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与物理
打造中学语文与物理学科融合的支点

打造中学语文与物理学科融合的支点随着教育体制的不断改革和科技的飞速发展,学科之间的融合已经成为教育领域的一个热门话题。
物理学作为自然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与语文学科的融合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知识视野和思维发展空间。
打造中学语文与物理学科融合的支点,可以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下面将从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和评价体系三个方面,探讨如何实现中学语文与物理学科融合的支点。
一、课程设置1. 科目融合:在课程设置上,可以将语文与物理学科进行跨学科的融合。
可以开设以科技类作品为主题的语文课程,让学生在学习科技类作品的了解物理学的基本原理和应用。
也可以将一些与语文有关的自然科学内容纳入物理课程中,增强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和理解。
2. 内容互补:在课程设置中,可以针对物理学科的特点,在语文课程中加入一些与物理相关的内容,例如以科学论文为素材的阅读理解,让学生了解科学研究的过程和方法。
在物理课程中也可以增加一些与语文有关的内容,如让学生撰写物理实验报告、写物理实验总结等,加强学生的写作能力和交流能力。
二、教学方法1. 问题导入:在教学中,可以通过提出问题的方式引入物理学知识,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究欲望。
在学习光学时,可以提出“为什么我们能看见彩虹?”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光的传播和折射等原理。
2. 文本分析:在教学中,可以通过分析文本,挖掘其中的物理学知识。
在学习文学作品时,可以将作品中涉及到的物理概念和现象进行解读,让学生了解科学与文学的关系。
3. 实验探究:将实验教学融入到语文和物理课堂中,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和观察,探究物理学的基本原理和规律。
在学习《红楼梦》时,可以设置与光学有关的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光的反射和折射的现象。
三、评价体系1. 多元评价:在评价体系中,除了传统的笔试和口试,还可以引入其他形式的评价方式。
可以将实验报告、科技作品等作为评价的参考内容,评价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
打造中学语文与物理学科融合的支点

打造中学语文与物理学科融合的支点打造中学语文与物理学科融合的支点,需要从教学内容上进行整合。
语文课程中可以融入一些与物理相关的文学作品,比如《爱因斯坦传》、《科学家们的故事》等。
通过教授这些作品,可以让学生了解到科学家们的奋斗历程,同时也可以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对科学家的崇敬之心。
而在物理学科的教学中,也可以融入一些文学作品,比如《物理之美》、《科学与艺术》等。
通过这些文学作品的教学,可以让学生领略到物理学的魅力,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的学习兴趣。
打造中学语文与物理学科融合的支点,还需要从教学方法上进行整合。
传统的语文教学多以讲授和阅读为主,而物理学科的教学则更强调实验和实践。
在融合的教学中,可以引入一些新的教学方法,比如PBL(问题驱动学习)和STEAM教育(科学、技术、工程、艺术、数学综合教育)。
通过PBL和STEAM教育的实践,可以让学生在实际问题中学习语文和物理知识,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合作和实践能力。
打造中学语文与物理学科融合的支点,还需要从师资培训上进行整合。
传统的语文教师往往对物理学知识了解有限,而物理教师对语言表达和文学欣赏方面也相对欠缺。
学校可以组织相关的师资培训,培养具有综合能力的教师团队。
通过相关的培训,可以让语文教师了解到物理学知识的重要性,同时也可以让物理教师了解到语文教学的特点和方法。
这样,教师团队可以更好地配合,共同打造中学语文与物理学科融合的教学模式。
打造中学语文与物理学科融合的支点,还需要从教材编写上进行整合。
传统的语文教材和物理教材都是独立存在的,缺乏交叉编排和交叉应用的内容。
学校可以组织专门的教材编写团队,编写专门针对中学语文与物理学科融合的教材。
新的教材可以将相关的语文和物理知识进行交叉编排,比如在语文课本中加入一些与物理相关的文章或课文,同时在物理教材中也加入一些与语文相关的内容。
这样,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语文和物理知识,同时也可以促进学生对不同学科之间的连接和整合。
打造中学语文与物理学科融合的支点

打造中学语文与物理学科融合的支点提纲一、引言1. 语文与物理学科的融合意义2. 目前存在的问题二、融合的优势1. 培养学生综合能力2. 提升学生学科素养三、融合的实施1. 教学内容的融合2. 教学方法的融合四、融合过程中的挑战1. 教师素质的要求2. 学生学习动力的调动五、结语引言语文是人类文明的载体,物理是揭示自然规律的科学。
语文与物理学科的融合,可以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自然与社会,提高学习效果。
目前存在的问题是这种融合并不普遍,学生对两门学科之间的关联性认识不足,导致学习效果不理想。
打造中学语文与物理学科融合的支点显得尤为重要。
融合的优势语文与物理学科的融合有着诸多优势。
通过语文与物理学科的融合可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语文是学生的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的重要培养工具,而物理则需要学生具备较强的逻辑思维和观察能力。
融合可以在语文的学习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同时在物理学科的学习中,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融合可以提升学生的学科素养。
语文与物理学科融合可以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物理学科中的理论知识,并更好地应用语文知识表达物理知识,提高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
融合的实施要打造中学语文与物理学科融合的支点,需要从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两方面进行融合。
在教学内容的融合上,语文与物理的教学内容可以相互引用。
在物理教学中可以引入一些相关的语文课文进行分析,加深学生对物理学科的理解。
可以在语文教学中引入一些物理现象或原理,让学生通过语文的角度去理解物理的知识。
在教学方法的融合上,可以采用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比如案例教学、实验教学、讨论式教学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通过融合,可以使语文与物理的两门学科相互渗透,为学生提供更加丰富的学习资源。
融合过程中的挑战在实施中学语文与物理学科融合的过程中,也会面临一些挑战。
教师素质的要求较高。
教师需要具备较强的跨学科知识能力和教学能力,才能够在教学中很好地将语文与物理融合起来。
语文与物理的融合,开启小学语文科学之门

语文与物理的融合,开启小学语文科学之门在小学教育中,语文与物理这两门看似不相关的学科其实可以有着深刻的联系。
语文不仅是学习语言的工具,也是理解自然现象、科学原理的桥梁。
通过语文的学习,学生可以更好地认识和理解物理世界。
因此,探索语文与物理的融合,将为学生打开更广阔的科学之门。
语文的角色语文是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手段。
通过阅读科学文章、书籍,学生不仅可以扩大词汇量,而且能够接触到丰富的科学知识。
比如,在学习物理过程中的“力”和“运动”概念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阅读相关的故事或科普文章,激发他们的兴趣。
阅读与理解选择一些生动的科普读物,让学生在阅读中感受物理的魅力。
例如,可以推荐《十万个为什么》这本书,其中包含了大量易于理解的物理知识,学生可以在阅读中发现自然界的奥秘。
表达与交流在课堂上,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观察到的物理现象。
如观察弹簧的变形,引导学生用简单的语言表达他们的发现与理解。
这不仅锻炼了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也培养了他们的科学思维。
物理的魅力物理学是一门探索自然规律的科学,通过观察、实验、推理来解释事物的出现和变化。
在小学阶段,简单的物理实验可以帮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各种现象。
互动实验组织一些简单的物理实验,如制作小汽球火箭。
通过这个活动,学生不仅能亲身体验物理原理,还可以在实验过程中运用到语文知识,记录实验步骤和结果。
这种实践与语言的结合,能够加深他们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实际应用在生活中,处处都有物理现象,比如风的吹动、物体的运动等。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用语文工具去描述这些现象,鼓励他们写观察日记或进行科学小论文的撰写。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能巩固物理知识,还能提高写作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总结通过将语文与物理结合,学生不仅可以在语言表达上得到提升,更能在科学知识的学习中变得更加主动和有趣。
这种融合教育方式,为学生打开了探索科学的广阔天地,培养了他们的综合素质。
让我们一起在语文与物理的交汇中,开启小学科学的无限可能!。
语文在物理教学中的应用

语文在物理教学中的应用
语文和物理两门学科在学生的学习中一直都是密切相关的,语文是学习和使用语言文字的基础学科,而物理是研究自然界各种现象的基础学科。
在物理的教学中,语文不仅是一种表达思想的工具,更是一种用来解释和描述物理现象的重要途径。
语文在物理教学中的应用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在物理教学中,语文还扮演着解释、描述物理现象的重要角色。
物理学是研究自然界各种现象的学科,而这些现象都需要通过语言文字来进行描述和解释。
学生在学习物理知识的时候,需要通过语文来理解和记忆物理概念、定律、公式等内容,而这些都需要通过语文进行描述和解释。
学生需要通过语文来了解牛顿的运动定律,电磁感应现象,动力等各个方面的物理现象,而理解这些现象也需要通过语文文本的阅读和语言文字的交流。
在物理实验中,语文也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进行物理实验的时候,学生需要通过语文来读懂实验指导书,理解实验原理和操作步骤。
在实验过程中,学生还需要用语文来写实验记录、总结实验结果,以及与同学和老师进行实验结果的交流和讨论。
语文的运用不仅提高了学生实验操作的准确性,还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和实验数据处理的能力。
语文在物理教学中的应用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通过语文的学习和运用,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物理知识,提高物理学习的效率和质量。
在物理教学中,教师应该加强对语文知识的教育和训练,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物理知识。
学生也应该在日常的学习中注重语文知识的积累和运用,提高自己的语文水平,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物理知识。
这样,语文和物理这两门学科才能更好地为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未来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打造中学语文与物理学科融合的支点

打造中学语文与物理学科融合的支点1. 引言1.1 介绍中学语文与物理学科融合的重要性中学语文与物理学科融合是当前教育领域的一个重要趋势。
语文和物理作为两门不同领域的学科,在知识结构、思维方式和教学方法上各有其独特性,但是它们之间也存在着许多联系和共通之处。
通过将语文与物理学科进行融合,不仅可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还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学习效果。
融合教学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物理知识。
通过语文的阅读和写作,可以帮助学生拓展物理知识的广度和深度,从而更好地掌握物理学科的专业知识。
融合教学可以促进学生跨学科思维能力的发展。
语文注重逻辑思维和表达能力的培养,而物理则注重实验和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融合教学可以让学生在不同学科之间进行思维的转换和融合,从而培养学生的跨学科思维能力。
融合教学可以帮助学生形成综合性的学习能力。
语文与物理学科的融合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学习的效果,从而帮助学生形成全面发展的学习能力。
中学语文与物理学科融合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综合素质的提高都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在当今社会信息爆炸的时代,促进语文与物理学科的融合教学已经成为教育现代化的必然趋势,也是适应未来发展需要的重要举措。
1.2 概述文章要讨论的内容文章将围绕中学语文与物理学科融合展开讨论。
我们将探讨如何制定融合教学计划,为教师和学生提供明确的指导和方向。
我们将讨论如何设计融合教材与教学方法,创新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接着,我们将探讨开展跨学科教学活动的重要性,促进学科之间的交流与融合。
然后,我们将讨论培养跨学科教师队伍的重要性,提高教师的综合教育水平。
我们将探讨利用科技手段促进融合教学的方式,充分发挥科技在教学中的作用。
通过这些内容的讨论,我们将全面展示中学语文与物理学科融合的重要性和益处,展望其未来发展,并强调持续推动融合教学的重要性。
2. 正文2.1 制定融合教学计划制定融合教学计划是推动中学语文与物理学科融合的关键步骤之一。
打造中学语文与物理学科融合的支点

打造中学语文与物理学科融合的支点语文和物理是中学阶段的两门重要学科,它们分别代表着人文学科和自然科学的重要内容。
在传统的教学体系中,这两门学科往往被隔离开来,学生需要分别学习两门学科的知识和技能,而在实际生活和工作中,这两者之间却往往需要相互融合和交叉。
如何打造中学语文与物理学科融合的支点,成为了当前教育领域亟待解决的问题。
我们需要明确语文与物理学科融合的意义和价值。
语文是人文学科,它注重学生语言表达和文字理解的能力,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思维能力;而物理是自然科学,它注重学生对自然规律的认识和运用,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实践能力。
这两者之间的融合不仅有助于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也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语文与物理学科融合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我们需要探讨语文与物理学科融合的具体方法和途径。
可以通过语文课程引入物理学科的知识内容,让学生在语文课堂上了解物理学科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培养学生对物理知识的兴趣和理解。
可以通过物理课程引入语文学科的文本材料,让学生通过物理实验和观测,在学习物理知识的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可以通过跨学科的合作项目,让语文和物理的老师共同指导学生进行综合性的学习和研究,培养学生的合作和沟通能力。
通过这些方法,可以逐步打造中学语文与物理学科融合的支点,实现两门学科的有机结合和互相促进。
我们还需要重视教师的角色和能力。
语文和物理学科的教师需要有一定的跨学科能力和综合素养,既要熟悉语文学科的课程和教学方法,也要了解物理学科的知识和实验技能。
他们需要具备一定的合作和创新精神,积极参与语文与物理学科融合的教学实践,并不断总结经验,完善教学方法。
学校和教育部门也需要加强对教师的培训和支持,鼓励教师积极参与跨学科合作和教学改革,为语文与物理学科融合打造良好的教师队伍和教学支持体系。
我们还需要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和能动性。
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他们的参与和发展是语文与物理学科融合的关键。
初中二年级物理科目教案物理与语文

初中二年级物理科目教案物理与语文初中二年级物理科目教案:物理与语文一、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能够:1. 了解物理与语文之间的联系和相互促进关系;2. 掌握一些常见的物理概念,并能够用语文表达清楚;3. 提高语文表达和物理思维能力。
二、教学内容1. 物理与语文的联系a. 介绍物理与语文分别是哪门学科,它们对我们的学习和生活的重要性;b. 分析物理与语文之间的联系:物理知识需要用语言来描述和表达,而语文也需要物理知识的支持;c. 通过具体的例子让学生理解物理和语文的联系,如描述物体运动的时候需要运用语言表达,理解物理实验结果需要阅读和分析实验报告等。
2. 物理概念的语文表达a. 基础物理概念:时间、空间、力、能量等;b. 通过具体的例子让学生学会用简洁准确的语文表达物理概念;c. 对于一些抽象的物理概念,可以通过比喻或类比的方式来帮助学生理解和表达。
3. 语文的物理思维能力培养a. 解读物理题目的技巧:细读题目,理解题目中的物理概念和要求;b. 分析解题思路的方法:分解物理问题,找出关键信息,运用物理原理进行推导和计算;c. 运用语文写作技巧表达物理解题过程和结果。
三、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提问或讲故事等方式,引出物理与语文之间的联系和重要性。
2. 学习物理概念的语文表达a. 针对不同的物理概念,通过阅读物理教材或其他相关资料,学习其准确的语文表达方式;b. 利用课堂小组讨论或合作学习的方式,让学生互相交流和分享自己的理解。
3. 培养语文的物理思维能力a. 针对一些典型的物理解题方法,进行讲解和示范;b. 给学生提供一些物理解题的练习,帮助他们熟练掌握解题技巧;c. 引导学生运用语文写作技巧,将物理解题过程和结果进行清晰的准确的表达。
4. 拓展应用a. 给学生一些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让他们运用所学的物理知识和语文表达能力进行思考和解答;b. 引导学生写一篇关于物理与语文之间联系的短文或小结,要求语言准确、流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探索二——语文在物理知识中的应用石河子市五中韩宇室外“看霜”;河边“观雾”;草地或田间“踏雾”;缥渺的雾、晶莹的露、凝重的霜、轻柔的雪、同样的水分子装点着我们生活的时空,物态可以变化,犹如生活需要色彩。
你知道这些状态是怎样变化的吗?这些把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相结合,相互沟通,相互补充,体现了真善美统一的理想境界。
广受学生喜爱,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
失之毫厘,差之千里——测量将告诉你什么是科学的态度;密密的树林挡不住光对“直”的追求,走进五彩缤纷光的世界,只要你有光对“直”的追求的那种精神,你一定会做得很好;“如果感到幸福你就拍拍手”,拍拍你的手,体验到力的存在了吗?这些语言的应用注重对学生的情感价值观的教育,使学生体验到物理课中的美,把学习当成一种快乐。
为此我在八年级下学期结束时开展“语文在物理知识中的应用”的实践活动。
一、学生收集的资料在实践活动前教师给予学生一定的指导,给出了一些平时上课讲过的范例,指导学生怎样收集信息和查资料,从学生最感兴趣的“谚语、诗词、歇后语、成语、歌词”中去寻找物理知识的踪迹。
(一)谚语与物理1.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重力)2.闻其声不见其人——(音色)3学如逆舟行舟,不进则退,——速度(二)成语中的物理知识4..海市蜃楼——(光的折射)5.叶落归根——(1)地球上的一切物体都受重力作用;(2)重力方向竖直向下;⑶力可以使物体运动状态发生改变;6..一日千里——(速度较快)7.掩耳盗铃——噪声在人耳处减弱8.坐井观天——光的直线传播9.立竿见影——光的直线传播10.余音绕梁,三日不绝——回声11.响彻云霄——声音的传播12.惊弓之鸟——声音的产生及传播;音色;13.刻舟求剑——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14.破釜沉舟——物体的浮沉15.失之毫厘,谬之千里—测量要减小误差(三)诗词中的物理知识1..坐地日行八万里,2.巡天遥看一千河。
《送瘟神》毛泽东教学应用:地球自转特点。
地球赤道周长四万公里左右(八万里),每日转动一周,即使坐于其上(相对地面不动)也相当于通过了八万里的路程。
3.满眼风光多闪烁,看山恰似走来迎,仔细看山山不动,是船行”———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李白4.早辞白帝彩云间,——光的色散;液化。
千里江陵一日还。
——速度轻舟已过万重山,——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两岸猿声啼不住。
——声音的传播;回声。
5.日照香炉生紫烟,——光的色散;6.遥看瀑布挂前川。
——7.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1)地球上的一切物体都受重力作用;(2)重力方向竖直向下;⑶力可以使物体运动状态发生改变;(4)重力势能转化动能8.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声音的传播;浮力9.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光的传播10.万马齐暗究可衷(龚自珍)—声音的传播11.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声音的传播12.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视角的变化13.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骆宾王)——浮力;力可以使物体运动状态发生改变;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14.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孟浩然)——声音的传播15.树荫照水爱晴柔,(杨万里)——镜面反射16.闻说鸡鸣见日开——声音的传播17.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18.八月秋高风怒号(杜甫)——声音的产生19.歌声振林越,——声音的传播20.起舞弄清影——光的反射21.赤橙黄绿青靛紫——光的色射(四)歇后语与物理知识1.猪八戒照镜子——里外不是人(平面镜成像)2.猴子捞月——一场空(平面镜成虚像)3.沙滩上看空中楼阁—住不进去(光的折射)4.滚油锅里倒凉水—炸了(油和水的沸点不同)5.捂着耳朵偷铃铛—自己骗自己(噪声在人耳处减弱)6.水面浮萍—没有根基(浮力)7.水底捞月,天上摘星—想得到,办不到(光的反射)8.水里的葫芦——两边摆(浮力)9.风筝断线——摇摇欲坠(1)地球上的一切物体都受重力作用;(2)重力方向竖直向下;⑶力可以使物体运动状态发生改变;10.风吹墙头草—两边倒(力可以使物体运动状态发生改变;)11.月亮底下看影子—夜郎自大(光的直线传播)12.山头上吹喇叭—名(鸣)声远扬(声音的传播)13.天平上称人—把人看轻了(杠杆原理)14.石匠的锤—专斗硬货(力)通过这次活动更有利于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联想,发挥自己的才智,有许多人文精神很强,甚至充满文学色彩,令教师赞不绝口。
能充分展示学生创造能力,充分发挥学生想象力,它为挖掘学生内心深处潜在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提供了广阔的舞台。
充分体现了让学生从生活走向物理,再从物理走向生活。
培养学生从多角度思考问题及总结归纳的能力二、教师收集的资料这些是我在教学中收集的资料。
(一)谚语与物理1.杯水浮条船(浮力)2.鞭牛不如抹油(摩擦力与粗糙程度有关)3.下雪不冷,化雪冷(凝华放热,熔化吸热)4.玉不琢不亮(漫反射——镜面反射)5.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重力)6.闻其声不见其人(音色)7.麦盖三层被,头枕馒头睡(防止热传递)8.一滴水可见太阳,一件事可见精神(凸透镜)9.摘不着的镜中花,捞不着的水中月(平面成像)10.纸包不住火(纸达到燃点就会燃烧)11. 一个巴掌拍不响——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12.真金不怕火来炼——熔点13. 水涨船高——物体的漂浮14.秤砣虽小,能压千斤——杠杆15.霜前冷,雪后寒——降温凝华,升华吸热16.扇子有凉风,宜夏不宜冬——蒸发吸热17.磨刀不误砍柴工——压强19. 人心齐,泰山移——合力20. 千里眼,顺风耳——电磁波传播声音信号和图像信号21.墙里开花墙外香——扩散现象(二)成语中的物理知识1.长啸一声,山鸣谷应(回声)2.海市蜃楼、(光的折射)3.坐井观天,所见甚小(光的直线传播)4.回光返照(光的反射)5.一叶障目,不见泰山(光的直线传播)6.一日千里(速度较快)7.水滴穿石——动量定理8.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扩散现象 9.饥寒交迫——能量的转化和守恒 10.势均力敌——二力平衡11.气冲霄汉— 动能转化重力势能 12.顺水推舟—— 充分利用水的内能13.捷足先登——当s 一定时,v 大先到目的地 14.并驾齐驱——相同的速度同向运动 15.孤掌难鸣— —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16.力可拔山——力可以使物体运动状态发生改变; 17.沙里淘金——浮力 18.快刀斩麻——压强 19.如坐针毡——压强 20.震耳欲聋——响度 21.空谷传声——回声22.如闻其声,如见其人——音色 23.低吟浅唱——响度小,音调低 24.悦耳动听——乐音 25.海底捞月——光的反射 26.雪上加霜——凝华放热 27.釜底抽薪——沸腾吸热 28.热火朝天——对流 29.滴水成冰——凝固 30.鸟语花香——扩散现象 31.一帆风顺——能量转化32.以卵击石——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33.百步穿杨 —— 34.百发百中——35.凿壁偷光——光的直线传播 36.入木三分——分子的动理论 37.怒发冲冠——力的合成38.杯弓蛇影——光的直线传播;光的反射;光的折射(三)诗词中的物理知识1.山雨欲来风满楼李白2.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下人。
——响度3.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4.君到姑苏见,人家尽枕河———光的折射5.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情却有情——气压与雷雨6.冬雷震震夏雨雪——气候与物态变化7.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温度8.城市尚余三伏天,秋光先到野人家——热岛效应9.潭清疑水浅,——光的折射10.池水映明月。
——光的反射(四)歇后语与物理知识1.马尾吊豆腐——提都不能提(压强)2.鸡蛋碰不过石头—自不量力(压强)3.猪八戒照镜子——里外不是人(平面镜成像)4.猴子捞月一场空(平面镜成虚像)5.水上的葫芦—沉不下去(浮力)6.大船漏水—有进无出(压强)7.泥鳅黄鳝交朋友—滑头对滑头(摩擦)(五)歌词中的物理知识1..月在云中穿行,云从月旁掠过——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2.小小竹排江中游,巍巍青山两岸走——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3.山间铃响马帮来——声音的产生及传播4.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空气、马的声带、水在振动在振动,5.如果感到幸福你就拍拍手——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新课程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不是回答问题的百科全书;过去关心的只是知识和技能的教学。
现在:(1)教师要关心全面的课程目标(2)教师要关心知识的选取。
这次实践活动渗透人文精神,体验以人为本,避免学科本位、缺乏整合的现状,强调课程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强。
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充分体现以人为本,以学生的需要为目的,以问题为中心。
有体验的学习,强调学生的参与性和主动性,让学生以“发现者”和“创造者”的身份参与到教学中来。
教师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以学生的需要为教师需要,这样才是“为学生更好地学”而教。
这些语言的应用就是让学生不仅用脑子去思考,而且用心灵去亲自感悟,这不仅是理解知识的需要,更是激发学生生命的活力,促进学生生命成长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