由寄生虫感染引起的疾病,如车轮虫病、指环虫 病等,症状包括体表粘液增多、呼吸困难、消瘦 等。
病毒性疾病
由病毒感染引起的疾病,如出血病、传染性胰腺 坏死病等,症状包括体表出血、内脏器官病变等 。
选用优质饲料,根据养殖品种的生长阶段 和摄食习性制定合理的投喂计划,定期清 理残饵和网箱附着物。
工厂化养殖技术
养殖车间设计
建设封闭式或半封闭式的养殖 车间,配备温度、光照、通风
等环境调控设备。
水质处理系统
建立循环水处理系统,包括过 滤、消毒、增氧等设备,确保 水质符合养殖要求。
高密度养殖技术
采用高密度养殖技术,提高单 位水体的产量和效益。
淡水养殖与海水养殖 学习资料
汇报人:XX
2024-01-09
目录
• 养殖基础知识 • 养殖技术与方法 • 饲料与营养管理 • 疾病防控与健康管理 • 环境监测与调控技术 • 经济效益分析与市场营销策略
01
养殖基础知识
淡水养殖与海水养殖概念
淡水养殖
利用池塘、水库、湖泊、江河等 内陆水域,饲养和繁殖水产经济 动植物的生产,是内陆水产业的 重要组成部分。

福建省内陆养殖水域规划

福建省内陆养殖水域规划

福建省内陆养殖水域规划编制技术要求福建省海洋与渔业厅二○一一年十月目录前言 (1)1 术语与定义 (1)1.1 养殖水域 (1)1.2 禁养区 (1)1.3 临时养殖区 (2)1.4 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 (2)1.5 养殖容量 (2)1.6 水库 (2)1.7 河流 (2)1.8 池塘 (2)2 总则 (3)2.1 指导思想 (3)2.2 编制依据 (3)2.3 基本原则 (4)2.4 规划目标 (5)2.5 规划范围 (5)2.6 规划期限 (6)3 养殖水域类型及规划技术要求 (6)3.1 水库 (6)3.1.1 网箱养殖 (6)3.1.2 围栏养殖 (8)3.2 河流 (9)3.3 池塘 (9)3.3.1 主要环境条件 (9)3.3.2 静水池塘养殖 (10)3.3.3 流水池塘养殖 (10)4 规划编制材料要求 (10)4.1 规划文本 (10)4.2 规划备案表 (11)4.3 规划图件 (11)4.4 规划编制说明 (11)附表1 福建地区常见养殖鱼类对温度与溶解氧的要求(参考) (13)附表2 常见养殖鱼类网箱培育鱼种的出箱规格及其参考密度 (14)附表3 常见养殖鱼类网箱食用鱼养殖进箱规格、出箱规格及其参考放养量 (14)附录1:《福建省内陆养殖水域规划》编制大纲 (15)附录2:内陆养殖水域规划备案表 (17)附录3:内陆养殖水域规划图件制作要求 (18)前言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各种工、农业生产和人们日常生活造成的环境污染日趋严重,造成福建省部分江河和库区等水域水质逐年呈下降趋势,加上水产养殖的布局不够合理,养殖整体环境逐步恶化,由此引发大面积水产养殖生物死亡事件,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影响社会稳定和安定。

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渔业法》等相关法律法规,保护福建省内陆水域生态环境,促进水产养殖业可持续发展,必须重新合理规划或调整水产养殖布局和结构。

根据全省各地水产养殖生产发展现状、养殖容量和养殖技术,制定《福建省内陆养殖水域规划编制技术要求》,指导各地修订或编制辖区内的内陆养殖水域规划。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湖水在不同的季节有正温层和逆温层两种,正温层:湖水水温是由表层向底层逐渐降低。

●当水体的水温呈正温层分布时,水温由表层向底层逐渐降低;当湖水温度>4℃,水温由表层向底层逐渐降低;●逆温层分布:湖水温度<4℃,水温由表层向底层逐渐升高;●对于较深的水体会生成温跃层,温跃层的形成会阻碍水体的垂直运动,从而阻碍水体物质和气体的交换。

表层与下层之间氧气、营养盐类的交换受到阻碍,光合作用及有机物的分解都受到影响,最终影响水体的生产力。

通常水深不到5米,或风浪作用强烈的水体一般不会形成温跃层,水体的生产力较高。

●在白天和夜间两个时间段,湖水的密度环流流向是不同的,白天岸周水向上,湖心水向下,夜间则相反。

密度流又不同于漂流,漂流是由大风引起的。

密度流是由于温度变化引起的。

●湖泊与河流水体运动的成因是不同的,湖水的运动主要是由风力及温度变化引起的;而河水的运动主要是重力梯度所●某湖泊湖水的密度环流流向如左图,请判断这种情况通常发生在白天还夜间(白天)●大致分为内力湖与外力湖,哪些是外力,哪些是内力湖内力湖—由于地壳运动diastrophism形成的湖泊构造湖—由于地壳(crust of earth)的构造运动(褶皱、断裂)而成.火山口湖—火山喷发后的火山口蓄水形成,多为圆形,深而陡峭,堰塞湖—熔岩流、地震、山崩阻塞河谷而成外力湖--由于地球表面及外部因素,如水流、风力等形成的湖泊牛轭湖Oxbow lake—河流改道,旧河曲形成,深度较小,沿河流分布,图示;溶岩湖—地下水溶蚀岩石(石灰岩、白云岩)等形成,多分布于云贵高原;风成湖—风蚀洼地而成,小而浅,位置随水源变化而移动,也称游移湖,多在沙漠地区,如新疆、内蒙古等地;泻湖—泥沙沉积将海湾与海洋隔离而成,如太湖,湖中有大量海水陆封鱼类;陨石湖—陨石撞击地面形成,冰川湖等。

●内陆湖泊涉及理化因子有很多,但湖泊之间差异较大的水化学因子是盐度,含盐量的差异:低的不足0.01‰,咸水湖的含盐量可超过海水,有的甚至形成干盐湖;青海湖-我国最大的咸水湖。

我国淡水水体的盐度大多数在0.01-0. 5‰;范围之中,河口区水域的盐度高于中下游干流水域,大多数淡水生物的渗透压调节能力较弱,对盐度适应上限一般在5-8‰之间。

●●纬度不同鱼产力也有所不同,了解高纬度怎样影响鱼产力的关键是光照强度带来了一系列问题,比如:限制光合作用的速度,水温低等。

●沉水植物:其分布取决于水深、透明度、风浪作用等,一般它与浮游植物的生物量成负相关;●初建成的水库通常凶猛性鱼类较少。

初期鱼类种数较少,鱼类种群结构简单,高龄鱼少,凶猛性鱼类相对较少。

●要了解洄游类型,一些常见性鱼类哪些的是降海、降河、溯河、洄游型鱼类??:什么是溯河:由海入江河,降海是由江河入海,比如:鲥鱼、刀鲚—海里育肥,溯河产卵,这种洄游称为溯河洄游。

●河鳗—淡水中育肥,降海产卵,降海洄游。

是非题●中华绒螯蟹—至河口区降河产卵,不进入海,属:降河洄游●内陆半洄游型鱼类:●青鱼、草鱼、鲢、鳙、鲟(中华鲟)等,一般均为溯河产卵,即从某一水域逆流而上至某一淡水水域产卵,但并不做长距离迁移;●沿岸定居型种类:●定居型沿岸种类:鳊、鲂、鳢、鳜、鲶、花鱼骨、黄颡鱼●定居型敞水种类:鲌、鳡、银鱼、狗鱼●定居型底栖种类:鲤、鲫、鲴、黄鳝、鲶等●动物食性—以水生动物为主要食物,也称肉食性●凶猛性鱼类:Predator●以大型鱼类鱼类为食,如鳡、狗鱼等●以小型鱼类、虾类为食:如鳜、乌鳢、鲌、鲶、大银鱼等。

●掌握受精卵的性质,有4种●鱼类通常所产卵有:●粘性卵—具有次级卵膜,吸水后产生粘性,鲤、鲫、团头鲂等,需产卵基质;●沉性卵Demersal egg—比重大于水,如黄颡鱼、大麻哈鱼、虹鳟、大银鱼等,要求良好的底质条件●漂浮性卵—完全漂浮,鱼卵具大油球,鲚(刀鱼)、乌鳢等;●半浮性卵,鱼卵具小油球—鲥鱼、河鳗等;●产卵方式很多:主要有5种●草上产卵—粘性卵●水层产卵—浮性卵、半浮性卵●石砾产卵—粘性卵:圆吻鲴,细鳞鲴、稚罗鱼等;沉性卵—大麻哈鱼等;●贝内产卵---鰟鮍、鮈类,卵产在贝类的外套腔内●筑巢产卵--出于保护受精卵和仔鱼的需要:●掌握洄游的定义;洄游--鱼类成群地由一个栖息水域或水体向另一个栖息水域作有规律的迁移;●了解造成鱼类回游的原因(目的):●索饵(育肥);生殖;越冬三个因素;●食物链、食物网又称为“营养链”。

指生态系统中生产者所固定的能量和物质,通过一系列取食和被食关系在生态系统中传递,各种生物按其食物关系排列的链状顺序称为食物链。

一个生态系统中常存在着许多条食物链,由这些食物链彼此相互交错连结成的复杂营养关系被称为食物网。

●第二章:●掌握区域性种群定义:由于长期的地理隔绝而形成的种群被称为区域性种群。

区域性种群有独特的分布区与其他种群相区别,例如,长江中的刀鲚与太湖中的湖鲚,长江水系的四大家鱼与黑龙江、珠江水系的四大家鱼等,均为区域性种群。

●掌握生物学种群定义:由于生物学方面的隔离而形成的种群被称为生物学种群。

不同的生物学种群分布于同一水体中,但由于分布于不同的小生境(Biological niche), 或具有不同的生物学节律而造成了隔离。

●种群的分化的意义,分化是生物对环境适应的结果,其主要意义有4点:●可利用条件不同的生活小区,扩大同一种生物的分布区;●因生活水域不同,取食器官构造的分化,扩大了食谱,保障了食物的来源;●可分批利用产卵场所和索饵场所;●可形成了生物多样性;(来增强抗逆能力)●掌握产卵群体的定义:种群内达到性成熟、具有繁殖能力并参加繁殖活动的个体的总和●什么是剩余群体、补充群体●剩余群体:产卵群体中进行重复产卵的个体的总和;●补充群体:产卵群体中首次达到性成熟并参加繁殖活动个体的总和;●了解:种群的死亡率:单位时间内,死亡个体占整个种群数量的比例。

●鱼类种群数量的短期波动是由于世代丰歉引起的。

●剩余群体、补充群体的定义?以这两类群体为主体的繁殖群体,其种群数量的波动与恢复。

● 1 以补充群体为主来参与繁殖的鱼类,产卵群体年龄单一,但亲体数量大、相对怀卵量也较大,因此鱼苗发生量也较大。

鱼类的苗、种阶段死亡率最高,对环境十分敏感。

而气象、水文、水质量等环境因素每年都会在一定的幅度中变化,受环境因子的影响,这类繁殖群体的后代数量也随着每年环境因素的变动而产生相应的波动。

但只要某一世代环境好了,这类群体的资源量就会突然爆发。

所以表现为容易波动,也易恢复。

2 而以剩余群体为主体的鱼类其产卵群体的年龄组成复杂,有多个年龄组共同组成。

每年的补充群体仅是整个繁殖群体中一个相对较小的组成部分。

因此,某一世代资源遭破坏,种群数量可能会向下波动,但不会表现得很剧烈,因为该繁殖群体具有较强的抗冲击能力。

但若连续个世代的群体数量持续下降就很难恢复,即便某一世代条件十分理想,也仅表现在在这一年龄的性成熟个体会多一些,但无法根本改变整个繁殖群体数量不足的问题。

要连续多个世代丰产才会根本改善资源状况,因此以剩余群体为主体的繁殖群体,它种群数量表现为不急剧波动,但资源持续下降后不是1-2个世代丰产所能恢复的。

●鱼类的3种存活曲线一般了解●凹角型曲线(多数鱼类),早期有极高的死亡率,后期死亡率低、且较平稳;●对角型曲线(极少数鱼类)终生处于敌害生物的压制之下,死亡率在整个生命周期内比较稳定●凸角型曲线(人类)早期死亡率低,达生理最大年龄时,短期内集中死亡●鱼类体长与体重的相关方程很常用,为W i=aL i b;了解a、b两个值的求算,尤其是大多数鱼类被视为匀速生长的,在这种情况下,b值可用3.0常数来表达。

●第三章:●理解岸线曲折度与鱼产力的关系:岸线曲折度增大,水体与陆地的相对接触面积增大,水体的外源性营养物质来源丰富。

●曲折度大,形成水体复杂、多样的生态环境(湾、叉),对于鱼类的栖息、繁殖和避敌有利。

●理解岸线曲折度与鱼力的关系,至少知道,岸线曲折度越大,鱼产力越高。

水体的鱼产力与水体岸线曲折度之间呈___正相关_____关系,与纬度成__负相关____关系。

●淡水无脊椎动物对盐度忍受的上限为5-8‰●名词P/B系数是指某段时间内(如一年)某种生物的生产量与该段时间内这种生物的平均生物量的比值,值越大●表明饵料生物生产速率高。

饵料生物的生产能力都可用P/B系数来表达。

●●黑瓶中结果分析1.黑瓶中的溶氧B DO>初始溶氧C DO;即B DO>C DO时,这种情况不会出现。

除非黑瓶漏光。

.2。

若黑瓶中的溶氧B DO<初始溶氧C DO;即B DO<C DO时,其绝对值越大表示本层水中生物呼吸作用及有机物耗O2越多。

(但黑瓶情况不能说明水体的生产力高低,因为有可能瓶中自养生物很多,但处于黑暗环境,不能产氧,也有可能水体中自养生物没有或者很少,这要看白瓶情况)3.当白瓶中的溶氧W DO≥初始溶氧C DO,即W DO≥C DO时,说明有自养生物,并且产氧量能满足本层水体生物及有机物耗氧所需。

说明有生产力,绝对值大少就是生产力的大小。

.4。

当白瓶中的溶氧W DO<初始溶氧C DO时,即W DO<C DO时,有两种情况:A--当白瓶中的溶氧W DO<初始溶氧C DO,而且又有白瓶W DO>黑瓶B DO时,则说明有自养生物但产生O2不能满足生物需要及有机物耗氧,所以白瓶高于黑瓶溶氧。

B--当白瓶中的溶氧W DO<初始溶氧C DO,而且又有白瓶W DO= 黑瓶B DO时,则说明水体无自养生物,两个瓶都只有耗氧,同步耗氧越过初始溶氧;因此:1-----当白瓶中的溶氧W DO≥初始溶氧C DO时,水体具生产力,绝对值越大生(渔)产力越高。

2-----当白瓶中的溶氧W DO<初始溶氧C DO,而且又有白瓶W DO>黑瓶B DO时,水体生(渔)产力低下。

3-----当白瓶中的溶氧W DO<初始溶氧C DO,而且又有白瓶W DO= 黑瓶B DO时,水体没有生(渔)产力(比如重度污染区) 第四章:理解:放养鱼种的质量主要取决于____遗传性状_、_健壮程度_和__生态健全性_三个方面鱼种的遗传性状⏹1.近亲繁殖;Explain⏹2.品系混杂;Explain鱼种的健壮程度伤病情况和肥满度鱼种的生态适应性⏹天然鱼种>池塘鱼种,在库湾、湖汊及网箱(开阔水体)中培育的鱼种具有较好的生态健全性。

⏹为了取得较好的放养效果:池塘培育鱼种—过渡暂养—最后放养。

鱼种的投放地点的4个不宜⏹不宜在输水涵洞、溢洪道、泵站投放,避免水流裹挟造成损失。

⏹不宜在下风沿岸、浅滩处投放,以免鱼种被风流拍打上岸,造成损失。

⏹不宜集中于一个库湾、湖汊投放,免遭凶猛鱼类的围歼。

⏹不宜在上游或水浅的库湾投放,避免因水位突然下降,导致放养鱼种干涸而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