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科大医学儿科课件:第二十七章 卵巢肿瘤、输卵管肿瘤及原发性腹膜癌
合集下载
卵巢肿瘤 PPT课件

查體:有時腋下、鎖骨上可觸及腫大的淋巴結。
併發症
蒂扭轉
好發於瘤蒂長、中等大活 動度良好、重心偏於一側 的腫瘤
蒂由骨盆漏斗韌帶、卵巢 固有韌帶和輸卵管組成
典型症狀是突然發生一側 下腹劇痛,常伴噁心、嘔 吐甚至休克。
一經確診,應儘快剖腹探 查;
術時應在蒂根下方鉗夾, 將腫瘤和扭轉的瘤蒂一併 切除,鉗夾前不可回復扭 轉,以防栓塞脫落。
卵巢非上皮性腫瘤
生殖細胞腫瘤
20-40%
多發生於年輕婦女和幼女,青春期前占60-90%
良性:成熟型囊性畸胎瘤(皮樣囊腫)
惡性:未成熟畸胎瘤 無性細胞瘤 內胚竇瘤
成熟型囊性畸胎瘤(皮樣囊腫)
良性
20-40歲居多
腔內充滿油脂和毛髮,有 時可見牙齒和骨質
惡變率:2-4%,頭節易 惡變
預防性切除卵巢:遺傳性卵巢癌綜合症(BRCA基因突變 者)
在目前已知的與遺傳性乳 腺癌/卵巢癌相關的基因 中,BRCA1基因突變的 貢獻占20—30%, BRCA2基因突變的貢獻 為10%-30%, 而其他類 型的基因突變分別不足 1%,這就提示在某些特 定人群中進行BRCA基因 突變的檢測是必要的。
惡性卵巢腫瘤的分期
Ⅱ期 累及一側或雙側卵巢腫瘤,伴盆腔內擴散 Ⅱa 蔓延和(或)轉移到子宮和(或)輸卵管; Ⅱb 蔓延到其他盆腔組織; Ⅱc Ⅱa或Ⅱb期腫瘤,伴有卵巢表面有腫瘤;包膜破裂;
腹水或腹腔沖洗液找到惡性細胞.
惡性卵巢腫瘤的分期
Ⅲ期 一側或雙側卵巢腫瘤,並有組織學證實的盆腔外有 腹膜種植和(或)局部林巴結轉移;肝表面轉移;腫瘤局 限於真骨盆,但組織學證實腫瘤細胞已擴散至小腸或大網 膜
內容:症狀、體征(全身及盆腔、乳腺檢查);B超等影 像學檢查;腫瘤標記物。
併發症
蒂扭轉
好發於瘤蒂長、中等大活 動度良好、重心偏於一側 的腫瘤
蒂由骨盆漏斗韌帶、卵巢 固有韌帶和輸卵管組成
典型症狀是突然發生一側 下腹劇痛,常伴噁心、嘔 吐甚至休克。
一經確診,應儘快剖腹探 查;
術時應在蒂根下方鉗夾, 將腫瘤和扭轉的瘤蒂一併 切除,鉗夾前不可回復扭 轉,以防栓塞脫落。
卵巢非上皮性腫瘤
生殖細胞腫瘤
20-40%
多發生於年輕婦女和幼女,青春期前占60-90%
良性:成熟型囊性畸胎瘤(皮樣囊腫)
惡性:未成熟畸胎瘤 無性細胞瘤 內胚竇瘤
成熟型囊性畸胎瘤(皮樣囊腫)
良性
20-40歲居多
腔內充滿油脂和毛髮,有 時可見牙齒和骨質
惡變率:2-4%,頭節易 惡變
預防性切除卵巢:遺傳性卵巢癌綜合症(BRCA基因突變 者)
在目前已知的與遺傳性乳 腺癌/卵巢癌相關的基因 中,BRCA1基因突變的 貢獻占20—30%, BRCA2基因突變的貢獻 為10%-30%, 而其他類 型的基因突變分別不足 1%,這就提示在某些特 定人群中進行BRCA基因 突變的檢測是必要的。
惡性卵巢腫瘤的分期
Ⅱ期 累及一側或雙側卵巢腫瘤,伴盆腔內擴散 Ⅱa 蔓延和(或)轉移到子宮和(或)輸卵管; Ⅱb 蔓延到其他盆腔組織; Ⅱc Ⅱa或Ⅱb期腫瘤,伴有卵巢表面有腫瘤;包膜破裂;
腹水或腹腔沖洗液找到惡性細胞.
惡性卵巢腫瘤的分期
Ⅲ期 一側或雙側卵巢腫瘤,並有組織學證實的盆腔外有 腹膜種植和(或)局部林巴結轉移;肝表面轉移;腫瘤局 限於真骨盆,但組織學證實腫瘤細胞已擴散至小腸或大網 膜
內容:症狀、體征(全身及盆腔、乳腺檢查);B超等影 像學檢查;腫瘤標記物。
NCCN卵巢癌包括输卵管癌和原发性腹膜癌指南(2023版)解读 PPT课件

NCCN卵巢癌包括输卵管癌和原发性 腹膜癌指南(2023版)解读
汇报人:xxx 2023-12-12
目 录
• 引言 • 诊断与评估 • 治疗策略选择 • 药物选择与使用注意事项 • 随访管理与预后评估 • 总结与展望
01
引言
NCCN指南概述
NCCN指南
美国国家综合癌症网络(NCCN)发 布的针对各种癌症的临床实践指南, 旨在为医生提供最新的、基于证据的 治疗建议。
简便易行,可发现盆腔包块及腹水,但对较小病 灶及腹膜后淋巴结转移的诊断价值有限。
CT
可清晰显示肿瘤的大小、形态、侵犯范围及淋巴 结转移情况,有助于术前分期和手术方案的制定 。
MRI
对软组织分辨率高,可清晰显示肿瘤与周围组织 的毗邻关系,有助于判断肿瘤的良恶性及侵犯范 围。
实验室检查指标
血清CA125
权威性
由全球顶尖的肿瘤专家参与制定,以 患者为中心,综合考虑多种因素,为 临床医生提供决策依据。
卵巢癌、输卵管癌及原发性腹膜癌简介
卵巢癌
发生于卵巢的恶性肿瘤,常见症状包括腹部胀痛、消 瘦、月经不规律等。
输卵管癌
发生于输卵管的恶性肿瘤,较为罕见,症状与卵巢癌 相似。
原发性腹膜癌
起源于腹膜的恶性肿瘤,较为罕见,症状包括腹部疼 痛、腹水等。
长期随访
治疗后每3个月进行一次随访,持续2年;之后每6个月随访 一次,持续3年;5年后每年随访一次。
随访内容
每次随访应包括体格检查、血液学检查(如CA-125等肿瘤 标志物)、影像学检查(如超声、CT或MRI)以及必要的
内镜检查。
预后评估指标及方法
无进展生存期(PFS)
从初始治疗开始至疾病进展或复发的时间,是评估 治疗效果的重要指标。
汇报人:xxx 2023-12-12
目 录
• 引言 • 诊断与评估 • 治疗策略选择 • 药物选择与使用注意事项 • 随访管理与预后评估 • 总结与展望
01
引言
NCCN指南概述
NCCN指南
美国国家综合癌症网络(NCCN)发 布的针对各种癌症的临床实践指南, 旨在为医生提供最新的、基于证据的 治疗建议。
简便易行,可发现盆腔包块及腹水,但对较小病 灶及腹膜后淋巴结转移的诊断价值有限。
CT
可清晰显示肿瘤的大小、形态、侵犯范围及淋巴 结转移情况,有助于术前分期和手术方案的制定 。
MRI
对软组织分辨率高,可清晰显示肿瘤与周围组织 的毗邻关系,有助于判断肿瘤的良恶性及侵犯范 围。
实验室检查指标
血清CA125
权威性
由全球顶尖的肿瘤专家参与制定,以 患者为中心,综合考虑多种因素,为 临床医生提供决策依据。
卵巢癌、输卵管癌及原发性腹膜癌简介
卵巢癌
发生于卵巢的恶性肿瘤,常见症状包括腹部胀痛、消 瘦、月经不规律等。
输卵管癌
发生于输卵管的恶性肿瘤,较为罕见,症状与卵巢癌 相似。
原发性腹膜癌
起源于腹膜的恶性肿瘤,较为罕见,症状包括腹部疼 痛、腹水等。
长期随访
治疗后每3个月进行一次随访,持续2年;之后每6个月随访 一次,持续3年;5年后每年随访一次。
随访内容
每次随访应包括体格检查、血液学检查(如CA-125等肿瘤 标志物)、影像学检查(如超声、CT或MRI)以及必要的
内镜检查。
预后评估指标及方法
无进展生存期(PFS)
从初始治疗开始至疾病进展或复发的时间,是评估 治疗效果的重要指标。
第27章 卵巢肿瘤、输卵管肿瘤及原发性腹膜癌

妇产科学(第9版)
病理
侧别 质地 囊壁
囊内液 镜下
良性 多为单侧
浆液性肿瘤
交界性 双侧多见
单房或多房,囊性
多房囊性为主
单房:光滑, 多房:乳头(粗大, 不脆,以内生为主) 淡黄色浆液
乳头丰富,较细, 多数为外生性
浆液
单层立方或柱状上皮
①细胞轻、中度异型 ②复层上皮 ③无间质浸润
恶性 多为双侧 多房囊性,半实质性 大量乳头,分支细, 质脆,易脱落-恶性乳头
• 恶性肿瘤的鉴别诊断 – 子宫内膜异位症 – 盆腔结缔组织炎 – 结核性腹膜炎 – 生殖道以外的肿瘤
妇产科学(第9版)
治疗
卵巢肿瘤一经发现,应行手术。手术目的: ①明确诊断 ②切除肿瘤 ③恶性肿瘤进行手术病理分期 ④解除并发症
妇产科学(第9版)
治疗
• 术中应剖检肿瘤,必要时作冰冻切片组织学检查以明确诊 断
妇产科学(第9版)
组织学分类
• 分类方法多,最常用的是世界卫生组织的卵巢肿瘤组织 学分类(2014版)
分类 上皮性肿瘤
比例 50%~70%
生殖细胞肿瘤
20%~40%
性索-间质肿瘤 恶性转移性肿瘤
5%~8% 5%~10%
妇产科学(第9版)
组织学分类
一、上皮性肿瘤
1.浆液性肿瘤 2.黏液性肿瘤 3.子宫内膜样肿瘤 4.透明细胞肿瘤 5.移行细胞肿瘤 6.鳞状细胞肿瘤 7.混合性上皮性肿瘤 8.未分化和未分化类肿瘤
妇产科学(第9版)
恶性肿瘤随访
卵巢癌易于复发,需长期接受监测和随访。 随访时间:术后1年内,每3月随访1次;术后第2年后,每4-6个月 随访1次;第5年后每年1次。随访内容包括询问病史,体格检查 ,肿瘤标志物检测,影像学检查。CA125、AFP、HCG等肿瘤标志 物根据组织学类型选择。 超声检查异常再选择CT、MRT或PET-CT 检查。
NCCN卵巢癌指南ppt课件

学习交流PPT
5
主 要 更 新 10. 对于恶性性索间质肿瘤,在完成系统分期手术或保留生
育功能的系统分期手术后,对于I期高危型患者(肿瘤破
内 裂、G3)或中危型患者(肿瘤包含异质性成分),2011 年指南推荐的治疗方法共三种,分别是①观察(2B级证
容 据);②使用含铂方案进行化疗(2B级证据);③放疗 (2B级证据)。新版指南中删去了③。
6. 临床医生应熟练掌握化疗毒性反应的处理方法并 制定合理的减量方案。
7. 新增“药物不良反应处理方式”一节。
学习交流PPT
4
主
要
更 新 8. 复发性卵巢癌的治疗方案推荐根据随机对照试验选择多
药联合化疗。
内 9. 对于未接受完整分期手术的恶性生殖细胞肿瘤患者,新 容 版指南调整了无性细胞瘤和未成熟畸胎瘤(G1)的处理
病灶使期别升高,但切除淋巴结并未改善总的生存期。
• 粘液性癌应行阑尾切除术。其他上皮性肿瘤怀疑有可能
是转移时也应切除阑尾。
• 恶性性索间质瘤可不切除淋巴结
学习交流PPT
11
)
病
灶
达
到 • 力求达到满意的细胞减灭术,仍应取腹水或行腹
上 腔冲洗进行细胞学检查
腹 部 :
• 切除子宫及双侧附件、所有受累大网膜及一切肉 眼可见病灶、肿大或可疑淋巴结。
所有ⅠC期和透明细胞癌:紫杉醇+卡铂,共3~ 6疗程。
Ⅱ、Ⅲ和Ⅳ期:
①残留瘤灶<1cm的Ⅱ、Ⅲ期:腹腔化疗; ②紫杉醇+卡铂静脉化疗6~8个疗程。
学习交流PPT
14
化 疗 方 案 1. 腹腔化疗方案:紫杉醇135mg/m2,24小时持续IV(第1天);
顺铂75~100mg/m2,IP,于紫杉醇静脉用药结束之后(第2
卵巢肿瘤与输卵管肿瘤医学PPT课件

睾丸母细胞瘤,罕见,高分化者为良性。常 见于40岁以下妇女
单侧居多,较小,可局限在卵巢门区或皮质 区。
实性,表面光滑,有时呈分叶状,切面灰白 色伴囊性变,囊内壁光滑,含血性浆液或黏 液。
镜下临床表现
症状
肿瘤较小,多无症状
诊断
细胞学检查
可抽取腹腔积液或腹腔冲洗液和胸腔积 液,行细胞学检查。
鉴别诊断
卵巢良性肿瘤与恶性肿瘤的鉴别
良性肿瘤
恶性肿瘤
病史 病程长,逐渐增大
病程短,迅速增大
体征
多表为面单光侧滑, 常活 无动 腹, 水囊性,多 表 血面 性为不 ,双平 可侧结 查,节 到固状癌定,,细常胞实有性腹或水囊,实多性为,
向腔内突出,称头节。 可形成高度特异性畸胎瘤,如卵巢甲状腺肿,甚至
引起甲亢
成熟畸胎瘤
成熟畸胎瘤
卵泡膜细胞瘤
占卵巢良性肿瘤25%,常见于30-40岁 多为单侧,圆形、卵圆形或分叶状,表面被
覆薄的有光泽的纤维包膜 切面为实性,灰白色 镜下瘤细胞短梭状,胞质富含脂质,细胞交
错排列呈漩涡状,瘤细胞团为结缔组织分隔。 分泌雌激素,引起子宫内膜增生甚至子宫内
多为单侧,圆形或卵圆形,体积较大,表面 光滑,灰白色。
切面常为多房,囊腔内充满胶冻样黏液,含 黏蛋白及糖蛋白,囊腔内少有乳头生长。
镜下囊壁为纤维结缔组织,内衬单层柱状上 皮,可见杯状细胞及嗜银细胞。
黏液性囊腺瘤
黏液性囊腺瘤
子宫内膜样肿瘤
良性肿瘤较少见 表面光滑,多为单房 光镜下囊壁内衬单层柱状上皮,似正常子宫
量和性质 表现为腹痛、恶心、呕吐,也可导致腹腔内出血
、腹膜炎、休克 查体 腹部压痛、肌紧张,可有腹腔积液,原有
单侧居多,较小,可局限在卵巢门区或皮质 区。
实性,表面光滑,有时呈分叶状,切面灰白 色伴囊性变,囊内壁光滑,含血性浆液或黏 液。
镜下临床表现
症状
肿瘤较小,多无症状
诊断
细胞学检查
可抽取腹腔积液或腹腔冲洗液和胸腔积 液,行细胞学检查。
鉴别诊断
卵巢良性肿瘤与恶性肿瘤的鉴别
良性肿瘤
恶性肿瘤
病史 病程长,逐渐增大
病程短,迅速增大
体征
多表为面单光侧滑, 常活 无动 腹, 水囊性,多 表 血面 性为不 ,双平 可侧结 查,节 到固状癌定,,细常胞实有性腹或水囊,实多性为,
向腔内突出,称头节。 可形成高度特异性畸胎瘤,如卵巢甲状腺肿,甚至
引起甲亢
成熟畸胎瘤
成熟畸胎瘤
卵泡膜细胞瘤
占卵巢良性肿瘤25%,常见于30-40岁 多为单侧,圆形、卵圆形或分叶状,表面被
覆薄的有光泽的纤维包膜 切面为实性,灰白色 镜下瘤细胞短梭状,胞质富含脂质,细胞交
错排列呈漩涡状,瘤细胞团为结缔组织分隔。 分泌雌激素,引起子宫内膜增生甚至子宫内
多为单侧,圆形或卵圆形,体积较大,表面 光滑,灰白色。
切面常为多房,囊腔内充满胶冻样黏液,含 黏蛋白及糖蛋白,囊腔内少有乳头生长。
镜下囊壁为纤维结缔组织,内衬单层柱状上 皮,可见杯状细胞及嗜银细胞。
黏液性囊腺瘤
黏液性囊腺瘤
子宫内膜样肿瘤
良性肿瘤较少见 表面光滑,多为单房 光镜下囊壁内衬单层柱状上皮,似正常子宫
量和性质 表现为腹痛、恶心、呕吐,也可导致腹腔内出血
、腹膜炎、休克 查体 腹部压痛、肌紧张,可有腹腔积液,原有
卵巢肿瘤与输卵管肿瘤ppt课件

IC期 肿瘤局限于单侧或双侧卵巢 并伴有如下任何一项:包膜破裂,卵巢 表面有肿瘤;腹水或腹腔冲洗液有恶性 细胞
卵巢肿瘤与输卵管肿瘤
卵巢恶性肿瘤的手术-病理分期(FIGO 2006)
Ⅱ期 肿瘤累及于一侧或双侧卵巢,伴有盆 腔扩散 ⅡA期 管; ⅡB期 扩散和/或种植至子宫和/或输卵
扩散至其他盆腔器官;
一、上皮性肿瘤
卵巢肿瘤与输卵管肿瘤
组织学分类
1.颗粒细胞-间质细胞肿瘤 卵泡膜细胞瘤-纤维瘤
2.支持细胞-间质细胞肿瘤(睾丸母细胞
颗粒细胞瘤
二、性索-间质肿瘤
瘤)
3.混合性或未分类的性索-间质肿瘤
4.类固醇细胞肿瘤
卵巢肿瘤与输卵管肿瘤
组织学分类
1.无性细胞瘤 2.卵黄囊瘤 3.胚胎性癌 未成熟型 4.多胚瘤 实性 成熟型 皮样囊肿 5.非妊娠性绒毛膜癌 囊性 皮样囊肿恶变 6.畸胎瘤 单胚层高度特异性(卵巢甲状腺肿和类癌) 7.混合型
• 卵巢恶性肿瘤患者术后应根据其组织学类型、细胞分化、分期
和残余灶大小决定是否接受辅助性治疗,化疗是主要的辅助治 疗
31
卵巢肿瘤与输卵管肿瘤
恶性肿瘤预后 预后与分期、病理类型及分级、年龄等有关。最重要的预 后因素是肿瘤期别和初次手术后残存灶的大小,期别越小, 残存灶越小预后越好。
卵巢肿瘤与输卵管肿瘤
24
卵巢肿瘤与输卵管肿瘤
B型超声检查
影像学检查
腹部X线摄片 CT、MRI、PET检查
超 声 探 头
周 围 血 流 丰 富 实 性 高 回 声 团
经阴道B型超声
经腹B型超声
卵巢肿瘤与输卵管肿瘤
诊
肿瘤标志物
断
血清CA125:80%卵巢上皮性癌患者升高
医学PPT课件:卵巢肿瘤

和肌緊張輕或者無 ❖ 婦科:子宮一側可捫及腫物,張力大,與子宮之間壓痛明
顯(蒂) ❖ 輔助檢查:B超提示附件區腫物
卵巢囊腫蒂扭轉
❖ 確診後儘快手術,將腫瘤與扭轉的瘤蒂一併切除,禁忌先 複位,以免栓子脫落發生栓塞
破裂
❖ 分為外傷性和自發性破裂 ❖ 其症狀輕重取決於破裂口大小、流入腹腔囊液的性質和數
未成熟型 成熟型
組織學分級
參照細胞分化程度而分為3級:
❖ 分化1級:為高度分化 ❖ 分化2級:為中度分化 ❖ 分化3級:為低度分化
組織學分級對預後的影響較組織學類型更重要, 組織分化越差,預後越差
病理特點——上皮來源
漿液性腫瘤 ❖ 漿液性囊腺瘤:良性腫瘤的25%
❖ 漿液性囊腺癌:最常見的卵巢惡性腫瘤
❖ 惡性腫瘤:手術治療為主,化療、放療等為輔的綜合
治療
❖ 轉移性卵巢腫瘤:手術治療、化療
惡性腫瘤預後、隨訪
❖ 預後
▪ 與分期、病理類型、分級、殘存腫瘤數量、年齡有關
❖ 隨訪與監測
▪ 第一年3月1次;第二年4~6月1次;5年後每年1次 ▪ 症狀、體征、全身及盆腔檢查、影像學檢查、血清腫瘤標誌物
預防
❖ 畸胎瘤:成熟性畸胎瘤是最常見的卵巢腫瘤
❖ 無性細胞瘤:放療敏感 ❖ 內胚竇瘤:卵黃囊瘤,AFP與腫瘤消長相關,極度惡性
病理特點——性腺間質
❖ 顆粒細胞瘤:低度惡性腫瘤,癒合良好
低度惡性,可分泌雌激素,Call-Exner小體(顆粒細胞 環繞成小圓形囊腔,菜花樣排列)
❖ 卵泡膜細胞瘤:良性腫瘤
有內分泌功能,常與顆粒細胞並存,切面呈實性,灰 白色 ❖ 纖維瘤:良性腫瘤 麥格綜合征(Meig’s syndrome),伴有 胸、腹水
併發症
顯(蒂) ❖ 輔助檢查:B超提示附件區腫物
卵巢囊腫蒂扭轉
❖ 確診後儘快手術,將腫瘤與扭轉的瘤蒂一併切除,禁忌先 複位,以免栓子脫落發生栓塞
破裂
❖ 分為外傷性和自發性破裂 ❖ 其症狀輕重取決於破裂口大小、流入腹腔囊液的性質和數
未成熟型 成熟型
組織學分級
參照細胞分化程度而分為3級:
❖ 分化1級:為高度分化 ❖ 分化2級:為中度分化 ❖ 分化3級:為低度分化
組織學分級對預後的影響較組織學類型更重要, 組織分化越差,預後越差
病理特點——上皮來源
漿液性腫瘤 ❖ 漿液性囊腺瘤:良性腫瘤的25%
❖ 漿液性囊腺癌:最常見的卵巢惡性腫瘤
❖ 惡性腫瘤:手術治療為主,化療、放療等為輔的綜合
治療
❖ 轉移性卵巢腫瘤:手術治療、化療
惡性腫瘤預後、隨訪
❖ 預後
▪ 與分期、病理類型、分級、殘存腫瘤數量、年齡有關
❖ 隨訪與監測
▪ 第一年3月1次;第二年4~6月1次;5年後每年1次 ▪ 症狀、體征、全身及盆腔檢查、影像學檢查、血清腫瘤標誌物
預防
❖ 畸胎瘤:成熟性畸胎瘤是最常見的卵巢腫瘤
❖ 無性細胞瘤:放療敏感 ❖ 內胚竇瘤:卵黃囊瘤,AFP與腫瘤消長相關,極度惡性
病理特點——性腺間質
❖ 顆粒細胞瘤:低度惡性腫瘤,癒合良好
低度惡性,可分泌雌激素,Call-Exner小體(顆粒細胞 環繞成小圓形囊腔,菜花樣排列)
❖ 卵泡膜細胞瘤:良性腫瘤
有內分泌功能,常與顆粒細胞並存,切面呈實性,灰 白色 ❖ 纖維瘤:良性腫瘤 麥格綜合征(Meig’s syndrome),伴有 胸、腹水
併發症
卵巢肿瘤讲课PPT课件

40
精选ppt课件最新
40
诊断
肿瘤标志物
• CA125:上皮性癌
• AFP:内胚窦瘤
• CEA:黏液性癌,胃肠道肿瘤
• hCG :卵巢绒癌
• 雌激素:功能性肿瘤
• 雄激素:睾丸母细胞瘤
41
精选ppt课件最新
41
鉴别诊断
卵巢良性肿瘤与恶性肿瘤的鉴别
良性
恶性
病史
病程长,生长慢
病程短,迅速长大
体征
超声 一般情况
• A、子宫内膜癌
• B、内胚窦瘤
• C、颗粒细胞瘤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 D、更年期功血
• E、卵巢纤维瘤
精选ppt课件最新
51
• 关于卵巢肿瘤,哪些回答是错误的? • A、卵巢肿瘤恶变率高,一经确诊应尽快手
术;
• B、卵巢瘤样病变不是肿瘤,不需手术; • C、梅格氏综合征是伴有胸腹水的卵巢实性
肿瘤,恶性程度很高;
手术治疗
早期(FIGO I、II期)应行全面分期手术:
• 正常腹膜随机盲检,包括右半横膈下面、膀胱返折、 子宫直肠陷凹、左右侧结肠旁隐窝和双侧盆壁
• 全子宫和双附件切除
• 结肠下网膜切除
• 选择性盆腔淋巴结切除及腹主动脉旁淋巴结取样
• 黏液性肿瘤者应行阑尾切除
45
精选ppt课件最新
45
治疗
恶性肿瘤的治疗
39
精选ppt课件最新
39
诊断
影像学检查
• B型超声检查:可了解肿块的部位、大小、形态,囊性或实
性,囊内有无乳头,临床诊断符合率>90%
• 腹部X线摄片:畸胎瘤可显示牙齿、骨质及钙化囊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仔细探查后可不行后腹膜淋巴结切除术 • 即使有卵巢外肿瘤种植,也可行保留生育功能手术 • 术后一般不选择辅助性化疗,只有卵巢外浸润性种植者才考虑给予化疗
恶性肿瘤的转移途径
转移途径:主要途径为直接蔓延、腹腔种植、淋巴转移,血行转移少见。 转移特点:盆、腹腔内广泛转移灶;即使外观为局限的肿瘤,也可在腹膜、大网膜、 腹膜后淋巴结、横膈等部位转移,其中以上皮性癌表现最为显著。
恶性肿瘤分期
采用国际妇产科联盟(FIGO)的手术病理分期(2014版)
卵巢癌、输卵管癌、原发性腹膜癌的手术-病理分期(FIGO,2014年)
Ⅰ期
病变局限于卵巢或输卵管
ⅠA
肿瘤局限于单侧卵巢(包膜完整)或输卵管,卵巢和输卵管表面无肿瘤; 腹腔积液或
腹腔冲洗液未找到癌细胞
ⅠB
肿瘤局限于双侧卵巢(包膜完整)或输卵管,卵巢和输卵管表面无肿瘤;腹腔积液或
腹腔冲洗液未找到癌细胞
ⅠC
肿瘤局限于单侧或双侧卵巢或输卵管,并伴有如下任何一项:
ⅠC1 手术导致肿瘤破裂
第二节
卵巢上皮性肿瘤
卵巢上皮性肿瘤为最常见的卵巢肿瘤 • 占原发性卵巢肿瘤50%~70% • 占卵巢恶性肿瘤85%~90% • 多见于中老年妇女,很少发生在青春期前和婴幼儿
卵巢上皮性肿瘤
卵巢上皮性癌的组织学起源具有多样性,还有待更多证据的证实: • 高级别浆液性癌可能为输卵管上皮内癌形成后脱落种植于卵巢表面或形成包涵囊肿
➢ 实质或半实质肿块,不平整,固定 ➢ 腹腔积液 ➢ 腹股沟、左锁骨上浅表淋巴结肿大
并发症
蒂扭转
• 为妇科急腹症 • 蒂由骨盆漏斗韧带、卵巢固有韧带
和输卵管组成 • 诱发因素:
➢ 体位改变 ➢ 妊娠期 ➢ 产褥期
• 症状:一侧下腹剧痛,伴恶心、 呕吐,严重时休克
• 体征:附件包块,蒂部压痛,肌 紧张
浆液
①细胞轻、中度异型 ②复层上皮≤3层 ③一般无间质浸润
浆液混浊,有时血性
①细胞明显异型 ②乳头状增生,上皮≥3层 ③间质浸润
黏液性肿瘤病理
侧别 质地
良性
单侧 单房或多房囊性
交界性
单侧
恶性
单侧或双侧
多房囊性,可伴实质区 半囊半实
囊壁 囊内液 镜下
光滑,极少乳头
可有乳头
胶冻样
胶冻样
①单层高柱状上皮 ②杯状细胞,嗜银细胞
后发生 • 低级别浆液性癌也可能由正常输卵管上皮脱落至卵巢表面或形成包涵囊肿后再发生
癌变 • 子宫内膜异位则可能是卵巢透明细胞癌、子宫内膜样癌、浆黏液性癌的组织学来源
分为良性、交界性和恶性肿瘤 • 近年倾向于将“交界性肿瘤”改称为“不典型增生肿瘤”,因为没有证据显
示部分交界性肿瘤(如黏液性肿瘤)有恶性行为 • 交界性肿瘤的镜下特征为:
①细胞轻、中度异型 ②复层上皮≤3层 ③一般无间质浸润
乳头生长
混浊或血性 ①细胞明显异型 ②全层上皮>3层 ③间质浸润
腹膜假黏液瘤
• 来源:几乎均继发于低级别阑尾黏液肿瘤或高分化黏液癌,继发于其它胃肠道肿 瘤或卵巢黏液性肿瘤者极为罕见。
• 特点:盆腔和/或腹腔内见丰富的胶冻样黏液团块,极似卵巢癌转移,瘤细胞呈良 性,分泌旺盛,很少见细胞异型和核分裂,多限于腹膜表面生长,一般不浸润脏 器实质
➢ 上皮细胞增生活跃 ➢ 无明显间质浸润 • 交界性肿瘤的临床特征为: ➢ 生长缓慢 ➢ 复发迟
发病相关因素
• 病因尚不清楚 • 根据临床病理和分子遗传学特征,卵巢上皮性癌可分成Ⅰ型和Ⅱ型两类 • Ⅰ型肿瘤生长缓慢,临床上多为Ⅰ期,预后较好;组织学类型包括低级别浆液性癌、低
级别子宫内膜样癌、黏液性癌及透明细胞癌等;以KRAS、BRAF、PIK3CA、ERBB2、 CTNNB1及PTEN基因突变、高频微卫星不稳定性为分子遗传学特征 • Ⅱ型肿瘤生长迅速,临床上多表现为进展期,预后不良;组织学类型主要为高级别浆液 性癌和高级别子宫内膜样癌,以p53基因突变为主要分子遗传学特征 • 约有10%~15%的卵巢癌患者可检测到BRCA1或BRCA2基因的胚系突变,而高级别浆液性 癌者携带的突变比例可能更高
• 恶性肿瘤的鉴别诊断 ➢ 子宫内膜异位症 ➢ 结核性腹膜炎 ➢ 生殖道以外的肿瘤
治疗
一经发现,应行手术。手术目的: • 明确诊断 • 切除肿瘤 • 恶性肿瘤进行手术病理分期 • 解除并发症
术中注意点: • 应剖检肿瘤,必要时作冰冻切片 • 卵巢良性肿瘤可在腹腔镜下手术,恶性肿瘤一般采用经腹手术 大多数恶性肿瘤患者术后应接受化疗
ⅠC2 手术前包膜已破裂或卵巢、输卵管表面有肿瘤
ⅠC3 腹腔积液或腹腔冲洗液发现癌细胞
Ⅱ期
肿瘤累及单侧或双侧卵巢并有盆腔内扩散(在骨盆入口平面以下)或原发性腹膜癌
ⅡA
肿瘤蔓延或种植到子宫和(或)输卵管和(或)卵巢
ⅡB
肿瘤蔓延至其他盆腔内组织
卵巢癌、输卵管癌、原发性腹膜癌的手术-病理分期(FIGO,2014年)(续表)
腹腔镜检查 • 可直接观察肿块外观和盆腔、腹腔及横膈等部位,在可疑部位进行
多点活检,抽取腹腔积液行细胞学检查 细胞学检查 • 抽取腹腔积液或腹腔冲洗液和胸腔积液,行细胞学检查
良性肿瘤和恶性肿瘤的鉴别
鉴别内容
良性肿瘤
恶性肿瘤
病史 病程长,逐渐增大
病程短,迅速增大
体征
多为单侧,活动,囊性,表面 多为双侧,固定;实性或囊实性,表
侧别 质地 囊壁
囊内液 镜下
良性 多为单侧 单房或多房,囊性 单房:光滑, 多房:乳头(粗大, 不脆,以内生为主) 淡黄色浆液 单层立方或柱状上皮
病理
浆液性肿瘤病理
交界性 双侧多见 多房囊性为主 乳头丰富,较细, 多数为外生性
恶性 多为双侧 多房囊性,半实质性 大量乳头,分支细, 质脆,易脱落-恶性乳头
常用化疗药物: • 顺铂、卡铂、紫杉醇、环磷酰胺、依托泊苷等 标准化疗方案: • 常采用铂类为基础的联合化疗 ,其中铂类联合紫杉醇为“金标准”一线化疗方案 给药途径 • 静脉(全身)、腹腔 疗程: • 早期:3~6疗程;晚期:6~8疗程
交界性肿瘤的治疗
• 主要采用手术治疗 • 参照卵巢癌手术方法进行全面分期手术或肿瘤细胞减灭术,但临床Ⅰ期的患者经
熟悉 熟悉卵巢肿瘤的组织学分类、主要组织学类型的病理特征和 恶性肿瘤的转移途径。
了解 了解卵巢恶性肿瘤中恶性肿瘤早期病变不易发现,晚期病例缺乏有效 的治疗手段,致死率居妇科恶性肿瘤首位。 近年来的组织学、分子遗传学的证据表明,曾被归类于卵巢癌或原发性腹膜癌中 40%~60%可能起源于输卵管,将卵巢、输卵管和原发腹膜肿瘤归于一类疾病更为合 理。
• 处理:急诊手术,肿块切除。钳 夹蒂前不可回复扭转
破裂
分外伤性破裂和自发性破裂 • 症状:与破口大小,囊液性质有关。腹痛、恶心、呕吐、内出血、腹膜炎
、休克 • 体征:原有肿块消失
压痛,腹肌紧张,腹腔积液征 • 处理:急诊手术
感染
• 少见,常继发于扭转破裂与肠管粘连所致 • 症状:腹膜炎征象如高热、腹痛、肿块压痛、腹肌紧张等,白细胞计数增高 • 处理:抗感染,手术切除肿瘤 恶变 • 原有肿瘤在短期内生长迅速 • 伴腹腔积液,消瘦 • 处理:手术
对于年轻的早期患者需考虑其生育问题,但应根据肿瘤的范围仔细讨论
其预后、签署知情同意书后方可行保留生育功能手术
• 手术方式:全面手术分期的基础上行 ➢ 患侧附件切除(适用于ⅠA和ⅠC期患者) ➢ 双侧附件切除(适用于ⅠB期患者)
• 适应证:临床Ⅰ期、所有分级者
晚期卵巢上皮性癌行肿瘤细胞减灭术 • 手术的主要目的是切除所有原发灶,尽可能切除所有转移灶,使残余肿瘤病灶
达到最小,必要时可切除部分肠管、膀胱、脾脏等脏器 • 初次手术的彻底性与预后密切相关,若最大残余灶直径小于1cm,称满意或理
想的肿瘤细胞减灭术 • 对于经评估无法达到满意肿瘤细胞减灭术的ⅢC、Ⅳ期患者,可先行最多3个疗
程的新辅助化疗,再行中间型减瘤术+化疗
恶性肿瘤的化疗
对化疗较敏感,即使已有广泛转移也能取得一定疗效 适应证: 经全面分期手术的ⅠA和ⅠB期、黏液性癌或低级别浆液性癌和子宫内膜样癌不需化疗外, 其他患者均需化疗 化疗主要用于: • 初次手术后辅助化疗,以杀灭残留癌灶、控制复发,以缓解症状、延长生存期 • 新辅助化疗使肿瘤缩小,为达到满意手术创造条件 • 作为不能耐受手术者主要治疗,但较少应用
诊断
结合病史和体征,辅以必要的辅助检查确定: • 肿块是否来自卵巢 • 肿块的性质是否为肿瘤 • 肿块是良性还是恶性 • 可能组织学类型 • 恶性肿瘤的转移范围
早期诊断是降低卵巢癌死亡率主要措施之一,目前 各种诊断方法尚不能达到此目的
影像学检查 • B型超声检查:可了解肿块的部位、大小、形态,囊性或实性,囊内有无乳
临床表现
良性肿瘤 • 生长缓慢,早期无症状 • 增大后感腹胀不适,可扪及肿块 • 压迫症状:尿频、便秘等 • 体征:
➢ 妇检可及盆腔包块 ➢ 囊性或实质性 ➢ 光滑,无粘连,活动好
恶性肿瘤 • 早期多无症状,出现症状时已属晚期:
腹胀、腹部肿块和腹腔积液 • 晚期:疼痛,下肢浮肿,恶病质等 • 体征:
Ⅲ期
肿瘤累及单侧或双侧卵巢、输卵管或原发性腹膜癌,伴有细胞学或组织学证实的盆腔外
腹膜转移或证实存在腹膜后淋巴结转移
ⅢA1
仅有腹膜后淋巴结转移(细胞学或组织学证实)
ⅢA1(i) 淋巴结转移最大直径≤10mm
ⅢA1(ii)淋巴结转移最大直径>10mm
ⅢA2
显微镜下盆腔外腹膜受累,伴或不伴腹膜后淋巴结转移
• 预后:临床上恶性行为,5年生存率仅45%
治疗
良性肿瘤的治疗
• 原则:手术治疗 • 手术范围:
生育期:患侧附件切除术或肿瘤剔 除术 绝经后:全子宫+双附件切除术或 附件切除术
恶性肿瘤的转移途径
转移途径:主要途径为直接蔓延、腹腔种植、淋巴转移,血行转移少见。 转移特点:盆、腹腔内广泛转移灶;即使外观为局限的肿瘤,也可在腹膜、大网膜、 腹膜后淋巴结、横膈等部位转移,其中以上皮性癌表现最为显著。
恶性肿瘤分期
采用国际妇产科联盟(FIGO)的手术病理分期(2014版)
卵巢癌、输卵管癌、原发性腹膜癌的手术-病理分期(FIGO,2014年)
Ⅰ期
病变局限于卵巢或输卵管
ⅠA
肿瘤局限于单侧卵巢(包膜完整)或输卵管,卵巢和输卵管表面无肿瘤; 腹腔积液或
腹腔冲洗液未找到癌细胞
ⅠB
肿瘤局限于双侧卵巢(包膜完整)或输卵管,卵巢和输卵管表面无肿瘤;腹腔积液或
腹腔冲洗液未找到癌细胞
ⅠC
肿瘤局限于单侧或双侧卵巢或输卵管,并伴有如下任何一项:
ⅠC1 手术导致肿瘤破裂
第二节
卵巢上皮性肿瘤
卵巢上皮性肿瘤为最常见的卵巢肿瘤 • 占原发性卵巢肿瘤50%~70% • 占卵巢恶性肿瘤85%~90% • 多见于中老年妇女,很少发生在青春期前和婴幼儿
卵巢上皮性肿瘤
卵巢上皮性癌的组织学起源具有多样性,还有待更多证据的证实: • 高级别浆液性癌可能为输卵管上皮内癌形成后脱落种植于卵巢表面或形成包涵囊肿
➢ 实质或半实质肿块,不平整,固定 ➢ 腹腔积液 ➢ 腹股沟、左锁骨上浅表淋巴结肿大
并发症
蒂扭转
• 为妇科急腹症 • 蒂由骨盆漏斗韧带、卵巢固有韧带
和输卵管组成 • 诱发因素:
➢ 体位改变 ➢ 妊娠期 ➢ 产褥期
• 症状:一侧下腹剧痛,伴恶心、 呕吐,严重时休克
• 体征:附件包块,蒂部压痛,肌 紧张
浆液
①细胞轻、中度异型 ②复层上皮≤3层 ③一般无间质浸润
浆液混浊,有时血性
①细胞明显异型 ②乳头状增生,上皮≥3层 ③间质浸润
黏液性肿瘤病理
侧别 质地
良性
单侧 单房或多房囊性
交界性
单侧
恶性
单侧或双侧
多房囊性,可伴实质区 半囊半实
囊壁 囊内液 镜下
光滑,极少乳头
可有乳头
胶冻样
胶冻样
①单层高柱状上皮 ②杯状细胞,嗜银细胞
后发生 • 低级别浆液性癌也可能由正常输卵管上皮脱落至卵巢表面或形成包涵囊肿后再发生
癌变 • 子宫内膜异位则可能是卵巢透明细胞癌、子宫内膜样癌、浆黏液性癌的组织学来源
分为良性、交界性和恶性肿瘤 • 近年倾向于将“交界性肿瘤”改称为“不典型增生肿瘤”,因为没有证据显
示部分交界性肿瘤(如黏液性肿瘤)有恶性行为 • 交界性肿瘤的镜下特征为:
①细胞轻、中度异型 ②复层上皮≤3层 ③一般无间质浸润
乳头生长
混浊或血性 ①细胞明显异型 ②全层上皮>3层 ③间质浸润
腹膜假黏液瘤
• 来源:几乎均继发于低级别阑尾黏液肿瘤或高分化黏液癌,继发于其它胃肠道肿 瘤或卵巢黏液性肿瘤者极为罕见。
• 特点:盆腔和/或腹腔内见丰富的胶冻样黏液团块,极似卵巢癌转移,瘤细胞呈良 性,分泌旺盛,很少见细胞异型和核分裂,多限于腹膜表面生长,一般不浸润脏 器实质
➢ 上皮细胞增生活跃 ➢ 无明显间质浸润 • 交界性肿瘤的临床特征为: ➢ 生长缓慢 ➢ 复发迟
发病相关因素
• 病因尚不清楚 • 根据临床病理和分子遗传学特征,卵巢上皮性癌可分成Ⅰ型和Ⅱ型两类 • Ⅰ型肿瘤生长缓慢,临床上多为Ⅰ期,预后较好;组织学类型包括低级别浆液性癌、低
级别子宫内膜样癌、黏液性癌及透明细胞癌等;以KRAS、BRAF、PIK3CA、ERBB2、 CTNNB1及PTEN基因突变、高频微卫星不稳定性为分子遗传学特征 • Ⅱ型肿瘤生长迅速,临床上多表现为进展期,预后不良;组织学类型主要为高级别浆液 性癌和高级别子宫内膜样癌,以p53基因突变为主要分子遗传学特征 • 约有10%~15%的卵巢癌患者可检测到BRCA1或BRCA2基因的胚系突变,而高级别浆液性 癌者携带的突变比例可能更高
• 恶性肿瘤的鉴别诊断 ➢ 子宫内膜异位症 ➢ 结核性腹膜炎 ➢ 生殖道以外的肿瘤
治疗
一经发现,应行手术。手术目的: • 明确诊断 • 切除肿瘤 • 恶性肿瘤进行手术病理分期 • 解除并发症
术中注意点: • 应剖检肿瘤,必要时作冰冻切片 • 卵巢良性肿瘤可在腹腔镜下手术,恶性肿瘤一般采用经腹手术 大多数恶性肿瘤患者术后应接受化疗
ⅠC2 手术前包膜已破裂或卵巢、输卵管表面有肿瘤
ⅠC3 腹腔积液或腹腔冲洗液发现癌细胞
Ⅱ期
肿瘤累及单侧或双侧卵巢并有盆腔内扩散(在骨盆入口平面以下)或原发性腹膜癌
ⅡA
肿瘤蔓延或种植到子宫和(或)输卵管和(或)卵巢
ⅡB
肿瘤蔓延至其他盆腔内组织
卵巢癌、输卵管癌、原发性腹膜癌的手术-病理分期(FIGO,2014年)(续表)
腹腔镜检查 • 可直接观察肿块外观和盆腔、腹腔及横膈等部位,在可疑部位进行
多点活检,抽取腹腔积液行细胞学检查 细胞学检查 • 抽取腹腔积液或腹腔冲洗液和胸腔积液,行细胞学检查
良性肿瘤和恶性肿瘤的鉴别
鉴别内容
良性肿瘤
恶性肿瘤
病史 病程长,逐渐增大
病程短,迅速增大
体征
多为单侧,活动,囊性,表面 多为双侧,固定;实性或囊实性,表
侧别 质地 囊壁
囊内液 镜下
良性 多为单侧 单房或多房,囊性 单房:光滑, 多房:乳头(粗大, 不脆,以内生为主) 淡黄色浆液 单层立方或柱状上皮
病理
浆液性肿瘤病理
交界性 双侧多见 多房囊性为主 乳头丰富,较细, 多数为外生性
恶性 多为双侧 多房囊性,半实质性 大量乳头,分支细, 质脆,易脱落-恶性乳头
常用化疗药物: • 顺铂、卡铂、紫杉醇、环磷酰胺、依托泊苷等 标准化疗方案: • 常采用铂类为基础的联合化疗 ,其中铂类联合紫杉醇为“金标准”一线化疗方案 给药途径 • 静脉(全身)、腹腔 疗程: • 早期:3~6疗程;晚期:6~8疗程
交界性肿瘤的治疗
• 主要采用手术治疗 • 参照卵巢癌手术方法进行全面分期手术或肿瘤细胞减灭术,但临床Ⅰ期的患者经
熟悉 熟悉卵巢肿瘤的组织学分类、主要组织学类型的病理特征和 恶性肿瘤的转移途径。
了解 了解卵巢恶性肿瘤中恶性肿瘤早期病变不易发现,晚期病例缺乏有效 的治疗手段,致死率居妇科恶性肿瘤首位。 近年来的组织学、分子遗传学的证据表明,曾被归类于卵巢癌或原发性腹膜癌中 40%~60%可能起源于输卵管,将卵巢、输卵管和原发腹膜肿瘤归于一类疾病更为合 理。
• 处理:急诊手术,肿块切除。钳 夹蒂前不可回复扭转
破裂
分外伤性破裂和自发性破裂 • 症状:与破口大小,囊液性质有关。腹痛、恶心、呕吐、内出血、腹膜炎
、休克 • 体征:原有肿块消失
压痛,腹肌紧张,腹腔积液征 • 处理:急诊手术
感染
• 少见,常继发于扭转破裂与肠管粘连所致 • 症状:腹膜炎征象如高热、腹痛、肿块压痛、腹肌紧张等,白细胞计数增高 • 处理:抗感染,手术切除肿瘤 恶变 • 原有肿瘤在短期内生长迅速 • 伴腹腔积液,消瘦 • 处理:手术
对于年轻的早期患者需考虑其生育问题,但应根据肿瘤的范围仔细讨论
其预后、签署知情同意书后方可行保留生育功能手术
• 手术方式:全面手术分期的基础上行 ➢ 患侧附件切除(适用于ⅠA和ⅠC期患者) ➢ 双侧附件切除(适用于ⅠB期患者)
• 适应证:临床Ⅰ期、所有分级者
晚期卵巢上皮性癌行肿瘤细胞减灭术 • 手术的主要目的是切除所有原发灶,尽可能切除所有转移灶,使残余肿瘤病灶
达到最小,必要时可切除部分肠管、膀胱、脾脏等脏器 • 初次手术的彻底性与预后密切相关,若最大残余灶直径小于1cm,称满意或理
想的肿瘤细胞减灭术 • 对于经评估无法达到满意肿瘤细胞减灭术的ⅢC、Ⅳ期患者,可先行最多3个疗
程的新辅助化疗,再行中间型减瘤术+化疗
恶性肿瘤的化疗
对化疗较敏感,即使已有广泛转移也能取得一定疗效 适应证: 经全面分期手术的ⅠA和ⅠB期、黏液性癌或低级别浆液性癌和子宫内膜样癌不需化疗外, 其他患者均需化疗 化疗主要用于: • 初次手术后辅助化疗,以杀灭残留癌灶、控制复发,以缓解症状、延长生存期 • 新辅助化疗使肿瘤缩小,为达到满意手术创造条件 • 作为不能耐受手术者主要治疗,但较少应用
诊断
结合病史和体征,辅以必要的辅助检查确定: • 肿块是否来自卵巢 • 肿块的性质是否为肿瘤 • 肿块是良性还是恶性 • 可能组织学类型 • 恶性肿瘤的转移范围
早期诊断是降低卵巢癌死亡率主要措施之一,目前 各种诊断方法尚不能达到此目的
影像学检查 • B型超声检查:可了解肿块的部位、大小、形态,囊性或实性,囊内有无乳
临床表现
良性肿瘤 • 生长缓慢,早期无症状 • 增大后感腹胀不适,可扪及肿块 • 压迫症状:尿频、便秘等 • 体征:
➢ 妇检可及盆腔包块 ➢ 囊性或实质性 ➢ 光滑,无粘连,活动好
恶性肿瘤 • 早期多无症状,出现症状时已属晚期:
腹胀、腹部肿块和腹腔积液 • 晚期:疼痛,下肢浮肿,恶病质等 • 体征:
Ⅲ期
肿瘤累及单侧或双侧卵巢、输卵管或原发性腹膜癌,伴有细胞学或组织学证实的盆腔外
腹膜转移或证实存在腹膜后淋巴结转移
ⅢA1
仅有腹膜后淋巴结转移(细胞学或组织学证实)
ⅢA1(i) 淋巴结转移最大直径≤10mm
ⅢA1(ii)淋巴结转移最大直径>10mm
ⅢA2
显微镜下盆腔外腹膜受累,伴或不伴腹膜后淋巴结转移
• 预后:临床上恶性行为,5年生存率仅45%
治疗
良性肿瘤的治疗
• 原则:手术治疗 • 手术范围:
生育期:患侧附件切除术或肿瘤剔 除术 绝经后:全子宫+双附件切除术或 附件切除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