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画院述事

合集下载

北宋翰林图画院画家制度略述

北宋翰林图画院画家制度略述

二 、北 宋 翰 林 图 画 院 画家 递 迁 、俸 禄 制度
1. 北宋 图画院 院内职名递迁 制度
如 上 文所 述 ,宋 初 ,为 了平 定 天 下 , 抚 人 心 , 安 更好 地 进 行 政 治 文化 统治 ,统 治 者 招 徕 接 受 了一 批 画 家 为 其 粉 饰 太 平 。在 画 院 最 初 成 立 的 时 候 ,“ 待
“高 文 进 , 蜀 中 人 。 太 宗 时 入 图 画 院 为 祗 候 。 …… 以其 能 迁待 诏 ,仍 赐 所 居 。 ] ”
“ 王道真 ,字侯叔 ,新繁人 。幼颖悟 ,有 节操 , 善丹青。太宗朝待诏 高文进甚有声望 ,一 日上问民 间谁如卿者。文进进 日: 新繁人王道真者犹 出臣上 。 遂召入 图画院为祗候 ,与文进等传移相 国寺高益画
以 上 资 料 可 见翰 林 图 画 院 画 家 之 编 制 。其 中 ,
臣迁转官职 , 无职事 , 在宋初承袭唐制为从八品下 ,
元 丰 改 制 后 为 正 八 品 。这 一 官 职 “ 断 天 下 狱 案 , 检 并 系 躬 自节 案 、亲 书断 语 , 为劳 苦 。I , 事 这一 最 " 评 身 份 与 画学 生 的 职 责 是 类似 的 ,作 为 技 术 人 员中 最 底 层 的 图 画 院学 生 ,任 务 繁 重 且 劳 苦 ,与 评 事 的职 责 异 曲同 工 。这 样 看 来 ,图 画 院学 生记 载 甚 少 ,可 能 是 由其 工 作 比 较 琐 碎 和 沉 冗 、不 易 出彩 所 致 。
1. 北宋翰 林 图画院 画家职 名
( ( 宋会要辑稿 》记 载 : “ 翰林图画院,雍熙元年 ( 4 9 )置在 内中苑东门 8 里 , 平元 年 ( 8 移在右 掖 门外, 内侍二 人 勾 当 成 9 ) 9 以 待诏等 旧无定员,今待诏三人 ,艺学六人 ,祗候 四 人 , 生 四十人 为 额 。旧工 匠十 四人 , 六人 ” 学 今 …

北宋名臣李迪的的资料简介

北宋名臣李迪的的资料简介

北宋名臣李迪的的资料简介李迪(971年-1047年11月1日 ),字复古,北宋名臣。

下面是店铺为你搜集北宋名臣李迪的的资料简介,希望对你有帮助!北宋名臣李迪的的资料简介作为两宋时期非常著名的花鸟画家,李迪的画是非常受大家喜欢的。

据传南宋画家李迪不仅在绘画题材中不拘一格,就连画画时的表现手法也是十分多样化。

有大师是这样评论李迪的画:在南宋画家李迪的画作上既可以看到北宋绘画的优良传统,更有着南宋绘画的各种独特风格,他很好的把两宋时期的不同相融合又劈新路,从而创作出属于自己的一派风格。

而就是这样一代大师,生平事迹留下来的却不多。

甚至没有人知道李迪是何时出生,又是何时去世的。

只知道这位南宋画家是河阳(今河南省孟县)人,在北宋时期已经成为了画院里的成忠郎,而等到了南宋时,李迪已经重新复职成为画院的副使。

李迪在宫廷画院一共经历过孝宗、光宗、宁宗三朝,李迪的画作不仅仅是画工精细,创作数量也颇多,相对于一些大师名家流传下来的著作只有几幅、几十幅来说,李迪的传世作品是很多的,而且都被保存的很好,哪幅画是哪年所画,都是有着记载的。

在后人眼中确实是一位不可多得的名画家。

而且李迪除了非常擅长花鸟以外,对于山间各类小景也是十分精通。

像竹石之类、山间动物草木等,李迪都是十分擅长的。

他的《鸡雏图》就被后人评论画技惟妙惟肖,基本上每一只鸡雏都有着各自不同的神态,真可谓是画工细致入微,难怪后人对于李迪的画技总是赞扬不已。

李迪的作品说到南宋著名花鸟画家李迪作品,其实保留遗传至今的还是蛮多,并且大多数画作都是有年款标注的。

而在他遗留下来的那些作品中,最出名的就要属《枫鹰雉鸡图》、《风雨归牧图》、《雪树寒禽图》。

这其中尤其以《枫鹰雉鸡图》最负盛名。

后人有人评价这副《枫鹰雉鸡图》画工惟妙惟肖不说,并且笔笔入目非常传神。

有一说这副图上的雉鸡每一只都有着自己的神态,没有一只是有重样的。

而说起李迪,虽然后人都把他列为南宋时期著名画家,但他其实在北宋时已经进入宫廷画院任职,并且被授予成忠郎。

“格物致知”影响下的宋代工笔花鸟画刍议

“格物致知”影响下的宋代工笔花鸟画刍议

【美术理论研究】宋代工笔花鸟画承继南唐徐熙、西蜀黄筌两派并加以创造发扬,形成诸多流派和风格。

宋代工笔花鸟画深受理学思想影响,注重写实,遵循物理,是中国工笔花鸟画史上最为辉煌的篇章。

一、理学“格物致知”学说对宋代绘画观念的影响理学是儒家学说发展到宋代后不断吸收、融合佛、道思想而孕育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儒学思想,也被称为义理之学和道学。

理学在宋代是一种新兴的儒家思想,从两宋至明清,在七百余年的时间里,作为中国哲学史上最为成熟的哲学形态,广泛渗透到文化艺术的各个领域中,对文艺观念产生了重要影响,其中“格物致知”的思想对宋代绘画观念的影响颇大。

“格物致知”一词最早出现在《礼记》中:“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1]“格物致知”简单来说,便是探究事物原理,使个体从中获得智慧,或从中感悟心得。

宋代理学家沿循前代儒学思想,进一步发展了“格物致知”学说。

如程颢认为:“格,至也。

穷理而至于物,则物理尽。

”程颐认为:“格,至也,谓穷至物理也。

”朱熹也认为:“格,至也。

物,犹事也。

穷推至事物之理,欲其极处无不到也。

”由此可知不同理学家对“格物致知”学说的主张虽有侧重,或认为在“格”,或认为在“知”,然而对于通过“格物”以“穷理”的主张则极为相似。

宋代理学认为“理”是万物之本源,“格物”的目的之一便是探求世间万物原本的道理。

宋代绘画理论同样主张“格物穷理”,即通过仔细观察事物的生长规律、形态特征、自然属性等,进而将其写实地反映在绘画作品中。

北宋实行画院制度,其院体画尤以工笔花鸟画为盛。

院体画的绘画观念受“格物致知”思想的影响,主张穷究事物之理,在描绘事物的过程中尽可能细致入微地将事物的本来面目勾画出来,也认为只有深入观察并细致刻画的作品才能起到助教化、成人伦的作用,使人们通过欣赏作品得到美的享受。

中国美术史:第二节北宋前中期的绘画

中国美术史:第二节北宋前中期的绘画

中国美术史:第二节北宋前中期的绘画第二节北宋前中期的绘画一、宋初“翰林图画院”的设立宋朝初年开始建立的“翰林图画院”,是绘画艺术继续繁荣的表现。

宋代画院对于宋代绘画发展有一定的推动作用。

重要的绘画活动都是围绕着画院进行的。

在社会中,如晚唐五代的情况一样,绘画成为一种有了固定地位的行业,并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有所发展。

汴梁(今开封)的相国寺庙会,大殿后,资圣门前就有与书籍并列的图画买卖;后廊有专门画像的生意。

很多记载透露出绘画进入手工业、商业行列的事实,汴梁有一个画家刘宗道擅长画“照盆孩儿”,画得很巧妙,小孩用手指水盆中自己的影子,影子也指人。

为了防止旁人模仿竞争,每一次创了新稿都是画成几百本以后,一次出售。

汴梁也有的画家由于他们长于画小儿,就叫作“杜孩儿”;由于长于画宫室建筑,就叫“赵楼台”。

汴梁有一个出名的美丽女子秦妙观,画家们画了她的像到各地去卖。

汴梁是一个文化中心,图画和雕版书都被贩往各地;而也有从外地贩到汴梁来的。

山西绛州的画家杨威,专画农村生活供应商贩,如果他知道来贩的商人是贩往汴梁,他就告诉他们到画院门前去卖,可以得到高价。

北宋有名的山水画家燕文贵原来是军人,来到汴梁时候,在街道上出售自己的作品,从而引起注意。

绘画作品的商品化是了解中古绘画艺术发展的一个关键,有待于深入的研究。

绘画进入手工业商业的行列,绘画作品的商品化(不是当作珍贵的雅玩或古董),比寺庙壁画更进一步与社会群众建立联系。

直接以广泛的社会群众(包括劳动人民工商业者和统治阶级的下层,如士兵、胥吏等)为供应对象,势必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社会群众的心理和情绪。

封建统治者是社会物质财富和文化财富的掠夺者。

绘画就象人民创造的一切艺术品一样,也成为他们奢侈生活的点缀,除了适应他们生活上的需要以外,也相应反映他们的心理和情绪。

在这样的动机下,北宋初沿袭了五代的旧制,并加以扩大,成立了画院。

画院作品不可避免的反映了贵族生活的趣味,而进一步发展了贵族的美术。

北宋院体画的特点美学特征是什么

北宋院体画的特点美学特征是什么

北宋院体画的特点美学特征是什么院体画在宋朝最为鼎盛,宋朝前期各朝亦有一定数量的宫廷画师。

下面是店铺给大家整理的北宋院体画的特点简介,希望能帮到大家!北宋院体画的特点宋代院体画不仅是我国古代绘画史上的繁荣时期,同时为中国艺术文化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宋微宗时期建立了翰林图画院,名声大作,培养了一批又一批杰出画家,为中国艺术文化遗产留下宝贵的财富,功不可没。

宋微宗不仅是位皇帝,而且还是位伟大的艺术家和鉴赏家,是宋时艺术的引路者和开拓者,并使翰林画院成为朝野上下的热点。

可惜被奸贼所害,成了敌国的战俘。

宋微宗注重画家的培养和综合素质的提高,在古代美术史上是独一无二的。

为提倡“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意境,宋微宗把画院全面改观,这时期的院体画叫“宣和画”,以花鸟画为主,其特征是细腻准确,幽雅含蓄,富有诗情画意,以形写神的特点。

在技法和审美取向上都与当时文人相融合。

宋代院体画有了诗意的注入,立即有了灵魂,使画面体现生命力,活灵活现,让观众百看不厌。

为了充分表达诗的意境,翰林画家们在构图和技法上有了很大的改进。

强调构图的完美性,叙事性的内容着眼在“事”,构图的'目的性是把情节展现清楚,就像一个人讲话一样要表达什么内容,不但要讲清楚,而且要有品味,有文化内涵。

以诗意的内容着眼在“意”,通过某种场景来传达如诗一般的意境,一幅画只有一个意境,那就是要有个中心点,表现的主题要明确,所以宋代院体画很讲究虚实、主次关系。

画面注重取舍,与立意无关的一律不要,并保留空白,留以想象。

看到宋代院体画,会感到清爽、干净,不纳闷,有韵味,这就是它耐看的特点。

宋代院体画代表人物黄家富贵、徐熙野逸徐、黄二体是指徐熙和黄筌的两种不同绘画风格,当时称“黄家富贵、徐熙野逸”,谈到院体画务必提到他们在当时的地位和影响。

黄家代表西蜀宫廷画院工整华丽的一派,徐家代表江南院外潇洒清逸的一派,就绘画风格而论,没有高低之分,正如郭若虚在《图画见闻志》中评论的“二者犹春兰秋菊,各擅重名”但从总的艺术水平及皇家审美标准而言,还是有差异的。

宋代画院

宋代画院

五代南唐仿西蜀也设立了画院。进入画院的 宗教画家曹仲玄、仕女画家周文矩、人物画 家顾闳中等人,都是当时享有盛名的画家。 南唐灭亡后画院画家大都参加了北宋画院, 并以他们独创的画风影响了北宋绘画的发展。
二、宋代的画院与画学
两宋画院可以被称为中国历史上画院最为隆 胜的时代,群星璀璨,名家云集,它的画院 制度也是最为完备的。北宋建国后,西蜀、 南唐画院原有的画家,再加上从其他地方会 集过来的画家,一时,画院阵营十分强大。 而南宋朝廷继续延续北宋的画院制度,形成 了优秀画家都集中于画院中的情况,如南宋 山水四大家李唐、刘松年、马远、夏圭。再 比如梁楷,最初,也是在画院中任职的。
《绘宗十二忌》:南宋末饶自然作, 是一部专讲山水画技法的著作。就山 水布置、设色以及具体操作时所能遇 到的各种散见于野史、 笔记中的绘画史论方面的材料十分丰富,所 涉及的方面十分广泛,值得认真挖掘。
《得隅斋画品》 :宋李廌(1082年前后在世) 著。全书仅一卷,记所见绘画二十二件,联 其作者加以品评。品评作品的语言简练生动, 见识高深,为行家所叹服,与一般评论中多 虚语套话者不同。
《画史》 :米芾撰 ,该书举其平生所见名 画,品题真伪,并间及装裱收藏及考订伪谬, 为历代鉴藏家重视。
《广川画跋》 :宋董逌撰。全书分六卷。 题跋凡134篇,就画本身发表评论,所选 作品题材广泛,以考证和议论为主,反 映出作者广见博识及高深的理论修养。
第五节 宋代的画院及院画
一、画院的渊源
我国很早宫廷中就有画师供职,周朝时称为 “画史”,汉代又有“尚方画工”和“黄门 画者”之称,到了唐代进一步分为供奉、待 诏、祗候等职,但建立组织这些御用画家的 专门机构,还是五代时期开始的。
西蜀孟氏统治者率先创设画院,设待诏、袛 侯等画家职务。西蜀画院十分隆盛,院中名 手很多,他们的声誉也远播西蜀地区之外。 西蜀画院很多名画家都是父子善画,绘画作 为世代相传的技艺很普遍。

院派风骨与文人情趣——以宋徽宗绘事为考察中心

院派风骨与文人情趣——以宋徽宗绘事为考察中心

院体画代表了一定时期内宫廷画院的绘画风格,其创作主力多为画院画家,也包括模仿皇家院体风格的民间画工、宗室画家与作院体画的官员。

溯源院体画,其最早可见于北宋郭若虚《图画见闻志》:“李吉,京师人。

尝为图画院艺学,工画花竹翎毛,学黄氏为有功,后来院体,未有继者。

”[1]这是第一次提到“院体”二字,并专指黄氏父子的风格即为此时的“院体”风格,但院体画的风格并非一成不变。

北宋建立之初,院体画沿用了唐、五代时的绘画风格,以“黄家富贵”为主;神宗时,院体画又转向“野逸”;北宋末年,在宋徽宗的大力发展下,院体画不仅注重技巧的写实性和法度的严谨性,而且注重画家在诗书画印上的修养,形成了新的风格——宣和体。

以院体画为标志,宋代绘画逐渐走向鼎盛。

在这一时期,院体画挣脱前朝画工绘画的桎梏,特别是以宋徽宗赵佶为代表的院体画家将文人情趣引入宫廷绘画,打破宫廷绘画的藩篱。

宋徽宗作为北宋宫廷绘画的代表人物,既有文人士大夫的政治理想和人生追求,也有艺术家的独特个性和审美趣味。

一、从徽宗绘画风格看宋代院体画徽宗赵佶的绘画艺术上追晋唐,取法黄筌父子、崔白等一批优秀的绘画名家,在宋代院体画的基础之上形成了以物象写实、诗情画意、画法精谨为特点的新画风。

徽宗在绘画创作中强调写生,注重笔下物象与其本身形象的一致性。

他师承前朝诸家,不断从传统中汲取营养,并逐渐提升自身的艺术素养,提升绘画技能,进而形成自身的绘画风格,赋予北宋院体画丰富的哲学和文化内涵,使绘画作品传达皇家精神,实现绘画本身的教化功能。

值得一提的是,徽宗为宋代院体画的转型做出的一大贡献是,最早将诗词这一文学形式与绘画艺术融合,把文人情趣引入宫廷绘画,提升其哲学和文化内涵,从而改变自唐以来宫廷绘画一味追求富丽浮华的装饰倾向。

他提倡诗、书、画一体,并将其运用到绘画创作中。

正如曹宝麟先生在《中国书法史》中所说,宋徽宗的“瘦金体”与他的双钩花鸟技法存在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徽宗极力推崇“书法入画学”,以“瘦金体”入画,力求使书法和绘画达到和谐统一的境界。

溯源︱两宋山水画之艺术成就

溯源︱两宋山水画之艺术成就

溯源︱两宋山水画之艺术成就公元960 年, 赵匡胤夺取政权, 建立了宋朝。

自宋太宗赵匡胤起, 几乎各朝皇帝都有书画的爱好, 特别是宋徽宗赵佶艺术才华卓越。

统治阶级和上流社会的好尚, 直接促成了宫廷绘画和士大夫绘画的活跃与发展, 社会进步, 经济繁荣, 带动了文化科学的繁荣, 因此宋代绘画到了开宗立派的时代, 并开创和丰富了中国绘画艺术语言和审美规范, 对后世产生极其深远的影响。

宋·李唐万壑松风图绢本墨色187.5×138.7cm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宋代画家分为三大类: 宫廷画家、士大夫文人画家和民间职业画家。

宫廷画家在皇帝和贵族的倡导下创建的, 宫廷画又称“院体画”一般指宫廷画家崇尚写实, 风格富丽工细的绘画形式。

“文人画”又称“士大夫画”, 画家重视文学修养, 强调人品、学问、才能和思想等方面, 绘画多为寄情山水树石及梅兰竹菊, 追求主观情趣的表现, 风格清新空灵自然, 朴实平淡。

宋代经济的发展, 民间职业画家的数量也随之增多, 曾出现书画夜市和画家的行会组织。

山水画在唐代以前作为人物画背景出现, 当时还没有形成独立的画种。

隋朝时期, 独幅山水画出现了如展子虔的《游春图》。

独幅山水画, 由于是山水画发展初期, 构图简单, 用笔单调, 有线无墨, 后经唐五代画家不断探索, 使山水画技法逐步完善, 发展到宋代已达高峰。

宋代山水画的丰富和它的深刻性, 主要在于画家“外师造化”, 对山川自然的观察, 对大好山河一草一木的赞美, 用绘画表达审美情操。

宋代山水画发展到成熟时期, 用笔、用墨、用色上出现了如“淡墨清岚”, “米点落茄”, “青绿巧整”, “水墨苍劲”以及“熔金碧于水墨于一体”等等多种画法。

北宋·郭熙早春图绢本墨色158.3×108.1cm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宋之前, “界画”是山水画题材日益扩大而派生出来的一种新画料, 作品描绘的大多是殿阁楼台, 舟船车舆, 桥梁闸口等, 场面细节刻划精妙, 用笔准确工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北宋画院述事
纵观中国古代史可知,“画院”与“朝廷”息息相关。

朝廷,指由帝王及其大臣构成的统治集团。

这个太阿在握、阵容庞大的皇权集团的喜爱及需要,直接助力于“宫廷绘画”的炽盛。

无条件地为统治集团提供丹青服务,是宫廷绘画的根本属性与鲜明特色。

有研究表明,宫廷绘画早在夏、商、周时期即已滥觞;到两汉,据唐代张彦远《历代名画记》等文献记载,曾设立专门的绘画机构“画宫”、“画室”,内有“黄门画工”、“尚方画工”等宫廷专职画家;据《资治通鉴》述,唐玄宗李隆基即位后,始置翰林院。

要而言之,翰林院是知识分子精英聚集的官方机构,包括宫廷画家在内的艺能之士,多供职于斯。

此外,宫廷画家的身影还闪现在集贤殿书院、弘文馆、少府等皇家机构中。

五代时期,后蜀孟昶于明德二年(935)创立的翰林图画院,素来被视作宫廷画院之肇端。

渠院设待诏、祗候等官职,广揽丹青妙手。

当时赫赫有名的黄筌、黄居宝、黄居案父子三人,便均为供职该画院的宫廷画家。

孟蜀画院之经验,直接影响了后来。

譬如南唐元宗李?Z,即在都城金陵(今江苏南京)亦设翰林图画院,置翰林待诏、翰林供奉、翰林司艺、内供奉、画院学士等官职,建制益加完备。

《韩熙载夜宴图》的作者顾闳中、《重屏会棋图》(描绘李?Z与三个弟弟
对弈情景)的作者周文矩等知名画家计百余人,曾先后在兹画院任职。

宫廷画院盛极于宋代。

“以绘画言,历代帝室,奖励画道,优遇画工,莫宋若者。

唐以来,已置待诏、祗候、供奉;五代西蜀南唐,亦设画院,及宋,画院规模益宏。

开国之初,即置翰林图画院,罗致天下艺士,优加禄养,视其才能,授以待诏、祗候、艺学、画学正、学生、供奉等职。

且太祖、太宗,次第灭西蜀、下南唐,凡号称五代图画之府,所有珍藏之名画,多被收入御府;其待诏、祗候之名手,多被召入画院;如郭忠恕自周往,而为国子监主簿,黄居案、高文进自蜀往,董羽自南唐往,并为翰林院待诏;此外为祗候、为艺学者,不可指数。

”这里的“待诏”是一种官职称谓,秦汉时即已出现,唐以后始有编制和等级,指向那些以诗、文、书、画、琴、棋、射、医、占等技艺取悦皇帝、随时提供应召服务者。

祗候,据《宋史?职官志六》述,分置于东、西上阁门,与阁门宣赞舍人并称阁职;艺学指技艺之学,此处是伎术官职;其余画学正、学生、供奉等,都是对应着以绘画技艺侍奉帝王的一列职位。

北宋的翰林图画院无论规模与气度,都较前朝为胜。

五代的许多名画家,纷纷慕名投来,这其中就有擅长界画的洛阳人《雪霁江行图》作者郭忠恕。

郭氏原在后周太祖郭威治下于广顺二年(952)任宗正丞兼国子监书学博士,后遭贬去官,入宋做国子监主簿,服务于画
院当是情理中事。

此外,西蜀的工笔花鸟画家黄居案、佛道人物画家高文进以及工于描绘鱼龙海水的南唐画家董羽等,都在赵宋王朝的画院发挥了重要作用。

对谋食于北宋翰林图画院的宫廷画家而言,作品迎合帝王贵胄的胃口、博得他们的欢心,不仅重要,而且必须。

统治阶级供养画家的目的,是要以堂皇富丽之画作为盛世增荣添彩,故而工笔重彩画风必成首选,常见绘画题材有花鸟、山水、宫廷及宗教人物等。

这种工细浓艳、务求形似的画风,素有“院体画”或“院画”之称。

在鲁迅看来,“宋的院画,萎靡柔媚之处当舍,周密不苟之处是可取的”。

(《且介亭杂文?论“旧形式的采用”》)这里的“周密不苟”,与北宋政治家、词人韩琦“观画之术,唯逼真而已,得真之全者绝也,得多者上也,非真即下矣”(《稚圭论画》)的观点,大体是一致的。

在北宋画院做画师,没有十分“逼真”地造型的本领,是难以想象的。

以开封画家傅文用为例,北宋刘道醇《圣朝名画评》载,其工笔花鸟“浑得生意,较之真者如鉴中见之”,精细入微到令人咋舌的程度。

傅氏在花鸟画创作上异常投入,“每见禽鸟飞立,必凝神详视,都忘他好,画鹑鹊能分四时毛羽。


推究起来,傅文用的画风实际上受黄居柬影响。

赵匡胤在位的乾德年间(963-968),笔法劲挺工稳、填彩富丽浓艳
的“黄家富贵”画风,备受宋室推崇。

在后蜀和北宋,黄居案都是宫廷画院的翰林待诏,以《竹石锦鸡图》《山鹧棘雀图》等300余件工笔花鸟作品,成为当时院体画式之圭臬。

就像与“黄家富贵”并立争雄的是“徐熙野逸”一样,在画院之外与黄居案构成对峙格局的,恰恰是徐熙之孙徐崇嗣。

徐氏在花鸟画创作上克绍祖风,又能趋时而变,抛除墨笔勾勒,径作叠色渍染,也就是所谓的“没骨法”。

整体上看,画院内的“黄派”与画院外的“徐派”,堪称骈矗于宋初花鸟画坛之双峰。

一般画家,要么学黄,要么学徐,否则很难被业界认可。

其中,追随黄派比较卖力的有夏侯延祜(字景休,蜀中人,画翎毛花竹,略有声誉,为流辈推重)、李怀衮(成都人,擅木石翎毛,亦能山水)等。

此外,傅文用、李符(字德昌,襄阳人,丹青淡雅,工花竹翎毛)等人,尽管没那么明显,但基本上也是黄派的路子。

像徐崇嗣一样活动于画院之外的画家,还有并称“北宋山水三大家”的李成(字咸熙,籍长安,擅山水,师荆浩、关仝,创“卷云皴”,代表作《读碑窠石图》《晴峦萧寺图》等)、董源(字叔达,江西钟陵人,山水初师荆浩,后自创“披麻皴”,代表作《夏景山口待渡图》《潇湘图》等)、范宽(一名中正,字中立,陕西华原人,初以李成为师,后移居深山、穷究造化,代表作《溪山行旅图》《雪景寒林图》等)。

其中,李成的画,最受宋神宗赵顼喜爱,辄赏玩不忍
释。

米芾《画史》载有一事:赵顼的祖母曹氏(慈圣光献太后),为了让孙儿高兴,搜购李成作品多件,张贴于屏风之上。

神宗见后果然大喜,恒耽赏移日。

令人扼腕的是,赵顼的无任推崇,来得似乎太晚了些。

由于生前郁郁不得志,李成只好在体制之外纵酒浇愁,最终于宋太祖乾德五年(967)醉死于陈州客舍(今河南淮阳)。

而距48岁的李氏赍志而没81年之后的宋仁宗庆历八年(1048),赵顼才出生。

艺术创作上的辉煌与现实生存的坎禀,构成了李成心态上的矛盾不等式。

“李营丘多才足学之士也,少有大志,屡举不第,竟无所成,故放意于画。

其所作寒林多在岩穴中,裁俱露,以兴君子之在野也。

自余窠植尽生于平地,亦以兴小人在位,其意微矣。

”分析这种悒郁、愤懑、隐忍、灰颓情绪的成因,与其不得官方画院而进入或许有关。

龙德宫之外,痴迷道教的赵佶还在宣和年问修筑五岳观和宝真宫,这无疑又给“建筑绘画”提供了绝好的展示场地。

果然,宋徽宗于既有宫廷画家之外,广征天下图绘障壁之能手。

兹般缘于一己之好尚,在美术、宗教领域不计代价的豪奢之举,产生了巨大的现实影响。

同样富于文艺才华的宰相蔡京(或尝董《宣和画谱》事),为达到窃权的目的,便拼命逢迎、狂征名画、大力鼓吹,遂使赵估终日耽溺于书画之中而无暇他顾。

事实上,就绘画才能及对美术事业的贡献而论,赵宋诸君恐无出
徽宗其右者。

他擅长翎毛、花卉及墨竹,主要作品有《瑞鹤图》《御鹰图》《金英秋禽图》等。

值得钦赞的是,被金帝辱封为“昏德侯”的他,倾御府所藏,于北宋宣和年问敕撰《宣和画谱》。

该《画谱》将北宋皇室搜集之绘画珍品计6396件分类(凡为道释、人物、宫室、番族、鱼龙、山水、畜兽、花鸟、墨竹、蔬果共10类)裒辑,煌煌大观,意义深远。

此外,在宫廷画院建设上,赵估更是厥功至伟。

由于他的极力倡扬,画师激增,佳制迭出,致使北宋的绘画事业达到了如日中天的地步。

甚至在科举取士过程中,于诗文论策之外,他也前所未有地要求兼试画艺。

具体办法是,选取诗词名句作为统一画题,公布天下,从应试作品中拔擢优秀画工。

如“竹锁桥边卖酒家”、“野渡无人舟自横”、“深山藏古寺”、“踏花归去马蹄香”、“浓绿万枝红一点,动人春色不须多”等著名案例,都曾是“画帝”赵估一手炮制的“文艺特产”。

显然,画画这件原本不太被俗世瞧得上的事情,在宋徽宗力挺之下,赢得了切切实实的尊严。

画师们的激情与热血,仿佛在瞬间获得了沸腾的理由。

客观地说,在赵佶之前,宫廷画家地位、待遇及官职都偏低,按照旧规,虽然可以穿红色和紫色官服,但不得像其他官员一样佩带鱼袋。

到北宋政和、宣和年间,赵估特许书画院的出职人(任职一定年限后,免予铨试而直接补官者)佩鱼。

不光如此,在各类翰林待诏们立班(上朝时依品秩站立)时,他还将书院人员提到
首位,紧接着便是画院人员,然后依次才是琴院、棋玉院等人士:而其中对画院的关照,宋徽宗可谓不遗余力。

他明确要求,被录取入画院学习的生员,凡编入名籍者,如果犯了什么过错,只允许罚款;如果罪责很重,也只能奏请裁决,不可贸然定断。

报酬方面,其他种类工匠的伙食费叫“食钱”:而书画两院则唤作“俸值”。

如是种种高于旁人的优待,直令人眼红不已、暗妒丛生。

(郑志刚/南京大学博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