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之道

合集下载

大学生使命传承民族文化弘扬中华优秀传统

大学生使命传承民族文化弘扬中华优秀传统

大学生使命传承民族文化弘扬中华优秀传统近些年来,中国传统文化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和重视,全社会都在呼吁保护、传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而大学生作为社会的中坚力量,肩负着使命传承民族文化、弘扬中华优秀传统的重要责任。

本文将从文化认同、传统教育、社会实践和自我修养等角度论述大学生如何参与到使命中,共同努力传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

一、文化认同大学生是国家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在文化认同上要有深厚的自信。

传承民族文化首先需要了解和认同自己的文化根源,从中华优秀传统中汲取营养,培养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自豪感。

大学生应该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比如儒家思想的仁爱、孔子的中庸之道、道家的无为而治等等,通过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和思考,增强自身文化自信,才能更好地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

二、传统教育为了更好地传承中华优秀传统,大学生在校期间需要接受系统的传统教育。

大学作为知识的摇篮,应该为大学生提供丰富的传统文化课程和学习机会。

学校可以设置专门的传统文化课程,如经典著作研究、诗词赏析、国学讲座等,让大学生在校期间接触到并深入学习传统文化。

同时,学校还可以鼓励学生参与传统文化研究项目、组织传统文化活动,提供传统文化学习资源和场所,为大学生传承民族文化提供良好的环境和平台。

三、社会实践大学生应该积极参与到社会实践中,通过亲身感受和实际行动,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下去。

可以利用寒暑假等时间,主动参加社会和志愿者活动,如文化传统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乡村振兴等相关项目。

通过实践,大学生能够深入了解传统文化在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好地感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和价值,为社会传承中华优秀传统做出自己的贡献。

四、自我修养大学生作为传承民族文化的重要力量,首先应该从自我修养做起。

要有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注重修身养性,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

在日常生活中,大学生可以穿着传统服饰、学习传统乐器、参加传统文化活动等方式,提升自身的文化素养。

新时代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和路径

新时代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和路径

新时代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和路径作者:史肖肖来源:《黄河黄土黄种人》 2021年第1期史肖肖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生存、发展的坚实力量。

优秀传统文化,是民族发展的源泉,是社会进步的重要内容。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全方位肯定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地位以及价值。

习近平总书记针对如何传承、弘扬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作出了一系列重要论述,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指明了正确的前进方向。

一、弘扬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中华传统文化,体现了中国亿万同胞的创造力,散发着浓浓的中华气息。

它还包含各种文字、语言、节日、民俗等一系列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事物。

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内涵丰富,源远流长。

它代表着中华民族奋发向上的拼搏;代表着中国劳动人民的勤勤恳恳;代表着中国文化的精髓。

总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儿女道德素质提升的坚实根基,是中国先进文化建设的坚固基石。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不断振兴的动力和源泉。

但在现实生活中,许多人对于传统文化的意义和内涵的理解并不深刻。

因此,在新时代背景下,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鼓励人们积极参与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中非常有必要。

党的十八大以来,围绕传承、弘扬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习近平总书记作出了一些重要论述。

学习和理解习近平总书记的这些重要论述,对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利于增强中华民族自信心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他指出,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志。

中华民族历经千辛万苦、乘风破浪,使中华文明成为人类发展史上的奇迹,这其中离不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浸润。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仅是中华民族的根,也是中华儿女的魂,是我们不能丢掉的精神支柱。

正是有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支撑,中华民族才拥有不断前进的民族自信心。

当代大学生应如何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范文(通用3篇)

当代大学生应如何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范文(通用3篇)

“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此为三纲;“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此为八目。

三纲八目合而为之那么为大学之道。

这是古人对于大学的理解,而做到三纲八目才算成就大学之道,也就成了圣人。

而今对于大学生的理解那么是:大学生是社会的一个特殊群体,是指正在或已经承受过大学教育的人,是社会新技术、新思想的前沿群体,国家培养的高级专业人才。

大学生是一个国家崛起中的后备力量,大学生学古通今,对于如何继承和弘扬爱国主义传统那么显得尤为重要。

中华上下五千年的历史融汇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英勇、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强大精神动力。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承爱国主义优良传统,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对当代大学生的根本要求。

正所谓“为国为民,侠之大者〞。

爱国主义不是抽象的,而是详细的。

继承和弘扬爱国主义传统,就要发挥“主心骨〞作用。

中国特色社会理论体系是新时代的系统科学的理论体系,具有“主心骨〞的作用。

作为当代大学生,第一,要稳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不懈的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教育自己,不断学习和理论马克思主义。

第二,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根本内容之一,即坚决对中国共产党的信任,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作为当代的大学生,我们要积极学习党的大政方针,贯彻执行党的思想精神,积极进取,努力完成学业,成为一个优秀的接班人。

第三,要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

第四,要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时代风气。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根底是社会主义荣辱观,当代大学生应该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为标尺,标准自己的行为,成为一个对社会、对国家有用的人。

弘扬优秀传统民族文化加强大学生审美教育审美教育又称“美育〞,它与德育、智育、体育一起构成我国素质教育的根本内容。

非遗小常识

非遗小常识

非遗小常识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非遗小常识:传承中华优秀文化遗产非遗,即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那些以口头传统、表演艺术、社会实践、仪式、节庆、知识与实践技术等形式表现出来的、由特定社会群体共同创造、传承与实践的文化遗产。

“非遗”一词兴起于中国,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文的缩略词。

非遗是民族文化的一部分,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载体和传承形式,承载着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历史记忆和文化智慧,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和艺术内涵,是中华民族文化瑰宝的重要组成部分。

非遗小常识一:非遗包括哪些内容?非遗的内容十分丰富多样,主要包括口头传统、表演艺术、社会实践、仪式、节庆、知识与实践技术等几个方面。

其中口头传统包括民间传说、谚语、谜语等,表演艺术包括传统戏曲、曲艺等,社会实践包括传统手工艺制作、传统医药等,仪式和节庆包括传统婚丧嫁娶、宗教仪式、节日庆祝等,知识与实践技术包括传统技艺、传统知识等。

这些传统文化形式和表现方式都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民族情感,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丰富文化传统和智慧。

非遗小常识二:非遗的重要性和价值是什么?非遗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具有极高的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

非遗承载着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历史记忆和文化智慧,是中华民族文化传统的生动体现,具有独特的文化品格和审美价值。

非遗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文化的宝贵遗产,对中华民族的文化认同和文化自信具有重要价值。

非遗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之道,是培育和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和方式。

通过保护和传承非遗,可以使中华传统文化得到有效传承和发展,促进中华民族文化的繁荣和兴盛。

非遗小常识三:非遗的保护和传承措施有哪些?为了有效保护和传承非遗,国家和社会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成立了相关机构和组织,专门负责非遗的保护和传承工作。

各级政府设立了文化遗产保护机构,各地区还成立了非遗保护中心和非遗传承基地,负责对非遗进行科学保护、有效传承和合理利用。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基本原则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基本原则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基本原则一、弘扬中华传统美德1. 中华传统文化注重培养人的品德修养,包括孝顺、谦恭、忠诚、诚实等美德。

传统文化教育应当强调这些美德的重要性,引导人们尊重长辈,尊重他人,保持诚信,忠于职守,从而营造和谐的人际关系和社会环境。

2. 通过儒家经典、古诗词等文化经典的学习和传承,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使他们在日常生活中秉持着中华传统美德,成为有道德修养的人。

二、培养家国情怀1. 传统文化教育应当注重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使他们热爱祖国,尊重传统,传承民族文化。

通过讲解历史故事、名人事迹,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责任感。

2. 在教育内容中融入我国传统文化的韵味,培养学生对家乡的热爱,对祖国的敬畏,培养他们成为具有民族自豪感和家国情怀的人。

三、崇尚孔孟之道1. 孔孟之道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

传统文化教育应当倡导崇尚孔孟之道,通过解读《论语》、《大学》等经典著作,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2. 在学校教育中,可以设置专门的孔子课程,讲解孔子的思想和教育理念,使学生在学业上得到启发,品性上得到熏陶。

四、促进全面发展1. 中华传统文化中注重人的全面发展,不仅包括道德修养,还包括艺术修养、体育锻炼等方面。

传统文化教育应当全面引导学生全面发展,注重培养他们的艺术情感,体育素养,以及实践能力。

2. 在教育过程中,注重开展书法、国画、传统手工制作等课程,培养学生的艺术修养;加强体育锻炼,培养学生的健康体魄;引导学生参与实践活动,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

五、强调继承创新1. 中华传统文化强调继承创新,传统文化教育应当引导学生继承传统,同时鼓励他们积极创新。

通过学习和理解传统文化的精髓,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和实践能力。

2. 在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与传统文化进行对话,提出自己的见解和创新,使传统文化焕发新的生命力和活力。

六、培养文化自信1. 在我国传统文化肇始的地方中,教育应当引导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保持自信。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脉络与传承弘扬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脉络与传承弘扬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脉络与传承弘扬一、中国文化的底层基因中国文化的底层基因可以追溯到中国的古代经典,如《易经》、《道德经》、《论语》等。

这些经典中蕴含了中华文化的核心思想,包括天人合一、阴阳五行、道德伦理等,这些思想深深植根于中国文化中。

此外,中华文化的底层基因还包括一些重要的文化元素,如汉字、中医、礼仪等。

汉字作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文化的基石,它承载了中华文化的历史和传承。

中医作为中国独特的医学体系,强调的是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体现了中国文化的生命观和宇宙观。

礼仪则是中国文化中最重要的文化元素之一,它代表了人与人之间的道德关系和社会秩序。

综上所述,中国文化的底层基因主要包括古代经典中的核心思想、文化元素等,这些基因在中国文化中代代相传,不断演进和发扬光大。

二、中国传统文化与儒释道的关系中国传统文化与儒释道的关系密切。

儒释道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组成部分,它们共同塑造了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

儒家思想起源于孔子,强调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秩序和道德。

儒家主张以“仁”为核心的人伦关系,提倡孝顺、忠诚、礼敬等道德观念,对中国社会的人际关系和社会伦理有着深远的影响。

佛教传入中国后,与中国文化融合,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文化。

佛教主张超脱生死,追求心灵的平静和智慧的觉悟。

佛教文化在中国广泛传播,对中国的哲学、艺术、文学等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道家思想起源于老子,强调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无为而治和追求内在的和谐。

道家主张顺应自然,淡泊名利,追求内心的平静和宇宙的和谐。

道家思想对中国文化的哲学、文学、艺术等方面也有着深远的影响。

儒释道三家思想相互渗透、相互影响,形成了中国独特的文化现象。

例如,儒家的人伦道德与佛教的慈悲、道家的自然和谐相互融合,形成了中国文化的“天人合一”观念。

同时,儒释道三家也相互借鉴、相互吸收,使得中国文化具有了深厚的内涵和多元性。

三、辩证地看待中国传统文化要辩证地看待中国传统文化,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全面认识:首先要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一个全面而深入的了解。

中华民族传统道德的传承及其当代价值

中华民族传统道德的传承及其当代价值

一、概述中华民族传统道德是我国文化的瑰宝,是千百年来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

随着社会的变革和时代的发展,传统道德观念在当代社会中依然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本文将探讨中华民族传统道德的传承及其当代价值。

二、中华民族传统道德的内涵1. 仁爱之道中华民族传统道德强调仁爱之道,强调宽容、善良、亲情和友情。

这是我国古代文化中最核心的价值观之一,反映在《孝经》、《弟子规》等经典中,以及家训、孝道等方面。

2. 忠诚之德忠诚之道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强调忠于国家、忠于君主、忠于家庭。

这一道德观念在我国古代社会中有着深远的影响,如《孟子》中的“忠信”、“忠恕”观念就是此道德精神的体现。

3. 礼仪之道中华传统文化讲究礼仪之道,强调尊重长辈、重视礼貌、注重礼仪规范。

这一传统道德观念在我国古代社会中有着深刻的影响,并延续至今。

4. 节俭之风中华传统道德注重节俭和勤俭节约的生活方式,强调勤俭持家、勤俭节约的美德。

这一传统道德观念在我国传统社会中根深蒂固,体现在日常生活、家风家训中。

5. 孝亲之情中华传统文化注重孝亲之情,强调尊敬父母、孝顺长辈,是我国传统家庭伦理道德中最为重要的一部分。

这一道德观念在我国古代社会中有着深远的影响。

三、中华传统道德的传承1. 家庭传统中华传统道德的传承首先依托于家庭传统。

通过家训、家风等方式,父母将中华传统道德观念传承给下一代,使得这些价值观能够在家庭中得到延续。

2. 学校教育学校教育是中华传统道德传承的重要途径之一。

学校通过教育课程、校风建设等方式,将中华传统道德融入学生的日常生活和学习中,传承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

3. 社会文化社会文化也是中华传统道德传承的重要环节。

社会文化活动、传统节日、宗教信仰等都是传承中华传统道德的重要场所和途径。

四、中华传统道德的当代价值1. 价值导向中华传统道德在当代社会中仍然具有重要的价值导向作用。

它指导着人们的行为举止,引导着社会的发展方向,具有不可替代的意义。

关于新时代大学生该如何传承和创新中华传统文化六篇

关于新时代大学生该如何传承和创新中华传统文化六篇

关于新时代大学生该如何传承和创新中华传统文化六篇创新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她哺育着一代又一代华夏儿女,滋润着我们的文化精神,造就了华夏民族淳朴和善的民风。

她的神奇激发着我们一代又一代学子去探究,去求知,用我们擅长发现美的眼光去揭开她的面纱。

以下是我整理的关于新时代大学生该如何传承和创新中华传统文化六篇,欢迎阅读与保藏。

新时代大学生该如何传承和创新中华传统文化篇1”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此为三纲;“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此为八目。

三纲八目合而为之则为大学之道。

这是古人对于大学的理解,而做到三纲八目才算成就大学之道,也就成了圣人。

而今对于大学生的理解则是:大学生是社会的一个特殊群体,是指正在或已经接受过大学教育的人,是社会新技术、新思想的前沿群体,国家培育的高级专业人才。

大学生是一个国家崛起中的后备力气,大学生学古通今,对于如何继续和弘扬爱国主义传统则显得尤为重要。

中华上下五千年的历史融汇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强大精神动力。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爱国主义优良传统,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对当代大学生的基本要求。

正所谓“为国为民,侠之大者”。

爱国主义不是抽象的,而是详细的。

继续和弘扬爱国主义传统,就要发挥“主心骨”作用。

中国特色社会理论体系是新时代的系统科学的理论体系,具有“主心骨”的作用。

作为当代大学生,第一,要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不懈的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成果武装教育自己,不断学习和实践马克思主义。

第二,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气。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基本内容之一,即坚定对中国共产党的信任,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作为当代的大学生,我们要乐观学习党的大政方针,贯彻执行党的思想精神,乐观进取,努力完成学业,成为一个优秀的接班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之道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实施,既着眼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又立足于传统文化融入日常生活,既着眼于延续中华文脉、维护国家文化安全,又立足于全面提升人民群众的文化素养,希望以系统思维、整体推进、协调发展的“工程”形式,并通过一系列重大项目的开展,推动文化惠民、文化乐民、文化安民、文化利民、文化强民。

如何深入切实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其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路径主要有哪些呢?
以语言文字为中心。

中国的汉语言文字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语言,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承载着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史。

汉字中蕴藏着中华民族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审美情趣、历史渊源、风俗习惯等诸多文化因子。

数千年历史的铸炼和积淀,汉字所蓄涵的丰厚文化底蕴,是拼音文字所无法想象和比拟的。

汉字本身已形成了一种文化系统——书法、碑刻、篆印、诗词、楹联、灯谜,乃至识字、解字、说字、测字等,无不蕴含着浓郁的传统文化气息。

离开了作为母语的汉字(作为我国少数民族来讲,还包括藏、蒙、维、彝等语言文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习得,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根之木。

通过汉字、汉语的教育学习来传承传播中华文化,是一条根本的途径。

毋庸置疑,增强中国文化软实力,增强世界对中国的认同感,增强中华文化对世界的吸引力,汉字与汉语将承担不可替代的责任。

以文化经典为依托。

中华文化经典指中华文化中最优秀、最精华、最有价值的典范性著作。

在中华文明发展史中,用文字铸就、流传下来的各种历史文化典籍浩如烟海,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和价值意义,蕴含着丰富的思想道德资源,为以文化人、化成天下提供了丰厚滋养。

以经典原著为依托,大力推进经典作品的整理、翻译、改编、诵读等,让经典在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发挥根本性、支撑性作用。

推动文艺创作和戏剧表演重回经典,以经典为滋养,以经典为题材,将历史上著名的小说、戏曲、传奇重新改编、演绎,融入时代元素,推陈出新并发扬光大。

以习俗节庆为纽带。

习俗作为人们生活与文化的传承事象,既是各民族不同政治、经济的反映,又是民族传统、文化心态、生活方式的表现形式,其形成与民族生活的自然环境、生产方式、经济条件、崇拜心理等有关。

传统习俗是一项重大的民族文化遗产,蕴含着独特的历史内涵,是每一个民族成员的精神原乡和文化脐带。

我国的传统节日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但是伴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传统习俗和节日也遭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

中国传统习俗和传统节日是维系民族成员心情、心性、心思的牢固纽带,过好每一个传统节日,传承好每一个优秀传统习俗,能够培养国民的爱国情操,提升民族自豪感,增强民族凝聚力。

让每一位中华儿女为中华灿烂文化感到骄傲和自豪。

以化育知行为关键。

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关键在于加强认知教育。

善于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挖掘教育资源,对不断提高传统文化教育的吸引力、感召
力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和中国梦宣传教育,增强文化自信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推动文明传承发展的重要途径,更是培养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基础。

在国民教育中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已成为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迫切任务。

从基础教育抓起,发挥课堂教育的主导作用,在教学、研究体系中坚守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和精神命脉,以化育知行为关键,不分年龄、职业、性别、民族,把“书香中国”建设与传承发展中华文化紧密结合起来,全面推进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与践行。

以文化传播为平台。

树立中华文化自信,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必须加强自身人文道德修养,使传统文化能够与当代社会相适应。

把握传承与创新之间的辩证发展关系,探索文化改革发展创新之路,注重将传统文化融进群众学习交流生活之中,针对群众的需求特点,推出各种以传统文化为主题的群众文化活动,在潜移默化中扩大传统文化的接受面。

当前,我们进入了新媒体时代,网络媒体、手机媒体等一系列文化传播的新载体,改变和建构着大众新的阅读习惯。

新媒体时代,将中国传统文化转化为数字化存储方式是革命性的变化。

充分发挥互联网平台的传播优势,立足本地,将乡贤文化、村规校训、优秀家风、传统民俗等进行广泛传播,是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的最佳途径。

以生活方式为目的。

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让优秀传统文化走进千家万户,走进生活,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和物质需要。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仅承载于思想、文字、语言,还存活于书法、音乐、曲艺等老百姓喜爱的文艺形式中。

这一特点决定了学习传统文化不能只采取背诵经典名篇这种相对枯燥的形式,而应将其生活化、大众化、多样化。

只有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现实生活密切联系起来,传统文化才会变得具体可感、有血有肉,才有生命力,才能为人民大众所接受并内化到自己的生活中。

以文化活动为载体。

群众参与性强、受众面广的文化活动是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载体。

应因地制宜结合地域特点开展各种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目的的大型节庆文化活动,因时而变结合日常生活的时间节点开展以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目的的多样化活动。

活动,是传承发展传统文化的生命力所在。

离开了文化传承活动,也就失去了载体和活力。

各级宣传文化部门可以组织开展以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为主题的书法、绘画、摄影、对联、剪纸比赛等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形成传承发展优秀传统文化的良好氛围。

以对外宣传为渠道。

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努力增强国际话语权的最有效方式就是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内容,创新文化“走出去”的表达方式,向世界宣传中国传统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的普适性宣传,需要将传统文化融入文学创作、影视戏剧、造型艺术等文艺创作活动之中,渗透在网络信息、文化交流、旅游观光中,以国际友人为传播对象,唤起国际社会了解中国历史和文化的热情。

同时,要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精心构建对外话语传播体系和表达形式,发挥好新兴媒体的作用,增强对外话语的创造力、感召力、公信力,努力构建“美美与共”
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形成天下归仁、天下大同的“至德要道”。

THANKS !!!
致力为企业和个人提供合同协议,策划案计划书,学习课件等等
打造全网一站式需求
欢迎您的下载,资料仅供参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