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虫病教案精编版
包虫病主题班会教案

《包虫病主题班会教案》一、班会主题“认识包虫病,预防从身边做起”二、班会背景包虫病是一种严重危害人民健康和生命安全的人畜共患寄生虫病,在我国部分地区流行较为严重。
为了让学生们了解包虫病的相关知识,提高对包虫病的认识和防范意识,特开展本次主题班会。
三、班会目标1. 让学生了解包虫病的传播途径、症状、危害等基本知识。
2. 引导学生掌握预防包虫病的方法和措施。
3. 增强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4. 通过班会活动,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营造健康和谐的班级氛围。
四、班会准备1. 收集包虫病的相关图片、视瓶、资料等。
2. 制作课件,包括包虫病的知识讲解、预防措施等内容。
3. 安排学生进行相关的调查和准备,如了解身边是否有包虫病患者等。
4. 准备奖品,用于班会中的互动环节。
五、班会过程(一)导入(5 分钟)教师通过播放一段关于包虫病的视瓶或展示相关图片,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关注,导入班会主题。
教师提问:同学们,你们在视瓶或图片中看到了什么?你们对包虫病有了解吗?学生自由发言,共享自己对包虫病的初步认识和感受。
(二)知识讲解(20 分钟)1. 包虫病的定义和流行情况教师向学生讲解包虫病的定义,即包虫病是棘球绦虫的幼虫寄生于人体或动物体内引起的疾病。
介绍包虫病在我国的流行地区和发病情况,让学生了解包虫病的严重性和广泛性。
2. 包虫病的传播途径(1)教师通过图片和文字详细讲解包虫病的主要传播途径,包括经口感染、经皮肤感染和母婴传播等。
让学生明白包虫病的传播与人们的生活习惯和行为密切相关。
(2)举例说明哪些行为容易导致感染包虫病,如食用未经煮熟的含有包虫囊蚴的肉类、饮用不洁水源、与患有包虫病的动物接触等。
3. 包虫病的症状和危害(1)展示包虫病患者的图片或视瓶,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包虫病的症状,如肝包虫病患者的肝区疼痛、腹胀、消化不良等;肺包虫病患者的咳嗽、咯血、呼吸困难等。
(2)讲解包虫病对患者身体健康的严重危害,如导致肝肾功能损害、贫血、营养不良等,甚至危及生命。
包虫病防治教案1

包虫病防治教案1教案:包虫病防治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来自生物学教材的第四章,传染病与免疫,具体内容包括:包虫病的病原体、传播途径、发病机制、临床表现以及预防和治疗方法。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包虫病的病原体和传播途径,提高自我保护意识。
2. 培养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引导学生关注公共卫生,树立健康生活的观念。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包虫病的发病机制和临床表现。
2. 教学重点:包虫病的预防和治疗方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笔记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传染病的基本概念,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 讲解:详细讲解包虫病的病原体、传播途径、发病机制、临床表现以及预防和治疗方法。
3. 互动:学生提问,教师解答。
4. 示例:分析典型案例,让学生了解包虫病的危害。
5. 练习:随堂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包虫病的病原体2. 包虫病的传播途径3. 包虫病的发病机制4. 包虫病的临床表现5. 包虫病的预防方法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列举三种预防包虫病的方法,并说明其原理。
2. 答案:略。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是否达到预期目标,学生对包虫病的认识是否有所提高,教学过程中是否存在不足,需要改进的地方。
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关注其他传染病,了解其预防方法,提高学生的健康素养。
重点和难点解析一、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包虫病的发病机制和临床表现。
解析:包虫病的发病机制涉及病原体与宿主相互作用的复杂过程,包括病原体的入侵、繁殖、免疫反应等环节。
临床表现多样,不同阶段的病情特点不同,理解这些内容需要较强的抽象思维能力和对人体生理机制的了解。
2. 教学重点:包虫病的预防和治疗方法。
解析:预防和治疗包虫病是保护学生健康的关键。
预防措施包括个人防护、环境卫生管理等;治疗方法涉及药物治疗、手术治疗等,需要学生掌握基本的健康保健知识。
初中包虫病教案

初中包虫病教案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包虫病的概念、病因和传播途径。
2. 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预防包虫病的发生。
3. 提高学生对包虫病的认识,增强自我保护意识。
教学重点:1. 包虫病的概念和病因。
2. 包虫病的传播途径。
教学难点:1. 包虫病的预防和控制。
教学准备:1. PPT课件。
2. 相关图片和资料。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利用PPT课件展示包虫病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课题。
2. 提问:“你们听说过包虫病吗?你们对包虫病有什么了解?”二、讲解包虫病的基本知识(15分钟)1. 利用PPT课件讲解包虫病的概念,让学生明白包虫病是一种什么病。
2. 讲解包虫病的病因,让学生了解包虫病是由什么引起的。
3. 讲解包虫病的传播途径,让学生知道包虫病是如何传播的。
三、讲解包虫病的预防和控制(15分钟)1. 讲解个人卫生习惯的养成,如勤洗手、不生食或未煮熟的食物等。
2. 讲解如何预防包虫病的传播,如避免与狗等宠物亲密接触,注意环境卫生等。
3. 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分享自己对于预防和控制包虫病的看法和建议。
四、总结和反思(5分钟)1. 让学生回顾所学内容,总结包虫病的概念、病因和传播途径。
2. 引导学生反思自己在日常生活中应该如何预防和控制包虫病的发生。
教学延伸:1. 组织学生进行包虫病防治知识的宣传活动,提高全校师生的认识。
2. 邀请专业医生或研究人员进行讲座,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包虫病。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包虫病的基本知识和预防控制方法,让学生了解了包虫病的危害,提高了自我保护意识。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同时,教师也要不断更新知识,提高自身专业素养,以更好地为学生服务。
2024版包虫病防治教育优质教案(简

2024版包虫病防治教育优质教案(简一、教学内容本教案依据2024版《包虫病防治教育》教材,具体涉及第三章第二节“包虫病病原学及生活史”和第四节“包虫病的预防与控制措施”。
详细内容包括:包虫病的病原介绍、生活史、传播途径、预防方法以及控制措施等。
二、教学目标1. 了解包虫病的病原学特点,掌握其生活史和传播途径;2. 学会包虫病的预防与控制方法,提高自我保护意识;3. 培养学生的公共卫生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包虫病的病原学特点、预防与控制方法。
难点:包虫病的生活史、传播途径及其预防措施的实践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黑板、粉笔、模型等;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包虫病对患者健康影响的图片,引发学生对包虫病的关注,提出问题:“什么是包虫病?如何预防和控制?”2. 新课导入:详细讲解包虫病的病原学特点、生活史和传播途径;3. 实践情景引入:邀请学生分享生活中遇到的与包虫病相关的情况,讨论如何应对;4. 例题讲解:解析包虫病预防与控制措施的典型案例,引导学生掌握方法;5. 随堂练习:发放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7. 布置作业:布置课后作业,提醒学生按时完成。
六、板书设计1. 包虫病的病原学特点2. 包虫病的生活史与传播途径3. 包虫病的预防与控制方法七、作业设计(1)简述包虫病的病原学特点;(2)列举包虫病的传播途径及预防方法;(3)谈谈你对包虫病控制的看法。
2. 答案:(1)包虫病的病原为细粒棘球绦虫,寄生于犬、猫等动物体内,幼虫寄生在人体内;(2)传播途径:摄入含有包虫卵的食物、水;接触感染动物的粪便等。
预防方法:加强卫生管理,注意个人卫生,不食用未煮熟的动物肉类等;(3)包虫病控制应从源头抓起,加强动物疫苗接种,提高公共卫生水平,加强宣传教育等。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包虫病防治知识的掌握程度,以及教学方法的有效性;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关注公共卫生问题,开展包虫病防治宣传活动,提高社会公共卫生意识。
2024年包虫病实用教案

2024年包虫病实用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医学寄生虫学》第十一章“包虫病”部分,详细内容涉及包虫病的病原学、流行病学、临床表现、诊断方法及治疗原则。
具体章节为:11.1 包虫病病原学;11.2 包虫病流行病学;11.3 包虫病临床表现;11.4 包虫病诊断方法;11.5 包虫病治疗原则。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包虫病的病原学特点,掌握包虫病的流行病学规律;2. 掌握包虫病的临床表现及诊断方法,了解治疗原则;3. 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预防包虫病的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包虫病的病原学、临床表现、诊断方法及治疗原则。
难点:包虫病的流行病学规律,诊断方法的实际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图片、视频等;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包虫病患者图片和实际案例,引发学生思考,引出本节课主题。
2. 理论讲解:(1)病原学:介绍包虫病的病原体,包括虫卵、幼虫和成虫的特点;(2)流行病学:讲解包虫病的传播途径、地理分布、易感人群等;(3)临床表现:详细讲解包虫病的各种临床表现;(4)诊断方法:介绍包虫病的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和病原学检查等;(5)治疗原则:阐述包虫病的治疗原则及常用药物。
3. 实践情景引入:邀请学生模拟医生,分析病例,进行诊断和治疗。
4. 例题讲解:针对本节课内容,设计典型例题,进行讲解。
5. 随堂练习: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包虫病病原学;2. 包虫病流行病学;3. 包虫病临床表现;4. 包虫病诊断方法;5. 包虫病治疗原则。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包虫病的病原学特点;(2)分析包虫病的流行病学规律;(3)列举包虫病的临床表现及诊断方法;(4)阐述包虫病的治疗原则。
2. 答案:(1)包虫病的病原学特点:包虫病的病原体为细粒棘球绦虫,虫卵、幼虫和成虫具有不同特点。
(2)包虫病的流行病学规律:包虫病主要分布在牧区,与牛、羊等家畜接触密切相关,易感人群为牧民和与家畜密切接触者。
初中_包虫病教案

教案:初中生物——包虫病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包虫病的概念、发病原因、传播途径和预防措施。
2. 提高学生对包虫病的防范意识,培养良好的卫生习惯。
3. 增强学生对生物知识的兴趣,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教学重点:1. 包虫病的概念和发病原因。
2. 包虫病的传播途径和预防措施。
教学难点:1. 包虫病的发病原因和传播途径。
2. 预防包虫病的具体措施。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包虫病的图片、视频等教学素材。
2. 学生准备笔记本和笔。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通过展示包虫病的图片,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2. 提问:“你们听说过包虫病吗?谁能简要介绍一下?”3.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并板书课题:初中生物——包虫病。
二、讲解包虫病(15分钟)1. 教师详细讲解包虫病的概念、发病原因、传播途径和预防措施。
2. 学生认真听讲,做好笔记。
三、案例分析(10分钟)1. 教师展示包虫病的案例,让学生了解包虫病对人类和动物的危害。
2. 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案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措施。
3. 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四、预防措施(10分钟)1. 教师讲解预防包虫病的具体措施,如保持卫生、避免接触感染源等。
2. 学生分享自己了解到的包虫病预防知识,讨论如何在生活中践行这些措施。
五、课堂小结(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巩固知识点。
2. 学生分享学习心得,表示要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预防包虫病。
六、作业布置(5分钟)1. 教师布置作业:让学生结合所学内容,撰写一篇关于包虫病的科普文章。
2. 学生领取作业,认真完成。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案例分析、讨论等形式,使学生了解了包虫病的概念、发病原因、传播途径和预防措施。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注重与学生的互动,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活动,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对包虫病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养成了良好的卫生习惯,提高了防范意识。
包虫病防治教育教案(简

包虫病防治教育教案(简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内容主要围绕包虫病的防治教育展开,涉及教材《健康与生活》第五章第二节“常见寄生虫病及其防治”。
详细内容包括包虫病的病原学、传播途径、临床症状、预防措施及治疗方法。
二、教学目标1. 了解包虫病的病原学、传播途径、临床症状,提高学生对包虫病的认识。
2. 掌握包虫病的预防措施和治疗方法,培养学生的健康素养。
3. 培养学生关爱生命、关注健康的情感,提高自我保护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包虫病的传播途径和预防措施。
教学重点:包虫病的病原学、临床症状及治疗方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PPT、黑板、粉笔学具:教材、《健康与生活》第五章第二节内容、笔记本、笔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包虫病患者图片,引发学生关注,导入新课。
2. 知识讲解:a. 病原学:介绍包虫病的病原体、生命周期。
b. 传播途径:讲解包虫病的主要传播途径。
c. 临床症状:描述包虫病的典型症状,结合图片加深理解。
d. 预防措施:介绍包虫病的预防方法,如保持个人卫生、不接触疫源等。
e. 治疗方法:介绍包虫病的治疗方法,如药物治疗、手术治疗等。
3. 实践情景引入:讨论如何在学校和家庭中预防包虫病。
4. 例题讲解:解答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5. 随堂练习:设计包虫病相关知识的选择题、填空题,检验学生学习效果。
六、板书设计1. 包虫病病原学2. 传播途径3. 临床症状4. 预防措施5. 治疗方法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a. 列举包虫病的病原体、生命周期。
b. 描述包虫病的传播途径和预防措施。
c. 简述包虫病的临床症状和治疗方法。
2. 答案: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掌握情况良好,但对预防措施的理解仍有不足,需要在下节课加强讲解。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了解其他常见寄生虫病及其防治方法,提高健康素养。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包虫病的传播途径和预防措施。
2. 实践情景引入:如何在学校和家庭中预防包虫病。
2024年包虫病教案

包虫病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包虫病的基本概念、病原体、传播途径、流行特点及危害。
2.掌握包虫病的预防措施,提高自我保护意识。
3.培养学生关爱生命、关注健康的情感态度。
二、教学内容1.包虫病的基本概念包虫病,又称棘球蚴病,是由棘球绦虫幼虫(棘球蚴)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病。
棘球绦虫成虫寄生在犬科动物的小肠内,棘球蚴寄生在人和其他动物的器官内,尤其是肝脏和肺部。
2.病原体及生活史棘球绦虫成虫产卵后,虫卵随犬科动物的粪便排出体外,污染环境。
人和其他动物摄入虫卵后,虫卵在消化道内孵化出六钩蚴,六钩蚴穿过肠壁进入血液循环,在器官内发育成棘球蚴。
棘球蚴在器官内不断生长,形成囊肿,对器官造成压迫和损害。
3.传播途径包虫病的传播途径主要是摄入被棘球绦虫虫卵污染的食物和水。
密切接触感染犬科动物,如抚摸、亲吻等,也可能导致感染。
4.流行特点包虫病呈全球性分布,尤其在牧区和农村地区较为常见。
感染率与地区、生活习惯、犬科动物管理等因素有关。
5.危害包虫病对人和动物的健康造成严重危害。
棘球蚴在器官内生长,压迫周围组织,导致器官功能受损。
如不及时治疗,可导致器官衰竭、死亡。
6.预防措施(1)加强犬科动物的管理,定期为犬科动物驱虫,减少虫卵排放。
(2)加强个人卫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不喝生水,不吃未洗净的蔬菜水果。
(3)加强健康教育,提高群众对包虫病的认识和防范意识。
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包虫病的基本概念、病原体、传播途径、流行特点及危害。
2.案例分析法:分析包虫病病例,使学生了解疾病对人和动物的影响。
3.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包虫病的预防措施,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4.角色扮演法:模拟包虫病防治场景,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四、教学评价1.课后作业:检查学生对包虫病知识的掌握程度。
2.课堂提问:了解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效果。
3.实践操作:评估学生在实际场景中运用预防措施的能力。
4.学生反馈:收集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意见和建议,不断优化教学方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包虫病教案
公司内部编号:(GOOD-TMMT-MMUT-UUPTY-UUYY-DTTI-
包虫病教案课题:包虫病的防治
教学目标:
1. 什么是包虫病和传染方式。
2. 包虫病的治疗和预防。
3. 培养孩子的卫生习惯。
教学准备:图片
教学过程:
一、看图导入教学内容
1. 出示图片,问图片上的是什么
师:老师今天给同学们带来了一幅图片,大家看,这图片上是什么呀?引导学生说出图片上是个人,他不爱干净,接触小狗老鼠后,没有洗手就吃东西,将这些细菌吃进了肚子里。
2. 告诉学生什么是包虫病及包虫病的传染方式。
㈠师:同学们,你们知道什么是包虫病吗?刚才老师所出示图片里的人就得了这个病。
㈡什么是包虫病。
包虫病(),又名棘球蚴病(Echinococcosis),是人体感染棘球绦虫的幼虫所致疾病的统称,是一种人兽共患的流行性寄生虫病。
我国有两种不同种的包虫病,即囊型包虫病(CE)与泡型包虫病(AE),分别因人摄入棘球绦虫卵及多房棘球绦虫卵而感染。
临床上以肝包虫病最多见,肺部次之,脑、骨骼等其他器官也被侵犯。
㈢你们知道包虫病是怎么传染的吗人体感染的方式主要有两种:
(1)直接传染:主要是与终末宿主(狗、猫)密切接触后,误吞虫卵而感染。
(2)间接传染:是指由于虫卵污染水源、土壤、植物或蔬菜等,这种情况往往发生于去流行区出差、旅游、劳动的人因吃饭、饮水而感染。
当人与狗密切接触,人误食虫卵后,经消化道的作用,六钩蚴脱壳逸出,穿过肠壁,随门静脉血流进入肝脏,大多数被阻于肝脏,少数可经血流依次抵达肺、脑和全身器官。
因此,包虫卵寄生部位,常影响肝脏,约占75%~78%,肺部次之,约8%~15%,也可进入心、肾、脾、肌肉、皮下、眼眶等部位。
此外,六钩蚴亦可通过肠壁淋巴管系统,经胸导管和无名静脉入腔静脉,再经右心循环入肺,进而扩散到全身。
㈣总结:所以同学们不论做什么事情,吃什么食物之前都要洗手,要保持清洁。
3. 包虫病的治疗和预防。
㈠师:同学们,虽然有人得上了包虫病但是也有治疗的方法,没有得上包虫病的人也要注意预防,下面我们来了解包虫病的治疗和预防。
㈡包虫病的治疗。
手术治疗目前仍是治疗包虫病的主要方法。
手术原则是摘除内囊和处理外囊,但内囊摘除前必须先杀死囊中的原头节,以防囊液破溃外溢造成囊液污染和包虫种植扩散。
因囊液具有极强的抗原性,可引起过敏反应,严重者可发生过敏性休克。
㈢包虫病的预防措施。
、
(1)控制传染源:关键是预防犬类感染。
广泛宣传养狗的危害性。
野狗应予捕杀,牧羊狗、警犬等应予登记,。
定期检疫。
牛羊的内脏深埋或焚化,严禁用来喂犬。
(2)切断传染途径:重点在于饮食卫生与个人卫生,不喝生水与不吃生菜。
凡是与犬接触较多的猎人、牧民和儿童,对他们进行卫生宣传,不要用手抚摩犬的皮毛,不让犬舔人的手脸,同时养成饭前用肥皂洗手的习惯。
(3)增强体质,提高人体抵抗力。
综合措施:
(1)开展卫生宣传教育,特别在流行区,让人们了解包虫病的感染途径,严防误吞虫卵。
(2)加强犬的处理与管理,定期投放喂药,阻断传染源。
(3)严格卫生检疫肉食品,使包虫生活史不能延续。
总结:同学们一定要饭前便后洗手,勤洗澡,不论玩玩具,去户外玩,吃东西时,一定要洗手,少接近猫啊狗之类的动物,以免传播疾病。
活动名称:安全《包虫病的预防》
活动目标:
1、了解并学习包虫病的相关预防措施。
2、初步培养幼儿自我保护意识及能力。
活动准备:关于包虫病的宣传画
活动过程:一、谈话导入
师:“小朋友们,你们每天早上来幼儿园时老师在大门口都对你们做了哪些检查啊?”
幼:量体温、摸头。
师:那你们知道老师们为什么要给你们做这么多的初步检查呢幼:。
师:老师们给你们做这么多的检查都是为了帮助小朋友们预防传染病,现在又出现了一种新的传染病,叫做“包虫病”,今天,老师就和小朋友们一起了解一些“包虫病”的相关知识。
二、学习包虫病的预防措施。
(一)、请幼儿观察图片1、2后讨论:图上有谁在干什么他为什么要这么做
(通过图片了解:引导幼儿说出图片上是个人他不爱干净,碰小狗老鼠后,没有洗手,他吃东西,就将这些细菌吃进了肚子里。
)
)
(二)、观察图片3后讨论:图中有什么?图中的数字“71”要告诉我们一件事,请小朋友来说说看
(通过观察图片和讨论知道猪肉要烹至71摄氏度菜能安全食用。
)(三)、出示图片4、5,幼儿观察后提问:图上的小朋友怎么了为什么他的旁边要标上两个大大的红X呢
(知道不要接触呼吸道病人;不要到人群拥挤的地方。
)(四)、通过观察图片6,知道要勤洗手,并巩固正确的洗手方法。
(师:图中的人在干什么幼:(洗手)师:你们会用正确的方法洗手吗我们一起来学一学正确的洗手方法吧。
)
教师带领幼儿一起巩固洗手的正确方法和步骤。
三、通过小组竞赛的形式巩固包虫病的预防措施。
教师小结包虫病的预防措施,并号召每一个小朋友都能成为“健康小卫士”,将包虫病的预防措施告诉自己身边的每一个人。
活动结束。
孩子们知道了早晨检查的目的,在此基础上,教育孩子要愉快地接受检查,会收到较好的教育效果。
一些早晨来园要哭的孩子也表示以后要自己主动地接受检查,高高兴兴地进教室。
在此环节,引导幼儿学习正确的洗手程序,是恰到好处的。
活动反思:
在活动之前,我就对孩子进行了包虫病的初浅的知识调查,发现,原来,好多孩子都知道一些简单的生活卫生预防知识,孩子们发表不同意见:“要勤洗手”“咳嗽药捂住嘴”“要多吃蔬菜”“要讲卫生”……看来,家长们的对传染病的警惕性也已经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0下载券 412人已下载
下载
还剩1页未读,继续阅读
很高了,已经对孩子进行了说教,通过这个活动,孩子对流感有了更为深入的了解,相信,通过家园共同的重视教育、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我们会一起平安地度过这次的劫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