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浣溪沙》诗词鉴赏

合集下载

李清照《浣溪沙》诗词

李清照《浣溪沙》诗词

李清照《浣溪沙》诗词
李清照《浣溪沙》诗词
《浣溪沙》原文:
莫许杯深琥珀浓,未成沈醉意先融,疏钟己应晚来风。

瑞脑香消魂梦断,辟寒金小髻鬟松,醒时空对烛花红。

《浣溪沙》参考注释:
①莫许:不要。

②琥珀:松柏的树脂积压在地底亿万年而形成的化石,呈褐色或红褐色。

琥珀浓,指酒的颜色很浓,色如琥珀。

疏钟:断续的`钟声。

③瑞脑:一种熏香的名字,也叫龙脑,即冰片。

④魂梦:即梦魂,指睡梦中人的心神。

⑤辟寒金:任昉《述异记》:“三国时,昆明国贡魏嗽金鸟。

鸟形雀,色黄,常翱翔海上,吐金悄如粟。

至冬,此鸟畏霜雪,魏帝乃起温室以处之,名曰辟寒台。

故谓吐此金为辟寒金。

”诗人遂以辟寒金指代珍贵之精金,“辟寒金小”,喻精金头饰小巧。

辟《乐府雅词》作“碎”,误。

⑥髻鬟:古代妇女的两种发式。

⑦烛花:蜡烛燃烧时的烬结。

《浣溪沙》赏析:
此词当为李清照年轻时作。

写女主人晚来用酒遣愁,梦里醒来的孤寂,隐含无限的离情别绪。

通过梦前梦后的对比,把年轻少妇沉重的愁苦情思从侧面烘托出来。

全词写的相思,却不着相思一字,具有婉约词的艺术特色。

晏殊诗词《浣溪沙》赏析精选八篇

晏殊诗词《浣溪沙》赏析精选八篇

晏殊诗词《浣溪沙》赏析精选八篇篇1:《浣溪沙》晏殊诗词赏析《浣溪沙》晏殊诗词赏析浣溪沙晏殊北宋小阁重帘有燕过。

晚花红片落庭莎。

曲阑干影入凉波。

一霎好风生翠幕,几回疏雨滴圆荷。

酒醒人散得愁多。

【赏析】:此词虽含伤春惜时之意,却实为感慨抒怀之情。

词之上片绾合今昔,叠印时空,重在思昔;下片则巧借眼前景物,着重写今日的感伤。

全词语言圆转流利,通俗晓畅,清丽自然,意蕴深沉,启人神智,耐人寻味。

词中对宇宙人生的深思,给人以哲理性的启迪和美的艺术享受。

吴处厚《青箱杂记》卷五记载:“晏元献公虽起田里,而文章富贵,出于天然。

尝览李庆孙《富贵曲》云:”轴装曲谱金书字,树记花名玉篆牌‘。

公曰:“此乃乞儿相,未尝谙富贵者。

’故公每吟咏富贵,不言金玉锦绣,而唯说其气象。

若‘楼台侧畔杨花过,帘幕中间燕子飞’,‘梨花院落溶溶月,杨柳池塘淡淡风’之类是也。

故公自以此句语人曰:”穷儿家有这景致也无?‘“这段话颇能道出晏殊富贵词的独特风格。

这首词前五句描写景物重神情,不求形迹,细节刻画,取其精神密契,不于锦绣字面的堆砌,而于色泽与气氛上的渲染,故能把环境写得博大高华,充满富贵气象。

词中所表达的思想既不是伤春女子的幽愁,又不是羁旅思乡游子的离愁,更不是感时悯乱的深愁,而是富贵者叹息时光易逝,盛筵不再,美景难留的淡淡闲愁。

劈头“小阁重帘有燕过”点出环境与时令。

此句看似平淡,实乃传神一笔,有破空而来之势。

这匆匆一过的穿帘燕子,莫非是远方使者,给帘内入传递了春将归去的消息。

像平静的水面投下一枚小石,立刻泛起层层波澜。

一下子打破了小阁周围宁静的空气,起着沟通重帘内外的'作用。

阁中人目随燕影,看到“晚花红片落庭莎”。

原来时已暮春,庭院满地落红。

“晚”,一指傍晚,朝花夕谢,形容落花的时间,一指晚春,花事凋零,形容落花的节令。

春末多雨,更兼庭中少行迹,满庭莎草已是一派浓绿。

“红片”与“庭莎”,绿肥红瘦,相映成趣。

“曲栏干影入凉波”,庭院中池边的曲曲栏干,倒影于池塘碧波中。

浣溪沙晏殊晏殊《浣溪沙》的诗词赏析(精选3篇)

浣溪沙晏殊晏殊《浣溪沙》的诗词赏析(精选3篇)

浣溪沙晏殊晏殊《浣溪沙》的诗词赏析(精选3篇)浣溪沙,原为唐代教坊曲名,《金奁集》入“黄钟宫”,《张子野词》入“中吕宫”。

本文是作者勤劳的小编有缘人为大伙儿分享的3篇晏殊《浣溪沙》的诗词赏析,欢迎参考。

注释:篇一⑴浣溪沙:唐玄宗时教坊曲名,后用为词调。

沙,一作纱。

⑴一曲新词酒一杯:此句化用白居易《长安道》诗意:花枝缺入青楼开,艳歌一曲酒一杯。

一曲,一首。

因为词是配合音乐唱的,故称曲。

⑴去年天气旧亭台:是说天气、亭台都和去年一样。

此句化用五代郑谷《和知己秋日伤怀》诗:流水歌声共不回,去年天气旧池台。

⑴夕阳:落日。

西下:向西方地平线落下。

几时回:什么时候回来。

⑴无可奈何:不得已,没有办法。

作者介绍篇二晏殊[1](991-1055),字同叔,有名词人、诗人、散文家,汉族,北宋抚州府临川城人(今属江西进贤县文港镇沙河人),是抚州籍一个宰相。

晏殊与其第七子晏几道(1037-1110),在当时北宋词坛上,被称为大晏和小晏。

十四岁以神童入试,赐同进士出身,命为秘书省正字,迁太常寺奉礼郎、光禄寺丞、尚书户部员外郎、太子舍人、翰林学士、左庶子,仁宗即位迁右谏议大夫兼侍读学士加给事中,进礼部侍郎,拜枢密使、参知政事加尚书左丞,庆历中拜集贤殿学士、同平章事兼枢密使、礼部刑部尚书、观文殿大学士知永兴军、兵部尚书,封临淄公,谥号元献,世称晏元献。

晏殊历任要职,更兼提拔后进,如范仲淹、欧阳修等,皆出其门。

代表作品有《清平乐红笺小字》、《踏莎行小径红稀》和《清平乐金风细细》等。

晏殊,字同叔,5岁就能创作诗,抚州临川人。

景德元年(1004年),江南按抚张知白听说这件事,将他以神童的身份推荐。

皇帝召见晏殊和来自各地的数千名考生同时入殿参加考试,晏殊的神色毫不胆摄,用笔很快完成了答卷。

真宗要赏赐他,让他有着进士的身份。

宰相寇准说道:晏殊是外地人皇帝回答道:张九龄难道不是外地人吗?过了两天,又要进行诗、赋、论的考试,晏殊上奏说道我曾经做过这些题,请用别的题来测试我。

苏轼《浣溪沙·照日深红暖见鱼》诗词翻译及鉴赏

苏轼《浣溪沙·照日深红暖见鱼》诗词翻译及鉴赏

苏轼《浣溪沙·照日深红暖见鱼》诗词翻译及鉴赏《浣溪沙·照日深红暖见鱼》是作者任徐州太守时求雨后到石潭谢雨途中所作,主要写作者途中所见、所闻与所感,用形象生动的笔触描写农村风光,反映农民的情绪,为农民的喜悦而欣慰,对农民的痛苦寄以同情。

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一些关于苏轼《浣溪沙·照日深红暖见鱼》诗词翻译及鉴赏,作为参考,希望你喜欢。

《浣溪沙·照日深红暖见鱼》诗词照日深红暖见鱼,连溪绿暗晚藏乌,黄童白叟聚睢盱。

麋鹿逢人虽未惯,猿猱闻鼓不须呼,归来说与采桑姑。

《浣溪沙·照日深红暖见鱼》诗词翻译阳光照入潭水中形成深红色,暖暖的潭水中能见鱼儿游,潭四周树木浓密可藏乌鸦,儿童和老人喜悦地聚观谢雨盛会。

常到潭边饮水的麋鹿突然逢人惊恐地逃避,猿猱听到鼓声不用呼叫而自来。

这样的盛况回家应告诉未能目睹的采桑姑。

注释①徐州——一作徐门。

②与泗水增减清浊相应——是指石潭的水与泗水相通,水的涨落清浊常常是一致的。

③乌——即乌鸦。

④睢盱(suīxū)——犹言聚观、喜悦之貌。

⑤麋(mí)鹿——鹿科动物,也称犴(hān)。

古人因为它角似鹿而非鹿,头似马而非马,身似驴而非驴,蹄似牛而非牛,故名曰“四不象”。

⑥猱(náo)——猿类,身轻捷善攀。

《浣溪沙·照日深红暖见鱼》诗词鉴赏公元1078年(元丰元年)徐州发生严重春旱,作者作为徐州太守,曾往石潭求雨,得雨后,又往石潭谢雨,沿途经过农村。

这组《浣溪沙》词即纪途中观感,共五首。

这是第一首,写傍晚之景和老幼聚观太守的情形。

首句写到潭鱼。

西沉的太阳,格外红而大,也染红了潭水。

由于刚下过雨,潭水增多,大约也涌进了不少河鱼,它们似乎贪恋着夕照的温暖,纷纷游到水面。

鱼之婉然若现,也写出了潭水的清澈。

与大旱时水浊无鱼应成一番对照。

从石潭四望,村复一村,佳木茏葱,只听得栖鸦的啼噪,而不见其影。

不易见的潭鱼见了,易见的昏鸦反不见了,写出了农村得雨后风光为之一新,也流露出作者喜悦的心情。

苏轼《浣溪沙》诗词赏析

苏轼《浣溪沙》诗词赏析

苏轼《浣溪沙》诗词赏析浣溪沙苏轼风压轻云贴水飞,乍晴池馆燕争泥。

沈郎①多病不胜衣。

沙上不闻鸿雁信,竹间时听鹧鸪啼。

此情惟有落花知!【注】①沈郎:苏轼自比南朝诗人沈约,沈约体弱多病。

诗词赏析:“风压轻云贴水飞,乍晴池馆燕争泥。

”作者用轻快的笔触三涂两抹,就把一幅生机勃勃的春天画图描绘出来。

他既没有用浓重的色彩,也没有用艳丽的词藻,而只是轻描淡写地勾勒出几样景物,感染力很强,呈现了一股清新的春之气息。

在一个多云转晴的春日里,作者徜徉于池馆内外,但见和风吹拂大地,薄云(柳絮)贴水迅飞,轻阴搁雨,天气初晴,那衔泥的新燕,正软语呢喃。

按理说,面对着这春意盎然的良辰佳景,作者也应该心情振奋、逸兴遄飞了,但紧接着一句却是“沈郎多病不胜衣”。

作者竟自比多病的沈约,腰围带减,瘦损不堪,值兹阳和气清之际,更加弱不禁风了。

首句连用三个动词“压”、“贴”、“飞”,构成连动句式,振动起整个画面。

次句把时、空交互在一起写:季节是春天(由燕争泥可推知),天气是初晴,地点在池馆内外。

这两句色彩明快。

第三句点出作者自己,由于情感外射,整幅画面顿时从明快变为阴郁;这一喜、一忧、一扬、一抑,产生了跌宕的审美效果,更增加了词的动态美。

诗意到此出现了巨大转折,为过渡到下片做好了准备。

“沙上不闻鸿雁信,竹间时听鹧鸪啼。

”鸿雁传书,用《汉书·苏武传》中典故,诗词里常用这个典故。

鸿雁不捎个信来,而鹧鸪啼声,更是时时勾起词人对故旧的思念。

“沙上”“竹间”,既分别为鸿雁和鹧鸪栖息之地,也极可能即作者举目所见之景。

作者谪居黄州期间所写“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卜算子·黄州定惠院寓居作》)的情境,与此词类似。

“此情惟有落花知!”落花本无知;但由于作者的移情作用,竟使无知的落花变成了深知作者心情的知己。

这样融情入景,使得情景交融,其中含蕴的“韵外之致”(司空图《与李生论诗书》)就耐人寻味了。

唐代皎然《诗式》说:“两重意以上,皆文外之旨。

【热门】浣溪沙原文翻译及赏析

【热门】浣溪沙原文翻译及赏析

【热门】浣溪沙原文翻译及赏析【热门】浣溪沙原文翻译及赏析浣溪沙原文翻译及赏析1波面铜花冷不收。

玉人垂钓理纤钩。

月明池阁夜来秋。

江燕话归成晓别,水花红减似春休。

西风梧井叶先愁。

译文水波清澈的西湖像一面菱花铜镜,好像谁将它丢在冷夜里不来收拔,哪位美人理出钓竿,将一弯纤细的月钩垂钓在湖中,月色澄明映池阁,夜来池阁秋风冷。

当年像双燕呢喃话归,清晨时劳燕分飞,各自西东,仿佛随着春意终结,水面上莲荷凋谢了艳红。

瑟瑟西风吹过天井的梧桐,最感到悲愁的叶子先自飘零。

注释浣溪沙(huàn xī shā):浣溪沙,唐玄宗时教坊名,后用为词调。

一作“纱”。

有杂言、齐言二体。

铜花:铜镜。

比喻水波清澈如镜。

古代铜镜刻有花纹,故称铜花。

纤钩:新月影,如钩,弯细的月影,约农历初二、三时的月亮。

冷来秋:指比秋天还冷水花红:水边红蓼(liǎo),也叫水蓼,茎叶呈红色。

晓:清晨时分。

水花:荷花。

春休:春天结束。

梧井:井,即露井,无盖井。

叶先愁:树叶先凋谢。

梧井,取前《解连环》(暮檐凉薄)“叹梧桐未秋,露井先觉”词意,因梧桐落叶最早,由其叶落,即知秋至。

赏析此词乃是借写西湖秋夜之景,以此来怀念旧人之作,全词造境清奇,情意深永。

上片寓情于景,绘出西湖秋夜清冷凄寂之景,奇幻优美。

当时波平如镜,月影在水,而词人只觉得梧桐叶落,一派秋意,生动描绘了一幅清冷寂寥的秋景图。

“冷不收”是词人的刻意之言,说铜镜被遗落在凄冷的夜晚没有人收。

陈洵在《海绡说词》里说:“‘玉人垂钓理纤钩’是下句倒影,非谓真有一玉人垂钓也。

”“玉人垂钓理纤钩”营造了一个虚幻美丽的景象,写词人看见月亮倒映在湖水中,湖面竟然出现了一位“玉人”。

这位玉人就是传说中的月宫美人嫦娥。

月亮是真实的景物,而湖面的“玉人”是虚假的,这一真一假巧妙地融合在一起,显示出词人的想象力非常丰富,而且具有人情味。

最后一句说池阁月夜冷寂方知已经人秋。

“月明池阁”,点明词人身在池阁,欣赏月明西湖之景,而“夜来秋”写出词人在池阁上辗转难眠,只感到阵阵秋风袭来,分外奇寒,暗喻内心的凄凉。

晏殊《浣溪沙》诗词译文与赏析

晏殊《浣溪沙》诗词译文与赏析

晏殊《浣溪沙》诗词译文与赏析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最不陌生的就是古诗了吧,狭义的古诗,是指产生于唐代以前并和唐代新出现的近体诗(又名今体诗)相对的一种诗歌体裁。

其实很多朋友都不太清楚什么样的古诗才是好的古诗,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晏殊《浣溪沙》诗词译文与赏析,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晏殊《浣溪沙》诗词译文与赏析篇1浣溪沙晏殊一向年光有限身,等闲离别易销魂。

酒筵歌席莫辞频。

满目山河空念远,落花风雨更伤春。

不如怜取眼前人。

【注释】①一向:一晌,片刻。

②有限身:意思是人生短暂。

③等闲:平常,一般。

④消魂:灵魂离开肉体。

意思是极度悲伤、痛苦,或极度快乐。

⑤怜:珍惜,怜爱。

⑥取:语助词。

频:多次。

译文1年华易逝,人生是多么的短暂,一次平常的离别也会引起极度的悲伤和愁苦,还是及时行乐欢歌筵饮吧,不要嫌歌舞酒宴太多太频而推辞。

登高望远,放眼辽阔的河山,便怀思远别的亲友;看到风雨摧落繁花,更是伤感春光易逝。

空念远亲和落花伤春都是徒劳无益,还不如去怜爱眼前这轻歌曼舞的美人吧。

译文2易逝的时光有限的人生,平常的离别也让人断肠伤心。

饮宴歌舞莫要嫌它频繁。

放眼山河徒然怀念远方亲友,看见风雨中落花纷纷更让人伤春。

不如赶紧怜爱眼前的亲人。

译文3:片刻的时光,有限的生命。

在这短暂的一生中,别离是不只一次会遇到的,而每一回离别,都占去有限年光的一部分。

痛苦是无益的,不如对酒当歌,自遣情怀吧。

若是登临之际,放眼辽阔的河山,徒然地怀思远别的亲友;就算是独处家中,看到风雨摧落了繁花,更令人感伤春光易逝,倒不如怜惜眼前曼舞的歌女。

译文4:芳年易去,人生苦短,平平常常的离别也会使人消魂断肠。

对酒当歌,及时行乐,不要推辞这频频而来的歌舞欢宴。

极目辽阔无际的山河,会加重对远方亲友的怀念,见到风雨吹落鲜花,更加感伤春光的短暂。

倒不如放开情怀,怜爱眼前这俏丽的佳人,她会给我带来快乐无限。

【评点】本篇为晏殊的代表作品,是春日感怀之作。

苏轼诗词《浣溪沙·簌簌衣巾落枣花》原文译文赏析

苏轼诗词《浣溪沙·簌簌衣巾落枣花》原文译文赏析

【导语】这⾸《浣溪沙》词是苏轼43岁在徐州任太守时所作。

下⾯是分享的苏轼诗词《浣溪沙·簌簌⾐⼱落枣花》原⽂译⽂赏析。

欢迎阅读参考! 《浣溪沙·簌簌⾐⼱落枣花》 宋代:苏轼 徐门⽯潭谢⾬,道上作五⾸。

潭在城东⼆⼗⾥,常与泗⽔增减清浊相应。

簌簌⾐⼱落枣花,村南村北响缲车,⽜⾐古柳卖黄⽠。

(缲通:缫) 酒困路长惟欲睡,⽇⾼⼈渴漫思茶。

敲门试问野⼈家。

【译⽂】 枣花纷纷落在⾏⼈的⾐襟上,村南村北响起车缫丝的声⾳,古⽼的柳树底下有⼀个⾝穿粗布⾐的农民在叫卖黄⽠。

路途遥远,酒意上⼼头,昏昏然只想⼩憩⼀番,太阳正⾼⼈倦⼝渴好想喝些茶⽔解渴。

于是敲开野外村民家,问可否给碗茶? 【注释】 徐门:即徐州。

谢⾬:⾬后谢神。

簌簌:纷纷下落的样⼦,⼀作“蔌蔌”,⾳义皆同。

缫车:纺车。

缫,⼀作“缲”,把蚕茧浸在热⽔⾥,抽出蚕丝。

⽜⾐:蓑⾐之类。

这⾥泛指⽤粗⿇织成的⾐服。

《汉书.⾷货志》有“贫民常⾐⽜马之⾐”的话。

漫思茶:想随便去哪⼉找点茶喝。

漫,随意,⼀作“谩”。

【赏析】 这⾸《浣溪沙》词是苏轼43岁在徐州任太守时所作。

公元1078年(元丰元年)春天,徐州发⽣了严重旱灾,作为地⽅官的苏轼曾率众到城东⼆⼗⾥的⽯潭求⾬。

得⾬后,他⼜与百姓同赴⽯潭谢⾬。

苏轼在赴徐门⽯潭谢⾬路上写成组词《浣溪沙》,共五⾸,这是第四⾸。

作品描述他乡间的见闻和感受。

艺术上颇具匠⼼,词中从农村习见的典型事物⼊⼿,意趣盎然地表现了淳厚的乡村风味。

清新朴实,明⽩如话,⽣动真切,栩栩传神,是此词的显著特⾊。

此词上⽚写景,下⽚抒情。

需要指出的是,这⾸词中所写的景,并不是⼀般情况下通过视觉形象构成的统⼀的画⾯,⽽是通过传⼊⽿⿎的各种不同的⾳响在诗⼈意识的屏幕上折射出的⼀组联续不断的影象。

这⾸词是苏轼在徐州(在今江苏省)作官的时候写的。

按照当时的迷信风俗,⼀个关⼼农事的地⽅官,天⼤旱,要向“龙王爷”求⾬;下了⾬,⼜要向“龙王爷”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浣溪沙》诗词鉴赏
●浣溪沙
苏轼
簌簌衣巾落枣花,村南村北响缫车,牛衣古柳卖黄瓜。

酒困路长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敲门试问野人家。

浣溪沙鉴赏
此词为作者徐州写的五首《浣溪沙》中的一首,描述他乡间的见闻和感受。

作品艺术上颇具匠心,词中从农村习见的典型事物入手,意趣盎然地表现了淳厚的乡村风味。

清新朴实,明白如话,生动真切,栩栩传神,是此词的显著特色。

上片写景,也写人,并点出季节,生动地勾勒出初夏时节农村生活的画面:作者从枣树下走过,枣花簌簌地落了他一身,这时候,他耳边听到了村子里从南到北传来一片片缫丝车缫丝的声音,又看到古老的柳树底下有一个穿“牛衣”的农民正叫卖黄瓜。

作者抓住富有季节性特征的一些事物,有声有色地渲染出浓厚的农村生活气息。

下片记事,转写作者村外旅行中的感受和活动。

接下来一句写作者骄阳下口干舌燥的感受。

结尾一句,写作者以谦和的态度向村野百姓求茶,一则显示出词人热爱乡村、平易朴实的情怀,二则暗示了乡间民风的淳厚。

这首词既画出了初夏乡间生活的逼真画面,又记下了作者路途的经历和感受,为北宋词的社会内容开辟了新天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