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生理学家冯德培

合集下载

生命科学发展大事记

生命科学发展大事记

生命科学发展大事记公元1911年~公元1948年公元1911年●出生于波兰的美国生化学家C.芬克在英国从米糠中分离出具有活性的抗脚气病的白色晶体,并将这类必需的微量营养物质命名为维生素。

这是首次明确提出“维生素”这一概念。

●Rous P. 发现鸟类致瘤病毒。

公元1912年●英国生化学家F.G.霍普金斯用实验肯定了维生素的存在,并提出营养缺乏症的概念。

●德国生化学家O.瓦尔堡证明在细胞中有一种激活氧的呼吸酶,并发现氰化物能抑制这种酶的活性,提出呼吸作用需要铁参加。

●提出生物氧化为脱氢作用。

●Morgan T.H.发现雄果蝇某些基因的完全连锁。

公元1913年●提出酶动力学理论。

●Sturtevant A.H.创用三点测交法并建立连锁距离的概念。

●Bridges C.B.发现减数分裂中染色体不分离现象,确证遗传的染色体学说。

公元1914年●美国生化学家E.R.肯德尔分离出纯的甲状腺素。

●在英国曼彻斯特,首次利用细菌处理下水道。

●指出生物氧化由铁激活氧而来。

公元1915年●美国生物学家T.H.摩尔根和他的学生A.H.斯特蒂文特、C.B.布里奇斯用果蝇为实验材料,通过大量研究证明,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形排列,发现基因的连锁和交换现象,出版了《孟德尔遗传原理》,补充发展了孟德尔定律,提出了现代遗传学的基因学说。

●德国化学家R.M.维尔施泰特发现在叶绿素分子中镁离子间4个氮原子相连,而氮则分别位于4个闭环的烃链上,从而提出了镁在叶绿素分子中的地位同铁在血红素分子中的地位相当。

●英国微生物学家F.W.特沃特发现了溶菌现象。

1917年法国出生的加拿大人F.H.德埃雷尔将这种溶菌因素命名为噬菌体。

●Twort F.W.分离病毒。

●美国营养学家E.V.麦科勒姆发现维生素A,1922年E.V.麦科勒姆等又发现维生素D,并证明其与软骨病有关。

他还把维生素分为水溶性和油溶性两大类。

●激素与肿瘤(Hormones and cancer)激素与肿瘤(Hormones and cancer),激素可以影响一些癌症的发生与发展,目前已被我们普遍接受,然而,从最早观察到激素对一些癌症病人有益到发展成以内分泌器官为靶标的第一种药物,已经经历了一百年。

近代大师:中央研究院首届院士81人名单

近代大师:中央研究院首届院士81人名单

近代大师:中央研究院首届院士81人名单近代中国人才辈出,因此,在当时中国的最高学术机构——中央研究院,就汇集了在文、理、工、医等各学科方向能够独当一面的卓越人才。

中央研究院于1928年成立,然而直到20年后的1948年3月,才正式召开了院士评议会,当选出首届院士,共81人。

中央研究院第一届院士合影具体名单如下:姜立夫(1890.7.4-1978.2.3),数学家,南开大学数学系的创始人。

许宝騄(1910.9.1-1970.12.18),数学家,北京大学、西南联大教授。

陈省身(1911.10.28-2004.12.3),数学家,伯克利美国国家数学科学研究所的创始人,南开大学陈省身数学研究所创始人。

华罗庚(1910.11.12-1985.6.12.),数学家,清华大学教授,普林斯顿大学教授,在数学多个领域有杰出贡献,有「”华氏定理”等。

▲ 陈省身和华罗庚夫妇苏步青(1902.9.23-2003.3.17),数学家,浙江大学教授,中国微分几何学派创始人。

吴大猷(1907.9.29-2000.3.4)物理学家,北京大学、西南联大教授,中国物理学之父。

吴有训(1897.4.26-1977.11.30),物理学家,国立中央大学教授,中国近代物理学研究奠基人。

李书华(1889.2.10-1979.7.5),物理学家,北京大学教授。

叶企孙(1898.7.16-1977.1.13),物理学家,清华大学物理系创始人,中国近代物理学奠基人。

赵忠尧(1902.6.27-1998.5.28),核物理学家,清华大学教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近代物理系,中国核物理研究和加速器建造事业的开拓者。

▲ 梅贻琦(前排左二),叶企孙(正中),赵忠尧(前排右二)严济慈(1901.1.23-1996.11.2),物理学家,中国现代物理学研究工作的奠基人之一。

饶毓泰(1891.12.1-1968.10.16),物理学家,北京大学、西南联大教授,中国现代物理学研究的先驱者之一。

中央研究院第一批院士

中央研究院第一批院士

1948年中央研究院首批院士名单民国时期,内乱外患不断,但由于国民政府对学术自由始终的尊重,因此在这一时期涌现出来的大师巨星,可谓源源不绝,仅就当时的中央研究院(地位相当于现在的中科院)而言,就足可窥见一斑。

民国18年南京国民政府成立中央研究院,1946年决定建立院士制度,1948年第一批院士产生,从402名候选人中选出院士共81人,分为数理组、生物组、人文组3个组。

数理组1姜立夫1890-1978数学2许宝马录1910-1970数学3陈省身1911-数学4华罗庚1910-1985数学5苏步青1902-2003数学6吴大猷1907-2000物理学7吴有训1897-1977物理学8李书华1889-1978物理学9叶企孙1898-1977物理学10赵忠尧1902-1998物理学11严济慈1900-1996物理学12饶毓泰1891-1968物理学13吴宪1893-1959生物化学14吴学周1902-1983物理化学15庄长恭1894-1962化学16曾昭抡1899-1967化学17朱家骅1893-1963地质学18李四光1889-1971地质学19翁文灏1889-1971地质学20黄汲清1904-1995地质学21杨钟健1897-1979地质学、古生物学22谢家荣1898-1966地质学、矿床学23竺可桢1890-1974气象学、地理学24周仁1892-1973钢铁冶金学、陶瓷学25侯德榜1890-1974化学26茅以升1896-1989桥梁工程27凌鸿勋1894-1981铁路工程28萨本栋1902-1949物理学、电机工程学生物组29王家楫1898-1976动物学30伍献文1900-1985动物学31贝时璋1903-生物学32秉志1889-1965动物学33陈桢1894-1957生物学34童第周1902-1979实验胚胎学35胡先马肃1894-1968植物学36殷宏章1908-1992植物生理学37张景钺1895-1975植物学38钱崇澍1883-1965植物学39戴芳澜1893-1973真菌学40罗宗洛1898-1978植物生理学41李宗恩1894-1962医学42袁眙瑾1899-2003医学43张孝骞1897-1987内科学44陈克恢1898-1988药理学45吴定良1893-1969人类学46汪敬熙1893-1968生理学、心理学47林可胜1897-1969生理学、医学48汤佩松1903-2001植物生理学、生物化学、生物力能学 49冯德培1907-1995生理学、神经生物学50蔡翘1897-1990生理学、医学51李先闻1902-1976植物遗传学52俞大绂1901-1993植物病理学、微生物学53邓叔群1902-1970真菌学人文组54吴敬恒1865-1953语言学55金岳霖1896-1984哲学、逻辑学56汤用彤1893-1964哲学57冯友兰1895-1990哲学58余嘉锡1884-1955目录学、古典文献学59胡适1891-1962文学60张元济1867-1959文学61杨树达1885-1956语言文字学62柳诒征1880-1956历史学63陈垣1880-1971历史学64陈寅恪1890-1969历史学65傅斯年1896-1950历史学、语言学、考古学66顾颉刚1893-1980历史学、历史地理学、民间文艺67李方桂1902-1987语言学68赵元任1892-1982语言学69李济1896-1979考古学70梁思永1904-1954考古学71郭沫若1892-1978文学、历史学、考古学72董作宾1895-1963甲骨学73梁思成1901-1972考古学74王世杰1891-1981法学75王宠惠1881-1958法学76周鲠生1889-1971法学77钱端升1900-1990法学78萧公权1897-1981政治学79马寅初1882-1982经济学80陈达1892-1975社会学81陶孟和1887-1960社会学注:排序按原公布名单;现通常使用的是“吴敬恒”早期姓名“吴稚晖”;有的院士“专长”与现时定论有出入。

西医综合考研复习:神经骨骼肌接头处的兴奋传递

西医综合考研复习:神经骨骼肌接头处的兴奋传递

西医综合考研复习:神经骨骼肌接头处的兴奋传递神经肌肉接头是运动神经元轴突末梢在骨骼肌肌纤维上的接触点。

位于脊髓前角和脑干一些神经核内的运动神经元,向被它们支配的肌肉各发出一根很长的轴突,即神经纤维。

这些神经纤维在接近肌细胞,即肌纤维处,各自分出数十或百根以上的分支。

一根分支通常只终止于一根肌纤维上,形成1对1的神经肌肉接头。

从神经纤维传来的信号即通过接头传给肌纤维。

神经肌肉接头是一种特化的化学突触,其递质是乙酰胆碱(ACh)。

无脊椎动物如螯虾的神经肌肉接头的递质是谷氨酸(兴奋性纤维的递质)或γ-氨基丁酸(抑制性纤维的递质)。

兴奋传递过程神经末梢的直径很小(如人的运动神经末梢的直径约2~3微米)故传导动作电位的速度很慢;如在蛙测得的速度为0.4米每秒。

当一个神经冲动传导到神经末梢时,即由它引起去极化,使接头前膜中的电压依赖性钙离子通道开放,钙离子沿浓度差内流入神经末梢,触发活动区处的突触泡与接头前膜融合并开口,将内含的乙酰胆碱释放到突触间隙(此过程称胞吐)。

据计算一个神经冲动可触发几百个突触泡同步地释放乙酰胆碱。

释放出的乙酰胆碱迅速扩散、通过突触间隙,到达终板膜,与乙酰胆碱受体结合,导致终板膜对钠离子与钾离子的通透性瞬时升高。

这种阳离子通透性变化,是由于受体与乙酰胆碱分子结合后引起了受体分子构型变化,使其离子通道开放造成的。

据计算一个突触泡所释放的乙酰胆碱可打开约2000条受体通道。

乙酰胆碱受体的离子通道既允许钠离子,也允许钾离子通过。

因此,当乙酰胆碱受体离子通道开放时钠离子沿浓度差内流,钾离子沿浓度差外流。

由它们所携带的净电流使终板膜瞬时去极化。

这种去极化叫做终板电位(EPP)。

中国神经生理学家冯德培(1939年)是最早发现终板电位的科学家之一。

当终板电位超过肌细胞的阈值,出现肌细胞动作电位,通过肌细胞内的兴奋-收缩耦联机制,使得肌细胞收缩。

释放出的乙酰胆碱不论是否与乙酰胆碱受体结合,迅速被突触间隙内的胆碱酯酶分解,或通过扩散离开突触间隙。

突触的结构和功能

突触的结构和功能
神经细胞之间发生机能联系的部位。
•我国著名生理学家冯德培教授对突触的作用 有过一段精辟的阐述,即“在整个神经生物学
中,突触及其有关的研究可以说是占据中心地
位。因为神经系统基本上是信息加工系统,而
信息加工要求神经元与神经元对话,这是通过 突触进行的。”
突触——两个神经元相接触的部分
1.物质和结构组成
兴奋性递质:乙酰胆碱、多巴胺等
突触小体
轴突 抑制性递质:γ- 氨基丁酸 、去甲肾上腺素等
突触小泡
●● ●
●● ●
神经递质
降解递质的酶
受体(糖蛋白) 离子通道
●●



● ● ●
突触前膜 突触间隙 突触后膜
突触
树突或细胞体
突触——两个神经元相接触的部分
2.突触传递的过程
●●●
●●●
●●



● ●

减少酶的降解
干扰递质与受体的结合 影响离子通道
●● ●
● ●
● ●
电信号 化学信号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化学信号 电信号
4.突触传递的特点 ●单向传递(理由?)
●时间延搁(理由?)
突触——两个神经元相接触的部分
5.药物对突触传递的影响
——影响传递的任何一个环节,都会造成传递功能的障碍
使递质持续发挥作用
●●
●●


● ●
● ●

● ● ●
增加递质的合成
增加递质在突 增加递质的释放 触间隙的浓度
突触——两个神经元相接触的部分
2.突触传递的过程
神经冲动传到轴突末端
●●●
●●●

神经生理学家的“冯氏效应”

神经生理学家的“冯氏效应”

神经生理学家的“冯氏效应”他发现了静息肌肉被拉长时产热和氧消耗量增加、肌肉代谢升高的现象,该发现被称为“冯氏效应”载入科学史册;在神经肌肉接头生理学领域,他是国际公认的先驱者;他是我国神经生理学研究的开拓者之一;他是中央研究院第一届院士,1986年当选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他就是——神经生理学家冯德培。

1907年2月20日,冯德培出生在浙江省临海县的一个小康之家,1922年考入复旦大学成为了一名文科生,翌年被新兴的行为心理学所吸引,转入心理学系。

3年后,蔡翘(我国生理科学奠基人)等一批留美学生相继回到复旦大学任教,心理学系得以扩大并成为生物学院,这些都在很大程度上开拓了冯德培对生物科学的学习眼界。

冯德培对生物学中的生理学最有兴趣,毕业后他留校任助教,从此开始了他的生理学研究生涯。

冯氏效应1929年,冯德培考取清华大学公费留美。

1930年秋,取得芝加哥大学生理系硕士学位的冯德培,由恩师林可胜推荐转入英国伦敦大学学院,师从著名生理学和生物物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希尔(A.V.Hill),进行神经和肌肉产热的研究。

希尔是当时世界上杰出的生理学家和生物物理学家之一,他因用非常灵敏的热电堆测量肌肉和神经活动时所释放的极微热而闻名于世。

希尔因为林可胜的推荐表示愿意接受23岁的冯德培,他给冯德培的信是颇为别致的,信件非常简单,只是这样说道:“你如果像林可胜教授说的那样好,来吧!”。

1930年9月,冯德培进入了希尔的实验室。

起初,冯德培的研究课题是肌肉长时间强直收缩中的张力与产热的关系。

他在迅速地做完实验后,随即写出文章交给希尔。

希尔看后对冯德培说:“你的英文比许多英国人写的还要好些”,认为无需修改就可报送皇家学会会刊发表,并要冯德培单独署名。

冯德培则认为,这个研究课题是在希尔的建议与指导下进行的,也应该署上希尔的名字。

这使得希尔对冯德培说出了这番话:“你在这里如果只写这一篇文章,我的名字放不放上都是一样!”。

此后,冯德培又基本独立地完成了几项重要工作。

生理学(2015级)冯德培院士在骨骼肌神经

生理学(2015级)冯德培院士在骨骼肌神经

冯德培院士在骨骼肌神经-肌接头处兴奋传递研究中的重要贡献冯德培(T. P. Feng)院士(图1)是国际著名生理学家、神经生物学家。

他在骨骼肌神经-肌接头和突触传递等领域进行了多项开创性的研究,取得了国际公认的学术成就。

现简要介绍他在骨骼肌神经-肌接头处兴奋传递研究中所作出的重要贡献。

图 1 冯德培院士(1907~1995)(引自《肌肉、神经和突触——冯德培选集》)20 世纪30 年代正是突触的化学传递学说开始形成的时期,而这一学说的奠基性研究工作就是在骨骼肌神经-肌接头上进行的。

冯德培在中国北京协和医学院生理系独立开创了骨骼肌神经-肌接头的研究工作,在1936~1941 年间,他和他的学生连续在英文版的《中国生理学杂志》(现《生理学报》的前身)发表了26 篇关于骨骼肌神经-肌接头的原始研究论文,不仅独立地从自己的原始实验结果出发,在当时突触的化学传递与电传递之争中,为化学传递学说提供了有力支持,同时也为其后的骨骼肌神经-肌接头处兴奋传递的重要研究开辟了新的生长点,成为国际上公认的骨骼肌神经-肌接头研究的先驱者之一。

在冯德培院士1988年应邀为《神经科学年度评述》(Annual Review of Neuroscience)写的卷头文章“回顾前瞻”(Looking back, looking forward)中,他把这一时期的主要研究成果总结为如下四个方面。

第一,发现高频神经电刺激在骨骼肌神经-肌接头处引起的接头抑制和接头周围局部肌肉收缩。

在最初的实验中,他发现给予蛙缝匠肌标本的含神经端以逐步增高至2kHz 的强直电刺激时,随着刺激频率的升高,记录到的肌肉收缩张力呈现明显的周期性逐渐减小又逐渐增大现象,而且电刺激神经时该现象更为明显,但对标本无神经端的同样电刺激(仅刺激肌肉)并不呈现这一现象,表明神经的高频电刺激对骨骼肌神经-肌接头处的兴奋传递有抑制作用。

进一步电刺激神经结合电刺激肌肉的无神经端实验显示,一定频率的高频电刺激神经可以抑制直接刺激肌肉引起的收缩。

姓冯的名人

姓冯的名人

姓冯的名人阅读精选(1):姓冯的历史名人冯梦龙:明末小说家,通经学,善诗文,尤以小说词曲见长,辑有时代话本集、、,合称”三言”。

冯道:五代时历任四朝宰相,在相位20余年。

他在后唐任宰相期间,倡议由田敏等人在国子监校定《九经》文字,并组织刻工雕印,至后周完成,后世称”五代监本”。

官府大规模刻书自此始。

,冯姓名人冯子材:清末著名的老将军。

他曾在年近70岁时,在广西镇南关、谅山等地大败法国军,取得镇南关大捷,其名威震边关。

冯道:五代时历任四朝宰相,在相位20余年。

他在后唐任宰相期间,倡议由田敏等人在国子监监校定《九经》文字,并组织刻工雕印,至后周完成,后世称“五代监本”。

官府大规模刻书至此始。

冯异:东汉开国名将。

字公孙。

颍川父城(今河南省宝丰东)人。

初属王莽,更始元年(23年)归刘秀。

随刘秀巡抚河北,提出广施恩德、笼络人心的推荐。

攻破王郎后,封应侯。

同年,破铁胫农民军于北平(今河北省满城北),收降匈奴于林闟顿王。

冬,拜孟津将军,统魏郡、河内郡兵驻黄河北岸,与河内太守寇恂合力防备洛阳更始军。

二年夏,乘洛阳守将李轶不与争锋之机,率兵北攻天井关(今山西省晋城南),得二城;南夺成皋(今河南省荥阳西北)以东13县,收降10余万人。

复渡河击斩更始所署河内太守武勃,歼5000人。

东汉王朝建立,封阳夏侯。

建武二年(26年)冬,替代邓禹西征。

三年,经崤底之战,大破赤眉军。

又击破延岑等割据武装,平定关中。

四年,击败公孙述所遣数万兵于陈仓(今陕西省宝鸡东),屡次挫败公孙述进窥关中的企图。

六年,汉军陇西之战受挫后,冯异受命进军栒邑(今旬邑北)。

此时,隗嚣部将行巡率兵亦欲乘胜攻取驰邑。

冯异力排众议,率兵抢先占领栒邑,然后偃旗息鼓,待行巡军至,突然出击而获胜,北地豪强武装势力闻风归降。

先后领北地太守、安定太守事,平定上郡、北地(郡治马领,今甘肃省庆阳西北)、安定(郡治今镇原东南)等地。

九年行天水(郡治平襄,今通渭西)太守事。

十年夏,与诸将共攻落门(今武山洛门),病卒军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生理学家冯德培
中国生理学家。

1907年2月20日生于浙江临海县。

1926年毕业于上海复旦大学生物系;同年任该系生物学助教;1927年到北京协和医学院生理系当研究生;1929年考取清华大学公费赴美留学;1930年在美国芝加哥大学生理系获硕士学位;1933年在英国伦敦大学学院获博士学位;1933~1934年在美国费城约翰逊基金医学物理学研究所进修一年。

回国后1934~1941年在北京协和医学院生理系任讲师、副教授;1943~1944年底在重庆任上海医学院生理系教授;1944年12月至1949年间主要担任国立中央研究院医学研究所筹备处研究员兼代主任。

1946~1947年在美国纽约洛克菲勒医学研究所任访问研究员。

1948 年当选为中央研究院院士。

1950年以后历任中国科学院生理生化研究所研究员兼所长,中国科学院生理研究所研究员兼所长、中国科学院华东分院及上海分院副院长、中国科学院副院长、生物学部主任等职。

195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生物学部委员。

现任中国科学院上海生理研究所研究员、名誉所长。

他留英期间,在希尔教授实验室研究肌肉、神经的能力学,发现肌肉被拉长引起的放热现象,被称为“冯氏效应”。

在协和医学院任教期
间,开辟了神经肌肉接头的研究,连续发表了多篇论文,成为这个领域的先驱者。

60年代初与共同工作者一道进行了神经肌肉间营养性关系的研究,发现鸡慢肌纤维去神经后的肥大现象。

后来又首次证明,运动神经元决定肌纤维类型的途径,除通过神经冲动的活动外,还有特殊的营养性因素的作用。

他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作了大量的学术领导和科学组织工作,促进了中国生物科学事业的发展。

他自1966年起先后被选为英国生理学会、加拿大生理学会、美国神经科学会和美国生理学会的荣誉会员。

1983年被选为国际生理科学联合会的理事会理事;1986年当选为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1988年当选为印度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

他是第一、二、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第五、六、七届全国政协常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