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景区控规指标体系构建

合集下载

旅游景区控制性指标及控制方法

旅游景区控制性指标及控制方法

1、指标体系指标体系是旅游景区控规的核心。

以系统论为指导,从资源、活动、环境、设施等四方面构建旅游景区控规系统,并结合旅游景区控规实践的指标统计分析,提出由景物保护、用地使用、环境质量、建筑建造、设施配套等五大主题构成的指标体系。

运用德尔菲法对指标进行筛选和调整,将其分为基本控制要素和选择控制要素两大类。

控制性详细规划的控制体系可分为:(1)用地控制指标:用地性质、用地面积、土地与建筑使用相容性;(2)环境容量控制指标:容积率、建筑密度、绿地率、人口容量;(3)建筑形态控制指标:建筑高度、建筑间距、建筑物后退红线距离、沿路建筑高度、相邻地段建筑规定(4)交通控制内容:外来车辆交通出入口方位、停车位;内部车辆交通出入口方位、停车位;(5)具体设计引导及控制:对旅游区内重点地块内的建筑形式、色彩、体量、风格提出设计要求;(6)配套设施体制:旅游区生活服务设施布置,市政公用设施、交通设施和管理要求。

注:级及三级景观区2、建筑组群空间组合形式,一般运用具体的图示方式进行示意表达3、交通通行方式:选择车行还是步行方式4、红色标注的为基本控制要素(适用于所有景区控规或景区内每一地块控制,是必不可少的要素),其余为选择控制要素(可以根据景区特色和实际需要选择采用的要素)说明:1、针对不同用地不同的保护和开发过程,应采用多手段的控制方式,包括指标量化、条文规定、图则标定及景观设计引导四种控制方式。

(1)指标量化的控制方式是指通过一系列控制指标对景区建设用地进行定量控制,如容积率、建筑密度、建筑高度、绿地率等。

该控制方式主要适用于景区内接待服务设施集中地用地控制。

(2)条文规定的控制方式是指通过一系列控制要素和实施细则对景区用地进行定性控制,如保护级别、用地性质、景观分区及一些规划要求说明等,该控制方式的适用范围是:当对规划地块作保护级别、使用性质等规定或提出其他特殊要求时采用。

(3)图则标定的控制方式是指用一系列控制线和控制点对用地和设施进行定位控制,如地块边界、焦点景观、建筑后退线、解说牌等。

城市风景区景点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城市风景区景点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城市风景区景点评价指标体系构建随着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城市景区越来越多,广大游客对于城市景区的需求也越来越高。

为了让游客更好地了解与评价城市景区,需要构建一套科学的城市风景区景点评价指标体系。

一、城市风景区景点评价指标体系概述城市风景区景点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核心理念是“服务游客,促进发展”。

其中“服务游客”是主题,强化了服务意识和游客中心,为促进城市景区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保障。

城市风景区景点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需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因素:1.景点环境 - 包括景区内部环境、外部空气环境、附近的自然环境、周边的社会环境等等。

2.游客服务 - 包括教育、交通、安全、供给力度等等。

3.景点特色 - 包括独特性、文化性、历史性、自然性等等。

二、城市风景区景点评价指标体系的构成城市风景区景点评价指标体系是由多个单元的指标构成,每个单元都是城市风景区景点评价指标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具体而言,城市风景区景点评价指标体系包含以下几个单元:1.景区环境指标单元景区环境指标单元主要涉及景点内外的环境条件以及周边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2.游客服务指标单元游客服务指标单元主要包括教育、交通、安全、供应力度等服务方面的指标。

3.景点特色指标单元景点特色指标单元主要涉及独特性、文化性、历史性、自然性等特色方面的指标。

以上三个单元是评价城市风景区景点的基础,下文将详细介绍各个单元指标的具体构成。

1.景区环境指标单元(1)内部环境:1.景区整体环境的美观度。

2.景点内的道路、公共设施等硬件设施的清洁度、完好度、美观度等。

3.景区内部的绿化和文保单位的保护情况。

(2)外部环境:1.空气质量状况。

2.周边自然资源的丰富度和保护情况。

(3)社会环境:1.景区周边的治安状况。

2.周边居民的反应和热情。

2.游客服务指标单元(1)教育指标1.提供的教育讲解质量。

2.提供的自助式信息发布质量。

3.提供的宣传品质量。

(2)交通指标1. 络排队等候车辆的数量(在客流高峰期)。

浅谈旅游区控制性详细规划控制内容及指标体系探讨(一)

浅谈旅游区控制性详细规划控制内容及指标体系探讨(一)

浅谈旅游区控制性详细规划控制内容及指标体系探讨(一)论文关键词:旅游区控制性详细规划控制内容指标体系论文摘要:旅游区控制性详细规划需要解决多方面的问题,包括保护旅游资源,统筹土地使用,控制和引导开发建设,完善旅游区管理等方面内容。

本文以丽江宝山石头城旅游区为研究对象,探讨以旅游开发为目的的旅游区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的规划控制内容和指标体系,为其他旅游区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编制提供借鉴。

1.问题的提出1.1.旅游区控规编制方法缺失我国现阶段旅游区控规的基本依据《旅游规划通则》(2003年),该通则对旅游区控规的规定过于参考城市控制,对旅游区的控制过于笼统、模糊,未对规划编制提出明确要求,未制订相应的控制内容和指标体系,对旅游区资源保护、旅游开发建设特征缺乏针对性的思考,对旅游区的要素控制不够。

1.2.旅游区控规缺乏明确控制内容和合理的指标体系《旅游规划通则》(2003)中旅游区控规的控制内容主要包括:建筑高度、建筑密度、容积率、绿地率、交通出入口方位、停车泊位、建筑后退红线距离等,控制内容完全效仿城市控规2]。

目前少量的旅游区控规及其相关研究大多都是停留在对旅游区单个因素进行研究控制,没有落到具体的空间或者仅对旅游区单个片区进行规划控制,难以指导整个旅游区控规的编制。

1.3.旅游区开发和管理混乱旅游区开发之所以杂乱无章,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旅游区管理的乏力,缺少保护旅游资源和环境,控制旅游开发的一系列措施,缺乏明确的管理尺度。

编制合理有效地旅游区控规,引导旅游区合理的开发建设,是实现旅游区可持续开发和高效管理的关键。

2.旅游区控规的重点旅游区是以旅游及其相关活动为主要功能或主要功能之一的空间或地域。

旅游区控规的控制重点主要围绕旅游及相关因素展开,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2.1.保护旅游资源随着旅游区开发建设在我国的迅速发展,旅游资源过度开发、破坏的现象也日趋严重。

本文认为如何对旅游资源进行有效的保护,是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得到有效的保障,自然就成为旅游区控规的首要问题。

旅游度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控制指标体系研究_齐奕

旅游度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控制指标体系研究_齐奕

旅游度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控制指标体系研究 齐奕 摘 要:旅游度假区规划介于旅游规划与城市规划之间,包含旅游发展与城镇建设双重职能。

当前控制性详细规划相关规范控制指标体系较为单一,缺乏对旅游度假区有针对性的控制和指引,使得规划实施过程难免出现规划失效,早期建设的大部分度假区面临城镇化趋势,旅游度假职能发展受限。

本文探讨了旅游度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应遵循的原则和方法,提出度假区控制指标体系应包含基本指标控制、旅游设施控制、城市风貌引导三个方面内容,控制与引导相结合,并通过三个层次的指标细分尝试提出控制指标体系的构成。

本文以武夷山国家级旅游度假区控规为例,阐述了通过多层次、多类型控制指标体系妥善处理山水城的融合,旅游度假功能的完善和休闲度假环境的营造,提出了旅游度假区控规编制的新思路。

 关键词:武夷山;旅游度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指标体系 1 前言 旅游度假区是依托良好的旅游资源环境、单位面积投入产出大的旅游开发形式,是最小单元的旅游目的地,是一种特殊类型的经济开发区,集中满足旅游者食、住、行、游、购、娱等多方面的需求(刘爱利,刘家明,刘敏,郑斌,2008)。

我国旅游度假区是从20世纪80年代初随着旅游业的发展而产生,1992年开始建设12个国家级旅游度假区,至今已有近20年的发展历史。

 早期我国的旅游度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主要以建设部《城市规划编制办法》为依据,通常以总体规划或者分区规划为依据,以土地使用控制为重点,详细规定建设用地性质、使用强度和空间环境,强调规划设计与管理及开发相结合,作为城市规划管理的依据并指导修建性详细规划的编制。

2003年2月国家旅游总局发布《旅游规划通则》,其主体借鉴了建设部《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并界定了旅游区规划的层次及内容,首次规定了旅游区控规的具体内容和适宜程度。

意味着旅游度假区规划第一次有针对性的规范指引。

但《旅游规划通则》在具体控制指标体系方面与一般城市规划类似,主要包括针对土地利用和环境容量的一般性指标,如容积率、建筑高度、建筑密度、绿地率等,缺乏对度假区的特色要素有针对性的控制和引导。

旅游景区控制性指标及控制方法

旅游景区控制性指标及控制方法

1、指标体系指标体系是旅游景区控规的核心。

以系统论为指导,从资源、活动、环境、设施等四方面构建旅游景区控规系统,并结合旅游景区控规实践的指标统计分析,提出由景物保护、用地使用、环境质量、建筑建造、设施配套等五大主题构成的指标体系。

运用德尔菲法对指标进行筛选和调整,将其分为基本控制要素和选择控制要素两大类。

控制性详细规划的控制体系可分为:(1)用地控制指标:用地性质、用地面积、土地与建筑使用相容性;(2)环境容量控制指标:容积率、建筑密度、绿地率、人口容量;(3)建筑形态控制指标:建筑高度、建筑间距、建筑物后退红线距离、沿路建筑高度、相邻地段建筑规定(4)交通控制内容:外来车辆交通出入口方位、停车位;内部车辆交通出入口方位、停车位;(5)具体设计引导及控制:对旅游区内重点地块内的建筑形式、色彩、体量、风格提出设计要求;(6)配套设施体制:旅游区生活服务设施布置,市政公用设施、交通设施和管理要求。

表1 控制性详细规划指标体系注:1、景观分区:景观分区建立在景观美景度和景观敏感度评价的基础上,分为一级、二级及三级景观区2、建筑组群空间组合形式,一般运用具体的图示方式进行示意表达3、交通通行方式:选择车行还是步行方式4、红色标注的为基本控制要素(适用于所有景区控规或景区内每一地块控制,是必不可少的要素),其余为选择控制要素(可以根据景区特色和实际需要选择采用的要素)说明:1、针对不同用地不同的保护和开发过程,应采用多手段的控制方式,包括指标量化、条文规定、图则标定及景观设计引导四种控制方式。

(1)指标量化的控制方式是指通过一系列控制指标对景区建设用地进行定量控制,如容积率、建筑密度、建筑高度、绿地率等。

该控制方式主要适用于景区内接待服务设施集中地用地控制。

(2)条文规定的控制方式是指通过一系列控制要素和实施细则对景区用地进行定性控制,如保护级别、用地性质、景观分区及一些规划要求说明等,该控制方式的适用范围是:当对规划地块作保护级别、使用性质等规定或提出其他特殊要求时采用。

风景区总体规划环评指标体系构建研究

风景区总体规划环评指标体系构建研究
t t s ofi p ti he s ep m ac den icat tf i i on, m pactpr ct i edi i and i pactas es m en on m s s tdur g t o i he pr ces n sofenvr m en al m pactas e s en ceni i on t i s sm t of s c s potm as e ann n O n t e bas i ply n ar s el ent t r pl i g. h i ofsm i i g v i em s f ou s and com pl i ed r at cat el i fs ons o ceni po n o h i i ev alndi or, c s tit t e l t m ed s er i cat s t cept e e h m pac an be j dged. he ba i ode fj cat rj sm pl he ac abl J ev J t e i of t c u T sc m J o ndi o i s e and cl n can di ea r l ef ect r l y ectt he con tuct n o sr i f o en i vr onm en aIas e s t s s men ndi ors s em c ti cat y t ofs eni s c pot m as e an ng,and pr i t r pl ni ov de a bas r i fam e oft e con tuc i vi c h s r ton ofen r onm en aI t i pactas es m en m s s ti cat y t ndi or s em . h he i hascondu ed a y t i t dy o s s m en s T e t ss ct s sem c s u f as e s t i cat y t ndi or s em ce c potpl s ofs ni s ann n ai ng i g, mi t um m ar e a s tofb i n cat o l of os i e asc f di orm de s z envr m en afands i on t l cape as es m en cen c s t s s tof s i po . K y or S e w ds ceni potm aser ann n cs t pl i g,E v r ni onm en alm pacta s s en , n cat rs sem t i s es m t I di o y t

旅游景区控制性指标及控制方法

旅游景区控制性指标及控制方法

1、指标体系指标体系是旅游景区控规的核心。

以系统论为指导,从资源、活动、环境、设施等四方面构建旅游景区控规系统,并结合旅游景区控规实践的指标统计分析,提出由景物保护、用地使用、环境质量、建筑建造、设施配套等五大主题构成的指标体系。

运用德尔菲法对指标进行筛选和调整,将其分为基本控制要素和选择控制要素两大类。

控制性详细规划的控制体系可分为:(1)用地控制指标:用地性质、用地面积、土地与建筑使用相容性;(2)环境容量控制指标:容积率、建筑密度、绿地率、人口容量;(3)建筑形态控制指标:建筑高度、建筑间距、建筑物后退红线距离、沿路建筑高度、相邻地段建筑规定(4)交通控制内容:外来车辆交通出入口方位、停车位;内部车辆交通出入口方位、停车位;(5)具体设计引导及控制:对旅游区内重点地块内的建筑形式、色彩、体量、风格提出设计要求;(6)配套设施体制:旅游区生活服务设施布置,市政公用设施、交通设施和管理要求。

27、出入口方位图则标定28、停车位图则标定环卫设施29、公厕图则标定30、垃圾桶图则标定注: 1景观区2、建筑组群空间组合形式,一般运用具体的图示方式进行示意表达3、交通通行方式:选择车行还是步行方式4、红色标注的为基本控制要素(适用于所有景区控规或景区内每一地块控制,是必不可少的要素),其余为选择控制要素(可以根据景区特色和实际需要选择采用的要素)说明:1、针对不同用地不同的保护和开发过程,应采用多手段的控制方式,包括指标量化、条文规定、图则标定及景观设计引导四种控制方式。

(1)指标量化的控制方式是指通过一系列控制指标对景区建设用地进行定量控制,如容积率、建筑密度、建筑高度、绿地率等。

该控制方式主要适用于景区内接待服务设施集中地用地控制。

(2)条文规定的控制方式是指通过一系列控制要素和实施细则对景区用地进行定性控制,如保护级别、用地性质、景观分区及一些规划要求说明等,该控制方式的适用范围是:当对规划地块作保护级别、使用性质等规定或提出其他特殊要求时采用。

旅游景区控制性指标及控制方法

旅游景区控制性指标及控制方法

1、指标体系指标体系是旅游景区控规的核心。

以系统论为指导,从资源、活动、环境、设施等四方面构建旅游景区控规系统,并结合旅游景区控规实践的指标统计分析,提出由景物保护、用地使用、环境质量、建筑建造、设施配套等五大主题构成的指标体系。

运用德尔菲法对指标进行筛选和调整,将其分为基本控制要素和选择控制要素两大类。

控制性详细规划的控制体系可分为:(1)用地控制指标:用地性质、用地面积、土地与建筑使用相容性;(2)环境容量控制指标:容积率、建筑密度、绿地率、人口容量;(3)建筑形态控制指标:建筑高度、建筑间距、建筑物后退红线距离、沿路建筑高度、相邻地段建筑规定(4)交通控制内容:外来车辆交通出入口方位、停车位;内部车辆交通出入口方位、停车位;(5)具体设计引导及控制:对旅游区内重点地块内的建筑形式、色彩、体量、风格提出设计要求;(6)配套设施体制:旅游区生活服务设施布置,市政公用设施、交通设施和管理要求。

表1 控制性详细规划指标体系注:1、景观分区:景观分区建立在景观美景度和景观敏感度评价的基础上,分为一级、二级及三级景观区2、建筑组群空间组合形式,一般运用具体的图示方式进行示意表达3、交通通行方式:选择车行还是步行方式4、红色标注的为基本控制要素(适用于所有景区控规或景区内每一地块控制,是必不可少的要素),其余为选择控制要素(可以根据景区特色和实际需要选择采用的要素)说明:1、针对不同用地不同的保护和开发过程,应采用多手段的控制方式,包括指标量化、条文规定、图则标定及景观设计引导四种控制方式。

(1)指标量化的控制方式是指通过一系列控制指标对景区建设用地进行定量控制,如容积率、建筑密度、建筑高度、绿地率等。

该控制方式主要适用于景区内接待服务设施集中地用地控制。

(2)条文规定的控制方式是指通过一系列控制要素和实施细则对景区用地进行定性控制,如保护级别、用地性质、景观分区及一些规划要求说明等,该控制方式的适用范围是:当对规划地块作保护级别、使用性质等规定或提出其他特殊要求时采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旅游景区控规指标体系构建3.1旅游景区控规指标体系构想3.1.1旅游景区控规控制要寨构成(1) 旅游系统构成分析从系统论出发,旅游应视作一个系统,它是旅游者通过旅游媒介到达旅游目的地的旅游活动系统,其构成要素有:旅游主体一一旅游者,旅游客体—旅游目的地,旅游媒介—旅游企事业机构。

旅游系统是由直接参与旅游活动的各个因子相互依托、相互制约形成的一个开放的有机整体圈。

旅游者要素包括就业状况、个性特征、收入、媒体-休闲时间、教育水平等因子:旅游企事业要素集,包括从事信息、交通、服务、环境保护、开发、经营、科教、文化的企业和事业机构:旅游目的地要素集,包括自然要素、基础设施、服务设施、项目设施、社会文化要素。

从空间表现形式来看,旅游系统是旅游客源地与旅游目的地通过旅游通道相互作用的一个空间系统。

按旅游功能分析,旅游系统则包括四大组分即客源市场(需求)子系统、旅游目的地(供给)子系统、支持子系统和出游子系统。

1 旅游规划的系统构成旅游系统规划是以旅游系统为规划对象,在对旅游目的地和客源市场这对供需关系以及与这对关系有紧密联系的支持系统和出游系统诸因子调查研究与评价的基础上,制定出全面的、可操作性的旅游可持续发展战略及其细则。

其基本思想是:以客源市场系统为导向,以支持系统为保以出游系统为媒介,以旅游目的地系统规划为主体,障,利用反馈系统来监控。

2 旅游景区控规的控制要素分析旅游景区本身是一个受多种因素影响并不断变化的动态系统,其控规需要在各个单方面内容控制的基础上,运用系统分析的方法进行综合分析,弄清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各方面控制的相对重要性,解决好旅游景区的“保护性”开发问题。

如果把旅游者的进入作为外部动因考虑,旅游景区控规系统则主要通过对旅游目的地内的各构成要素进行合理的开发控制,为旅游企事业集合提供经营管理的科学依据,从而形成对旅游者的长效吸引力。

对于一个具体的旅游目的地,主要由游憩活动、环境、设施及其支持系统(交通、饮食、住宿等)组成。

旅游景区控规以控制指标为管理的主要依据,因此应从资源、活动、环境、设施等四个方面的进行指标体系构建。

这里所提到的旅游景区资源具体来说是指旅游地资源,不包括客源市场、旅游服务及旅游服务设施等要素[46],是一定地理空间区域内的自然风景资源和人文景观资源。

旅游资源是旅游景区生存发展的基础,其数量多少、质量优劣决定了旅游景区的特色和吸引力的强弱,其损耗速率有无超越自然或人为更新速率则关系到旅游景区的可持续发展性,因此旅游景区控规应对旅游资源进行保护性开发。

即以确定旅游资源的保护级别为基础,从而制定相应的保护开发措施。

旅游活动是一种综合性的社会、经济、文化活动,包括食、住、行、游、购、娱等多个方面。

旅游者在旅游活动过程中享受旅游经营者所提供的棍饮、住宿、交通、娱乐、购物、导游以及旅游线路设计等服务。

具体到一.个景区来讲,旅游活动则主要体现为游憩活动【州,景区通过各类功能用地和其所承担项目的提供使游憩活动落实在景区空间中。

另一方面,景区环境却常常受到游憩活动的冲击,主要体现在土壤、动植物、水环境、空气品质、环境卫生、景观风貌以及文化环境等方面。

因此,旅游景区控规应主要通过土地使用、游赏项目等因子对旅游者的游憩活动进行控制。

环境是游憩活动发生和景区发展的空间基础,地质地貌、水文气象、动植物以及生态系统的结构与稳定性等都影响游憩活动的选择和开展.同时,旅游开发经营和游憩活动又会对旅游景区敏感脆弱的环境系统产生正面或负面的影响。

因此,旅游景区控规必须以保护环境系统稳定性为准则,游憩环境容量是调节两者关系的重要指标。

除此之外,景观风貌、环境卫生等因素也是环境质量控制的重要方面。

旅游设施是游憩活动与环境之间的媒介,为旅游者游憩、观光以外的活动提供服务所需的物质条件,是旅游经历的必要支撑,也是旅游消费结构中的主体。

旅游设施包括旅游接待服务设施、基础设施两大类。

旅游景区控规对旅游接待设施的控制,主要体现在对游客中心、购物点、餐饮点、住宿点等建筑实体的建造控制。

另外,对旅游接待设施、导引设施、交通、环卫等提出定量配置控制也是研究的重要内容。

关于给排水、电力等基础设施的控制可按照城市控规的标准和规范进行。

旅游景区控规建立在总体规划所确定的市场和产品定位基础之上,该层面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进一步深化资源保护、游憩“控即通过开发内容,“保护性”设施配套等方面的环境质量、活动、.制建设、突出保护”来协调“保护与开发利用的矛盾”,最终解决这一风景区控规研究的核心问题。

3.1.2指标体系构建的原则(1) 科学性:即指标体系能较客观和真实地反映旅游景区控规的内涵和目标,避免因不同方面价值观的冲突而导致的指标取向片面性,真正实现旅游景区保护与开发的全面协调。

在深入研究旅游景区控规系统构成的基础上,构建既能全面反映系统总体特征,又层次分明的指标体系。

(2 )可操作性:指标体系最终用于旅游景区控规的编制,指导旅游管理者和经营者的开发行为,规范和引导景区未来发展的方向,这就要求指标应有可测性和可比性,且内容简明、描述准确。

(3} 明确性:指标受到文化、经济、生态等多项因素的影响,由于确定过程中的随机性和某些指标内涵的模糊性,易使指标筛选因过分追求全面性而使部分高度相关指标重复或内涵重叠。

指标体系构架应以明确指标内涵、合理组配指标为前提.(4} 定性与定量相结合:指标体系要定性与定量相结合,量化的控制指标提供严格的硬性控制标准,描述性指标作为开发建设的原则导引,使规划具有一定弹性,两者相结合强化了可操作性。

3.1.3指标体系的提出(1) 旅游景区控规实践中的指标分析对收集到的旅游景区控规10余项实践项目和5篇相关文献中所涉及的指标进行统计可知,用地性质、建筑密度、容积率、建筑限高、.绿地率、停车位、接待床位、建筑面积等指标出现的频率较高。

另外,对配套设施、旅游容量、景观控制等指标有所涉及,如表3-1所示: 裹3 -1 旅游景区控规常用指标统计分析由上表可知,当前旅游景区控规实践中的控制指标大多是直接将城市控规的指标进行平移,主要集中在对建设开发强度的控制,对旅游景区资源和环境的保护控制鲜有提及。

尽管对建设开发的控制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对景区环境的保护,但对旅游景区这一脆弱性资源来讲其保护力度和深度远远不够。

旅游景区的主要功能是展示给旅游者一个具有吸引力和生命力的旅游环境,因此旅游景区控规指标体系应突出和强化旅游要素的控制。

C2} 旅游控制要素分析旅游控制要素作为旅游景区控规要着重体现的内容,主要是对旅游客体对象及其展示和旅游行为的控制,是旅游景区控规的灵魂所在。

在深入分析旅游景区的基本特征和旅游景区控规控制要素构成的基础上,笔者认为旅游控制要素主要包括景物保护、风景游赏、景观风貌、旅游行为引导等方面。

①景物保护控制景物体系是旅游景区特色和吸引力强弱的基础,景物保护是对旅游景区生命线的维持,包括旅游景区中自然和人文景物的保护,尤其要强调对景物所在环境的保护。

旅游景区内资源价值高低不同,要求级保4对其进行不同级别的保护,可分为特级、一级、二级、三级等.护区困。

另外,也可依据保护对象的种类及其属性特征,并按土地利用方式,对风景资源进行分区保护,包括生态保护区、自然景观保护区、史迹保护区、风景恢复区、风景游览区及发展控制区。

分级或分区的划分及保护规定可参考《风景名胜区规划规范》中的相关条例,不再赘述。

②风景游赏控制风景游赏控制针对景区资源的可游览、可欣赏且易破坏等特点,对游赏活动提出控制要求。

主要从旅游容量和游赏项目两方面进行控制。

旅游容量也称旅游环境容量或旅游承载能力,指在某一旅游地环境的现存状态和结构组合不发生对当代人及未来人有害变化(如环境美学价值的损减、生态系统的破坏、环境污染、舒适度减弱等过程)的前提下,在一定时期内旅游地所能承受的旅游者人数,它通常表现为一种“阐值”,超出阐值将影响旅游环境系统功能的正常发挥[491;游赏项目是在旅游过程中所采用的具体娱乐休闲活动及其方式,同一用地性质的地块可进行多种游赏项目的选择,具体游赏项目的引导控制可使景区资源得到更好的保护和利用。

③景观风貌控制景观风貌控制主要针对景区内在生态质量的下降和外在的视觉污染问题提出控制措施,包括植被类别、植被覆盖率、景观分区、焦点景观、观视点、观视廊道、景观主朝向、规划意境等方面的控制。

植被类别和植被覆盖率是衡量旅游景区生态系统稳定程度的重要参数,植物群落成份越丰富、结构越复杂、植被盖度越高,抵抗外界干.扰的和同化的能力以及遭到破坏后的自我恢复能力就越强.景观分区是在景观美景度和景观敏感度分级的基础上,分为一级、二级及三级景观区【印,川。

焦点景观指景区内集聚旅游者视线的景观,是组织景观结构重要影响因素。

观视点是展示景区景观的载体,常选择景观制高点作为观景点,合理的观景点选择可使景区以最优美的姿态展现给旅游者。

观视廊道是观视点与焦点景观之间形成的视线通道,要求通畅且视域宽广。

景观主朝向即景观主要向旅游者展示的一面的方向,分南、北、东、西、东南、西南、东北、西北等八个方向。

规划意境是景观给旅游者的一种心理感受,可分为:奇、旷、秀、丽、闹、静、幽、悠、雅、野等。

④旅游设施控制游览设施控制包括接待设施和导引设施的控制。

接待设施配备主要是对游客中心、住宿、餐饮、购物等的配置要求,其指标选取的依据是旅游设施系统规划所确定的游人数量。

导引设施包括标识物、解说牌、广告牌等的配置要求。

旅游景区控规主要解决各种设施的种类、数量及其空间分布问题。

游览设施配备的原则,要与需求相对应。

既满足游人的多层次需求,也适应设施自身管理的要求,并考虑必要的弹性或利用系数,合理协调地配备相应类型、相应级别、相应规模的旅游设施。

(3) 指标体系的构成在旅游景区控规实践中的指标统计和旅游控制要素分析的基础实地调查,提出旅游景区控规指标体系框架。

上,结合项目研究和该体系由保护游赏、用地使用、环境质量、建筑建造、设施配套五大主题构成。

①保护游赏控制包括景物保护控制和风景游赏控制。

②用地使用控制用地使用控制包括土地使用控制和环境容量控制两方面。

土地使用控制是对建设用地上的建设内容、位置、面积、边界范围、地形等作出的规定,包括土地使用性质、土地使用的相容性、用地边界、用地面积等。

应坚持可持续发展和市场经济并重的前提,寻求土地使用过程中生态保护建设、经济环节与地域环境特色塑造等景区文化底蕴的整合,进而促进形成良好环境的土地利用。

土地使用性质按用地分类标准规定建设用地上的建设内容;土地使用相容性通过土地使用性质宽容范围的规定或适建要求,为规划管理提供一定程度的灵活性。

环境容量控制主要是对景区用地所能容纳的建设量作出合理规定,包括容积率、建筑密度、绿地率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