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真谛鉴真大师

合集下载

禅理励志哲理小故事

禅理励志哲理小故事

禅理励志哲理小故事禅理小故事是以通俗易懂的故事告诉我们生活中的大道理。

下面是店铺给大家整理的禅理励志哲理小故事,供大家参阅!禅理励志哲理小故事:泥泞路上的脚印没有任何一条通往荣耀的道路是宽阔、平坦的。

相反,它们往往充满泥泞,遍布或深或浅的脚印,印证努力过的痕迹。

鉴真大师刚刚遁入空门时,寺里的住持让他做个谁都不愿做的行脚僧。

每天他都很勤奋地做着住持交给他的工作,已经两年,他每天如此,从来没有一次让住持对他的工作觉得不满。

可是他一直想不明白,为什么别人都在做着很轻松的活,而我却一直做寺里最苦最累的工作,而且一做就是两年的时间。

一直以来,他都不能接受,他认为自己很委屈,觉得住持分配得一点都不公平。

有一天,已经日上三竿了,鉴真和尚仍未起床,住持觉得纳闷,便到鉴真和尚的寝室里巡视。

当住持推开房门,只见床边堆了一堆破破烂烂的草鞋,住持叫醒鉴真:“今天你不出外化缘吗?床边堆的这些破草鞋是用来做什么的?”鉴真打了个哈欠说:“这些是别人一年都穿不破的草鞋,如今我剃度一年多,却穿破了这么多鞋,今天我想为庙里节省一些鞋。

”住持听了之后,笑了笑对鉴真说:“昨夜外头下了一场雨,你起来陪我到寺前走走吧!”昨夜的一场雨,使寺前的黄土坡变得泥泞不堪。

忽然,住持拍了拍鉴真的肩膀说:“你是要当个只会撞钟的和尚,还是想成为能发扬佛法普度众生的名僧?”鉴真说:“当然是发扬佛法的名僧啊!”住持捻须一笑,接着说:“你昨天有没有走过这条路?”鉴真说:“当然有!”住持又问:“那么你现在找得到自己的脚印吗?”鉴真不解地说:“昨天这里原本是平坦、坚硬的道路,今天变得如此泥泞,小僧如何能找到自己的脚印?”住持接着又笑了笑,说道:“那我们今天在这条路上走一回,你能找到你的脚印吗?”鉴真自信地说:“当然能了!”住持笑着没有再说话,只是看着鉴真。

鉴真愣了一下,然后马上明白了住持的教诲,开悟了。

是的,只有泥泞路才能留下足印啊!只要经过艰苦的跋涉,终有一天会留下痕迹的,一如此刻,我们行走在这片泥地上,不管走得多远,足印都会深深地留在泥地里,印证我们的存在。

唐朝高僧鉴真的生平简介

唐朝高僧鉴真的生平简介

唐朝高僧鉴真的生平简介鉴真,唐朝僧人,俗姓淳于,律宗南山宗传人,也是日本佛教南山律宗的开山祖师,著名医学家。

日本人民称鉴真为“天平之甍”,意为他的成就足以代表天平时代文化的屋脊(比喻高峰、最高成就)。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唐朝高僧鉴真的生平简介,希望大家喜欢!鉴真的生平简介鉴真大师扬州江阳人,俗家姓淳于,十四岁的时候出家为僧,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佛学家和旅行家。

鉴真大师曾经六次东渡日本,为中日文化的传播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促进了日本佛教、医学卫生事业、建筑水平还有雕塑水平的发展。

鉴真大师在年少的时候就非常的聪慧,是非常有慧根的,所以在成年以后不久就名扬于天下,甚至日本的和尚都邀请他去日本宣扬佛法,由此可见鉴真大师的声名远播。

也正是由于日本僧侣的邀请,鉴真大师开始了自己的六次东渡日本之路。

在前五次的时候,鉴真大师都没有东渡到日本,都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甚至有的没有离开国内,但是他从来没有放弃过宣扬佛法。

无论是在哪一次,鉴真大师都积极地为促进唐朝内部南北方的文化交流以及东南亚的文化交流努力努力。

他传播的建筑、医疗还有瓷器、雕塑等等,都受到了所到地方的政府以及百姓的支持。

鉴真大师最终东渡日本成功了,但是那个时候他的眼睛已经什么都看不到了,他在日本停留了十年,将自己毕生所学的东西全部都留在了那里,所以才有了他是日本佛教的创始人之说。

可以说鉴真大师为日本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当然他在回国的时候也为唐朝带来了新的活力和技术。

他的存在极大的推动了中日两国的交流和双方的发展。

鉴真和尚肉身鉴真和尚,俗家姓淳于,盛唐时期著名的佛教代表,曾经六次东渡日本,宣传佛法,传播盛唐文化,为唐朝和日本的经济文化交流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据记载,鉴真和尚最后十年是在日本度过的,所以鉴真和尚的肉身最终也留在了日本,当时他的弟子还为他创建了干漆身,一直流传至今。

不过也有说,鉴真和尚的肉身和慧能和尚一样,千年不腐,依旧完好的保存至今,用佛家用语来说,就是舍利。

鉴真和玄奘作文

鉴真和玄奘作文

鉴真和玄奘作文在历史的长河中,有两位高僧的名字如璀璨星辰般闪耀,他们就是鉴真和玄奘。

鉴真,这位决心东渡日本传播佛法的大师,其经历充满了传奇色彩。

想象一下,在那波涛汹涌的大海上,一艘木船在狂风巨浪中艰难前行。

鉴真大师就坐在那船上,面容坚定,目光中透着无畏。

他心里怀揣的,是对弘扬佛法的执着信念。

鉴真的东渡之旅,那可不是一般的艰难。

一次又一次地出发,一次又一次地遭遇挫折。

不是遇到狂风把船吹得偏离了航线,就是碰到暴雨让船只受损。

可鉴真大师从未放弃,每一次失败后,他都重新准备,再次踏上征程。

有一次,他们的船刚出发没多久,就遇上了大风浪。

那浪头一个接着一个,打得船身剧烈摇晃。

海水不断地涌上甲板,船员们都吓得脸色苍白。

鉴真大师却在这混乱中保持着镇定,他大声地鼓励着众人,让大家不要惊慌。

他亲自指挥着大家排水、调整船帆,努力保持船只的平衡。

在那漫长的风暴中,鉴真大师几乎没有合眼,一直坚守在船头,观察着海况,为大家指引着方向。

终于,经过无数次的尝试,鉴真大师成功抵达了日本。

当他踏上那片陌生的土地时,受到了当地民众的热烈欢迎。

他带来的不仅仅是佛法,还有中国的文化、艺术和技术。

他亲自教导日本的僧人,传授佛法的真谛。

他帮助修建寺庙,让佛法在日本生根发芽。

再来说说玄奘,这位西行取经的高僧,他的故事同样令人钦佩不已。

玄奘独自一人,背着简单的行囊,踏上了漫漫西行路。

一路上,他经过了无数的沙漠和荒原。

那沙漠中的酷热,能把人烤得口干舌燥。

有时候,走了好几天都看不到一滴水,玄奘只能忍着口渴,继续前行。

有一回,他走进了一片茫茫的沙漠。

烈日当空,沙子烫得像火炭一样。

玄奘一步一步地走着,每走一步都觉得无比艰难。

他的嘴唇干裂,喉咙里像在冒烟。

但他心里想着取经的使命,咬着牙坚持着。

到了晚上,沙漠的气温骤降,寒冷刺骨。

玄奘只能裹紧身上的袈裟,在沙丘背后找个稍微能避风的地方休息。

可就算这样,他也不敢睡得太沉,生怕遇到危险。

在途中,他还遇到了各种各样的人。

明明是罪人却立碑做传,还有人歌功颂德,鉴真和尚还要骗我们多久

明明是罪人却立碑做传,还有人歌功颂德,鉴真和尚还要骗我们多久

明明是罪人却立碑做传,还有人歌功颂德,鉴真和尚还要骗我们多久鉴真和尚想必大家都很熟悉在我们的历史课本上,有两位僧人非常出名,一位是西游记的主角原型—玄奘,另一位就是我们的主角了—六渡日本的鉴真和尚。

鉴真和尚的知名度很高,不仅仅是在深受其恩惠的日本,现在在鉴真和尚当年出家的地方和当年东渡的浙江、江苏等地区都可以见到纪念他的寺庙、石碑。

然而,鉴真和尚真如一些人所称颂的那样吗?只怕并不尽然!鉴真(688年—763年10月4日),唐朝僧人,俗姓淳于,广陵江阳(今江苏扬州)人,律宗南山宗传人,也是日本佛教南山律宗的开山祖师,著名医学家。

鉴真和尚本身的业务水平不提,当得起大师的称呼,但其所作所为只怕是难以匹配大德高僧的身份,更不用说还有些不明真相的人将其吹捧为活菩萨了。

鉴真为何东渡?开元二十一年(733)日本遣僧人荣睿、普照随遣唐使来我国留学。

日本僧人荣睿、普照受日本佛教界和政府的委托,延请鉴真去日传戒,为日本信徒授戒。

很奇怪对不对,为什么日本不去印度这个发源地请教佛法,确执着的非要找唐朝僧侣?难道说唐代我国的佛学发展已经远超发源地印度了吗?从某些方面来说还真是!我们来看一下当时日本的处境:佛教自六世纪中叶传入日本,开始在上层统治者中间流传。

当时的日本平民为躲避沉重的剥削和逃避兵役,为了寻找精神上的安慰寄托,不是“逃亡他所”,就是“寂居寺家”,当时出家为僧基本没有什么限制,最高的是受三净聚戒(即摄律仪戒、摄善法戒、摄众生戒),受戒不必三师七证,只要有一戒师即可,而且就是没有戒师,只要自己认为条件成熟,也可自誓受戒,所以当时日本僧人差不多都是“自度”、“私度”为僧的。

日本大化改新后,虽然中央集权得到加强,但统治阶级内部的斗争并未停止,奈良天平时期,社会矛盾仍然尖锐,为了“规避课役”而入寺的农民,往往“动以千计”,这是因为一进佛门就不必再负担政府赋税。

政府一方面要利用僧籍地主打击世俗豪强地主的势力,即通过佛教势力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一方面又考虑寺院势力的过分增长,对政府的财政收入造成威胁,因而又力图控制佛教的发展,但未能达到预期目的。

鉴真东渡的观后感

鉴真东渡的观后感

鉴真东渡的观后感鉴真东渡是中国历史上一段重要的故事,它不仅是一次个人的修行历程,更是中日两国文化交流的开端。

作为中国唐代的高僧,鉴真大师在公元8世纪初东渡日本,将佛教的教义和文化传播到了遥远的海外。

这一历史事件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让我对文化的意义和传承有了新的认识。

首先,鉴真大师的东渡让我深刻认识到文化交流的重要性。

在当时,中国和日本之间的交往非常有限,两国文化几乎没有交流和接触。

鉴真大师的东渡打破了这种局面,他将佛教的教义和文化带给了日本,为日本的文化形成和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这次东渡让我明白,文化的交流和融合不仅可以促进各个文化的发展,还能够弥补文化之间的差异,增进不同民族之间的了解和友谊。

其次,鉴真大师的东渡让我深思人类对于信仰的追求。

鉴真大师以修行和传播佛法为己任,他相信佛教的教义能够拯救人类的痛苦。

他放下尘世的名利,毅然前往陌生的国度,为了传播佛法不怕艰辛和风险。

这种对于信仰的坚持和执着让我非常敬佩。

人类对于信仰的追求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动力,不同的信仰可以给人们以力量和希望,激励他们追求更高的境界和真理。

在鉴真大师的东渡过程中,他在日本遇到了很多挑战和困难,但他始终坚持着自己的信仰和使命。

这让我想起了人生的意义和追求。

每个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和挫折,但只有坚持自己的信念和目标,才能走出困境,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鉴真大师东渡的故事是一个鼓舞人心的例子,让我明白只有努力和坚持才能实现自己的梦想与目标。

此外,鉴真大师东渡的故事也让我认识到了文化对于国家和民族的重要性。

佛教的传入让日本的文化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对日本的宗教、艺术和哲学产生了巨大影响。

中国文化的东渡不仅为日本的文明进步起到了推动作用,也让中国文化得以在东亚地区传承和发展。

这显示出文化的强大力量和普世价值,也让我认识到保护和传承自己的文化遗产的重要性。

在这次观后感中,我不仅看到了鉴真大师及其东渡故事背后的历史背景和文化交流的意义,也受到了对信仰和人生意义的思考和启发。

赵朴初老师---纪念鉴真大师

赵朴初老师---纪念鉴真大师

纪念鉴真大师展望中日人民友谊的光明前途作者:赵朴初老师(一九六三年六月)中日两国文化关系之深厚悠久,在人类历史上是很少可以比拟的。

千百年来,经过我们祖先中杰出人物的辛勤缔造,两国人民,在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各个方面,都已经结成了一种脉络相通的血肉因缘。

很多人类文化艺术上的最高成就,在今天可以说是我们共同的遗产、共同的骄傲了。

在我们两国文化血缘的缔结史上,八世纪时的鉴真大师,以他的献身文化的宏愿与克服困难的精神,永远放射着耀眼的光芒。

今年是他在日本逝世的一千二百周年。

在当前中日两国人民正在共同努力,排除障碍,谋求世世代代团结友好的时节,诚如一九六二年十月在北京签订的“中日两国文化交流共同声明”所说,纪念鉴真和尚是有深远的意义的。

中日两国人民的交往,可以追溯到公元以前,自第三四世纪以后,即中国魏、晋、南北朝时期,渐趋频繁起来。

经过长时期的接触了解,逐渐产生了一种扩大发展彼此间文化上、生活上的交流互助的强烈愿望,这一愿望继长增高,形成了这一时代的迫切要求。

日本圣德太子遣使来华的决策,长屋王子“风月同天,共结来缘”的寄语,都是这一时代要求见诸文献的具体表现。

到了我国唐代,航海技术方面与人文知识方面的进展,为两国人民进一步的往还准备了较好的条件。

变愿望为现实的因素,逐渐成熟。

两国文化交流的高潮终于到来而不可遏止。

在这一历史的关键时期,以无私的国际精神,献身文化传播事业,并以坚强的意志和高度的领导能力,百折不挠,东渡日本,辛勤工作,取得多方面的成就,开辟了两国亲密互助的大门,给后世留下深长的影响之大师—这就是鉴真和尚。

鉴真,扬州江阳县人,俗姓淳于,生于公元六八八年(唐武后垂拱四年),十四岁出家,曾在长安、洛阳二京游学,从许多名师受教。

他的活动主要是在淮南地区,而以他所住持的扬州大明寺(遗址在今扬州法净寺,即平山堂)为中心。

我国佛教史籍说他“以戒律化诱,郁为一方宗首”,又说他有著名弟子三十五人,各自倡导一方,弘其师教。

鉴真坚守信诺,六次东渡定稿

鉴真坚守信诺,六次东渡定稿

鉴真坚守信诺,六次东渡在日本奈良著名的唐招提寺的开山堂内供奉着一尊干漆夹纻造像,这尊像盘腿而坐,双眸闭和,面目安详,栩栩如生,他就是我国唐朝六次东渡日本、舍身传法的鉴真大师。

鉴真(688-763),我国唐代僧人,律宗南山宗传人,日本佛教律宗开山祖师。

俗姓淳于,扬州江阳县人,十四岁时于大云寺出家,二十一岁随道岸禅师入长安,后又从弘景法师受具足戒,跟随他学习南山律宗,二十七岁时,回到扬州大明寺修行,四十五岁做了大明寺方丈,受其传戒者有四万余人。

鉴真除讲佛写经、剃度僧尼、修寺造佛之外,还关注苍生、救济贫病,是当时“独秀无伦,道俗归心”的著名高僧。

不仅如此,鉴真还为中日两国的交流和日本佛教的传播和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唐代佛教盛行,寺院广布,在唐朝的影响下,公元6世纪,佛教经由朝鲜半岛传到日本。

到了公元七八世纪,佛教在日本已空前繁盛。

然而,随着佛教的盛行,日本在戒律等方面出现了很多弊端和不完善的地方,主要是不合佛教戒律的“私度”和“自度”出家的社会现象。

尽管日本政府不断颁布条例,整顿和完善授戒制度,试图挽回佛教的颓废现状,但收效甚微,仍不能改变局面。

为此,日本天皇于公元742年派日本留学僧荣睿和普照远渡重洋来到中国访寻高僧,最终他们慕名找到了鉴真大师。

他们向鉴真讲了日本虽然佛教盛行,但是在弘扬佛法方面有很多的弊端,缺少合适授戒名僧的情况,恳请鉴真同去日本弘法。

当时的鉴真已五十四岁,见他们“辞旨恳至”,于是征求在场弟子的意见,问:“谁愿意同行?”大家都沉默,后来有弟子说:“彼国太远,性命难存,沧海淼漫,百无一至。

”他的话并不夸张,当时从唐朝去日本确实相当困难。

由于造船技术不高和航海水平的局限,很多人在往返于唐朝和日本之间的途中为风涛所吞没,再加上当时的唐朝律令不允许国民私自出境,因此,没有视死如归的冒险精神是根本无法扬帆启航的。

鉴真深知航海的危险、朝廷律令的严明,但为了弘扬佛法,鉴真的态度非常坚决,说:“是为法事也,何惜身命?诸人不去,我即去耳。

鉴真东渡的故事

鉴真东渡的故事

鉴真东渡的故事
鉴真(688年-763年)是唐代著名的佛教传教士,在他年轻时,就怀着传播佛教的志向。

公元726年,他离开故乡出发前往印度,历经数年,终于到达印度的那烂陀寺,拜师学艺。

经过长期的学习和修行,他终于成为了一位卓越的高僧。

公元742年,鉴真东渡日本。

在日本,他首先被邀请到大和国的大伴家担任住持,过了两年后,又前往奈良,担任东大寺的管院。

在日本的住持期间,他不仅广泛传播了佛教文化,积极宣传佛法及其先进的文化,而且帮助日本的政治家进行改革,对日本的文化发挥了积极的影响作用。

鉴真东渡的故事,是一个牵动人心的传奇。

他的传道之路虽然遭遇了很多的困难和挫折,但他始终坚持自己的信仰和追求,用一生的精力和青春,为佛教和人类社会的发展事业做出了伟大的贡献。

同时,他也是一个具有广泛影响力的文化名人,他的影响长久而深远,至今仍为后人所景仰和缅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鉴真大师刚刚遁入空门时,寺里的住持让他做了一名行脚僧。

有一天,日已三竿了,鉴真依旧大睡不起。

住持很奇怪,推开鉴真的房门,见床边堆了一大堆破破烂烂的草鞋。

住持叫醒鉴真问:“你今天不外出化缘,堆这么一堆破草鞋做什么?”鉴真打了个哈欠说:“别人一年一双草鞋都穿不破,我刚剃度一年多,就穿烂了这么多的鞋子。


住持一听就明白了,微微一笑说:“昨天夜里落了一场雨,你随我到寺前的路上走走吧。

”寺前是一段黄土坡,由于刚下过雨,路面泥泞不堪。

住持拍着鉴真的肩膀说:“你是愿意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还是想做一个能光大佛法的名僧?”鉴真答:“想做名僧!”
住持捻须一笑:“你昨天是否在这条路上走过?”鉴真说:“当然。


住持问:“你能找到自己的脚印吗?”
鉴真十分不解地说:“昨天这路又干又硬,哪能找到自己的脚印?”
住持又笑笑说:“如果今天我们在这路上走一趟,你能找到你的脚印吗?”鉴真说:“当然能了。


住持听了,微笑着拍拍鉴真的肩说:“泥泞的路才能留下脚印,世上芸芸众生莫不如此啊。

那些一生碌碌无为的人,不经历风雨,就像一双脚踩在又平又硬的大路上,什么也没有留下。

”鉴真恍然大悟。

是啊,只有那些在风雨中走过的人们,才知道痛苦和快乐究竟意味着什么。

生物学家说,飞蛾在由蛹变茧时,翅膀萎缩,十分柔软;在破茧而出时,必须要经过一番痛苦的挣扎,身体中的体液才能流到翅膀上去,翅膀才能坚韧有力,才能支持它在空中飞翔。

一天有个人凑巧看到树上有一只茧蠕动,好像有蛾要从里面破茧而出,于是他饶有兴趣地准备见识一下由蛹变蛾的过程。

但随着时间一点点过去,他变得不耐烦了,只见蛾在茧里奋力挣扎,将茧扭来扭去的,但却一直不能挣脱茧的束缚,似乎是再也不可能破茧而出了。

最后,他的耐心用尽,就用一把小剪刀,把茧上的丝剪了一个小洞,让蛾摆脱束缚容易一些。

果然,不一会儿,蛾就从茧里很容易地爬了出来,但是它身体非常臃肿,翅膀也异常萎缩,耷拉在两边伸展不起来。

他等着蛾飞起来,但那只蛾却只是跌跌撞撞地爬着,怎么也飞不起来,又过了一会儿,它就死了。

“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任何一种本领的获得都要经由艰苦的磨炼;“梅花香自苦寒来,宝剑锋从磨砺出”,任何投机取巧或妄图减少奋斗而达到目的的做法都是拔苗助长般愚蠢的行为。

世界上没有人终生一帆风顺,任何一个人都会遇到逆境。

得不到信任、无端遭受打击和排斥、经济拮据、事业不畅等种种的困难和不如意,使无数人的心中充满烦恼。

有的怨天尤人,有的自暴自弃,有的报复社会,有的伤害自身。

他们恰恰忽视了一条真理:逆境是磨炼人的最高学府。

纵观古今中外,逆境几乎是所有伟人巨子成功的基石。

逆境之后便是一段坦途,坦途之后还会有坎坷或逆境,这就是生活的逻辑。

一个人倘若练就了在逆境中的沉着稳健,那么他在顺境中怎能不勇往直前呢?战胜一次逆境,人生就多一份充实和成就。

走过一次困境,就会收获不一样的风景和喜悦。

(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