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华小说中的叙事时间
浅析余华小说《活着》的叙事艺术特色

浅析余华小说《活着》的叙事艺术特色
。李梦石 刘国文
(佳木斯大学 人文学院,黑龙江 佳木 斯 154007)
【摘 要】余华作为大陆地 区先锋派 小说 的代表作 家,其作 品叙 事 的语言特色及作 品的写作风 格一直是
独 树 一 帜 的 。《活 着 》作 为余 华 一 生 创 作 的经 典 作 品之 一 ,对 余 华 特 殊 的叙 事 语 言 、叙 事 视 角 和 叙 事 方 法 展 现
《活着》坚持并贯彻了余华一 向的叙事语言 特色 ,那 种真 因失血 过多而死 ,医院的医生 向匆匆赶来 的福贵问 的问题却
实而又冷静的叙述让读者的 内心深受故事情节转折 、起 伏的 是 “你有几个儿 子”和“你为什么只生一个儿子 ”。这种语 言上
折磨。余华对作品中彰显人物个性的语言 的描述 ,以及 对语 的描写 不仅仅是对 于医生的冷漠的刻画 ,也是对当时那个社
单单 以第一人称或者第三人称 的视角进行叙 述 ,而是采 用了 时间 ,这些时 间的巧妙拿捏 、取舍总会 在作 品中以各种形 式
以第一人称叙述 为主 、第三人称叙述为辅 的叙事模式 。这两 展现 出来 。比如对福 贵父 亲和母亲 的死亡 描写 ,并没有 泼洒
个视 角便是 去民间采集歌谣 的“我”以及作 为主人公 的福贵 , 过多的笔 墨 ,甚至对福贵母亲 的去世 ,仅仅 用了“我离 家两 个
【4' ̄ 'lWl#l李梦石 ,佳木斯大学人文学 院汉语言文学 (s)专业2013级1班学生。刘 国文 ,佳木斯大学人文学 院教师 。
69
l孽
厂作 冢作 品
但是 ,这种 转变也让 《活着》有 了 自己的特色 。余华 没有 概要 、场景 、停 顿等手法来 调节故事 文本 的叙事 时间和故 事
余华小说创作研究述评

余华小说创作研究述评[日期:2010-08-02] 来源:天府新论2003年第3期(总111期) 作者:黄妍[字体:大中小][摘要]余华是一个笔耕不辍,风格多变的当代小说家。
综观90年代以来对余华小说的研究,无论是创作思想、主题内涵、叙事风格还是小说其他方面的研究都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特别是2000年以来又有了新的进展和突破。
[关键词]余华;先锋;承继与转变;比较研究余华是我国80年代成长起来的作家。
余华的小说创作迄今为止经历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 1987年~1990年,完成了《十八岁出门远行》、《四月三日事件》、《现实一种》、《世事如烟》等中短篇小说的创作;第二阶段: 1991年~1999年,完成了《在细雨中呼喊》等三部长篇小说,以及《我没有自己的名字》、《黄昏里的男孩》等短篇小说。
近年来余华的作品被译成英、法、德、意、西、荷、日、韩八种外文传播海外,代表作《活着》在台湾、香港、意大利获奖。
作为一名小说家,余华具有格外强烈的自我挑战和超越意识。
无论是在个人的创作思想上还是在作品主题内涵或文体结构上,都有着明显的变化和发展,使得他在当代作家中脱颖而出,也使其研究呈现出评论者态度褒贬不一,研究视角多元化以及后来居上、蓬勃发展的态势。
(一)早在1991年,莫言发表了有关余华的评论文章《清醒的说梦者———关于余华及其小说的杂感》。
站在同时代作家的立场上,莫言以深入浅出的笔法谈了他对余华以《十八岁出门远行》为代表的小说的理解,肯定了余华用哲学上的突破来设计自己的创作方向的做法。
这篇作家笔下的作家评论还是切中肯綮的。
〔1〕但是真正学术性评论文章是在1996年之后才大量出现的。
余华在第一阶段创作的小说,评论者都将其纳入先锋小说的范畴。
对这一阶段小说的评价,评论者多从余华小说的内容题材、主题内涵、叙事模式、语言特色等方面分析了余华小说的先锋特点。
评论者都认为暴力是余华小说的一个重要题材。
分析暴力之所以会成为余华先锋小说反复涉及的一个主题,多数评论者都从余华的童年的记忆中寻找答案。
论余华小说的叙事艺术

论余华小说的叙事艺术余华是中国当代著名作家,他的作品以独特的叙事艺术和语言风格著称。
他出生于1960年,祖籍山东高唐,浙江省嘉兴市海盐县人。
他的写作生涯开始于1978年,当时他高考落榜后进入卫生院当牙科医生。
余华在1983年发表了他的首部短篇小说《第一宿舍》,并在1987年发表了一系列短篇小说,如《十八岁出门远行》、《四月三日事件》和《一九八六年》等,这些作品确立了他在文坛上的地位。
他的首部长篇小说《在细雨中呼喊》于1990年出版,而他的代表作之一《活着》于1992年出版。
余华的写作风格以其深刻的社会洞察力和对人性的独特理解而著称。
余华的小说常常以第一人称叙述,这种叙述方式使读者能够深入了解人物的内心世界,从而更好地理解人物的思想和情感。
例如,在《在细雨中呼喊》中,余华使用第一人称叙述者“我”来讲述故事,通过“我”的视角展现了主人公孙广才的生活和思想状态。
余华的小说也以其独特的语言风格而著名。
他运用简洁、质朴的语言,将普通人的生活描绘得生动而真实。
同时,他打破了人们常用的传统文字语言运用方式,独出心裁地把过去认为不合语法规则的词语组合在一起,形成全新的语句,让人读来耳目一新。
在叙事结构上,余华也打破了传统的小说结构形式,采取时空错位、分裂、语句倒装等手法,让情节呈现多重性,增加了故事的感染力。
例如,在《活着》中,余华通过时空错位和分裂的手法,将主人公福贵的经历与现实生活中的场景交叉呈现,让读者更深刻地感受到福贵所经历的悲欢离合。
余华的小说以独特的叙事艺术和深刻的社会洞察力为人称道。
他的作品展现了他对人性、社会和生命的独特见解,让读者深刻地思考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余华,中国当代文学的杰出代表,以其独特的叙事风格和深入人心的主题,赢得了国内外读者的广泛赞誉。
在他的作品中,死亡是一个无法回避的重要主题。
本文将从“死亡叙事”的角度,探讨余华小说中的人物形象。
一、无法叙述的死与先锋小说的叙事经验余华的小说经常涉及死亡,但这些死亡往往无法用常规的方式叙述。
融合新闻叙事的逻辑与原则 以《雪崩》《巨鲨戏小虾》《继续活着》为例

客观性是新闻叙事的另一重要原则。新闻从业者应避免对事件进行主观评价, 而应尽量以客观的视角呈现事实。在《雪崩》中,作者仅对事实进行陈述,而不 做主观评判。同样,《巨鲨戏小虾》和《继续活着》也以客观的态度展示了事件 的经过和影响。
此外,简洁明了也是新闻叙事的重要原则。新闻报道应避免使用复杂的语言 和繁琐的结构,而应尽量以简洁、清晰的方式传达信息。这三篇新闻报道都符合 这一原则,通过精炼的语言和紧凑的结构,使读者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了解事件 的概况。
融合新闻叙事的逻辑与原则 以 《雪崩》《巨鲨戏小虾》《继续活
着》为例
新闻叙事的力量:逻辑与原则的 完美融合
当我们在繁忙的生活中打开一份报纸,扫视着当天的大事小情时,我们会被 那些简洁明了的文字所吸引,被那些引人入胜的故事所打动。这就是新闻叙事的 魅力所在。在本次演示中,我们将探讨新闻叙事的逻辑与原则,并分析《雪崩》、 《巨鲨戏小虾》和《继续活着》三篇经典新闻报道,以此为例,来说明这些理念 的实际运用。
最后,我们来分析一下这三篇新闻报道的实例。《雪崩》通过对幸存者的采 访和对雪崩知识的介绍,使读者了解了雪崩的危险和应对措施。《巨鲨戏小虾》 则通过目击者的讲述和相关海洋生物的介绍,让读者感受到了大自然的残酷。 《继续活着》则通过对医学专家和患者的采访,展示了疾病对人类生存的影响和 人性的坚韧。
总之,新闻叙事是传递信息、影响公众舆论的重要手段。通过融合逻辑与原 则,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新闻报道的背景、发展过程和影响。在今后的新闻阅读 中,我们应更加注意这些方面,以便更全面、更深入地了解世界。
接下来,我们来探讨新闻叙事的逻辑。在新闻报道中,事件的发展通常遵循 一定的因果关系。例如,《雪崩》一文,开篇并没有直接描述雪崩本身,而是从 一位幸存者的视角,描述了雪崩前的情景。文章通过设置悬念、渲染气氛等手法, 将读者逐步引入事件的核心。此外,《巨鲨戏小虾》和《继续活着》也采用了类 似的手法,通过对事件背景的交代,引导读者进入新闻故事。
余华小说_世事如烟_的叙事技巧

他又以残酷叙述、由平淡而诡异的语言,题的故事。
小说《世事如烟》,故事,绝妙的效果。
“卧床不起已经几日了”地简明。
断变幻着叙述角度,是这种冷静的语言,可能而现实。
《世事如烟》少有的。
可以说,《故事现实中,先是男人7(与妻儿)一家,亲)一家,同时,三家是三种病态,病,3与孙子同床,在梦中意外“压死”逼死,一个个卖给人贩子,结。
梦分三种:做梦,的母亲)做梦,个章节都有特定的叙述主角。
人物出场便是通过以上类似的句子概要性地省略了时间的繁琐来叙述的。
叙述文学中的省略类似于电影中两个镜头之间的剪辑,使故事具有了空间过渡的审美范畴,形象而生动。
(二)故事情节连续的短暂省略“司机在这天早晨醒来时十分疲倦,这种疲倦使他感到浑身潮湿。
”“司机随母亲走出了家门,两把黑伞在雨中舒展开来。
”“司机梦境中的灰衣女人,在算命先生住所出现的两日后再次出现。
”司机和母亲的故事就发生在这三句时间的描述之中。
这些是一节中不同段落组的开头。
故事是叙述的故事,也是时间的叙述。
故事情节的截断和连接都离不开叙述时间的省略。
余华就是通过轻便的时间省略把握了故事的完整性。
同时,作品中不断地有完整倒叙技巧的运用。
在《世事如烟》中,为了表现更多的事实,使其世界能够尽可能呈现纷繁的状态,余华运用了时间顺叙、倒叙交叉呈现的技巧,运用了情节上的并置和时间的完整倒叙。
故事大体使用顺叙,同时兼用倒叙。
在其中某一整个时间段里,以不同的叙述角度再现事件;这不只是故事的简单补充,更是主题的进一步深化,同时也可能是故事的发展。
如在第一节的第三段落组里,叙述的是司机的内视角度里发生的故事情节:“他”与母亲去算命先生的家中释梦,在门口遇到了穿灰衣的女人从“他”的身边一闪而过。
显然,“她”是刚从屋里出来,但做什么,发生了什么?读者是不知道的。
到了第二节第二段落组里,才了解到,原来“她”是来问女儿不孕的事。
这就是情节的补充。
这种倒叙后面也出现多次,使得故事完整地叙述。
而司机与灰衣女人在公路上相遇的情节,是先通过司机来描述的,而后,由灰衣女人来结束这个情节,同时展现了司机和灰衣女人的不同命运和事件对他们不同的影响。
论余华小说《第七天》的叙事艺术

论余华小说《第七天》的叙事艺术摘要在我国当代文学领域中,余华是为数不多的极具世界影响力的作家之一。
在国际领域,他的作品被翻译成多种语言并广泛传播,深受国外读者喜爱,获得了众多奖项,他的作品成为国外读者了解中国的重要渠道。
在国内文学界,余华是一位备受文学评论界和读者关注的作家。
作为先锋派的重要代表,他的创作始终遵循着先锋精神,这就要求他在写作上要维持着创新型和先导性,他的作品极具实验色彩与艺术个性,始终处在当代文化变动的前列。
纵观余华创作历程,其叙事风格一向以犀利、直刺人心见长,写作距离从最初的疏离大众,到现在的贴近普通人。
而《第七天》被认为是迄今为止最能代表余华创作风格的作品。
余华在答《京华时报》记者问时说,他一直有这样一种欲望,“将我们生活中看似荒诞其实真实的故事集中写出来。
”[[endnoteRef:0]]《第七天》无疑就是这个欲望的集中体现。
在小说《第七天》中,作家以独特的叙事视角和思维方式曲折地反映着现实真相,本文拟从小说的叙事视角、叙事结构、以及叙事手法三个方面出发,探讨小说的艺术成就和作家的创作意图,以及余华对当代文学的贡献。
付建舟.余华《第七天》的创作意图与其叙事策略[J]. 小说评论, 2013(5):98-103.]关键词:余华;第七天;叙事艺术论余华小说《第七天》的叙事艺术咸阳师范学院2017届本科毕业论文AbstractIn the field of contemporary literature in China, Yu Hua is one of the few influential writers of the world. In the international field, his works are translated into many languages and widely disseminated, loved by foreign readers, won numerous awards, his works become an important channel for foreign readers to understand China. In the domestic literary circles, Yu Hua is a writer of literary criticism and readers. As an important representative of the avant-garde, his creation has always followed the spirit of pioneer, which requires him to maintain the innovation and pilot in writing, his works are very experimental and artistic personality, always in the contemporary cultural changes forefront.Throughout Yuhua's creative process, its narrative style has always been sharp, piercing people know, writing distance from the initial alienation of the public, to the present close to ordinary people. And "seventh day" is considered to be the most representative works of Yu Hua's style. Yu Hua in the "Jinghua Times" reporter asked that he has been such a desire, "our life seems absurd in fact the real story focused on writing." The seventh day "is undoubtedly the desire to focus on. In the seventh day of the novel, the writer reflects the realistic truth in a unique narrative perspective and way of thinking. This article intends to explore the artistic achievements and writers of the novel from three aspects: the narrative perspective, the narrative structure and the narrative technique The creative intentions, and Yu Hua's contribution to contemporary literature. Keywords: Yu Hua; Seventh day; Narrative art目录摘要IAbstract II目录III引言 1一、小说文本的解读 1二、“亡灵视角”的“鬼魂书写” 3三、小说结构与叙事时序 4四、小说的叙事手法6(一)重复叙事 6(二)距离叙事7五、写作手法的争议与不足8结语8参考文献10谢辞﹍﹍﹍﹍﹍﹍﹍﹍﹍﹍﹍﹍﹍﹍﹍﹍﹍﹍﹍﹍﹍﹍﹍﹍﹍﹍﹍﹍11引言余华作为先锋派的重要代表,他的创作始终遵循着先锋精神,这就要求他在写作上要维持着创新型和先导性,他的作品极具实验色彩与艺术个性,始终处在当代文化变动的前列。
浅论余华小说的叙事艺术

学 术 论 坛DOI:10.16661/ki.1672-3791.2019.31.219浅论余华小说的叙事艺术①马维维(荆楚理工学院 湖北荆门 448000)摘 要:在新时期的社会发展进程中,阅读风气逐步在社会上流行,其中不缺乏各种小说,但是较受欢迎的乃是先锋派的小说,主要是此种小说派系的创写风格不会拘泥于传统的小说写作形式,并给社会大众呈现了新颖的故事情节和小说风格,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作家就是余华。
余华是一个把传统小说写作风格转变较为彻底的作者,其小说不仅仅是在内容上具有极强的创新性,其叙事的风格和手段也空前绝后。
所以该文简要地从余华小说的叙事内容、时间、距离等方面积极探索了余华小说的叙事艺术,从而给社会大众一个真实有效的阅读指引。
关键词:余华小说 叙事艺术 碳素 叙事艺术中图分类号:I207.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9)11(a)-0219-02在我国各类小说的学派中先锋小说占重要的地位,对比传统的小说派系来说,先锋小说派具有极强的反叛精神和艺术性,而且其最大化的创写风格就在于叙事过程中使用的虚实结合方式,把小说的故事情节虚拟化,而且带有一些创新性的实验精神,让社会大众在阅读的过程中会有继续探索下去的欲望,感染着一代代的群众。
并且余华小说不光是在小说内容方面有创新,还在叙事技巧方面发生了变革和加强,趣味性较为明显,在我国乃至世界小说界都具有极大的影响力。
1 重复的叙事模式叙事的重复来自于对每一件小事的语言重复或者是对一件事情的重视程度,其中不乏多种修辞手法以及对人物形象的描写方式,从小说的整体上看,叙事重复是整个场景被无限地复制,或者是人物之间的相似之处,而后顺着余华一部小说的主线能够从其他的小说中找到有关的线索,这就表明余华小说的叙事重复体现在其各个小说之间的关联性之中,每个情节中语言的重复、情感的重复以及主题的重复,都在余华小说内部得以实现。
其中语言方面的重复是把一样的话语多次使用在不同的场景中,借用不一样的场景角度和人物突显话语在不同场景中的不同作用,从而体现出余华创作的思想感情。
论《在细雨中呼喊》

论《在细雨中呼喊》摘要:《在细雨中呼喊》是余华1991年创作的第一部长篇小说,也被多方面认为是他早期最好的作品。
作为早期的先锋派代表,余华一向以他独特的感知世界的方式来表现生活的苦难与人孤立无援的绝境。
小说以第一人称“我”为讲述视角,力图用纯真的童年记忆来暴露人性的丑陋低劣,小说以女人哭泣般的呼喊无人应答为开头,既渲染了气氛,也暗示了“我”成长里母爱的缺失和艰难无助的生存境遇。
整篇作品将60-80那个物质极为匮乏的年作代为背景,淡化了政治的大事件,将目光转向一个孤立无援的少年人的生活,转向平凡但极度不幸的家庭琐事,将客观的描写与隐含的叙述结合起来,表现了那个年代的沉重创伤,有着残酷冷漠而又细致微妙的意味。
关键词:余华在细雨中呼喊孤独父权叙事弃绝一、在孤独中面对苦难《在细雨中呼喊》用“我”的视角追忆童年生活,用一个被家庭、被集体、被社会排斥在外的儿童的内心独白,向人们呈现了他无比丰富的内心世界。
小说中的“我”叫孙光林,他的童年生活显然是不幸的,六岁前被亲生父母遗弃,十二岁时又因为养父的自杀回到南门。
这使他的处境变得更加尴尬:极度贫困的物质条件、被儿子虐待的祖父、无赖暴虐的父亲、软弱无助的母亲、早死的弟弟和以最平庸的方式生存的哥哥,构成了他对家的全部印象。
他被打骂被排斥被陷害,在阴暗痛苦中作着徒劳的挣扎,每一次挣扎使他陷入更深的孤独。
虽然两者都得不到回应,但相比于睡梦中女人凄厉而持久的呼喊,他更多地是一个孩子被困在黑暗中无助的哭泣。
不可否认孙光林也曾尝试过从自己的孤独里逃离,努力融入以苏宇为首的惹眼热闹的人群中去,却发现格格不入被排斥的自己更加孤立无援,他选择当一个旁观者,自觉与带有敌意的外界隔离,盲目地在苦难中生存,这大概也是对苦难的另一种另类反抗吧。
对余华来说,生活就是一场苦难,从“我”生命里路过的倒霉的人们都在经历苦难的压迫,所以孤独是必然的。
也许在绝境中生活久了,而更加渴望被外界接纳,渴望家庭的温暖与慰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余华小说中的叙事时间
“时间是小说的一个主要组成部分。
我认为时间同故事和人物具有同等重要的价值。
凡是我所能想到的真正懂得、或者本能地懂得小说技巧的作家,很少有人不对时间因素加以戏剧性地利用的。
”伊丽莎白·鲍温的这句话深刻的点明了时间之于小说本身的重要作用。
[1]余华根据自己的创作经验和理念,在写作中不自觉地对时间这一概念加以利用和改造,形成了一套自己的时间叙事模式。
“世界是所发生的一切,这所发生的一切的框架便是时间。
因此时间代表了一个过去的完整世界。
当然这里的时间已经不再是现实意义上的时间,它没有固定的顺序关系。
它应该是纷繁复杂的过去世界的随意性很强的规律。
”[2]余华把过去世界的一些事实,通过时间的重新排列,这样就会出现新的顺序关系,那么也将出现不同的新意义。
他说:“在人的精神世界里,一切常识提供的价值都开始摇摇欲坠,一切旧有的事物都将获得新的意义。
在那里,时间固有的意义被取消了。
十年前的往事可以排列在五年前的往事之后,然后再引出六年前的往事。
同样这三件往事,在另一种环境时间里再度回想时,它们又将重新组合,从而展示其新的意义。
”[3]
《往事与刑罚》的时间模式非常典型。
故事的开始时间是一九九○年的某个夏日之夜,陌生人因为一份来历不明的电报和刑罚专家碰面。
然后时间开始出现分叉,一个是继续向后发展,一个是朝向一九六五年的三月五日,其间又出现了四个时间:一九五八年一月九日,一九六七年十二月一日,一九六零年八月七日和一九七一年
九月二十日。
故事叙事一开始,就出现了两种倒错的时间。
第一叙事层面由叙事者承担,讲述了陌生人与刑罚专家的接触过程,第二叙事层面则是由刑罚专家单独承担。
随着故事发展,刑罚专家不断指出陌生人所谓的追寻过去是不可能的,叙述的内容则客观上显示了作者的时间观念。
第一叙事层的发展脉络是显而易见的,但是这时第二叙事层也常借助第一叙事层出现,虽然只是名义而已,也多少干扰了第一层的叙事。
但在第二叙事层中的时间就没有那么清晰了,陌生人在刑罚专家的怂恿下不断回忆过去,但是这些回忆都是含糊不清的,自己所想的和历史并不能有效统一,这就出现了许多错觉,时间就这样混乱了。
余华说过:“时间将来只是时间过去的表象。
如果我此刻反过来认为时间过去只是时间将来的表象时,确立的可能也同样存在。
我完全有理由认为过去的经验是为了将来的事物存在的,因为过去的经验只有通过将来事物的指引才会出现新的意义。
”[4]这就像小说中刑罚专家说的,事实上,我们永远生活在过去里。
现在和将来只是过去耍弄的两个小花招。
在文本中,现实的时间被拆开后通过作者的笔端进行重新组装,在重复中想象,在想象中重复,形成了一条过去、现在以及回忆交互的链条。
“每一时间都是另一时间存在可能性的喻示,每一时间都是消解或混乱了另一时间的存在,显示出历史与现实相互冲突又相互交合,历史与现实互为虚幻的影子,无论历史还是现实都是不
能进入的永久性的封闭。
”[5]
叙事的节奏也是叙事时间的一部分,它是故事时间与篇幅长短的比例关系。
对于《往事与刑罚》来说,它最为重要的是叙事的倒错,但通常情况下,一篇小说可以没有叙事倒错,但是决不能没有叙事节奏,这种叙事节奏由速度来调节。
“所谓速度是指时间尺度与空间尺度的关系:叙事的速度将由以秒、分、时、日、月、年计量的故事时距和以行、页计量的文本长度之间的关系来确定。
”[6]这里所说的速度指的是一种相对性的概念。
除了整体上的故事发展,从小的方面来看,文本中也有多处情节的叙述详略得当、节奏感明显,对故事的发展起了很大的辅助作用。
对于许三观的三个孩子,作者通过许玉兰在产房三次生育时的喊叫,一下让三个人物自然出现在了读者面前,而且写法非常精妙。
“许三观一家人从白天睡到晚上,又从晚上睡到白天,一睡睡到了这一年的十二月一日。
”这样一句话不但把许三观一家在苦难岁月的生活状态交代清楚,同时也推进了叙事的速度。
综上所述,余华在不断的创作实践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时间叙事手法,丰富了当代小说的结构。
读者也能从中获取奇妙的阅读体验。
参考文献:
[1]《小说家的技巧》.中译文刊《世界文学》,1979年第一期。
[2][3][4]余华.《虚伪的作品》,引自《没有一条道路是重复的》,上海文艺出版社,2006年版。
[5]汪勇.《余华小说的先锋叙事及其转型》,《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一期。
[6]热奈特.《叙事话语新叙事话语》,王文融译,中国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0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