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矿床学重要知识点
矿床知识点总结

矿床知识点总结一、矿床形成的基本过程地球上的矿床形成过程是一个复杂的地质历史过程,也是地球演化的产物。
矿床的形成一般经历了多个阶段,包括矿源的形成、矿化作用、成矿作用等过程。
1. 矿源的形成矿源是矿床形成的第一步,它是形成矿床的必要条件。
矿源的形成涉及到地质物质的起源和富集过程,形成矿源的方式主要有地壳物质的迁移、聚集和富集。
2. 矿化作用矿化作用是矿床形成的重要过程,它指的是地质物质中一些元素的赋存状态发生了变化,以产生矿化体为主要表现的地质过程。
矿化作用包括了成矿流体的运移、矿石物质的富集和矿床内部组构的形成过程。
3. 成矿作用成矿作用是地球内部热液活动、构造运动、岩浆活动等现象,使在地壳中原有散布的矿物质和元素重新聚集、富集而形成矿床的过程。
成矿作用包括了构造热液作用、岩浆热液作用、沉积成矿作用等。
二、矿床的分类矿床按成因、地质时代和地质构造特点等不同来分类,通常可以分为矿床的类型和矿床的类别。
1. 矿床的类型按照矿床形成过程和表现特征的不同,通常可将矿床分为构造矿床、岩浆矿床、沉积矿床和变质矿床等几种不同类型的矿床。
- 构造矿床:由构造活动引起的地质构造变形和断裂,形成各种规模形态和产状的矿床;- 岩浆矿床:在岩浆活动作用下形成的富集矿床;- 沉积矿床:在沉积作用下形成的大规模富集的矿床;- 变质矿床:在变质作用下形成的矿床,主要是由岩石变质后与热液作用形成的矿床。
2. 矿床的类别按照矿床的地质时代和地质构造特点的不同,矿床可以分为原生矿床、沉积矿床和分异矿床等几种不同类别的矿床。
- 原生矿床:由地球内部活动形成的矿床;- 沉积矿床:通过沉积作用形成的矿床;- 分异矿床:由岩石矿物或地球化学作用引起的富集矿床。
三、矿床的特点1. 矿床的地质特点矿床的地质特点是指矿床所处的地质构造、地质时代、地质体制和产状等特征。
地质特点对矿床的成因、规模和品位等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2. 矿床的矿物学特点矿床的矿物学特点是指矿床中的主要矿物种类、组合、产状和空间分布规律等特征。
矿床学复习资料

矿床学复习资料矿床学复习资料矿床学是研究矿床形成、分布和开发的科学,它涉及地质学、地球化学、矿物学、岩石学等多个学科。
对于学习矿床学的同学来说,复习资料是非常重要的辅助工具。
本文将为大家提供一些矿床学复习资料的内容。
1. 矿床形成机制矿床形成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它受到地质构造、岩浆活动、热液作用、沉积过程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在复习矿床学时,我们需要了解这些形成机制,并能够分析不同类型矿床的形成过程。
例如,热液矿床是由热液在地壳中循环流动形成的,而沉积矿床则是通过沉积作用形成的。
2. 矿床分类根据矿床的形成机制和地质特征,我们可以将矿床分为多个不同的类型。
在复习矿床学时,我们需要了解这些分类,并能够区分它们之间的差异。
常见的矿床类型包括热液矿床、沉积矿床、变质矿床等。
每种类型的矿床都有其特定的地质特征和矿物组成,我们需要通过学习和实践来掌握它们。
3. 矿床勘探技术矿床勘探是矿床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寻找新的矿床资源的过程。
在复习矿床学时,我们需要了解不同的矿床勘探技术,并能够评估其适用性和效果。
常见的矿床勘探技术包括地球物理勘探、地球化学勘探、遥感勘探等。
每种技术都有其优缺点,我们需要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方法。
4. 矿床开发与利用矿床开发是将矿床资源转化为经济价值的过程。
在复习矿床学时,我们需要了解不同的矿床开发方法,并能够评估其可行性和效益。
常见的矿床开发方法包括露天开采、地下开采、浮选等。
每种方法都有其适用条件和技术要求,我们需要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方法。
5. 矿床环境保护矿床开发过程中,我们需要重视矿床环境保护的问题。
在复习矿床学时,我们需要了解矿床开发对环境的影响,并能够提出相应的环境保护措施。
矿床开发可能导致土地破坏、水源污染、生态系统破坏等问题,我们需要通过科学的方法来减少这些负面影响,实现可持续发展。
总结起来,矿床学复习资料应该包括矿床形成机制、矿床分类、矿床勘探技术、矿床开发与利用以及矿床环境保护等内容。
矿床学复习资料

矿床学复习资料第一章绪论§1 矿产一、概念及分类1、概念1)矿产(useful mineral /ore):在地壳中由地质作用形成的,目前可被利用的矿物资源。
矿产是自然界产出的有用矿物资源。
它是一种基本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对象,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
矿产资源通常指地壳中可供人类利用的固、液、气三种状态的矿物原料。
2)矿产资源(mineral resources):矿产资源是指尚未开发利用的矿物原料,是一种自然财富。
一方面体现了客观地质作用形成的有用物质的天然富集,另一方面在目前或可以预见的将来,具有一定的经济价值。
2、矿产(资源)分类:1)二分金属矿产、非金属矿产2)三分:如塔塔林诺夫等(1954)将矿产分为金属矿产、非金属矿产和可燃有机矿产。
其中,金属矿产又分为黑色金属矿产、特种金属矿产、有色金属矿产、贵金属矿产、放射性金属矿床和稀土金属矿产六类;非金属矿产又分为化学工业原料和农业原料、天然建筑石材和铁路石材等九类。
3)四分:如袁见齐等(1985)将矿产分为金属矿产、非金属矿产、可燃有机矿产和地下水资源四大类。
4)六分:如宋瑞祥(1997)[3]将矿产分为六大类,即(1)能源矿产、(2)黑色金属与冶金辅助原料矿产、(3)有色金属、贵金属及稀有金属、稀土金属矿产、(4)化工原料非金属矿产、(5)建材及其它非金属矿产和(6)水气矿产。
二、我国矿产资源特点1、资源总量较大、人均占有量不足。
已探明的矿产资源总量较大,约占世界的12%,仅次于美国和前苏联,居世界第三位。
但人均占有量不足,仅为世界人均占有量的58 %,居世界第53位。
2、矿产种类齐全,但结构不尽理想。
35种矿产资源中(1)具有世界性优势的矿产占第一位有钨、锡、铋、锑、稀土、石墨、滑石、重晶石、菱镁矿等,,其探明储量居世界第二、三位的有钼、铅、锌、煤、钒、萤石、膨润土、芒硝等;(2)储量虽不少,但品位低或成分复杂难选冶,成本高的矿产有铁、锰、镍、铝、硫、磷等;(3)探明储量不足的矿产有石油、天然气、铀、铜、金、银、硼、耐火粘土等;(4)严重短缺的矿产有铬、铂、钴、钾盐和金刚石等。
矿床学基础知识

矿床学基础知识一、有关矿床的基本概念(一)矿产的种类矿产的分类有多种方式,如按产出状态可分为气体矿产、液体矿产、固体矿产三种;按矿产的性质及其主要工业用途,又可分为金属矿产、非金属矿产、可燃有机矿产和地下水资源四类。
1、金属矿产是从中可提取金属元素的矿物资源,按工业用途又分为:(1)黑色金属:铁、锰、铬、钒、钛等。
(2)有色金属:铜、铅、锌、镍、钴、钨、锡、钼、铋、锑、汞等。
(3)轻金属:铝、镁等。
(4)贵金属:金、银、铂、钯、锇、铱、钌、铑等。
(5)放射性金属:铀、钍、镭等。
(6)稀有、稀士和分散金属,可分为三类。
①稀有金属:钽、铌、锂、铍、锆、铯、铷、锶等。
(4)压电及光学原料:如压电石英、光学石英、冰洲石、和粘土等。
(5)工业制造业原料:如石墨、金刚石,云母、石棉、重晶石、刚玉等。
(6)化学工业原料:如磷灰石、磷块岩、黄铁矿、钾盐、岩盐、明矾石等。
(7)冶金辅助原料:如萤石、菱镁矿、耐火粘土等。
3、可燃有机矿产是指可为工业或民用提供能源的地下资源。
按产出状态可分为三类:(1)固体的可燃有机矿产:如煤、油页岩、地蜡、地沥青等。
(2)液体的可燃有机矿产:如石油。
(3)气体的可燃有机矿产:如天然气等。
4、地下水资源包括地下饮用水、技术用水、矿泉水、地下热水和卤水等。
(二)同生矿床和后生矿床1、同生矿床是指矿体与围岩在同一地质作用过程中,同时或近于同时形成的矿床。
如由沉积作用形成的沉积矿床,由岩浆结晶分异作用形成的岩浆矿床等。
2、后生矿床指矿体的形成明显晚于围岩的一类矿床。
例如某些热液矿床,其矿脉切穿围岩,其形成时间明显晚于围岩。
(三)矿体的形状和产状矿体是矿床的主要组成部分,是开采和利用的对象。
一个矿体往往是由多个矿体组成,矿体具有一定的形状和产状。
1、矿体的形状按矿体在三度空间长度比例的不同,可将矿体的形状分为三种最基本的类型:(1)等轴状矿体:指三轴在三度空间大致均衡延伸的矿体。
按其规模又有不同各称,例如直径数十米以上的称矿瘤;直径只有只米的称矿巢;直径更小的称矿囊或矿华袋等。
矿床学复习资料全

1.矿石—如果岩石中含有经济上有价值,技术上可利用的元素、化合物或矿物,即称矿石(ore)2.矿石通常由矿石矿物和脉石矿物组成3.矿石矿物—矿石中可被利用的金属或非金属矿物,也称有用矿物。
脉石矿物—指那些虽与矿石矿物相伴,但不能被利用或在当前经济技术条件下暂时不能被利用的矿物,也称无用矿物。
4.共生组分:是指矿石(或矿床)中与主要有用组分在成因上相关,空间上共存,品位上达标,可供单独处理的组分。
在一定的经济技术条件下,这些组分的工业意义小于主要有用组分。
5.伴生组分:指矿石(或矿床)中虽与主要有用组分相伴,但不具有独立工业价值的元素、化合物或矿物,其存在与否和含量的多寡常影响着矿石质量。
6.矿石结构(ore texture)—矿石中矿物颗粒的形态、相对大小及空间上的相互结合关系所反映的形态特征。
7.矿石构造(ore structure)—组成矿石的矿物集合体的形态、相对大小及空间上的相互组合关系所反映的形态特征。
8.矿石品位--指矿石中所含有用组分的单位含量9.边界品位--在当前经济技术条件下用来划分矿体和非矿体界限的最低品位工业品位--在当前经济技术条件下能供开采和利用矿段或矿体的最低平均品位10.矿石工业品位的决定因素:矿床的规模;矿石综合利用的可能性;矿石的工艺技术条件11.矿石品级(grade of ore)--主要是根据矿石的品位及有益和有害组分对矿石质量划分的不同级别。
12.矿体(orebody)—是矿床的主要组成部分。
矿体是指自然界(地壳内或地表)产出的、由地质作用形成的、具有一定形状和产状的有用组份(元素、化合物、矿物、矿物集合体)的集合体。
(或矿体为矿石在三维空间的堆积体,通常构成独立的地质体)13.矿源层--能为后期热液活动提供成矿物质的岩层14.夹石--矿体内达不到工业要求而不被利用的组分脉石--矿床中与矿石相伴生的无用固体物质称为脉石,包括脉石矿物、夹石、围岩的碎块等15.矿体的形态:①等轴型矿体--三轴在三度空间大致均衡延伸②柱状型矿体--垂向延伸很大,长宽较小的矿体。
矿床复习要点

5. 矽卡岩矿物在矽卡岩带的空间分布规律:石榴子石:透辉石 变化规律
6. 成矿元素在矽卡岩带中的空间分布规律: Fe3+→Fe2+→Cu→Zn→Pb→Mn
1. 接触交代矿床概念 2. 矽卡岩概念及其常见矿物
3. 矽卡岩类型:按成分分为钙铁矽卡岩和镁矽卡岩。按形成作 用分为反应矽卡岩(变质矽卡岩)、类矽卡岩(小规模流体 交代矽卡岩)、交代矽卡岩(在侵入岩与围岩接触带由大规 模流体交代作用形成的矽卡岩)。此外,注意矽卡岩矿床不 一定就是接触交代矿床。但接触交代矿床应为矽卡岩矿床。
11. 我国合称“三阳”磷矿的矿产地
九、可燃有机矿床
1. 定义和分类(常规能源、非常规能源) 2. 煤的形成条件以及成煤作用(泥炭化-煤
化作用) 3. 生油层、储层和盖层的岩性差别
十、变质矿床
1. 变质矿床的定义及其分类和代表性矿床 2. 变质矿床的形成条件(5个方面) 3. 变质成矿作用分类以及各自的特点 4. 沉积变质型铁矿床的工业意义、矿床特征 5. BIF的含义以及主要特征 6. 阿尔戈马(Algoma)型和苏必利尔(Superior)型矿
中,岩浆岩条件中要求掌握岩浆岩成矿专属性:如,与豆荚状铬铁矿 有关的岩浆岩为幔源镁质超基性岩岩石组合(纯橄岩-斜辉橄榄岩-橄 榄岩),与岩浆铜镍硫化物有关的岩浆岩为镁铁质超基性基性岩石组 合(橄榄岩-辉长岩-苏长岩或橄长岩-辉长岩-斜长岩),与岩浆钒钛 磁铁矿有关的岩浆岩为铁质基性岩组合(辉长岩-斜长岩或苏长岩-斜 长岩)
矿床学重要知识点

矿床学资料矿产:泛指一切埋藏于地下的或分布于地表可供人类利用的天然矿物资源。
矿产与岩石区别在于它能否被人们所利用,有无经济价值。
矿床:指地壳中由地质作用形成的其中所含有用矿物的数量和质量,在当前经济技术条件下能被开采和利用的天然矿物集合体。
矿床学是地质学科的重要学科之一,是研究矿床在地壳中的形成条件、成因和分布规律的一门学科。
目前我国矿产资源的现状及措施:1.人口多资源少,人均资源位于世界100位之外;2.资源配置不合理:少富铁矿、富铜矿、金刚石、钾盐、铝土矿等,稀土矿较为富。
措施:向海洋进军,向地壳深部进军,开发优势能源换取稀缺能源。
矿床=矿体+围岩矿体=矿石+脉石矿石=矿石矿物+脉石矿物矿石矿物=有用部分+无用部分矿体:它是矿产的主体和核心部分,是矿山开采的对象,是客观实在的地质体,具有一定的形状和产状,一个矿床由一个或多个多个矿体组成。
矿点:规模不清或者是比小型矿床还要小的矿床。
矿化点:指仅有矿化作用显示,但无成矿价值的地质点。
围岩:指矿体周围的岩石。
母岩:在成矿作用中,提供了成矿物质来源的岩石。
主岩:指后生矿床的围岩。
矿石:指从矿体中开采出来的,在当前技术经济条件下能从中提取有用组分(元素、化合物或矿物)的矿物集合体。
脉石:泛指矿体中无用的物质,包括围岩碎块、夹石以及无工业价值的矿物集合体。
矿石矿物:指矿石中可被利用的有用矿物。
脉石矿物:指矿石中不能利用的矿物。
夹石:指夹在矿体内部不符合工业要求的岩石,它可能会造成矿石的贫化。
矿源层:仅指层控矿床地层中的成矿物质已初步富集,但未成矿,经受后期地质作用导致成矿元素活化、迁移成矿的岩石或岩层。
同生矿床:指矿体和围岩基本上是在同一地质作用过程中,同时或近于同时形成的矿床。
后生矿床:指矿床形成明显晚于围岩,矿体和围岩是在不同的地质作用中所形成。
叠生矿床:指在先期形成的同生矿床之上,又叠加了后期形成的后生矿床。
再生矿床:指先形成的矿床,在后来不同成因的一种地质作用或者多种地质作用中受到改造,使其中的成矿物质活化、迁移重新富集形成的新矿床。
矿床学重点

1、试述元素、矿物与矿石三者间的关系。
答:矿物指由地质作用所形成的天然单质或化合物。
它们具有相对固定的化学组成,呈固态者还具有确定的内部结构;它们在一定的物理化学条件范围内稳定,是组成岩石和矿石的基本单元。
矿物以集合体形式出现即构成为岩石,如果岩石中含有经济上有价值,技术可利用的元素、化合物或矿物,即称为矿石。
元素组成矿物,矿物组成矿石,元素是最小单元。
2、矿石与岩石的异同点。
答:岩石——矿物以集合体形式出现者,即构成为岩石(rock),其可以由单一矿物或两种以上不同的矿物集合体组成。
矿石——岩石中含有经济上有价值,技术上可利用的元素、化合物或矿物,即称为矿石。
矿石也称原矿、粗矿或毛矿。
虽然矿石与岩石都是由地质作用形成的天然矿物集合体,但是矿石中含有在一定技术经济条件下可被提取和利用的有用组分。
简言之,矿石即是一种可利用的特殊岩石。
3、试述矿石、矿体、矿床三者间的相互关系。
答:矿石——岩石中含有经济上有价值,技术上可利用的元素、化合物或矿物,即称为矿石。
矿体——矿石在三维空间的堆积体,通常构成具有一定形态、产状和规模的独立地质体。
矿体是构成矿床的基本单位,是被开采和利用的对象。
矿床——指在地壳中由成矿地质作用形成的,其所含有用矿物资源的质和量符合当前经济和技术条件,并能被开采和利用的地质体。
矿床包括地质、经济技术和环境三种属性。
4、矿床地质特征主要包括哪些内容。
答:1、矿石的物质成分、结构构造及其在矿体中的分布和变化,矿石的形成条件,矿产的质量和加工工艺性质。
2、矿体的形状、大小、产状及其与围岩的关系,矿床的规模、产出位置和开采条件。
3、矿床与地层、构造、岩石及岩浆活动、沉积作用、变质作用、生物活动、气候、地貌等因素的关系,查明他们对成矿的控制作用。
5、控制矿体产状、形态等特征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答:影响矿体形态和产状的地质因素很多,其中矿床的成因、围岩的性质以及构造条件具有决定性的意义。
6、矿体是怎样进行形态分类的?各类有何特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品级:为了保证资源的合理利用而提出的矿石质量指标,包括矿石中的有益组分、有害组分含量、品位、物理性质、加工方法等因素。
矿石的有益组分:凡是在采矿、选矿、冶炼过程中能够回收或者是能够改善产品性能的组分。
矿石的有害组分:在矿石中绝对数量不多,但对产品的质量有害,起到降低矿石质量的组分。
1.1 什么是采矿
矿产资源埋藏在地下,要转化为国民经济所需要的原料产品,必须通过一定的技术和手段,将其开发出来。
采矿是从地壳中将矿产资源开采出来并运输到加工地点或使用地点的行为、过程或工作(ore mining)。
1.2 开采方式
矿床开采可分为露天开采和地下开采两种方式。
埋藏浅的厚大矿体多采用露天开采,埋藏深、厚度小的矿体多采用地下开采。
介于两者之间的矿体,则需要进行技术经济方案
比较后才能确定用露天开采或地下开采,或上部用露天开采,下部用地下开采。
1.3 基本概念
1.3.1 矿石、矿体、矿床
凡是地壳中的矿物集合体,在当前技术经济水平条件下,能以工业规模从中提取国民经济所必须的金属或矿物产品的,称为矿石。
以矿石为主体的聚集体叫矿体。
矿床是矿体的总称。
一个矿床可由一个矿体或若干个矿体所组成。
1.3.2 围岩、废石
矿体周围的岩石称围岩。
根据围岩与矿体的相对位置,有上盘与下盘围岩和顶板与底板围岩之分。
凡位于倾斜至急倾斜矿体上方和下方的围岩,分别称之为上盘围岩和下盘围岩;凡位于水平或缓倾斜矿体顶部和底部的围岩,分别称之为顶板围岩和底板围岩。
矿体周围的岩石,以及夹在矿体中的岩石(称之为夹石),不含有用成分或有用成分
含量过少当前不具备开采条件的,统称为废石。
1.3.3 品位、边界品位、最低工业品位
品位是指矿石中有用成分的含量,一般用重量百分数(%)表示,贵重金属则用g/t
表示。
边界品位是划分矿石与废石的有用组分最低含量标准。
对不同种类的矿床,许多国家都有统一规定的边界品位。
最低工业品位简称工业品位,是指在当前技术经济条件下,矿物原来的采收价值等于全部成本,即采矿利润率为零时的品位。
有开采利用价值的矿产资源,其品位必须高于边界品位和最低工业品位。
1.6.2 矿石损失率、贫化率
矿床开采过程中由于各种因素(如地质构造、开采技术条件、采矿方法及生产管理等)
的综合影响难免会造成部分工业矿石的丢失。
采矿过程中损失的矿石量与计算范围内工业矿石量的百分比称为矿石损失率,而实际采出并进入选矿流程的矿石量与计算范围内工业矿石量的百分比则称为矿石回收率。
由于采矿、运输过程中,围岩和夹石的混入或富矿的丢失,使采出矿石品位低于计算范围内工业矿石品位的现象称为矿石贫化,工业矿石品位降低的百分数成为矿石贫化率。
2.1 露天开采的定义
所谓露天开采就是从地面开掘露天坑道,将有益物采出。
开采方法包括:人工开采、机械开采、水力开采和特殊开采(如采金船等)。
2.2 露天开采的优缺点
世界上有2/3的矿山采用露天开采。
与地下开采相比,露天开采具有以下优点:
(1)建成投产的速度快,基建投资低。
一个大型露天矿,一般需2-3年时间,最快几个月,而建成同样规模的地下矿山,则至少增加一倍时间。
(2)适合使用大型、高效率机械设备,劳动生产率高,一般为地下的3-5倍。
(3)生产成本低,一般为地下开采成本的1/2。
(4)矿石的损失、贫化小,能更充分地回收地下资源。
露天开采损失率为3-5%,废石混入率< 5-10 %;地下开采损失率15-25% ,废石混入率3-15%。
(5)对高温易燃(高硫矿床、高磷矿床矿床等),比地下开采安全可靠。
(6)作业条件好,生产安全可靠。
缺点:
(1)在开采过程中,穿爆,采装,汽车运输,卸载,排土时粉尘大,汽车废气污染,排弃的矿岩中的有害成分,污染,农田河流等,这些比地下开采危害大些。
(2)露采剥岩量很大,设专门的排土场,占用大片土地。
(3)气候条件对开采的影响较大。
尽管露天开采优越性很多,由于矿床的赋存条件非常复杂,因此有些矿体,用露天开采在技术,经济上就不合算,而用地下开采却很合算,所以一个矿床用那种方式开采要用技术经济评价对比后方能确定。
2.3.4 剥采比
在露天矿,为了采出矿石,一般需要剥离一定数量的岩石,剥离岩石量与采出矿石量之比,即每采出单位矿石所需剥离的岩石量,称作剥采比,单位可采用m3/m3、m3/t或
t/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