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长江源头格拉丹东说课稿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优质课教学说课稿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优质课教学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是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的一篇课文。
这篇课文描绘了作者在各拉丹冬的所见所感,展现了长江源头的壮丽景观和奇特风貌,同时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和敬畏之情。
通过学习这篇课文,学生可以领略大自然的神奇与美丽,培养热爱祖国河山的情感。
二. 学情分析初二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对自然景观的描绘和抒发情感的表达有了一定的认识。
但文中的一些专业术语和地理知识可能对学生来说较为陌生,需要教师在教学中进行解释和引导。
此外,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和敬畏之情尚未充分培养,需要在教学过程中进行情感教育的渗透。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理解课文中涉及的地貌、地质等专业知识,了解长江源头的自然景观;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技巧;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敬畏自然的情感,增强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难点:课文中的专业术语和地理知识;2.针对难点的教学策略:教师讲解、学生互助、课后查阅资料等方式,帮助学生理解掌握。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情感教育等方法;2.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地图、图片等辅助教学。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展示长江源头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大自然的美丽,激发学习兴趣;2.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长江源头的景观特点,标记不理解的部分;3.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共同解决课文中的专业术语和地理知识问题;4.情感教育:引导学生感受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和敬畏之情,分享自己的感悟;5.写作练习:以“我心中的长江源头”为主题,进行写作练习,表达对大自然的热爱;6.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热爱祖国河山的重要性。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长江源头各拉丹冬八. 说教学评价教学评价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1.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掌握程度;2.学生在合作探讨中的参与度和问题解决能力;3.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和敬畏之情的培养;4.学生的写作水平和表达能力。
「新部编版」八年级下语文18《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优质课说课稿「精编」

「新部编版」八年级下语文18《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优质课说课稿「精编」说学情学生虽然听说过雪山,但亲眼见过雪山的同学比较少。
本课从纪录片《再说长江》入手,再现长江的源头,揭开格拉丹东雪山的神秘面纱,激发了学生求知和探索的学习欲望。
教学目标1.准确认读并理解重点字词。
教学建议【教学方法】1.朗读法。
2.品味点拨法。
3.合作探究法。
【课时安排】2课时一、教学导入长江,她以自己的源远流长、磅礴大气和她的风光万千,为我们构筑了永恒的大江之美,启发着一代又一代华夏儿女的激情与灵感,赢得了世人发自肺腑的赞美和感叹。
今天我们来学习《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这篇文章,欣赏长江的源头各拉丹冬这片雪域高原的壮美景色。
说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1.展示各拉丹东雪域高原美景图片。
四正音裸露lù黧lí黑砾lì石劲jìng旅腈jīng纶熠熠yì演绎yì五释义1、气势磅礴:形容气势非常雄伟浩大。
2、接踵而至:指人们前脚跟着后脚,接连不断地来。
形容来者很多,络绎不绝。
3、历历在目:历历:清楚,分明的样子。
指远方的景物看得清清楚楚,或过去的事情清清楚楚地重现在眼前。
4、蠕动:指爬行的昆虫;泛指像虫类爬行的样子。
5、熠熠:闪烁的样子。
六朗读指导1、教师范读课文。
(要求学生注意字的准确读音,并考虑课文大意。
)2、学生朗读。
(边读边整体感知本文的层次结构)划分结构:学生讨论,教师归纳,板书:段落大意:第一部分(1-3段)交代到达各拉丹冬的时间,介绍当地的概况,说明对我来说,这将是一次艰苦的旅行。
第二部分(4-6段)介绍冰塔林的景色和“我”摔跤的遭遇。
第三部分(7—13段)写“我”受伤后在各拉丹冬的经历。
第四部分(14、15段)各拉丹冬孕育了长江,滋养了人类。
八、研读课文,合作讨论。
【新部编版】八年级下语文18《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说课稿【精编】

【新部编版】八年级下语文18《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说课稿【精编】一. 教材分析《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是新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主要描绘了各拉丹冬雪山的壮丽景色以及作者在登山过程中的所见所感。
文章以独特的视角、生动的描绘和深刻的感悟,展现了大自然的神奇与美丽,表达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理念。
通过学习这篇课文,学生可以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培养审美情趣,增强对自然环境的保护意识。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对自然景观的描绘和感悟有一定的认识。
但文中一些专业术语和地理知识可能对学生造成理解障碍,同时,对于如何从文章中发现美、欣赏美还需要进行引导。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各拉丹冬雪山的基本情况,掌握文章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学会从文章中发现美、欣赏美。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增强对自然环境的保护意识。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难点:文章中一些专业术语和地理知识的理解,以及如何从文章中发现美、欣赏美。
2.针对重难点:通过查阅资料、小组讨论等方式,帮助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引导他们发现文章的美。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教师引导相结合的方法。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展示各拉丹冬雪山的图片和视频,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简要介绍各拉丹冬雪山的基本情况,激发学生的兴趣。
2.自读: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文章内容。
3.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引导学生发现文章的美。
4.讲解:针对文章中的重难点进行讲解,帮助学生理解。
5.欣赏与感悟:让学生分享自己在文章中发现的美丽景色和感悟。
6.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理念。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各拉丹冬雪山→ 美景欣赏自主学习、合作探讨八. 说教学评价通过课堂表现、小组讨论和课后作业,评价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收获。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说课稿

《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大家下午好!现在,我就今天早上所授的《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一课进行说课,不当之处敬请大家批评指正。
一、说教材《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是部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18课的课文,本文记述了作者跟随摄制组在各拉丹冬游览的经历,描写了雪域高原的壮美景色,展现了大自然的神奇伟大,表达了作者观瞻美景由衷涌出的豪情和不畏艰难、勇于攀登的态度。
二、说学情八年级的学生对山水风光还是非常感兴趣的,我利用学生的心理及已有的记叙文的知识,了解游记。
通过本课的学习,可以使学生掌握抓住游踪有序描写的方法,培养学生在欣赏自然之美时领会其蕴含的审美能力。
三、说教学目标目标1是把握文章的层次脉络,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
目标2是学习作者抓住景物特点进行描写的方法,品味重点语句,体会作者的独特情感。
这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目标3是体会文中表现出来的自然美,培养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四、说教学策略与方法教学中我力争突出教师的主导地位和学生主体地位,以文本为主线、校本活动研学旅行征文为辅线,两条线并行推进,相辅相成。
即将文本所学知识运用到活动实践中,将学生最喜欢的户外研学活动穿插到课堂教学当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共同促进学生掌握知识。
同时注重学法指导和情感体验,以游记学习和游学经历相结合的方法将学生作文技巧、做人思想境界同步提高。
教学方法主要有:1.自主学习法。
2.品读点拨法。
3.比较法。
4.合作探究法五、说教学过程本节课的教学共分七个环节:环节一,情境导入。
播放各拉丹东雪域高原美景视频,让学生就视频中景物特点做描述,尽快的进入文本角色。
环节二,出示教学目标,明确本课学习任务。
环节三,简单介绍作者及相关资料。
环节四,积累字词。
环节五,感受旅行之美,让学生速读,理清“所至”;感受原始之美,让学生跳读,关注“所见”;体悟永恒之美,让学生析读,品味语言;理解苦痛之美,让学生悟读,体会“所感”。
环节六,拓展延伸,成果升华。
《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优秀教案(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共3篇

《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优秀教案(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共3篇《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优秀教案(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1《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优秀教案(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在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材中,有一篇描写长江源头“各拉丹冬”景象的文章《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
作为教师,应该如何利用这篇文章进行教学呢?下面我来分享一份优秀的教案供大家参考。
一、教学目标1. 了解青藏高原地貌特点和长江流域地貌特点。
2. 学习《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生词、词汇,深化对青藏高原的认识。
3. 培养学生用诗意感受大自然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课文朗读和分析。
了解各拉丹冬的地理位置,地貌特点、气候环境(气温、风力等),人文景观等。
2. 生词学习:(1)雪域(2)藏区(3)悬崖(4)崇山峻岭(5)岔路口3. 阅读训练:(1)阅读下面的诗句,体会诗人的感受并简单解译。
“莫为宝器千般出,皆因磨损不同多。
——文天祥《过零丁洋》”(2)引导学生分析诗句中的“宝器”和“磨损”在自然界的具体体现,将自己的感受记录在小本子中。
三、教学过程1. 课前导学通过图片和短视频的展示,让学生了解青藏高原和长江流域的地理位置、地貌特征、气候环境,提高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2. 课堂探究(1)课文阅读:选择2-3名学生朗读课文,其他学生跟读后,分析课文内容。
教师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图表、描绘,提高对自然的认识。
(2)生词学习:老师可结合PPT或黑板教学,注重学生对生词的理解和运用。
(3)阅读训练:课堂上,教师先示范,接着让学生自己品味文言诗,并记录下来。
之后,多组讨论,老师批注和点评,以便提高学生写作能力。
3. 巩固与评价教师倡导学生每天选择一个时段到户外,用笔和相机记录下自然中的美丽瞬间,提高他们记录、感受美的能力。
四、教学评价通过上述教学过程,学生应该从自然的角度切入,体验自然美的情怀,加深学生对自然的喜爱与崇敬之情。
同时也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勇于表达和记录时代的能力通过这堂课的学习,我深感自然的博大与奥妙,同时也体会到了文学作品能够表达人们对自然景观的神往与热爱。
【新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语文18《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优质课教学说课稿

【新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语文18《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优质课教学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是新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的一篇优质课教学课文。
这篇课文以作者在各拉丹冬的亲身经历为线索,向读者展示了长江源头的壮丽风光和各拉丹冬的独特魅力。
课文语言优美,描绘细腻,充满了诗意,既能让学生感受到大自然的神奇与美妙,也能激发他们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对自然景观的描绘也有了一定的认知基础。
但他们在理解课文中的专业术语以及描绘意境方面可能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关注学生的认知基础,引导他们深入理解课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长江源头各拉丹冬的地理位置、自然景观等特点;掌握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观察等方法,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合作探究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长江源头的壮丽风光,增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树立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课文中所涉及的地理知识、专业术语以及描绘意境的方法。
2.教学难点:理解课文中的诗意,感受作者对长江源头的热爱之情,以及如何将这种感情融入自己的写作中。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情境教学法、合作探究法等,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提高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合作能力。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地图、图片等辅助教学,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简要介绍长江源头各拉丹冬的地理位置和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课文,了解长江源头各拉丹冬的自然景观,画出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
3.课堂讨论:分组讨论课文内容,分析课文中的专业术语和描绘意境的方法。
4.成果展示:各小组代表汇报讨论成果,其他同学补充、提问。
5.教师讲解:针对学生的疑问,进行解答,引导他们深入理解课文。
【新部编版】八年级下语文18《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优质课说课稿【精编】

【新部编版】八年级下语文18《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优质课说课稿【精编】一. 教材分析《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是新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材中的一篇课文。
文章通过对长江源头各拉丹冬的描绘,展示了祖国大好河山的壮美画卷,同时传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和敬畏之情。
本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理解课文内容,感悟作者情感,品味语言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爱国情操。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和文学鉴赏能力,对课文内容能够进行初步的分析和解读。
但文中一些生僻词汇和地理知识对学生来说可能较为陌生,需要教师在教学中给予解释。
此外,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和敬畏之情尚未充分培养,需要在教学中加以引导。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掌握生僻词汇和地理知识。
2.过程与方法:通过合作学习,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积极交流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悟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和敬畏之情,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爱国情操。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掌握生僻词汇和地理知识。
2.教学难点:感悟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和敬畏之情,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爱国情操。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情境教学法、合作学习法等,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主动探究的能力。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图片、地图等辅助教学,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简要介绍长江源头各拉丹冬的地理位置和特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勾画出生僻词汇和不懂的地域知识,为课堂讨论做好准备。
3.课堂讨论:分组讨论,解决自主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教师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4.品读赏析:分析课文中的优美语句,品味语言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5.情感体验:让学生谈谈对课文中所描述景色的喜爱,引导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和敬畏之情。
6.总结拓展: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布置课后作业,拓展学生知识面。
《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教案(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共3篇

《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教案(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共3篇《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教案(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1《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教案(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是一篇描写青藏高原美丽风景和民俗文化的散文。
该篇散文既展现了长江源头的壮美景色,又揭示了当地藏族人民特有的生活方式和文化传统。
本文将结合教案主题、教学目标和教学设计,详细分析《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的教学内容和方法。
一、教学主题和教学目标教学主题:《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教学目标:1.了解青藏高原地貌和气候特点,了解长江源头地区独特的生态环境和文化传统。
2.了解文章的结构和语言特点,培养批判性的阅读能力。
3.继承和弘扬民族文化,促进全民族的多元共存和交流。
二、教学设计1.导入通过提问学生了解长江的流经地区和重要性,同时介绍青藏高原地貌和气候特点。
让学生谈论自己对青藏高原的认识。
创设情景:学生作为旅游导游,向国内外游客介绍长江源头的自然风景和民俗文化。
2.阅读让学生预览全文,通过分段阅读和分析,帮助学生了解文章的内容和结构。
重点讲解词语:高原、草甸、绿草如茵、河谷、悬崖峭壁、白雪皑皑、藏羚羊、草原、帐篷、唐卡、缠绕、茶马古道等词语。
3.理解通过提问,帮助学生理解作者的表达意图。
例如:(1)长江源头的自然风景如何?(2)文章中描述的人物和物品有哪些?(3)文章中的语言表达有哪些诗情画意的色彩?4.整合通过简单组织,让学生按照常见的散文结构理解文章的构思:开头的自然风景描写,中间的藏族文化展示,结尾的对自然风景和人文景观的赞美和寄托。
缺词和填空测试。
5.拓展通过借鉴相关文献和多媒体资料,让学生对藏族民俗文化进一步了解和深入了解。
例如:(1)了解藏族文化的起源,发展和特点;(2)了解藏族民俗文化在现代生活中的应用和演变。
三、教学方法教学方法需要灵活运用,以达到有利于学生的认知和理解。
在义务教育阶段,教师可以采用以下教学方法:1.主题导入法通过提问、情境化等方法,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究长江源头的自然和人文景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长江源头各拉丹东》
《在长江源头各拉丹东》
《在长江源头各拉丹东》是马丽华写的一篇游记,记述了作者跟随摄制组在各拉丹东游览的经历。
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文章脉络
2、朗读课文,感受雪域高原的壮美景色
3、感受作者热爱西藏的情感
导入:播放各拉丹冬雪山的资料
同学们,你们知道长江的源头在哪里吗?长江发源于“世界屋脊”——青藏高原的唐古拉山脉各拉丹冬峰西南侧。
“各拉丹冬”,藏语为“高高尖尖的山峰”,神秘的雪域高原,令人向往,充满未知与挑战,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长江的源头去探险吧!
初读:
问题:本文主要讲了什么事呢?
我会引导学生归纳概括出本文主要是记述了作者跟随摄制组在各拉丹东的所见所感。
研读:
一方面,我重视对文章语言的分析,引发学生思考:作者是怎样描写各拉丹冬的冰塔林的?我将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具体分析,
找到描写冰塔林的句子,如:远方白色金字塔的各拉丹东统领冰雪劲旅,天地间浩浩汤汤。
我会引导学生明确这个句子运用了拟人的写作手法,写出了冰塔林神奇、壮美的特点。
接着,让学生体会本文采用移步换景,观察仔细的写作特色。
我将学生找到体现这一手法的词语。
如“在它的脚下安营扎寨”、“在各拉丹冬以东……草坝子上”、“我们把车停在冰河上”、“从砾石堆上四面张望”等,从而让学生学习移步换景的写作手法。
另一方面,我会重视学生体会作者情感,让学生思考:作者多次写到自己在高原上的疼痛、恶心,甚至觉得“要死了”,这些内容与文中的写景有什么关系?产生了怎样的表达效果?我会引导学生想想自己就是在高原的情景,从而体会作者反衬各拉丹冬
的壮美景色和冰塔林的神奇,更好地表达了自己对大自然美丽景色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
拓展:
观看纪录片《话说长江》《再说长江》,从多个角度了解长江壮丽的自然景象和多彩的人文景观。
作业:
1、积累自己喜欢的句子
2、阅读作者其它作品。