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案例90后自主创业养殖泥鳅成功例子
陈红农村泥鳅创业生态养殖

陈红农村泥鳅创业生态养殖陈红农村泥鳅的生态养殖“陈老板,xx建的养殖池准备投放泥鳅苗,急需2万条鱼……”6月21日上午,四川省泸州市纳西曲坝镇莲河村的泥鳅养殖者陈红又接到了泥鳅苗的订单。
陈红说,目前泥鳅苗很受欢迎,顾客几乎每天都买。
只是太忙了。
2013年,在外工作多年的陈红回到家乡创业。
经过几次调查和思考,他瞄准了泥鳅养殖。
经过近两年的精心试种和培育,陈红泥鳅养殖已从单一的成品发展到泥鳅苗种养殖一体化养殖。
今年陈红预计销售泥鳅苗50万尾,成品泥鳅1.5万公斤,预计直接经济收入约20万元。
辞掉高薪工作,去农场工作,偷老师的技能。
陈红曾经跟随他的同胞到福建的一家化工企业工作。
几年之内,他从一个学徒成长为公司的骨干,月收入从几百元增加到近万元,但他还是想回到家乡发展自己的事业。
“一个300平米的鳗鱼塘,一年能卖6吨成品鳗鱼,毛收入54万元,每亩养泥鳅2-3万元……”2013年初,陈红陪朋友去工厂附近的农场,看到农场里一箱箱活灵活现的鳗鱼和泥鳅,陈红被农场火爆的销售场面深深震撼和吸引。
动手吧。
尽管家人反对,陈红还是高收入、稳定地辞去了原来的工作,去了福建省长乐市的一个水产养殖场工作,月薪只有2000元。
白天,陈红跟着农场师傅搞养殖,下班后,他向农场师傅学习泥鳅养殖、销售等技术。
晚上,他还从养殖场借来泥鳅养殖的书籍学习。
7个月后,陈红初步掌握了泥鳅及相关养殖技术。
“目前市场上野生泥鳅很少,大部分依靠人工养殖。
泥鳅不仅受欢迎,而且还很贵,每公斤的价格在40元以上……”陈红回到家乡曲坝镇,经过市场调研,决定建一个池塘养殖泥鳅和鳗鱼。
创业初期,调整目标养泥鳅。
2013年3月,陈红回到家乡,投资10多万元,将自己4亩稻田改造成水产养殖场。
他从市场上买了近1000斤本地鳗鱼和300斤本地泥鳅,投入养殖。
由于黄鳝的养殖环境和技术要求较高,几个月之内,陈红的养殖池内出现了大量的xx黄鳝,当年损失了3万多元。
“第一,养殖池没有经过严格消毒。
刘锦:养殖泥鳅创业有成

赛前 . 他 只借助 书籍 和 网络学 习 了 场 . 现在家庭 渔场 中入驻塘主2 2 人. 点 养殖技 术 . 用 一 亩 地 进 行 泥 鳅 养 开发 鱼 塘 2 4 个 . 新 的 农 家 乐 正 在 建 殖试验 . 对 于搞 大 规 模 的 养 殖 。 刘 锦 设 进 行 中。 ( 杭 前)
1 0 2 0 1 5 1 8 做好服务. 致富农民。
水, 并 更 改饲 料 投 放 比例 . 池 塘 最 终 摆 脱 了绿 藻 的 网扰 。 为了改善水质 .
划 书。 经 过初赛 、 复赛 , 刘 锦 最 终 获 刘 锦 在 河 面 上 种 植 了竹 叶 菜 .在 池 得 了 i等 奖 . 得 到创业扶持 资金1 万 塘 里 套 养 了 白 鲢 . 经 过 半 年 的努 力 . 元 在 比 赛 举 办 方 的牵 线 下 . 还 得 到 泥鳅 养 殖 终 于 获 得 了成 功 创 业 指 导 老 师 免 费 一 年 的 创 业 咨 创 新 是 创 业 中 必 不 可 少 的 要 询 创 业 项 目得 到 认 可 . 但 是 资 金 和 素 . 2 0 1 3 年 刘 锦顺 利 转 变 经 营 方 式 . 技术从何来 ? 刘 锦很犯愁 。 在 参 加 比 重 新 整 合 资 源 . 成 立 了 阳 景 家 庭 渔
蒋
致 富 服 务
编辑: 马i 痿( y l l d q r @1 6 3 c o n有 于 是 在 获 奖 后 的 第 二 天 .他 就 找 到 村 里 寻求 帮 助 没 想 到 当 地 也 非 常 看 好 这 个 项 目, 市、 镇、 村 三 级 领 导 就此 开 了现场 会 . 对 如 何 帮 助刘 锦 创 业 给 了 许 多建 议, 最终在市人社局 和村里 支持下 . 刘 仅 用 了三天 时 间 . 就 流转 土地 面 积近 刘锦. 2 0 0 9 年 大 学 毕业 后 返 乡 3 0 亩. 获 得 政 府贴 息 贷 款 2 0 万元 . 顺 创业 . 经过不 断学习与摸索 . 养 殖 泥 利 地 成 立 了 扬 中 市 阳 景 养 殖 有 限 鳅 终 获 成 功 目前 成 立 了 阳 景 家 庭 公 司 。 2 0 1 1 年4 月. 刘 锦 的 第 一 批 泥鳅 渔场 . 事 业 不 断 取 得 新 的发 展 苗 终 于 进池 了 说起创 业 的想法 . 刘锦 告诉 记 者 . 缘 自几 年 前 一 次 去 云 南 昆 明 出 差 的 经历 . 当地 好 多 人抢 着 购 买 泥 鳅 . 而 且价格卖到6 0 元 一 公 斤 当 时 他 很 惊讶. 泥鳅在他 家乡太多 了 . 价 格 也 远没 这么 高 . 他 想 如 果 把 家 乡 的 泥 对 于 一 个 以 前 没 从 事 过 农 业 生 产 的年 轻人来 说 . 开 始 养 殖 泥 鳅 困 难 比较 大 虽 然 之 前 查 阅 了 养 殖 书 籍. 也 实 地 考 察 了许 多 泥 鳅 养 殖 场 . 但 还 是 碰 到 不 少 问 题 2 0 1 1 年 的 盛 夏. 连 日的 阴 雨 天 气 . 让 泥 鳅 池 塘 上 鳅 运 到 云 南 去 卖 肯 定 会 赚 大 钱 但 漂 满 了 绿 藻 . 严 重 影 响 了 泥 鳅 的 生 当 时 只是 想 想 . 并 没 付 诸 行 动 长. 一 时 间刘 锦 手 足 无 措 村 里得 知 2 0 1 0 年4 月的一天 . 刘 锦 得 知 江 此 事 后 . 帮他联系 了泥鳅养 殖专家 . 苏 省 镇 江 团市 委 举 办 “ 青 春 镇 江 梦 市 农 委 专 家 多 次 到 基 地 给 予 技 术 想起 航 ” 首届 镇江青年创 业大赛 . 经 过 几天思 考 . 他 报 名 泥 鳅 生 态 养 殖 参 赛 项 目。 经历一个月 的市场调研 、 养殖技 术学 习等环 节 . 做 好 创 业 计 指导, 终 于 发 现 是 由 于 水 体 富 营 养 化 而 造 成 绿 藻 泛 滥 通 过 多 次 的 换
19090249_“泥鳅哥”刘家学轮椅上的逆袭人生

别策划“泥鳅哥”刘家学轮椅上的逆袭人生张璐人生的转折曾经,刘家学的生活俨然不同。
他开过货车卖过二手车,还在驾校任过职,一年有十几万元的收入,日子富裕美满。
然而,一次意外却改变了一切。
2009年的一天,刘家学像往常一样开车外出。
那天浓雾弥漫,看不清前路,竟和一辆迎面而来的大货车相撞……当他恢复意识时,发现自己已躺在了医院的病床上。
“我感觉自己的人生完了,天天泪水哗哗地流。
”经过医治,他虽然捡回了一条命,但却再也无法站起来,全家也因此欠下了40万元的外债。
身为家中独子,刘家学看着年迈的父母和年幼的孩子,知道不能就此沉沦下去。
出事之前,他只有一门手艺,就是开车。
如今必须另谋出路。
“不能‘等靠要’,一切还得靠自己。
”2012年,在党和政府及残联等相关部门帮助下,刘家学重新燃起生活信心,他首先想到了水产养殖。
“我在网上看到了养殖泥鳅致富的故事,想到自家院子里刚好有个小池子。
加上当地餐饮业对泥鳅需求量一直很大,养殖的人又少,肯定能赚钱。
”在查找了关于泥鳅的养殖技术后,刘家学便买来泥鳅和助产卵的药物,开始尝试养殖。
在这个十来平米的小水泥池里,泥鳅苗很快孵化出来了,刘家学喜出望外。
可成功的喜悦并未持续太长时间——没几天泥鳅苗就全死光了,血本无归。
家人都劝刘家学趁早放弃,但他却不甘心。
“我这个人是比较有骨气的,你说不行我就偏要做给你看!”“你看,这一兜怎么也得有十多斤,就是100多元钱。
”36岁的刘家学坐在轮椅上,往池子里挥舞着网兜,开心地算着价钱。
他是四川广汉南丰镇远近闻名的“泥鳅哥”,提到他,晓得的人都竖起大拇指赞扬:励志!是干大事儿的人!因为一场车祸,刘家学腰部以下失去知觉,瘫痪在床,行动只能依靠轮椅。
面对残酷的命运,他却硬是坐在这小小轮椅上不断奋进,让自己的人生重新“站”了起来。
人物| 11“泥鳅哥”的逆袭刘家学重振旗鼓,他一次次地买泥鳅苗,从选苗、饲料搭配、喂养再到生长环境调控,一次次做实验,但换来的全是失败。
返乡农民做养殖创业案例

返乡农民做养殖创业案例4位大学生养泥鳅创业,从负债40万到年赚百万提起大学生创业,不少人会想到电子商务、信息技术之类的高新产业。
然而,在舟山市定海区,浙江海洋学院的4名大学生却挑中了又脏又累的水产养殖,他们不挑梭子蟹、大黄鱼这类“高大上”的海产品,偏偏和灰不溜秋的泥鳅看对了眼。
2013年起,从负债40万元到年收入上百万元,从最初只想赚份“打工钱”到如今养殖基地扩张到省外,泥鳅远销海外……两年来,4位“泥鳅兄弟”凭着一股韧劲,泥巴里翻出了“大动静”。
象牙塔里“泥腿子”寒冬里的定海区白泉镇小展社区的泥鳅养殖基地,王小军、贺龙兴、胡秀峰3人正在整修池塘,为来年生产旺季作准备。
而贾兴鲁则在江苏连云港的合作养殖基地照看着。
土地承包费、设备投入费、基地改造费……估算下来,创业成本居然高达40万元之多。
“我们几个都来自农村,家人没法给我们太多支持。
”王小军说,筹集资金只能靠自己。
于是,他们向朋友、亲戚一遍遍讲述创业方案,努力说服对方,终于凑齐了40万元。
2013年3月,4兄弟在白泉镇小展社区承包下20亩地,挖塘搭棚,下田当起了“泥腿子”。
泥鳅兄弟勤创业1个大棚、9口苗塘……渐渐地,泥鳅养殖基地雏形初现。
随后,“泥鳅兄弟”又斥资20多万元,引进个大体肥的优质品种台湾泥鳅用于繁殖生产。
很快,40万元启动资金被花得一干二净,几个小伙穷得揭不开锅。
这时,胡秀峰提议,在养殖场里种些蔬菜,自给自足,解决生计问题。
种地,对于这些农家娃来说并非难事,塘埂上很快就种满了西红柿、大白菜、豌豆等各种蔬菜。
想不到的是,不起眼的塘埂竟产量惊人,有大量蔬菜剩余。
于是,他们把蔬菜卖掉,购买更多泥鳅苗。
那阵子,他们常常凌晨起床,踩着载有几百斤蔬菜的三轮车,去市场占位卖菜。
“起初,我们都很腼腆,不好意思张嘴叫卖,一天都卖不出多少,可一想到养殖场需要钱,大家都豁出去了,整个菜市场就数我们的吆喝声高。
”王小军颇为自豪地说,有一晚,他们赚了500多元。
泥鳅养殖的成功案例

养泥鳅成功案例一泥鳅嬉戏跃不停,朵朵水花起涟漪……笔者来到淮安市洪泽县万集镇徐庄居委会大学生丁承海的泥鳅养殖场时,他正往泥鳅池里撒饲料。
“这些采用生态养殖技术养的泥鳅营养丰富,有‘水中人参’之称,味道鲜美,肉质细嫩,还能补身体。
现在泥鳅的市场价卖到了每斤20多块钱,市场需求量很大,很多客户都等着要货呢!”丁承海边撒饲料边高兴地说。
养泥鳅对大学生丁承海来说可是半路出家,一次偶然的机会让他和泥鳅结了缘。
2008年冬天,中央电视台农科频道播出的一则泥鳅养殖致富信息引起了丁承海的兴趣。
他先是上网查阅了全国各地的泥鳅养殖信息,随后又只身赴连云港考察市场,并学习泥鳅大密度生态养殖技术。
2009年5月份,在居委会的协调帮助下,丁承海投资20万元建起了占地18亩的泥鳅养殖场,并从济南商河县购进了泥鳅苗,边学习边实践,开始了泥鳅养殖。
“这种大密度生态养殖技术,最关键的是要把握好水温和PH值,过高过低都不行。
”别看丁承海现在说的头头是道,刚开始养泥鳅时他也没少吃苦头。
最初,由于缺少经验,养殖用水不达标,饲料的配比不合适,导致泥鳅有烂嘴、白头、白尾甚至死亡的情况出现。
丁承海及时向养殖专家请教,并在养殖场打了一眼深水井,井水通过杀菌、消毒、肥水等处理后,注入泥鳅池,并定期从江苏购进饲料,很快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第一批放养的泥鳅苗成活率达到95%以上,去年共生产泥鳅23吨,实现销售收入138万元。
丁承海养殖的泥鳅刚上市销售,就吸引了各地的客户上门收购。
刚放养了第二批泥鳅,就有江苏的客户找到丁承海,希望能长期合作,将他的泥鳅出口国外。
泥鳅卖火了,来参观学习的人也多了起来。
徐庄居委会党总支书记庄学金告诉笔者,为了增加农民收入,村里鼓励村民搞特色养殖、种植、加工等多种经营,为农民增收多开辟路子,丁承海的成功在全村和周边各村都起到很好的示范带动作用。
“冬季养泥鳅时水面结冰,而且泥鳅冬眠,不易捕捞。
”丁承海说,为了克服冬季养殖泥鳅带来的不便,今年春节后他投资新建了一个占地1亩的冬暖式大棚,在大棚中建泥鳅池。
云南原阳泥鳅小哥李敏回乡创业记

云南原阳泥鳅小哥李敏回乡创业记
和很多地方一样,云南省原阳县农村的年轻人都在往外跑,但是有人却回来重新拿起了锄头,别人眼中没有效益的梯田,在他看来却是一片待开发的金矿。
这究竟是怎样的一群年轻人呢,下面一起来认识一下。
在江苏学习了二年泥鳅养殖技术的李敏(云南元阳县人)回到家乡,看到从小到大玩耍的梯田变成荒地,里很不是滋味,决定租下一片地创业,虽然正值春耕,但是荒废的梯田并不少,从农户手中流转了30亩田,带动农户一起养殖泥鳅,春耕期间放到水稻田里养殖,可以实现生态循环种养。
刘家学坐着轮椅撑起天养殖泥鳅青蛙每亩多赚3000元

刘家学坐着轮椅撑起天养殖泥鳅青蛙每亩多赚3000
元
坐着轮椅撑起天。
他喜欢打扮,一次意外却让他失去双腿;他爱车如命,却从此只能与轮椅为伴。
他的腰部以下没有任何知觉,在他想离开这个世界的时候,一个人的出现,让他突然醒悟。
赚钱不是件容易事儿,对他来说更是难上加难。
可他却打造出适合自己的泥鳅青蛙共生养殖模式,每亩多赚3000多元,年收入是当地人的几十倍。
他的养殖场被评为残疾人扶贫基地,他的励志故事在四川广汉广为流传。
刘家学,在轮椅上奋勇前行,改变人生!
今天的主人公叫刘家学,他本是一个爱美、爱车如命的人,可26岁时的一场车祸,让他腰部以下失去知觉,从此瘫痪在床。
可就是这个连走路都成奢望的刘家学,坐着轮椅创业,还打造出了一个适合自己的养殖模式,每亩塘比别人多赚三四千元,彻底改变了自己的命运。
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他。
刘家学的创业事迹感动了很多人,在人生的重大挫折面前,他迎难而上,忍受常人不能忍受的痛苦,彻底改写了自己的命运。
虽然他现在的规模并不大,但是他跨过了自己的磨难,可以说是真正的英雄,是真正的强者。
张斌华白手起家养泥鳅,改个毛病年入千万!

张斌华白手起家养泥鳅,改个毛病年入千万!
改个毛病年入千万。
本期视频节目主要内容:江西抚州市东乡区祝家源村的张斌华,他做的傻事接二连三,可他却浑然不知,乐在其中。
看似没心没肺,却是赚钱的一把好手,他识破了一个行业内隐形的财富密码。
泥鳅、鲤鱼、黑鱼、鲶鱼,大的、小的、中不溜儿的,卖啥啥都赚。
这个34岁的小伙子,到底有啥真本事?(《致富经》20180817改个毛病年入千万)
我们今天的主人公叫张斌华,今年34岁。
他白手起家,曾经用了两年时间就身家千万,但却因为性格中的一个缺点在一个月之内事业就惨遭失败。
第二次他卷土重来,改掉这个缺点之后,事业迅速成功,五年中,年销售额以600万、4000万、将近破亿级别的速度增长,这一次他是如何做到的呢?
我们都说性格决定命运,曾经做事冲动、急功近利,让张斌华遭受人生重创。
二次创业,他改掉了自己的问题,财富迅速爆发。
我么说想要创业成功,要在外部环境中胜出,更要修炼自己的内心,克服自己性格中的弱点,因为创业也是一场自己跟自己的较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90后自主创业养殖泥鳅成功例子
产品要受到消费者喜欢,首先自己要对其满意。
下面分享一篇90后自主创业成功例子。
2007年,小小年纪的贺龙兴高中没读完,就外出打工。
在餐馆打工的他,对农贸市场卖泥鳅的商机。
于是,他辞掉工作,借来了5万块钱,回乡租了5亩鱼塘,开始养起泥鳅。
现如今,小贺养殖场生意蒸蒸日上。
今年有望突破3亿尾的养殖量,产值突破600万元。
他,高中还没毕业就外出打工。
在外闯荡的经历让他从此走上了泥鳅的养殖道路。
他,如何养殖成功获得百万财富?
来看这位90后年轻人农村养殖的励志创业故事:
2007年,小小年纪的贺龙兴高中没读完,便怀揣着创业的梦想来到了深圳。
可到了深圳之后,一切都不像他想象的那样。
别说奋斗创业了,就连找份称心的工作都不容易。
最后,他好不容易找了份餐馆服务员的工作。
虽然每天工作都在12小时以上,但每月却只有一千多元的工资。
为此,小贺一次次地更换工作。
可换来换去,换来的却是一次次的失望。
就在他每天都在为生活而奔波时,一次途径一个农贸市场,卖泥鳅的让他来了兴趣。
泥鳅在老家就是一个不起眼的东西,在这里卖这么贵还很有
市场。
当时,小贺就想,现在野生泥鳅越来越少,如果能养泥鳅,不是既创业又赚钱了吗?于是,他辞掉了深圳的工作,东拼西凑的
借来了5万块钱,回乡租赁了5亩鱼塘,并从市场上购买了2000
斤野生小苗,便开始养起了泥鳅。
可养了没多久问题就来了。
原来是因为泥鳅的苗种问题而导致了部分泥鳅的死亡现象。
为此小贺在短短时间内就损失了600多斤泥鳅,这对于一个刚刚
起步的年轻人来说无疑是一个不小的打击。
又养了一段时间,小
贺发现,泥鳅似乎又在一天天的减少,这让他就有些纳闷了。
原来这罪魁祸首竟然是鸟。
这下小贺就更有的干了,他每天
除了养泥鳅,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哄鸟。
白天晚上与鸟的抗争把小贺搞的是筋疲力尽。
无奈之下,他
猛然想到,利用围网的保护方式,问题不就解决了吗?于是,他很
快便加以了实施,果然效果还不错。
这下小贺总算是松了一口气。
可当他满心欢喜地开始捕捞时,两千斤苗种才收获了一百多斤泥鳅。
尽管卖的价格达到了每斤四
十多元,但整个收入也只有可怜的几千块钱。
这不但让小贺赔了
个精光,而且还欠了一屁股的债。
虽然伤心,但小贺平静下来一想,究其原因,还是缺乏技术。
于是,他决定到浙江海洋学院系统地进行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完
善自己。
就这样,小贺破例成为了浙江海洋学院的一名进修生。
2013年,学业完成后,因为有过泥鳅养殖的创业经历,小贺选择
了在舟山重新创业。
就这样,在学校和老师的帮助下,小贺和几
位同学筹措了20万元,合伙承租了一处20多亩的鱼塘,走上了
泥鳅养殖的创业之路。
为了能够尽快回笼资金,他们很快就养出了几千斤泥鳅。
可
让他们没有想到的是,这些泥鳅拿到市场上卖,不但不顺利,反
而还备受冷落。
原来是因为客户对初出茅庐小伙子们的怀疑态度,使得大量
泥鳅积压,根本卖不出去。
为此,他们白天一边搞生产,一边跑
市场。
为了能够赢得客户,他们甚至把泥鳅苗免费送给客户去养殖。
没想到半年之后,他们终于有了转机。
就这样,靠着过硬的技术和优质的售后跟踪服务,他们终于
赢得了行业的认可。
2014年,他们的育苗量就有5000万尾,产值达到了150多万元。
经过了短短两年的泥鳅养殖再创业,现如今,小贺他们泥鳅
兄弟养殖场的生意是蒸蒸日上。
2015年他们将有望突破3亿尾的
养殖量,产值将突破600万元。
这几个90后小伙儿,已基本使这
一产业逐步走上了正轨。
不论想法如何绝妙,只会空想而不付诸实施,等于没想一样。
不做出来让人瞧瞧,谁也不会去注意你的高妙想法。
——丘水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